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pdf
《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pdf(1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909178.3 (22)申请日 2020.09.02 (71)申请人 福建成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 363601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镇 郑店村 (72)发明人 杨杰伟柯丽娜金文松郑裕 林一东 (74)专利代理机构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5221 代理人 谢世玉 (51)Int.Cl. A01G 18/00(2018.01) A01G 18/40(2018.01) A01G 18/20(2018.01) A01H 1/06(2006.01) 。
2、A01H 1/04(2006.01) A01H 15/00(2006.01) A01G 18/68(2018.01) A01G 18/65(2018.01) A01G 18/70(2018.01) A01G 18/62(2018.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杏鲍菇选育方法, 包括如下 步骤: (1)制作培养皿: 配置培养基; (2)选育: 将 预选准备好的菌株孢子均匀涂抹于对应的培养 皿中, 并对各个培养皿进行编号A号、 B号和C号; (3)拮抗选取; (4)栽培: 将优势菌种接种在装有 培养料的栽培主体内, 将栽培主体送入养菌室 内, 待出菌。
3、后, 将栽培主体移送至出菇房至出菇。 (5)采收: 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本发明对栽 培瓶的开口进行分割区域, 利于杏鲍菇的生长和 采收, 分隔塞与栽培瓶的配合方便快捷, 便于装 卸,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采收装置对成熟的杏鲍 菇进行采收, 免去工作人员采收, 节约劳动力, 提 高工作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CN 112106591 A 2020.12.22 CN 112106591 A 1.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1)制作培养皿: 配置培养基, 将配置好的培养基倒入密封瓶中并将瓶口密封, 对密封 瓶进行灭菌处理后, 。
4、待密封瓶冷却降温后, 将密封瓶内的培养基倒入预先灭菌的多个培养 皿中; (2)选育: 将预选准备好的菌株孢子均匀涂抹于对应的培养皿中, 并对各个培养皿进行 编号A号、 B号和C号; A号: 在无菌状态下吹干, 使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将氮离子束注入, 然后用无菌水洗下诱 变处理过的菌膜, 稀释后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 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B号: 在无菌状态下, 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一株食用菌新菌株, 将生长良好的 新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C号: 在无菌状态下, 采用紫外线照射诱变方法使得菌株孢子基因发生突。
5、变, 经过突变 后的菌株孢子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遗传 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3)拮抗选取: 将经过三种方法选取的三种优势菌株混合接种在培养皿上, 在适宜温度 下培养到预定时间后取出培养皿, 并观察得知优势菌种; (4)栽培: 将优势菌种接种在装有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内, 将栽培容器送入养菌室内, 待 出菌后, 将栽培容器移送至出菇房至出菇; (5)采收: 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4)中, 所述栽 培容器包括栽培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6、 还包括将栽培瓶的开 口分隔成多个区域的分隔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包括可拆 装连接于瓶口的分隔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塞上设有多 个供杏鲍菇长出的分隔孔, 多个所述分隔孔和所述开口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塞的底端设 有沿轴向延伸的环状凸起, 所述分隔塞通过环状凸起与栽培瓶的瓶颈摩擦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4)中, 待出菌 后, 将栽培瓶整齐摆放在栽培架上, 再将栽培架送入。
7、出菇房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架包括盛放 栽培瓶的盛放部件, 和承载盛放部件的架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盛放部件的上表 面形成有多个容置栽培瓶并进行定位的容置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盛放部件的上 表面形成有容置栽培瓶的容置腔。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2106591 A 2 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杏鲍菇栽培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杏鲍菇是集食用、 药用、。
