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pdf

  • 上传人:00062****4422
  • 文档编号:974014
  • 上传时间:2018-03-22
  • 格式:PDF
  • 页数:21
  • 大小:1.1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80514.3

    申请日:

    2011.09.08

    公开号:

    CN102322512A

    公开日:

    2012.0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H 57/04申请公布日:20120118|||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16H 57/04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310018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301号变更后:310018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301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57/04申请日:20110908|||公开

    IPC分类号:

    F16H57/04(2010.01)I; F16N23/00

    主分类号:

    F16H57/04

    申请人: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裘浩明; 尹斌; 章剑敏; 王晖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2号大街3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包括设有空腔的阀体和配合安装在空腔内的热动力元件,所述热动力元件包括固定安装的顶杆和滑动安装在顶杆上的滑动部分,所述阀体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的两个通孔: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和第一孔的第一端分别与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进、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孔和第一孔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空腔的一端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空腔的另一端开口,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所述顶杆与所述密封塞为一体结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把润滑油的工作温度控制在有效范围,保持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包括设有空腔 (105) 的阀体 (102) 和配合安装在空腔 (105) 内的热动力元件, 所述热动力元件包括固定安装的顶杆 (205) 和滑动安装在顶杆 (205) 上的滑动部分, 所述阀体 (102) 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空腔 (105) 连通的两个通孔 : 第一 孔 (104) 和第二孔 (107), 所述第二孔 (107) 和第一孔 (104) 的第一端分别与外部流体冷却 装置的进、 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孔 (107) 和第一孔 (104) 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体出 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 (105) 的一端通过连通孔 (106) 与所述第二孔 (107) 连通, 所述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所述顶杆 (205) 与 所述密封塞 (101) 为一体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 分外周侧套设有弹性部件 (203), 所述弹性部件 (203) 的一端压紧抵接在所述热动力元件 的滑动部分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 (203) 的另一 端压紧抵接在所述空腔 (105) 与所述第二孔 (107) 连通的开口端的内侧壁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 分靠近所述连通孔 (106) 的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连通孔 (106) 的内径。
    5: 根据权利要求 2-4 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元件 (203) 为弹簧, 具体为塔簧或圆柱形弹簧。
    6: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 (105) 为台阶孔, 包括第二腔 (125) 和外径大于第二腔 (125) 的第一腔 (115), 所述第二腔 (125) 与所述第二 孔 (107) 连通,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分压紧抵接, 其另一端与 所述第二腔 (125) 与所述第二孔 (107) 连通的开口部的内侧壁压紧抵接。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 垫片 (207),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 (207) 两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 部件 (203) 和第二弹性部件 (206) ; 所述垫片 (207) 位于所述第一腔 (115) 内且其外径大 于所述第二腔 (125) 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 (207) 的最大移动距离 为 C, 所述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8: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 (203) 的另一 端通过连通孔 (106) 与所述第二孔 (107) 的孔壁压紧接触。
    9: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 (106) 的内径 为 A, 所述第二孔 (107) 的内径为 B, 所述连通孔 (106) 与所述第二孔 (107) 的内径比例取 值范围为 : 1.375 ≤ A/B ≤ 1.5。
    10: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 垫片 (207),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 (207) 两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 部件 (203) 和第二弹性部件 (206) ; 所述垫片 (207) 位于所述空腔 (105) 内且其外径大于 所述连通孔 (106) 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 (207) 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所述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11: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 (105) 为台阶孔, 包括第二腔 (125) 和外径大于第二腔 (125) 的第一腔 (115), 所述第二腔 (125) 与所述第二 2 孔 (107) 连通且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腔 (125) 的轴心与第二孔 (107) 的轴心大致垂直, 所述 第二腔 (125) 的内径大于第二孔 (107) 的内径, 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 (125) 的底部与第二孔 (107) 形成的肩部压紧抵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 (125) 的底部 至第二孔 (107) 的底部是距离为 D, 所述第二孔 (107) 的直径为 E, 其中 D/E ≥ 1/16。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 或 12 所述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 套设有垫片 (207),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 (207) 两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 一弹性部件 (203) 和第二弹性部件 (206) ; 所述垫片 (207) 位于所述第一腔 (115) 内且其 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腔 (125) 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 (207) 的最大移 动距离为 C, 所述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14: 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包括设有空腔 (105) 的阀体 (102) 和配合安装在空腔 (105) 内的热动力元件, 所述热动力元件包括顶杆 (205), 所述阀体 (102) 还包括分别与所 述空腔 (105) 连通的两个通孔 : 第一孔 (104) 和第二孔 (107), 所述第二孔 (107) 和第一 孔 (104) 的第一端分别与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进、 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孔 (107) 和第一孔 (104) 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腔 (105) 的一端通过连通孔 (106) 与所述第二孔 (107) 连通, 所述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所述顶杆 (205) 的 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密封塞 (101) 内, 固定安装的方式包括 : 注塑、 铆压、 挤压。

