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pdf
《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483095.2 (22)申请日 20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地址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东元路 209号 (72)发明人 刘松计江林军徐利璞苏明 谢磊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61108 代理人 张驰 (51)Int.Cl. B21B 28/00(2006.01) F16L 55/03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 管的敷设方法 (57)摘要 。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 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包括安装于门框的 管束,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顶部的阀块, 管束的同 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 阀块 通过第二阀块接头与轧机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 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 油口。 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 而且 在制造阶段由同一制造厂将轧机配管直接敷设 于门框, 如此便可在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 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行整体的拆卸或 安装, 这极大的减少了设计接口、 制造接口和管 路标记与拆装的工作量; 而且通过门框顶部的阀 块将中间管路与轧机配管连接为一体, 这极大的 降低了管路振动和。
3、漏油的可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CN 111822509 A 2020.10.27 CN 111822509 A 1.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包括安装于门框 (2) 的管束 (4) , 其特征在于: 还包 括固定于门框 (2) 顶部的阀块 (7) , 所述管束 (4) 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 (6) 接通 于阀块 (7) , 阀块 (7) 通过第二阀块接头 (8) 与轧机 (1) 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 (4) 的另一端的 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 (1) 的设备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束 (4) 由若干。
4、 根管路集束组成, 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 (6) 接通于阀块 (7) 的油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 (1) 的设备油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 (4) 的用于接通第一阀块接头 (6) 的同一端 管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 (4) 的用于连接过渡件的另一端管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 管 (9) 和过渡管接头 (10) , 其中管束 (4) 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管接头 (10) 接通于过 渡管 (9) 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 (9) 的。
5、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 (3) 接通于轧机 (1) 的 设备油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束 (4) 通过若 干个管夹 (5) 固定于门框 (2) 。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束 (4) 的每根 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 (3) 固定于轧机 (1) , 则过渡管 (9) 为硬管。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束 (4) 的每根 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 (3) 悬空连接于或活动连接于轧机 (1) , 则过渡管 (9) 为软 管。 7.如权利要求。
6、3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其特征在于: 所有第一阀块接头 (6) 的通径、 所有第二阀块接头 (8) 的通径、 所述管束 (4) 的每根管路的通径、 所有过渡管 (9) 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 (10) 的通径均相同。 8.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 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进行敷设, 其特征在于: 将门框 (2) 可拆卸地安装于轧机 (1) , 轧机 (1) 的中间配管通过第二阀块接头 (8) 接通于阀块 (7) , 阀块 (7) 通过第一阀块接头 (6) 接通于管束 (4) 的同一端的管口, 管束 (4) 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
7、渡件接通于轧机 (1) 的 设备油口; 所述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完成, 并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制造、 敷设和检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制造厂 解体或现场恢复时, 将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以门框 (2) 为单位整体从轧机 (1) 拆卸或 安装。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822509 A 2 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轧机配管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 的敷设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轧机是最重要的金属塑性加工设备之一, 其产品性能和。
8、品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 的其他众多行业。 目前广泛使用的均为全液压轧机, 即轧机的压下、 弯辊、 横移、 平衡、 锁紧 和轧线调整等动作的实现均由液压缸或液压镶块的驱动完成的, 因此轧机的管路设计及制 造尤为重要。 0003 由于轧机配管高度复杂而且与土建、 周边设备和中间配管等诸多方面的接口众 多, 因而传统模式中大部分轧机配管的设计和制造由专门的设计师和制造厂家完成, 但轧 机的平台、 烟罩、 走梯和门框等多为结构件, 所以其设计师和制造厂一般不同于轧机配管。 而且以往轧机配管的固定多采用焊接于管子托架的管夹来实现的, 并将数根管子托架通过 紧固件连接于机架, 然而该模式在历年来的项目执行。
9、过程中暴露了如下诸多弊病: (1) 接口易出错 由于轧机配管和轧机门框为不同的设计师并在不同的制造厂完成加工, 因而两者无法 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并且无法在出制造厂进行拼装和检验, 所以在诸多的项目施工现场经 常出现门框与管子支架或轧机配管干涉的情况, 这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0004 (2) 工程量巨大 为便于吊装和运输, 轧机及其配管需在制造厂进行解体后再在施工现场完成管路恢 复。 但是按照传统的轧机配管模式, 在制造厂拆除管子支架前需对所有管路做大量的标记 工作才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准确无误恢复。 由于管路的种类繁杂且数量巨大, 因而轧机配 管的制造厂解体和施工现场恢复会消耗大量的时。
