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

上传人:凯文 文档编号:10316186 上传时间:2021-06-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3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档描述: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664238.X (22)申请日 2020.07.10 (71)申请人 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东北 大街96号 申请人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72)发明人 张景胜张伟孙丰迎解瑞江 (74)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21212 代理人 高永德李洪福 (51)Int.Cl. F15B 1/26(2006.01) F15B 21/0423(2019.01) F15B 21/041(2019.01) (。

2、54)发明名称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57)摘要 本发明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涉及两 油箱液位油温平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具有液位 油温自平衡功能的组合式油箱。 本发明是将两系 统油箱合二为一, 子油箱设置在主油箱的内部; 并且子油箱与主油箱共用一侧箱壁, 子油箱将主 油箱分割成为C型结构; 带滤网隔板设置在主油 箱的C型结构中部, 将主油箱分割为常温净油区 和高温污油区; 主油箱与子油箱上还装有主油箱 系统、 主油箱液位系统、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 统、 子油箱系统、 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 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油箱仅能单向转移。

3、, 且 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及 子油箱需单独循环过滤冷却系统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11720371 A 2020.09.29 CN 111720371 A 1.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 包括: 主油箱(A)、 子油箱(B)、 带滤网隔板(C)、 主油箱系统、 主油箱 液位系统、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子油箱系统、 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 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所述的子油箱(B)设置在主油箱(A)的内部; 并且子油箱(B)与主油箱(A)共用一侧箱 壁,。

4、 子油箱(B)将主油箱(A)分割成为C型结构; 所述的带滤网隔板(C)设置在主油箱(A)的C型结构中部, 将主油箱(A)分割为常温净油 区和高温污油区; 所述的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油口 (A1)、 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 主油箱吸油口(A1)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 区一端的侧壁外部; 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 端的箱体上部, 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所述的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A3)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A4) 分别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

5、部和下部; 所述的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 然后再通过过滤器、 冷却器 将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 包括: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设置在主油箱 (A)污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 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A2)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 油口(A6)之间;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箱体 上部, 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以下; 所述的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 子油箱系统 通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B1)。

6、、 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 子油箱吸 油口(B1)设置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A)插入子油箱(B)中; 子油箱回 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位于子油箱(B)顶部, 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B1)的一端, 穿过子油箱(B)的顶板, 插入子油箱液面以下; 所述的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B3)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B4) 分别设置在子油箱(B)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的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 可调压力单向阀入口通过管 子接主油箱(A)内部, 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B)内部; 主油。

7、箱上与单向阀 连接的接口(A7)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 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 接的接口(B5)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并穿过主油箱(A)和子油箱(B)与子油箱(B)内部油 液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主油箱(A) 和子油箱(B)共用隔板(D); 隔板(D)由导流式传热隔板(D1)和普通隔板(D2)两部分组成; 主 油箱回油口(A21)和子油箱回油口(B21)之间的隔板(D)部分为普通隔板(D2), 其它部位为 导流式传热隔板(D1); 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油温。

8、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子油箱(B) 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B6), 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 子油箱溢 流口(B6)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A)内。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720371 A 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主油箱(A) 与子油箱(B)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 (E)实现无泵源、 无电控油液转移, 最终达到液位、 油温自平衡; 主油箱(A)与子油箱(B)之间 的隔板(D)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均高于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

9、到主 油箱(A)时的液位; 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 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 将多余油液从子油箱(B)转移到主油箱(A)中; 当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 的压力差大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开启压力时, 与主 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自动打开, 主油箱(A)油液流向子油箱(B), 直到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 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关闭压力时, 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 阀(E)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10、, 其特征在于, 当主油箱系统工作 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 主油箱(A)油液流向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 口(A6)到主油箱吸油口(A1), 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 却装置吸油口(A5); 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 子油箱(B)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口(B21)、 子油 箱泄油口(B22)到子油箱吸油口(B1); 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 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D1)可实现两油箱间的 热量交换, 将子油箱(B)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A)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冷 却后的油液温度; 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可增加传热面。

11、积。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720371 A 3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涉及两油箱液位油温平衡技术领域, 尤其涉 及具有液位油温自平衡功能的组合式油箱。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主系统与子系统介质相同, 油液精度要求不同, 且主、 子系统的油箱液位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的场合。 背景技术 0002 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经常遇到某机械设备的液压控制系统由主和子系统组成, 其 中主系统为整个液压控制系统的主阀供油, 满足机械设备执行机构动作的流量要求, 子系 统为液压控制系统中的主阀提供先导控制油及部分回路供油。 两套系统对油液的。