8、 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杏鲍菇菌肉肥厚, 质地 脆嫩, 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 结实、 乳白, 可全部食用, 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 爽口, 被称为 平菇王 、 干贝菇 , 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及如鲍鱼的口感, 适合保鲜、 加工。 0003 传统栽培杏鲍菇是通过栽培包进行培养, 在杏鲍菇生长时容易挤压在一起, 不利 于杏鲍菇的生长和后续工作人员的采收, 且依赖人工采收, 工作效率不稳定, 如果进入出菇 房之前杀菌不够彻底, 容易造成杏鲍菇感染, 导致废菇, 造成浪费; 此外, 杏鲍菇的生长受环 境影响较大, 品质较差的难以正常生长, 导致产量不高。 0004 鉴于此, 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
9、进行深入研究, 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杏鲍 菇品质较差, 杏鲍菇生长时挤压在一起不利于生长和采收, 人工采收效率不稳定的问题。 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08 (1)制作培养皿: 配置培养基, 将配置好的培养基倒入密封瓶中并将瓶口密封, 对 密封瓶进行灭菌处理后, 待密封瓶冷却降温后, 将密封瓶内的培养基倒入预先灭菌的多个 培养皿中; 0009 (2)选育: 将预选准备好的菌株孢子均匀涂抹于对应的培养皿中, 并对各个培养皿 进。
10、行编号A号、 B号和C号; 0010 A号: 在无菌状态下吹干, 使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将氮离子束注入, 然后用无菌水洗 下诱变处理过的菌膜, 稀释后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 养后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011 B号: 在无菌状态下, 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一株食用菌新菌株, 将生长良 好的新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012 C号: 在无菌状态下, 采用紫外线照射诱变方法使得菌株孢子基因发生突变, 经过 突变后的菌株孢子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 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
11、013 (3)拮抗选取: 将经过三种方法选取的三种优势菌株混合接种在培养皿上, 在适宜 温度下培养到预定时间后取出培养皿, 并观察得知优势菌种; 0014 (4)栽培: 将优势菌种接种在装有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内, 将栽培容器送入养菌室 内, 待出菌后, 将栽培容器移送至出菇房至出菇; 0015 (5)采收: 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说明书 1/6 页 3 CN 112106591 A 3 0016 进一步, 在步骤(4)中, 所述栽培容器包括栽培瓶。 0017 进一步, 还包括将栽培瓶的开口分隔成多个区域的分隔部。 0018 进一步, 所述分隔部包括可拆装连接于瓶口的分隔塞。 0019 进一步。
12、, 所述分隔塞上设有多个供杏鲍菇长出的分隔孔, 多个所述分隔孔和所述 开口相连通。 0020 进一步, 所述分隔塞的底端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环状凸起, 所述分隔塞通过环状凸 起与栽培瓶的瓶颈摩擦连接。 0021 进一步, 在步骤(4)中, 待出菌后, 将栽培瓶整齐摆放在栽培架上, 再将栽培架送入 出菇房内。 0022 进一步, 所述栽培架包括盛放栽培瓶的盛放部件, 和承载盛放部件的架体。 0023 进一步, 所述盛放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容置栽培瓶并进行定位的容置孔。 0024 进一步, 所述盛放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置栽培瓶的容置腔。 0025 进一步, 所述容置腔的上表面设有对栽培瓶进行固定的固。
13、定部件。 0026 进一步,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套设于栽培瓶外壁的固定环。 0027 进一步, 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于容置腔的上表面。 0028 进一步, 所述架体的侧面上形成有容纳盛放部件的容纳槽; 所述盛放部件安装于 所述容纳槽上。 0029 进一步, 所述盛放部件和容纳槽抽拉式滑动连接。 0030 进一步, 所述架体的容纳槽从上至下等间距设有多个盛放部件。 0031 进一步, 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万向轮。 0032 进一步, 所述栽培架的数量为n的平方个, n为自然数, 所述栽培架按照nxn的方式 排列。 0033 进一步, 在步骤(4)中, 所述培养料为木屑培养料。 0034 进一步, 所述。
