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mounting device),特别是涉及可以免除使用螺丝锁固的方式,而能达到将电子装置固定于其上的功效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是信息多媒体的时代,无庸置疑地电脑对现在的人类而言几乎已成为生活与工作中的必需品之一,无论服务器(server)、工作站(workstation)、台式电脑(desktop computer)或笔记本电脑(portable computer),甚至工业用电脑(industrial computer),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电脑日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电子系统中通常都具有许多电子装置,例如电脑系统中的硬盘(hardwaredisk)、软盘(floppy disk)及光驱(CD-ROM drive)等存储装置,均为电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元件。这类电子装置必须利用固定手段装设于电脑系统的机壳内。就目前市面上所普及的电脑系统而言,其内的电子装置大多数是利用螺丝锁固的手段固定于机壳上。
常见的螺丝锁固方式为:事先在电子装置上开设固定孔,以及在机壳上也开设对应于固定孔的螺孔。螺丝先穿过电子装置的固定孔,然后使用者再使用螺丝起子将螺丝分别旋入机壳上对应的螺孔。如此便可利用螺丝将电子装置锁固于机壳上。以下将以存储装置组装于已知存储装置座为例作说明。
请参阅图1A与图1B。图1A所示为存储装置的侧视图。图1B所示为已知的存储装置座与存储装置的组装侧视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存储装置座70的侧壁具有多个自侧壁的前缘往内延伸的条状开口72,以及多个固定孔74。存储装置50的侧壁亦具有对应于条状开口72的第一螺丝孔52,以及对应于固定孔74的第二螺丝孔54。利用存储装置座70的侧壁的滑轨76,可将存储装置50组装至存储装置座70内。同时,配置于第一螺丝孔52的螺丝60亦会到达条状开口72的末端。之后,再将另一螺丝60穿过固定孔74而螺合于第二螺丝孔54内,以限制存储装置50在水平方向的移动。
然而,以上的方式虽可将存储装置50稳固装设于存储装置座70内,但是仍有如下的不足之处:由于该存储装置50只有在将另一螺丝60穿过固定孔74,而螺合于第二螺丝孔54内时才可以限制存储装置50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在制造时,会因固定孔74的尺寸误差而导致该存储装置50无法精确装设在预定的位置。
为解决该等问题,业界多在存储装置座70的侧壁上开设一封闭的开槽,此开槽的长度与存储装置侧边的螺丝孔的间距大致相同,由此装设于存储装置侧壁两端的螺丝分别与开槽的两端抵靠,以限制该存储装置水平方向的移动。但此种方式仍有不足之处。亦即,针对不同尺寸的存储装置,需开设不同尺寸的开槽,同时也需设置不同的存储装置座,从而增加了制造与组装的困难,无法适应客户不同的配置需求。
再者,上述螺丝锁固的手段使得在使用者拆装电子装置时必须利用工具旋紧或是旋出螺丝,才能够对于电子装置进行组装或是拆卸。若是手边刚好没有对应的工具,便无法拆装电子装置,使用上极为不便。另一方面,因为必须锁固的螺丝数量众多,造成拆装电子装置的过程冗长繁琐而且耗时费力。为了解决必须搭配工具才能够拆装螺丝的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将螺丝改良为可直接以手指转动的拇指螺丝(thumb screw),以减少手边若无工具便无法拆卸电子装置的困扰。但是,使用者仍然需要旋转拇指螺丝来进行锁固,还是有耗时费力的问题存在,而且拇指螺丝的造价与成本也较一般螺丝高出许多。
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开发一种不需要使用螺丝锁固的方式即可将电子装置(例如,存储装置)固定于其上的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可应用于具有第一孔地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装置主要包含有架体、第一滑动件以及第二滑动件。架体可用来承载电子装置。架体具有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一滑动件设置于架体的一侧,且具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动件设置于架体的另一侧,且具有柱体以及第一凸起。其中,柱体穿过第一滑槽以及第二滑槽,而第一凸起与电子装置的第一孔正对。当第一滑动件沿第二方向相对于架体滑动时,第二滑槽推挤柱体并使该柱体沿第一滑槽滑动,以带动第二滑动件沿第一方向相对于架体滑动,进而使第一凸起嵌入电子装置的第一孔中以固定电子装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其利用使第一滑动件相对于架体朝向第二方向移动的动作,达到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于架体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结果,进而使电子装置夹持固定于架体与第二滑动件之间。由此,即可得到免除使用螺丝锁固的方式,而能达到将电子装置固定于其上的功效的固定装置。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利用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存储装置的侧视图。
图1B所示为已知的存储装置座与存储装置的组装侧视图。
图2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2B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A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处于第一操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3B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4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与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其中固定装置处于第一操作状态。
图4B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与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电子装置放置于固定装置上。
图4C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与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电子装置的一端卡合至固定装置。
