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含有过喷颗粒的未处理气流中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该装 置包括至少两个过滤装置, 这些过滤装置在其那方面包括各一个进气口, 分未处理气流通 过该进气口进入到相关过滤装置中, 并且这些过滤装置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从分未处理 气流中分离过喷的过滤元件。
背景技术 在先将一种可流动的、 颗粒状的、 被称为 “预涂” (″ Precoat″ ) 材料的过滤辅助 材料加入到分未处理气流中之后, 在这种装置中, 实现从相应分未处理气流中干燥地分离 湿漆过喷。
该过滤辅助材料用于作为阻挡层沉积在过滤元件的表面上, 以防止这些表面被附 着性的过喷颗粒粘结。通过周期性地清理过滤元件, 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组成的混 合物从过滤元件到达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 可以从这些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将该 混合物抽走, 以便进行垃圾清除或者作为过滤辅助材料再利用。 此外, 位于过滤辅助材料受
料容器中的、 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组成的混合物借助于来自压缩空气喷枪的压缩空 气冲击被卷起, 以便这样从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上升到过滤元件并且在那里沉积。
这种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的工艺可靠性的关键点是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 过喷组成的混合物的流变特性。如果不能再提供足够的流变特性, 那么在过滤辅助材料受 料容器中就不能再发生材料调换。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的材料不能再继续流入抽吸 口, 并且容器料位保持在结束抽吸过程的值之上。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中断喷漆过程, 并且 必须将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的材料手动地翻松使得该材料再次能流动并且因此也能 被抽吸。
即使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设有以经烧结塑料构成的板的形式的流线底板, 以便 通过输送压缩空气而使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含有的材料流态化, 那么由此也不能保证 充分地翻松以恢复材料的所希望的流变特性。也就是说, 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组成 的混合物中的颗粒的黏附特性明显强于压缩空气的流动力, 从而材料构成的层作为整体被 提升或者在材料中构成通道, 压缩空气通过这些通道向上流动。附加地, 材料的流态化由 于过滤辅助材料的颗粒大小分布的很大分散程度 ( 在大约 2 微米到大约 100 微米的范围 内 ) 而变得困难。为了使直径为 2 微米的颗粒的堆积流态化, 对于大约 0.85 的孔隙度达到 0.00016m/s 的流动速度。 为了使直径为 100 微米的颗粒的堆积流态化需要 0.34m/s 的流动 速度, 也就是说需要与直径为 2 微米的颗粒的情况下相比高大约 2000 倍的流动速度。即使 流动力相对于黏附力应占优, 也不能因此通过供给压缩空气而设定稳定的流态化条件。更 容易发生分类, 在该分类中, 细粒成分被输出, 而粗粒成分不能移动地保留在过滤辅助材料 受料容器的底板上。 当过滤辅助材料借助于布置在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上方的卷扬装置 通过压缩空气冲击被卷起时, 这种分类效果也会出现。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 实现一种开头所称类型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该装置 能够实现 : 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维持混合物在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的流动性, 该混合 物由过滤辅助材料和从过滤元件清除的湿漆过喷组成。
在具有权利要求 1 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中, 该任务依据 本发明以如下方式得以解决, 即, 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容纳从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过 滤元件清除的材料的受料容器和用于机械地混合来自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被清除的材料 的混合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基础在于, 从多个分别被分未处理气流穿流的过滤装置 清除的材料由一个并且是同一个受料容器来容纳, 并且借助于受料容器内的混合装置被机 械地混合, 以便通过这种方式机械地破坏被清除的材料的颗粒之间的黏附, 以便防止对受 料容器 “增加” 被清除的材料, 并且通过将来自不同的过滤受料容器的被清除的材料搅匀来 实现在受料容器中存在的材料的尽可能高的均质性。
