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球销式等速接头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球销式等速接头。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88889号(JP2014-88889A)所述的三球
销式等速接头包括:管状外圈,在该外圈中,三个滚道沟槽形成在内
周表面中;三球销,三球销具有分别插入到滚道沟槽中的三个三球销
轴部;外滚子,外滚子分别插入到滚道沟槽中;内滚子,内滚子分别
配合到三球销轴部上;以及滚动元件(滚针),滚动元件介于外滚子与内
滚子之间以便滚动。在该结构中,当动力在三球销倾斜使得接头夹角(该
接头夹角是三球销与外圈之间的相对角度,)变成给定角度的状态下在
三球销和外圈之间传递时,外滚子和滚道沟槽可不仅在动力传递侧上
而且在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彼此接触。因此,在与在动力传递侧的
相反侧上的滚道沟槽接触的外滚子的一部分中发生滑动摩擦,并且这
可引起大阻力。
此外,公开的PCT申请第7-501126号的日本译本(JP-A-7-501126)
所述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的结构如下。上述外滚子被去除使得轴状滚
动元件在滚道沟槽中滚动,并且滚动元件由保持构件支承从而能够沿
环状内侧构件的外周循环。因此,位于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的滚动
元件具有对滚道沟槽的小摩擦力。因此,阻力由于滚动元件与滚道沟
槽之间的滑动摩擦而大大减小。
发明内容
在JP-A-7-501126中所述的等速接头中,由于内侧构件设置成不相
对于外圈转动,因此保持构件也设置成不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然而,
保持构件构造成不通过滚动元件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这意味着因为
壁部(盖)(该壁部与保持构件一体地形成从而覆盖所述多个滚动元件中
的一些)的内周侧表面抵接在内侧构件的外周侧上布置的滚动元件的外
周侧上,所以保持构件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由于内侧构件、滚
动元件和壁部朝向内侧构件的径向外侧布置成一条线,因此保持构件
变得大且重,由此引起等速接头的尺寸和重量增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球销式等速接头,该三球销式等速接头能够
实现尺寸减小和重量减小同时采用滚动元件循环型,该滚动元件循环
型减小由在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的滚道沟槽上滑动引起的阻力。
根据本发明方面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包括:外圈,该外圈具有管
状形状,在该外圈中,在外圈的内周表面中形成在外圈的转动轴线方
向上延伸的多个滚道沟槽;三球销,该三球销包括与轴联接的凸台部
以及设置成从凸台部的外周表面延伸到凸台部的径向外侧的多个三球
销轴部;内侧构件,该内侧构件形成为环形状并设置在三球销的轴部
的外周中从而能够相对于三球销的轴部倾斜;多个滚动元件,所述多
个滚动元件设置在内侧构件的外周中从而能够循环,并且设置成能够
沿滚道沟槽的侧表面滚动;以及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限制滚动元件
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相对于内侧构件移动并且也限制滚动元件相
对于内侧构件移动到内侧构件的径向外侧。内侧构件包括具有非圆筒
形外周表面的被配合部。保持构件包括配合部,该配合部具有非圆筒
形内周表面并配合到被配合部。保持构件由于被配合部与配合部彼此
配合而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
根据以上方面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是所谓的滚动元件循环型。因
此,位于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的滚动元件具有对滚道沟槽的小摩擦
力,并且阻力由于滚动元件与滚道沟槽之间的滑动摩擦而大大减小。
由于保持构件的具有非圆筒形内周表面的配合部与内侧构件的具有非
圆筒形外周表面的被配合部彼此配合,因此,防止保持构件相对于内
侧构件转动同时以有利的方式保持滚动元件。这意味着直接抑制保持
构件相对于内侧构件的转动。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不必提供保持
构件中的壁部(盖)并且在滚动元件的外周侧上抵接壁部的内周侧表面
以使保持构件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因此,保持构件的壁部不与
内侧构件和滚动元件朝向内侧构件的径向外侧布置成一条线。因此,
减小了保持构件的尺寸和重量,由此实现等速接头的尺寸减小和重量
减小。
三球销式等速接头还可包括卡环,卡环限制保持构件在内侧构件
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内侧构件可具有在外周表面上的圆弧沟槽,卡环
配合到该圆弧沟槽。内侧构件的被配合部的非圆筒形外周表面可具有
内侧构件圆弧部分。保持构件的配合部的非圆筒形外周表面可具有与
被配合部的内侧构件圆弧部分对应的保持构件圆弧部分。圆弧沟槽和
内侧构件圆弧部分可形成为彼此同轴。
如上所述,由于圆弧沟槽和内侧构件圆弧部分彼此同轴,因此必
须仅一次在车床中为内侧构件设定材料,然后车出圆弧沟槽和内侧构
件圆弧部分而无需此后改变设定。因此,减小了加工成本。此外,由
于提供了卡环,因此保持构件被固定成更牢固保持,由此提高了可靠
性。
卡环的内周表面可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内侧构件的圆弧沟槽可设
置在内侧构件的外周表面的在周向方向上的一个相位中的部分中。该
相位中的上述部分不同于与滚道沟槽的侧表面面对的相位中的部分。
如上所述,虽然圆筒形卡环被配合,但卡环与其配合的内侧构件
中的沟槽不设置在全周中,而是设置为仅在与面对滚道沟槽的侧表面
的相位中的部分不同的相位中的部分中的圆弧沟槽。因此,在内侧构
件的宽度中,在未设置圆弧沟槽的相位中的部分的宽度小于在全周中
设置沟槽的情况下的宽度。因此,减小了内侧构件的尺寸。
内侧构件的被配合部的非圆筒形外周表面可具有平表面部,内侧
构件可具有允许滚动元件滚动的平表面状滚动表面,并且被配合部的
平表面部和平表面状滚动表面可形成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同时
通过简单平表面磨削来形成内侧构件的平表面部以及平表面状滚动表
面,由此减小成本。
内侧构件的被配合部的平表面部和内侧构件的平表面状滚动表面
可以是与滚道沟槽的侧表面面对的表面。因此,内侧构件的平表面部
和平表面状滚动表面也用作将三球销轴的转动驱动力通过滚动元件传
递到滚道沟槽的侧表面的传递表面。因此,不必提供另外的传递表面,
并且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得到具有良好精度的传递表面。
内侧构件可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该长方体形状具有在外周上的两
