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247070.8 (22)申请日 2020.03.03 (73)专利权人 山东通恒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华能路 38号汇能大厦11层1106室 (72)发明人 王洪亮 (51)Int.Cl. B65D 90/48(2006.01) B65D 90/30(2006.01) B67D 7/04(2010.01) B67D 7/78(2010.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油。
2、站油气回收液阻 检测系统, 其包括液阻检测装置, 液阻检测装置 包括第二阀门、 第二气泵、 冷凝罐、 储气罐、 第一 气压表、 减压阀、 第二气压表、 流量调节阀、 流量 计、 第三气压表与泄压阀, 其中第二阀门与油罐 的上端连通, 第二阀门、 第二气泵、 冷凝罐、 储气 罐、 减压阀、 流量调节阀、 流量计与泄压阀依次连 通, 泄压阀远离流量计的一端再与油罐的上端连 通, 第一气压表与储气罐连通, 第二气压表旁通 在减压阀与流量调节阀之间, 第三气压表旁通在 流量计与泄压阀之间, 油气回收管路连通在流量 计与流量调节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泄压 阀模拟出油罐内处于被允许的最大压力时的状 。
3、态, 使液阻的检测结果更贴合实际应用。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CN 211686650 U 2020.10.16 CN 211686650 U 1.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液阻检测装置 (2) , 液阻检测 装置 (2) 包括第二阀门 (21) 、 第二气泵 (22) 、 冷凝罐 (23) 、 储气罐 (24) 、 第一气压表 (25) 、 减 压阀 (26) 、 第二气压表 (27) 、 流量调节阀 (28) 、 流量计 (29) 、 第三气压表 (30) 与泄压阀 (31) , 其中第二阀门 (21) 与油罐 (11) 的上端连通, 第二阀门 (。
4、21) 、 第二气泵 (22) 、 冷凝罐 (23) 、 储 气罐 (24) 、 减压阀 (26) 、 流量调节阀 (28) 、 流量计 (29) 与泄压阀 (31) 依次连通, 泄压阀 (31) 远离流量计 (29) 的一端再与油罐 (11) 的上端连通, 第一气压表 (25) 与储气罐 (24) 连通, 第 二气压表 (27) 旁通在减压阀 (26) 与流量调节阀 (28) 之间, 第三气压表 (30) 旁通在流量计 (29) 与泄压阀 (31) 之间, 油气回收管路 (14) 连通在流量计 (29) 与流量调节阀 (28) 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5、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阻检 测装置 (2) 还包括第三阀门 (32) , 第三阀门 (32) 的一端与油罐 (11) 连通, 第三阀门 (32) 的另 一端连通在泄压阀 (31) 与流量计 (29) 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阻检 测装置 (2) 还包括第四阀门 (33) 与第二油泵 (34) , 第四阀门 (33) 与第二油泵 (34) 连通, 第四 阀门 (33) 远离第二油泵 (34) 的一端与冷凝罐 (23) 的底端连通, 第二油泵 (34) 远离第四阀门 (33) 的一端与油罐 (11) 的底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6、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阻检 测装置 (2) 还包括上液位传感器 (35) 与下液位传感器 (36) , 上液位传感器 (35) 与下液位传 感器 (36) 均固定设置在冷凝罐 (23) 的内壁上, 上液位传感器 (35) 设置在冷凝罐 (23) 的上 端, 下液位传感器 (36) 设置在上液位传感器 (35) 的下端, 且上液位传感器 (35) 、 下液位传感 器 (36) 均与第二油泵 (34) 、 第四阀门 (33) 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条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阻监测系统还包括排气装置 (4) , 排。
7、气装置 (4) 包括过滤罐 (41) 与第五阀门 (48) , 过 滤罐 (41) 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滤膜 (412) , 过滤膜 (412) 将过滤罐 (41) 分隔为高浓度腔 (411) 与低浓度腔 (413) , 高浓度腔 (411) 通过第五阀门 (48) 与冷凝罐 (23) 的上端连通, 低浓 度腔 (413) 与大气连通; 液阻检测装置 (2) 还包括第六阀门 (37) , 第六阀门 (37) 连通在冷凝 罐 (23) 与储气罐 (24) 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装 置 (4) 还包括第三气泵 (44) 与第七阀门 。