由此, 实现了较高的工艺可靠性, 并且受料容器中的材料可以被浓缩直至其中含 有的湿漆过喷的浓度更高, 而不危害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组成的混合物的流动性。
如果相反地为每个过滤装置分配了自己的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 那么必须设置 非常多的这种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并且在其材料组成方面对这些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 器持续精确地进行控制。由于不同过滤装置不同程度地载有湿漆过喷, 根据相关过滤装置 相对于涂装区的位置 ( 在该涂装区中湿漆过喷进入未处理气流 ), 浓缩系数, 也就是湿漆过 喷在位于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内所有材料中的相应份额, 在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与过 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之间区别非常大。相应地, 经浓缩的过滤辅助材料 / 漆混合物的流动 性是不同的。如果抽吸过程仅在仅仅一个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中不再准确地实施, 这会 导致工艺中断和手动干涉。 用于材料调换的时间必须针对每个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单个 地加以调整, 并且以如下方式选取该时间, 即, 可靠地处于湿漆过喷浓缩的临界范围上。这 意味着对新鲜过滤辅助材料和载有湿漆过喷的过滤辅助材料的材料消耗很高并且相应地 用于过滤辅助材料的存放和运输的耗费很高。
与此相反地, 在依据本发明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中, 针对分别由分未处理 气流穿流的多个过滤装置, 在材料料位和浓缩系数方面只须控制唯一的受料容器。 此外, 通 过将来自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被清除的材料机械地进行混合可以实现 : 通过与来自其他过 滤装置的被清除的、 较低程度地载有湿漆过喷的材料混合来平衡在来自确定的过滤装置的 被清除的材料中的湿漆过喷的特别高的浓度。因此, 位于较大受料容器中的材料可以被浓 缩直至湿漆过喷浓度较大, 而不影响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组成的混合物的流动性。
此外, 与用于制造许多小型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的开支相比, 用于制造单个大 型受料容器的结构开支更小, 这些小型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分别只配属于仅仅一个过滤 装置。
通过配属于多个过滤装置的受料容器的更大的内部空间, 还可以更简单地实现 : 在受料容器内部空间中安置合适的混合装置。
优选地, 受料容器构成为沟槽, 该受料容器从第一过滤装置垂直下方的区域延伸 至第二过滤装置垂直下方的区域, 其中, 在第一过滤装置与第二过滤装置之间基本上可以
布置任意多的其他过滤装置。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构造方案中设置 : 受料容器容纳来自至少三个不同过滤装置的 被清除的材料。
混合装置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可围绕基本上水平取向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混合工具。 由此促进受料容器中含有的材料沿着转动轴线的方向良好地混合, 从而使受料容器中的材 料没有浓度差别。
为了在用于容纳从大量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清除的材料的长的受料容器中也能 够实现良好的搅匀, 可以设置 : 混合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可围绕基本上水平取向的转动轴线 转动的转动轴, 这些转动轴依次布置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
通过使用多个较短的转动轴来代替唯一的长的转动轴以固定混合工具, 可以减小 为了产生混合工具的转动运动所需要的驱动功率。
为了破坏位于受料容器内的材料的颗粒之间的结合力, 混合装置可以设有任意合 适的混合工具。
尤其可以设置 : 混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桨状物、 至少一个犁铧和 / 或至少一个螺 旋体、 螺旋杆或者螺旋管。 为了良好地搅匀布置在受料容器内的材料, 有利的是, 混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具 有相反的转动方向的螺旋体。