10、间和劳动力。 0005 (3) 管路易漏油 由于管子支架薄弱且轧机配管与中间配管的衔接采用焊接式接头, 因此管道极易发生 振动并由此引起管接头处的跑冒滴漏渗等现象, 这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包括安装 于门框的管束,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顶部的阀块, 所述管束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 头接通于阀块, 阀块通过第二阀块接头与轧机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 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 0008 。
11、进一步地, 所述管束是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 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 其中 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的油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 说明书 1/6 页 3 CN 111822509 A 3 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的用于接通第一阀块接头的同一端管口, 每 根管路的下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的用于连接过渡件的另一端管口。 0009 优选地, 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管和过渡管接头, 其中管束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 过过渡管接头接通于过渡管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接通 于轧机的设备油口。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管束。
12、通过若干个管夹固定于门框。 0011 优选地, 所述管束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固定于轧机, 则过渡管为 硬管。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管束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悬空连接于或活动连 接于轧机, 则过渡管为软管。 0013 优选地, 所有第一阀块接头的通径、 所有第二阀块接头的通径、 所述管束的每根管 路的通径、 所有过渡管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的通径均相同。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将门框可拆卸地安 装于轧机, 轧机的中间配管通过第二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 阀块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 管束的同一端的管口, 管束的另一端的管口。
13、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 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完成, 并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制造、 敷设和检验。 0015 进一步地, 在制造厂解体或现场恢复时, 将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以门框为 单位整体从轧机拆卸或安装。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在设计阶段由同一设计师将轧机配管所需的管束、 阀块和接头等集结于同轧机 相连接的门框, 并在制造阶段由同一制造厂将轧机配管直接敷设于门框, 如此便可在制造 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行整体的拆卸或安装, 这极大的减少 了设计接口、 制造接口和管路拆装的工作量; 同时通过门框顶部的阀块将中间管路与轧机 配管连接为一。
14、体, 这极大的降低了管路振动和跑冒滴漏渗的可能。 0017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 作详细 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正视图。 0019 附图标记说明: 1.轧机; 2.门框; 3.设备端管接头; 4.管束; 5.管夹; 6.第一阀块接头; 7.阀块; 8.第二阀 块接头; 9.过渡管; 10.过渡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 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1 需说明的是, 在本发明中, 图中的上、 下、 左。
15、、 右即视为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冷轧系统 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上、 下、 左、 右。 说明书 2/6 页 4 CN 111822509 A 4 0022 现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然而, 本发明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 来实施, 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 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 发明, 并且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 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 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附图中, 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 标记。 0023 除非另有说明, 此处使用的术语 (包括科技术语) 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具有 通常的理解含义。 另外,。
16、 可以理解的是, 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 应当被理解为与其 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 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0024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参见图1, 包括安装于门 框2的管束4,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 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 接通于阀块7,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 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25 如图1所示, 门框2安装于轧机1 (安装位置以及门框2的数量属于本领域公知常 识) , 轧机配管敷设在门框2上, 具体的敷设方。
17、式是: 轧机1的液压油缸的油口或液压镶块的油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管束4的一端, 管束4的 另一端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 通, 最终实现设备油口与中间管路和液压站的联通。 0026 由图1所示, 阀块7与门框2相连接以保证轧机配管与中间管路的稳固连接, 如此即 提高了配管的美观性又有效避免了管路振动和漏油的可能性。 0027 上述的设备油口是指轧机1的液压油缸的油口或液压镶块的油口。 0028 传统的轧机配管和门框是由不同的设计师在不同的制造厂完成加工, 这样造成两 者无法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并且无法在出制造厂前进行拼装和检验, 所以在诸多的项。
