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与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与制备方法.pdf(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559611.3 (22)申请日 2017.07.11 (71)申请人 廖碧梅 地址 514200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 高陂机团白玉路14号 (72)发明人 廖碧梅苏睦泽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 所 53113 代理人 张玺 (51)Int.Cl. C08L 55/02(2006.01) C08L 23/12(2006.01) C08L 33/12(2006.01) C08L 69/00(2006.01) C08K 13/04(2006.。
2、01) C08K 3/08(2006.01) B29B 9/0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与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 涂塑料的配方与制备方法, 其原料按重量份如 下: 基材95-98份, 分散剂: 0.1-0.5份, 水晶颗粒 状珠光粉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金点0.5-1份, 颜料0.1-0.5份。 本 发明与常规免喷涂塑料相比, 材料后期使用不需 喷涂、 一次注塑成型, 达到无流纹绚丽闪烁的效 果, 产品合格率高、 成本较低、 绿色环保, 无喷涂 工艺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
3、的排放。 无污染, 节能 高效, 帮客户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择耐磨的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或耐磨的颗粒状银点金点, 使 用双螺杆侧喂料系统, 减少熔融共混时对颗粒的 研磨和剪切, 预防颗粒成泥, 保证金属闪烁的质 感, 并且不会在浇口处堆积泥状流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CN 107189334 A 2017.09.22 CN 107189334 A 1.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其特征在于: 其原料按重量份如下: 基材 95-98份, 分散剂: 0.1-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 耐磨 的颗粒状金点0.5-1份, 颜料0.。
4、1-0.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和耐磨的颗粒状金点的总质量份为1-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基材包括ABS、 PP、 PMMA、 PC及合金料、 阻燃料、 改性塑料等。 4.一种利要求1所述的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 下步骤: S1、 原料配备: 按照质量份选取基材95-98份, 分散剂: 0.1-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金点。
5、0.5-1份, 颜料0.1-0.5份; S2、 搅拌混合: 将S1中配备的原料在搅拌装置内充分搅拌, 搅拌时间不低于30min; S3、 剪切: 将混料经过高剪切双螺杆先制成专用颜色效果的色母粒底材, 致使颜色材料 分散充分, 使用双螺杆侧喂料系统进行喂料, 减少熔融共混时对颗粒的研磨和剪切, 预防颗 粒成泥; S4、 熔融共混: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进行混合, 熔融状态下, 各种材料分子之间打散和对 流激化, 加之双螺杆的剪切作用, 使材料混合效果更好; S5、 拉条造粒: 采用水拉条方式拉条, 并在拉条后的条状塑料干燥后进行切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
6、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S5中拉条后条状塑料经过水的水温不超过5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S5中干燥采用常温风干方式进行干燥, 风干的风速为6-8m/s, 且风干时间不低于30s。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7189334 A 2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与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注塑领域, 更具体地说, 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 的配方。 同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塑料件经过喷涂处理后可以获得各种色彩的外观效果。
7、, 但是喷涂工艺繁琐 而且污染严重, 深受厂家诟病。 免喷涂塑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即向树脂中添加 金属颜料、 珠光粉等具有特殊色彩效果的颜料, 获得与喷漆相似效果的产品。 0003 现有的免喷涂塑料, 在厂家注塑成型时, 普遍存在流纹和接线于塑胶制品表面, 影 响美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与制备方法, 以 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其原料按重量份如下: 基材95-98份, 分散 剂: 0.1-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0.5。
8、-1份,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金点 0.5-1份, 颜料0.1-0.5份。 0006 优选的, 所述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和耐磨的颗粒状金点的总质 量份为1-3份。 0007 优选的, 所述基材包括ABS、 PP、 PMMA、 PC及合金料、 阻燃料、 改性塑料等。 0008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S1、 原料配备: 按照质量份选取基材95-98份, 分散剂: 0.1-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金点0.5-1份, 颜料0.1-0.5份; S2、 搅拌混合:。
9、 将S1中配备的原料在搅拌装置内充分搅拌, 搅拌时间不低于30min; S3、 剪切: 将混料经过高剪切双螺杆先制成专用颜色效果的色母粒底材, 致使颜色材料 分散充分, 使用双螺杆侧喂料系统进行喂料, 减少熔融共混时对颗粒的研磨和剪切, 预防颗 粒成泥; S4、 熔融共混: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进行混合, 熔融状态下, 各种材料分子之间打散和对 流激化, 加之双螺杆的剪切作用, 使材料混合效果更好; S5、 拉条造粒: 采用水拉条方式拉条, 并在拉条后的条状塑料干燥后进行切粒。 0009 优选的, 所述S5中拉条后条状塑料经过水的水温不超过50。 0010 优选的, 所述S5中干燥采用常温风干方式。
10、进行干燥, 风干的风速为6-8m/s, 且风干 时间不低于30s。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与常规免喷涂塑料相比, 材料后期 使用不需喷涂、 一次注塑成型, 达到无流纹绚丽闪烁的效果, 产品合格率高、 成本较低、 绿色 说明书 1/2 页 3 CN 107189334 A 3 环保, 无喷涂工艺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无污染, 节能高效, 帮客户提高产品市场竞 争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 对本 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不 。
11、用于限定本发明。 0013 实施例1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配方, 其原料按重量份如下: 基材95-98份, 分散 剂: 0.1-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 耐磨的颗粒状金点 0.5-1份, 颜料0.1-0.5份。 0014 所述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和耐磨的颗粒状金点的总质量份为1- 3份。 0015 所述基材包括ABS、 PP、 PMMA、 PC及合金料、 阻燃料、 改性塑料等。 0016 一种运用于注塑无流纹免喷涂塑料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S1、 原料配备: 按照质量份选取基材95-98份, 分散剂: 0.1。
12、-0.5份, 水晶颗粒状珠光粉 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银点0.5-1份或者耐磨的颗粒状金点0.5-1份, 颜料0.1-0.5份; S2、 搅拌混合: 将S1中配备的原料在搅拌装置内充分搅拌, 搅拌时间不低于30min; S3、 剪切: 将混料经过高剪切双螺杆先制成专用颜色效果的色母粒底材, 致使颜色材料 分散充分, 使用双螺杆侧喂料系统进行喂料, 减少熔融共混时对颗粒的研磨和剪切, 预防颗 粒成泥; S4、 熔融共混: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进行混合, 熔融状态下, 各种材料分子之间打散和对 流激化, 加之双螺杆的剪切作用, 使材料混合效果更好; S5、 拉条造粒: 采用水拉条方式拉条, 并在。
13、拉条后的条状塑料干燥后进行切粒, 所述S5 中拉条后条状塑料经过水的水温不超过50, 所述S5中干燥采用常温风干方式进行干燥, 风干的风速为6-8m/s, 且风干时间不低于30s。 0017 本发明与常规免喷涂塑料相比, 材料后期使用不需喷涂、 一次注塑成型, 达到无流 纹绚丽闪烁的效果, 产品合格率高、 成本较低、 绿色环保, 无喷涂工艺造成的有毒有害气体 的排放。 无污染, 节能高效, 帮客户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选择耐磨的水晶颗粒状珠光粉或 耐磨的颗粒状银点金点, 使用双螺杆侧喂料系统, 减少熔融共混时对颗粒的研磨和剪切, 预 防颗粒成泥, 保证金属闪烁的质感, 并且不会在浇口处堆积泥状流纹。 0018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 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2/2 页 4 CN 107189334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