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散热墙体.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98691
  • 上传时间:2018-01-24
  • 格式:PDF
  • 页数:33
  • 大小:1.26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03133.9

    申请日:

    1997.03.05

    公开号:

    CN1163968A

    公开日:

    1997.11.0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2.8.14|||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74; E04B2/00

    主分类号:

    E04B1/74; E04B2/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伊奈;

    发明人:

    小栗健; 平井宏满; 景山弘一; 小关雅裕; 山中润一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1996.04.15 JP 118309/96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方晓虹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散热墙体,包括盛水的水槽和吸收该水槽内的水且具有使吸收的水从表面蒸发的多个连续气孔的吸水性多孔质体;吸水性多孔质体置于水槽的上侧,且直接或经过给水材料间接地接触水槽内的水,利用水分从吸水性多孔质体蒸发所形成的蒸发潜热使经过墙体外面和内面形成的开口而通向该墙体内侧的空气冷却。本发明可避免因向吸水性多孔质体供给过多的水而导致墙体漏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其内部盛水的水槽和可吸收该水槽 内的水且具有使该吸收的水从表面蒸发或散发的多个连续气孔的吸水性多孔质 体;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置于该水槽的上侧,且使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或经过给 水材料间接地接触该水槽内的水,利用水分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蒸发所形成的蒸 发潜热使经过在墙体外面和内面形成的开口而通向该墙体内侧的空气冷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把所述吸水性多孔质体和 所述水槽的组合上下设置多层,通过配置把上层水槽的溢出水引向下层水槽的管 道使上层的水槽和下层的水槽相连,除这些水槽之外还设置贮水罐,通过管道把 该贮水罐内的水引向最上层的水槽。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最上层水槽的上侧 设置承接雨水的第二贮水罐,并通过管道把该第二贮水罐内的水引向该最上层的 水槽。
    4: 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水性多孔质体做成圆筒形状,多个吸水性多孔质体以其各下部直接浸入该水槽的 水中的状态且在这些多孔质体间形成规定间隙的状态直立于该水槽上,使从所述 墙体外侧流向内侧的空气通过这些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形状的吸水性 多孔质体中空内部,以其下端浸入所述水槽内的水中的状态设置无纺布等所述给 水材料。
    6: 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 水性多孔质体做成矩形块状,且具有在内外方向贯通的通气孔,该矩形块状吸水 性多孔质体和同种或异种块体直接或经过接缝而左右接合并上下重叠,用这些块 体直接构成墙躯体,并且用所述通气孔的内外方向端部开口形成所述墙体上的内 外通气用开口。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水性多孔质体的 下侧且在墙体内部形成沿该墙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隐藏有所述水 槽且使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或隔着给水材料而浸入内部的水中。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兼用作墙体的左 右方向增强构架。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墙体内部设置纵向 增强构架,该纵向增强构架与所述水槽连接,且在该纵向增强构架的内部装有向 该水槽给水用的管道,该管道与该水槽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把所述管道作为第一管 道,在其内部还装有第二管道,同时在与所述水槽对应高度的位置以将该第一管 道与第二管道间的空间横切的状态形成分隔部,在该分隔部的上侧且该第一和第 二管道之间形成与所述水槽连通的小容量蓄水部,同时在该第二管道上、在该分 隔部的上侧部位形成向该蓄水部给水的给水孔,并且在该给水孔上形成开闭该给 水孔的阀体。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用浮子构成, 该浮子随所述蓄水部水位上升而上浮,使该蓄水部内的水通过该给水孔及该第二 管道向下溢出,并且随该蓄水部水位下降而下浮,使在该第二管道内部从上方落 下的水通过该给水孔流入该蓄水部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6、7、8、9、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 征在于,所述水槽的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其上端部插入所述吸水性多孔质体下 面的插入槽,下部嵌入位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下侧、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同种 或异种的块体上部的凹陷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6、7、8、9、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墙体,其特 征在于,所述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下侧的块体以纵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的状 态安装,在墙体内部形成沿该墙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隐藏有所述 水槽,把海绵等给水材料的下部浸入该水槽内,使该给水材料的上部接触该吸水 性多孔质体,且上下的所述水槽在墙体内部用管道相互连接。