对对置的平行平表面,并且所述两对平表面包括在长边侧上的一对平
表面和在短边侧上的一对平表面,在长边侧,在周向方向上的边较长,
在短边侧,在周向方向上的边比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的边短。内侧构
件的被配合部的与保持构件的配合部在周向方向上接合的部分可设置
在内侧构件的长边侧上的平表面中,并且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是与滚
道沟槽的侧表面面对的表面。
如上所述,与保持构件的被配合部在周向方向上接合的部分被设
置在内侧构件的长边侧上的平表面中的配合部中。因此,与在短边侧
上的平表面中设置被接合部分的情况相比,该待接合部分变长。因此,
保持构件相对于内侧构件在周向方向上的转动被高度精确地限制。
在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内侧构件的长边侧上的那对平表面可以是磨
削表面,而在短边侧上的那对平表面可以是非磨削表面。因此,以低
成本得到内侧构件。
还必须防止内侧构件在作为非磨削表面的平表面与滚道沟槽的侧
表面面对的方向,换言之,作为非磨削平表面的平表面变成动力传递
表面的方向上插入到滚道沟槽中。内侧构件具有长方体形状,其中,
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是磨削表面,而在短边侧上的平表面是非磨削表
面。这意味着,即使操作员试图将内侧构件插到滚道沟槽使得在短边
侧上的平表面面对滚道沟槽的侧表面,也不能将内侧构件插入滚道沟
槽中。因此,确保内侧构件组装到滚道沟槽使得作为磨削表面的长边
侧面对滚道沟槽的侧表面。
保持构件可设置在内侧构件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端侧上。如上
所述,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包括在内侧构件的两端上的简单且便宜的保
持构件,并且在两侧上的保持构件保持滚动元件。因此,内侧构件的
形状变得简单,由此减小了内侧构件的成本。
保持构件可形成为环板形状,并且抵接在滚动元件的端部上的滚
动元件抵接部设置在保持构件的外周部中。保持构件的配合部的板厚
可大于滚动元件抵接部的板厚的至少一部分。
因此,位于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的滚动元件具有对滚道沟槽的
小摩擦力,并且阻力由于滚动元件与滚道沟槽之间的滑动摩擦而大大
减小。此外,保持构件的配合部形成为使得板厚变得大于滚动元件抵
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板厚。因此,配合部配合到内侧构件同时由大的
板厚确保强度,并且减小了滚动元件抵接部的重量。因此,减小了保
持构件的重量,由此减小了等速接头的重量。
滚动元件可具有轴形状,并且包括圆筒形部分以及从圆筒形部分
的端表面在圆筒形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突出的端部。保持构件的滚
动元件抵接部可包括轴向移动限制部分,该轴向移动限制部分从保持
构件的配合部形成到内侧构件的径向外侧,并且该轴向移动限制部分
具有轴向限制表面,该轴向限制表面通过抵接在滚动元件的端部的远
端上来限制滚动元件相对于内侧构件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滚动元件的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的圆筒形部分的最大外径大于端
部的外径,并且保持构件的板厚从轴向限制表面朝向配合部侧在朝向
滚动元件的中央部的方向上增大。
如上所述,保持构件形成为使得板厚从轴向限制表面朝向配合部
侧在朝向滚动元件的中央部的方向上增大。简言之,配合部的板厚朝
向由轴状滚动元件的端部的外径与圆筒形部分的最大外径之间的外径
差形成的间隙增大。因此,与配合部的板厚朝向滚动元件的相反侧变
大的情况相比,当内侧构件和配合部组装好时内侧构件和配合部在内
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变短。因此,减小了三球销式等速接头的
尺寸。
滚动元件的保持构件可包括径向移动限制部分,通过在朝向滚动
元件的方向上弯曲轴向移动限制部分的外周部来形成该径向移动限制
部分,并且该径向移动限制部分限制滚动元件向内侧构件的径向外侧
移动。因此,减小了保持构件的重量,同时有利地保持滚动元件。
向保持构件的径向外侧扩展的肋部可设置在径向移动限制部分的
端部中。因此,得到了与上述结构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内侧构件可具有在外周表面中的卡环沟槽,并且卡环可配合到卡
环沟槽。卡环抵接在轴向移动限制部分的在轴向限制表面的相反侧上
的表面,并且限制保持构件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因此,即
使滚动元件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并按压轴向限制表面,卡环
也接收来自滚动元件的压力。因此,卡环有利地保持滚动元件以及保
持构件。
卡环可覆盖被布置成与滚道沟槽的侧表面面对的所述多个滚动元
件中的至少一个滚动元件的圆筒形部分的中心轴线。如上所述,卡环
可设置在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卡环覆盖被布置成与滚道沟槽的侧表
面面对的滚动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中心轴线。这是因为,在所述多个
滚动元件之中,上述滚动元件传递转动驱动力,并且大的力可在轴向
方向上施加到滚道沟槽的侧表面上。因此,即使滚动元件在内侧构件
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并且用大的力按压保持构件的轴向移动限制部分,
在滚动元件的相反侧上在轴向移动限制部分中设置的卡环也能够接收
滚动元件的压力。因此,卡环有利地与保持构件协作地保持滚动元件。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轴向移动限制部分的板厚,并且因此进一步减小
保持构件的重量。
保持构件的配合部可由多个圆弧表面形成,并且所述多个圆弧表
面可彼此同轴。由于所述多个圆弧表面彼此同轴,因此必须仅一次在
车床中为内侧构件设定材料,然后分别车出圆弧表面而无需此后改变
设定。因此,减小了保持构件以及与保持构件配合的内侧构件的加工
成本。
可通过对板构件进行挤压来形成保持构件,保持构件的配合部可
以是挤压的剪切平面。因此,保持构件变便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
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附图标记标示相似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等速接头1的透视图,示出在轴向方向上切开外圈10的状
态;
图2是与外圈的转动轴线正交的剖视图,示出轴2的接头夹角是
0度的状态;
图3是滚动元件单元30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箭头4-4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内侧构件31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箭头6-6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的箭头7-7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保持构件33的俯视图;
