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250319.0 (22)申请日 2020.03.04 (73)专利权人 惠州建富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地址 516269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 东澳工业区 (72)发明人 温建军温锦光钟桂花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15 代理人 郑裕涵 (51)Int.Cl. H05K 3/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 备, 包括工作台、 加热管和冷风。
2、机, 所述工作台的 端面卡设有安装卡槽, 并通过安装卡槽固定安装 有贴合板, 所述贴合板的端面开设有贴合槽, 所 述工作台对应贴合板的下方通过导热柱设置有 散热空间, 所述冷风机的输出端对应散热空间设 置; 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支撑框架, 所述支撑框 架对应贴合板的上方通过气动杆安装有压合板, 所述加热管设置在压合板内部, 所述压合板对应 加热管之间交错设置有冷凝管。 该柔性电路板贴 合设备, 操作方便, 大大提高了对柔性电路板贴 合加工的效率, 以及对柔性电路板与载板贴合效 果, 并降低对柔性电路板贴合加工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1831351 U 2020.1。
3、0.30 CN 211831351 U 1.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包括工作台(1)、 加热管(2)和冷风机(3),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工作台(1)的端面卡设有安装卡槽(4), 并通过安装卡槽(4)固定安装有贴合板(5), 所述 贴合板(5)的端面开设有贴合槽(6), 所述工作台(1)对应贴合板(5)的下方通过导热柱(7) 设置有散热空间(8), 所述冷风机(3)的输出端对应散热空间(8)设置; 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支撑框架(9), 所述支撑框架(9)对应贴合板(5)的上方通过气 动杆(10)安装有压合板(11), 所述加热管(2)设置在压合板(11)内部, 所述压合板(11)对应 加。
4、热管(2)之间交错设置有冷凝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板(5)的端 面凸出工作台(1)端面设置, 所述贴合板(5)和压合板(11)均采用导热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动杆(10)的末 端固定焊接有安装板(13), 所述压合板(11)通过螺栓与安装板(13)固定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合板(11)对应 贴合槽(6)一体设置有凸起压板(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贴合板(5)和压 。
5、合板(11)的周边设置有隔热层(15), 所述支撑框架(9)的端面通过冷凝管(12)相通设置有 冷凝板(16)。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831351 U 2 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电路板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柔性电路板的加工过程中, 都需要将柔性电路板与载板贴合, 而现有的技术中 对于柔性电路板与载板的贴合大都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 采用人工贴合不仅耗费大量的人 力资源, 提高了柔性电路板的加工成本, 同时, 人工贴合操作效率很低, 贴合效果差, 误差较 大, 产生大量的不合格产品。 0003 。
6、现也有对柔性电路板自动贴合机, 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且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 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包括 工作台、 加热管和冷风机, 所述工作台的端面卡设有安装卡槽, 并通过安装卡槽固定安装有 贴合板, 所述贴合板的端面开设有贴合槽, 所述工作台对应贴合板的下方通过导热柱设置 有散热空间, 所述冷风机的输出端对应散热空间设置; 0006 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支撑框架, 所述支撑框架对应贴合板的上方通过气动杆安装 有压合板, 所述加热。
7、管设置在压合板内部, 所述压合板对应加热管之间交错设置有冷凝管。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贴合板的端面凸出工作台端面设置, 所述贴合板和压合板均采用 导热结构设置。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气动杆的末端固定焊接有安装板, 所述压合板通过螺栓与安装板 固定安装。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压合板对应贴合槽一体设置有凸起压板。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贴合板和压合板的周边设置有隔热层, 所述支撑框架支撑框架的 端面通过冷凝管相通设置有冷凝板。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 1、 本实用新型通过工作台、 加热管、 热风机、 安装卡槽、 贴合板、 贴合槽、 散。