12、清洁度要 求不同, 一般子系统的要求会更高。 通常是将主系统液压站和子系统液压站作为两个相对 独立的供油装置进行单独设计。 由于主阀和先导阀间少量的内泄, 导致两套系统在运行过 程中经常出现两油箱液位不平衡的情况, 为此需单独配备设备来实现两油箱之间的油液转 移。 此外, 主系统和子系统需各自配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且主系统和子系统间需增加油液 转移设备实现两系统之间的油液转移, 直接导致设备初始投入高, 设备占地面积大, 设备泄 漏点及故障率较多。 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两油箱间油液转移设备会出现频繁的通断, 设备可 靠性降低。 0003 目前, 最新的液位平衡装置为申请号: 2013206688。

13、15.8, 专利名称为: 液位平衡装 置。 该专利中两油箱为两个单独的单体设备, 设备间的油液转移需通过液位平衡装置, 且该 装置仅能实现单向转移, 额外需要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及使用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液位油温自 平衡式组合油箱, 从而克服现有技术及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5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现有技术中两油箱仅能单向转移, 且需要外部电控系统 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等技术问题, 而提供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本发明主 要利用将两油箱合二为一, 能实现两个油箱间油液的双向转移, 且油液转。

14、移过程无泵源、 无 电动阀, 实现无电控自动液位油温自平衡的目的; 同时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和两油箱内的 油液流动, 子油箱高温回油热量由主油箱油液带走, 实现组合油箱内油温自平衡的目的, 只 需主油箱配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节省了子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0006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7 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为一, 包括: 主油箱、 子油箱、 带滤网隔板、 主油箱系统、 主油箱液位系统、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子油箱系统、 子油箱 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0008 进一步地, 子油箱设置在主油箱的内部; 并且子油箱与主油箱共。

15、用一侧箱壁, 子油 箱将主油箱分割成为C型结构; 0009 进一步地, 带滤网隔板设置在主油箱的C型结构中部, 将主油箱分割为常温净油区 说明书 1/6 页 4 CN 111720371 A 4 和高温污油区; 0010 进一步地, 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 油口、 主油箱回油口及主油箱泄油口; 主油箱吸油口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一端的侧壁外部; 主油箱回油口及主油箱泄油口设置在主油箱污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 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 以下; 0011 进一步地, 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 分别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部。

16、和下部; 0012 进一步地,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 然后再通过过滤器、 冷却器将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 包括: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 口、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设置在主油箱污油 区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 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之间; 主 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设置在主油箱净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 该回油管直插入液面 以下; 0013 进一步地, 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 子油 箱系统通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 子油箱回油口及子油箱泄油口; 子油。

17、箱吸油口设置 于主油箱的外壁上, 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插入子油箱中; 子油箱回油口及子油箱泄油口位 于子油箱顶部, 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的一端, 穿过子油箱的顶板, 插入子油箱液面以下; 0014 进一步地, 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 分别设置在子油箱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0015 进一步地, 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 可调压力单向阀入 口通过管子接主油箱内部, 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内部; 主油箱上与单向 阀连接的接口装于主油箱的外壁上, 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 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 接口装于主油箱的外壁上, 并穿。

18、过主油箱和子油箱与子油箱内部油液相通; 0016 进一步地, 主油箱和子油箱共用隔板; 隔板由导流式传热隔板和普通隔板两部分 组成; 主油箱回油口和子油箱回油口之间的隔板部分为普通隔板, 其它部位为导流式传热 隔板。 导流式传热隔板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0017 进一步地, 子油箱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 子油箱溢流口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 制液位。 子油箱溢流口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内。 0018 进一步地, 主油箱与子油箱通过子油箱溢流口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 力可调的单向阀实现无泵源、 无电控油液转移, 最终达到液位、 油温自平衡; 主油箱与子油 箱之间的隔板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高度均高于主。

19、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到主 油箱时的液位; 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 通过子油箱溢流口将多余 油液从子油箱转移到主油箱中; 当主油箱液位高于子油箱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大于与主油 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调定开启压力时, 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 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自动打开, 主油箱油液流向子油箱, 直到主油箱液位高于子油箱液位所 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调定关闭压力时, 与主 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关闭。 0019 进一步地, 当主油箱系统工作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 主油箱油液流 向从主油箱循环过滤。

