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国家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而设计的汉语拼音电脑键盘,它是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小键盘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特别适合于电子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的输入或检索。 目前许多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情报检索,印刷排版,电报电讯和企业计划管理等文字工作的自动化,在计算机上输入或检索汉字,难于做到同外国拼音文字一样简便。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为了冲破输入汉字这一难关,多年来辛勤劳动,设计了450多种方案,分为3类。第一类是“字表选择法”:把几千个汉字列成一张字表,看到需要的汉字,用电笔点触输入。第二类是“汉字编码法”:给每一个汉字编一个代码,用代码输入。代码有字形码,音形码和其他代码。第三类是“拼音转变法”:输入汉语拼音,自动转变汉字输出。三类方案各有所长,也各有新的成果。本发明属于上述第三类。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的汉语拼音电脑键盘,以利于人们操作使用拼音中文电脑,以促进我国中文电脑地发展。FMB技术实验室林才松同志一九八一年在华南工学院读书期间就和同班同学芦欣,韦诚开始研究这一课题,并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教授和华南工学院徐秉铮教授的支持和指导。同年写出毕业论文“汉字输入输出方案及其模拟”,发表在《华南工学院学报》上。一九八二年林才松经徐秉铮教授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继续研究。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留在北京研究,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直接支持和指导。这一键盘的初步设计,首先应用于FMB中文语词处理机,一九八四年六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使用FMB中文语词处理机在北京联合举办汉语拼音电脑击键竞赛,参加者在竞赛前只获得很短的练习时间:初赛给15分钟,复赛给6小时,最高成绩每分钟输入汉字96个。决赛前上机学习时间三天,成绩达到每分钟平均输入汉字116.7个。随后,FMB实验室开办学习班,举行表演赛,输入汉字的成绩提高到每分钟217个。经过试用,听取使用者和专家意见,一再改进,终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定稿。这一发明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论证,已经得到认可。
本发明是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小键盘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
1.利用拉丁字母小键盘原有的Q、W、R、T、Y、P、S、D、F、G、H、J、K、L、Z、X、C、B、N、M20个键位作为汉语拼音“单字母”声母键。在原有的A、E、I3个键位上,分别设置ZH、CH、SH3个“双字母”声母键,合计23个声母(其中“Y”、“W”为书写声母);
2.汉语拼音的零声母及隔离符号,设计在拉丁字母小键盘的“0”键上;
3.汉语拼音的38个韵母的键位合理地分布于26个拉丁字母键位上(详见发明书附图);
4.汉语拼音的阴、阳、上、去、轻5个调号,分别设置于拉丁字母小键盘的5、4、3、2、1和6、7、8、9、0两组阿拉伯数字键位上;
这一设计,以汉语拼音声韵母拼合规律为依据,并充分利用部分声韵母组合的互斥性。在26个键位上合理的安排了全部汉语拼音韵母(共38个),从而保证了声韵双打的准确性,即保证输入键数为奇数时,输入的是声母;为偶数时,是韵母。韵母键位的设计,还兼顾了以下三方面:
1.纵横分布的规律性:A、E、I、O、U开头的韵母,有规律地横向排列;复合鼻韵母,有规律地纵向排列,方便使用和记忆。
2.与拉丁字母的一致性:韵母A、E、I、O、U同拉丁字母键位原有字母相一致,方便使用和记忆。
3.使用的高效性:在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汉语拼音韵母使用概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把出现频度高的韵母设置于方便击打的位置,以提高击打效率。
汉语拼音五个调号的键位设置,同人手五指相对应,当我们把双手十指相应放在十个阿拉伯数字键位上时,从拇指开始数到小指,分别为阴、阳、上、去、轻五个调号键,方便使用和记忆。
本发明因为是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小键盘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所以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同时由于发明利用我国小学生人人学习的汉语拼音作为输入手段,由电脑自动转变汉字输出,所以符合规范便于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