图9是沿箭头9-9截取的保持构件33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区域E的放大图;
图11是解释第一变型例的视图;并且
图12是解释第二变型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10解释体现根据本发明的三球销式等速接头(在
下文中,简称为“等速接头”)的实施例。这里,在等速接头用于联接
车辆的动力传递轴的示例情况下解释该实施例的等速接头。例如,这
是在联接到差速齿轮的轴部分与驱动轴的中间轴之间的轴联接部分中
使用等速接头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等速接头1由外圈10、三球销20和滚动元件
单元30构成。图1示出了以双点划线表示的轴2的转动轴线以给定接
头夹角相对于外圈10的外圈转动轴线倾斜的状态。图2示出了从外圈
10的开口侧看的截面的一部分,并且在轴2的转动轴线和与外圈10的
外圈转动轴线之间的接头夹角是0度的情况下沿与外圈转动轴线正交
的并沿被包含在稍后描述的三球销20中的三球销轴部22的轴线穿过
的平面作出该截面。
外圈10形成为圆筒形状(例如,有底的圆筒形状),并且图1中的
外圈10的A侧联接到差速齿轮(未示出)。如图1和2中所示,在外圈
10的圆筒形部分的内周表面中,三个(作为数目的示例)滚道沟槽16在
周向方向上以相等间隔形成并在外圈10的转动轴线(外圈转动轴线)的
方向上延伸。与沟槽延伸方向正交的每个滚道沟槽16的截面形成为向
外圈10的转动轴线的中心敞开的U形。换言之,每个滚道沟槽16包
括形成为大致平表面形状的沟槽底表面16a以及形成为与沟槽底表面
16a正交并且彼此平行彼此面对的大致平表面形状的侧表面16b、16c。
三球销20布置在外圈10的内侧上。三球销20能够在转动轴线方
向上移动并相对于外圈10倾斜。三球销20也与轴2一体地联接。三
球销20设有与轴2联接的圆筒形凸台部21以及三个(作为数目的示例)
三球销轴部22。
三个三球销轴部22设置成以直立的方式从凸台部21的圆筒形外
周表面延伸到凸台部21的径向外侧(图2仅示出三球销轴部22中的一
个)。三球销轴部22在凸台部21的周向方向上以相等间隔(以每120度)
形成。每个三球销轴部22设有:球面凸形部22a,通过将三球销轴部
22的外周表面制成球面凸形状而形成球面凸形部22a;以及基底颈部
22b,基底颈部22b形成在球面凸形部22a的凸台部21侧上。每个三
球销轴部22的球面凸形部22a的远端部插入到外圈10的每个滚道槽
16中。
图1至图4中所示的三个滚动元件单元30作为整体具有矩形环形
状。每个滚动元件30能够在每个三球销轴部22的外周侧上转动,能
够在每个三球销轴部22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并且被支承成相对于每个
三球销轴部22的轴线倾斜。每个滚动元件单元30与每个三球销轴部
22在等速接头1的转动方向上接合。这样,每个滚动元件单元30在每
个三球销轴部22与外圈10之间传递转动驱动力。如图3和4中所示,
每个滚动元件单元30包括内侧构件31、多个滚动元件32、两个保持
构件33、33以及两个卡环34、34。在该实施例中,滚动元件32具有
轴形状。
如图5和6中所示,内侧构件31的外形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内侧
构件31也形成为具有穿过稍后描述的两个端表面31a、31b之间的通
孔31g的环形状。例如通过冷锻来形成内侧构件31的材料。然后,仅
对内侧构件31的材料的必要部分进行加工,由此形成内侧构件。
内侧构件31具有:两个端表面31a、31b;将两个端表面31a、31b
彼此连接的侧表面31c至31f;以及通孔31g。两个端表面31a、31b是
一对平表面,所述一对平表面在内侧构件31组装到三球销轴部22的
情况下在三球销轴部22的轴向方向上彼此对置。
侧表面31c至31f形成两对对置平表面。所述两对对置平表面的
侧表面31c、31d形成在长方体的长边侧上的侧表面。两对对置平表面
的侧表面31e、31f形成在长方体的短边侧上的侧表面。在内侧构件31
的外周表面上的侧表面31c至31f中的两对对置平表面中,长方体的长
边侧上的侧表面是指在边在周向方向上较长的侧上的那对平表面,而
在边在周向方向上较短的侧上的那对平表面指的是在短边侧上的侧表
面。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在长边侧上的侧表面的侧表面31c、31d是进
行磨削的磨削表面。作为在短边侧上的侧表面的侧表面31e、31f是不
进行磨削的非磨削表面。包含在内侧构件31中的侧表面31c至31f的
相邻侧表面分别以任意弧度彼此连接。内侧构件31插入到外圈10的
每个滚道槽16中使得在长方体的长边侧上的侧表面31c、31d分别面
对每个滚道槽16的侧表面16b、16c(参见图2)。
如在图5和图6中所示,通孔31g设置在两个端表面31a、31b的
中央部中以通过两个端表面31a、31b之间。锥形表面31h、31i分别设
置在通孔31g与两个端表面31a、31b之间。每个锥形表面31h、31i
形成为以给定锥角从虚拟圆Cr1的圆周朝向通孔31g的轴线延伸,虚
拟圆Cr1绕通孔31g的轴线分别设置在两个端表面31a、31b上。虚拟
圆Cr1的直径是每个虚拟圆Cr1的直径等于或小于长方体
(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的长度L1,而大于短边侧的长度L2。因此,如
图6中的区域B中所示,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侧表面31c、31d
中,锥形表面31h、31i和侧表面31c、31d分别彼此相交的部分具有分
别从两个端表面31a、31b侧凹陷的弯曲形状。
三球销轴部22的球面凸形部22a插入到通孔31g中。因此,内侧
构件31的通孔31g的轴线能够相对于三球销轴部22的轴线倾斜。此
时,每个上述锥形表面31h、31i设置成使得当每个三球销轴部22以给
定接头夹角相对于内侧构件倾斜时,三球销轴部22或凸台部21不与
内侧构件31接触。因此,仅必须任意设定锥形表面31h、31i的给定角
以使得能够防止三球销轴部22或凸台部21与内侧构件31之间的干涉。
在下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内侧构件31的轴线是指内侧构件31
的通孔31g的轴线。
如图5和6中所示,内侧构件31包括具有非圆筒形外周表面的被
配合部35以及卡环34与其配合的圆弧沟槽36。被配合部35具有内侧
构件圆弧部分35a和平表面部35b。
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是绕内侧构件31的通孔31g形成的圆弧表
面。简言之,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是通过在使内侧构件31绕通孔31g
的轴线转动的同时以给定直径从两个端表面31a、31b侧车到给定
深度d1形成的外周表面(参见图7的剖视图)。此时,直径稍大于
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的长度L1。因此,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
侧表面31c、31d与短边侧上的侧表面31e、31f的中间,内侧构件圆弧
部分35a断开。图6示出了其中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断开的部分的截
