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滤及造纸用织物.pdf(1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4347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4347ACN102094347A21申请号200910213671522申请日20091209D21F1/0020060171申请人袁丽君地址51005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禺西二路23号807房72发明人袁丽君54发明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所述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每根面经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当所述面经对的。
2、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即面经对的其中一根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所述面经对的另一根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并构成所述织物的成形面层。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7页附图9页CN102094353A1/2页2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
3、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所述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每根面经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
4、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即所述面经对的其中一根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所述面经对的另一根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一条MD方向的纱线交织路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所述织物的成形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对相邻的面经对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
5、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二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对缝合纱线的至少一根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缝合纱线,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左右织造排列顺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对,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
6、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1或2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对,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23或4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经。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7、包权利要求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2/2页3括6根或12根底经。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1/7页4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发明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技术背景0002以造纸行业为例,在造纸行业,。
8、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织物表面上,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织物在胸辊、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例如真空吸湿箱、吸水箱、成形板、刮水板等等,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织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0003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
9、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将其转移至压榨毛毯中,并通过压榨的方式增加湿纸幅的紧密度。0004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0005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0006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0007CMD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0008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
10、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0009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0010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0011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0012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纱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纱线共同形成。0013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
11、经线简称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0014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5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纬线在经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0016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2/7页5同方向错位。0017在造纸工艺中,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造纸机上的成形区,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0018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
12、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并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型表面CMD方向纱线、1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型表面CMD纱线、1组机器侧面CMD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97182245X、018047688、021419809、028003799、2。
13、005100765108、2007101006448、200710101972、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6837277、6896009、6959737、7059357、7243687、2004082465、200701577987、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细小网孔的面层小直径纱线的情况下,提高织物的MD方向的拉伸刚性以及拉伸强度,在少。
14、量增加织物厚度而不影响湿纸幅含水量的情况下提高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稳定性,降低织物断裂的危险。发明内容0019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高的MD方向的拉伸刚性以及拉伸强度,同时又具有极好的MD方向结构稳定性,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断裂的危险,从而保证纸机运行稳定可靠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0020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在MD方向与面纬和底纬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
15、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每根面经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所述面经对的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所述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即面经对的其中一根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所述面经对的另一根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面经对的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一条MD方向的纱线交织路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面经、面纬和缝。
16、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所述织物的成形面层;0021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对相邻的面经对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二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3/7页6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一根底经的两侧,每对缝合纱线的至少一根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
17、纱线的左右织造排列顺序;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具有第一数量的面经对,具有第二数量的缝合纱线对,和第三数量的底经,所述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1或21或23或43;0022每根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经,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附图说明0023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面层。
18、的俯视图;0024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0025图3A图3H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6图4A图4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7图5A图5D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28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0029图7A图7D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30图8A图8D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31图9A图9D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0032图10A图10C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3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
19、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或者局部放大。0034第一实施例0035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121128,8根底经101108,8根缝合纱线141148,16根面纬171186和8根底纬15115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121、123、125、127和第二面经122、124、126、128,当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第一。
20、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例如,第一面经121穿过面纬171、173、175、177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纬的下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第二面经122穿过面纬179、181、183、185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纬的下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121或12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122或121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在MD方向上第一面经121和第二面经122共同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4/7页7形成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它们与面纬形成平纹的交织方式,也就是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0036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
21、的结构,底经与底纬以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例如底经101穿过154、158的下方以及其余底纬的上方,底经102穿过151、155的下方以及其余底纬的上方等等以此类推。0037参照图1和图2,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对相邻的面经对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二根面纬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一根底经的两侧,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本实施例的8根缝合纱线,其中的141和142、143和144、145和146、147和148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141和142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对相邻的面经对1。
