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
《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860672.5 (22)申请日 2020.08.25 (71)申请人 四川农业大学 地址 625000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号 (72)发明人 杨桦杨伟吴晓莉罗伟黄琼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870 代理人 何凡 (51)Int.Cl. A01N 63/30(2020.01) A01N 25/10(2006.01) A01N 25/28(2006.01) A01P 7/00(2006.01) A01P 7/04(。
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 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 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向壳层溶液中加入壳聚糖, 再与核层溶液 均匀混合, 然后将混合液逐滴加入食用油中直至 形成W/O乳剂, 再加入交联剂交联固化, 清洗, 干 燥, 即得; 其中, 壳层溶液为海藻酸钠溶液或羧甲 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 溶液; 核层溶液为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 本发明 制备得到一种能够释放白僵菌浸染害虫的纳米 微胶囊, 其尤为适于川硬皮肿腿蜂携带, 能够将 该纳米微胶囊携带至常规施用方法难以。
3、到达的 位置, 起到良好的杀虫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CN 111990414 A 2020.11.27 CN 111990414 A 1.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向壳层溶液中加入壳聚糖, 再与核层溶液均匀混合, 然后将混合液逐滴加入食用油中 直至形成W/O乳剂, 再加入交联剂交联固化, 清洗, 干燥, 即得; 其中, 壳层溶液为海藻酸钠溶 液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核层溶液为白僵菌孢子粉悬 浮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
4、述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的浓度为1106-1108cfu/m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壳聚糖溶液通过将壳聚糖溶解在0.2-0.5wt稀醋酸溶液中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交联剂为氯化钠、 氯化铁或氯化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5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 质量比为30-70:30-70: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
5、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浓度为1-4wt;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 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30-70: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聚乙烯醇溶液的浓度为1-5wt, 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5wt, 聚乙烯醇溶液与海藻 酸钠溶液按照质量比1-9:1-9混合; 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 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30-7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溶液混合时转速为500-1500。
6、r/min。 9.采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 胶囊。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在生态防虫害方面的应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990414 A 2 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纳米微胶囊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 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必然趋势, 环境友好的 生物防治技术更受人青睐。 球孢白僵菌是一种广谱型病原真菌, 对多种鳞翅目、 鞘翅目、 半 翅目害。
7、虫均有良好杀虫活性, 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种害虫如小地老虎、 松毛虫等的生物 防治。 0003 目前一般采用含有白僵菌孢子粉的缓释微胶囊进行施用, 使得白僵菌浸染害虫从 而实现生物防治, 但由于施用的位置受到限制, 对于一些体型较小的或生长环境较为隐蔽 的害虫来说, 难以被浸染, 因此, 现有的生物防治微胶囊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生物防治的 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 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该微胶囊由体型小的川硬皮肿腿蜂携带, 能够进入一 些缝隙等隐蔽位置浸染害虫。 0005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 0006 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07 向壳层溶液中加入壳聚糖, 再与核层溶液均匀混合, 然后将混合液逐滴加入食用 油中直至形成W/O乳剂, 再加入交联剂交联固化, 清洗, 干燥, 即得; 其中, 壳层溶液为海藻酸 钠溶液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核层溶液为白僵菌孢子 粉悬浮液。 0008 进一步地,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的浓度为1106-1108cfu/mL, 优选为1 107cfu/mL。 0009 进一步地, 壳聚糖溶液通过将壳聚糖溶解在0.2-0.5wt稀醋酸溶液中获得。 0010 进一步地, 交联剂为氯化钠、 。