因为在将受料容器内的材料机械地搅匀时不出现如下分类效果, 即材料的细粒成 分从受料容器中被输出, 所以过滤辅助材料的颗粒大小分布在依据本发明的装置中能够以 如下方式来选择, 即, 实现尽可能大的表面, 该表面包埋并且因此使湿漆颗粒脱黏附。
尤其可以使用一种过滤辅助材料, 在该过滤辅助材料中, 至少 20 重量百分比的颗 粒具有小于 2 微米的颗粒大小。
所使用的过滤辅助材料 ( 例如石粉 ) 的密度例如可以是大约 2.75g/cm3。
在依据本发明的装置中也可以使用如下过滤辅助材料, 这些过滤辅助材料的堆积 物特性可被描述为内聚性。
如果受料容器具有用于从受料容器中取出载有湿漆过喷的过滤辅助材料的材料 出口, 那么有利的是, 混合装置包括混合工具, 该混合工具支持通过材料出口的材料输出。
此外, 受料容器可以具有用于新鲜的过滤辅助材料的入口, 以便通过输送新鲜的 过滤辅助材料来减少位于受料容器内的材料中湿漆过喷的浓度。
优选地, 用于新鲜的过滤辅助材料的入口布置在受料容器的第一端部区域上, 并 且受料容器具有材料出口, 该材料出口布置在受料容器的与第一端部区域对置的第二端部 区域上。
当混合装置在完整翻转时抹过混合区域并且受料容器包括具有与混合区域外部 轮廓相配的内部轮廓的混合区段时, 就实现了特别好地将位于受料容器中的材料搅匀。
特别有利的是, 受料容器包括混合区段, 并且混合装置在完整翻转时基本上抹过 受料容器的整个混合区段。
优选地, 在此设置 : 在装置的正常运作中, 基本上由受料容器所容纳的所有材料都 布置在受料容器的混合区段中。
受料容器的混合区段尤其可以基本上圆柱形地或者圆柱区段形地构成。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从含有过喷颗粒的未处理气流中分离湿漆过喷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任务在于, 实现这种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实现 : 以简单且有效的方式维持混合物在过滤辅助材料受料容器内的流动性, 该混合物由过滤辅 助材料和从过滤元件清除的湿漆过喷组成。
依照本发明, 该任务通过用于从含有过喷颗粒的未处理气流中分离湿漆过喷的方 法得以解决, 该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
- 将未处理气流分成至少两个分未处理气流, 这些分未处理气流通过不同的进气 口进入至少两个不同的过滤装置, 这些过滤装置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从相应的分未处理 气流中分离过喷的过滤元件 ;
- 借助于过滤元件从分未处理气流中分离过喷 ;
- 从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过滤元件清除材料 ;
- 将来自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被清除的材料接收到同一受料容器中 ;
- 在受料容器中借助于混合装置将来自多个不同过滤装置的被清除的材料机械地 搅匀。
优选地, 受料容器直接布置在过滤装置的垂直下方, 受料容器从这些过滤装置接 收被清除的材料。 此外可以设置 : 分未处理气流至少部分地被引导穿过受料容器, 以便在此吸纳来 自受料容器的过滤辅助材料。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是对实施例的下列说明和附图性图示的主题。
在附图中 :
图 1 示出喷漆室的示意性竖直横截面, 该喷漆室带有布置在该喷漆室下方的用于 从含有过喷颗粒的未处理气流中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该装置包括布置在喷漆室下方的流 动腔, 并且该装置在流动腔的两侧上分别包括多个过滤器模块 ;
图 2 示出图 1 中设备的与图 1 相应的示意性竖直横截面, 其中, 附加地通过箭头示 出了原料气的各个流动方向、 从过滤器模块中排出空气的各个流动方向和用于生成横向气 幕 (Querluftschleier) 而供给到流动腔中的供气的各个流动方向 ;
图 3 示出从上方观察图 1 和图 2 中的设备的示意图 ;
图 4 示出单个过滤器模块的示意性透视图, 该过滤器模块被设置用于布置在两个 相邻的其他过滤器模块之间 ( 中间模块 ) ;
图 5 示出图 4 中的过滤器模块的示意性前视图 ;
图 6 示出过滤器模块和布置在该过滤器模块下方的带有混合装置的受料容器的 示意性横截面 ;
图 7 示出在设备的纵向上相继排列的三个过滤器模块和布置在过滤器模块下方 的带有混合装置的受料容器的示意性纵剖面 ;
图 8 示出混合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该混合装置带有具有相反转动方向的两个螺 旋体, 这两个螺旋体可以围绕水平的转动轴线转动 ;
图 9 示出各有四个过滤器模块的两个组的示意性侧视图, 其中, 为每个过滤器模
块组分配有带有混合装置的受料容器, 该混合装置用于将来自各个组的过滤器模块的被清 除的材料搅匀 ; 以及
图 10 示出有八个过滤器模块的组的示意性侧视图, 其中, 为这个大的过滤器模块 组分配有唯一的长的受料容器, 该受料容器的混合装置具有两个可以围绕基本上水平取向 的转动轴线转动的转动轴, 用于固定混合工具, 这些混合工具依次布置在转动轴线的方向 上。
相同或者功能上等效的元件在所有附图中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 1 至 7 中示出的、 作为整体用 100 表示的设备包括纯粹示意性示出的输送装 置 104, 该设备用于给汽车车身 102 喷漆, 借助于该输送装置, 可以使汽车车身 102 沿着输送 方向 106 穿过作为整体用 110 表示的喷漆室的涂装区 108 运动。
