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pdf

  • 上传人:00062****4422
  • 文档编号:972384
  • 上传时间:2018-03-22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561.3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002009.8

    申请日:

    2010.01.05

    公开号:

    CN102116440A

    公开日:

    2011.07.0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公布日:2011070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日:20100105|||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13/00; G06F1/16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江斐义; 秦德森; 简木德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逯长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光源模块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内,并且包含一光源及一导光件;导光件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弧面及至少一反光弧面,入光面用以接受光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反光弧面用以反射进入导光件的光线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开导光件;以解决导光件配置方式受限,以及光线明暗不均的问题,增加光源模块的应用弹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光源, 用以发射一光线 ; 以及 一导光件, 设置于该光源旁, 并且包含 : 一入光面, 位于该导光件的一侧, 用以接受收该光线 ; 一出光弧面, 位于该导光件的另侧, 该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 向; 及 一反光弧面, 用以反射进入该导光件的该光线, 使该光线沿该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 开该导光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出光弧面为一连续环状面的一部 分, 该连续环状面具有一第一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一反光弧面为一圆锥面的一部分, 该圆锥面具有一第二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反光弧面包含相邻接的一第一反 光弧面及一第二反光弧面, 该两反光弧面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二圆锥面的一部分, 并分别具有一第二中心轴及一第三中心轴, 该第二及第三中心轴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 向。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圆锥面的顶角与该第二圆锥 面的顶角不相等。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出光弧面为一连续环状面, 该连续 环状面具有一第一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反光弧面为一圆锥面, 该圆锥面具 有一第二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反光弧面包含相邻接的一第一反 光弧面及一第二反光弧面, 该两反光弧面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二圆锥面, 并分别具 有一第二中心轴及一第三中心轴, 该第二及第三中心轴平行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圆锥面的顶角与该第二圆锥 面的顶角不相等。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反光弧面具有一光线均匀化结 构。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入光面具有一光线均匀化结构。
    1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光源模块, 其特征在于, 该导光件更包含 : 一反光涂层, 覆盖于该导光件的非为该入光面及非为该出光弧面的表面, 用以朝该导 光件内反射该光线。
    13: 一种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 : 一壳体, 具有一透光部 ; 以及 一光源模块, 设置于该壳体内, 并且包含 : 一光源, 用以发射一光线 ; 及 一导光件, 设置于该光源旁, 并且包含 : 一入光面, 位于该导光件的一侧, 用以接受该光线 ; 2 一出光弧面, 位于该导光件的另侧, 该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该入光面的法线方 向, 该出光弧面对应于该透光部的位置 ; 及 一反光弧面, 用以反射进入该导光件的该光线, 使该光线沿该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 开该导光件, 并由该透光部透出该壳体。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壳体包含一枢轴盖, 用以容置一 枢轴, 该透光部位于该枢轴盖, 该光源模块设置于该枢轴盖内。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电子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该枢 轴的轴向, 该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该枢轴的轴向。