9、氯化铁或氯化钙, 浓度为1-8wt, 优选为5wt。 0011 进一步地, 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为1-5wt, 优选为3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 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30-70:1, 优选为70:30:1。 0012 进一步地,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浓度为1-4wt, 优选为4wt; 羧甲基纤维素钠 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30-70:1, 优选为50:50:1。 0013 进一步地, 聚乙烯醇溶液的浓度为1-5wt, 优选为5wt, 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为 1-5wt, 优选为3wt, 聚乙烯醇溶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按照质量比1-9。
10、:1-9混合, 优选为9: 1; 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 30-70:1, 优选为70:30:1。 说明书 1/8 页 3 CN 111990414 A 3 0014 进一步地, 溶液混合时转速为500-1500r/min, 优选为1000r/min。 0015 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 0016 上述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在生态防虫害方面的应用。 0017 综上所述,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8 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 要。
11、满足微胶囊在 干燥后依然保持球形, 方便川硬皮肿腿蜂携带, 易附着且不会阻碍微胶囊内白僵菌的释放。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 本发明采用海藻酸钠溶液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或聚乙烯醇与海藻酸 钠的混合溶液为壳层溶液, 并向其中加入壳聚糖, 一方面利用壳聚糖的粘黏性, 一方面由于 川硬皮肿腿蜂腿表面本身就带有壳聚糖, 进一步增强了其与生物表面的附着性, 提高了微 胶囊的附着效果, 再以白僵菌孢子粉为核层, 交联固化制得微胶囊。 0019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均能够成球, 且在优选条件下能够获得本发明所需 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规整球形的纳米微胶囊, 且微胶囊粒径较小, 非常适合被4mm左 右体长的。
12、川硬皮肿腿蜂所携带, 川硬皮肿腿蜂能够将其携带进入某些害虫栖息的微小缝隙 中, 对害虫的彻底杀灭有极大的价值。 0020 本发明的微胶囊有较高的孢子萌发率, 另外, 由于白僵菌需要一定的传播时间与 距离, 所以不追求短时间的灭杀效果, 而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壳层材料恰好可以将白僵 菌孢子粉与外界环境相隔离, 以利于白僵菌活性的保持, 实现长效的防治。 0021 在川硬皮肿腿蜂的活动过程中, 由于昆虫的自我清洁行为, 附着的白僵菌微胶囊 会脱落, 因此提高附着效果对于微胶囊功能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微胶囊粒径越 小, 越容易在川硬皮肿腿蜂爬过时粘附于其体表。 另一方面过小的粒径, 容易在。
13、川硬皮肿腿 蜂的活动过程中被触碰掉或清理掉。 因此, 当微胶囊粒径太大时, 附着于川硬皮肿腿蜂体表 的微胶囊数量就少; 当微胶囊粒径过小时, 过多的微胶囊附着于川硬皮肿腿蜂体表, 对川硬 皮肿腿蜂的正常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且由于粒径较小, 容易在川硬皮肿腿蜂活动过程 中从虫体脱落, 造成浪费。 从附着量和附着率两方面, 本发明的微胶囊均有较好的表现, 适 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 应当理解, 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 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14、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 图1为川硬皮肿腿蜂携带微胶囊数量图; 0024 图2为川硬皮肿腿蜂体表微胶囊附着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实施例, 对本发明 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 定本发明, 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 因此, 以下对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 说明书 2/8 页 4 CN 111990414 A 4 的范围, 。
15、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 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 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 “第一” 和 “第二” 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 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 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 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而且, 术语 “包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 性的包含, 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 而且 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