    说明书


    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 更具体的说, 涉及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各部件之间需要及时补充润滑油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 如润 滑油润滑性能不够好则会导致汽车使用寿命大大折扣甚至会酿成车祸惨剧。 润滑油的润滑 性能和其自身的温度有很大的关联, 当润滑油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 润滑油就会失去润滑 性能。
         润滑油温度一般在正常行驶时是不会过高, 当车辆超负荷或在四驱模式设定在雪 地行驶或越野时, 车辆在液力变矩器过渡打滑状况下行驶, 则可能造成变速油温度过高, 从 而失去润滑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 :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汽车润滑油在恶劣工况下易 失去润滑性的缺陷提供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了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包括设有空 腔的阀体和配合安装在空腔内的热动力元件, 所述热动力元件包括固定安装的顶杆和滑动 安装在顶杆上的滑动部分, 所述阀体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的两个通孔 : 第一孔和第 二孔, 所述第二孔和第一孔的第一端分别与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进、 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孔 和第一孔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所述空腔的一端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 所述空腔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 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所述顶杆与所述密封塞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 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分外周侧套设有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 端压紧抵接在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分上。
         优选地, 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压紧抵接在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的开口端 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 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分靠近所述连通孔的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连通 孔的内径。
         优选地, 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具体为塔簧或圆柱形弹簧。
         优选地, 所述空腔为台阶孔, 包括第二腔和外径大于第二腔的第一腔, 所述第二腔 与所述第二孔连通,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热动力元件的滑动部分压紧抵接, 其另一 端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的开口部的内侧壁压紧抵接。
         优选地,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垫片,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两 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 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其外径 大于所述第二腔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所述 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优选地, 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压紧接触。
         优选地, 所述连通孔的内径为 A, 所述第二孔的内径为 B, 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二 孔的内径比例取值范围为 : 1.375 ≤ A/B ≤ 1.5。
         优选地,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垫片,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两 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 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空腔内且其外径大 于所述连通孔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所述热 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优选地, 所述空腔为台阶孔, 包括第二腔和外径大于第二腔的第一腔, 所述第二腔 与所述第二孔连通且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腔的轴心与第二孔的轴心大致垂直, 所述第二腔 的内径大于第二孔的内径, 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腔的底部与第二孔形成的肩 部压紧抵接。
         优选地, 所述第二腔的底部至第二孔的底部是距离为 D, 所述第二孔的直径为 E, 其中 D/E ≥ 1/16。
         优选地, 所述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垫片,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垫片两 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 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其外径 大于所述第二腔的内径, 所述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所述垫片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所述 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的长度变化值大于 C。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还提供了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包括设有 空腔的阀体和配合安装在空腔内的热动力元件, 所述热动力元件包括顶杆, 所述阀体还包 括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的两个通孔 : 第一孔和第二孔, 所述第二孔和第一孔的第一端分别 与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进、 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孔和第一孔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 体出口,
