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5947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11 CN 102559476 A *CN102559476A* (21)申请号 201010612624.0 (22)申请日 2010.12.30 C12M 1/00(2006.01) (71)申请人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地址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龙 山路 14 号 (72)发明人 韩坤 唐玉国 位兵 刘涛 钱俊 尹焕才 田晶晶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2200 代理人 楼高潮 (54) 发明名称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
2、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包 括由透明耐高温材料制作的上盖和一用于放置培 养基的下盖, 所述上盖和下盖叠合后构成本培养 装置的培养容器, 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用于直接在 培养基上进行加样的加样模块, 所述培养容器内 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培养基上进行划痕获得单 菌落的接种划痕模块, 所述加样模块为开设在所 述上盖上的至少一个的加样槽或至少一个的加样 孔, 或者是任意个数的加样槽与加样孔的组合。 本 发明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可以在无需开启 培养皿上盖的情况下, 简单有效的将试样接种到 固体培养基表面, 并且可以利用接种划痕模块, 通 过手动、 半自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将待接种样品图 布到培养基表面, 。
3、以获取单菌落。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包括由透明耐高温材料制作的上盖 (1) 和用于放置培养 基的下盖 (2), 所述上盖 (1) 和下盖 (2) 叠合后构成本培养装置的培养容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盖 (1) 上开设有用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加样的加样模块 (101), 所述培养容器内 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培养基上进行划痕以获得单菌落的接种划痕模块 (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
4、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加样模块 (101) 为 开设在所述上盖 (1) 上的至少一个的加样槽或至少一个的加样孔, 或者是任意个数的加样 槽与加样孔的组合。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盖 (1) 和下 盖 (2) 成圆盘形, 构成一圆柱体的培养容器。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顶端固定在所述上盖 (1) 的内盖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盖 (1) 的中心位 置设置有一旋转驱动杆 (102),。
5、 所述下盖 (2) 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驱动杆定向座 (201), 所 述上盖 (1) 和下盖 (2) 叠合时, 所述旋转驱动杆 (102) 和驱动杆定向座 (201) 正好安装配 合在一起。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侧面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杆 (102) 的一侧上。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上盖 (1) 和下 盖 (2) 成长方形盖体, 构成一长方体的培养容器, 所述上盖 (1) 还开设有导向槽 (103), 所 述下盖 (2) 的容器内设置有移动轨道 (202), 所。
6、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顶端设置有驱动杆 (301), 侧边上设置有导向块 (302), 所述导向块 (302) 架设在所述移动轨道 (202) 上, 所述 驱动杆 (301) 设置在所述导向槽 (103) 内。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移动轨道 (202) 包 括依次连接的平滑段 (2021)、 上升坡道段 (2022) 和定位段 (2023)。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定位段 (2023) 成凹 陷结构或凸起结构。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其特征在于 : 。
7、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与所述下盖 (2) 内的培养基的接触面 (303) 为一整体结构或相互隔开成排的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59476 A 2 1/4 页 3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相关领域, 具体的涉及一种微生物分离培 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临床微生检验、 微生物相关教学科研实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等涉及微生物分离 鉴定的领域中, 由于待检测样品多为多种不同菌种或不同亚型微生物的混合物, 若要对样 品进行准确的鉴定或者后续实验, 需要得到较纯的微生物菌落, 因此, 微生物单菌落分离就 显得尤为重要。 00。
8、03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菌落的分离通常由技术人员手工操作。即 : 在无菌条件下, 技 术人员打开培养皿上盖, 用金属或者塑料接种环在培养基平板表面的第一方向内的划线, 形成第一划痕带上产生多个划痕, 然后将接种环消毒后或使用新的环跨过所述第一划痕带 在不同方向划线, 产生第二划痕带, 同前述操作, 一般还需划出第三甚至第四划痕带。一般 在操作过程中, 通常采用火焰加热或者电加热器加热, 对接种环、 样品容器口等进行消毒。 然后在所用的琼脂平板、 固体培养基的边缘或者直接在空气中将接种环快速冷却。 0004 这样的工作重复性强, 对技术人员的图布技能和熟练程度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 量的样品的接。