16、的 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 由语句 “包括一个” 限定的要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 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8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9 实施例1 0030 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31 向壳层溶液中加入壳聚糖, 再与核层溶液在1000r/min下均匀混合, 然后将混合液 逐滴加入食用油中直至形成W/O乳剂, 再加入1wt氯化钠交联剂交联固化, 清洗, 干燥, 即 得; 其中, 壳层溶液为浓度为1wt的海藻酸钠溶液; 核层溶液为浓度为1。
17、107cfu/mL白僵 菌孢子粉悬浮液; 壳聚糖溶液通过将壳聚糖溶解在0.3wt稀醋酸溶液中获得; 海藻酸钠溶 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1。 0032 实施例2 0033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3wt, 转速为500r/min, 氯化钠浓度为3wt; 其他同实施 例1。 0034 实施例3 0035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5wt, 转速为1500r/min, 氯化钠浓度为5wt; 其他同实 施例1。 0036 实施例4 0037 仅转速为500r/min, 氯化钠浓度为5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 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
18、例1。 0038 实施例5 0039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3wt, 转速为500r/min,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 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40 实施例6 0041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5wt, 氯化钠浓度为3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 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42 实施例7 0043 仅转速为1500r/min, 氯化钠浓度为3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 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44 实施例8 0045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3wt, 。
19、氯化钠浓度为5wt,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 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说明书 3/8 页 5 CN 111990414 A 5 0046 实施例9 0047 仅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5wt, 转速为500r/min, 海藻酸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 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48 实施例10 0049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1wt, 转速为 1000r/min, 交联剂为3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30:70:1; 其他同实施。
20、例1。 0050 实施例11 0051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2wt, 转速为 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30:7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52 实施例12 0053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4wt, 转速为 1500r/min, 交联剂为8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30:7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54 实施例13 0055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
21、度为1wt, 转速为 500r/min, 交联剂为8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56 实施例14 0057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2wt, 转速为 1500r/min, 交联剂为3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58 实施例15 0059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4wt, 转速为 10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
22、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60 实施例16 0061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1wt, 转速为 1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62 实施例17 0063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2wt, 转速为 1000r/min, 交联剂为8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0064 实施例1。
23、8 0065 仅壳层溶液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浓度为4wt, 转速为 500r/min, 交联剂为1wt氯化铁, 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 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实施例1。 说明书 4/8 页 6 CN 111990414 A 6 0066 实施例19 0067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1:9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1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0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1; 其他 同实施。
