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pdf
《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929481.X (22)申请日 2020.09.07 (71)申请人 国电泉州热电有限公司 地址 362804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 柯厝村 申请人 国电南京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殷戈柯展煌谭锐张志业 王文飚涂朝阳蔡培李志龙 林宝森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2238 代理人 张立荣乔炜 (51)Int.Cl. F24D 3/10(2006.01) F24D 19/1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
2、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包括汽汽换热器本体与连接在汽汽换热器本体 上的热侧和冷侧主管路, 热侧和冷侧主管路均包 括入口暖管和出口暖管; 热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 别与热侧供热抽汽口和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所述 冷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冷侧供热抽汽口和 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热侧和冷侧主管路上均设有 电动调节阀、 管道壁温监测装置、 管道疏水装置、 管道压力测量装置和流量测量装置; 热侧入口暖 管上设有热侧暖管旁路, 所述热侧暖管旁路上设 有热侧旁路控制调节阀, 所述冷侧入口暖管上设 有冷侧暖管旁路, 所述冷侧暖管旁路上设有冷侧 旁路控制调节阀。 本。
3、发明的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 系统能实现换热器系统的自动投退, 减少了操作 人员的工作量。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11947202 A 2020.11.17 CN 111947202 A 1.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汽汽换热器本体与连接在汽汽换 热器本体上的热侧主管路和冷侧主管路, 所述热侧主管路包括热侧入口暖管和热侧出口暖 管, 所述冷侧主管路包括冷侧入口暖管和冷侧出口暖管; 所述热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热侧供热抽汽口和热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所述冷侧 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冷侧供热抽汽口和冷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所述热侧主管路上设有热侧电动调节阀、。
4、 热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 热侧管道疏水装置、 热侧管道压力测量装置和热侧流量测量装置; 所述冷侧主管路上设有冷侧电动调节阀、 冷 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 冷侧管道疏水装置、 冷侧管道压力测量装置和冷侧流量测量装置; 所述热侧入口暖管上设有热侧暖管旁路, 所述热侧暖管旁路上设有热侧旁路控制调节 阀, 所述冷侧入口暖管上设有冷侧暖管旁路, 所述冷侧暖管旁路上设有冷侧旁路控制调节 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侧电动调节阀包 括设置于热侧入口暖管上的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 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以及设置于热侧出 口暖管上的热侧出口电动截止阀; 所述热侧暖管旁路跨设。
5、在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侧电动调节阀包 括设置于冷侧入口暖管上的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 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以及设置于冷侧出 口暖管上的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 所述冷侧暖管旁路跨设在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侧管道壁温监测 装置包括设置于热侧入口暖管上的热侧入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和热侧入口管道下壁温 测量装置, 以及设置于热侧出口暖管上的热侧出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和热侧出口管道下 壁温测量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
