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pdf

  • 上传人:32
  • 文档编号:940508
  • 上传时间:2018-03-19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364.3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70550.0

    申请日:

    2014.02.28

    公开号:

    CN103806458A

    公开日:

    2014.05.21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2D 19/20申请公布日:2014052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19/20申请日:20140228|||公开

    IPC分类号:

    E02D19/20

    主分类号:

    E02D19/20

    申请人: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龙娟; 高智荣; 汪尚朋; 孙东刚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22号东沙大厦15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代理人:

    刘治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属给排水技术。该方法采用在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敷设主导渗盲管,主导渗盲管平行于地下构筑物,主导渗盲管两侧敷设有两个以上支导渗盲管,支导渗盲管垂直与主导渗盲管,支导渗盲管和主导渗盲管贯通,主导渗盲管末端设置有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有潜水泵。该导排系统呈枝状布置,可有效收集浅层地下渗水。浅层地下渗水经支导渗盲管、主导渗盲管简单过滤,并在主导渗盲管内汇集,最终重力自流至主导渗盲管末端集水井内,本发明导排系统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成本低廉,既达到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的目的,又可以回收利用水资源,同时不会对该区域地下构筑物基础造成影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包括坡地(1)及与坡地相邻的地下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敷设主导渗盲管(3),主导渗盲管(3)平行于地下构筑物(2),主导渗盲管(3)两侧敷设有两个以上支导渗盲管(4),支导渗盲管(4)垂直与主导渗盲管(3),支导渗盲管(4)和主导渗盲管(3)贯通,主导渗盲管(3)敷设深度为500~600mm,支导渗盲管(4)敷设深度为300~400mm,主导渗盲管(3)与支导渗盲管(4)管径比≥1.5:1,主导渗盲管(3)末端设置有集水井(5),集水井(5)内设置有潜水泵(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导渗盲管(3)与支导渗盲管(4)均采用塑料盲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其特征在于:支导渗盲管(4)中心线与主导渗盲管(3) 中心线夹角角度为0.5%,主导渗盲管(3)以1%的水平坡度坡度坡向末端集水井(5)。

    说明书

    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属给排水技术。

    背景技术

    浅层地下渗水区域为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中间地带。降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直接进入地势较低的坡底区域,由于土壤自身的渗滤作用,地表降水极易渗入地下,并在山坡的沟壑地带容易形成地下潜流水,渗入的地下潜流水会被地下构筑物所阻挡(地下构筑物深达3--5m,实际上形成了一道地下隔水带或阻水层),当地下潜流水受到渗透压的作用后,会在地下隔水带的前端形成向上的地面涌水渗出,使得区域地面淋漓不堪,通行不便。

    一般收集浅层地下渗水是采取打地下群井的方式收集地下渗水,但该区域为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中间地带,区域面积较大,地下构筑物较深且设有桩基、基础,若设群井收集地下渗水,不仅经济成本高,甚至会给地下构筑物桩基基础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简单高效的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系统,包括坡地及与坡地相邻的地下构筑物,在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敷设主导渗盲管,主导渗盲管平行于地下构筑物,主导渗盲管两侧敷设有两个以上支导渗盲管,支导渗盲管垂直与主导渗盲管,支导渗盲管和主导渗盲管贯通,主导渗盲管敷设深度为500~600mm,支导渗盲管敷设深度为300~400mm,主导渗盲管与支导渗盲管管径比≥1.5:1,主导渗盲管末端设置有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有潜水泵。

    主导渗盲管与支导渗盲管均采用塑料盲管。支导渗盲管中心线与主导渗盲管中心线夹角角度为0.5%,主导渗盲管以1%的水平坡度坡向末端集水井。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旨在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区域设置由主导渗盲管、支导渗盲管与集水井组成的导排系统,本系统在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呈枝状布置,以收集浅层地下渗水。浅层地下渗水经支导渗盲管、主导渗盲管简单过滤,在主导渗盲管内汇集,最终重力自流至主导渗盲管末端集水井内,通过该导排系统可以改善收集的浅层地下渗水的水质条件,通过潜水泵抽排,收集的浅层地下渗水可作为有效的回用水资源加以利用。 

    本发明导排系统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成本低廉,既达到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的目的,又可以回收利用水资源,同时不会对该区域地下构筑物基础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导排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

    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包括坡地1及与坡地相邻的地下构筑物2,该方法采用在坡地1与地下构筑物2之间敷设主导渗盲管3,主导渗盲管3平行于地下构筑物2,主导渗盲管3两侧敷设有两个以上支导渗盲管4,支导渗盲管4垂直于主导渗盲管3,且一端与主导渗盲管3贯通,支导渗盲管4的布置间距为3~5m,可以根据区域地理条件调整主导渗盲管3、支导渗盲管4的布置,以便更好的收集浅层地下渗水。主导渗盲管3敷设深度为500~600mm,支导渗盲管4敷设深度为300~400mm,主导渗盲管3与支导渗盲管4管径比≥1.5:1。为了使盲沟内水流条件更好,支导渗盲管4中心线与主导渗盲管3 中心线夹角角度为0.5%,主导渗盲管3以1%的水平坡度坡度坡向末端集水井5。集水井5内设置有潜水泵6,当集水井5内的水位达到潜水泵6的工作水位时,潜水泵6自动启动,抽排集水井5内收集的地下渗水。

    主导渗盲管3与支导渗盲管4均采用塑料盲管,塑料盲管具有表面开孔率高,集水性好,空隙率大,排水性好,抗压性强,耐压性好,柔性好,适应土体变形,耐久性好,重量轻,施工方便等特点,塑料盲管可采用莱芜宏力土工材料厂生产的塑料盲管。为防止泥土等杂质堵塞塑料盲管表面细孔,提高导渗盲管的集水效果,可在支导渗盲管4和主导渗盲管3周围敷设碎石子,在支导渗盲管4和主导渗盲管3外包钢丝网渗透袋。

    浅层地下渗水经支导渗盲管4、主导渗盲管3简单过滤后,在主导渗盲管3内汇集,最终重力自流至主导渗盲管3末端集水井内5,集水井5内收集的地下渗水水质条件较好,可通过潜水泵6抽排,可作为有效的回用水资源加以利用。

    关 键  词:
    一种 坡地 地下 构筑物 之间 渗水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坡地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浅层地下渗水导排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405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