面。图7示出了其中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未断开的部分的截面。
优选地,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从两个端表面31a、31b侧加工出
的图7中所示的给定深度d1定位成与每个端表面31a、31b分开稍超
过凹陷部分的位置P,该位置P与每个端表面31a、31b分开最远。在
上述凹陷部分中,每个锥形表面31h、31i和每个侧表面31c、31d彼此
相交,并且凹陷部分从两个端表面31a、31b中的每个凹陷成弯曲形状,
如图4中所示。
图5所示的平表面部35b是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的一部分,
并且与稍后详细描述的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的平表面部37b在周
向方向上接合。平表面部35b设置在与内侧构件31的每个侧表面31c、
31d相同的平面上。如前述,平表面部35b和每个侧表面31c、31d一
起通过磨削形成。在假设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短边侧上的内侧构件圆
弧部分35a的端部通过每个侧表面31c、31d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平表
面部35b是形成在每个侧表面31c、31d上的外周表面。允许滚动元件
32滚动的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也设置在与平表面部35b相同的平面
上。简言之,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也是磨削表面。
圆弧沟槽36形成为从圆弧外周表面35c到外周表面35c的径向内
侧与外周表面35c同轴(参见图5和图6中的虚线),圆弧沟槽36是具
有给定深度的沟槽。圆弧沟槽36的圆弧的中心与内侧构件31的通孔
31g的轴线一致。如图6中所示,外周表面35c是通过从两个端表面
31a、31b侧中的每个车到给定深度d2得到的外周表面。外周表面35c
绕通孔31g的轴线形成从而具有给定直径简言之,具有直径
的外周表面35c与具有直径的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同轴。因此,
与外周表面35c同轴的圆弧沟槽36和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彼此同轴。
在该实施例中,设有圆弧沟槽36的外周表面35c的直径与内
侧构件圆弧部分35a的直径之间的尺寸关系是然而,
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并且可能是可行的。如前述,由外
周表面35c形成的圆弧沟槽36在内侧构件31的与在长边侧上的侧表
面31c、31d相交的部分中断开,并且不变成周向沟槽(参见图5中的虚
线)。简言之,配合卡环34的沟槽不形成为具有完全连续的圆周的周向
沟槽,并且圆弧沟槽36形成在两个位置处,这两个位置在内侧构件31
的短边侧上或在长边的两端上。
换言之,在内侧构件31的外周表面35c内,在内侧构件31中的
两个位置处的圆弧沟槽36设置在一个相位中的部分(短边侧)中,该相
位中的该部分(短边侧)不同于与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对的
相位中的部分(长边侧)。上述相位是指外周表面35c在周向方向上的相
位。因此,能够减小具有侧表面31e、31f的内侧构件31的短边侧的长
度L2,由此减小内侧构件31的尺寸。
如图8中所示,保持构件33从由例如金属制成的板状构件形成为
矩形形状。保持构件33形成为具有在内周侧上的空间的环形状。板状
构件例如是SPCC(JISG3141),SPCC(JISG3141)是冷轧钢片。通过板状
构件的挤压成形来形成保持构件3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形式,并
且板状构件可以是诸如SPCD和SPCE的其它冷轧钢片。而且,可使用
其它类型的金属。保持构件33在内侧构件31的通孔31g的轴向方向
上设置在两个端表面31a、31b侧上。在平表面图中的矩形保持构件33
的角部以给定弧度连接。给定弧度可以任意设定。保持构件33具有配
合部37和滚动元件抵接部42。
在该实施例中,配合部37是挤压的剪切平面,当通过挤压形成保
持构件33时得到该剪切平面。配合部37是与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
35配合的部分。如图8中所示,配合部37设置在保持构件33的非圆
筒形内周表面33c中。配合部37具有在四个位置处的保持构件圆弧部
分37a(对应于多个圆弧表面)以及在两个位置处的平表面部37b。在该
实施例中,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和平表面部37b在维持板构件(用作
保持构件33的材料)的厚度的同时形成。
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是分别与在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中
的四个位置处的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配合(对应)的圆弧表面。此外,
在两个位置处的平表面部37b是分别与在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
中的两个位置处的平表面部35b配合(对应)的平表面,并且在周向方向
上被接合。简言之,在保持构件33将要相对于内侧构件31转动的情
况下,在内侧构件31中的两个位置处的平表面部35b在周向方向上相
对锁定在保持构件33中的两个位置处的平表面部37b,由此限制保持
构件33和内侧构件31彼此相对转动。
被配合部35和配合部37可通过压配或以小间隙彼此配合。在该
实施例中,被配合部35和配合部37以小间隙配合。
在保持构件33中的四个位置处的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之中,在
矩形的每个短边侧上的两个位置处设置的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通过
直部37c而彼此连接,该直部37c平行于矩形的每个短边侧上的直部。
直部37c面对在内侧构件31的短边侧上的每个侧表面31e、31f。
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在保持构件33将要相对于内侧构件31转
动的情况下,由于内侧构件31的侧表面31e、31f在周向方向上相对锁
定保持构件33的直部37c,或内侧构件31的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在
周向方向上相对锁定直部37c,因此保持构件33和内侧构件31不处于
限制保持构件33和内侧构件31的相对转动的尺寸关系中。然而,本
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在保持构件33将要相对于内侧构件31转动的
情况下,由于侧表面31e、31f在周向方向上相对锁定保持构件33的直
部37c,或内侧构件31的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在周向方向上相对锁
定直部37c,因此可以限制保持构件33和内侧构件31的相对转动。保