涂装区 108 是喷漆室 110 的内部空间, 该内部空间在垂直于输送方向 106 分布的 水平的横向 112 上朝向输送装置 104 的两侧地由各一个室壁 114 来界定, 该输送方向相应 于喷漆室 110 的纵向。 在喷漆室 110 中, 朝向输送装置 104 的两侧地布置的是喷漆装置 116, 例如以喷漆 机器人的形式。
借助于 ( 仅局部示出的 ) 循环空气回路产生气流, 该气流基本上竖直地从上至下 穿过涂装区 108, 如图 2 中通过箭头 118 所指明的那样。
该气流在涂装区 108 中吸纳了过喷颗粒形式的漆过喷。概念 “颗粒” 在此既包括 固态的微粒又包括液态的微粒, 尤其是微滴。
在使用湿漆时形成由漆滴组成的湿漆过喷。大部分过喷颗粒具有在大约 1 微米至 大约 100 微米范围内的最大尺寸。
下面, 将载有来自涂装区 108 的过喷颗粒的排气流称为未处理气流。未处理气流 的流动方向在图 2 和 6 中通过箭头 120 来表示。
未处理气流离开喷漆室 110 向下并且到达作为整体用 126 表示的、 用于从未处理 气流中分离出湿漆过喷的装置, 该装置布置在涂装区 108 之下。
装置 126 包括基本上呈方形的流动腔 128, 该流动腔在输送方向 106 上越过喷漆室 110 的整个长度地延伸, 并且在横向 112 上由竖直的侧壁 130 来界定, 这些侧壁基本上与喷 漆室 110 的侧向室壁 114 等高齐平, 从而流动腔 128 具有基本上像喷漆室 110 那样相同的 水平横截面, 并且基本上完全布置在喷漆室 110 的基面的竖直投影之内。
正如最佳地从图 7 中可见的那样, 在流动腔 128 的两侧上分别布置有多个 ( 例如 三个 ) 过滤器模块 132, 这些过滤器模块形成两个在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纵向 134( 该纵向与输送方向 106 一致 ) 上延伸的模块列 136。
每个模块列 136 包括两个角模块 138 和至少一个布置在两个相邻的过滤器模块 132 之间的中间模块 140, 这些角模块分别形成模块列 136 的端部。
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构成为预装配单元 154, 该预装配单元在远离喷漆设备的安 装地点的地方被制造, 并且作为单元运输到喷漆设备的安装地点。 在安装地点上, 将预装配 单元 154 布置在设置好的工作位置内, 并且与一个或者多个预装配单元 154 以及与涂装区
108 的承载结构连接。
以中间模块 140 为例, 下面参考图 4 和 5 来对过滤器模块 132 的构造进行说明 :
模块包括由两个竖直的后支架 158 和两个竖直的前支架 160 组成的承载结构 156, 这些前支架在其上端部上通过水平横梁 162 与各一个后支架 158 连接 ( 图 4)。
此外, 前支架 160 在其上端部上借助于另一个 ( 未示出的 ) 横梁相互连接。
后支架 158 也借助于 ( 未示出的 ) 横梁或者借助于 ( 未示出的 ) 连接框架相互连 接。
承载结构 156 的上端部上的横梁承载着水平的顶板 164。
在前支架 160 的前侧上保持的是过滤器模块 132 的竖直的前壁 166。
顶板 164 和前壁 166 形成过滤器模块 132 的隔板 168, 这些隔板将布置在过滤器模 块 132 内的过滤元件容纳室 170 从流动腔 128 的位于过滤器模块 132 之外的区域分隔开。
为了能够将并排地布置在模块列 136 中的两个过滤器模块 132 以简单的方式并且 稳定地相互连接, 或者为了能够将过滤器模块 132 和流动腔 128 的相邻的分界壁连接, 每个 过滤器模块 132 的承载结构 156 都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架 158, 该后支架具有竖直的并且在横 向 112 上取向的、 基本上平坦的接触表面 242, 该接触表面能够靠在相邻过滤器模块 132 的 相应的接触表面 242 上或者靠在相邻的分界壁上。
优选的是, 用于与相邻的过滤器模块 132 连接的后支架 158 具有大约呈 U 形的型 廓。
正如从图 4 中可见的那样, 每个中间模块 140 具有两个带 U 形型廓的后支架 158, 这些型廓的敞开的侧面向彼此, 由此, 中间模块 140 可以在两侧上与相邻的其它过滤器模 块 132 连接。
相反, 每个角模块 138 只具有一个带 U 形型廓的后支架 158 ; 不必与相邻的过滤器 模块 132 连接的、 相应地对置的后支架 158 可以为了提高其机械强度代替 U 形型廓而具有 例如 T 形型廓。
此外, 角模块 138 在构造和功能方面与上面详细描述的中间模块 140 一致。
在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过滤元件容纳室 170 中, 以两排相叠的方式布置了多个 过滤元件 172, 例如十个, 这些过滤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从共同的基体 174 中伸出, 该共同的 基体保持在后支架 158 的后侧上。
过滤元件 172 例如可以由板构成, 这些板由经烧结的聚乙烯制成, 这些板在其外 表面设有由聚四氟乙烯 (PTFE) 制成的膜片。
由 PTFE 制成的涂层用于提高过滤元件 172 的过滤级 ( 也就是降低其渗透性 ), 并 且此外用于防止从未处理气流中分离的湿漆过喷的永久性附着。
过滤元件 172 的基本材料和该过滤元件的 PTFE 涂层都具有孔隙度, 从而可以使原 料气穿过微孔到达相应过滤元件 172 的内部空间中。