    说明书


    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背景技术 市面上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产品的功能亦更加贴近现代人的一般日常活动。 也因此, 使用者使用电子产品的地点, 也由早期的办公室环境逐渐扩展到家中的客厅、 卧 室, 甚至是餐厅、 咖啡厅等处。以笔记型计算机为例, 由于制程技术的进步以及零组件的微 型化, 使得市面上不断出现更轻、 更薄更省电的产品。因为笔记型计算机体积缩减, 以及其 内部组件的密度增加, 如何更有效地配置各组件, 成为目前业界重视的课题之一。
         以设置在壳体上的灯号显示组件为例, 为了提升发光的质感, 一般会利用让光源 发出的光线经过一导光件及一透镜的组合, 来让光线的辉度均匀化。 然而, 常见的导光件及 透镜的设计中, 是应用导光件的反射面来反射光线, 藉以改变光线前进的方向, 并且利用透 镜来均匀化光线的辉度。
         然而, 公知的导光件是使光线进入导光件以及离开导光件的方向相互平行, 亦即 入光方向及出光方向位于同一平面上。实际应用在笔记型计算机中, 由于入光及出光方向 位于同一平面上, 会大幅限制导光件及透镜的配置方式, 降低了应用弹性。 尤其是目前市场 上对于薄型化产品的殷切需求, 此种位于同一平面的光路设计, 让笔记型计算机中无法有 效地配置光源、 导光件及透镜的位置, 无法进一步有效利用笔记型计算机的内部空间。
         另一方面, 采用透镜来均匀化光线的方式, 仍无法有效达到辉度均匀化, 使得透出 透镜的光线仍存在有明暗不均的现象, 降低了发光质量。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以解决导光 件配置方式受限, 以及光线明暗不均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光源模块, 至少包含一光源以及一导光件。光源用以发 射一光线。导光件设置于光源旁, 包含一入光面、 一出光弧面及至少一反光弧面。入光面用 以接收光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反光弧面用以反射进入导光 件的光线, 使光线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开导光件。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出光弧面为一连续环状面的一部分。连续环状面具有一第 一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反光弧面为一圆锥面的一部分。 圆锥面具有一第二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反光弧面包含相邻接的一第一反光弧面及一第二反光弧 面。两反光弧面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二圆锥面的一部分, 并分别具有一第二中心轴 及一第三中心轴。第二及第三中心轴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第一圆锥面的顶角与第二圆锥面的顶角不相等。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出光弧面为一连续环状面。 连续环状面具有一第一中心轴, 其是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反光弧面为一圆锥面。 圆锥面具有一第二中心轴, 其是平行 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反光弧面包含相邻接的一第一反光弧面及一第二反光弧 面。两反光弧面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二圆锥面, 并分别具有一第二中心轴及一第三 中心轴。第二及第三中心轴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第一圆锥面的顶角与第二圆锥面的顶角不相等。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反光弧面具有一光线均匀化结构。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入光面具有一光线均匀化结构。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导光件更包含一反光涂层, 覆盖于导光件的非为入光面及 非为出光弧面的表面, 用以朝导光件内反射光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 至少包含一壳体以及一光源模块。光源模 块设置于壳体内, 并且包含一光源及一导光件。光源用以发射一光线。导光件设置于光源 旁, 包含一入光面、 一出光弧面及至少一反光弧面。入光面用以接受光线。出光弧面的法线 方向正交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出光弧面对应于壳体的一透光窗口的位置。反光弧面用以 反射进入导光件的光线, 使光线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开导光件, 并由透光窗口透出壳 体。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壳体包含一枢轴盖, 用以容置一枢轴。透光窗口位于枢轴 盖, 光源模块设置于枢轴盖内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 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于枢轴的轴向, 出光弧面的法线方 向正交于枢轴的轴向。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沿入光面 的法线方向进入导光件后, 由至少一反光弧面反射, 使得光线由垂直于入光面法线方向的 出光弧面或出光环状面离开导光件, 借此将光线转化为圆弧面或圆环状的立体发光型式, 可增加光源模块的应用弹性。 附图说明