8、(45) , 第七阀门 (45) 与第三气泵 (44) 连通, 且第七阀 门 (45) 远离第三气泵 (44) 的一端与过滤罐 (41) 的高浓度腔 (411) 连通, 第三气泵 (44) 远离 第七阀门 (45) 的一端与油罐 (11) 的上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罐 (41) 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油气浓度计和第四气压表 (414) , 第一油气浓度计与第四气 压表 (414) 均与高浓度腔 (411) 连通, 且第一油气浓度计、 第四气压表 (414) 均与第五阀门 (48) 、 第七阀门 (45) 、 第三气泵 (44)。
9、 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浓度 腔 (413) 与大气之间旁通有第二油气浓度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浓度 腔 (413) 与大气之间还连通有单向阀 (43) 。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686650 U 2 装置 (4) 还包括第八阀门 (46) 和气压传感器 (47) , 第八阀门 (46) 连通在油罐 (11) 与第二气 泵 (22) 之间, 气压传感器 (47) 固定。
10、设置在油罐 (11) 内的上端, 且气压传感器 (47) 与第八阀 门 (46) 、 第二气泵 (22) 电连接。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686650 U 3 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油站油气回收检测的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油站油气回 收液阻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加油站油气回收是指在装卸汽油和给车辆加油的过程中, 将挥发的汽油油气收集 起来, 通过吸收、 吸附或冷凝等工艺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 或减少油气的污染, 或使油气从 气态转变为液态, 重新变为汽油, 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0003 目前, 公告日为2017年1。
11、1月03日, 公告号为CN105110283B的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 一种加油站加油油气回收液阻自动监测方法, 其中在加油机的油气回收管路上沿回收油气 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阀F1、 油气回收泵、 流量计、 压力表C, 压力表C与油罐相连, 在油气回 收泵出口设有测量旁路, 测量旁路上依次设置阀F2、 压缩机、 贮气瓶、 减压阀、 流量调节阀, 流量调节阀出口与流量计前的油气回收管路相连, 贮气瓶上后设置压力表A, 减压阀后设置 了压力表B。 0004 在检测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时, 先将阀F1关闭, 并使油罐与大气连通, 之后打开阀 F2,并打开压缩机, 将油罐内的油气压缩到贮气瓶中; 当贮气瓶中。
12、的压力达到一定值后, 关 闭阀F2和压缩机, 之后打开减压阀, 使压力表B达到一定数值, 之后打开流量调节阀, 使流量 表达到一定数值, 之后静置30秒后, 读取压力表B的数值, 并和标准值进行比对, 如果压力表 B读取的数值大于标准值则证明油气回收的液阻不合格, 反之则合格。 0005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由于加油站在进行油气回收时, 油罐要处 于密闭状态以避免油罐内的油气散发到大气中, 而且油罐内会不断的蒸发油气, 这使得在 进行油气回收时油罐内的压力要大于大气压力, 上述方案中在检测时将油罐与大气连通, 使油罐与大气的压力相等之后在对液阻进行检测, 会使得检测所得的液阻的。
13、压力值要小于 实际压力值; 在实际的液阻检测过程中, 应当选取油罐内的压力达到被允许的最大压力时 的值进行检测, 只有此时的液阻值仍然合格时, 才能确保油气能够被正常回收。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 测系统, 通过泄压阀的设置, 能够模拟出油罐内达到被允许的最大值时的压力, 此时再对液 阻值进行检测, 更贴合实际油气回收时的液阻。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8 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包括液阻检测装置, 液阻检测装置包括第二 阀门、 第二气泵、 冷凝罐、 储气罐、。