14、木屑培养料包括主料和辅料。 0035 进一步, 所述主料包括松木屑。 0036 进一步, 所述松木屑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5-85。 0037 进一步, 所述松木屑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6。 0038 进一步, 所述辅料包括麸皮、 石膏和蔗糖。 0039 进一步, 所述辅料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15-25。 0040 进一步, 所述松木屑、 麸皮、 石膏和蔗糖按重量百分比76、 22、 1和1进行混 合。 0041 进一步, 所述木屑培养料的含水率为65。 0042 进一步, 在步骤(5)中, 通过采收装置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处理。 0043 进一步, 所述采收装置包括多个与。
15、栽培架一一对应的采收部件, 和驱动采收部件 开合的开合驱动装置。 0044 进一步, 所述采收部件包括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的第一采收刀、 第二采收刀、 第三采收刀和安装头; 所述第一采收刀、 第二采收刀和第三采收刀环绕安装头设置。 0045 进一步, 所述采收装置还包括驱动采收部件移动的移动驱动装置, 和驱动采收部 件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说明书 2/6 页 4 CN 112106591 A 4 0046 进一步, 在步骤(1)中, 所述培养基为麦粒种培养基。 0047 进一步, 所述麦粒种培养基包括主料和辅料。 0048 进一步, 所述主料包括麦粒。 0049 进一步, 所述麦粒占麦粒种培。
16、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85-90。 0050 进一步, 所述麦粒占麦粒种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88。 0051 进一步, 所述辅料包括稻香粉和石膏。 0052 进一步, 所述辅料占麦粒种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10-15。 0053 进一步, 所述麦粒、 稻香粉和石膏按重量百分比88、 10和2进行混合, PH7.5- 8。 0054 采用上述结构后,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其至少有以下有益效 果: 0055 通过A号、 B号和C号三种选育方式对菌株孢子进行选育, 再采用拮抗选取, 选取出 遗传性状稳定的优势菌种, 提高杏鲍菇的品质, 使杏鲍菇的存活率更高; 通过将杏鲍菇的优 势菌种接种。
17、在栽培瓶中, 对栽培瓶的开口进行分割区域, 使杏鲍菇处于相对应的区域生长, 避免了杏鲍菇出菇时挤在一起, 利于后续对成熟杏鲍菇的采收工作, 分隔塞与栽培瓶的配 合方便快捷, 便于装卸,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采收装置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免去工作 人员采收, 节约劳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56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的出菇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7 图2为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的栽培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8 图3为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的栽培瓶和分隔部的装配结构示意 图; 0059 图4为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
18、方法的采收部件和开合驱动装置的立体结 构示意图。 0060 图中: 1-栽培瓶, 2-分隔部, 3-栽培架, 4-出菇房, 21-分隔塞, 211-分隔孔, 212-环 状凸起, 31-盛放部件, 32-架体, 311-容置腔, 321-万向轮, 5-采收装置, 51-采收部件, 52-开 合驱动装置, 511-第一采收刀, 512-第二采收刀, 513-第三采收刀, 514-安装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062 如图1至图4所示, 本发明的一种优良杏鲍菇选育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63 (1)制作培养皿: 配置培养。
19、基, 将配置好的培养基倒入密封瓶中并将瓶口密封, 对 密封瓶进行灭菌处理后, 待密封瓶冷却降温后, 将密封瓶内的培养基倒入预先灭菌的多个 培养皿中; 0064 (2)选育: 将预选准备好的菌株孢子均匀涂抹于对应的培养皿中, 并对各个培养皿 进行编号A号、 B号和C号; 0065 A号: 在无菌状态下吹干, 使表面形成一层菌膜, 将氮离子束注入, 然后用无菌水洗 下诱变处理过的菌膜, 稀释后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 说明书 3/6 页 5 CN 112106591 A 5 养后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066 B号: 在无菌状态下, 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
20、育的一株食用菌新菌株, 将生长良 好的新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067 C号: 在无菌状态下, 采用紫外线照射诱变方法使得菌株孢子基因发生突变, 经过 突变后的菌株孢子涂布于培养皿上, 选取生长良好的单菌株接种于培养皿内, 培养后选取 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菌株; 0068 (3)拮抗选取: 将经过三种方法选取的三种优势菌株混合接种在培养皿上, 在适宜 温度下培养到预定时间后取出培养皿, 并观察得知优势菌种; 0069 (4)栽培: 将优势菌种接种在装有培养料的栽培容器内, 将栽培容器送入养菌室 内, 待出菌后, 将栽培容器移送至出菇房4至出菇; 0070 (5。