    说明书


    散热墙体

        本发明涉及散热墙体,特别涉及通过表面的水分蒸发所形成的蒸发潜热使空气冷却的散热墙体。

        过去有一种关于散热墙体的方案,是将多孔质的素烧砖砌成墙体,使该多孔质素烧砖吸收水分,同时使其吸收的水分从表面蒸发,用这时的蒸发潜热使经过贯穿多孔质素烧砖内外的缝隙状通气孔内通过并从墙体外侧流向内侧的空气冷却,以此将墙体内侧的空间加以冷却。

        这种形式的墙体虽然可以利用自然能源有效地形成凉爽的空间,但过去提案的这种墙体是通过从墙体的上方卷到接缝部的无纺布而把水强制性地供给多孔质素烧砖,因此有时水的供给量会多于水从多孔质素烧砖的蒸发、散发量,多余的水会从砖与砖之间的接缝部等溢出。

        本发明的目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散热墙体,其特点是,包括:在其内部盛水的水槽和可吸收该水槽内的水且具有使该吸收的水从表面蒸发或散发的多个连续气孔的吸水性多孔质体;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置于该水槽的上侧,且使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或经过给水材料间接地接触该水槽内的水,利用水分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蒸发所形成的蒸发潜热使经过在墙体外面和内面形成的开口而通向该墙体内侧的空气冷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散热墙体上,把前述吸水性多孔质体和前述水槽的组合上下设置多层,通过配置把上层水槽的溢出水引向下层水槽的管道使上层的水槽和下层的水槽相连,除这些水槽之外还设置贮水罐,通过管道把该贮水罐内的水引向最上层的水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2的散热墙体上,在前述最上层水槽的上侧设置承接雨水的第二贮水罐,并通过管道把该第二贮水罐内的水引向该最上层的水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1、2、3中任一散热墙体上,将前述吸水性多孔质体做成圆筒形状,将多个吸水性多孔质体以使其各下部直接浸入该水槽的水中的状态且在这些多孔质体间形成规定间隙的状态直立于该水槽上,使从前述墙体外侧流向内侧的空气通过这些间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4的散热墙体上,在前述圆筒形状的吸水性多孔质体中空内部,以下端浸入前述水槽内的水中的状态设置无纺布等前述给水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2、3中任一散热墙体上,前述吸水性多孔质体做成矩形块状,且具有在内外方向贯通的通气孔,该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和同种或异种块体直接或经过接缝而左右接合并上下重叠,通过这些块体直接构成墙躯体,并且用前述通气孔的内外方向端部开口形成前述墙体上的内外通气用开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6的散热墙体上,在前述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下侧且在墙体内部形成沿该墙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隐藏有前述水槽且使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或隔着给水材料而浸入内部的水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7的散热墙体上,前述水槽兼用作墙体的左右方向增强构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8的散热墙体上,在前述墙体内部设置纵向增强构架,该纵向增强构架与前述水槽连接,且在该纵向增强构架的内部装有向该水槽给水用的管道,该管道与该水槽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9的散热墙体上,把前述管道作为第一管道,在其内部还装有第二管道,同时在与前述水槽对应高度的位置以将该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间的空间横切的状态形成分隔部,在该分隔部的上侧且该第一和第二管道之间形成与前述水槽连通的小容量蓄水部,同时在该第二管道上、在该分隔部的上侧部位形成向该蓄水部给水的给水孔,并且在该给水孔上形成开闭该给水孔的阀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是在技术方案10的散热墙体上,前述阀体用浮子构成,该浮子随前述蓄水部水位上升而上浮,使该蓄水部内的水通过该给水孔及该第二管道向下溢出,并且随该蓄水部水位下降而下浮,使在该第二管道内部从上方落下的水通过该给水孔流入该蓄水部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6、7、8、9、10、11中任一散热墙体上,前述水槽的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其上端部插入前述吸水性多孔质体下面的插入槽,下部嵌入位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下侧、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同种或异种的块体上部的凹陷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是在技术方案6、7、8、9、10、11中任一散热墙体上,前述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下侧的块体以纵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的状态安装,在墙体内部形成沿该墙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隐藏有前述水槽,海绵等给水材料的下部浸入该水槽内,使该给水材料的上部接触该吸水性多孔质体,且上下的前述水槽在墙体内部用管道相互连接。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在水槽的上侧设置具有多个连续气孔的吸水性多孔质体并通过该吸水性多孔质体吸取水槽内的水,通过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表面的水分蒸发所形成的蒸发潜热,使经过在墙体外面和内面形成的开口而通向墙体内侧的空气冷却,采用本发明,是根据吸水性多孔质体表面的水分蒸发量而向将水自然地吸入吸水性多孔质体。

