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944672
  • 上传时间:2018-03-20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467.9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97385.9

    申请日:

    2014.12.18

    公开号:

    CN104481017A

    公开日:

    2015.04.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1/00申请日:20141218|||公开

    IPC分类号:

    E03F1/00; E03F5/00; C02F9/14

    主分类号:

    E03F1/00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大理澳芙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鲁耀; 刘宏斌; 胡万里; 付斌; 段宗颜; 翟丽梅; 刘申; 陈安强; 金桂梅; 李文超; 陈拾华; 雷秋良; 杜彩艳; 刘保军

    地址:

    650000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办事处桃园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确定村落居民区实际面积、人口数量、养殖数量,地面径流系数,地表硬化度参数;并确定农村居民区污水产生量;步骤二、改造农村居民区排水沟渠,使得农村居民区域的面源污水只有一个出水口;步骤三、在农村居民区污水出水口处建设污水分流装置、均化调节装置及无害化处理装置;该方法在山区/半山区村庄原有自然沟道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完善,实现村庄面源污水的面收集,均化调节,无害化处理,农田利用后再进入下游河湖的系统方法,有效降低山区/半山区农村污水对水体的影响。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村落居民区实际面积、人口数量、养殖数量,地面 径流系数,地表硬化度参数;并确定农村居民区污水产生量;
    其中:径流系数α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地表硬化度参数是指居民区硬化地面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地表状况不 同其径流系数不同;地表径流量通过降雨量和径流系数计算,具体计 算公式为:径流量Q=降雨量×径流系数;降雨量采用近10年或者 20年降雨量的年均值,径流系数从相关水文部门数据得到;
    步骤二、改造农村居民区排水沟渠,使得农村居民区域的面源污 水只有一个出水口;
    步骤三、在农村居民区污水出水口处建设污水分流装置、均化调 节装置及无害化处理装置;污水分流装置一端连接农村居民区污水出 水口,另一端之间连接农田自流灌溉系统,第三端经均化调节装置及 无害化处理装置连接农田自流灌溉系统;
    其中污水分流装置对村庄面源污水/径流水量进行分配调节,当 降雨量小于30mm或无降雨时,所有村庄面源污水/径流全部进入均 化调节装置,当降雨量大于30mm时,前30mm降雨的面源污水/径 流直接进入均化调节装置,30mm之后的面源污水直接进入农田自流 灌溉系统;均化调节装置包括厌氧池和均化池,面源污水通过厌氧池 处理后进入均化池进行均化调节,使面源污水/径流浓度均匀;无害 化处理装置通过紫外光来杀灭污水中的大肠杆菌,使面源污水/径流 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步骤四、在污水分流装置、均化调节装置及无害化处理装置的下 游农田建设农田自流灌溉系统,实现无害化处理过的污水进入农田灌 溉利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 具体改造包括:
    A、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没有汇集形成,有多个排水 口的村庄,根据水利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原有沟渠,保证原有沟渠的排 水通畅,在此基础上,新开挖排水沟渠,所述沟渠规格按照水量确定, 最终使得整个居民区的面源污水集中为一个排放口;
    B、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已经汇集成一个排水口的村 庄,根据水利建设中的相关要求完善居民区内部沟渠,使得沟渠排水 通畅。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 所述沟渠为倒梯形结构,整体坡度>0.3%以保证水的顺畅流动;
    沟渠两侧墙体倾斜度大于3%,用多孔介质砖砌,多孔介质砖用 混凝土、生物质材料混合制成,多介质砖的大小尺寸为400mm× 400mm、孔径大小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根据当地乡土物 种种植能吸收氮、磷营养盐的杂草。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 所述沟渠在通过交通干道处采用相应流量的钢管。

    5.
      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 沟塘系统中,生态塘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及多边形;生态塘在汇 流节点处建设,根据节点处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塘的形状;
    径流量计算:Q=Sn×q,其中Sn-表示农田汇流面积,q-表示单 位面积的流失水量根据农田沟渠汇流足迹,计算汇流农田面积Sn, 洱源县凤羽河流域中参数q的范围在30m3~50m3,各个地方的径流量 都不同,从当地相关部研究部分获得相关方面参数;
    生态塘容积量计算:Q=St×h,其中Q-表示塘的容积,单位为立 方米;S-表示塘的底面积;h-表示塘的深度;
    生态塘墙体,用多孔介质砖,多孔介质砖用混凝土、生物质材料 混合制成,多孔介质砖的大小尺寸小于400mm×400mm、孔径大小 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根据当地乡土物种种植能吸收氮、磷 营养盐的杂草。

