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冲水大便器.pdf

  • 上传人:a1
  • 文档编号:946993
  • 上传时间:2018-03-20
  • 格式:PDF
  • 页数:24
  • 大小:1.9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23409.X

    申请日:

    2015.01.16

    公开号:

    CN104947772A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D 11/08申请日:20150116|||公开

    IPC分类号:

    E03D11/08

    主分类号:

    E03D11/08

    申请人:

    TOTO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头岛周; 平河智博; 北村正树; 篠原祐纪; 下川雄基

    地址:

    日本福冈县

    优先权:

    2014-069460 2014.03.28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90

    代理人:

    周善来; 王玉玲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从而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具体为,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备污物承接面、内缘部及凹部;内缘吐水部,沿内缘部的向盆部内部空间露出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形成回旋的回旋流;及排水管路,其入口连接于凹部,排出污物,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以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线为中心由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形成,在盆部的前方侧区域,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入凹部的主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冲水大便器,其为利用从供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清洗便器并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具有:
    盆部,具备盆形污物承接面、位于上缘的内缘部、及形成在所述污物承接面下方的凹部,该凹部具备位于比积水水位更靠下方的底面以及连接该底面和所述污物承接面下缘部的壁面;
    内缘吐水部,沿所述内缘部的向所述盆部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形成回旋的回旋流;
    及排水管路,其入口连接于所述凹部,排出污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以所述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为中心由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形成,在所述盆部的前方侧区域,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和所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所述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所述盆部的前方侧流入所述凹部的主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承接面的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或所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一方为设有所述内缘吐水部侧的第1污物承接面,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或所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另一方为未设有所述内缘吐水部侧的第2污物承接面,该第2污物承接面形成在比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低的高度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及所述第2污物承接面分别与所述凹部接合,所述第2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大于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承接面如下形成,在沿着其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沿距所述内缘部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朝向所述盆部的前方侧向下方逐渐倾斜。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缘吐水部具备:第1内缘吐水部,位于所述盆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向所述盆部的前方吐出清洗水,形成沿所述内缘部的内周面回旋的回旋流;及第2内缘吐水部,位于所述盆部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并向所述内 缘部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从而形成与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回旋流为同一个方向的回旋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及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如下构成,从该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由所述盆部的侧方侧流入所述凹部,在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主流的下方位置从横向上进行合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如下构成,在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的下游附近的后方侧区域具备形成为台状的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从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通过流经所述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上而被导向所述凹部的前方侧区域。