        从而,采用本发明时不会象对吸水性多孔质体强制性给水的场合那样对该多孔质体供给多余的水,故不会发生从墙体的规定部分溢出水的情况。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上下设置多层上述吸水性多孔质体与水槽的组合。

        当基于该吸水性多孔质体的吸水作用而向多孔质体自身给水时,其吸水高度自然存在界限。

        但在本发明中,因上下设置多层吸水性多孔质体及水槽,各吸水性多孔质体可以充分吸水,故可对整个墙体高度均匀地发挥冷却作用。

        该技术方案2的发明还用管道把上层的水槽与下层的水槽连接,并把从上层水槽溢出的水引向下层水槽,从而采用本发明可对上下设置的各水槽顺利给水,并可使各层水槽的水始终保持在一定水量以上。进而可向整个墙体均匀给水。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除了设置对各水槽给水的贮水罐外,还在最上层水槽的上侧另外设置承接雨水的第二贮水罐,并通过管道从该第二贮水罐向最上层的水槽给水,故本发明可有效地利用雨水作为用墙体冷却空气用的水。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将吸水性多孔质体做成圆筒形状,并以多个吸水性多孔质体下部直接浸入水槽内水中的状态及在它们之间形成规定间隙的状态竖立于水槽上,使通过墙体的空气经过这些间隙而加以冷却,本发明可扩大吸水性多孔质体与空气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有效地将空气冷却。

        该吸水性多孔质体可用陶瓷制造,在这种场合,把吸水性多孔质体做成圆筒形状就容易将其挤压成形,可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把无纺布等给水材料设置在上述圆筒形状的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中空内部,并把其下部浸入水槽内的水中,采用本发明,可通过该给水材料将水槽内的水顺利且充分地向吸水性多孔质体供给。

        上述技术方案4和5的墙体可用作设置在室外的公共厕所的墙体。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把上述吸水性多孔质体做成矩形块状且具有内外贯通的通气孔,把其与同种或异种的块体左右接合且上下重叠,以此直接构成墙躯体,并用该通气孔上的内外端开口形成墙体上的透气用开口,采用本发明,因是用这些块体直接构筑墙躯体的,故不需要另外的墙躯体用构件,可简化墙体的构造。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墙体内部形成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在其中隐藏水槽,且使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或经过给水材料而浸入其内部的水中,采用本发明,可把成为给水源的水槽恰当地装入墙体内部,同时可将水槽内的水顺利地向吸水性多孔质体自然给水。

        又因该水槽是隐藏在墙体内部的,故墙体外表美观。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用上述水槽兼作墙体上的左右方向增强构架,采用本发明,可有效地增强墙体强度,同时因该水槽兼作增强构架,可减少所需构件数。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在墙体内部设置纵向增强构架,使其与兼用作上述横向构架的水槽连接,并在该纵向增强构架的内部容纳向水槽给水的管道,采用本发明,可进一步增强墙体强度,同时可把该纵向增强构架作为管道的配设构件有效利用。

        即,通过该纵向增强构架可把管道恰当地安装于墙体内部。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把上述管道作为第一管道,并在该第一管道与其内部所设第二管道之间的空间、在与前述水槽对应的高度位置形成与水槽连通的小容量蓄水部,通过该蓄水部向水槽内给水,在本发明中,可通过该小容量蓄水部向水槽内顺利地供给适量的水。

        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用随着蓄水部水位的上下而升降的浮子形成开闭第二管道给水孔的阀体,采用本发明,可随着蓄水部水位的上下而自动地向蓄水部、进而向水槽供给适量的水。

        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将水槽的断面形状做成向上的コ字形,把其上部插入吸水性多孔质体下面的插入槽,并把下部嵌入下侧的块体上部的凹陷部,采用本发明,不必为了容纳水槽而在吸水性多孔质体与其下侧的块体之间形成较大空间,从而可缩小横接缝的上下尺寸。