图4D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与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其中固定装置处于第二操作状态。
图5所示为图2B中的架体的俯视图。
图6所示为图2B中的第二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7所示为图2B中的第一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8A所示为图3A中的第一滑动件与架体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第一滑动件与架体处于第一操作状态。
图8B所示为图3B中的第一滑动件与架体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第一滑动件与架体处于第二操作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范畴旨在提供一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利用使第一滑动件相对架体朝向第二方向移动的动作,达到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架体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结果,进而使电子装置夹持固定于架体与第二滑动件之间。以下将详述本发明的优选具体实施例,用以充分解说本发明的特征、精神、优点以及实施上的简便性。
请参阅图2A与图2B。图2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固定装置1的立体组合图。图2B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1的立体分解图。如图2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包含有架体10、第一滑动件12以及第二滑动件14。架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D1设置的第一滑槽100。第一滑动件12设置于架体10的一侧,且具有第二滑槽120。第二滑动件14设置于架体10的另一侧,且具有柱体140。柱体140可穿过第一滑槽100以及第二滑槽120。以下将针对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作更深入的介绍与更详细的说明,包含其内各部位的结构与其功能以及操作方式。
请参阅图3A与图3B。图3A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1处于第一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图3B所示为图2A中的固定装置1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A与图3B所示,当固定装置1的第一滑动件12沿第二方向D2相对于架体10滑动时,第二滑槽120推挤第二滑动件14上的柱体140并使该柱体140沿第一滑槽100滑动,以带动第二滑动件14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架体10滑动。在这一优选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可视实际设计上的要求而有相对应的变化。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利用上述各元件之间相互的操作关系,即可达到固定电子装置的功效。以下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用以固定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与固定步骤。
请参阅图4A至图4D。图4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2与固定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固定装置1处于第一操作状态。图4B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2与固定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电子装置2放置于固定装置1上。图4C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2与固定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电子装置2的一端卡合至固定装置1。图4D所示为图4A中的电子装置2与固定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固定装置1处于第二操作状态。
请参阅图2B并配合参阅图4B,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的架体10具有底面101、第一侧壁102以及第二侧壁104。第一侧壁102与第二侧壁104竖立于底面101。第一侧壁102与第二侧壁104相对竖立。第二滑动件14可抵靠于架体10的内侧(亦即底面101与第二侧壁104间的角落),并且第一滑动件12可抵靠于架体10的外侧(亦即底面101与第二侧壁104之间的交界凸出部位)。其中,上述第一滑槽100设置于架体10的底面101上。另外,架体10的第一侧壁102具有第二凸起1020,并且电子装置2具有配合以嵌入第二凸起1020的第二孔20。同样地,固定装置1的第二滑动件14具有第一凸起142,并且电子装置2亦具有配合以供第一凸起142嵌入的第一孔22。进一步而言,第二滑动件14具有第一板片144与第二板片146。第二板片146竖立于第一板片144上。柱体140连接于第一板片144上,而第一凸起142设置于第二板片146上。
因此,当电子装置2朝向架体10的第一侧壁102抵靠时,会使得电子装置2的第二孔20嵌入第一侧壁102上的第二凸起1020以相互卡合,如图4C所示。由此,即可将电子装置2的一端固定于固定装置1的架体10上。
请参阅图2B并配合参阅图4D,当固定装置1的第一滑动件12沿第二方向D2相对于架体10滑动时,第二滑槽120推挤第二滑动件14的第一板片144上的柱体140并使该柱体140沿第一滑槽100滑动,以带动第二滑动件14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架体10滑动,进而使第二板片146上的第一凸起142嵌入电子装置2的第一孔22中以固定电子装置2。换句话说,当处于第一操作状态时,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为开启的状态,此时可以对电子装置2自由地在架体10上进行放置或拿取操作;当处于第二操作状态时,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为关闭的状态,此时若电子装置2放置于架体10上,则电子装置2会受到夹持固定。