6、冷侧管道壁温监测 装置包括设置于冷侧入口暖管上的冷侧入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和冷侧入口管道下壁温 测量装置, 以及设置于冷侧出口暖管上的冷侧出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和冷侧出口管道下 壁温测量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侧入口暖管、 热 侧出口暖管、 冷侧入口暖管和冷侧出口暖管上具内设有两路疏水管道; 每路疏水管道上均 设有触发疏水阀和疏水手动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热侧入口暖管上的两路 疏水管路分别设置于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和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的阀前; 热侧出口暖管上 的两路疏水管路分别设置于热侧出口电动截止。
7、阀两侧; 冷侧入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管路分 别设置于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和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的阀前; 冷侧出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 管路分别设置于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暖投系统的暖 投流程为: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冷侧、 热侧暖管暖投, 冷侧、 热侧的进口和出口管道同时进行, 各管道系统暖管均结束时, 作为第一阶段暖投结束; 第二阶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冷侧暖 投; 第三阶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热侧暖投; 第三阶段完成后, 即可确认系统暖投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侧和冷侧的暖管 南头结。
8、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tPTU-tPTD0且tPTU-tbs0; 其中: tPTU: 管道上壁温度; tPTD: 管道下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947202 A 2 壁温度; tbs: 管道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汽换热器本体 冷热侧暖投结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tst-tbs0; 其中: tst: 冷侧或热侧出口蒸汽温度; tbs: 冷侧 或热侧蒸汽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947202 A 3 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热电联产技术领域, 。
9、具体涉及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适用于 工业蒸汽供热的热电厂。 背景技术 0002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电能和热能是两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对于热能的利用, 工业供 热需求按照工艺要求不同, 所需供热蒸汽参数也不同, 其中对于压力高于4.0MPa, 且温度高 于400的供热, 称为高参数供热。 对于高参数供热由于温度和压力都比较高, 所以无法直 接从常规火电厂中找到合适的抽汽点, 一般只能采用更高参数的蒸汽(如主蒸汽)进行减温 减压供热, 这往往造成 “高能低用” , 降低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0003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热电联产中可采用蒸汽再热技术, 实现高参数供热的梯级 利用, 提高。
10、循环的热效率。 在蒸汽再热技术中, 汽汽换热技术是利用低压、 高温蒸汽加热高 压、 低温蒸汽, 两者在汽汽换热器中实现能量交换, 其中汽汽换热器为该技术的关键设备, 其运行的可靠性决定该技术的适用性, 因此, 对其运行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能实现汽汽换热器的自动投入 的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包 括汽汽换热器本体与连接在汽汽换热器本体上的热侧主管路和冷侧主管路, 所述热侧主管 路包括热侧入口暖管和热侧出口暖管, 所述冷侧主管路包括冷侧入口暖。
11、管和冷侧出口暖 管; 0006 所述热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热侧供热抽汽口和热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所述 冷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冷侧供热抽汽口和冷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0007 所述热侧主管路上设有热侧电动调节阀、 热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 热侧管道疏水 装置、 热侧管道压力测量装置和热侧流量测量装置; 所述冷侧主管路上设有冷侧电动调节 阀、 冷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 冷侧管道疏水装置、 冷侧管道压力测量装置和冷侧流量测量装 置; 0008 所述热侧入口暖管上设有热侧暖管旁路, 所述热侧暖管旁路上设有热侧旁路控制 调节阀, 所述冷侧入口暖管上设有冷侧暖管旁路, 所述冷侧暖管旁路上设有冷侧旁路控制。