         优选地, 所述空腔的一端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 所述空腔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所述顶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密封塞内, 固定安 装的方式包括 : 注塑、 铆压、 挤压。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在具体使用的时候,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1)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中顶杆和密封塞做成一体结构或者注塑件的技术 方案, 则避免了顶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或者松动给调温器的工作带来干扰。
         2)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的热动力元件的热敏元件根据调温器内的油温膨 胀或收缩, 从而控制润滑油进入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润滑油的流量, 将变速器内的润滑油 的工作温度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不让润滑油的温度过高或过低, 从而使润滑油的润滑性更 好, 保护变速箱工作。
         3)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 连通孔 106 的 内径 A 与所述第二孔 107 的内径 B 比例取值范围为 : 1.375 ≤ A/B ≤ 1.5。当 A/B 的取值范 围处于前述范围内方可保证热动力元件没有受热膨胀时, 连通孔 106 两侧的油路压力降处 于大致平衡状态。
         4)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的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中, 空腔设置为台 阶孔状, 弹性部件全部位于空腔中。避免了第二弹性部件压缩量较大时连通孔两侧的油路 压力降会出现不平衡的状况。5)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的第五实施方式至第八实施方式中, 热动力元件上 只套设一个弹性部件, 且弹性部件完全位于空腔内。避免了弹性部件进入第二孔中且压缩 量较大时连通孔两侧的油路压力降会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6)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的第九实施方式和第十实施方式中, 台阶孔状空腔 靠近第二孔的一端与第二孔部分重合, 且空腔底部距离第二孔底部的距离 D 与第二孔直径 E 的比值 D/E ≥ 1/16。空腔与第二孔部分重合的结构缩短了调温器阀体的长度, 缩小了调 温器的体积, 且节省用料。 附图说明
         图 1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2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3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4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四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5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五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6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六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7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七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8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八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
         图 9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九实施方式的剖视图一 ;
         图 10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十实施方式的剖视图一 ;
         图 11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九实施方式的剖视图二 ;
         图 12 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第十实施方式的剖视图二 ;
         图 13 所示为图 1 至图 12 所有实施方式的密封塞与顶杆的立体图 ;
         图 14 所示为图 1 至图 12 所有实施方式的密封塞与顶杆的仰视图 ;
         图 15 所示为图 14 中所示的 F-F 方向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 式、 第七实施方式和第九实施方式的密封塞与顶杆的剖视图 ;
         图 16 所示为图 14 中所示的 F-F 方向第二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 式、 第八实施方式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密封塞与顶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在具体使用的时候, 热动力元件的热敏元件根据调温 器内的油温膨胀或收缩, 从而控制润滑油进入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润滑油的流量, 将变速 器内的润滑油的工作温度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不让润滑油的温度过高或过低, 从而使润滑 油的润滑性更好, 保护变速箱工作。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的具体实施方式 :
         如图 1 至图 12 所示的车用变速箱调温器, 包括设有空腔 105 的阀体 102 和配合安 装在空腔 105 内的热动力元件。
         阀体 102 还包括分别与空腔 105 连通的两个通孔 : 第一孔 104 和第二孔 107。 其中, 第二孔 107 和第一孔 104 的第一端分别与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进、 出口连通 ; 第二孔 107 和 第一孔 104 的第二端分别为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空腔 105 的一端与第二孔 107 通过连通孔 106 连通。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 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具体的, 密封塞外周侧套设有密封圈 101。密封圈 101 对密封塞和阀体 102 之间的安装接触面起到密封作用。密封塞 101 的外侧壁上还设有 卡接在阀体空腔开口端内侧的调节环 100。