然而,在此要说明的是,分别设置于架体10的第一侧壁102的第二凸起1020以及电子装置2的第二孔20也可交换设置。同样地,分别设置于第二板片146上的第一凸起142以及电子装置2的第一孔22,也可交换设置。换言之,为了达到将电子装置2固定于固定装置1上的目的,上述凸起与孔的配对可根据实际设计上的需求而有所改变。
请参阅图5。图5所示为图2B中的架体10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架体10的第一滑槽100具有扩大部1000以及导引部1002,其中扩大部1000的宽度大于导引部1002的宽度。另外,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图2B中的第二滑动件14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第二滑动件14的柱体140具有头部1400以及颈部1402。颈部1402连接于第二滑动件14的第一板片144,而头部1400由颈部1402延伸。并且,头部1400的尺寸大于颈部1402的尺寸。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14上的柱体140可以是铆合于第二滑动件14上的铆钉,但不以此为限。
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架体10的第一滑槽100上的扩大部1000的开口宽度配合第二滑动件14的柱体140的头部1400穿过。当然,为了能让第二滑动件14的柱体140的头部1400穿过,扩大部1000的开口宽度必须相当于或大于柱体140的头部1400的尺寸。另外,为了在固定装置1的第二滑动件14相对于架体10滑动的期间(亦即,由固定装置1的第一操作状态转变至第二操作状态的期间),能够防止第二滑动件14脱离架体10,架体10的第一滑槽100上的导引部1002的宽度配合颈部1402,以便在第二滑动件14相对于架体10滑动时,导引第二滑动件14的柱体140的颈部1402滑动,并限制头部1400再次穿过而脱离架体10。更精确地说,根据上述设计与安排,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唯有在第一操作状态下,才能对架体10、第一滑动件12以及第二滑动件14进行组装或拆解。
请参阅图7。图7所示为图2B中的第一滑动件12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滑动件12上的第二滑槽120具有第一部分1200以及第二部分1202。第一部分1200与第二方向D2之间具有夹角α。第二部分1202由第一部分1200末端沿第二方向D2的反方向延伸而成。当第二滑槽120推挤第二滑动件14上的柱体140并使该柱体140落入第二部分1202时,第二部分1202可以限制柱体140相对于架体10的滑动行程。换言之,第二滑动件14与架体10之间在第一方向D1上的相对位移即受到限制。
此外,在此要特别补充的是,当第一滑动件12沿第二方向D2相对于架体10滑动时,为了使第二滑槽120能够有效地且恰当地推挤柱体140,进而使第二滑动件能轻易地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架体10滑动至第二操作状态,第一滑动件12的第二滑槽120的第一部分1200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α可以设计为45度,但并不以此为限,可视实际设计上的要求而有相对应的变化。由此,在从第一操作状态推动至第二操作状态的过程中,除了第一滑动件12受到第二滑动件的柱体140的阻力不会过大之外,还可以使第二滑动件能够相对于架体10移动适当的距离。举例而言,第一滑动件12的第二滑槽120的起始端与终止端的垂直距离为d(相当于第二滑动件14朝向电子装置2移动的距离也为d),可利用第一部分1200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α的设计,来调整第二滑动件14移动的距离。
请参阅图8A与图8B。图8A所示为图3A中的第一滑动件12与架体10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第一滑动件12与架体10处于第一操作状态。图8B所示为图3B中的第一滑动件12与架体10的侧视分解图,其中第一滑动件12与架体10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由图8A与图8B可得知,第一滑动件12可以进一步包含有弹片122。弹片122上具有凸点1220。相对地,架体10可以进一步包含与凸点1220对应的凹陷1040a、1040b。在第一操作状态与第二操作状态的切换过程中,凸点1220在介于两凹陷1040a、1040b间的行程上往复移动。在第一滑动件12相对于架体10滑动的期间,当凸点1220与凹陷1040a或凹陷1040b的位置重叠时,弹片122遂利用其本身的弹力使凸点1220压入凹陷1040a或凹陷1040b中,即可限制第一滑动件12相对于架体10滑动。换句话说,于实际应用中,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1可在其第一操作状态以及第二操作状态的位置个别设置如上所述的凸点1220与凹陷1040a、1040b的配对,如图8A与图8B所示。利用此设计,即可防止第一滑动件12与架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因为不经意的碰撞,而造成无法定位至第一操作状态或第二操作状态的问题发生。
当然,于实际应用中,第一滑动件12的弹片122上亦可设计成具有凹陷。相对地,架体可以进一步设计成包含对应凹陷的凸点。在第一滑动件12相对于架体10滑动的期间,利用弹片122本身的弹力将凹陷压至凸点上,即可限制第一滑动件12相对于架体10滑动。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根据本发明的固定装置,其利用使第一滑动件相对于架体朝向第二方向移动的动作,达到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于架体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结果,进而使电子装置夹持固定于架体与第二滑动件之间。由此,即可得到完全免除使用螺丝锁固的方式,而能达到将电子装置固定于其上的功效的固定装置。此外,本发明的架体的第一滑槽与第二滑动件的柱体的几何外型与尺寸上的设计,亦可使得在第二滑动件相对于架体滑动的期间能够防止第二滑动件脱离架体。再者,利用在本发明的第一滑动件的弹片与架体上设计有相互对应的凸点与凹陷的配对组合,亦可使本发明的固定装置不会因为不经意的碰撞而脱离第一操作状态与第二操作状态。
利用以上优选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优选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够使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内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等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