持构件33的每个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和平表面部37b以图8所示的
给定弧度彼此连接。给定弧度可以任意设定。
如图9和10中的剖视图中所示,滚动元件抵接部42包括轴向移
动限制部分43和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形成为
从配合部37延伸到内侧构件31的径向外侧。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包
括在滚动元件32侧上的轴向限制表面43a。如图10中所示,配合部
37的板厚t1形成为大于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板厚t2。
具体地说,保持构件33形成为使得板厚从轴向限制表面43a到配
合部37侧朝向滚动元件32的中央部增大。在图9和图10中,配合部
37的上侧表面和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上侧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如图
4中所示,轴向限制表面33a抵接滚动元件32的凸起41(端部)的端表
面,由此限制滚动元件32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通过将在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外周侧上的部分例如以直角朝
向滚动元件32弯曲来形成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径向移动限制部分
44包括在滚动元件32的凸起41侧上的径向限制表面44a。如图4中
所示,径向限制表面44a抵接在滚动元件32的凸起41的侧表面上并
限制滚动元件32向内侧构件31的外侧移动。如上所述,滚动元件抵
接部42沿保持构件33的外周部的全周设置从而覆盖滚动元件32的凸
起41或覆盖滚动元件32的轴线。
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还具有沿外周部的全周在图9中所示的下端
部中的肋部45。肋部45延伸到保持构件33的径向外侧。从图3中所
示的方向看,肋部45设置成使得每个滚动元件32的圆筒形部分39(稍
后解释)的一部分布置在肋部45的外周的外周侧上。径向移动限制部分
44和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的肋部45的板厚可以等于轴向移动限制部
分43的板厚t2或等于配合部37的板厚t1。在该实施例中,径向移动
限制部分44和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的肋部45的板厚是在板厚t1与板
厚t2之间的给定板厚。
滚动元件32包括圆筒形部分39和形成为与圆筒形部分39的中心
轴线同轴的凸起41(对应于端部)。滚动元件32是轴状构件。凸起41
设置成分别从圆筒形部分39的两端突出。圆筒形部分39形成为圆筒
形状,并且构造成使得圆筒形部分39的圆筒直径(对应于滚动元件的中
央部在内侧构件的轴向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凸起41的圆柱直径(对应于
端部在轴向方向上的厚度)。
如图4中所示,滚动元件32是滚针。如图1和3中所示,所述多
个滚动元件32设置成沿内侧构件31的外周循环。具体地说,如前述,
所述多个滚动元件32的凸起41、41由在内侧构件31的在轴向方向上
的两个端表面31a、31b侧上设置的保持构件33、33的滚动元件抵接
部42支承。详细地说,在滚动元件32的两端上的凸起41由保持构件
33、33的轴向限制表面43a、43a和径向限制表面44a、44a支承从而
能够滚动。
所述多个滚动元件32中的一些(在该实施例中,总共六至七个)设
置成在滚道沟槽16的每个侧表面16b、16c与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
上的每个侧表面31c、31d之间沿每个侧表面16b、16c、31c、31d滚动。
转动驱动力通过滚动元件32在每个侧表面31c、31d与滚道沟槽16的
每个侧表面16b、16c之间传递。在内侧构件31的每个侧表面31c、31d
中,设置成允许滚动元件32滚动的平表面被称为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
这意味着每个侧表面31c、31d和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形成在同一表
面上。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的平表面部35b也形成在与每个侧
表面31c、31d相同的表面上。因此,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和被配合
部35的平表面部35b也形成在同一表面上。
卡环34与圆弧沟槽36配合(参见图4),卡环34是具有圆筒形内
周表面的C型卡环。如图4中所示,与具有给定深度的圆弧沟槽36配
合的卡环34的外周部以预设定量从外周表面35c径向向外伸出。预设
定量被设置成使得卡环34延伸到一位置,以覆盖被布置在滚道沟槽16
的各个侧表面16b、16c与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各个侧表面31c、
31d之间的滚动元件32中的至少一个滚动元件32(或凸起41)的轴线。
在图3中,卡环34设置成覆盖用D表示的滚动元件32的轴线L。因
此,当滚动元件32(D)由于传递转动驱动力而接收大的力时,卡环34
与保持构件33的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协作地限制滚动元件32(D)在轴
线L的方向上移动(掉出)。
对上述等速接头1的操作进行解释。如上所述,在等速接头1中,
形成在保持构件33的内周表面中的配合部37的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
配合到形成在内侧构件31的外周表面中的被配合部35的内侧构件圆
弧部分35a(参见图5和图8)。如前述,在该实施例中,被配合部35和
配合部37彼此配合,在之间留有小间隙。保持构件圆弧部分37a和内
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形成为当彼此配合时彼此同轴。因此,保持构件
圆弧部分37a和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的彼此配合不足以限制并使保持
构件33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31绕每个圆弧部分37a、35a的轴线转动。
然而,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包括具有非圆筒形状的平表面
部35b。此外,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包括与平表面部35b配合的平
表面部37b。因此,当内侧构件31和保持构件33将要相对于彼此绕每
个圆弧部分37a、35a的轴线转动时,平表面部35b与平表面部37b在
周向方向上相对接合,由此限制并使保持构件33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
31转动。
在内侧构件31的通孔31g的轴向方向上,卡环34相对于保持构