8、热空间、 支撑框架、 气动杆、 压合板和冷凝管之间的相互配合, 实现了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操 作方便, 大大提高了对柔性电路板贴合加工的效率, 以及对柔性电路板与载板贴合效果, 并 降低对柔性电路板贴合加工成本。 0013 2、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贴合板和压合板的周边设置隔热层, 隔热层对贴合板和压合 板对柔性电路板压合时产生的热量隔热处理, 避免工作人员触碰到贴合板和压合板造成烫 伤, 在工作人员无意触碰到对柔性电路板压合过程表的贴合板和压合板内部造成烫伤时, 工作人员将手部贴在冷凝板上快速降温冷敷。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831351 U 3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
9、实用新型正视图的结构剖面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台端面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贴合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工作台1; 加热管2; 冷风机3; 安装卡槽4; 贴合板5; 贴合槽6; 导热柱7; 散热空 间8; 支撑框架9; 气动杆10; 压合板11; 冷凝管12; 安装板13; 凸起压板14; 隔热层15; 冷凝板 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
10、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3, 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包括工作台1、 加热管2和冷风机3, 冷风 机3采用小型水冷风机结构设置, 加热管2采用可以调节温度的 FYFL温控电热管设置, 所述 工作台1的端面卡设有安装卡槽4, 并通过安装卡槽4固定安装有贴合板5, 所述贴合板5的端 面开设有贴合槽6, 所述工作台1对应贴合板5的下方通过导热柱7设置有散热空间8, 所述冷 风机3的输出端对应散热空间8设置; 0020 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支撑框架9, 所述支撑框架9对应贴合板5的上方通过气动杆 10安装有压。
11、合板11, 所述加热管2设置在压合板11内部, 所述压合板11对应加热管2之间交 错设置有冷凝管12。 冷凝管12采用Br系列的套管式换热器设置, 0021 具体的, 所述贴合板5的端面凸出工作台1端面设置, 所述贴合板5和压合板11均采 用导热结构设置。 导热结构的贴合板5和压合板11便于实现根据柔性电路板压合状态快速 升温降温的特点。 0022 具体的, 所述气动杆10的末端固定焊接有安装板13, 所述压合板11通过螺栓与安 装板13固定安装。 便于根据对柔性电路板承接的贴合板5, 通过螺栓对压合板11与安装板13 拆卸, 更换对应的压合板11。 0023 具体的, 所述压合板11对应贴合。
12、槽6一体设置有凸起压板14。 便于凸起压板14在对 柔性电路板压合时啮合卡入贴合槽6内部, 对柔性电路板贴合压合, 提高对柔性电路板压合 效果。 0024 具体的, 所述贴合板5和压合板11的周边设置有隔热层15, 所述支撑框架9的端面 通过冷凝管12相通设置有冷凝板16。 隔热层15对贴合板5和压合板11对柔性电路板压合时 产生的热量隔热处理, 避免工作人员触碰到贴合板5和压合板11造成烫伤, 在工作人员无意 触碰到对柔性电路板压合过程表的贴合板5和压合板11内部造成烫伤时, 工作人员将手部 贴在冷凝板16上快速降温冷敷。 0025 使用时, 将柔性电路板需要压合加工的部件放置在贴合板5端面。
13、的贴合槽6内部, 通过贴合槽6对构件之间限定位置放置, 气动杆10与电源连接运行对压合板11向下驱动, 压 合板11通过凸起压板14啮合卡入贴合槽6内部, 加热管2与电源连接运行产生热量对压合板 11输出热量, 通过压合板11对贴合槽6内部的柔性电路板构件加热后压合操作, 提高对柔性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831351 U 4 电路板贴合的效果, 对柔性电路板压合后, 加热管2停止运行, 冷凝管12和冷风机3与电源连 接运行, 导热柱7对贴合板5承接压合板11的热量导出散热空间8, 冷风机3向散热空间8内部 输出冷风对贴合板5散热降温, 冷凝管12对压合板 11冷却降温, 实现快。
14、速对压合板11和贴 合板5降温冷却, 便于对压合后的柔性电路板快速冷却成型, 提高对柔性电路板贴合效率。 0026 综上所述: 该柔性电路板贴合设备, 通过工作台1、 加热管2、 冷风机3、 安装卡槽4、 贴合板5、 贴合槽6、 导热柱7、 散热空间8、 支撑框架9、 气动杆10、 压合板11、 冷凝管12的相互 配合, 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2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831351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11831351 U 6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11831351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