    说明书

    冲水大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可以将盆部内的悬浮类污物沉入积水内而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且可使污物排出性能提高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利用从供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清洗便器并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已知例如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从内缘的第1吐水口及第2吐水口两个内缘吐水口吐出清洗水,在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上成为回旋流而进行供给。在这样的冲水大便器中,从第1吐水口流出的清洗水流过盆部的前方端之后流下去,从前方侧流向弯管入口。此外,从第2吐水口流出的清洗水沿着从盆部的立面后部连续地向后方侧以凸状弯曲的面流下去,直接向排水弯管的入口供给清洗水。
    另外,作为以往的冲水大便器,已知例如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从内缘的第1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沿着台部流动,边回旋边清洗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且流入盆部的底部,从喷射口的第2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向盆部底部流下去,上下搅拌盆部内的积水。在该便器中,为了以较强的水势从盆部前方侧向弯管入口流动,在前方侧的污物承接面上形成有凹部。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1577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22398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从盆部的前方侧向弯管入口流动的水的流量少,所以存在无法充分排出污物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在前方侧的污物承接面上形成有凹部,所以虽然也可以认为是增加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向弯管入口的水流量的单元,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当前方侧的污物承接面上形成有凹部时,污物则附着在难以冲洗污物的凹部的弯曲部分,导致污物残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从而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冲水大便器,其为利用从供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清洗便器并排出污物的冲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备盆形污物承接面、位于上缘的内缘部、及形成在所述污物承接面下方的凹部,该凹部具备位于比积水水位更靠下方的底面以及连接该底面和所述污物承接面下缘部的壁面;内缘吐水部,沿所述内缘部的向所述盆部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形成回旋的回旋流;及排水管路,其入口连接于所述凹部,排出污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以所述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为中心由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形成,在所述盆部的前方侧区域,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和所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所述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所述盆部的前方侧流入所述凹部的主流。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以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为中心由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形成,在盆部的前方侧区域,左侧污物承接面和右侧污物承接面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入凹部的主流,所以可增加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入凹部而向排水管路入口流动的主流的流量。因此,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从而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污物承接面的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或所 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一方为设有所述内缘吐水部侧的第1污物承接面,所述左侧污物承接面或所述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另一方为未设有所述内缘吐水部侧的第2污物承接面,该第2污物承接面形成在比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低的高度位置。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左侧污物承接面或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一方为设有内缘吐水部侧的第1污物承接面,左侧污物承接面或右侧污物承接面中的另一方为未设有内缘吐水部侧的第2污物承接面,该第2污物承接面形成在比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低的高度位置,所以流过盆部前方侧的清洗水可以流入凹部,从而增加向排水管路的入口斜着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及所述第2污物承接面分别与所述凹部接合,所述第2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大于所述第1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第1污物承接面及第2污物承接面分别与凹部接合,第2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形成为大于第1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所以流过盆部前方侧的清洗水可以流入凹部,从而增加向排水管路的入口斜着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污物承接面如下形成,在沿着其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沿距所述内缘部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朝向所述盆部的前方侧向下方逐渐倾斜。