9、种来说, 该工作枯燥乏味, 大量的重复容易引起误操作, 对诊断、 鉴定带来误 差甚至严重的后果。 0005 专利 WO2005/071055 和 CN1918280A 中采用塑胶条带划痕器及其中所述的自动划 痕装置, 有效地解决了人工接种微生物样品的某些弊端。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 : 打开培养皿上 盖, 通过吸液工具将待图布待处理试样在培养基表面划成一条细线, 再由塑胶条划痕器在 驱动马达的牵引下, 将培养基表面的样品划开, 之后再将上盖复原, 划痕器和移液吸头被回 收, 消毒后重新利用或者废弃。 0006 然而, 以上方案依然无法解决微生物接种(加样和图布)过程中打开上盖的操作。 而该操作无形。
10、中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风险。 上盖被揭开的时间越长, 交叉污染的风险越大。 对 于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时, 这样的操作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操作人员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 0007 另一方面, 专利 CN1918280A 所述方案及其优选实例更侧重于液体样品的接种和 图布, 而在实际操作中, 液体样品仅仅是一小部分, 对于非液体试样的接种并未提供有效的 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8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本装置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时无需开启培养皿上盖, 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 0009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 。
11、0010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包括由透明耐高温材料制作的上盖和一用于放置培养 基的下盖, 所述上盖和下盖叠合后构成本培养装置的培养容器, 所述上盖上开设有用于直 说 明 书 CN 102559476 A 3 2/4 页 4 接在培养基上进行加样的加样模块, 所述培养容器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培养基上进行 划痕获得单菌落的接种划痕模块。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加样模块为开设在所述上盖上的至少一个的加样槽或至少一个的 加样孔, 或者是任意个数的加样槽与加样孔的组合。 0012 优选的, 所述上盖和下盖成圆盘形, 构成一圆柱体的培养容器。 0013 优选的,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的顶端固定在所。
12、述上盖的内盖面上。 0014 优选的, 所述上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旋转驱动杆, 所述下盖的中心位置设置有 一驱动杆定向座, 所述上盖和下盖叠合时, 所述旋转驱动杆和驱动杆定向座正好安装配合 在一起。 0015 进一步的,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的侧面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杆的一侧上。 0016 优选的, 所述上盖和下盖成长方形盖体, 构成一长方体的培养容器, 所述上盖还开 设有导向槽, 所述下盖的容器内设置有移动轨道,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的顶端设置有驱动杆, 侧边上设置有导向块, 所述导向块架设在所述移动轨道上, 所述驱动杆设置在所述导向槽 内。 0017 进一步的, 所述移动轨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平滑段、 。
13、上升坡道段和定位段。 0018 进一步的, 所述定位段成凹陷结构或凸起结构。 0019 进一步的,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与所述下盖内的培养基的接触面为一整体结构或相 互隔开成排的结构。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所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可以在无需开启培养皿上盖 的情况下, 简单有效的将试样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并且可以利用接种划痕模块, 通过手 动、 半自动或者自动的方式将待接种样品图布到培养基表面, 以获取单菌落。 0021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 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
14、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 图 1 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下盖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2 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上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3 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上盖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4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下盖结构示意图。 0027 图 5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上盖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6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9 图 7 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种划痕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标号说明 : 1、 上盖, 。