18、目施 工现场经常出现门框与管子支架或轧机配管干涉的情况, 这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 量; 而本实施方式中的轧机配管和门框则由同一设计师进行全局考量后在同一制造厂完成 加工装配, 而且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以门框为单位对其管路进行整体操作, 该模块化 的方法, 工期至少可减少30%左右, 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9 门框和轧机配管在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只需对门框与轧机间的连接件完成 松开或旋紧的动作, 如此便可在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 行整体的拆卸或安装, 这极大的减少了设计接口、 制造接口和管路拆装的工作量。 0030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冷轧系统。
19、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参见图1, 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 4,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 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 7,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 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31 管束4是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 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 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的油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 的设备油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4的用于接通第一阀块接头6的同一端管口, 说明书 3/6 页 5 CN 111822509 A 5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集。
20、束组成所述管束4的用于连接过渡件的另一端管口。 0032 具体地, 过渡件包括过渡管9和过渡管接头10, 其中管束4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 过过渡管接头10接通于过渡管9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9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 3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33 如图1所示, 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了管束4, 管束4通过若干个管夹5固定于门框2, 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选择具有一个夹口的管夹5, 或者具有多个夹口的管夹5, 然后每根 管路的上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的油口,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 的中间配管接通, 中间配管连接液压站,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管接头10接通于。
21、过渡 管9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9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3接通于液压油缸的油口或 液压镶块的油口。 0034 由于设备不同, 设备的油口口径也不同, 而通过设备端管接头3可以变径, 实现设 备端管接头3以外的管路或接头的通径一致, 具体是指所有第一阀块接头6的通径、 所有第 二阀块接头8的通径、 所有管路的通径、 所有过渡管9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10的通径均 相同, 如此布置即可保证设备及配管的整体外观, 又能充分满足不同设备的具体特性; 由于 管路所需材料较多, 而过渡管因离轧机较近而且所需材料较少, 因此极大的减少了材料的 采购类别与采购难度。 0035 集结型轧机配管的设计方法。
22、为: 门框2与设备端管接头3、 管束4、 管夹5、 第一阀块接头6、 阀块7和第二阀块接头8由同一 设计师进行全局考量, 并通过对门框2和轧机配管统一的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以减少设计 接口和出错的可能性。 0036 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为: 轧机1、 门框2与设备端管接头3、 管束4、 管夹5、 第一阀块接头6、 阀块7和第二阀块接头8 由同一制造厂进行加工、 装配和检验; 轧机1完成装配并检验合格后, 将门框2安装于轧机1 的相应位置; 然后由轧机1的液压油缸的油口或液压镶块的油口、 设备端管接头3、 管束4、 管 夹5、 第一阀块接头6、 阀块7和第二阀块接头8相连, 并最终实现设备油口。
23、与中间管路和液压 站的联通; 而且管束4通过管夹5和阀块7的紧固作用可集结于门框2上。 0037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 参见图1, 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 4,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 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 7,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 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38 管束4是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 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 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的油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 的设备油口。 0039 具体。
24、地, 过渡件包括过渡管9和过渡管接头10, 其中管束4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 过过渡管接头10接通于过渡管9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9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 3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40 若管束4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3固定于轧机1, 则过渡管9为硬管, 例如设备油口和油路稳定, 不会发生大幅摆动, 此时选择过渡管9为硬管是为了方便变径; 说明书 4/6 页 6 CN 111822509 A 6 若管束4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3悬空连接于或活动连接于轧机1, 则过 渡管9为软管, 例如铰接油缸, 它的油口和油路会发生摆动、 震颤等, 此时既要满足变径, 。
25、又 要满足安装的便捷避免油管路蹩劲, 因此选择过渡管9为软管。 0041 所有第一阀块接头6的通径、 所有第二阀块接头8的通径、 管束4的每根管路的通 径、 所有过渡管9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10的通径均相同, 且与本实施方式所对应的中间 管路为相同通径, 这极大的提升了设备和车间的整体外观; 阀块7与门框2相连接以保证轧 机配管与中间管路的稳固连接, 如此即提高了配管的美观性又有效避免了管路振动和漏油 的可能性。 0042 当完成管路检验后, 为便于运输和降低运输成本需将轧机1与轧机配管解体。 此时 只需将设备端管接头3和门框2与轧机1之间的相应连接件松开, 而其他部分均无需拆装, 如 此设。