    在如此形成的本发明中,由于污物承接面如下形成,在沿着其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沿距内缘部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朝向盆部的前方端区域向下方逐渐倾斜,所以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增加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入凹部而向排水管路入口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缘吐水部具备:第1内缘吐水部,位于所述盆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向所述盆部的前方吐出清洗水,形成沿所述内缘部的内周面回旋的回旋流;及第2内缘吐水部,位于所述盆部的左 右方向的另一侧,并向所述内缘部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从而形成与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回旋流为同一个方向的回旋流。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内缘吐水部具备:第1内缘吐水部,位于盆部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向盆部的前方吐出清洗水,形成沿内缘部的内周面回旋的回旋流;及第2内缘吐水部,位于盆部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并向内缘部的内周面吐出清洗水,从而形成与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回旋流为同一个方向的回旋流,所以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增加从盆部的前方侧流入凹部而向排水管路入口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及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如下构成,从该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由所述盆部的侧方侧流入所述凹部,在所述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主流的下方位置从横向上进行合流。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第1内缘吐水部及第2内缘吐水部如下构成,从该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由盆部的侧方侧流入凹部,在第1内缘吐水部所形成的主流的下方位置从横向上进行合流,所以可在凹部内有效地产生在上下方向上搅拌的水流。因此,与从盆部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的入口流动的主流相互作用,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如下构成,具备在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的下游附近的后方侧区域形成为台状的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从所述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通过流经所述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上而被导向所述凹部的前方侧区域。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如下构成,具备在第2内缘吐水部的下游附近的后方侧区域形成为台状的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从第2内缘吐水部吐出的清洗水通过流经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上而被导向凹部的前方侧区域,所以可在凹部内有效地产生在上下方向上搅拌的水流。因此,与从盆部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的入口流动的主流相互作用,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上,可将盆部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V-V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的VI-V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1的VII-V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1的VIII-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1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1的X-X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1是对图1所示的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主体的盆部进行局部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第1吐水口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第2吐水口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清洗水的流动情况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清洗水的流动情况的示意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冲水大便器;2-便器主体;4-贮水箱;6-便器主体的裙部;8-便器主体的盆部;10-共通通水路;12-排水管路;14-排水阀;16-污物承接面;16a- 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b-前方侧污物承接面;18-内缘部;18a-内周面;20-凹部;22-第1吐水口(第1内缘吐水部);24-第2吐水口(第2内缘吐水部);26-第1通水路;28-第2通水路;30-导水路;32-导入管路;32a-入口;34-排水弯管管路;34a-上升管路;34b-下降管路;36-底面;38-壁面;38a-左侧壁面;38b-右侧壁面;40-前侧底面;42-后侧底面;42a-下端;44-左侧污物承接面(第1污物承接面);46-右侧污物承接面(第2污物承接面);A1-凹部的前侧底面面积;A2-积水面面积;B1-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线(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B2-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线(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B3-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线(盆部左右方向的中央轴);C1-后方侧污物承接面的中央部;D1-第1吐水口的开口截面;D2-第2吐水口的开口截面;h1-第1吐水口开口截面的最大纵向尺寸;h2-第2吐水口开口截面的最大纵向尺寸;L-后方侧污物承接面中央部的前后方向的宽度;L1-沿污物承接面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的距内缘部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L2-沿污物承接面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的距内缘部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M-从第1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的主流;M1-从第1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的主流的一部分;M2-从第1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的主流的另一部分;m-从第2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的主流;m1-从第2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的一部分;P1-右侧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接合部;P2-左侧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接合部;S-积水面;W-积水水位;w1-第1吐水口开口截面的最大宽度尺寸;w2-第2吐水口开口截面的最大宽度尺寸;ρ1-右侧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ρ2-左侧污物承接面与凹部的接合部上的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1至图8,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观察的剖 视图。