         第一孔 104 和第二孔 107 的第二端分别密封固定连接有第一快速接头 300 和第二 快速接头 301。 其中第二快速接头 301 外接流体供给源, 第一快速接头 300 外接流体输出管 道。
         热动力元件包括一端开口的套筒 204 和滑动安装在套筒 204 内且一端伸出套筒 204 外的顶杆 205, 顶杆 205 固定安装在密封塞 101 上。
         套筒 204 内壁和顶杆 205 之间设有热敏元件 202, 套筒 204 外套设有处于压缩状态 的弹性元件 201。空腔 105 通过连通孔 106 与第二孔 107 连通。
         顶杆 205 位于套筒 204 内的一端位于弹性元件 201 内, 弹性元件 201 的一端位于套 筒 204 本体内侧, 热敏元件 202 位于弹性元件 201 和套筒 204 本体内壁之间, 弹性元件 201 的另一端位于套筒 204 开口端内侧并封住套筒 204 开口端且处于压缩状态。本实施例中弹 性元件 201 为橡胶制品。 热动力元件还包括卡接固定安装在套筒 204 开口端的压盖 200, 压盖 200 压紧弹性 元件 201。
         具体的, 套筒 204 的开口端外径大于其本体外径, 套筒 204 的开口端与其本体之间 形成肩部。
         优选地, 本实施例中热敏元件 202 为热敏蜡。
         图 1 和图 2 所示的实施方式结构大致相同,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热动力元件上套设 有弹性部件, 弹性部件的一端与热动力元件压紧抵接, 其另一端通过连通孔 106 与第二孔 107 的孔壁压紧接触。
         空腔 105 的一端与第二孔 107 通过连通孔 106 连通。优选地, 连通孔 106 的内径 为 A, 第二孔 107 的内径为 B, 连通孔 106 与第二孔 107 的内径比例取值范围为 : 1.375 ≤ A/ B ≤ 1.5。当 A/B 的取值范围处于前述范围内方可保证热动力元件没有受热膨胀时, 连通孔 106 两侧的油路压力降处于大致平衡状态。
         套筒 204 本体端部外套设有垫片 207, 垫片 207 的外径大于连通孔 106 的内径。垫 片 207 的两侧的套筒 204 本体上分别套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 203 和第二弹性 部件 206, 垫片 207 的内径小于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一端的外径, 第一弹性部件 203 的内 径大于套筒 204 本体的外径、 小于套筒 204 的开口端的外径。
         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一端固定安装在套筒 204 本体的端部, 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二端与第二孔 107 的孔壁压紧接触。优选地, 第一弹性部件 203 与第二弹性部件 206 均为弹簧。
         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垫片 207 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 受热膨胀时套筒 204 相对顶杆 205 的最大滑动行程大于 C。
         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
         如图 1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顶杆 205 与所述密封塞 101 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密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5。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 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如图 2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密 封塞 101 为注塑件, 顶杆 205 的一端嵌入固定安装在密封塞 101 内。注塑结构的密封塞和 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6。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 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图 3 和图 4 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空腔 105 为台 阶孔, 包括通过连通孔 106 与第二孔连通的第二腔 125、 外径大于第二腔 125 的第一腔 115。 垫片 207 位于所述第一腔 115 内, 垫片 207 的外径大于第一腔 115 的内径。
         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垫片 207 两侧且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 203 和第二 弹性部件 206, 垫片 207 的内径小于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一端的外径, 第一弹性部件 203 的内径大于套筒 204 本体的外径、 小于套筒 204 的开口端的外径。
         第一弹性部件 105 的第一端与套筒 105 的开口端与其本体行成的肩部抵接, 第一 弹性部件 105 的第二端与垫片抵接。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一端固定安装在套筒 204 本体 的端部, 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第二端与连通孔 106 和第二腔 125 形成的肩部压紧接触。优 选地, 第一弹性部件 203 与第二弹性部件 206 均为弹簧。 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垫片 207 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 热动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 受热膨胀时套筒 204 相对顶杆 205 的最大滑动行程大于 C。
         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
         如图 3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顶杆 205 与所述密封塞 101 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密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5。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 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如图 4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密 封塞 101 为注塑件, 顶杆 205 的一端嵌入固定安装在密封塞 101 内。注塑结构的密封塞和 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6。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 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第五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 第七实施方式和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 如 图 5、 图 6、 图 7 和图 8 所示 : 空腔 105 的一端与第二孔 107 通过连通孔 106 连通。热动力元 件的外周侧套设有弹性部件 203, 弹性部件 203 的一端压紧抵接在热动力元件上, 弹性部件 203 的另一端压紧抵接在空腔 105 与第二孔 107 连通的开口端的内侧壁上。