件33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相反侧上并且配合到形成在外周表面35c
中的圆弧沟槽36,使得卡环34抵接在保持构件33的在内侧构件31的
相反侧上的表面上。因此,卡环34限制保持构件33分开并在内侧构
件31的轴向方向上从内侧构件31掉落。
根据实施例,三球销式等速接头1是所谓的滚动元件循环型。因
此,位于动力传递侧的相反侧上的滚动元件32具有对滚道沟槽的小摩
擦力。因此,阻力由于滚动元件32与滚道沟槽16之间的滑动摩擦而
大大减小。通过将保持构件33中的具有非圆筒形内周表面的配合部37a
与内侧构件31的具有非圆筒形外周表面的被配合部35配合,在有利
地保持滚动元件的同时,简单地防止保持构件33相对于内侧构件转动。
这意味着直接限制保持构件33相对于内侧构件31转动。因此,与现
有技术不同,不必提供保持构件33中的壁部(盖)并且在滚动元件32的
外周侧上抵接壁部的内周侧表面以使保持构件33不能相对于内侧构件
31转动。因此,保持构件33的壁部不与内侧构件31和滚动元件32向
内侧构件31的径向外侧径向地布置成一条线。因此,保持构件33的
尺寸和重量减小,由此实现等速接头的尺寸减小和重量减小。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圆弧沟槽36和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彼此
同轴,因此必须仅一次在车床中为内侧构件31设定材料,然后车出圆
弧沟槽36和内侧构件圆弧部分35a而无需此后改变设定。因此,减小
了加工成本。由于提供了卡环34,因此保持构件33被固定成更牢固保
持,由此提高了可靠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卡环34的内周表面具有圆筒形状,内侧构件
31仅具有作为配合卡环34的沟槽的圆弧沟槽36,并且内侧构件31的
圆弧沟槽36被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外周表面的在一个相位中的部分
中,该相位中的该部分不同于在与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
对的相位中的部分。
如上所述,虽然圆筒形卡环34被配合,但卡环34与其配合的内
侧构件31中的沟槽不设置在全周中,而是设置为仅在与面对滚道沟槽
16的侧表面16b、16c的在周向方向上的相位中的部分不同的相位中的
部分中的圆弧沟槽36。因此,在内侧构件31的宽度中,在未设置圆弧
沟槽36的相位中的部分的宽度小于在在全周中设置沟槽的情况下的宽
度。因此,减小了内侧构件31的尺寸。
根据上述实施例,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的非圆筒形外周表
面具有平表面部35b,并且内侧构件31包括允许滚动元件32滚动的平
表面状滚动表面38。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和被配合部35的平表面部
35b形成在同一表面上。因此,通过简单地平表面磨削同时形成内侧构
件31的平表面部35b和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由此减小了成本。
根据上述实施例,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的平表面部35b和
内侧构件31的平表面状滚动表面38是与滚道沟槽16的每个侧表面
16b、16c面对的表面。因此,内侧构件31的平表面部35b和平表面状
滚动表面38也用作将三球销轴的转动驱动力通过滚动元件32传递到
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的传递表面。因此,不必提供另外的
传递表面,并且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得到具有良好精度的传递表面。
根据上述实施例,内侧构件31形成为具有在外周上的两对对置平
行平表面的长方体形状。在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中,与保持构
件33的配合部37在周向方向上接合的部分设置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
(侧表面31c、31d)中。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内侧构
件31的两对对置平表面中的在内侧构件31的外周表面中在周向方向
上较长的那对平表面。在长边侧上的平表面(侧表面31c、31d)是分别与
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对的表面。
如上所述,与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在周向方向上接合的被配
合部35的部分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平表面(侧表面31c、
31d)中。因此,与在短边侧上的平表面(侧表面31e、31f)中设置待接合
部分的情况相比,该待接合部分变长。因此,保持构件33相对于内侧
构件31在周向方向上的转动被高度精确地限制。
根据上述实施例,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内侧构件31的两对对置平表
面的在长边侧上的那对平表面(侧表面31c、31d)是磨削表面,而在短边
侧上的那对平表面(侧表面31e、31f)是非磨削表面。因此,仅在内侧构
件的长边侧上的平表面上进行磨削,该平表面要求用于传递转动驱动
力的表面精度并面对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不在短边侧上的平表面上
进行磨削,该平表面不要求高度精确的磨削表面。因此,以低成本得
到内侧构件。
还必须防止内侧构件31在非磨削平表面(侧表面31e、31f)与滚道
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对的方向,换言之,非磨削平表面(侧表
面31e、31f)变成动力传递表面的方向上插入到滚道沟槽16中。内侧构
件31具有长方体形状,其中,长边侧是磨削表面,而短边侧是非磨削
表面。这意味着,即使操作员试图将内侧构件31插到滚道沟槽16使
得在短边侧上的平表面(侧表面31e、31f)面对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
16b、16c,也不能将内侧构件31插入到滚道沟槽16中。因此,确保
内侧构件31组装到滚道沟槽16使得作为磨削表面的长边侧面对滚道
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
在上述实施例中,保持构件33分别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在轴向
方向上的两端侧上。因此,三球销式等速接头1包括在内侧构件31的
两端上的简单且便宜的保持构件33,并且在两侧上的保持构件33保持
滚动元件32。因此,内侧构件31的形状变得简单,由此减小了内侧构
件31的成本。
根据上述实施例,保持滚动元件32的凸起41(端部)的滚动元件抵
接部42设置在保持构件33的外周部中。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的
板厚t1大于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板厚t2,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是