14、 第一气压表、 减压阀、 第二气压表、 流量调节阀、 流量计、 第 三气压表与泄压阀, 其中第二阀门与油罐的上端连通, 第二阀门、 第二气泵、 冷凝罐、 储气 罐、 减压阀、 流量调节阀、 流量计与泄压阀依次连通, 泄压阀远离流量计的一端再与油罐的 上端连通, 第一气压表与储气罐连通, 第二气压表旁通在减压阀与流量调节阀之间, 第三气 说明书 1/6 页 4 CN 211686650 U 4 压表旁通在流量计与泄压阀之间, 油气回收管路连通在流量计与流量调节阀之间。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油罐内的油气高于一定压力后一定需要排放, 否则油罐 会因压力过高二产生危险, 泄压阀的压力可以。
15、调整为油罐需要排放油气时的压力, 如此在 检测液阻时, 先切断加油管路与油气回收管路, 之后打开第二阀门和第二气泵, 将油罐内的 油气压缩并输送至冷凝罐内, 经过冷凝的油气再导入储气罐内, 在储气罐内的压力到达预 定数值后关闭第二阀门与第二气泵, 之后调整减压阀, 使减压阀与流量调节阀之间的压力 达到预定数值, 之后调整流量调节阀, 使流量计处的流量达到预定数值, 待流量计的指示数 值稳定后静置30-45秒, 读取第三压力表的数值, 第三压力表的数值便是液阻值; 由于泄压 阀调整的压力数值为油罐内油气压力可以达到的最大值, 因此只有流量计与泄压阀之间的 压力大于泄压阀调整的压力值时, 油气才可。
16、以通过泄压阀流入油罐中, 通过使用油罐内的 油气达到最大值时来检测油气回收管路的液阻, 并且液阻值仍然合格时, 证明油罐内的油 气压力在达到被允许的最大值时, 油罐仍然可以正常回收油气。 0010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液阻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阀门, 第三阀门的一端与油罐连通, 第三阀门的另一端连通在泄压阀与流量计之间。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检测液阻时, 关闭第三阀门, 使油气只能通过泄压阀进 入油罐, 以便于液阻的检测; 在检测完液阻后, 打开第三阀门, 使油气回收管路内的油气通 过第三阀门流入油罐, 降低油气回收管路内的阻力, 便于油气的回收。 0012。
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液阻检测装置还包括第四阀门与 第二油泵, 第四阀门与第二油泵连通, 第四阀门远离第二油泵的一端与冷凝罐的底端连通, 第二油泵远离第四阀门的一端与油罐的底部连通。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油罐内的油气经第二气泵压缩后, 形成高温高压的油气, 再经过冷凝罐冷却后, 部分油气冷却成油滴并聚集在冷凝罐的箱底, 第四阀门与第二油泵 的设置, 可以将冷凝罐箱底的油重新导入油罐中继续使用,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0014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液阻检测装置还包括上液位传感 器与下液位传感器, 上液位传感器与下液位传感器均固定设置在冷。
18、凝罐的内壁上, 上液位 传感器设置在冷凝罐的上端, 下液位传感器设置在上液位传感器的下端, 且上液位传感器、 下液位传感器均与第二油泵、 第四阀门电连接。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冷凝罐内的油的液位到达上液位传感器时, 上液位传 感器控制第二油泵和第四阀门打开, 第二油泵将冷凝罐内的油导入油罐内; 当冷凝罐内的 油到达下液位传感器时, 下液位传感器控制第二油泵和第四阀门关闭, 避免冷凝罐内的油 气从第二油泵和第四阀门处溢出到油罐内。 0016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液阻监测系统还包括排气装置, 排气装置包括过滤罐与第五阀门, 过滤罐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过滤膜, 。
19、过滤膜将过滤罐分 隔为高浓度腔与低浓度腔, 高浓度腔通过第五阀门与冷凝罐的上端连通, 低浓度腔与大气 连通; 液阻检测装置还包括第六阀门, 第六阀门连通在冷凝罐与储气罐之间。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不进行液阻检测时, 关闭第六阀门并打开第五阀门, 在 油罐内的气压大于一定压力时, 第二气泵将油罐内的油气压缩后导入冷却罐中, 冷却罐将 高温高压的油气冷却后导入过滤罐中的高浓度腔内, 在过滤罐内油气被过滤膜过滤, 其中 空气从过滤膜中渗透到低浓度腔内, 低浓度腔内的空气达到排放标准并排放到大气中。 说明书 2/6 页 5 CN 211686650 U 5 0018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