另外,图4是沿图1的IV-IV线观察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V-V线观察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1的VI-VI线观察的剖视图。而且,图7是沿图1的VII-V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1的VIII-V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冲水大便器1是利用盆部内的水的落差所产生的流水作用来冲走污物的冲落式便器,其具备:便器主体2;及贮水箱4,贮存清洗该便器主体2的清洗水。便器主体2是在表面上形成有瓷釉层的陶瓷制品,下部形成有裙部6,在上半部分中的前方形成有盆部8。另外,在盆部8的后方上部形成有共通通水路10,其上游端与贮水箱4连通,并且,在盆部8的后方下部形成有用于排出污物的排水管路12。
    上述的贮水箱4是清洗水源,在该贮水箱4内设置有排水阀14,通过操作杆(未图示)来进行开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贮水箱4而从自来水管直接供给清洗水的直压式冲水大便器,或通过冲洗阀供给清洗水的类型的冲水大便器等。
    盆部8具备:此后进行详细说明的盆形的污物承接面16、位于上缘的内缘部18、及形成在污物承接面16下方的凹部20。在此,如图2至图7所示,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呈向内侧悬伸的形状,回旋的清洗水不会向外部溅出。
    从盆部8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的前方观察时,在左侧的中央部的稍稍后方侧形成有吐出清洗水的第1吐水口22,从前方观察时在右侧后方侧(下游侧)形成有第2吐水口24。即,第1吐水口22位于盆部8的左右方向的左侧并向盆部8的前方吐出清洗水,形成沿着向盆部8的内部空间露出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回旋的回旋流。
    另一方面,第2吐水口24位于盆部8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并向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吐出清洗水,从而形成与第1内缘吐水口22所形成的回旋流为同一个方向的回旋流。
    另外,形成在冲水大便器1的后方上部的共通通水路10朝向便器前方分支为第1通水路26及第2通水路28。通过第1通水路26向第1吐水口22供给清洗水,通过第2通水路28向第2吐水口24供给清洗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虽然包括第1吐水口22的第1通水路26以及包括第2吐水口24的第2通水路28与陶瓷制便器主体2一体形成,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方式,包括第1吐水口的第1通水路以及包括第2吐水口的第2通水路也可以由与便器主体分体的配水器等形成。
    在此,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沿着朝向排水管路12入口的放射状线,在其整个区域中向上方形成为凸状。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盆部8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的下方区域形成有引导清洗水的导水路30。该导水路30是用于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沿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回旋的导水路,从第1吐水口22朝向盆部8的前方端向下方逐渐倾斜(参照图2),并从该前方端朝向后方侧向上方逐渐倾斜(参照图3)。由于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沿该导水路30回旋,所以可形成从盆部8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12的导入管路32的入口32a流动的大流量的主流M(参照图11)。
    接下来,如图2及图3所示,排水管路12具备:导入管路32,与凹部20的底面连接且向后下方延伸;及排水弯管管路34,与该导入管路32连接并向上方延伸。另外,排水弯管管路34由上升管路34a和下降管路34b构成。
    该导入管路32与凹部20的底面作为平滑的连续弯曲面而连接,从凹部20流入导入管路32的清洗水在导入管路32内顺畅地流动。
    接下来,根据图1至图7及图9至图11,对盆部8中的污物承接面16和凹部20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沿图1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1的X-X线观察的剖视图,图11是将图1所示的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主体的盆部进行局部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1中的IX-IX线及X-X线在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及前方侧污物承接面16b中,在盆部的后方侧及前方侧,沿着位于左右方向中心的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在中央区域,则沿着距内缘部18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
    首先,如图1至图7及图9至图11所示,污物承接面16如下 形成,在沿着其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沿着距内缘部18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L1、L2(参照图9及图10)朝向盆部8的前方侧向下方逐渐倾斜。
    另外,如图2及图7所示,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在第2吐水口24的下游附近的污物承接面16的后方侧区域中形成为台状。由此,如图11所示,从第2吐水口24向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的中央部C1附近吐出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水流(也是主流)m沿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在凹部20的后方侧迂回,向凹部20的侧方侧(从前方侧观察凹部20时的左侧)回旋,由盆部8的侧方侧流入凹部20。而且,该由盆部8的侧方侧流入凹部20的水流在第1吐水口22所形成的主流M的下方位置从横向上进行合流。
    从该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量被设定为少于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大流量的清洗水量。例如,流过共通通水路10的清洗水量的60%~90%经由第1通水路26从第1吐水口22吐出,流过共通通水路10的清洗水量的10%~40%经由第2通水路28从第2吐水口24吐出。
    而且,优选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大部分水流m的清洗水量相对于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量整体被设定为大致50%以上的清洗水量。
