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
背景技术
门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锁具,其设计时通常是将内侧(屋内或房内)的把手设置为
内开逃生式,即可直接的通过转动内部把手进行开锁,无需钥匙解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人们喜欢在门上设置猫眼等穿过门体的装置,外部人员可以直接的在猫眼孔等位置穿
入铁丝或拉索等,拉动把手转动解锁,故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包括把手、面板、开锁拨轴,其中所述把手转动设置
在面板上,且所述把手能够带动开锁拨轴转动解锁,所述把手通过一联动控制结构与开锁
拨轴连接,所述把手端部设置有一转动设置在面板上的把手头,所述开锁拨轴转动设置于
面板后侧,且所述把手头与开锁拨轴端部相对,且把手头、开锁拨轴相对的端面上分别开设
有把手联动槽、拨轴联动槽,所述拨轴联动槽截面为非圆结构,所述把手联动槽与拨轴联动
槽对应端的截面与拨轴联动槽的截面对应,所述联动控制结构包括按钮、连接件、联动柱,
所述联动柱包括一联动部及连接部,所述联动部截面与拨轴联动槽的截面对应,所述拨轴
联动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联动部的长度,所述联动部滑动设置在拨轴联动槽,所述连接件
转动设置在连接部上,所述按钮连接至连接件并能驱动连接件,从而带动联动柱的联动部
完全滑入拨轴联动槽或卡掣在把手联动槽与拨轴联动槽之间,实现把手与开锁拨轴的联动
或分离。
所述联动控制结构还包括一复位弹簧,所述连接件滑动设置在把手联动槽内,所
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把手联动槽内,且所述复位弹簧一端顶压在把手联动槽底部,其另一端
顶压在连接件上。
所述按钮滑动设置在把手内侧,且在按钮与把手之间配置有能够将按钮复位至弹
起状态的把手复位弹簧,所述按钮延伸设置有一驱动钩,所述连接件侧面开设有孔位,所述
驱动钩钩设在孔位上。
所述连接件通过一轴肩螺钉转动设置在连接部末端。
所述拨轴联动槽截面为正方形。
所述把手头通过一轴承转动设置在面板上。
所述把手头上还设置有把手正转控制片、把手反转控制片,所述把手正转控制片、
把手反转控制片上分别设置有反向布置的拉钩,所述拉钩通过一拉簧与面板连接,从而实
现把手的正反转复位。
所述开锁拨轴配置有一复位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包括把手、面板、开锁拨
轴,其中所述把手转动设置在面板上,且所述把手能够带动开锁拨轴转动解锁,所述把手通
过一联动控制结构与开锁拨轴连接,所述把手端部设置有一转动设置在面板上的把手头,
所述开锁拨轴转动设置于面板后侧,且所述把手头与开锁拨轴端部相对,且把手头、开锁拨
轴相对的端面上分别开设有把手联动槽、拨轴联动槽,所述拨轴联动槽截面为非圆结构,所
述把手联动槽与拨轴联动槽对应端的截面与拨轴联动槽的截面对应,所述联动控制结构包
括按钮、连接件、联动柱,所述联动柱包括一联动部及连接部,所述联动部截面与拨轴联动
槽的截面对应,所述拨轴联动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联动部的长度,所述联动部滑动设置在
拨轴联动槽,所述连接件转动设置在连接部上,所述按钮连接至连接件并能驱动连接件,从
而带动联动柱的联动部完全滑入拨轴联动槽或卡掣在把手联动槽与拨轴联动槽之间,实现
把手与开锁拨轴的联动或分离,即未按压按钮时,所述联动柱的联动部完全滑入拨轴联动
槽,使得把手与开锁拨轴处于分离状态,当向后按压按钮时,能够带动联动柱的联动部向后
滑动并部分滑入把手联动槽,使得把手与开锁拨轴联动,即在未按下按钮的情况下,把手处
于空转状态,无法进行解锁,提高安全性,当需要解锁时,按下按钮转动把手即可,解锁操作
简单,本发明能够在保证锁具内开、逃生功能方便使用的前提下,杜绝了外部利用门体上的
猫眼孔解锁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可靠性、防盗性能更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发明的截面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图1至图4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
高安全性的门锁内防开机构,包括把手1、面板2、开锁拨轴3,其中所述把手1转动设置在面
板2上,且所述把手1能够带动开锁拨轴3转动解锁,所述把手1通过一联动控制结构与开锁
拨轴3连接,所述把手1端部设置有一转动设置在面板2上的把手头11,所述开锁拨轴3转动
设置于面板2后侧,且所述把手头11与开锁拨轴3端部相对,且把手头11、开锁拨轴3相对的
端面上分别开设有把手联动槽411、拨轴联动槽412,所述拨轴联动槽412截面为非圆结构,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拨轴联动槽412截面为正方形,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还可