24、例1。 0068 实施例20 0069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5:5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3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烯 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30:70:1; 其他同 实施例1。 0070 实施例21 0071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9:1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5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
25、30:70:1; 其他 同实施例1。 0072 实施例22 0073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1:9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3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 同实施例1。 0074 实施例23 0075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5:5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5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0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
26、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 同实施例1。 0076 实施例24 0077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9:1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1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烯 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50:50:1; 其他同 实施例1。 0078 实施例25 0079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1:9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5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烯 醇与海。
27、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同 实施例1。 0080 实施例26 0081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5:5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1wt, 海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5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 说明书 5/8 页 7 CN 111990414 A 7 同实施例1。 0082 实施例27 0083 仅壳层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按照质量比9:1混合, 聚乙烯醇溶 液浓度为3wt, 海。
28、藻酸钠的浓度为3wt, 转速为1000r/min, 交联剂为5wt氯化钙, 聚乙 烯醇与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 白僵菌孢子粉悬浮液和壳聚糖溶液的质量比为70:30:1; 其他 同实施例1。 0084 实验例1 0085 成球效果: 以实施例1-27制备的微胶囊的成球效果予以打分, 分别为几乎不成球1 分, 形状不规则2分, 蝌蚪形3分, 球形4分, 结果如下表1: 0086 表1成球效果表 0087 0088 根据上表及正交实验分析方法分析得知, 实施例1-9中, 实施例8获得最良好的效 果, 且海藻酸钠浓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转速和无水氯化钙浓度; 实施例10-18中, 实施例15 获得最良好。
29、的效果, 且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氯化铁浓度; 实施例19-27中, 实施例27获得最良好的效果, 且聚乙烯醇浓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壳层与核层比例和聚乙烯 醇与海藻酸钠浓度。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微胶囊均能够成球, 且在优选条件下能够获得本 发明所需的适合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的规整球形的纳米微胶囊。 0089 实验例2 0090 分别测量实施例8、 实施例15和实施例27获得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 以及采用相同 原料及配比使用锐孔凝固法制备得到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 锐孔凝固法具体为, 先将壳层 溶液制为乳化液, 再将其与核层溶液混合后用注射器滴入交联剂溶液中, 即可。 结果如下表 2: 。
30、0091 表2微胶囊粒径表 0092 0093 0094 由表2可知, 由于制备工艺的限制, 通过锐孔凝固法制备的海藻酸钠、 羧甲基纤维 素钠和聚乙烯醇微胶囊平均粒径依次为1463.4 m、 1825.4 m和1159.9 m, 而作为微胶囊携 带媒介的川硬皮肿腿蜂雌成虫体长多为41mm, 即使微胶囊干燥后粒径会有所缩小, 亦难 以被川硬皮肿腿蜂所携带; 而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微胶囊粒径依次为22.7 m、 40.5 m和 说明书 6/8 页 8 CN 111990414 A 8 15.3 m, 相比之下本发明制备的微胶囊更有利于被川硬皮肿腿蜂所携带。 0095 实验例3 0096 分别吸取5。