        另外采用本发明,可以把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下面规定部分直接放入水槽的内部,故有时可省略将水槽内的水向吸水性多孔质体供给用的给水材料,可使吸水性多孔质体直接接触水槽内部的水。

        另外采用本发明,因吸水性多孔质体及其下侧的块体均与水槽嵌合,故可通过该水槽将吸水性多孔质体及其下侧的块体恰当定位并限制位置。

        另外,该吸水性多孔质体下侧的块体也可用相同的吸水性多孔质体构成。

        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在上述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的下侧以其纵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的状态安装同种或异种块体,以此形成墙体内部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并在其中隐藏有上述水槽,用海绵等给水材料将该水槽内的水向上侧的吸水性多孔质体供给,在本发明中,可将成为给水源的水槽恰当地装入墙体内部,同时又可顺利地把该水槽内的水向吸水性多孔质体自然给水。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表示使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墙体的公共厕所。

        图2是图1散热墙体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散热墙体的要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散热墙体构造图。

        图5是图4散热墙体的要部立体图。

        图6表示图4散热墙体的上面。

        图7是图5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8表示图4散热墙体的吸水性多孔质体。

        图9表示图8吸水性多孔质体的变形例。

        图10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散热墙体。

        图11是图10散热墙体的构造分解图。

        图12是图10散热墙体的要部剖视图。

        图13是图10散热墙体的另一要部的放大图。

        图14表示在竖井空间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图15表示在公寓的走廊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图16表示在散步路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图17表示在公园内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图18表示在公共厕所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图19表示在玻璃大棚内使用散热墙体的示例。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10是设置在公园等的室外公共厕所,由顶棚12及墙体14、16、18、20组装构筑而成。

        22是开闭厕所间24出入口的门,下部设有可通气的百页窗26。

        本例中的墙体20是散热墙体,呈向外鼓出的半圆形状,其内部构造如图2及图3所示。

        在这些图中,28、30是墙体20上的外面板和内面板,分别设有开口32、33,其中外面板28的开口32上设有多片百页板35。

        在内面板30的开口33部设有上下3层冷却单元34。

        各冷却单元34具有内面及外面敞开的框架40、在框架40的底部形成的盘状水槽36和多个圆筒状吸水性多孔质体38,该吸水性多孔质体38以下部浸入水槽36内的水中、相互平行且相互间形成规定间隙的状态从水槽36向上立起。各冷却单元34分别连接着在墙体20内部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42。

        连接中层冷却单元34下端部的管道42可把从最上层的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溢出的水引向中层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连接下层冷却单元34下端部的管道42可把从中层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溢出的水引向下层的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

        另外,连接最上层冷却单元34下端部的管道42可把设在该最上层冷却单元34上侧的墙体20内部的第二贮水罐44内部的水引向最上层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

        与该最上层冷却单元34连接的管道42上设有阀46。

        在该第二贮水罐44上侧的顶棚12上设有盆状接水部48,用该接水部48承接雨水并使其通过底部的开口50下落到下侧的第二贮水罐44。

        在前述各冷却单元34中,吸水性多孔质体38在本例中是用1100℃烧制的素烧砖构成的,具有多个连续气孔,24小时吸水率达到12~15%。

        在上述各冷却单元34上的框架40的内面敞开部及外面敞开部设有多片百页板52,可以通气。

        如果把该百页板52做成可旋转的,则可开闭框架40的内面或外面开放部,这样冬季就可以关闭各敞开部,阻止空气流通。

        在墙体20下部的内部设有冲洗用水箱53,该冲洗用水箱53与便器55用管道58连接。

        最下层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与冲洗用水箱53用管道62连接,从最下层的水槽36溢出的水通过管道62而供给冲洗用水箱53。

        在图2中,54是埋设在地下的大容量第一贮水罐,通过管道56与上述第二贮水罐44连接,用接水部48承接的雨水中未能被第二贮水罐44容纳的水、即从第二贮水罐44溢出的水通过该管道56流入第一贮水罐54内,必要时再通过泵57向上吸给第二贮水罐44,向各层的冷却单元34的水槽36供给。

        另外,也可使地下水通过渗水斗等而流入该第一贮水罐54。

        也可如图3所示,在各冷却单元34的圆筒形吸水性多孔质体38的中空内部设置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给水材料61。