    另外,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的一部分m1能够加入从第1吐水口22吐出而作为大流量的主流M从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清洗水,与主流M一起从前方侧流入凹部20。
    接下来,如图2、图3及图11所示,盆部8的凹部20具备:底面36,位于比积水水位W靠下的下方;及壁面38,连接该底面36和污物承接面16的下缘部。另外,该底面36具备:前侧底面40,从导入管路32的入口32a形成于前侧的区域(前侧区域);及后侧底面42,从导入管路32的入口32a形成于后侧的区域。
    凹部20的底面36的前侧底面40水平地形成。也可以使该前侧底面40朝向后方向下方倾斜。
    另外,凹部20的前侧底面40形成为,该面的整个区域位于比积水水位W靠下的下方,且位于比后侧底面42的下端42a靠上的上方。
    凹部20的底面36的后侧底面42形成为指向导入管路32的前 侧区域,朝向内侧向下方倾斜。另外,凹部20的后侧底面42形成为,该面的整个区域位于比积水水位W靠下的下方。另外,凹部20的后侧底面42不需要是平坦面,也可以以向上方稍稍弯曲为凸状的弯曲面而形成。
    接下来,在图11所示的俯视下,前侧底面40的面积A1被设定为比积水面S的面积A2的一半大。由此,如图11所示,从第2吐水口24向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的中央部C1附近吐出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水流(也是主流)m沿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流过凹部20的后方侧,向凹部20的侧方侧(从前方侧观察凹部20时的左侧)回旋,朝向凹部20内形成横向水流。而且,该清洗水的横向水流m从凹部20的左侧壁面38a的上方附近沿着左侧壁面38a潜入前侧底面40。
    另外,该潜入凹部20内的清洗水的水流m从凹部20的前侧底面40沿着右侧壁面38b向上方回旋,形成在上下方向上有效地搅拌积水的水流。而且,该水流m与从第1吐水口22吐出而从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大流量的主流M合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图11所示的俯视下前侧底面40的面积A1被设定为比积水面S的面积A2的一半大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前侧底面40的面积A1也可以是与积水面S的面积A2的一半相等,总而言之,关于前侧底面40的面积A1,设定为积水面S的面积A2的一半以上即可。
    接下来,根据图11至图13,对盆部8中的第1吐水口22和第2吐水口24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第1吐水口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第2吐水口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12所示,第1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D1以及直至该第1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D1的第1通水路26的流路截面在第1通水路26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形成为纵长的扁平形状。由此,流过第1通水路26而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在刚刚吐出之后大部分都不会落到前方侧污物承接面16b,可以至少回旋至盆部8内的前方端,可以有效地形成从盆部8内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主流M。
    另外,第1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D1中的最大纵向尺寸h1与最大宽度尺寸w1的比(h1/w1)优选设定为1~5,更优选设定为1.5~3。
    另外,如图13所示,虽然第2吐水口24的开口截面D2的大小比第1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D1小,但是与第1吐水口22的开口截面D1一样,形成为纵长的扁平形状。由此,流过第2通水路28而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在刚刚被从第2吐水口24吐出后,大部分也不会从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落到凹部20内的后方区域,可以回旋至凹部20的左侧壁面38a的上方附近。
    另外,第2吐水口24的开口截面D2中的最大纵向尺寸h2与最大宽度尺寸w2的比(h2/w2)优选设定为1~5,更优选设定为1.5~3。
    接下来,如图2、图3、图11及图13所示,形成为台状的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的中央部C1的前后方向宽度L与第2吐水口24的最大宽度尺寸w2的比L/w2优选设定为2~10,更优选设定为3~9,最优选设定为4~8。由此,如图11所示,由于从第2吐水口24向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的中央部C1附近吐出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水流(也是主流)m沿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流过凹部20的后方侧,向凹部20的侧方侧(从前方侧观察凹部20时的左侧)回旋,朝向凹部20内形成横向水流,并被导向凹部20的前方侧区域,所以可以使来自第2吐水口24的清洗水的主流m从横向上确实流入来自第1吐水口22的主流M,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有效地搅拌凹部20内的积水。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5至图7以及图11,对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以图5至图7所示的盆部8左右方向的各中央轴线B1、B2、B3为中心由设有第1吐水口22侧的左侧污物承接面44和未设有第1吐水口22侧的右侧污物承接面46形成。另外,在盆部8的前方侧污物承接面16b(参照图11)上,上述的左侧污物承接面44和右侧污物承接面46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主流M,右侧污物承接面46形成在比左侧污物承接面44低的高度位置。
    并且,如图5至图7所示,左侧污物承接面44及右侧污物承接面46分别与凹部20接合,右侧污物承接面46与凹部20的接合部P1上的曲率半径ρ1形成为大于左侧污物承接面44与凹部20的接合部P2上的曲率半径ρ2。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的清洗动作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清洗水的流动情况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清洗水的流动情况的示意立体图。
    首先,当使用者操作贮水箱4的操作杆(未图示)时,则排水阀14打开,贮水箱4内的清洗水流向共通通水路10,经由从该共通通水路10分支的第1通水路26及第2通水路28,分别从第1吐水口22及第2吐水口24吐出清洗水。
    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沿着形成在盆部8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的导水路30首先流向前方,在流过盆部8的前方端后流向后方。此时,清洗水的一部分一边回旋一边沿盆部8下落,清洗污物承接面16。