31、00 l实施例8、 实施例15和实施例27制备好的微胶囊液, 用5ml蒸馏水稀 释后, 滴于载玻片上, 并从中随机选取20粒, 计数其所含孢子量, 最后求平均值。 各类型微胶 囊所含孢子粉数量见下表3: 0097 表3含孢量与萌发率 0098 孢子粉含量cfu/粒孢子萌发率 实施例89.952.32bB77.882.15bB 实施例1511.502.35aA65.832.55cC 实施例274.751.74cC42.102.11dD 94.452.59aA 0099 由表中数据可知, 微胶囊平均孢子粉含量最高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 平均 每粒微胶囊含11.5个孢子, 其次是海藻酸钠微胶囊,。
32、 聚乙烯醇微胶囊孢子粉含量最低, 平均 每粒仅有4.75个孢子, 结合之前微胶囊粒径的比较可知, 微胶囊孢子粉含量和粒径呈正相 关。 0100 从表中不同处理方式白僵菌孢子萌发率的对比可以看出, 将白僵菌孢子粉直接与 营养液混合后的孢子萌发率可以达到94.45。 而在与海藻酸钠、 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 醇混合后, 孢子萌发率均有所下降, 其中与聚乙烯醇混合后的白僵菌孢子萌发率下降最为 明显, 相较于前者, 降低了50以上; 与海藻酸钠混合后的白僵菌孢子粉萌发率虽然受到了 一定的影响, 但仍有77.88的萌发率。 通过对比白僵菌与不同壳层材料混合后的孢子粉萌 发率, 可以发现, 微胶囊壳层材料。
33、对白僵菌孢子萌发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本次实验 中白僵菌使用环境的特殊性, 即需要一定的传播时间与距离, 所以不是追求短时间的灭杀 效果, 而高分子壳层材料恰好可以将白僵菌孢子粉与外界环境相隔离, 以利于白僵菌活性 的保持, 实现长效的防治。 0101 实验例4 0102 经观察, 通过在湿润滤纸上爬过后, 川硬皮肿腿蜂的体表附着了一定水分, 所以更 便于微胶囊附着, 每头川硬皮肿腿蜂体表附着白僵菌微胶囊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足、 腹部、 胸部、 头部。 当把计数过体表微胶囊附着个数的川硬皮肿腿蜂移入小离心管中数小时后再 次计数可以发现, 在川硬皮肿腿蜂的活动过程中, 由于昆虫的自我清洁行为。
34、, 肿腿蜂头、 前 足和中足等部位附着的白僵菌微胶囊大多已脱落, 仅有腹部和胸部尚有微胶囊附着。 三种 不同微胶囊在川硬皮肿腿蜂体表的附着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 初次附着于川硬皮肿腿蜂 体表的微胶囊数量与12h后川硬皮肿腿蜂体表附着微胶囊数量的对比中, 聚乙烯醇微胶囊 的附着量最大, 平均有26.5/15.5个, 其次是海藻酸钠微胶囊, 平均14.5/9.1个, 羧甲基纤维 素钠微胶囊最少, 平均只有9.1/6个附着。 说明微胶囊粒径大小对川硬皮肿腿蜂体表附着的 微胶囊个数有显著影响, 微胶囊粒径越大, 越不容易在川硬皮肿腿蜂爬过时粘附于其体表。 0103 由图2可知, 3种微胶囊在川硬皮。
35、肿腿蜂体表白僵菌微胶囊的平均附着率相差不是 很大。 平均附着率最高且变化最小的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 其次是海藻酸钠微胶囊, 附 着率最低的是聚乙烯醇微胶囊。 可见, 微胶囊粒径越小, 越容易在川硬皮肿腿蜂的活动过程 中被触碰掉或清理掉。 说明书 7/8 页 9 CN 111990414 A 9 0104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当微胶囊粒径太大时, 附着于川硬皮肿腿蜂体表的微胶囊 数量就少; 当微胶囊粒径过小时, 过多的微胶囊附着于川硬皮肿腿蜂体表, 对川硬皮肿腿蜂 的正常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且由于粒径较小, 容易在川硬皮肿腿蜂活动过程中从虫体 脱落, 造成浪费。 从附着量方面比较, 聚乙烯醇微胶囊在川硬皮肿腿蜂体表的附着量明显高 于其他两种微胶囊; 但从附着率方面比较, 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附着率相对较高。 综合 来看, 海藻酸钠制备的微胶囊附着率与附着量相对均较高。 010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8/8 页 10 CN 111990414 A 10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11 CN 111990414 A 11 。
- 内容关键字: 适合 川硬皮肿腿蜂 携带 纳米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顶升式芯片脱模结构及芯片固晶设备.pdf
U肋板转运机器人.pdf
农业种植架.pdf
洗水机用松布退卷输送机构.pdf
检测夹具.pdf
低压线圈中的气道撑条.pdf
自动上料调平的无机板切割设备.pdf
高压手动反冲洗过滤装置.pdf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pdf
具有受热均匀结构的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pdf
单手操作钢珠锁紧接头.pdf
实验动物大鼠拍摄CBCT的专用支架.pdf
自动检测码垛漏砖系统.pdf
挥发性有机物环保治理回收装置.pdf
消失模壳型精铸模型气化炉的壳型料架.pdf
综合性能好的节能预分支电缆.pdf
微型无阀压电泵.pdf
干式变压器绝缘垫块.pdf
煤粉吊装料仓.pdf
活塞加工用运输承载板.pdf
双目测距导盲装置.pdf
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回收处理装置.pdf
带有脱模机构的塑料瓶注塑机.pdf
粉尘精过滤滤芯.pdf
升降堰门.pdf
生产海绵钛带加热装置的反应器.pdf
炼铁原料白灰消化装置.pdf
塑料瓶用吹塑成形装置.pdf
LED器件及其制备方法.pdf
消融针尖端限位缓冲结构及其穿刺装置.pdf
光伏储能系统.pdf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封闭母线R-CNN温度故障监测方法.pdf
一种整体往复式天然气压缩机组压缩端效率的测试方法.pdf
一种原位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方法.pdf
在江河湖浜游船上安装的防治蚊虫的安全装置.pdf
凹凸棒页岩耐火陶粒烧结多孔砌块.pdf
一种食用菌的保藏处理方法.pdf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踏板诊断方法.pdf
一种塑封包装方法.pdf
一种连续送板设备.pdf
基于脉搏波的血液粘度无创检测方法.pdf
一种以风光互补发电作为供电源的池塘驱蚊器.pdf
一种新型大隐静脉抽剥器手柄.pdf
一种冷连轧机带钢段数据同步的方法.pdf
可感应加热的滚筒.pdf
用于吹塑的组合物.pdf
干燥方法和干燥装置.pdf
控制电视模式切换的3D眼镜.pdf
用于检测和校正不恰当调光器操作的方法和装置.pdf
一种原料含有铁矾土的轻质隔墙板材.pdf
低光泽度的可辐射固化的组合物.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