        通过如此设置给水材料61并使其下部浸入水槽36,可更好地将水槽36内的水向各吸水性多孔质体38充分供给。

        当然该给水材料61也可省略。

        以下说明本例散热墙体的作用。

        在本例的墙体20上,各冷却单元34的吸水性多孔质体38各自的下部浸入水槽36内的水中,通过自身的吸水性而从其下部吸取水槽36内的水,并保持规定的水分。

        墙体20外部的空气能通过墙体20的开口32和33而流入内部,而且在墙体20外部的空气通过各冷却单元34的吸水性多孔质体38间的间隙而流动的过程中,由于保持水分而处于冷却状态的吸水性多孔质体38自身的冷却效果、加上从吸水性多孔质体38表面蒸发的水分的蒸发潜热所产生的冷却效果,使流入墙体20内部的空气冷却,成为凉风流入墙体20内部。这样,墙体20内部、即厕所间24就被自然的凉风有效地冷却。

        在本例中,是按照吸水性多孔质体38表面的水蒸发量而从水槽36向吸水性多孔质体38自然给水。

        从而采用本例时,不会如对吸水性多孔质体38强制性给水的场合那样对吸水性多孔质体38供给过多的水,从而不会从墙体20的规定部分溢出水。

        另外本例中是上下设置多层冷却单元34,也就是上下设置多层吸水性多孔质体38与水槽36的组合,故吸水性多孔质体38可将水吸到足够的高度,从而可对整个墙体20、确切说是对设置吸水性多孔质体38部分的整个高度均匀地施加冷却作用。

        另外各层的水槽36与其下层的水槽36之间用管道42相互连接,从上层水槽36溢出的水被引向下层水槽36,故可对上下设置的各水槽36顺利地给水,可始终将各层水槽36内的水保持在一定水量以上。

        另外在本例中,是从大容量的第一贮水罐54向各水槽36给水的,故可防止各水槽36中的水干涸,同时又因为在本例中设置了第二贮水罐44,可把从此处直接收集的雨水供给各层的水槽36,故可有效地利用雨水作为冷却水。

        另外在本例中,把吸水性多孔质体38做成圆筒形状并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利用这些间隙使空气通过,故可增大空气与吸水性多孔质体38之间的接触面积,能有效地将流入墙体20内部的空气加以冷却。

        又,把该吸水性多孔质体38做成圆筒形状,在制造时容易挤压成形,可以降低吸水性多孔质体38的制造成本。

        当在圆筒形状的吸水性多孔质体38的中空内部设置给水材料61的场合,可将水槽36内的水顺利且充分地向吸水性多孔质体38供给。

        图4到图8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在该例的散热墙体62上,64是由素烧砖构成的具有多个连续气孔的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如图8所示,左右排列形成多个在内外方向贯通的缝隙状通气孔66。

        该吸水性多孔质体64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的吸水性。

        在该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下侧,如图7所示,设置有由同种或异种材料构成且小于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矩形块体68。

        这些矩形块体68与而设置在其下侧的由横接缝70隔开的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64一起构成纵断面呈向上的コ字形状的构造部,其中形成在散热墙体62内部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72,在该空间72隐藏着水槽74。

        作为吸水材料的海绵76以浸入水槽74内水中的状态设置在该水槽74的内部,其上部与设置在上侧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下部接触。水槽74内的水通过该海绵76向上侧的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64供给。

        如图4所示,上述水槽74横跨在左右方向排列的由纵接缝78隔开的多个(本例为3个)吸水性多孔质体64而延伸,在本例中,由该多个(3个)吸水性多孔质体64与相应数量的矩形块体68及水槽74构成冷却单元80。

        另外在本例中,这些冷却单元80在左右方向排列多个(本例中是2个),且上下重叠多层,由此而构成大致整个墙体。

        82是构筑散热墙体62的左右端部用的端部用矩形块体,83是埋设于墙体内部作为增强构件的钢筋,85是混凝土基础,当然钢筋83也可省略。

        84是处于散热墙体62内部且设置在最下层冷却单元80下侧的贮水罐(第一贮水罐),经过管道86与最上部的水槽74连接,用泵88把贮水罐84内部贮存的水向最上部的水槽74供给。

