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配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锡是一类含有Sn-C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1972年Brown首次发现Ph3SnO2CCH3具有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作用以来,人们对有机锡的合成、分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逐渐增多。80年代,人们在对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和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有机锡化合物具有比顺铂更高的抗肿瘤活性(Crowe,A.J.;Smith,P.J.;Atassi.G.,Chem.Biol.Interact.,1980,32,171.),自此,关于有机锡抗癌活性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成为继顺铂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有机锡中的基团R是决定整个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的主要因素,环己基、正丁基和苯基的配合物抗癌活性最强,乙基次之,甲基最弱几乎无效,但是配体的结构对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和抗癌谱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专利CN101402650B公开了一种二丁基锡与喹啉甲酸配合物在制备治疗胃癌、鼻咽癌、人肝癌或白血病的药物中应用;中国专利CN101434616B公开了一种二丁基锡Schiff碱配合物在制备治疗胃癌、鼻咽癌、人肝癌或白血病的药物中应用。中国专利CN10293431A公开了一系列含二茂铁吡唑基的有机锡氧簇合物及其在抗肺癌、抗肝癌或抗黑色素瘤药物中的应用。
基于有机锡类化合物是经实验证明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本发明选择三(m-氟苄基)氯化锡与配体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得到了对人结肠癌细胞(Colo205)、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NCI-H460)的抑制活性较强的化合物,为开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了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上述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是提供上述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其为如下结构式(1)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及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如下:
元素分析(C26H26F3NS2Sn):理论值:C,52.72;H,4.42;N,2.36。测定值:C,52.58;H,4.45;N,2.40。
IR(KBr,cm-1):3055,2963,2872v(C-H),1136vas(C=S),687vs(C-S),517v(Sn-C),432v(Sn-S)。
1H NMR(CDCl3,500MHz),δ(ppm):6.50-7.14(m,12H,Ph-H);3.73(t,4H,NCH2-);2.64(s,6H,SnCH2-);2.07(t,4H,-CH2-)。
119Sn NMR(CDCl3,186MHz),δ(ppm):-90.40。
本发明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为晶体结构, 其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550(15)nm,b=1.3349(3)nm,c=1.3782(3)nm,α=89.216(2)°,β=82.044(2)°,γ=84.637(2)°,Z=2,V=1.2799(5)nm3,Dc=1.537Mg·m-3,μ(MoKa)=1.198mm-1,F(000)=596,2.93°<θ<27.50°,晶体尺寸:0.21x0.20x0.15mm,R=0.0313,wR=0.0934。
本发明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结构特点是:中心锡原子与三个碳原子和一个硫原子配位,形成了畸变四面体构型。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种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是在反应容器中按顺序依次加入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1-3mmol、三(m-氟苄基)氯化锡1-3mmol、三乙胺1-3mmol、溶剂无水甲醇30~70mL,在搅拌回流下反应8~12h;冷却,过滤;在25~35℃条件下,控制溶剂挥发结晶,得无色透明晶体,即为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
作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其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申请人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确认研究,确认该配合物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也就是说上述配合物的用途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具体地说就是在制备抗结肠癌或肝癌或乳腺癌或人宫颈癌或肺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可以其为原料制备抗结肠癌、抗肝癌、抗乳腺癌、抗宫颈癌、抗肺癌药物。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相比,本发明的有机锡配位聚合物具有抗癌活性高、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等特点,为开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附图说明
图1是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晶体分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应注意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
在圆底烧瓶中按顺序依次加入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1mmol、三(m-氟苄基)氯化锡1mmol、三乙胺1mmol、溶剂无水甲醇30mL,在搅拌回流下反应8h;冷却,过滤;在25~35℃条件下,控制溶剂挥发结晶,得无色透明晶体,即为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产率:64%,熔点:84~86℃。
元素分析(C26H26F3NS2Sn):理论值:C,52.72;H,4.42;N,2.36。测定值:C,52.58;H,4.45;N,2.40。
IR(KBr,cm-1):3055,2963,2872v(C-H),1136vas(C=S),687vs(C-S),517v(Sn-C),432v(Sn-S)。
1H NMR(CDCl3,500MHz),δ(ppm):6.50-7.14(m,12H,Ph-H);3.73(t,4H,NCH2-);2.64(s,6H,SnCH2-);2.07(t,4H,-CH2-)。
119Sn NMR(CDCl3,186MHz),δ(ppm):-90.40。