22、21、122和123、124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纬172、174、184、186和176、178、180、182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底经102的两侧并分别穿过底纬155和151的下方等等以此类推。0038由图1、图2所示,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缝合纱线对141与142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纬175和183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14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
23、分与14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14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0039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对具有第一数量4对8根,缝合纱线对具有第二数量为4对,底经具有第三数量为8根,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和与第三数量之比为11。0040参照图2所示,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缝合纱线141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155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分别与底经102与底纬155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0041。
24、由图1、图2和图3A图3H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和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0042第二实施例0043由图4A图4C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8根底经,8根缝合纱线,16根面纬271286和8根底纬251358,图中标号面经221、222,底经201、202,缝合纱线241、24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221和第二面经222,当第一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交织,则第二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当第二面经的成形面层交织部。
25、分与面纬交织,则第一面经的非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的下方,在MD方向上第一面经221和第二面经222共同形成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它们与面纬形成平纹的交织方式,也就是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5/7页80044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底经与底纬以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缝合纱线对的接触底层与底纬交织方式不同,缝合纱线241与底纬251、255。
26、交织,而242不与底纬交织。0045其他面经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与底经对数量、面纬的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46第三实施例0047由图5A图5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4根底经,8根缝合纱线,16根面纬371386和8根底纬351358,图中标号面经321、322、323、324,底经301、302,缝合纱线341、342、343、34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321、323和第二面经322、324的排列方式以。
27、及和面纬的交织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底经与底纬采用四上/一下/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例如底经301穿过底纬355、35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341穿过底纬358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301穿过358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342穿过底纬353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302穿过353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0048由图5A图5D所述,本实施例的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2比1。0049其他面经、面。
28、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面纬的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0第四实施例0051由图6和图7A图7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俯视图和MD剖视图。本实施例在织造纹理上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平纹交织结构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根底经401410,10根缝合纱线441450,20根面纬471490和10根底纬451460,图中标号面经421、422,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421和第二面经4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纬的交织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底经。
29、与底纬采用四上/一下的飞数为2的方式交织,例如底经401穿过底纬455、4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441穿过底纬452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402穿过452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442穿过底纬457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402穿过457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0052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与底经的数量之比、面纬的数量与底纬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3第五实施例005。
30、4由图8A图8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俯视图和MD剖视图。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6/7页9本实施例在织造纹理上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平纹交织结构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5根底经,10根缝合纱线,20根面纬571590和10根底纬551560,图中标号面经521、522、523、524,底经501、502,缝合纱线541、542、543、54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521、523和第二面经522、524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纬的交织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底经与底纬采用六上。
31、/一下/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例如底经501穿过底纬557、5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541穿过底纬553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502穿过553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542穿过底纬560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501穿过560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经与底纬可以采用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方式交织,其接触底层纬浮点的相邻关系与本实施例相同。0055由图8A图8D所述,本实施例的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经的数。
32、量之比为2比1。0056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面纬的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57第六实施例0058由图9A图9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平纹交织结构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2根面经,12根底经,12根缝合纱线,24根面纬671694和12根底纬651662,图中标号面经621、622,底经601、602,缝合纱线641、642,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621和第二面经6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纬的交织方式与上。
33、述实施例相同,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底经与底纬采用六上/一下/四上/一下的方式交织,例如底经601穿过底纬657、66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641穿过底纬659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602穿过659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642穿过底纬652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602穿过652的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经与底纬可以采用采用二上/一下或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其接触底层纬浮点的相邻关系与本实施例相同。0059由图9A图9D所。
34、示,本实施例的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1比1。0060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纬的数量与底纬数量之比等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61第七实施例0062由图10A图10C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平纹交织结构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12根底经,8根缝合纱线,24根面纬771794和12根底纬751762,图中标号面经721、722,底经701、702、703,缝合纱线741、742,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层,面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面经721和第二面经7。
35、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纬的交织方式与上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7/7页10述实施例相同。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底经与底纬采用六上/一下/四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2比3。0063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经与底纬采用四上/一下/一上/一下/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缝合纱线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则面经对数量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
36、经的数量之比为4比3。0064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面纬的数量、底纬数量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65上述实施例的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之中,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或3比2,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都知道这样的比例是普遍的和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0066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48之间。例如图5A图5D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织物和图8A图8D所示第五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17MM,底纬直径为035MM,。
37、面经直径为017MM,面纬直径为017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7MM,MD方向纱线密度为52根/CM66根/CM,CMD方向纱线密度为50根/CM62根/CM,再例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20MM,底纬直径为030MM,面经直径为015MM,面纬直径为015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5MM,MD方向纱线密度为48根/CM62根/CM,CMD方向纱线密度为56根/CM72根/CM。0067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
38、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0068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说明书CN102094347ACN102094353A1/9页11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2/9页12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3/9页13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4/9页14图3G图3H图4A图4B图4C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5/9页15图5A图5B图5C图5D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6/9页16图6图7A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7/9页17图7B图7C图7D图8A图8B图8C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8/9页18图8D图9A图9B图9C图9D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CN102094353A9/9页19图10A图10B图10C说明书附图CN10209434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