12、 调节阀。 0009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为: 所述热侧电动调节阀包括设置于热侧入口暖管 上的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 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以及设置于热侧出口暖管上的热侧出口电 动截止阀。 0010 所述热侧暖管旁路跨设在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两端。 0011 所述冷侧电动调节阀包括设置于冷侧入口暖管上的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 冷侧入 说明书 1/6 页 4 CN 111947202 A 4 口电动截止阀以及设置于冷侧出口暖管上的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 0012 所述冷侧暖管旁路跨设在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两端。 0013 所述热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包括设置于热侧入口暖管上的热侧入口管道上壁温 测量装置和热。
13、侧入口管道下壁温测量装置, 以及设置于热侧出口暖管上的热侧出口管道上 壁温测量装置和热侧出口管道下壁温测量装置。 0014 所述冷侧管道壁温监测装置包括设置于冷侧入口暖管上的冷侧入口管道上壁温 测量装置和冷侧入口管道下壁温测量装置, 以及设置于冷侧出口暖管上的冷侧出口管道上 壁温测量装置和冷侧出口管道下壁温测量装置。 0015 所述热侧入口暖管、 热侧出口暖管、 冷侧入口暖管和冷侧出口暖管上具内设有两 路疏水管道。 0016 每路疏水管道上均设有触发疏水阀和疏水手动阀。 0017 热侧入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管路分别设置于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和热侧入口电 动截止阀的阀前; 热侧出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管。
14、路分别设置于热侧出口电动截止阀两侧; 冷侧入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管路分别设置于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和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 的阀前; 冷侧出口暖管上的两路疏水管路分别设置于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两侧。 0018 所述自动暖投系统的暖投流程为: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冷侧、 热侧暖管暖投, 为了提 高暖投的效果, 冷侧、 热侧的进口和出口管道同时进行, 各管道系统暖管均结束时, 作为第 一阶段暖投结束; 第二阶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冷侧暖投; 第三阶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 热侧暖投; 汽汽换热器冷、 热侧不同时进行, 主要是考虑到换热器暖投对温升率要求比较严 格, 故将冷侧和热侧顺序暖投。 按照上述顺序, 第三阶段完。
15、成后, 即可确认系统暖投结束。 0019 所述热侧和冷侧的暖管南头结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tPTU-tPTD0且tPTU-tbs0; 其中: tPTU: 管道上壁温度; tPTD: 管道下壁温度; tbs: 管道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0020 所述汽汽换热器本体冷热侧暖投结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tst-tbs0; 其中: tst: 冷侧 或热侧出口蒸汽温度; tbs: 冷侧或热侧蒸汽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2 本发明设计了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包括热流体侧暖管系统、 冷流体侧暖管系 统和汽汽换热器本体暖投系统, 可实现换热器系统的自动投退, 减少了操作人员的。
16、工作量, 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通过设置壁温测点, 精确控制系统暖投温度, 实现设备暖投量化 管理, 提高了设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附图说明 0023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本发明系统暖投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26 实施例 0027 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的一种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 包括热流体侧暖管系统、 冷流体侧暖管系统和汽汽换热器本体暖投系统。 汽汽换热器本体暖投系统包括汽汽换热器 说明书 2/6 页 5 CN 111947202 A 5 本体, 汽汽换热器本体内设有热侧暖管和冷侧暖管, 。