26、备端管接头3、 管束4、 管夹5、 第一阀块接头6、 阀块7和第二阀块接头8可随门框2整体拆 卸和运输; 当设备全部到达安装现场后, 首先将轧机1安装到位, 然后将门框2和设备端管接 头3依次安装到位即可完成对轧机配管的恢复, 通过对门框2的拆装即可完成轧机配管的整 体解体和恢复工作, 而无需对每根管路均做标记和拆装工作, 这极大的降低了工程量巨大 的问题。 0043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将门框2可拆卸地安 装于轧机1, 轧机1的中间配管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接通于阀块7, 阀块7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 接通于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 管束4的另一端。
27、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完成, 并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制造、 敷设和检验。 0044 门框2与设备端管接头3、 管束4、 管夹5、 第一阀块接头6、 阀块7和第二阀块接头8由 同一设计师进行全局考量, 并通过对门框2和轧机配管统一的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以减少 设计接口和出错的可能性。 0045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将门框2可拆卸地安 装于轧机1, 轧机1的中间配管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接通于阀块7, 阀块7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 接通于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 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
28、油口; 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完成, 并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制造、 敷设和检验。 0046 在制造厂解体或现场恢复时, 将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以门框2为单位整体 从轧机1拆卸或安装。 0047 其中, 集结型轧机配管, 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4, 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 块7, 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 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 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 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0048 管束4是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 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 其中所有管路的上 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的油口, 每根管路的下管。
29、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 的设备油口。 0049 过渡件包括过渡管9和过渡管接头10, 其中管束4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管 接头10接通于过渡管9的其中一端管口, 过渡管9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3接通于 轧机1的设备油口。 说明书 5/6 页 7 CN 111822509 A 7 0050 管束4通过若干个管夹5固定于门框2。 0051 若管束4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3固定于轧机1, 则过渡管9为硬管。 0052 若管束4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 且设备端管接头3悬空连接于或活动连接于轧机1, 则过渡管9为软管。 0053 所有第一阀块接头6的通径、 所有第二阀块接头8的通。
30、径、 所有管路的通径、 所有过 渡管9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10的通径均相同, 具体通径由设备油口决定。 如此布置即可 保证设备及配管的整体外观, 又能充分满足不同设备的具体特性。 由于管路所需材料较多, 而过渡管因离轧机较近而且所需材料较少, 因此极大的减少了材料的采购类别与采购难 度。 0054 本发明在设计阶段由同一设计师将轧机配管所需的管束、 阀块和接头等集结于同 轧机相连接的门框, 并在制造阶段由同一制造厂将轧机配管直接敷设于门框, 如此便可在 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行整体的拆卸或安装, 这极大的 减少了设计接口、 制造接口和管路拆装的工作量; 同时通过门框顶部的阀块将中间管路与 轧机配管连接为一体, 这极大的降低了管路振动和跑冒滴漏渗的可能。 0055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而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 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说明书 6/6 页 8 CN 111822509 A 8 图1 说明书附图 1/1 页 9 CN 111822509 A 9 。
- 内容关键字: 冷轧 系统 集结 轧机 敷设 方法
农业育苗盘.pdf
污水厂处理用空气介入的药剂搅拌装置.pdf
选粉机.pdf
氧气管收纳装置.pdf
中频感应电炉冷炉装置.pdf
玩具变形车.pdf
复合纤维的快速烘干装置.pdf
可折叠伸缩式电井盖板提升转运装置.pdf
过滤元件旋转焊接装置的接电模块.pdf
漂染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备.pdf
具有旋转装饰部件的玩具泡泡棒.pdf
LED光源模组.pdf
用于标液精确取样装置.pdf
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储存材料的装置.pdf
节能保温断桥铝合金型材.pdf
多节联动节距机构.pdf
气体防倾倒运输装置.pdf
条装食品的整理机.pdf
石墨型钛合金底注式浇注排气系统.pdf
大挠度伸缩闸阀.pdf
薄膜吹塑用冷却装置.pdf
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系统及方法.pdf
数码云相框智能照片优化处理系统.pdf
玄武岩纤维管材检测装置及方法.pdf
桥梁梁板加固焊接设备.pdf
宽范围任意频点的时频参数综合测方法.pdf
高分子颗粒筛选系统.pdf
纳米硅复合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气浮轴承刚度测试装置.pdf
金属软管与燃气灶的连接结构.pdf
基于点云深度学习的机械零部件装配特征测量方法.pdf
基于车身颜色的车辆事故预测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一种云存储方法及装置.pdf
一种资源控制方法和系统.pdf
太阳能组件焊带.pdf
传感器阵列的部署.pdf
一种交流电动机热过载保护的方法.pdf
电路基板.pdf
半透膜支撑体、螺旋型半透膜元件及半透膜支撑体的制造方法.pdf
半导体材料光致发光测量中掺杂浓度和少数载流子寿命分离.pdf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装置和正交频分复用接收装置.pdf
用于支持远程用户界面的家庭网络的事件处理方法和系统.pdf
用于图像信号处理的溢出控制技术.pdf
一种P波段大功率宽带振子天线.pdf
图像显示设备,图像显示系统和图像显示方法.pdf
一种光控无线编码发射装置.pdf
基于跨子系统联动及联动预案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pdf
一种基于高压串联减流方式的LED驱动方法.pdf
基于码分多址的信息信号扩频和解扩的方法与装置.pdf
一种数据传送装置及方法.pdf
数据同步系统及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