为了防止过滤表面粘结, 这些过滤表面还设有阻挡层, 该阻挡层由放入未处理气 流中的过滤辅助材料构成。该优选呈颗粒状的过滤辅助材料通常也被称为 “预涂” 材料。
阻挡层在装置 126 运行中通过在过滤表面上析出放入未处理气流 120 中的过滤辅 助材料而形成, 并且防止了过滤表面由于附着的湿漆过喷而发生粘结。
来自未处理气流 120 的过滤辅助材料也在过滤器模块 132 的顶板 164 和前壁 166的内侧上沉积, 在该处同样防止了湿漆过喷的粘结。
原则上可以将每种能够吸纳湿漆过喷的液体成分的介质用作过滤辅助材料。
例如尤其可以考虑将石灰、 石粉、 硅酸铝、 氧化铝、 氧化硅、 粉状漆或者诸如此类的 作为过滤辅助材料。
对此可供选择地或者补充地, 作为用于吸纳和 / 或粘合过喷的过滤辅助材料也可 以使用具有空穴结构和相对于其外部尺寸来说有很大的内表面的颗粒, 例如沸石或者其他 空心的例如由聚合物、 玻璃或者硅酸铝构成的球形体和 / 或天然的或者合成产生的纤维。
对此可供选择地或者补充地, 作为用于吸纳和 / 或粘合过喷的过滤辅助材料也可 以使用与过喷发生化学反应的颗粒, 例如由胺基、 环氧基、 羧基、 羟基或者异氰酸脂基组成 的化学反应颗粒、 由利用辛基硅烷 (Octylsilan) 再处理的氧化铝组成化学反应颗粒或者 固态的或者液态的单体、 低聚物或者聚合物、 硅烷、 硅醇或者硅氧烷。
过滤辅助材料优选地由大量过滤辅助材料颗粒组成, 这些过滤辅助材料颗粒具有 在例如大约 10 微米至大约 100 微米的范围内的平均直径。
为了能够将过滤辅助材料添加到未处理气流中, 而不存在过滤辅助材料进入喷漆 设备 100 的涂装区 108 中的危险, 并且为了能够连同湿漆过喷一起接收从过滤元件 172 清 除的过滤辅助材料, 为由多个 ( 例如三个 ) 过滤器模块 132 组成的每个组分配有各一个共 同的受料容器 176, 该受料容器在装置 126 的纵向 134 上越过例如三个配属的过滤器模块 132 的整个长度地延伸 ( 见图 7)。 受料容器 176 基本上呈沟槽状地构成, 并且包括上面的入口区段 178 以及向下连 接着入口区段 178 的混合区段 180。
入口区段 178 由两个垂直于纵向 134 分布的端壁 182 和两个相互对置的、 从一个 端壁 182 延伸至另一个端壁 182 的并且相对于垂直线以至少大约 30 度的角倾斜的侧壁 184 来界定。
向下连接着入口区段 178 的混合区段 180 基本上圆柱形地构成, 并且具有越过例 如大约 270 度的圆周角延伸的、 呈圆柱区段形的套壁 186, 该套壁的上边缘连接到受料容器 176 的入口区段 178 的侧壁 184 的下边缘上, 从而混合区段 180 向上朝着入口区段 178 敞 开。
在受料容器 176 的入口区段 178 的侧壁 184 上保持着卷扬装置 198, 该卷扬装置用 于将压缩空气冲击发射到位于其下方的、 容纳在受料容器 176 内的材料中, 以便卷起该材 料并且因此将该材料, 包括其中含有的过滤辅助材料在内, 添入到穿过受料容器 176 入口 区段 178 的未处理气流中。
在设备 100 运行期间, 卷扬装置 198 间歇性地投入运行, 例如每分钟四次, 每次大 约 5 秒钟。
卷扬装置 198 包括多个用于压缩空气的排气喷嘴 200, 例如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至 少两个, 这些排气喷嘴构成为锥形喷嘴, 并且可以产生各一个向下朝着受料容器 176 的混 合区段 180 扩展的压缩空气锥体。
排气喷嘴 200 布置在压缩空气管道 196 上, 该压缩空气管道穿过受料容器 176 的 入口区段 178 的侧壁 184 中的一个侧壁, 并且导向布置在受料容器 176 之外的压缩空气源 202。
在受料容器 176 的混合区段 180 中布置有混合装置 204( 图 6), 该混合装置用于将 从不同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过滤元件 172 清除的材料彻底地机械地搅匀, 该材料将混合区段 180 添装至料位高度 206。
正如最佳地从图 7 中可见的那样, 混合装置 204 包括转动轴 208, 该转动轴平行于 装置 126 的纵向 134 延伸并且借助于轴承 210 围绕平行于纵向 134 分布的水平的转动轴线 212 可转动地支承在受料容器 176 的端壁 182 上。
转动轴 208 的端部流体密封地穿过受料容器 176 的端壁 182 中的一个端壁, 并且 联接到布置在受料容器 176 之外的转动驱动装置 214( 例如电动驱动电机 ) 上。
混合装置 204 的转动轴 208 可以延伸越过喷漆室 118 的例如大约 20 米的整个长 度。
受料容器 176 的混合区段 180 中的材料添装量例如可以为至少 750 升。
在转动轴 208 上, 与该转动轴抗扭地布置有多个混合工具 216, 这些混合工具例如 可以构成为桨状物 218 或者犁铧。
受料容器 176 的混合区段 180 的内部轮廓以如下方式适应混合装置 204 的混合工 具 216 的外部轮廓, 即, 使混合工具 216 在混合装置 204 的转动轴 208 围绕其转动轴线 212 完整翻转时抹过混合区域 220, 这些混合工具的外部轮廓基本上相应于受料容器 176 的混 合区段 180 的内部轮廓。 优选的是, 混合装置 204 在围绕其转动轴线 212 完整翻转时基本上抹过受料容器 176 的整个混合区段 180。
由于混合装置 204 的借助于转动驱动装置 214 驱动的混合运动破坏了颗粒之间的 结合力, 位于受料容器 176 中的材料由这些颗粒组成, 并且促使材料在转动轴 208 的纵向上 混合, 从而在受料容器 176 内部没有浓度差别, 并且尤其是一方面新鲜过滤辅助材料和另 一方面从过滤元件 172 清除的过滤辅助材料及湿漆过喷的比例关系在受料容器 176 中基本 上到处都一样大。