17、热流体侧暖管系统和冷流体侧暖管系 统分别设有热侧主管路和冷侧主管路, 热侧主管路包括热侧入口暖管和热侧出口暖管, 冷 侧主管路包括冷侧入口暖管和冷侧出口暖管; 汽汽换热器本体内热侧暖管的两端分别与热 侧入口暖管和热侧出口暖管连接, 冷侧暖管的两端分别与冷侧入口暖管和冷侧出口暖管连 接, 热侧入口与出口暖管分别与热侧供热抽汽口和热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所述冷侧入口 与出口暖管分别与冷侧供热抽汽口和冷侧供热联箱接口连接。 0028 热侧入口暖管上设有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H_I_SV、 热侧入口流量测量装置H_I_F、 热侧入口管道压力测量装置H_I_SP和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H_I_CV; 0029 。
18、热侧入口暖管上设计了热侧暖管旁路, 热侧暖管旁路跨接在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 H_I_SV两端, 由于暖管时需用蒸汽量较少, 为了精确暖管控制蒸汽流量, 在主管路之外设计 了一路暖管旁路, 暖管旁路管径根据暖管流量设计, 暖管旁路上设计了热侧暖管旁路调节 阀H_I_PCV, 用于控制旁路暖管进汽流量。 暖管流量根据暖管温升率控制确定, 温升率控制 按照管道材料和管道疏水性能来确定。 为了监测管道温升率, 本实施例在热侧入口暖管上 设计了热侧入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H_I_PTU和热侧入口管道下壁温测量装置H_I_PTD, 用 于判断管道暖管是否完毕。 0030 为了满足暖管需要, 热流体侧暖管系统设。
19、计了疏水装置, 热侧入口电动截止阀H_ I_SV阀前设置有疏水罐H_I_SC, 疏水罐带有两个疏水开关, 一个为高水位水位开关一个为 低水位水位开关, 当疏水罐子水位高于高水位时, 触发疏水阀H_I_SCV1开启, 排出疏水; 待 水位降至疏水罐低水位开关时, 触发疏水阀H_I_SCV1关闭, 实现自动疏水; 该路疏水上还设 有热侧入口管道疏水手动阀H_I_SMV1。 入口段还设计一路疏水, 该路的疏水管与热侧入口 暖管接入点在温度测量装置H_O_PTU、 H_O_PTD和入口电动调节阀H_I_CV之间, 靠近入口电 动调节阀H_I_CV, 作为热侧入口管道暖管的排出管路。 这样可以保证入口段。
20、管道暖管范围 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入口管道末端暖管可以被有效监视, 便于判断暖管效果, 该路疏水管上 设有触发疏水阀H_I_SCV2和疏水手动阀H_I_SMV2。 0031 热侧出口暖管上设有热侧出口温度测量装置H_O_ST、 热侧出口管道压力测量装置 H_HE_SP和热侧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 为了监视暖管的效果, 在热侧出口暖管上设置了热 侧出口管道上壁温监测装置H_O_PTU和热侧出口管道下壁温监测装置H_O_PTD, 用于判断暖 管是否结束; 为了排除暖管疏水, 热侧出口暖管上设有两路疏水管, 两路疏水管分别连接于 热侧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两端, 两疏水管上分别设有触发疏水。
21、阀H_O_SCV1、 疏水手动阀 H_O_SMV1和触发疏水阀H_O_SCV2、 疏水手动阀H_O_SMV2。 0032 热侧入口暖管为抽汽口至热侧入口电动调节阀H_I_CV之前管道, 热侧入口暖管采 用正向暖管方式, 暖管流程为: 热侧供热抽汽口热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H_I_PCV换 热器热侧入口管道疏水手动阀H_I_SMV2和疏水控制阀门H_I_SCV2疏水扩容器, 暖管蒸汽 流量控制阀门为热侧暖管旁路控制调节阀H_I_PCV。 0033 热侧出口暖管为热侧供热联箱接口至热侧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之间的管道, 该 管段采用逆向暖管方式, 蒸汽来自供热联箱, 暖管流程为: 热侧联箱接口。
22、换热器热侧出口 管道疏水手动阀H_O_SMV1和疏水控制阀门H_O_SCV1疏水扩容器, 暖管蒸汽流量控制阀门 为疏水控制阀门H_O_SCV1。 出口段设计一路疏水, 该疏水管与主管道接入点在温度测量装 置H_O_PTU、 H_O_PTD和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之间, 靠近换热器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 这 说明书 3/6 页 6 CN 111947202 A 6 样可以保证出口段管道暖管范围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入口管道末端暖管可以被有效监视, 便于判断暖管效果。 0034 冷侧入口暖管上设有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C_I_SV、 冷侧入口流量测量装置C_I_F、 冷侧入口管道压力测量装置C。
23、_I_SP和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 0035 冷侧入口暖管上设计了冷侧暖管旁路, 冷侧暖管旁路跨接在冷侧入口电动截止阀 C_I_SV两端, 用于精确暖管控制蒸汽流量, 暖管旁路管径根据暖管流量设计。 暖管旁路上设 计了冷侧暖管旁路调节阀C_I_PCV, 用于控制旁路暖管进汽流量。 暖管流量根据暖管温升率 控制确定, 温升率控制按照管道材料和管道疏水性能来确定。 为了监测管道温升率, 设计了 冷侧出口管道上壁温测量装置C_I_PTU和冷侧出口下壁温测量装置(C_I_PTD), 用于判断管 道暖管是否完毕。 0036 为了满足暖管需要, 热流体侧暖管系统设计了疏水装置, 其中, 换热器冷。