20、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三气泵与第七 阀门, 第七阀门与第三气泵连通, 且第七阀门远离第三气泵的一端与过滤罐的高浓度腔连 通, 第三气泵远离第七阀门的一端与油罐的上端连通。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冷凝罐将油气导入过滤罐的高浓度腔内后, 部分空气 通过过滤膜排放到大气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 将第五阀门关闭并打开第七阀门和第三气泵, 第三气泵将高浓度腔内的油气再次导入油罐内, 准备下一次循环。 0020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过滤罐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 油气浓度计和第四气压表, 第一油气浓度计与第四气压表均与高浓度腔连通, 且第一油气 浓度计。
21、、 第四气压表均与第五阀门、 第七阀门、 第三气泵电连接。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冷凝罐将油气不断通入高浓度腔内, 待高浓度腔内的油 气浓度高于第一油气浓度计时, 第一油气浓度计将第五阀门关闭, 并将第七阀门和第三气 泵打开, 进而将高浓度腔内的油气导入油罐内; 在高浓度腔内的气压低于第四气压表的设 定值时, 第四气压表将第五阀门打开, 并将第七阀门和第三气泵关闭, 停止将高浓度腔内的 油气导入油罐, 并且将冷凝罐内的油气再次导入高浓度腔内。 0022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低浓度腔与大气之间旁通有第二 油气浓度计。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第二油气。
22、浓度计可以时刻监视从低浓度腔内排放到大气 中的空气是否达到排放标准, 当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没有达到排放标准时, 第二油气浓度 计报警, 提示维护人员更换过滤膜。 0024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低浓度腔与大气之间还连通有单 向阀。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避免大气中的空气回流到第二油气浓度计处影响第二油 气浓度计的检测, 提高了第二油气浓度计监测的精准度。 0026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 排气装置还包括第八阀门和气压 传感器, 第八阀门连通在油罐与第二气泵之间, 气压传感器固定设置在油罐内的上端, 且气 压传感器与第八阀门、 第二气泵电连接。
23、。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液阻检测完毕后, 关闭第二阀门与第二气泵, 当油罐内 的气压达到气压传感器的设定值后, 气压传感器将第八阀门和第二气泵打开, 将油罐内的 油气导入冷凝罐内, 再通过冷凝罐将冷却后的油气导入过滤罐内过滤, 并将达到排放标准 的油气排放到大气中, 以降低油罐内的气压; 当油罐内的气压达到一个标准大气压后, 气压 传感器将第八阀门和第二气泵关闭。 0028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9 1.通过液阻检测装置的设置, 由于泄压阀调整的压力数值为油罐内油气压力可以 达到的最大值, 通过使用油罐内的油气达到最大值时来检测油气回收管路。
24、的液阻, 并且液 阻值仍然合格时, 证明油罐内的油气压力在达到被允许的最大值时, 油罐仍然可以正常回 收油气, 进而使检测效果更贴合实际。 0030 2.通过第三阀门的设置, 在检测完液阻后, 打开第三阀门, 使油气回收管路内的油 气通过第三阀门流入油罐, 降低油气回收管路内的阻力, 便于油气的回收。 0031 3.通过上液位传感器、 下液位传感器、 第四阀门与第二油泵的设置, 可以将冷凝罐 说明书 3/6 页 6 CN 211686650 U 6 箱底的油重新导入油罐中继续使用,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上液位传感器、 下液位传感器均与 第二油泵、 第四阀门电连接提高了液阻检测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25、 减少了人工。 0032 4.通过排气装置的设置, 既可以将油罐中的油气经过滤后排放到大气中, 降低油 气对大气的污染, 而且排气装置与液阻检测装置共用第二气泵和冷凝罐, 提高了设备的利 用率, 降低了设备的冗余度, 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33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0034 图2为本实施例中液阻检测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0035 图3为本实施例中排气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0036 图4为排气装置过滤罐与其他元件的连接示意图。 0037 附图标记: 1、 加油系统; 11、 油罐; 12、 加油管路; 13、 第一油泵; 14、 油气回收管路; 15、 第一阀门; 16、 第一气。