    说明书

    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 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 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段忠清.我国农村面源 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49-51)。 农村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旱涝起着调节作物用, 又是农村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村生产发展 的基础,然而近十几年来,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愈加恶 化,并且这种恶化有上升的趋势。比如湖泊有滇池、巢湖及太湖是富 营养化较严重的代表,洱海是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代表,在一些特殊 的区域由于区域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居民 的身体健康。
    目前我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超过2500 万t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直接排放(苏扬.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R]. 人民网,2006)。农村每年有90%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 放进附近的水体,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超过16400 万t,其中89%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甚至水源地、泄洪道, 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大部分露天堆放,不但占有大量可用耕地, 并且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的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卑志钢,胡铁松, 刘镜婧等.农村区域水环境污染模式及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 利水电,2009,12:15-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差 距越来越大,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区不仅是农民居住、娱乐等场所, 还是养殖的主要场所(比如洱海流域农村人均养牛0.3头,养猪0.45 头,胡万里,2013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调查报告),农村居 民区没有完善的清污分离设施,生活和生产废水难以分开并形成混 排。一方面在农田非用肥时期,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并且 都接近沟渠,加剧了村庄氮磷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 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干湿明显、旱季蒸发量大 等特点,由于旱季蒸发量较大农村污水难以形成地表径流直接流出村 庄,所产生的氮磷污染物在村庄内部沟渠中大量沉积,同时这些沟渠 担负着村庄的排水和泄洪双重作用,在雨季尤其是初期暴雨时期,所 沉积在沟渠中的氮磷污染物被村庄地表径流冲刷而直接进入周边水 体,直接威胁到区域水环境安全。
    当暴雨径流发生时,沟渠中大量沉淀的氮磷污染物伴随着村庄地 表径流直接进入区域水体,而这些地表径流具有水量大、突发性、瞬 时性等特点,形成了难以治理的局面。目前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采 用分散式点源治理模式,仅仅局限在对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没有考虑到居民区面源污水(农村居民区生活用水所产生的氮磷污染 物是居民区面源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来说是较少的一部分),并且主要 采用的处理技术有厌氧、好氧及兼氧生物处理法(厌氧消化、水解酸 化池、UASB等)处理效果良好,但污水处理量较小,且投资成本较 高,不适合农村的大面积推广;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稳定塘、 生态系统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成本较低,处理效果良好,优于 传统的二级处理标准,但占地面积大,要求污水停留时间长,并且受 气候要求影响较大,在冬季寒冷区不适合应用;土壤处理法(土壤净 化槽,土壤快速渗滤、土壤慢速渗滤)污水处理投资少,处理效果良 好,但同样占地面积大,对土壤质地有要求,受到气候影响。