24、侧入口电 动截止阀C_I_SV阀前的疏水设置有疏水罐C_I_SC, 疏水罐带有两个疏水开关, 一个为高水 位水位开关一个为低水位水位开关, 实现自动疏水, 该路疏水上设有触发疏水阀C_I_SCV1 和疏水手动阀C_I_SMV1。 在换热器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前还设置一处疏水, 该疏水 靠近换热器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 作为冷侧入口管道暖管的排出管路, 该路疏水上 设有触发疏水阀C_I_SCV2和疏水手动阀C_I_SMV2。 0037 冷侧出口暖管上设有冷侧出口温度测量装置C_O_ST、 冷侧出口管道压力测量装置 C_HE_SP和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SV, 为了监视暖管。
25、的效果, 冷侧出口暖管上设计了换热 器冷侧出口管道上壁温监测装置C_O_PTU, 同时设计了换热器冷侧出口管道下壁温监测装 置C_O_PTD, 用于判断暖管是否结束。 为了排除暖管疏水, 在靠近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 SV前设计了疏水管路, 由疏水控制阀C_O_SCV1控制疏水排放, 该路疏水上还设有冷侧入口 管道疏水手动阀C_O_SMV1。 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SV后还设计了一路疏水管路, 该疏水 管路上设有疏水控制阀C_O_SCV2和疏水手动阀C_O_SMV2。 0038 所述冷侧入口暖管为抽汽口至汽汽换热器冷侧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之前管道, 该管段采用正向暖管方式, 暖管。
26、流程为: 冷侧供热抽汽口冷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C_ I_PCV换热器冷侧入口管道疏水手动阀C_I_SMV2和疏水控制阀门C_I_SCV2疏水扩容 器, 暖管蒸汽流量控制阀门为冷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C_I_PCV。 为了防止投运前管道积 水, 冷流体侧暖管系统入口电动截止阀C_I_SV阀前设置有疏水罐C_I_SC, 疏水罐带有两个 疏水开关, 一个为高水位水位开关一个为低水位水位开关, 当疏水罐子水位高于高水位时, 触发疏水阀C_I_SCV1开启, 排出疏水; 待水位降至疏水罐低水位开关时, 触发疏水阀C_I_ SCV1关闭, 实现自动疏水。 入口段还设计一路疏水, 该疏水管与主管道接入点在。
27、温度测量装 置C_O_PTU、 C_O_PTD和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之间, 靠近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 这样可以 保证入口段管道暖管范围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入口管道末端暖管可以被有效监视, 便于判 断暖管效果。 0039 冷侧出口暖管为冷侧供热联箱接口至汽汽换热器冷侧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SV之 间的管道, 该管段采用逆向暖管方式, 蒸汽来自供热联箱, 暖管流程为: 冷侧联箱接口换 热器冷侧出口管道疏水手动阀C_O_SMV2和疏水控制阀门C_O_SCV2疏水扩容器, 暖管蒸汽 流量控制阀门为疏水控制阀门C_O_SCV1。 出口段设计一路疏水, 该疏水管与主管道接入点 在温度测量装置。
28、C_O_PTU、 C_O_PTD和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SV之间, 靠近换热器出口电动截 说明书 4/6 页 7 CN 111947202 A 7 止阀C_O_SV, 这样可以保证出口段管道暖管范围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出口管道末端暖管可 以被有效监视, 便于判断暖管效果。 0040 为了实现汽汽换热器本体暖投, 汽汽换热器热侧设计了入口电动调节阀H_I_CV, 用于控制换热器本体热侧暖管蒸汽流量; 设计了换热器热侧入口流量测量装置H_I_F用于 测量暖管蒸汽流量; 在换热器热侧出口设计了温度测量装置H_O_ST, 检测出口蒸汽温度, 用 于控制换热器本体暖投进度。 0041 汽汽换热器冷侧设计。
29、了入口电动调节阀C_I_CV, 用于控制换热器本体冷侧暖管蒸 汽流量; 设计了换热器冷侧入口流量测量装置C_I_F用于测量暖管蒸汽流量; 在换热器冷侧 出口设计了温度测量装置C_O_ST, 检测出口蒸汽温度, 用于控制换热器本体暖投进度。 0042 汽汽换热器本体热侧暖流程为: 热侧供热抽汽口热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H_ I_PCV入口流量测量装置H_I_F汽汽换热器热侧管换热器热侧出口温度测量装置H_ O_ST换热器热侧出口管道疏水手动阀H_O_SMV2疏水控制阀H_O_SCV2。 暖管的控制阀门 为热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H_I_PCV, 出口段设计一路疏水, 该疏水管与主管道接入点在 温。
30、度测量装置H_O_ST和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之间, 靠近换热器出口电动截止阀H_O_SV, 这样可以保证出口段管道暖管范围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出口管道末端暖管可以被有效监 视, 便于判断暖管效果。 0043 所述换热器本体冷侧暖流程为: 冷侧供热抽汽口冷侧暖管旁路控制调节阀C_I_ PCV入口流量测量装置C_I_F汽汽换热器冷侧管换热器冷侧出口温度测量装置C_O_ ST换热器冷侧出口管道疏水手动阀C_O_SMV1疏水控制阀C_O_SCV1。 暖管的控制阀门为 热侧暖管旁旁路控制调节阀C_I_PCV, 出口段设计一路疏水, 该疏水管与主管道接入点在温 度测量装置C_O_ST和出口电动截止阀。