        该最上部的水槽74与相邻的下层冷却单元80的水槽74通过管道90而连接,从最上层水槽74溢出的水通过管道90向相邻的下层水槽74供给。

        各层冷却单元80的水槽74分别用同样的管道90相连,从上面一层水槽74溢出的水分别依次向下面一层水槽74供给。

        最下部的贮水罐84及最上部的水槽74分别在左右方向2个2个地相连,相互间用管道92连接。不过图4中右侧的贮水罐84不设泵88。

        本例中散热墙体62本身构成墙的躯体,在本例的散热墙体62上,各层的冷却单元80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经过海绵6而吸取水槽74内的水并加以保持。而且在保持该水分的基础上首先将吸水性多孔质体64自身冷却。

        在该散热墙体62上,外部的空气通过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缝隙状通气孔66而流入散热墙体62内部。

        这时,流入的空气由于吸水性多孔质体64本身的冷却作用及从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通气孔66表面蒸发水分所产生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作为凉风流入散热墙体62内部。

        从而在本例散热墙体62的内侧形成有自然凉风吹入的舒适空间。

        在本例中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即,由于是按照吸水性多孔质体64表面的水分蒸发量而从水槽74向吸水性多孔质体64自然给水的,故与对吸水性多孔质体64实行强制给水的场合不同,不会对吸水性多孔质体64供给过多的水,不会从散热墙体62的规定部分溢出水。

        另外,从各层水槽74溢出的水通过管道90被引向其下层的水槽74,故可对上下设置的各层水槽74顺利给水,且可将各层水槽74内的水始终保持在一定水量以上。

        在本例中,除上述的以外还有以下效果。

        即,由于本例的散热墙体62直接构成墙躯体,故不需要另外的墙躯体用的构件,可简化墙躯体的构造。

        本例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形态。图9是其中一例。

        其中(A)所示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通气孔94是沿着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外形构成,其断面为矩形,且只设1个。

        (B)例则是在左右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3个断面形状大致为正方形的通气孔96。

        除此之外,吸水性多孔质体还可以其他各种形态构成。

        图10到图13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

        如图10到图12所示,本例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具有上下二层左右方向排列的缝隙状通气孔66,且上述矩形块状吸水性多孔质体64在左右方向多个接合,同时如图12所示,隔着衬垫构件而上下砌成多层,以此构筑散热墙体62整体。

        这里衬垫构件成为横接缝104。

        散热墙体62的内部如图12(B)放大所示,沿散热墙体62形成左右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106,在该空间内装入兼用作左右方向增强构架的水槽108。

        水槽108由断面形状呈向上的コ字形的槽钢构成,其下部嵌入在上下相邻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中位于下侧的吸水性多孔质体64上部形成的凹陷部110内,一对上端部则插入在上侧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下面形成的一对插入槽112(见图11)。

        即,在本例中,上侧吸水性多孔质体64的一部分、具体说是一对插入槽112间的部分进入水槽108的内部。在本例中,既可以使该进入的部分与水槽108内的水接触并直接进行自然吸水,也可以在该水槽108内设置海绵等给水材料,对吸水性多孔质体64间接进行自然给水。

        上述水槽108兼用作增强散热墙体62的横向构架,如图11所示,长度方向两端开口被端部板114封闭,并在该端部板114上与由埋设于散热墙体62内部的方形钢管构成的纵向增强构架116连结。

        具体地说,如图13所示,在端部板114上形成向外凸出的筒状部118,该筒状部118插入在纵向增强构架116上形成的插入口120内部,在此状态下用螺栓122把端部板114紧固在纵向增强构架116上。

        在该纵向增强构架116的内部,装有纵向延伸的第一管道124,在该第一管道124的内部,装有口径更小且纵向延伸的第二管道126。

        在第一管道124上形成向外凸出的筒状连接口128,该连接口128插入在上述水槽108的端部板114上形成的筒状部118的内部。

        这里,水槽108的端部板114上形成的筒状部118的内部与水槽108内部连通,而在第一管道124上形成的筒状连接口128的内部与第一管道124的内部连通。

        在第一管道124内侧且第二管道126的外侧,设有把它们之间的空间分隔的分隔部130,通过该分隔部130,在其上侧形成小容量的蓄水部132。该蓄水部132通过连接口128及筒状部118而与水槽108内部连通。