    另外,从第1吐水口22吐出而沿导水路30流动的清洗水的相当的量形成从盆部8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12的导入管路32的入口32a流动的大流量的主流M(参照图14及图16)。该主流M的一部分水流M1撞到凹部20的底面36的后侧底面42,其后,朝向导入管路32内的前方区域向斜下前方流出(参照图15)。另外,主流M的另一部分水流M2直接流入导入管路32的入口32a(参照图15)。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用于清洗水沿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回旋的导水路30,且形成为该导水路30从第1吐水口22朝向盆部8的前方端向下方逐渐倾斜,并从前方端朝向后方侧向上方逐渐倾斜,因此可以形成大流量的主流M。另外,该主流M的一部分M1撞到凹部20的底面36的后侧底面42,该冲撞后的主流的一部分M1向导入管路32内的前方区域流动。尤其由于底面36的后侧底面42形成为朝向内侧向下 方倾斜,因此可以将该撞到后侧底面42后的主流的一部分水流M1顺畅地导向导入管路32的前侧区域。另外,清洗水的主流的另一部分水流M2流入导入管路32内的后方区域。
    另一方面,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一边回旋一边沿盆部8下落,清洗污物承接面16的后方区域。并且,如图14至图16所示,从第2吐水口24向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的中央部C1附近吐出的清洗水的大部分水流(也是主流)m沿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a流过凹部20的后方侧,向凹部20的侧方侧(从前方侧观察凹部20时的左侧)回旋,朝向凹部20内形成横向水流。
    另外,如图14所示,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的一部分m1与作为主流M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来自第1吐水口22的清洗水合流,与主流M一起从前方侧流入凹部20。
    而且,流入凹部20内的清洗水的横向水流(也是主流)m从凹部20的左侧壁面38a的上方附近沿着左侧壁面38a潜入前侧底面40。该潜入凹部20内的清洗水的水流m从凹部20的前侧底面40沿着右侧壁面38b向上方回旋,形成在上下方向上有效地搅拌积水的水流。而且,该来自第2吐水口24的清洗水的水流m与从第1吐水口22吐出而从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大流量的主流M合流。此时,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流m撞到前侧底面40而上升,与流经其上方的主流M1、M2混合。由此,污物被有效地搅拌,且顺畅地流入导入管路32内。
    根据上述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以盆部8左右方向的中央轴线B1、B2、B3为中心由左侧污物承接面44和右侧污物承接面46形成,在盆部8的前方侧区域,左侧污物承接面44和右侧污物承接面46以相互不同的形状形成,以便从第1吐水口22吐出的清洗水形成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的主流M,所以可增加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而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8,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从而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未设有第1吐水口 22侧的右侧污物承接面46形成在比设有第1吐水口22侧的左侧污物承接面44低的高度位置,所以流过盆部8前方侧的清洗水可以流入凹部20,从而增加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斜着流动的主流M的流量。因此,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右侧污物承接面46与凹部20的接合部P1上的曲率半径ρ1形成为大于左侧污物承接面44与凹部20的接合部P2上的曲率半径ρ2,所以流过盆部8前方侧的清洗水可以流入凹部20,从而增加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斜着流动的主流M的流量。因此,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污物承接面16如下形成,在沿着其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沿距内缘部18大致处于等距离的线L1、L2朝向盆部8的前方端区域向下方逐渐倾斜,所以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可增加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而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流动的主流流量。因此,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第1吐水口22位于盆部8的左右方向的左侧并向盆部8的前方吐出清洗水,形成沿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回旋的回旋流。另一方面,第2吐水口24位于盆部8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并向内缘部18的内周面18a吐出清洗水,从而形成与第1内缘吐水口22所形成的回旋流为同一个方向的回旋流。由此,可充分地进行冲洗而不使污物残留在盆部8,可增加从盆部8的前方侧流入凹部20而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流动的主流M的流量。因此,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由盆部8的侧方侧流入凹部20,在第1吐水口22所形成的主流M的下方位置从横向上进行合流,所以可在凹部20内有效地产生在上下方向上搅拌的水流m。因此,与从盆部8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流动的主流M相互作用,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 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具备在第2吐水口24的下游附近的后方侧区域形成为台状的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b,从第2吐水口24吐出的清洗水通过流经后方侧污物承接面16b上而被导向凹部20的前方侧区域,所以可在凹部20内更有效地产生在上下方向上搅拌的水流。因此,与从盆部8的前方侧向排水管路12的入口32a流动的主流M相互作用,可将盆部8内的污物向排水管路12内高效地排出,可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虽然作为例子对冲落式冲水大便器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利用虹吸作用而吸入盆部内的污物并从排水弯管管路向外部一下子排出的所谓虹吸式冲水大便器。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虽然对以下方式进行了说明,即从盆部8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的前方观察时,在左侧的中央部的稍稍后方侧形成有吐出清洗水的第1吐水口22,从前方观察时在右侧后方侧(下游侧)形成有第2吐水口24,但是关于第1吐水口22和第2吐水口24的配置,也可以是相对于盆部8的左右方向的各中央轴线B1、B2、B3而在左右方向上调换,此时,如下设定即可,将左侧污物承接面44设定在比右侧污物承接面46低的高度位置,将右侧污物承接面46与凹部20的接合部P1上的曲率半径ρ1设定为小于左侧污物承接面44与凹部20的接合部P2上的曲率半ρ2。

    关 键  词:
    冲水 大便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冲水大便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4699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