31、C_O_SV之间, 靠近换热器出口电动截止阀C_O_SV, 这 样可以保证出口段管道暖管范围充分大, 且可以保证出口管道末端暖管可以被有效监视, 便于判断暖管效果。 0044 本系统热侧和冷侧的暖管结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0045 tPTU-tPTD0 (1) 0046 且tPTU-tbs0 (2) 0047 式中: tPTU: 管道上壁温度, ; tPTD: 管道下壁温度, ; tbs: 管道对应压力下的饱和 温度, ; tbsf(ps), 为管道蒸汽压力(ps)下的饱和蒸汽温度, 可由水蒸汽性质表查出, 管内 流体为饱和蒸汽时, 式(2)取等号。 ps由管道的压力测量装置测得。 0048 上。
32、述公式中, 公式(1)可以排除管内有疏水现象, 公式(2)保证管管道温度接近于 管内饱和蒸汽温度, 这样可以满足蒸汽在管道内不凝结, 从而保证流动不发生汽水共存的 现象, 避免管道出现水击伤害。 0049 公式(1)和公式(2)同时满足时, 可以保证管道暖投结束。 0050 对于系统换热器本体冷热侧的暖投结束用如下条件判断: 0051 tst-tbs0 (3) 0052 式中: tst: 冷侧或热侧出口蒸汽温度, ; tbs: 冷侧或热侧蒸汽对应压力下的饱和 温度, ; tbsf(ps), 为管道蒸汽压力(ps)下的饱和蒸汽温度, 可由水蒸汽性质表查出, 管内 流体为饱和蒸汽时, 式(3)取等。
33、号, ps由出口的压力测量装置测得。 由于汽汽换热器换热面 积比较大, 故无法对整个换热面进行测量, 故采用出口蒸汽的温度代替整个系统暖管温度, 说明书 5/6 页 8 CN 111947202 A 8 此处蒸汽处于整个热侧或冷侧的末端, 故该温度达到饱和蒸汽温度时, 整个系统温度也将 达到或高于饱和温度, 由于金属热阻较小, 可以认为金属也已经达到饱和温度, 系统暖投结 束。 0053 本实施例还可以增加时间选型, 即温度达到暖投结束温度时, 延时一段时间, 例如 10分钟, 具体根据系统实际物理性质确定, 作为判断暖投结束的标准, 保证暖投效果。 0054 还可以具体根据系统实际物理性质确。
34、定, 作为判断暖投结束的标准, 保证暖投效 果。 0055 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的汽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流程为: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冷 侧、 热侧管道暖投, 为了提高暖投的效果, 冷侧、 热侧的进口和出口管道同时进行, 各管道系 统暖管均结束时, 作为第一阶段暖投结束; 第二阶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冷侧暖投; 第三阶 段进行汽汽换热器本体热侧暖投。 汽汽换热器冷、 热侧不同时进行, 主要是考虑到换热器暖 投对温升率要求比较严格, 故将冷侧和热侧顺序暖投。 按照上述顺序, 第三阶段完成后, 即 可确认系统暖投结束。 0056 本实施例的汽换热器自动暖投系统通过设计必要的测量和控制设备, 对热电联产 中汽汽换热器设备进行暖投控制, 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同 时, 精确控制系统暖投温度, 实现设备量化管理, 提高设备运维水平。 005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 凡采用等同替换方式得到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111947202 A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10 CN 111947202 A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1 CN 111947202 A 11 。
- 内容关键字: 换热器 自动 系统
相机模块.pdf
具有防堵机构的浆水处理用滤筛装置.pdf
打包设备.pdf
可回收动脉瘤辅助支架及输送系统.pdf
电梯井道相邻房间的复合隔声墙体构造.pdf
灯具的免接电线的导电铜片触点结构.pdf
管式反应器.pdf
陶瓷纤维管.pdf
留孔装置.pdf
冲压机用的送料机构.pdf
玻璃装饰条组装装置.pdf
电缆抗拉强度检测装置.pdf
电网建设的架线机.pdf
家电玻璃多向磨边机.pdf
用于土壤肥料的均匀泼洒机构.pdf
漏电电流检测仪及防护组件.pdf
洁净室多重复合杀菌过滤风口结构.pdf
纸垛自动整理装置.pdf
有机废气、有机废液及烟气的协同处理系统.pdf
铜锭抛光用夹具.pdf
指纹取景器.pdf
新型电动自楔式安全制动器.pdf
新型血糖试纸盒.pdf
中远距离传输零中频接收机电路.pdf
纳米铁强化磺胺废水厌氧消化的方法.pdf
鱼缸除垢机器人.pdf
可变形手持便携式三防平板电脑.pdf
步进电机散热方法、系统及介质.pdf
建筑施工降尘设备.pdf
防水防潮型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pdf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确定方法及装置.pdf
基于双边带光频梳的快速布里渊光学时域分析仪.pdf
一种内存管理方法和装置.pdf
推拉门窗的排水孔盖.pdf
钢质框架防火隔热门.pdf
一种复合吸震支撑架.pdf
一种水资源回收式晾晒环保窗.pdf
一种长螺旋钻孔泵压砼后插筋灌注桩内振管装置.pdf
室内电控防跑水装置.pdf
翻斗式保险箱面板装置.pdf
一种可调节的墙革.pdf
一种囊式扩大头锚杆承载体.pdf
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及其方法.pdf
电磁屏蔽构件及电磁屏蔽门.pdf
用于地下管涵工程的顶进装置.pdf
门窗通风器.pdf
扫地自行车.pdf
用于双层停车设备载车板后侧的伸缩支撑机构.pdf
一种可更换铲刀的推土机.pdf
一种硬质合金曲型板材成型模具.pdf
一种带有彩色环氧沥青罩面的路面结构.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