        在第二管道126上还形成把该蓄水部132与第二管道126内部连通的贯通给水孔134,通过第二管道126向蓄水部132、进而向水槽108给水。

        该给水孔134上装有构成阀体的可上下浮动的浮子136。

        该浮子136具有如下作用,即,随着蓄水部132内部的水位上升而上浮,使蓄水部132内部的水通过给水孔134而向第二管道126内部、具体说是向位于第二管道126的浮子136下侧的部分溢出,并且随着蓄水部132内部的水位降低而下浮,在这一状态下,当水在第二管道126内部从浮子136的上方下落时,通过给水孔134将该下落的水向蓄水部132内、进而向水槽108内部供给。

        另外,在图12中,138是设在与吸水性多孔质体64同种或异种的下部构件137内部的管道空间,140是埋设在与吸水性多孔质体64同种或异种的材料构成的上部构件142内部的方形钢管,其内部为管道空间144。

        又,在本例中,用水槽108与相应数量的各层吸水性多孔质体64构成冷却单元146(见图12)。

        以下详细说明对本例散热墙体62的各层水槽108给水的方法。

        在本例的散热墙体62上,从上下相邻的各水槽108中位于上侧的水槽108溢出的水向位于下侧的水槽108供给。

        具体地说,在第二管道126内从上方落下的水从第二管道126上形成的给水孔134流入蓄水部132,进而通过连接口128及筒状部118流入水槽108(图13(I))。

        一旦水槽108及蓄水部132内的水位随着给水而上升,设于第二管道126的给水孔134上的浮子136上浮,其内部的水通过给水孔134而向第二管道126内溢出,并向其下侧的水槽108给水(图13(II))。

        在本例中,因在散热墙体62内部配设纵向增强构架116并将其与兼用作横向增强构架的水槽108连结,故不仅可增强散热墙体62的强度,而且可把该纵向增强构架116作为管道,用于配设用构件,故可将管道(第一管道124、第二管道126)恰当方便地埋设于散热墙体62内部。

        另外在本例中,可通过在第一管道124和第二管道126之间的空间形成的小容量蓄水部132向水槽108内顺利地供给适量的水。

        在本例中,还设有随着蓄水部132的水位上下而升降的浮子136,故可随着蓄水部132的水位上下而自动地向水槽108内给水,且可使剩余的水溢出,使水槽108内始终保持适量的水。

        上述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墙体62可运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墙体。图14到图19表示其运用示例。

        图14所示为运用于有竖井空间的建筑物墙体的示例,在运用于这类建筑物的场合,竖井空间内的空气被太阳光加温而上升并向外部排出。来自外部的空气通过散热墙体62而作为凉风流入竖井空间内。

        图15所示的例子是把散热墙体62作为公寓走廊的围墙使用,使凉风吹入围墙。走廊一般通风良好,若把散热墙体62用于纳凉是十分舒适的。

        在本例中,是从设置在屋顶的贮水罐98向各层走廊的散热墙体62、具体说是向散热墙体62中的水槽74、108供给雨水。

        图16所示的例子是把散热墙体62作为散步路旁边的墙壁使用,可以使凉风吹入被透过树叶的阳光所照射的散步路。

        在本例中,在渗水性路面100的下侧设置贮水罐98,把积存在该贮水罐98中的雨水向散热墙体62的水槽74、108供给。

        图17所示的例子是把散热墙体62作为公园内的隔墙,使凉风吹入凉亭下放有长椅等的空间。

        在本例中,是从设在房顶上的贮水罐98向散热墙体62的水槽74、108供给雨水。

        图18所示的例子是把散热墙体62作为公共厕所的墙体使用,使凉风吹入厕所间内。

        在本例中,设在顶棚上侧的贮水罐98既是向散热墙体62的水槽74、108供给雨水的水源,同时又成为清洗便器用水的水源。

        图19所示是在玻璃棚的舒适空间内竖设散热墙体62,作为夏季的空调辅助装置,效果极佳。

        在本例中,利用雨水等造就的人工河102成为对散热墙体62的水槽74、108给水的水源,同时转动水车而使其生风,该生成的风通过散热墙体62而成为凉风。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只是示例而已,譬如在图14到图19所示的例子中,向散热墙体62的水槽74、108供给的水除了利用雨水外,也可利用中水道等,总之,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更。

    关 键  词:
    散热 墙体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散热墙体.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869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