         图 1A 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 1B 绘示图 1A 的导光件沿 4-4’ 线的剖面图。
         图 2 绘示具有光线均匀化结构的导光件的剖面图。
         图 3A 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 3B 绘示图 3A 的导光件沿 5-5’ 线的剖面图。
         图 4A 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 4B 绘示图 4A 的导光件的下视图。
         图 5A 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 5B 绘示图 5A 的导光件的下视图。
         图 6 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100 : 电子装置 110 : 光源模块 120 : 光源 130 : 导光件 131 : 入光面 132 : 出光弧面 133 : 反光弧面 150 : 壳体 151 : 透光窗口 153 : 枢轴盖 180 : 枢轴 230 : 导光件 231 : 入光面 231a : 光线均匀化结构 232 : 出光弧面 233 : 反光弧面 233a : 光线均匀化结构 235 : 反光涂层 310 : 光源模块 320 : 光源 330 : 导光件 331 : 入光面 332 : 出光弧面 334 : 第一反光弧面 335 : 第二反光弧面410 : 光源模块 420 : 光源 430 : 导光件 431 : 入光面 432 : 出光弧面 433 : 反光弧面 510 : 光源模块 520 : 光源 530 : 导光件 531 : 入光面 532 : 出光弧面 534 : 第一反光弧面 535 : 第二反光弧面 A11 : 第一中心轴 A12 : 第二中心轴 A31 : 第一中心轴 A32 : 第二中心轴 A33 : 第三中心轴 D1 : 法线方向 D2 : 法线方向 H: 轴向 L: 光线 Q: 圆心角 θ1 : 顶角 θ2 : 顶角具体实施方式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利用导光件将单一方向进入 导光件的光线进行均匀化, 并同时将光线转化为圆弧面或圆环状的立体发光型式。以下首 先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进行说明。
         请同时参照图 1A 及图 1B, 图 1A 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 图, 图 1B 绘示图 1A 的导光件沿 4-4’ 线的剖面图。光源模块 110 至少包含一光源 120 及一 导光件 130。光源 120 设置于导光件 130 旁, 用以发射一光线 L。导光件 130 包含一入光面 131、 一出光弧面 132 及至少一反光弧面 133。入光面 131 及出光弧面 132 分别位于导光件 130 的不同侧。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 110 中, 是以包含一个反光弧面 133 为例进行说明。
         入光面 131 位于导光件 130 的一侧, 用以接受光线 L。实际应用上, 光线 L 是穿过 入光面 131 以进入导光件 130。进入导光件 130 的光线 L 接着由反光弧面 133 进行反射, 以 改变光线 L 的行进方向。出光弧面 132 位于导光件 130 的另侧, 经由反光弧面 133 反射后 的光线 L 穿过出光弧面 132, 藉以离开导光件 130。如图 1A 所示, 光源 120 发射的光线 L 是沿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 穿过入光面 131。 本实施例中, 出光弧面 132 为 360 度的一连续环状面, 具有放射状的多个法线方向 D2, 此些法线方向 D2 正交于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如图 1B 所示, 出光弧面 132 更具有一 第一中心轴 A11, 此第一中心轴 A11 平行于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反射后的光线 L 沿 放射状的此些法线方向 D2 穿过出光弧面 132。反光弧面 133 为一圆锥面, 并且具有一第二 中心轴 A12, 此第二中心轴 A12 平行于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
         本实施例中, 出光弧面 132 的第一中心轴 A11 重合于反光弧面 133 的第二中心轴 A12, 导光件 130 大致形成一圆柱形结构。反射后的光线 L 沿出光弧面 132 的放射状法线方 向 D2 离开导光件 130, 出光弧面 132 的法线方向 D2 垂直于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以 X 轴、 Y 轴、 及 Z 轴构成的三维坐标为例, 若光线 L 沿平行于 Z 轴的方向穿过入光面 131, 则 反射后的光线 L 是沿平行于 XY 平面的方向离开导光件 130。