滚动元件抵接部4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确保在由配合部37确保的
强度的情况下,保持构件33配合到内侧构件31,同时通过滚动元件抵
接部42减小保持构件33的重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的板厚t1大于滚动元
件抵接部42的板厚t2。因此,配合部37配合到内侧构件31同时由板
厚t1确保强度,并且减小了滚动元件抵接部42的重量。因此,减小了
保持构件33的重量,由此减小了等速接头1的重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保持构件33形成为使得保持构件33的板厚从
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轴向限制表面43a到配合部37侧朝向滚动元
件32的中央部侧增大。简言之,保持构件33形成为使得配合部37的
厚度朝向由滚动元件32的圆筒形部分39的外径与滚动元件32的凸起
41的外径之间的差形成的间隙增大。因此,与配合部37的板厚t1向
滚动元件32的相反侧增大的情况相比,当内侧构件31和配合部37组
装好时内侧构件31和配合部37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较短。因此,三
球销式等速接头1的尺寸和重量两者都减小。
根据上述实施例,滚动元件抵接部42包括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
通过将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外周部以直角朝向滚动元件32弯曲来
形成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限制滚动元件32向
内侧构件31的径向外侧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滚动元件抵接部42有
利地保持滚动元件32。
根据上述实施例,肋部45设置在径向移动限制部分44的端部中。
肋部45在外周方向上扩展。因此,提高了滚动元件抵接部42的强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圆弧沟槽36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外周表面中,
并且卡环34配合到圆弧沟槽36。卡环34通过抵接在轴向移动限制部
分43的在滚动元件32侧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上来限制保持构件33在内
侧构件31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滚动元件32在内侧构件31
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并按压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卡环34接收来自滚动
元件32的压力。因此,能够与保持构件33协作有利地保持滚动元件
32。
根据上述实施例,卡环34在如下一位置处抵接在轴向移动限制部
分43的在滚动元件32的相反侧上的表面上,在该位置处,卡环34覆
盖被布置成与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对的滚动元件32中的
至少一个的凸起41(端部)的远端,或覆盖滚动元件32的中心轴线。如
上所述,卡环34可设置在如下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卡环34覆盖被布
置成与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面对的滚动元件32中的至少一
个的轴线。这是因为,在所述多个滚动元件32之中,上述滚动元件传
递转动驱动力,并且大的力可在轴向方向上施加到滚道沟槽16的侧表
面16b、16c上。因此,即使滚动元件32在内侧构件31的轴向方向上
移动并且用大的力按压保持构件33的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在滚动元
件32的相反侧上在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中设置的卡环34也能够接收
滚动元件32的压力。因此,卡环34有利地保持滚动元件32。因此能
够进一步减小轴向移动限制部分43的板厚,并且因此进一步减小保持
构件33的重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板构件进行挤压形成保持构件33,并且
配合部37是挤压的剪切平面。因此,不必对配合部37加工,由此减
小了保持构件33的成本。
接着,对第一变型例进行解释。第一变型例类似于具有例外的上
述实施例。因此,仅对修改部分进行解释,并且省略类似部分的详细
解释。在解释时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类似部件。对于第一变型例,仅
对保持构件和滚动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这应用于稍后解释的第
二变型例和第三变型例。如图11中所示,第一变型例包括保持构件133
和滚动元件132。滚动元件132具有轴形状。滚动元件132包括:桶形
圆筒形部分139,在桶形圆筒形部分139中,圆筒中央部在轴向方向上
扩展;以及端部141,该端部141在圆筒形部分139的轴向方向上从圆
筒形部分139的端表面(参见图11的虚线)突出。端部141的端表面141a
具有直径该端表面141a是平表面,并且端表面141a形成为使得
直径小于圆筒部分139的圆筒中央部的外直径(对应于最大外
径)。
保持构件133具有配合部137和滚动元件抵接部142。配合部137
形成在内周部中以具有非圆筒形状和板厚t1。滚动元件抵接部142形
成在外周部中。滚动元件抵接部142抵接在滚动元件132的端表面141a
上并形成为至少部分地具有小于板厚t1的板厚t2。滚动元件抵接部142
包括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和径向移动限制部分144。轴向移动限制部
分143形成为从配合部137径向向外延伸。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包
括在滚动元件132侧上的轴向限制表面143a。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
的板厚t2形成为小于配合部137的板厚t1。
具体地说,配合部137形成为使得厚度相对于轴向限制表面143a
朝向滚动元件132的中央部侧增大。简言之,配合部137形成为使得
配合部137的厚度朝向由圆筒形部分139的外径与端表面141a的
直径之间的直径差形成的间隙增大。在图11中配合部137的上侧
表面和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的上侧表面是同一表面。轴向限制表面
143a抵接在滚动元件132的端表面141a上并限制滚动元件132在轴向
方向上移动。
通过将在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的外周侧上的部分朝向滚动元件
132侧稍微弯曲来形成径向移动限制部分144。径向移动限制部分144
包括在滚动元件132的圆筒形部分139侧上的径向限制表面144a。径
向限制表面144a抵接在滚动元件132的圆筒形部分139的侧表面上,