15、101、 加样模块, 102 旋转驱动杆, 103、 导向槽, 2、 下盖, 201、 驱动杆定向座, 202、 移动轨道, 2021、 平滑段, 2022、 上升坡道段, 2023、 定位段, 3、 接种 划痕模块, 301、 驱动杆, 302、 导向块, 303、 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2559476 A 4 3/4 页 5 0031 实施例 1 : 0032 参见图 1、 图 2、 图 3 所示,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包括由透明耐高温材料制作 的上盖1和一用于放置培养基的下盖2, 所述上盖1和下盖2叠合后构成本培养装置的培养 容器, 所述上盖 1 上开设有一。
16、用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加样的加样模块 101, 所述培养容器 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培养基上进行划痕获得单菌落的接种划痕模块 3。 0033 进一步的, 所述加样模块 101 为开设在所述上盖 1 上的至少一个的加样槽或至少 一个的加样孔, 或者是任意个数的加样槽与加样孔的组合。 0034 优选的, 所述上盖 1 和下盖 2 成圆盘形, 构成一圆柱体的培养容器。 0035 优选的,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顶端固定在所述上盖 1 的内盖面上。 0036 优选的, 所述上盖 1 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旋转驱动杆 102, 所述下盖 2 的中心位置 设置有一驱动杆定向座 201, 所述上盖 1 和下盖。
17、 2 叠合时, 所述旋转驱动杆 102 和驱动杆定 向座 201 正好安装配合在一起。 0037 进一步的,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侧面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杆 102 的一侧上。 0038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过程如下 : 0039 接种环或移液器吸头通过加样槽101并沿着加样槽101, 在下盖2内的培养基表面 接种或加样, 由此在下盖 2 内的培养基上产生沿半径方向第一划痕带 ; 之后, 外力通过旋转 驱动杆 102 或者上盖 1 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接种划痕模块 3 在培养基表面绕圆心转动, 由此沿着垂直于半径方向形成第二划痕带。 0040 实施例 2 : 0041 参见图 4、 图 5、 图。
18、 6 所示, 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 包括由透明耐高温材料制作 的上盖1和一用于放置培养基的下盖2, 所述上盖1和下盖2叠合后构成本培养装置的培养 容器, 所述上盖 1 上开设有一用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加样的加样模块 101, 所述培养容器 内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在培养基上进行划痕获得单菌落的接种划痕模块 3。 0042 进一步的, 所述加样模块 101 为开设在所述上盖 1 上的至少一个的加样槽或至少 一个的加样孔, 或者是任意个数的加样槽与加样孔的组合。 0043 进一步的, 所述上盖 1 和下盖 2 成长方形盖体, 构成一长方体的培养容器, 所述上 盖 1 还开设有导向槽 103, 所述。
19、下盖 2 的容器内设置有移动轨道 202,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的顶端设置有驱动杆 301, 侧边上设置有导向块 302, 所述导向块 302 架设在所述移动轨道 202 上, 所述驱动杆 301 设置在所述导向槽 103 内。 0044 进一步的, 所述移动轨道 202 包括一平滑段 2021。 0045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轨道 202 还包括与所述平滑段 2021 连接的上升坡道段 2022。 0046 进一步的, 所述移动轨道 202 还包括与所述上升坡道段 2022 连接的定位段 2023。 0047 进一步的, 所述定位段 2023 成凹陷结构或凸起结构。 0048 进一步的, 参见。
20、图 7 所示, 所述接种划痕模块 3 与所述下盖 2 内的培养基的接触面 303 为一整体结构或相互隔开成排的结构。 0049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过程如下 : 0050 接种环或移液器吸头通过加样槽101并沿着加样槽101, 在下盖2内的培养基表面 接种或加样, 由此在培养基纵向产生第一划痕带 ; 之后由外力带动驱动杆 301, 驱动接种划 痕模块 3 沿着移动轨道 202 做横向运动, 由此在横向形成第二划痕带。当接种划痕模块 3 说 明 书 CN 102559476 A 5 4/4 页 6 运动至接近下盖 2 的末端时, 接种划痕模块 3 沿着上升坡道段 2022 上升, 不再和培养基表 面。
21、直接接触。至最末尾处, 接种划痕模块 3 被固定在定位段 2023 处, 不能轻易滑动, 且其底 面和培养基表面有一定距离, 从而不再影响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0051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 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 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 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 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2559476 A 6 1/3 页 7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9476 A 7 2/3 页 8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9476 A 8 3/3 页 9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9476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