为了能够为受料容器 176 输送新鲜过滤辅助材料, 在受料容器 176 的端壁 182 上 设置有用于新鲜过滤辅助材料的入口 222, 该入口与 ( 未示出的 ) 用于新鲜过滤辅助材料的 源连接。
在与用于新鲜过滤辅助材料的入口 222 对置的端壁 182 上设置有材料出口 224, 该 出口布置在混合区段 180 的底部区域中、 靠近圆柱形混合区段 180 的底部突起。
通过该材料出口 224 可以从受料容器 176 中导出浓集有湿漆过喷的过滤辅助材 料, 以便使受料容器 176 中的料位高度 206 基本上维持恒定, 尽管通过入 222 输入了新鲜过 滤辅助材料。
在材料出口 224 附近, 在转动轴 208 上沿径向或者也在端侧上沿轴向从转动轴 208 伸出地布置有混合工具 216′, 该混合装置支持通过材料出口 224 的材料输出。
代替构成为在径向上从转动轴 208 伸出的单个桨状物 218, 混合装置 204 的混合工 具 216 也可以构成为与混合装置 204 的转动轴线 212 同轴地构成的螺旋体 226。
混合装置 204 尤其可以设有两个具有相反转动方向的螺旋体 226、 226′。
在此, 这两个螺旋体可以具有相同的螺距, 但是具有不同的半径。
通过两个螺旋体 226、 226′的互相相反的转动方向实现了将存在于混合区段 180
中的材料特别好地搅匀。
此外, 通过操作混合装置 204, 将位于受料容器 176 内的材料的表面弄平, 并且将 受料容器 176 中也许通过从下面掏空而形成的材料桥断开。
为了将从流动腔 128 进入到过滤器模块 132 中的未处理气流分成配属于各个过滤 器模块 132 的分未处理气流 228, 为了将这些分未处理气流 228 有针对地导入到各个受料容 器 176 的入口区段 178 中, 并且为了防止未处理气流从流动腔 182 直接进入过滤元件 172, 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都设有缝隙状的进气口 230, 该进气口构成为进气通道 232, 该进气通 道具有在分未处理气流 228 的流动方向上直至狭窄部位 234 变窄的可穿流的横截面。
对此可供选择地或者补充地, 也可以设置的是, 进气通道 232 具有在未处理气流 的流动方向上从狭窄部位 240 往外扩宽的可穿流的横截面。
进气通道 232 向下由进流斜坡 236 来界定, 该进流斜坡从承载结构 156 的前支架 160 出发以例如大约 40 度至大约 65 度的角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向上倾斜地延伸。
进流斜坡 236 在流动腔 128 的纵向 134 上在进气口 230 的例如大约 1 米至大约 2 米的基本上整个长度之上延伸, 该整个长度几乎相应于整个过滤器模块 132 在纵向 134 上 的延展。 进气口 230 向上由前壁 166 的下边缘并且由从前壁 166 的下边缘倾斜向下伸到过 滤器模块 132 的内部空间中的上导向板 238 来界定。
上导向板 238 以例如大约 55 度至大约 70 度的角相对水平面倾斜, 并且在纵向 134 上在进气口 230 的例如 1 米或 2 米的基本上整个长度上延伸。
通过用于分未处理气流 228 的该上导向板 238 实现了 : 未处理气流不会在过滤器 模块 132 的前壁 166 上就中断, 而是会直接导入受料容器 176 中 ( 见图 6)。
在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运行中, 上导向板 238 设有由过滤辅助材料构成的涂层, 从而 使导向板 238 能容易地就变干净并且没有过喷直接粘附在上导向板 238 上。
通过进气口 230 的上面所描述的几何结构的构造形式实现了 : 进气口 230 具有狭 窄部位 234, 在该狭窄部位上, 进气口 230 的可穿流的横截面最小并且因此未处理气流速最 大。
优选的是, 狭窄部位中的未处理气流速为大约 2 米 / 秒至大约 8 米 / 秒, 尤其是大 约 3 米 / 秒至大约 5 米 / 秒。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防止了 : 过滤辅助材料从形成封闭盒子的过滤器模块 132 的 内部到达流动腔 128 并且从那里到达涂装区 108。 因此, 受料容器 176 中过滤材料的卷起和 对过滤元件 172 的清理可以在每个任意的时刻进行, 而不必将未处理气流输送到过滤器模 块 132 或者甚至不必中断涂装区 108 中喷漆装置 116 的运行。
此外, 通过分未处理气流 228 指向受料容器 176 地从相应的进气口 230 溢出, 保证 了: 分未处理气流 228 在受料容器 176 的入口区段 178 中实现转向。由此, 通过分未处理气 流 228 带走足够量的过滤辅助材料, 该过滤辅助材料通过从位于受料容器 176 内的容器中 卷扬而产生。
从流动腔 128 穿过进气 230 到过滤器模块 132 的内部空间中的未处理气流动在图 6 中示意性示出。 从中清楚可见的是, 在过滤器模块 132 的内部空间中构成带有水平分布的 轴线的流动辊。
在受料容器 176 的与进气口 230 对置的侧上, 载有过滤辅助材料的未处理气流又 从受料容器 176 的入口区段 178 流出来, 并且然后散布在过滤元件容纳室 170 的整个深度 上, 从而围绕过滤元件 172 构成漩涡, 并且基于分未处理气流 228 在狭窄部位 234 上获得的 很高的动态性, 保证了过滤辅助材料均匀地散布到各个过滤元件 172 上。