26、泵; 17、 加油枪; 2、 液阻检测装置; 21、 第二阀门; 22、 第二气泵; 23、 冷凝罐; 24、 储气罐; 25、 第一气压表; 26、 减压阀; 27、 第二气压表; 28、 流量调节阀; 29、 流量 计; 30、 第三气压表; 31、 泄压阀; 32、 第三阀门; 33、 第四阀门; 34、 第二油泵; 35、 上液位传感 器; 36、 下液位传感器; 37、 第六阀门; 4、 排气装置; 41、 过滤罐; 411、 高浓度腔; 412、 过滤膜; 413、 低浓度腔; 414、 第四气压表; 415、 第一油气浓度表; 42、 第二油气浓度表; 43、 单向阀; 44、 。
27、第三气泵; 45、 第七阀门; 46、 第八阀门; 47、 气压传感器; 48、 第五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 参照图1,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油站油气回收液阻检测系统, 包括液阻检测装置 2和排气装置4, 液阻检测装置2和排气装置4均安装在加油站的加油系统1上。 加油站的加油 系统1包括油罐11、 加油管路12、 油气回收管路14与加油枪17, 加油管路12的一端与油罐11 的底端连通, 加油管路1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油泵13与加油枪17连通。 油气回收管路14的一 端与油罐11连通, 油气回收管路1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气泵16和第一阀。
28、门15与加油枪17连 通, 且第一阀门15设置在第一气泵16远离油罐11的一端。 0040 参照图1及图2, 液阻检测装置2包括第二阀门21、 第二气泵22、 冷凝罐、 储气罐24、 第一气压表25、 减压阀26、 第二气压表27、 流量调节阀28、 流量计29、 第三气压表30、 泄压阀 31、 第三阀门32、 第四阀门33、 第二油泵34、 上液位传感器35、 下液位传感器36与第六阀门 37。 0041 其中第二阀门21与油罐11的上端连通, 第二阀门21、 第二气泵22、 冷凝罐、 第六阀 门37、 储气罐24、 减压阀26、 流量调节阀28、 流量计29与泄压阀31依次连通, 泄压阀。
29、31远离流 量计29的一端再与油罐11的上端连通, 而且第六阀门37应当连通在冷凝罐的上端。 0042 第一气压表25与储气罐24连通, 第二气压表27旁通在减压阀26与流量调节阀28之 间, 第三气压表30旁通在流量计29与泄压阀31之间, 油气回收管路14远离加油枪17的一端 连通在流量计29与流量调节阀28之间。 第三阀门32的一端与油罐11连通, 第三阀门32的另 一端连通在泄压阀31与流量计29之间, 也可以理解为第三阀门32与泄压阀31并联。 0043 第四阀门33与第二油泵34连通, 第四阀门33远离第二油泵34的一端与冷凝罐的底 说明书 4/6 页 7 CN 211686650。
30、 U 7 端连通, 第二油泵34远离第四阀门33的一端与油罐11的底部连通。 0044 上液位传感器35与下液位传感器36均固定设置在冷凝罐的内壁上, 上液位传感器 35设置在冷凝罐的上端, 且上液位传感器35不可高于冷凝罐与第六阀门37连通的管路。 下 液位传感器36设置在上液位传感器35的下端, 且下液位传感器36不可低于冷凝罐与第四阀 门33连通的管路。 0045 上液位传感器35、 下液位传感器36均与第二油泵34、 第四阀门33电连接, 在冷凝罐 内的油高于上液位传感器35时, 第二油泵34与第四阀门33均打开; 在冷凝罐内的油低于下 液位传感器36时, 第二油泵34与第四阀门33均。
31、关闭。 0046 参照图1及图3, 排气装置4包括过滤罐41、 第五阀门48、 第三气泵44、 第七阀门45、 第二油气浓度计、 单向阀43、 第八阀门46与气压传感器47。 其中第八阀门46连通在油罐11与 第二气泵22之间, 气压传感器47固定设置在油罐11内的上端。 气压传感器47与第八阀门46、 第二气泵22电连接, 当油罐11内的气压高于气压传感器47的设定值时, 第八阀门46与第二 气泵22均打开, 当油罐11内的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时, 第八阀门46与第二气泵22均关 闭。 泄压阀31打开的压力值与气压传感器47设定的压力值相同。 0047 参照图3及图4, 过滤罐41的内壁上。