         套筒 204 的开口端外径大于其本体外径, 套筒 204 的本体靠近连通孔 106, 套筒 204 的本体的端部的外径小于连通孔 106 的内径。
         优选地, 如图 5 和图 6 中弹性元件 203 为塔簧, 图 7 和图 8 中的弹性部件 203 为圆 柱形弹簧。
         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区别以及第七实施方式和第八实施方式的区别 在于 :
         如图 5 和图 7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顶杆 205 与所述密封塞 101 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密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5。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 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如图 6 和图 8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塞 101, 密封塞 101 为注塑件, 顶杆 205 的一端嵌入固定安装在密封塞 101 内。注塑结构的密 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6。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 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十实施方式的结构基本相同, 如图 9、 图 10、 图 11 和图 12 所示 空腔 105 的内径大于第二孔 107 的内径且与其连通, 空腔 105 靠近第二孔 107 的一端与第 二孔 107 部分重合, 热动力元件外周侧套设有弹性部件 203, 弹性部件 203 的一端压紧抵接 在热动力元件上, 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空腔 105 的底部与第二孔 107 形成的肩部压紧抵接。
         优选地, 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空腔 105 的底部至第二孔 107 的底部是距离为 D, 第 二孔 107 的直径为 E, 其中 D/E ≥ 1/16。空腔与第二孔部分重合的结构缩短了调温器阀体 的长度, 缩小了调温器的体积, 且节省用料。在这种情况下, 控制空腔底部距离第二孔底部 的距离 D 与第二孔直径 E 的比值 D/E ≥ 1/16, 则避免了第二弹性部件压缩量较大时连通孔 两侧的油路压力降会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具体的, 如图 9 至图 12 所示, 空腔 105 为台阶孔, 包括第二腔 125 和外径大于第二 腔 125 的第一腔 115, 第二腔 125 与第二孔 107 连通且部分重合, 第二腔 125 的轴心与第二 孔 107 的轴心大致垂直, 第二腔 125 的内径大于第二孔 107 的内径, 弹性部件 203 的一端压 紧抵接在热动力元件上, 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腔 125 的底部与第二孔 107 形成的肩部 压紧抵接。
         优选地, 热动力元件上套设有垫片 207, 弹性部件包括分别位于垫片 207 两侧且处 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部件 203 和第二弹性部件 206 ; 垫片 207 位于第一腔 115 内且其外 径大于第二腔 125 的内径。
         如图 9 和图 10 所示, 热动力元件受热膨胀时, 垫片 207 的最大移动距离为 C。热动 力元件不受任何限制受热膨胀时套筒 204 相对顶杆 205 的最大滑动行程大于 C。
         如图 9 至图 12 所示, 优选地, 第一弹性部件 203 的两端分别压紧抵接在热动力元 件和垫片 207 上, 第二弹性部件 206 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热动力元件上并与垫片 207 压紧抵 接, 其另一端压紧抵接在空腔 105 与第二孔 107 连通的开口部的内侧壁上。优选地, 第一弹 性部件 203 与第二弹性部件 206 均为弹簧。
         第九实施方式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
         如图 9 和图 11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 塞 101, 顶杆 205 与所述密封塞 101 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密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5。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使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 或位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如图 10 和图 12 所示, 空腔 105 的另一端开口, 其开口端设有密封固定安装的密封 塞 101, 密封塞 101 为注塑件, 顶杆 205 的一端嵌入固定安装在密封塞 101 内。注塑结构的 密封塞和顶杆示意图参照图 13、 图 14 和图 16。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防止热动力元件在 使用过程中, 因为顶杆的松动或位置偏移影响调温器的工作性能。
         顶杆与密封塞的结合方式除了上述方式外, 还可以是铆压成形、 挤压成型等多种固定安装的方式。
         具体使用的时候, 流体从第二孔 107 外接的第二快速接头 301 进入调温器, 热敏元 件 202 根据调温器内的流体温度发生体积变化, 从而使得弹性元件 201 发生变形, 套筒 204 随着弹性元件 201 的变形相对连通孔 106 滑动, 从而控制流体进入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流 量。从第二孔 107 进入外部流体冷却装置的流体经冷却后从第一孔 104 进入调温器与从连 通孔 106 进入空腔 105 的流体融合, 空腔 105 内的流体的温度决定热动力元件的运动行程, 从而有效控制通过第二快速接头 301 进入调温器的流体分别进入空腔 105 和外部流体冷却 装置的流量。从而使得从第一孔 104 外接的第一快速接头 300 流出的流体温度处于有效温 度范围内。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 术方案, 因此, 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但是, 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本专利发明人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 而 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 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 围中。

    关 键  词:
    一种 变速箱 调温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车用变速箱调温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7401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