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550(15)nm,b=1.3349(3)nm,c=1.3782(3)nm,α=89.216(2)°,β=82.044(2)°,γ=84.637(2)°,Z=2,V=1.2799(5)nm3,Dc=1.537Mg·m-3,μ(MoKa)=1.198mm-1,F(000)=596,2.93°<θ<27.50°,晶体尺寸:0.21x0.20x0.15mm,R=0.0313,wR=0.0934。
实施例2:
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
在圆底烧瓶中按顺序依次加入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1.5mmol、三(m-氟苄基)氯化锡1.5mmol、三乙胺1.5mmol、溶剂无水甲醇40mL,在搅拌回流下反应9h;冷却,过滤;在25~35℃条件下,控制溶剂挥发结晶,得无色透明晶体,即为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产率:63%,熔点:84~86℃。
元素分析(C26H26F3NS2Sn):理论值:C,52.72;H,4.42;N,2.36。测定值: C,52.58;H,4.45;N,2.40。
IR(KBr,cm-1):3055,2963,2872v(C-H),1136vas(C=S),687vs(C-S),517v(Sn-C),432v(Sn-S)。
1H NMR(CDCl3,500MHz),δ(ppm):6.50-7.14(m,12H,Ph-H);3.73(t,4H,NCH2-);2.64(s,6H,SnCH2-);2.07(t,4H,-CH2-)。
119Sn NMR(CDCl3,186MHz),δ(ppm):-90.40。
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550(15)nm,b=1.3349(3)nm,c=1.3782(3)nm,α=89.216(2)°,β=82.044(2)°,γ=84.637(2)°,Z=2,V=1.2799(5)nm3,Dc=1.537Mg·m-3,μ(MoKa)=1.198mm-1,F(000)=596,2.93°<θ<27.50°,晶体尺寸:0.21x0.20x0.15mm,R=0.0313,wR=0.0934。
实施例3:
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
在圆底烧瓶中按顺序依次加入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2mmol、三(m-氟苄基)氯化锡2mmol、三乙胺2mmol、溶剂无水甲醇50mL,在搅拌回流下反应10h;冷却,过滤;在25~35℃条件下,控制溶剂挥发结晶,得无色透明晶体,即为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产率:65%,熔点:84~86℃。
元素分析(C26H26F3NS2Sn):理论值:C,52.72;H,4.42;N,2.36。测定值:C,52.58;H,4.45;N,2.40。
IR(KBr,cm-1):3055,2963,2872v(C-H),1136vas(C=S),687vs(C-S),517v(Sn-C),432v(Sn-S)。
1H NMR(CDCl3,500MHz),δ(ppm):6.50-7.14(m,12H,Ph-H);3.73(t,4H,NCH2-);2.64(s,6H,SnCH2-);2.07(t,4H,-CH2-)。
119Sn NMR(CDCl3,186MHz),δ(ppm):-90.40。
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550(15)nm,b=1.3349(3)nm,c=1.3782(3)nm,α=89.216(2)°,β=82.044(2)°,γ=84.637(2)°,Z=2,V=1.2799(5)nm3,Dc=1.537Mg·m-3,μ(MoKa)=1.198mm-1,F(000)=596,2.93°<θ<27.50°,晶体尺寸:0.21x0.20x0.15mm,R=0.0313,wR=0.0934。
实施例4:
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的制备:
在圆底烧瓶中按顺序依次加入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3mmol、三(m-氟苄基)氯化锡3mmol、三乙胺3mmol、溶剂无水甲醇70mL,在搅拌回流下反应12h;冷却,过滤;在25~35℃条件下,控制溶剂挥发结晶,得无色透明晶体,即为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产率:66%,熔点:84~86℃。
元素分析(C26H26F3NS2Sn):理论值:C,52.72;H,4.42;N,2.36。测定值:C,52.58;H,4.45;N,2.40。
IR(KBr,cm-1):3055,2963,2872v(C-H),1136vas(C=S),687vs(C-S),517v(Sn-C),432v(Sn-S)。
1H NMR(CDCl3,500MHz),δ(ppm):6.50-7.14(m,12H,Ph-H);3.73(t,4H,NCH2-);2.64(s,6H,SnCH2-);2.07(t,4H,-CH2-)。
119Sn NMR(CDCl3,186MHz),δ(ppm):-90.40。
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70550(15)nm,b=1.3349(3)nm,c=1.3782(3)nm,α=89.216(2)°,β=82.044(2)°,γ=84.637(2)°,Z=2,V=1.2799(5)nm3,Dc=1.537Mg·m-3,μ(MoKa)=1.198mm-1,F(000)=596,2.93°<θ<27.50°,晶体尺寸:0.21x0.20x0.15mm,R=0.0313,wR=0.0934。
试验例:
本发明的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其体外抗癌活性测定是通过MTT实验方法实现的。
MTT析法:
以代谢还原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为基础。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标仪测定特征波长的光密度,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
采用MTT法来测定有机锡配位物对人结肠癌细胞(Colo205)、人肝癌细胞(HepG2)、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癌细胞(H460)的抑制活性。
细胞株及培养体系:Colo205,HepG2,MCF7,Hela和H460细胞株取自美国组织培养库(ATCC)。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GIBICO公司)培养基,在5%(体积分数)CO2、37℃饱和湿度培养箱内进行体外培养。
测试过程:将测试药液(0.1nM-10uM)按照浓度的浓度梯度分别加入到各个孔中,每个浓度设6个平行孔。实验分为药物试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测试药)、对照组(只加培养液和细胞,不加测试药)和空白组(只加培养液,不加细胞和测试药)。将加药后的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72h。对照药物的活性按照测试样品的方法测定。在培养了72h后的孔板中,每孔加MTT40uL(用D-Hanks缓冲液配成4mg/mL)。在37℃放置4h后,移去上清液。每孔加150uL DMSO,振荡5min,使Formazan结晶溶解。最后,利用自动酶标仪在570nm波长处检测各孔的光密度。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使用Graph Pad Prism version5.0程序,化合物IC50通过程序中具有S形剂量响应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得到。
以MTT分析法对人结肠癌细胞(Colo205)细胞株、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株、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人肺癌细胞(H460)细胞株进行分析,测定其IC50值,结果如表1所示,结论为:由表中数据可知,本发明的抗癌药物,对人结肠癌、人肝癌、人乳腺癌、人宫颈癌、人肺癌抗癌活性较高,可作为抗癌药物的候选化合物。
表1三(m-氟苄基)锡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配合物抗癌药物体外活性测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