为椭圆型、长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在此不作详述,
如图所示,所述把手联动槽411与拨轴联动槽412对应端的截面与拨轴联动槽412的截
面相同,所述联动控制结构包括按钮42、连接件43、联动柱44,所述联动柱44包括一联动部
441及连接部442,所述联动部441截面与拨轴联动槽412的截面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
动部441截面为正方形,所述连接部442为一圆柱结构,所述拨轴联动槽412的深度大于或等
于联动部441的长度,使得所述联动部441能够完全的滑入拨轴联动槽412内,所述连接件43
转动设置在连接部442上,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3通过一轴肩螺钉431转动设
置在连接部442末端,即在连接部442中心开设与轴肩螺钉431对应的转动孔,所述轴肩螺钉
431穿过转动孔螺纹连接在连接部442末端,即可实现连接件43与连接部442的相对转动,当
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其他转动连接的方式如转轴配合、销钉配合等,在此不作详
述。
如图所示,所述按钮42滑动设置在把手1内侧,且在按钮42与把手1之间配置有能
够将按钮42复位至弹起状态的把手复位弹簧421,所述按钮42延伸设置有一驱动钩422,所
述连接件43侧面开设有孔位432,所述驱动钩422钩设在孔位432上,方便人员手握把手1时
按压按钮42,驱动联动控制结构的解锁。
优选的,所述联动控制结构还包括一复位弹簧45,所述连接件43滑动设置在把手
联动槽411内,所述复位弹簧45设置在把手联动槽411内,且所述复位弹簧45一端顶压在把
手联动槽411底部,其另一端顶压在连接件43上,通过该复位弹簧45使得联动部441保持完
全滑入拨轴联动槽412内的状态。
工作时,所述按钮42通过连接件43带动联动柱44的联动部441完全滑入拨轴联动
槽412或卡掣在把手联动槽411与拨轴联动槽412之间,实现把手1与开锁拨轴3的联动或分
离;具体的,未按压按钮42时,所述联动柱44的联动部441完全滑入拨轴联动槽412,使得把
手1与开锁拨轴3处于分离状态,当向后按压按钮42时,能够带动联动柱44的联动部441向后
滑动并部分滑入把手联动槽411,此时联动部441卡掣在把手联动槽411与拨轴联动槽412之
间,使得把手1与开锁拨轴3联动,即在未按下按钮42的情况下,把手1处于空转状态,无法进
行解锁,提高安全性,当需要解锁时,按下按钮42转动把手1即可,解锁操作简单,本发明能
够在保证锁具内开、逃生功能方便使用的前提下,杜绝了外部利用门体上的猫眼孔解锁的
安全隐患,安全性、可靠性、防盗性能更高。
优选的,所述把手头11通过一轴承51转动设置在面板2上,所述轴承51通过一轴承
压板511压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把手头11穿过面板2的一端上依次设置有转动内套520、压紧螺母
530,所述压紧螺母530与把手头11端部螺纹配合,以压紧转动内套520,在压紧螺母530与把
手头11之间还设置有螺母止动片540,防止压紧螺母530松动,转动内套520与把手头11同步
转动,在转动内套520上还设置有把手正转控制片52、把手反转控制片53,所述把手正转控
制片52、把手反转控制片53上分别设置有反向布置的拉钩521,所述拉钩521通过一拉簧与
面板2连接,从而实现把手1的正反转复位。
优选的,所述开锁拨轴3配置有一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可为扭簧机构或拉簧机
构,如图所示,所述开锁拨轴3通过一拨轴压板54定位在面板2后侧,所述面板2后侧设置有
若干安装柱,所述拨轴压板54通过螺钉固定在面板2上的安装柱上并开设有能够供开锁拨
轴3穿过并旋转的通孔,所述开锁拨轴3穿过拨轴压板54的一端设置有一外径大于通孔口径
的外环部31,同时,在压紧螺母530的端面上凹设有与开锁拨轴3末端对应的转动槽位,通过
转动槽位与通孔配合,定位开锁拨轴3,并使得开锁拨轴3能够正常转动。
如图所示,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套设在开锁拨轴3穿过拨轴压板54的末端端部上的
扭簧6,所述扭簧6具有两个扭臂61,所述外环部31上凸出设置有卡入至两个扭臂61之间的
主动拨块311,所述拨轴压板54上凸起设置有卡入至两个扭臂61之间的定位块(图中未示
出),由于定位块相对于面板2是固定的,当开锁拨轴3转动时,主动拨块311拨动其中一扭臂
61,而定位块阻住另一扭臂61反向转动,从形成扭簧复位的功能,实现开锁拨轴3的自复位。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
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
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