并限制滚动元件132径向向外移动。这样,滚动元件抵接部142设置
在保持构件133的外周部的全周中从而覆盖滚动元件132的端表面
141a(端部)或覆盖滚动元件132的轴线。
径向移动限制部分144的板厚可以等于轴向移动限制部分143的
板厚t2或等于配合部137的板厚t1。由于该形式,得到了与上述实施
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接着,对第二变型例进行解释。类似于第一变型例,第二变型例
类似于具有例外的上述实施例。因此,仅对修进部分进行解释,并且
省略类似部分的详细解释。在解释时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类似部件。
如图12中所示,第二变型例包括保持构件233和滚动元件232。滚动
元件232具有轴形状,并包括圆筒形部分239和端部241。圆筒形部分
239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的具有的圆筒直径(最大直径)的圆筒形
状。端部241设置成在圆筒形部分239的轴向方向上从圆筒形部分239
的端表面(参见图12的虚线)突出。端部241具有球形状,并且在与轴
线正交的方向上的直径随着在轴向方向上与圆筒形部分239分开
而减小。端部241具有端表面241a。
保持构件233包括配合部237和滚动元件抵接部242。配合部237
形成在内周部中以具有非圆筒形状与板厚t1。滚动元件抵接部242形
成在外周部中。滚动元件抵接部242抵接在滚动元件232的端部241
的端表面241a上并形成为至少部分地具有小于板厚t1的板厚t2。滚动
元件抵接部242包括轴向移动限制部分243和径向移动限制部分244。
轴向移动限制部分243形成为从配合部237径向向外延伸。轴向移动
限制部分243包括在滚动元件232侧上的轴向限制表面243a。轴向移
动限制部分243的板厚t2形成为小于配合部237的板厚t1。
具体地说,配合部237形成为使得厚度相对于轴向限制表面243a
朝向滚动元件232的中央部侧增大。简言之,配合部237形成为使得
配合部237的厚度朝向由圆筒形部分239的外径与端部241的直
径之间的直径差形成的间隙增大。在图12中配合部237的上侧表
面和轴向移动限制部分243的上侧表面是处于同一高度处。形成为球
形状的轴向限制表面243a抵接在滚动元件232的端表面241a上并限制
滚动元件232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径向移动限制部分244也用作轴向移动限制部分243。径向移动
限制部分244包括在滚动元件232的端表面241a侧上的径向限制表面
244a。径向限制表面244a抵接在端表面241a上并限制滚动元件232
径向向外移动。因此,滚动元件抵接部242设置在保持构件233的外
周部的全周中从而覆盖滚动元件的轴线。
径向移动限制部分244的板厚可以等于轴向移动限制部分243的
板厚t2或等于配合部237的板厚t1。由于该形式,得到了与上述实施
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在第一变型例和第二变型例中,肋部设置在径
向限制部分144、244中。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形式,并且可以
当可设置肋部时设置肋部。
接着,作为示出除了轴状滚动元件之外的示例的第三变型例,滚
动元件32、132、232可以是球形(未示出)。在该情况下,示例能被考
虑作为第一变型例的滚动元件132与第二变型例的滚动元件232的组
合。借助这种形式,也得到了与上述实施例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变型例至第三变型例中,保持构件33的配合
部37和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35彼此配合,在之间具有间隙。然而,
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配合部37和被配合部35可通过压配而彼此
配合。在该情况下可以设置或不设置卡环34和圆弧沟槽36。仍得到足
够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内侧构件31被插入成使得
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侧表面31c、31d分别面对滚道沟槽16的
侧表面16b、16c。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并且内侧构件31可
插入成使得在内侧构件31的短边侧上的侧表面31e、31f分别面对每个
滚道沟槽16的侧表面16b、16c。在该情况下,在短边的上的侧表面
31e、31f是磨削表面,而在长边侧上的侧表面31c、31d是非磨削表面。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内侧构件31形成为长方体
形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并且内侧构件31可形成为使得
长边和短边具有相同长度。借此,仍能够由于本发明的结构而以低成
本得到限制内侧构件31和保持构件33的相对转动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
的侧表面31c、31d是磨削表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并且
在长边侧和短边侧上的所有侧表面可以都是非磨削表面。借此,仍能
够得到足够效果。在长边侧和短边侧上的所有侧表面也可以都是磨削
表面。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被配合部35的平表面部
35b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长边侧上的每个侧表面31c、31d中。然而,
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并且平表面部35b也可设置在内侧构件31的
短边侧上的每个侧表面31e、31f中。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内侧构件31的被配合部
35的非圆筒形外周表面和保持构件33的配合部37的非圆筒形外周表
面分别由平表面部35b、37b形成。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非
圆筒形表面可以用除了平表面之外的任何形状形成。借此,仍得到类
似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保持构件33设置在内侧构
件31的两个端表面31a、31b侧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
并且保持构件33可设置在两个端表面31a、31b中的任一个端表面上。
在该情况下,在端表面31a、31b中的未设有保持构件33的另一个端
表面中,仅必须设置与内侧构件31一体地形成的对应于保持构件33
的肋部。借此,得到一个保持构件33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变型例中,卡环34和圆弧沟槽36设
置成保持保持构件33。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形式。可通过压紧保
持构件33而不是使用卡环34来保持保持构件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