         通过反光弧面 133 的反射, 导光件 130 可以将沿入光面 131 法线方向 D1 入射的单 向光线 L, 转换化为圆环状的立体发光型式。 如此使得进入导光件 130 的光线 L 以及离开导 光件 130 的光线 L, 并不位于同一平面上, 提升光源模块 110 的应用弹性。 此外, 利用反光弧 面 133 朝多个不同方向反射光线 L 的方式, 可以提升光线 L 的均匀度, 提升光源模块 110 的 发光质量。 请参照图 2, 其绘示具有光线均匀化结构的导光件的剖面图。 导光件 230 包含入光 面 231、 出光弧面 232 及反光弧面 233。导光件 230 的入光面 231 及反光弧面 233 两者中的 至少一者, 具有一光线均匀化结构。 进一步来说, 在本实施例中, 入光面 231 及反光弧面 233 分别具有光线均匀化结构 231a 及 233a。光线均匀化结构 231a 及 233a 分别例如是表面微 结构、 喷砂或者咬花的设计, 用以均匀化进入导光件 230 的光线 L, 以及均匀化反射后的光 线 L。如此可提升光线 L 穿过出光弧面 232 离开导光件 230 的均匀度, 提升应用导光件 230 的光源模块的发光质量。
         进一步来说, 导光件 230 更可包含一反光涂层 235, 覆盖于导光件 230 的非为入光 面 231 及非为出光弧面 232 的表面, 用以朝导光件 230 内反射光线 L, 避免光线 L 通过导光 件 230 后发生能量损失, 导致亮度不足的问题。
         请同时参照图 3A 及图 3B, 图 3A 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 体图, 图 3B 绘示图 3A 的导光件沿 5-5’ 线的剖面图。光源模块 310 至少包含光源 320 及导 光件 330。光源 320 设置于导光件 330 旁, 用以发射光线 L。导光件 330 包含入光面 331、 出 光弧面 332 及至少一反光弧面。本实施例的导光件 330 是以包含相邻接的一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一第二反光弧面 335 为例进行说明。
         入光面 331 位于导光件 330 的一侧, 光线 L 穿过入光面 331 以进入导光件 330。进 入导光件 330 的光线 L 接着由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第二反光弧面 335 进行反射, 以改变光 线 L 的行进方向。出光弧面 332 位于导光件 330 的另侧, 经由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第二反 光弧面 335 反射后的光线 L, 是经由出光弧面 332 离开导光件 330。
         如图 3A 所示, 光线 L 是沿入光面 331 的法线方向 D1 穿过入光面 331。出光弧面 332 为 360 度的连续环状面, 具有放射状的多个法线方向 D2, 此些法线方向 D2 正交于入光 面 331 的法线方向 D1。反射后的光线 L 沿放射状的法线方向 D2 穿过出光弧面 332。如图 3B 所示, 出光弧面 332 更具有第一中心轴 A31, 此第一中心轴 A31 平行于入光面 331 的法线
         方向 D1。
         于本实例中, 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第二反光弧面 335 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 二圆锥面, 并且各自具有一第二中心轴 A32 及一第三中心轴 A33。 第二中心轴 A32 及第三中 心轴 A33 分别平行于入光面 331 的法线方向 D1, 并且相互重合。此外, 第一圆锥面的顶角 θ1 与第二圆锥面的顶角 θ2 不相等。亦即第一反光弧面 334 对于第二中心轴 A32 的斜率, 与第二反光弧面 335 对于第三中心轴 A33 的斜率不相等。如此使得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第 二反光弧面 335 由不同角度反射进入导光件 330 的光线 L, 可提升光线 L 的均匀度。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 330 可以将单一方向的光线 L, 转换化为圆环状的立体发光型 式, 提升光源模块 310 的应用弹性。再者, 导光件 330 的入光面 331、 第一反光弧面 334 及第 二反光弧面 335 三者中的至少一者, 具有光线均匀化结构, 用以均匀化光线 L, 进而可提升 光源模块 310 的发光质量。
         前述实施例的导光件 130、 230 及 330 是以 360 度的环状结构为例, 然而本发明实 施例的导光件并不以此为限, 导光件亦可为 360 度的环状结构的一部分扇形结构。请同时 参照图 4A 及图 4B, 图 4A 绘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 4B 绘示 图 4A 的导光件的下视图。光源模块 410 包含光源 420 及导光件 430。光源 420 设置于导光 件 430 旁, 用以发射光线 L。导光件 430 包含入光面 431、 出光弧面 432 及至少一反光弧面 433。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 410 是以包含一个反光弧面 433 为例。 光线 L 是沿入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 穿过入光面 131, 以进入导光件 430 内。本 实施例中, 出光弧面 432 为一连续环状面的一部分, 反光弧面 433 为一圆锥面的一部分。举 例来说, 出光弧面 432 可为对应的圆心角 Q 为 120 度的弧面, 反光弧面 433 可相应地为圆心 角 Q 为 120 度的圆锥弧面。然而出光弧面 432 及反光弧面 433 所对应的圆心角 Q 并不以 120 度为限, 其可视实际上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角度。