在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运行中, 进入各个过滤器模块 132 的分未处理气流 228 抹过了过滤元件 172 的过滤表面, 其中, 所携带的过滤辅助材料和所携带的湿漆过喷都在 过滤表面上析出, 并且经过滤的原料气作为排气流通过多孔的过滤表面到达过滤元件 172 的内部空间, 该内部空间与基体 174 内部的空腔连接, 过滤元件 172 从该基体伸出。净化过 的排气流从该空腔到达各个排气管 248, 该排气管从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过滤元件 172 的 基体 174 导向大约居中地布置在流动腔 128 下方的并且平行于流动腔 128 的纵向 134 分布 的排气通道 250( 尤其见图 1 和 2)。
排气流的流动方向在图 2 中用箭头 252 给出。
净化掉了湿漆过喷的排出空气从排气通道 250 到达 ( 未示出的 ) 排气鼓风机, 经 净化的排出空气从那里经由 ( 未示出的 ) 冷却调节器和布置在涂装区 108 上面的 ( 未示出 的 ) 空气室的 ( 未示出的 ) 输送管道输送到所谓的通风室。
经净化的排出空气从该空气室经由过滤盖返回到涂装区 108 中。
从输送管道分支出 ( 未示出的 ) 排气管, 通过该排气管, 一部分经净化的排出气流 ( 例如经由烟囱 ) 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这部分排出气流由新鲜空气来代替, 该新鲜空气通过两个气 幕产生装置 254 供应到流动腔 128 中, 这些气幕产生装置通过各一个供气管道 256 与 ( 未 示出的 ) 供气设备连接 ( 图 1 和 2)。
每个气幕产生装置 254 产生各一个气幕, 该气幕从各自配属的气幕产生装置 254 出发, 在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上沿着过滤器模块 132 的顶板 164 的上侧指向相对的模块列 136 的上边缘之间的狭窄部位 262, 并且由此防止了载有湿漆过喷的未处理气流 120 从涂装区 108 到达过滤器模块 132 的上侧, 并且防止了未处理气流 120 中的湿漆过喷沉积在过滤器模 块 132 的上侧。
在由气幕产生装置 254 在过滤器模块 132 上侧上产生的横向气幕中, 空气的正中 的流动方向在图 2 中由箭头 264 加以说明。
大部分穿过涂装区 108 的空气因此在循环空气回路中被引导, 该循环空气回路包 括涂装区 108、 流动腔 128、 过滤器模块 132、 排气管 248、 排气通道 250、 排气鼓风机以及输送 管道和在涂装区 108 之上的空气室, 其中, 通过经由气幕产生装置 254 输入新鲜空气使对循 环空气回路中引导的空气的持续加热得以避免。
因为从分未处理气流 228 中分离湿漆过喷借助于过滤元件 172 干燥地进行, 也就 是说未用清洗液进行冲洗, 所以在循环空气回路中引导的气体在分离湿漆过喷时没有被沾 湿, 从而也不需要用于给在循环空气回路中引导的空气去潮的装置。
另外也不需要用于从冲洗清洗液中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过滤元件 172 以确定的时间间隔在其装载的湿漆过喷和过滤辅 助材料达到预先给定的程度时通过压缩空气冲击得以清理。
这种清理可以 ( 依赖于过滤元件 172 上的压力损失增加 ) 例如每 8 小时的工作班进行一到六次, 也就是, 大约每 1 至 8 小时一次。
所需的压缩空气冲击借助于 ( 未示出的 ) 布置在每个过滤器模块 132 的过滤元 件 172 的基体 174 上的脉动单元产生, 其中, 脉动单元为此能够向压缩空气管发出压缩空气 冲击, 这些压缩空气管分布在各个基体 174 内部并且从脉动单元导入过滤元件的内部空间 中。
压缩空气冲击从过滤元件 172 的内部空间通过多孔的过滤表面进入过滤元件容 纳室 170 内, 其中, 将在过滤表面上形成的、 由过滤辅助材料和沉积在其上面的湿漆过喷组 成的阻挡层与过滤表面剥离, 从而使过滤表面回到其清理后的初始状态。
在前面所描述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中, 仅通过卷起相应配属的受料容 器 176 中的过滤辅助材料来将过滤辅助材料添加到分未处理气流 228 中。
为了能够取出受料容器 176 中聚集的、 与湿漆过喷混在一起的过滤辅助材料并且 为了能够将该过滤辅助材料弄干净或者再次利用该过滤辅助材料, 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 置 126 包括 ( 未示出的 ) 过滤辅助材料导出装置, 该过滤辅助材料导出装置连接到受料容 器 176 的材料出口 224 上并且例如包括用于从受料容器 176 吸走材料的抽吸鼓风机。
从受料容器 176 中取出的材料包含具有过喷颗粒的过滤辅助材料, 从受料容器 176 中取出的该材料可以要么加以清除要么 ( 也许在回收后 ) 至少部分地在涂层设备中被 再利用。
在图 9 中以模块列 136 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第 二实施方式与上面所描述的装置 126 的区别在于, 不是为模块列 136 的所有在装置 126 的 纵向 134 上依次布置的过滤器模块 132 都分配了唯一的、 在模块列 136 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的受料容器 176, 而是取而代之地, 将每个模块列 136 分成分别具有多个 ( 例如分别具有四 个 ) 过滤器模块 132 的多个 ( 例如两个 ) 模块组 266a、 266b, 并且为每个模块组 266a、 266b 分配了各一个受料容器 176a 或 176b, 该受料容器容纳从相应模块组 266a、 266b 的过滤器模 块 132 的过滤元件 172 清除的材料 ( 过滤辅助材料和湿漆过喷 )。