21、)采收: 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0071 这样, 通过A号、 B号和C号三种选育方式对菌株孢子进行选育, 再采用拮抗选取, 选 取出遗传性状稳定的优势菌种, 提高杏鲍菇的品质, 使杏鲍菇的存活率更高; 通过将杏鲍菇 的优势菌种接种在栽培瓶1中, 对栽培瓶1的开口进行分割区域, 使杏鲍菇处于相对应的区 域生长, 避免了杏鲍菇出菇时挤在一起, 利于后续对成熟杏鲍菇的采收工作, 分隔塞与栽培 瓶1的配合方便快捷, 便于装卸,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采收装置5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免去工作人员采收, 节约劳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 0072 优选地, 在步骤(4)中, 栽培容器包括。
22、栽培瓶1。 通过栽培瓶1, 使杏鲍菇的生长环境 更稳定。 0073 优选地, 还包括将栽培瓶1的开口分隔成多个区域的分隔部2。 通过分隔部2将开口 分隔成多个区域, 使杏鲍菇在相对应的区域内生长, 避免在成长过程中挤到一起, 利于杏鲍 菇的生长, 同时为后续采收工序提供便利。 0074 优选地, 分隔部2包括可拆装连接于瓶口的分隔塞21。 将分隔塞21插入栽培瓶1的 瓶口处, 装配方便快捷, 提高效率。 0075 优选地, 分隔塞21上设有多个供杏鲍菇长出的分隔孔211, 多个分隔孔211和开口 相连通。 各个杏鲍菇在相对应的区域生长,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穿过分隔孔211后, 分隔孔211 具有。
23、限位的作用, 使杏鲍菇的生长环境更佳。 0076 优选地, 分隔塞21的底端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环状凸起212, 分隔塞21通过环状凸起 212与栽培瓶1的瓶颈摩擦连接。 使分隔塞21的安装方便快捷, 提高工作效率。 0077 优选地, 在步骤(4)中, 待出菌后, 将栽培瓶1整齐摆放在栽培架3上, 再将栽培架3 送入出菇房4内。 通过将栽培容器整齐摆放在栽培架3上, 提高空间利用率, 以及杏鲍菇成熟 后的采收便利。 0078 优选地, 栽培架3包括盛放栽培瓶1的盛放部件31, 和承载盛放部件31的架体32。 通 过盛放部件31盛放栽培瓶1, 架体32对盛放部件31进行承载, 使整体结构更稳定可靠。
24、。 0079 优选地, 盛放部件31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容置栽培瓶1并进行定位的容置孔。 通过 容置孔对栽培瓶1进行定位, 使栽培瓶1不易发生倾斜和翻倒。 0080 优选地, 盛放部件31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置栽培瓶1的容置腔311。 将栽培瓶1放入容 置腔311内, 使栽培瓶1不易发生倾斜和翻倒, 使杏鲍菇的生长更稳定。 0081 优选地, 为了使杏鲍菇更好的生长, 容置腔311的上表面设有对栽培瓶1进行固定 说明书 4/6 页 6 CN 112106591 A 6 的固定部件。 0082 优选地, 为了使杏鲍菇更好的生长, 固定部件包括套设于栽培瓶1外壁的固定环。 0083 优选地, 固定环固定。
25、连接于容置腔311的上表面。 使栽培瓶1的结构更稳定, 使杏鲍 菇的生长不受干扰。 0084 优选地, 架体32的侧面上形成有容纳盛放部件31的容纳槽; 盛放部件31安装于容 纳槽上。 便于盛放部件31收纳和取出, 提高空间利用率。 0085 优选地, 盛放部件31和容纳槽抽拉式滑动连接。 使盛放部件31收纳和取出时简单 快捷, 稳定顺畅。 0086 优选地, 架体32的容纳槽从上至下等间距设有多个盛放部件31。 通过多个盛放部 件31, 提高空间利用率, 使出菇房4容纳更多供杏鲍菇生长的栽培瓶1。 0087 优选地, 架体32的底部设有万向轮321。 通过万向轮321的设置, 使栽培架3更容。
26、易 被移动到出菇房4中, 节约劳动力, 提高工作效率。 0088 优选地, 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 栽培架3的数量为n的平方个, n为自然数, 栽培架3 按照nxn的方式排列。 0089 优选地, 在步骤(4)中, 培养料为木屑培养料。 木屑培养料培养需时较短, 且成本较 低, 原料易得。 0090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木屑培养料包括主料和辅料。 0091 优选地, 主料包括松木屑。 松木屑培养需时较短, 且成本较低, 原料易得。 0092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松木屑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75- 85。 0093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27、 松木屑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 76。 0094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辅料包括麸皮、 石膏和蔗糖。 0095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辅料占木屑培养料的重量百分比为15- 25。 0096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松木屑、 麸皮、 石膏和蔗糖按重量百分比 76、 22、 1和1进行混合。 0097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料的培养效果更佳, 木屑培养料的含水率为65。 0098 优选地, 在步骤(5)中, 通过采收装置5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处理。 通过采收装 置5, 提高采收效率。 0099 优选地, 采收装置5包括多个与栽培架3一一对应的。