         出光弧面 432 具有放射状的多个法线方向 D2, 此些法线方向 D2 正交于入光面 431 的法线方向 D1。光线 L 进入导光件 430, 并且经由反光弧面 433 反射之后, 是沿放射状的此 些法线方向 D2 穿过出光弧面 432。以此方式,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 330 将单一入光方向的光 线 L, 转换化为圆弧面的立体发光型式, 提升光源模块 410 的应用弹性。
         请同时参照图 5A 及图 5B, 图 5A 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光源模块的立 体图, 图 5B 绘示图 5A 的导光件的下视图。光源模块 510 的导光件 530 包含入光面 531、 出 光弧面 532、 第一反光弧面 534 及第二反光弧面 535。光源 520 发射出的光线 L 是沿入光面 531 的法线方向 D1 穿过入光面 531, 以进入导光件 430 内。出光弧面 432 为一连续环状面 的一部分, 第一反光弧面 534 及第二反光弧面 535 分别为一第一圆锥面及一第二圆锥面的 一部分。
         出光弧面 532 具有放射状的多个法线方向 D2, 此些法线方向 D2 正交于入光面 531 的法线方向 D1。光线 L 进入导光件 530, 并且经由第一反光弧面 534 及第二反光弧面 535 反射之后, 是沿放射状的此些法线方向 D2 穿过出光弧面 532。 以此方式,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 530 将单一入光方向的光线 L, 转换化为圆弧面的立体发光型式, 提升光源模块 510 的应用 弹性。
         上述实施例的光源模块 110 ~ 510, 利用导光件 130 ~ 530 的至少一反光弧面反射 进入导光件 130 ~ 530 的光线 L, 使光线 L 沿连续环状的出光弧面 132、 232 及 332 的法线方
         向 D2, 或沿圆弧状出光弧面 432 及 532 的法线方向 D2 离开导光件 130 ~ 530。以此方式, 导光件 130 ~ 530 将单一入光方向的光线 L 转化为连续环状面或圆弧面的立体发光型式, 提升了光源模块 110 ~ 510 的应用弹性。
         实际应用上,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 110 ~ 510 可应用于一电子装置中。 以 下是以将图 1A 所示的光源模块 110 应用于电子装置中为例进行说明。请参照图 6, 其绘示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电子装置 100 包含一壳体 150 以及光源模 块 110, 光源模块 110 设置于壳体 150 内, 光源 120 例如是一发光二极管。壳体 150 具有一 透光窗口 151, 导光件 130 的出光弧面 132 对应于透光窗口 151 的位置。光线 L 沿着放射状 的法线方向 D2 穿过出光弧面 132, 藉以离开导光件 130, 并由透光窗口 151 透出壳体 150。
         于一实施例中, 电子装置 100 例如是一笔记型计算机, 利用一枢轴 180 进行本体及 上盖的相对掀启及阖盖动作。壳体 150 包含一枢轴盖 153, 用以容置前述的枢轴 180, 且光 源模块 110 设置于枢轴盖 153 内。电子装置 100 的枢轴 180 具有一轴向 H。本实施例中, 入 光面 131 的法线方向 D1 平行于轴向 H ; 也就是说, 出光弧面 132 的多个放射状法线方向 D2 正交于枢轴 180 的轴向 H。透光窗口 151 位于枢轴盖 153, 并且可例如是枢轴盖 153 上的一 开孔, 暴露出导光件 130 的出光弧面 132。于另一实施例中, 透光窗口 151 亦可是一透光玻 璃或者半透光的塑料件, 用以让光线 L 透出枢轴盖 153。
         上述依照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光源发出的光线沿入光 面的法线方向进入导光件后, 由至少一反光弧面反射, 使得光线沿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离 开导光件。由于出光弧面的法线方向正交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 使光线进入及离开导光件 的方向非位于同一平面上, 藉的将光线转化为圆弧面或圆环状的立体发光型式。在设计光 源模块时, 导光件的形状以及光源模块的配置方式便可不受同一平面的入光及出光方向限 制, 可增加光源模块的应用弹性。再者, 利用至少一反光弧面的设计, 可以提升光线于出光 弧面的均匀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悉此技术 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根据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关 键  词:
    光源 模块 应用 电子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光源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7238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