20、冷却装置回油口到主油箱吸油口, 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 说明书 2/6 页 5 CN 111720371 A 5 到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 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 子油箱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 口、 子油箱泄油口到子油箱吸油口; 0020 进一步地, 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 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可实现 两油箱间的热量交换, 将子油箱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 统冷却后的油液温度。 导流式传热隔板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可增加传热面积。 0021 较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22 1、 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将两系统油。

21、箱合二为一, 减少设备 占地面积; 0023 2、 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相比现有两油箱液位调整系统, 本 发明的组合油箱无需泵源、 电动阀及电控系统进行两油箱间的油液输送就能实现两油箱间 液位自平衡; 0024 3、 本发明提供的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能实现对 主系统中油液的冷却, 同时通过子油箱与主油箱间导流式传热隔板两侧油液的对流换热作 用将子系统的热量带走, 一定程度上对子系统进行了冷却; 在实际使用中, 可通过合理配置 系统参数或增加C型结构的方式, 取消子系统冷却装置。 0025 综上,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两油箱仅能。

22、单向转移, 且需要 外部电控系统对液位平衡装置进行控制及子油箱需单独循环过滤冷却系统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 图1为本发明组合油箱上顶板隐藏后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系统简图。 0029 图中: A、 主油箱 B、 子油箱 C、 带滤网隔板 D1、 导流式传热隔板 D2、 。

23、普通隔板 E、 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 0030 A1、 主油箱吸油口 A21、 主油箱回油口 A22、 主油箱泄油口 A3、 主油箱液位计接口 1 A4、 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 A5、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 A6、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 装置回油口 A7、 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 0031 B1、 子油箱吸油口 B21、 子油箱回油口 B22、 子油箱泄油口 B3、 子油箱液位计接口 1 B4、 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 B5、 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 B6、 子油箱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

24、征可以相 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 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 说明书 3/6 页 6 CN 111720371 A 6 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 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 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 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4 需要注意的是, 。

25、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而非意图限制根 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在这里所使用的,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否则单数形式 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此外, 还应当理解的是,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 “包含” 和/或 “包 括” 时, 其指明存在特征、 步骤、 操作、 器件、 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5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 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 数字表 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同时, 应当清楚, 为了便于描述, 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 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 方 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

26、细讨论, 但在适当情况下, 所述技术、 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 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 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 而 不是作为限制。 因此, 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 相似的标号 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 因此, 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 则在随后的附 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3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方位词如 “前、 后、 上、 下、 左、 右” 、“横向、 竖向、 垂直、 水平” 和 “顶、 底” 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 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

27、明和简化描述, 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 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 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方位词 “内、 外” 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37 为了便于描述, 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 如 “在之上” 、“在上方” 、 “在上表面” 、“上面的” 等, 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 征的空间位置关系。 应当理解的是, 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 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例如, 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 则描述为 “在其他器 件或构造上方” 或。

28、 “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 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 “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 方” 或 “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 。 因而, 示例性术语 “在上方” 可以包括 “在上方” 和 “在下方” 两种方位。 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 并 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38 此外, 需要说明的是, 使用 “第一” 、“第二” 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 仅仅是为了便于 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 如没有另行声明, 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 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9 如图1、 2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将两系统油箱合二 。

29、为一, 包括: 主油箱A、 子油箱B、 带滤网隔板C、 主油箱系统、 主油箱液位系统、 主油箱循环过 滤冷却系统、 子油箱系统、 子油箱液位系统和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0040 子油箱B设置在主油箱A的内部; 并且子油箱B与主油箱A共用一侧箱壁, 子油箱B将 主油箱A分割成为C型结构; 0041 带滤网隔板C设置在主油箱A的C型结构中部, 将主油箱A分割为常温净油区和高温 污油区; 0042 主油箱系统是利用主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通过管路连接到主油箱吸油口A1、 主 说明书 4/6 页 7 CN 111720371 A 7 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 主油箱吸。

30、油口A1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侧壁外 部; 主油箱回油口A21及主油箱泄油口A22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 该回油管 直插入液面以下; 0043 主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主油箱液位计接口1A3和主油箱液位计接口2A4分别设 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0044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是通过泵从主油箱吸油, 然后再通过过滤器、 冷却器将 油液过滤冷却后传送回主油箱的一套装置, 包括: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 主油 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设置在主油箱A污油区 一端的侧壁外部位置, 布置在主油箱回油口A2和主油箱。