    因此,基于农村区域性面源污水,研究一种污水处理效果好、占 地面积小、建设投资成本低、氮磷污染物循环利用效率高的利用生态 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对于有效解决农村 区域性面源污染的水环境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该方法 在山区/半山区村庄原有自然沟道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完善,实现村庄 面源污水的面收集,经过均化、调节无害化处理,农田利用后再进入 下游河湖,从而减少污水水量、改善水质,同时提高污水中氮磷元素 的循环利用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 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村落居民区实际面积、人口数量、养殖数量,地面 径流系数,地表硬化度参数;并确定农村居民区污水产生量;
    其中:径流系数α(runoff coefficient)是一定汇水面积内总径流 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地表硬化度参数是指居民区硬 化地面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地表状况不同其径流系数不同;地表径流 量通过降雨量和径流系数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径流量Q=降雨量 ×径流系数;降雨量采用近10年或者20年降雨量的年均值,径流系 数从相关水文部门数据得到;
    步骤二、改造农村居民区排水沟渠,使得农村居民区域的面源污 水只有一个出水口;
    步骤三、在农村居民区污水出水口处建设污水分流装置、均化调 节装置及无害化处理装置;污水分流装置一端连接农村居民区污水出 水口,另一端之间连接农田自流灌溉系统,第三端经均化调节装置及 无害化处理装置连接农田自流灌溉系统;
    其中污水分流装置对村庄面源污水/径流水量进行分配调节,当 降雨量小于30mm或无降雨时,所有村庄面源污水/径流全部进入均 化调节装置,当降雨量大于30mm时,前30mm降雨的面源污水/径 流直接进入均化调节装置,30mm之后的面源污水直接进入农田自流 灌溉系统;均化调节装置包括厌氧池和均化池,面源污水通过厌氧池 处理后进入均化池进行均化调节,使面源污水/径流浓度均匀;无害 化处理装置通过紫外光来杀灭污水中的大肠杆菌,使面源污水/径流 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步骤四、在污水分流装置、均化调节装置及无害化处理装置的下 游农田建设农田自流灌溉系统,实现无害化处理过的污水进入农田灌 溉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具体改造包括:
    A、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没有汇集形成,有多个排水 口的村庄,根据水利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原有沟渠,保证原有沟渠的排 水通畅,在此基础上,新开挖排水沟渠,所述沟渠规格按照水量确定, 最终使得整个居民区的面源污水集中为一个排放口;
    B、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已经汇集成一个排水口的村 庄。根据水利建设中的相关要求完善居民区内部沟渠,使得沟渠排水 通畅。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沟渠为倒梯形结构,整体坡度 >0.3%以保证水的顺畅流动;
    沟渠两侧墙体倾斜度大于3%,用多孔介质砖砌,多孔介质砖用 混凝土、生物质材料混合制成,多介质砖的大小尺寸为400mm× 400mm、孔径大小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根据当地乡土物 种种植能吸收氮、磷类营养盐的杂草。
    进一步的,所述沟渠在通过交通干道处采用相应流量钢管。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沟塘系统中,生态塘为圆形、正方形、长方 形及多边形;生态塘在汇流节点处建设,根据节点处的环境条件选择 生态塘的形状;
    径流量计算:Q=Sn×q,其中Sn-表示农田汇流面积,q-表示单 位面积的流失水量(m3)根据农田沟渠汇流足迹,计算汇流农田面积 Sn(亩),洱源县凤羽河流域中参数q的范围在30m3~50m3,各个地 方的径流量都不同,可以从当地相关部研究部分获得相关方面参数。
    生态塘容积量计算。Q=St×h,其中Q-表示塘的容积,单位为立 方米;S-表示塘的底面积(m2);h-表示塘的深度(m)。
    生态塘底部。由于农田面源污水属于低浓度面源污水,不需要做 任何防渗处理,直接用自然土壤界面。
    生态塘墙体。用多孔介质砖,多孔介质砖用混泥土、生物质材料 混合制成。多孔介质砖的大小尺寸小于400mm×400mm、孔径大小 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可以根据当地乡土物种种植一些杂 草,增加生态塘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吸收氮、磷等营养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一种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 方法,该方法在山区/半山区村庄原有自然沟道基础上进系统化行完 善,实现村庄面源污水的面收集,经过均化、调节无害化处理,农田 利用后再进入下游河湖,从而减少污水水量、改善水质,同时提高污 水中氮磷元素的循环利用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确定村落居民区实际面积、人口数量、养殖数量,地面 径流系数,历年气象、降雨数据确定农村居民区污水产生量。
    步骤2)在居民区内部自然的排水沟渠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 使得农村居民区域的面源污水只有一个出水口。
    所述步骤2)进一步包括:
    A、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没有汇集形成,有多个排水 口的村庄。根据水利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原有沟渠,保证原有沟渠的排 水通畅。在此基础上,新开挖排水沟渠,所述沟渠规格按照水量确定, 最终使得整个居民区的面源污水集中为一个排放口。