因此, 在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这种实施方式中, 在纵向 134 上相继排列 地分别布置了至少两个受料容器 176a、 176b, 其中, 但是每个受料容器 176a、 176b 仍然容纳 从多个过滤器模块 132 中清除的材料。
此外, 每个受料容器 176a、 176b 都具有各一个混合装置 204, 借助于该混合装置, 可以将来自不同的过滤器模块 132 的并且由相应受料容器 176a、 176b 接收的材料搅匀。
在该实施方式中, 受料容器 176a、 176b 的端壁 182 并非贯通垂直地构成, 而是具有 在端侧上对入口区段 178 进行界定的上部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该端壁区段以如下方式相 对于垂线倾斜, 即, 使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在纵向 134 上突出于相关的受料容器 176a、 176b 的混合区段 180。
由此, 在纵向 134 上相继排列的受料容器 176a、 176b 的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下方 并且在这些受料容器 176a、 176b 的混合区段 180 的端壁之间, 创造了足够空间用于安置混 合装置 204 的各一个转动驱动装置 214。
此外, 要注意的是, 在排气管 248 与受料容器 176a、 176b 之间提供有足够空间用于 建设各个混合装置 204 的转动轴 208。
在装置 126 的纵向 134 上依次布置的模块组 266a、 266b 可以被分配给不同喷漆室或者在相同的喷漆室内的不同喷漆区段, 例如一方面是用于汽车车身 102 内部喷漆的喷漆 区段, 而另一方面是用于汽车车身 102 外部喷漆的喷漆区段。
对此可供选择地还可以设置 : 在为其分配有模块组 266a、 266b 的不同的喷漆区段 中, 将不同的喷漆种类运用于汽车车身 102 上, 例如一方面是底漆而另一方面是清漆。
在喷漆设备的位于模块组 266a、 266b 之间的区域之上的区域中, 不将漆运用于汽 车车身 102 上。
此外, 在图 9 中示出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构造和功 能方面与图 1 至 8 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 就这点而言, 上面的描述对此有所涉及。
在图 10 中以模块列 136 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 第三实施方式与图 1 至 8 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 被分配给同一受料容器 176 的过滤器模块 132 的数量更大 ( 例如八个过滤器模块 132), 从而受料容器 176 在装置 126 的纵向 134 上具有很长的延伸部 ( 例如 16m 或更多 )。
在受料容器 176 的如此长的长度上必须使用具有很高驱动功率的转动驱动装置 214, 以便驱动在受料容器 176 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 设有混合工具 216 的转动轴 208 进行 转动运动。 因此, 在图 10 中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 : 混合装置 204 具有两个在纵向 134 上和在共同的转动轴线 212 的方向上相继排列的转动轴 208a、 208b, 这些转动轴由各一个 自身的转动驱动装置 214a、 214b 来驱动并且分别可转动地支承在受料容器 176 中间的轴承 272 中以及支承在受料容器 176 的前端壁 182a 或者后端壁 182b 上。
每个转动轴 208a、 208b 都设有一个或者多个混合工具 216, 例如设有螺旋体 226, 用于将受料容器 176 中容纳的材料搅匀。
通过将混合工具 216 分配在两个相互分开地支承和驱动的转动轴 208a、 208b 上, 可以降低转动驱动装置 214a、 214b 为了产生混合工具 216 的转动运动所需的驱动功率。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 受料容器 176 的端壁 182a、 182b 也并非贯通竖直地构成, 而 是具有在端侧上对入口区段 178 进行界定的上部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该端壁区段以如下 方式相对于垂线倾斜, 即, 使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在纵向 134 上突出于受料容器 176 的混合 区段 180。
由此, 在倾斜的端壁区段 268 下方创造了足够的空间用于安置混合装置 204 的各 一个转动驱动装置 214a、 214b。
此外, 在图 10 中示出的用于分离湿漆过喷的装置 126 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构造和功 能方面与图 1 至 8 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 就这点而言, 上面的描述对此也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