31、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之间;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设置在主油箱A净油区一端的箱体上部, 该回油管直插 入液面以下; 0045 子油箱系统是利用子油箱油液的液压系统, 包含系统压油过滤器; 子油箱系统通 过管路连接到子油箱吸油口B1、 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泄油口B22; 子油箱吸油口B1设 置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该吸油管穿过主油箱A插入子油箱B中; 子油箱回油口B21及子油箱 泄油口B22位于子油箱B顶部, 且在远离子油箱吸油口B1的一端, 穿过子油箱B的顶板, 插入 子油箱液面以下; 0046 子油箱液位系统即液位计, 子油箱液位计接口1B3和子油箱液位计接口2B4分别。

32、设 置在子油箱B的箱壁外侧的上部和下部; 0047 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包括: 可调压力单向阀入口通过管子 接主油箱A内部, 可调压力单向阀出口通过管子接子油箱B内部; 主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 接口A7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并与主油箱内部油液相通; 子油箱上与单向阀连接的接口B5 装于主油箱A的外壁上, 并穿过主油箱A和子油箱B与子油箱B内部油液相通; 0048 主油箱A和子油箱B共用隔板D; 隔板D由导流式传热隔板D1和普通隔板D2两部分组 成; 主油箱回油口A21和子油箱回油口B21之间的隔板D部分为普通隔板D2, 其它部位为导流 式传热隔板D1。 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

33、波浪式板状结构。 0049 子油箱B上还设置有子油箱溢流口B6, 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为子油箱最高控制液 位。 子油箱溢流口B6的出口端位于主油箱A内。 0050 主油箱A与子油箱B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和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 调的单向阀E实现无泵源、 无电控油液转移, 最终达到液位、 油温自平衡; 主油箱A与子油箱B 之间的隔板D高度及子油箱溢流口B6高度均高于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油液全部回到主 油箱A时的液位; 当子系统油箱液位超过子油箱最高控制液位时, 通过子油箱溢流口B6将多 余油液从子油箱B转移到主油箱A中; 当主油箱A液位高于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大于 与主油箱和子。

34、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开启压力时, 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 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自动打开, 主油箱A油液流向子油箱B, 直到主油箱A液位高于 子油箱B液位所产生的压力差低于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调定 关闭压力时, 与主油箱和子油箱连接的开启压力可调的单向阀E关闭。 0051 主油箱系统工作和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工作时, 主油箱A油液流向从主油箱 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油箱吸油口A1, 从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回油口A6到主 油箱循环过滤冷却装置吸油口A5; 当子油箱系统工作时, 子油箱B油液流向从子油箱回油口 说明书 5/6 页 8 CN 111。

35、720371 A 8 B21、 子油箱泄油口B22到子油箱吸油口B1; 0052 主油箱和子油箱内部油液的对流过程中, 通过导流式传热隔板D1可实现两油箱间 的热量交换, 将子油箱B的回油热油冷却到主油箱A净油区经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冷却 后的油液温度。 导流式传热隔板D1为波浪式板状结构, 可增加传热面积。 0053 具体实施例1: 0054 如图2所示, 本发明由组合式油箱和油箱外部系统两部分组成。 点划线外为油箱外 部系统, 主要包括主油箱系统、 主油箱液位系统、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 子油箱系统、 子 油箱液位系统、 主油箱与子油箱间可调压力单向阀连通系统。 其中主油箱系统实现主。

36、机执 行机构动作; 主油箱液位系统对主油箱液位进行实时监控; 主油箱循环过滤冷却系统实现 主油箱内油液的过滤冷却功能; 子油箱系统为主油箱系统提供控制油, 且两系统对油液精 度要求不同, 子油箱要求清洁度等级较高, 在主油箱系统和子油箱系统之间相互串油量没 有达到自动倒油条件时, 两油箱各自循环, 主油箱通过循环过滤冷却系统进行过滤冷却; 子 油箱系统通过压油过滤, 通过导流传热隔板与主油箱进行热交换冷却。 子油箱液位系统对 子油箱内液位进行实时监控。 由于执行机构控制阀的主油路和控制油路间会有少量的内 泄, 长时间运行会导致主油箱或者子油箱液位不正常, 出现意外停机或者系统元件的损坏 现象。。

37、 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实施例中, 在该组合油箱内部增加了两套接口: B6接口和A7B5接 口。 B6接口实现子油箱液位持续增高时将多余油液溢流到主油箱中; A7B5接口分别接单向 阀两端(该单向阀开启压力可调), 当子油箱液位变低时, 主油箱净油区油液通过单向阀向 子油箱补液, 通过此两套接口和导流传热隔板实现主油箱与子油箱间液位油温自平衡。 0055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 说明书 6/6 页 9 CN 111720371 A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10 CN 111720371 A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1 CN 111720371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液位油温 平衡 组合 油箱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031618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