    B、对于农村居民区的自然排水沟渠已经汇集成一个排水口的村 庄。根据水利建设中的相关要求完善居民区内部沟渠,使得沟渠排水 通畅。
    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沟渠为倒梯形结构,整体坡度>0.3%以保证 水的顺畅流动;
    沟渠两侧墙体倾斜度大于3%,用多孔介质砖砌,多孔介质砖用 混凝土、生物质材料混合制成,多介质砖的大小尺寸为400mm× 400mm、孔径大小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根据当地乡土物 种种植能吸收氮、磷类营养盐的杂草。
    所述沟渠在通过交通干道处采用相应流量钢管。
    步骤3)在出口的地方建设安置一个分流装置,让高浓度污水完 全流入均化调节处理池,在特大暴雨数量太大的时候进行分流(这时 排水浓度相对较低)达到保护均化调节处理装置。
    步骤4)在分流装置后建设安装一个均化调节处理池,将从分流 转置进来氮磷浓度不均匀的污水进行混合均匀,同时采用厌氧生物处 理技术和植物生态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为污水无害化处理做准备。
    步骤5)在均化调节处理池后端建设安装一个污水无害化处理装 置,采用物理消毒的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大肠杆菌),为 农田灌溉做准备。
    步骤6)将无害化过的污水链接到农田灌溉系统中进行农田灌溉 后,可以直接进入下游河湖。
    所述生态沟塘系统中,生态塘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及多边形; 生态塘在汇流节点处建设,根据节点处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塘的形 状;
    径流量计算:Q=Sn×q,其中Sn-表示农田汇流面积,q-表示单 位面积的流失水量(m3)根据农田沟渠汇流足迹,计算汇流农田面积 Sn(亩),洱源县凤羽河流域中参数q的范围在30m3~50m3,各个地 方的径流量都不同,可以从当地相关部研究部分获得相关方面参数。
    生态塘容积量计算。Q=St×h,其中Q-表示塘的容积,单位为立 方米;S-表示塘的底面积(m2);h-表示塘的深度(m)。
    生态塘底部。由于农田面源污水属于低浓度面源污水,不需要做 任何防渗处理,直接用自然土壤界面。
    生态塘墙体。用多孔介质砖,多孔介质砖用混泥土、生物质材料 混合制成。多孔介质砖的大小尺寸小于400mm×400mm、孔径大小 30mm×30mm。在多孔介质砖上可以根据当地乡土物种种植一些杂 草,增加生态塘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吸收氮、磷等营养盐。
    实施例1: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上寺自然村沟塘系统示范工程:
    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上寺自然村位于凤羽河流域西部,距离凤羽 镇5.50公里,海拔2210m,年平均气温13.70℃,年降水量745.00mm, 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大蒜、玉米和烤烟等。农民人均纯收入2933.00 元。村落面积为203亩,总人口568人,大牲畜314头、其中奶牛 161头,生猪305头,农田面积约4000亩,有林地27669亩。村落 居民区养殖粪便产生量为4200t/a,生活污水量为5400m3/a。村庄出 水口年氮磷负荷排放量为13.5t和0.5t,其中来自养殖的氮磷负荷为 12.5t和0.45t、来自居民生活的氮磷负荷为0.6t和0.05t。这些污染物 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短时性和随机性,治理难度极大。云南省洱源县 凤羽镇上寺自然村沟塘系统示范工程即在上寺村通过构建完善的山 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工程,对农村面源污水收 集、均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及农田灌溉利用,实现最小经济投入,最 大处理效率和氮磷元素的最大利用,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
    表1 上寺村村庄和农田断面排水水质状况

    如上表1为上寺村村庄和农田断面排水水质状况。
    该示范工程设计能力为:污水年处理利用能力36000m3,其中旱 季对整个村庄的面源污水完全收集处理利用,雨季收集处理初期暴雨 径流的30以上%。具体内容包括村庄内部200米沟渠完善,容积为 6m3的分流池1个,容积为300m3的均化调节处理池一个,容积为 6m3的无害化处理池一个。工程总投资为56.7万元。
    改示范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处理36000m3农村面源污水,减少 3t氮污染物和0.15t磷污染物排入凤羽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 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关 键  词:
    利用 生态 系统 防治 山区 半山 农村 污染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利用生态沟塘系统防治山区/半山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4467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