32、固定连接有过滤膜412, 过滤膜412将过滤罐41 分隔为高浓度腔411与低浓度腔413。 高浓度腔411通过第五阀门48与冷凝罐的上端连通, 且 第五阀门48与冷凝罐连通的一端不得低于上液位传感器35。 0048 第七阀门45与第三气泵44连通, 且第七阀门45远离第三气泵44的一端与过滤罐41 的高浓度腔411连通, 第三气泵44远离第七阀门45的一端与油罐11的上端连通。 0049 过滤罐41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油气浓度计和第四气压表414, 第一油气浓度 计与第四气压表414均与高浓度腔411连通。 第一油气浓度计、 第四气压表414均与第五阀门 48、 第七阀门45、 第三气泵44。
33、电连接。 0050 在高浓度腔411内油气的浓度高于第一油气浓度计的设定值后, 第五阀门48关闭, 第七阀门45与第三气泵44均打开; 在高浓度腔411内油气的气压低于第四气压表414的设定 值后, 第五阀门48打开, 第七阀门45与第三气泵44均关闭。 第四气压表414的设定值可以为 一个标准大气压。 0051 低浓度腔413通过单向阀43与大气连通, 且低浓度腔413与单向阀43之间旁通有第 二油气浓度计。 第二油气浓度计的设定值依据国家排放标准设定, 当单向阀43与低浓度腔 413之间的油气浓度高于第二油气浓度计的设定值时, 第二油气浓度计报警, 提醒维护人员 更换过滤膜412。 005。
34、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0053 在检测油气回收管路14的液阻时, 关闭第一阀门15、 第一油泵13、 第一气泵16、 减 压阀26、 流量阀、 第三阀门32与第五阀门48, 同时打开第二阀门21、 第二气泵22与第六阀门 37, 而且需断开气压传感器47的供电电路; 此时油罐11内的油气通过第二气泵22导入冷凝 罐, 油气经冷凝罐冷却后再流入储气罐24; 待储气罐24内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后关闭第二阀 门21与第二气泵22, 同时调整减压阀26的开度, 使减压阀26与流量阀之间的压力等于预定 值; 之后调整流量阀的开度, 使流量计29处的流量等于预定值; 之后待流量计29处的流量以 预定值流。
35、通并保持30-45秒之后, 读取第三气压表30的读数, 并与国家标准值比对; 若第三 气压表30的读数低于国家标准值则证明液阻值合格, 油气可顺利回流至油罐11, 若第三压 说明书 5/6 页 8 CN 211686650 U 8 力表的读数高于国家标准值则证明液阻值不合格, 油气无法顺利回流至油罐11, 应排查油 气回流管路。 0054 在油气回收管路14的液阻检测完毕后, 应关闭第二阀门21、 第二气泵22、 流量阀与 第六阀门37; 同时打开第一阀门15、 第一油泵13、 第一气泵16、 第三阀门32与第五阀门48, 而 且接通气压传感器47的供电电路; 当油罐11内的气压大于气压传感器。
36、47的设定值时, 第八 阀门46与第二气泵22打开, 油气经冷凝罐导入过滤罐41内的高浓度腔411内; 之后经过过滤 膜412过滤, 油气中的空气扩散至低浓度腔413内, 并通过单向阀43排放到大气中; 低浓度腔 413内的空气在排放时受第二油气浓度计的监控, 若低浓度腔413内的空气无法达到排放标 准, 则第二油气浓度计报警, 提示维护人员更换过滤膜412; 高浓度腔411内的油气经过滤膜 412的过滤, 浓度不断增大; 当高浓度腔411内的油气的浓度大于第一油气浓度计的设定值 时, 第五阀门48关闭, 第七阀门45与第三气泵44均打开, 将高浓度腔411内的油气导入油箱 内; 当高浓度腔4。
37、11内的油气的压力低于第四气压表414的设定值时, 第五阀门48打开, 第七 阀门45与第三气泵44均关闭, 过滤罐41继续过滤油气。 0055 油气经第二气泵22导入冷凝罐内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油气, 再经过冷凝罐的冷却 后, 部分油气冷却为油滴并聚集在冷凝罐的箱底; 当冷凝罐内的油高于上液位传感器35时, 第二油泵34与第四阀门33打开, 将冷凝罐内的油导入油罐11内再次使用; 当冷凝罐内的油 低于下液位传感器36时, 第二油泵34与第四阀门33关闭, 避免高温高压的油气导入油罐11 造成风险。 0056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 故: 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形状、 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 均应涵盖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211686650 U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10 CN 211686650 U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1 CN 211686650 U 11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2 CN 211686650 U 12 图4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3 CN 211686650 U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