28、采收部件51, 和驱动采收部件 51开合的开合驱动装置52。 开合驱动装置52驱动采收部件51开合, 一一对成熟的杏鲍菇进 行采收。 0100 优选地采收部件51包括对成熟的杏鲍菇进行采收的第一采收刀511、 第二采收刀 512、 第三采收刀513和安装头514; 第一采收刀511、 第二采收刀512和第三采收刀513环绕安 装头514设置。 通过第一采收刀511、 第二采收刀512和第三采收刀513将杏鲍菇剪断采收, 刀 口平整, 便于后续对杏鲍菇的修剪。 0101 优选地, 采收装置5还包括驱动采收部件51移动的移动驱动装置, 和驱动采收部件 51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 通过移动驱动装置驱动。
29、采收部件51到各栽培瓶1的上方, 再下降对 说明书 5/6 页 7 CN 112106591 A 7 各栽培瓶1内的成熟杏鲍菇进行采收, 升降驱动装置驱动采收部件51上下升降到各盛放部 件31的位置, 对各盛放部件31内的杏鲍菇进行采收。 0102 优选地, 在步骤(1)中, 培养基为麦粒种培养基。 麦粒种培养基需时较短, 且成本 低, 原料易得。 0103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麦粒种培养基包括主料和辅料。 0104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主料包括麦粒。 0105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麦粒占麦粒种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85- 90。 01。
30、06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麦粒占麦粒种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 88。 0107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辅料包括稻香粉和石膏。 0108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辅料占麦粒种培养基的重量百分比为10- 15。 0109 优选地, 为了使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更佳, 麦粒、 稻香粉和石膏按重量百分比88、 10和2进行混合, PH7.5-8。 0110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 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 变化或修饰, 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说明书 6/6 页 8 CN 112106591 A 8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9 CN 112106591 A 9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0 CN 112106591 A 10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1 CN 112106591 A 11 图4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2 CN 112106591 A 12 。
- 内容关键字: 优良 杏鲍菇 选育 方法
硫磺或硫铁矿制酸低温废热回收装置.pdf
沙蚕养殖装置.pdf
木材生产加工的翻转输送装置.pdf
马铃薯贮藏装置.pdf
自动输送扎花机.pdf
便于下料的不锈钢板压弯装置.pdf
海洋潮汐的水位监测仪安装装置.pdf
采血冰浴盒及样本固定装置.pdf
基于活性炭吸附脱附的有机废气连续处理系统.pdf
水利勘测水位计.pdf
微型高压放气阀.pdf
燃气管内壁清洁设备.pdf
光伏支架表面热镀锌装置.pdf
软管收卷调节机构及收卷机.pdf
转子线圈绕线压线装置.pdf
陶瓷坯泥生产设备.pdf
FRID通道式扫描机.pdf
智能电网安全运维监测装置.pdf
密封性好的细胞培养皿.pdf
计算机散热装置降噪组件.pdf
间续进料机构.pdf
电解液配置系统.pdf
实验小鼠喂药装置.pdf
智能防脱机械手.pdf
槽钢的压延结构.pdf
局部集中载荷作用下的组合梁精细化应力位移分析方法.pdf
精准按摩机芯机构.pdf
位置自动调节的热压装置.pdf
用于糠醛生产的糠醛渣输送装置.pdf
硫酸钾镁盐添加剂饲料生产用搅拌式混合装置.pdf
AIP三维堆叠TR气密封装组件.pdf
应急储能电源系统及应急储能电源.pdf
CD73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移动对象的移动方向的确定方法和装置、移动终端以及电子设备.pdf
全自动整形贴卡机的气动抱盒机构.pdf
行人航迹推算方法、导航方法及装置、手持终端及介质.pdf
动作识别方法、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腓骨截断处的防止融合构件.pdf
KD系列生物组织处理染色机.pdf
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pdf
信号到达角的估计方法及基站.pdf
分组唤醒信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pdf
多孔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传输上行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pdf
数据信道发送方法及通信装置.pdf
PDSCH资源位置的确定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pdf
叠合油加氢装置和叠合油加氢方法.pdf
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pdf
上行信号的发送方法、信道质量确定方法和相关设备.pdf
通话处理方法及装置.pdf
资源分配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