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闭式生物接种工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菌种接种需要高净工作台,对工作室空气指标有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大众的生物 试验和生物产品的应用。传统的试管用棉塞式硅胶海绵塞,接种时拔下塞子,用接种环接种, 菌种暴露在空气中,培养皿也是开盖后接种,对空气质量要求很高,否则容易染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生物接种工具,包括配套使用的试管、空气过滤 针、培养皿和接种针,结构简单,密封性好,自身带空气过滤装置,对接种环境、空气指标 无特殊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封闭式生物接种工具,包括配套使用 的试管、空气过滤针、培养皿和接种针,所述试管包括管体和管塞,所述管塞由上部的密封 部和下部的滤气部组成,所述密封部的顶部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空气过滤针由过滤部和空心 针组成,所述空心针设置于过滤部的下端;所述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和瓶口,所述培养皿 本体一体成型,所述培养皿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瓶口,瓶口设有与其配套使用的瓶塞;所述接 种针包括针管、一端位于针管内的活塞杆和与活塞杆连接的探针,针管的前端连接有空心针 头。
所述试管管体的管口处设有与管塞的环状凸起相配合的凸台。
所述培养皿本体的瓶口设有两个,在侧壁上对称设置,所述瓶塞包括密封部和滤气部。 根据需要,两个瓶塞可以均为含滤气部的瓶塞,也可以一个含有滤气部,另一个为普通的橡 胶塞,
所述管塞和瓶塞的密封部由不透气的橡胶、硅胶制成,滤气部由透气的硅胶海绵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封闭式生物接种工具结构简单,密封性好, 自身带空气过滤装置,对接种环境、空气指标无特殊要求,菌种保存时间长,操作简单方便, 可在野外实地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接种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气过滤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接种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管塞,3、密封部,4、滤气部,5、过滤部,6、空心针,7、培养皿 本体,8、瓶口,9、针管,10、活塞杆,11、探针,12、空心针头,13、环状凸起,14、凸 台,15、瓶塞。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封闭式生物接种工具,包括配套使用的试管、空气过滤针、培养皿和接种针。如图1所 示,试管包括管体1和管塞2,管塞2由上部的密封部3和下部的滤气部4组成,密封部3 由不透气的橡胶、硅胶制成,滤气部4由透气的硅胶海绵制成。密封部3的顶部设有环状凸 起13,试管管体1的管口处设有与管塞2的环状凸起13相配合的凸台14。
如图2所示,空气过滤针由过滤部5和空心针6组成,空心针6设置于过滤部5的下端, 过滤部5为透气的硅胶海绵制成。
如图3、图4所示,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7和瓶口8,培养皿本体7一体成型,培养皿 本体7的侧壁上设有瓶口8,瓶口8设有与其配套使用的瓶塞15;优选的,培养皿本体7的 瓶口8设有两个,在侧壁上对称设置,瓶塞8包括密封部和滤气部。密封部由不透气的橡胶、 硅胶制成,滤气部由透气的硅胶海绵制成。根据需要,两个瓶塞8可以均为含滤气部的瓶塞, 也可以一个含有滤气部,另一个为普通的橡胶塞。
如图5所示,接种针包括针管9、一端位于针管9内的活塞杆10和与活塞杆10连接的 探针11,针管9的前端连接有空心针头12。活塞杆10带动探针11可以由空心针头12内穿 出。
在加热消毒时,将管塞拔出一点,使滤气部与外界接触,加热过程中里面的蒸汽可以泻 出,不会把管塞弹出。加热完成后,把管塞按下,管体内部和外界隔绝,待蒸汽冷凝成水后, 管体内形成负压,氧气非常少,而且没有空气交流,这样可以使培养基几个月、十几个月甚 至几十个月不染菌,而且也不会干燥。
需要接种时,先用空气过滤针扎进试管塞,过滤的空气便进入试管,这样便给菌种提供 了供其生长的氧气。接种完待菌种长成后,便可以用针管将里面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 保存菌种的时间比传统试管要长得多。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与传统培养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上下扣合的,而是一体结构的, 而且有两个瓶口,用带有滤气部的瓶塞密封,便于用本实用新型的接种针在不开瓶塞、过滤 情况下接种。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皿还可以起到浅表液体培养瓶的作用,可以几个甚至几十个 同时培养,好氧菌在液体里只在其表面生长,液体稍多就需要用恒温摇床,较少便可以用本 实用新型的培养皿,操作简单方便,对环境要求低。
本实用新型的接种针的使用方法如下;取种时将接种针在火焰上过一下,扎进带有滤气 部的管塞或瓶塞,然后将探针伸出,取上菌种后,将探针收回针管内,同理将针扎入待接种 试管或培养皿内划线接种。不用探针时可用空心针头进行液体接种。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 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