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pdf

  • 上传人:汲墨****o
  • 文档编号:9013742
  • 上传时间:2021-01-27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432.5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10538.4

    申请日:

    20091109

    公开号:

    CN101696420B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N15/82,A01H1/02

    主分类号:

    C12N15/82,A01H1/02

    申请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

    周淼平,任丽娟,张鹏,余桂红,孙晓波,张旭,马鸿翔

    地址:

    210014 江苏省南京钟灵街50号

    优先权:

    CN200910210538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纪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天麻的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导入常规小麦并表达,增加小麦的纹枯病抗性;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在于以下步骤:构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pAHC-NP-GAFP;通过基因枪法将pAHC-NP-GAFP导入受体小麦幼胚细胞,对小麦幼胚细胞愈伤诱导、植株再生,获得转基因待选植株,通过分子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阳性转基因植株通过自交和PCR筛选,获得T5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5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后代进行纹枯病抗性筛选;筛选出纹枯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植株。其优点在于:与常规的种质培育方法相比,具有针对性强、培育周期短、对重要农艺性状影响小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a、构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pAHC-NP-GAFP;b、通过基因枪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表达载体pAHC-NP-GAFP导入受体小麦幼胚细胞;c、对所述的小麦幼胚细胞进行愈伤诱导、植株再生,获得转基因待选植株;d、对上述转基因待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获得阳性转基因植株,阳性转基因植株通过自交和PCR筛选,获得T代转基因纯合株系;e、对T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后代进行纹枯病抗性筛选;f、筛选出纹枯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植株;所述的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pAHC-NP-GAFP通过以下步骤获得:A、制备质粒pAHC-NP:以pAHC25为基础质粒,采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BglII对pAHC25质粒DNA进行部分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bar基因,0.8%琼脂糖电泳,回收9.1Kb左右DNA酶切大片段,以TDNA连接酶与seq1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后的大肠杆菌DH5α细胞悬液涂布含100mg/L氨苄青霉素的平板,对抗氨苄青霉素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AHC-NP;B、制备pAHC-NP-GAFP表达载体:pAHC-NP质粒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maI和SacI完全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GUS基因,0.8%琼脂糖电泳,回收7.3Kb左右DNA酶切大片段,以TDNA连接酶与Seq2连接,转化大肠杆菌,对抗100mg/L氨苄青霉素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AHC-NP-GAFP即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所述的seq1为ATG GTT GTT TGT GCA TGT AGA CGT GCA CTT TGT TTA CCA CGT GAA CGT CGT GCA GGT TTT TGT AGA ATT CGT GGT AGA ATT CAT CCA CTT TGT TGT CGT CGT TGA;所述seq2为ATG AGG GTA CGG TTG AAT TCG GGC CAC CAA CTT GAT ACC GGG GGC TCA GTA GCA GAA GGC GGC TAC CTA TTC ATA ATA GAA AAC GAT TGT AAT CTT GTC TTA TAT GAT AAC AAC AGA GCG GTA TGG GCA TCA GGA ACC AAC GGA AAG GCC TAT GGC TGT GTG CTT AAG ATG CAG AAT GAT GGC AAC CTC CTT ATT TAT AGC GGT AGC AGG GCA ATA TGG GCA AGC AAC ACC AAT CGC CAA AAC GGT AAC TAC TAT CTG ATC CTT CAG AGA GAT CGT AAC GTC GTC ATA TAC GAT AAT TCT AAT AAT GCG ATT TGG GCA ACC CAC ACC AAC GTT GGA AAT GCT GAA ATC ACT GCC ATC CCA CAC AGC AAC GGC ACA GCG GCG GCG TCT GGC TG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子检测为PCR分析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抗小麦纹枯病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育种和分子生物学领域,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天 麻的抗真菌蛋白基因和防御素基因导入常规小麦并表达,增加小麦的纹枯 病抗性。

    背景技术

    小麦纹枯病,又称麦尖眼点病(Wheat sharp eyespot),是由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早在1934年国外即有报 道。1973年,我国也发现此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的不断 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长江流 域麦区的主要病害,并逐渐蔓延到黄淮麦区,近年来以鲁、豫、陕、苏、皖 等麦区发生较为严重(姚金保等,2007)。小麦纹枯病一般病田病株率为 10-20%,重病田块可达60-80%以上,由此造成的产量损失严重,轻的减产 5-10%,重的减产40%,甚至颗粒无收,并且小麦纹枯病发病越早,损失 越重(张会云等,2007)。

    目前,我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不仅增 加农本,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化防的效果还直接受到施药的时期、天气 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培育并推广小麦纹枯病抗病品种无疑是控制该病 害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但多年的种质材料鉴定研究也发现,在已经筛 选的近千份材料中,没有发现对该病害免疫的小麦品种(系),高抗的材 料也较少。对主要纹枯病抗源的抗性遗传和抗病QTL(数量性状位点)分 析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抗性是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数量性 状,并且存在复杂的基因互作(汤颋等,2004;吴纪中等,2005;张小村 等,2005;任丽娟等,2007)。由于遗传方式的复杂,给常规育种带来诸 多困难,如周期性强、预见性差等,直接影响了小麦纹枯病抗性改良的进 度。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由于周期短、可用的抗性基因多、针对性强等优 点,已经成为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的新手段。采用这一方法,来自于小麦近 缘种中间偃麦草的乙烯反应因子(ERF)基因已经被导入小麦并获得纹枯 病抗性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小麦植株(Chen Liang等,2008)。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ien,GAFP)位于天麻次生块 茎的表皮和皮层,对天麻次生块茎阻抑蜜环菌侵染有关,离体抑菌实验表 明天麻抗真菌蛋白对多种真菌均有抑菌活性(胡忠等,1988),该基因已经 被克隆(http://www.ncbi.nlm.nih.gov/;GenBank:AF225410)。防御素是 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其作用机理特 殊:带正电荷的防御素分子与带负电荷的靶细胞膜接触后,通过靶细胞膜 产生的电动势将形成疏水面的防御素二聚体注入细胞膜,多个二聚体可形 成跨膜离子通道,扰乱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能量状态,导致细胞膜去极化, 呼吸作用受抑制以及细胞ATP含量下降,最终使靶细胞死亡;防御素抗病 毒作用则是通过与病毒外壳蛋白结合而导致病毒失去生物活性(童青春 等,1999;龙晶等,2007)。防御素的抗菌谱广,不但对细菌、真菌、和 被膜病毒有广谱的毒杀效应,对某些恶性肿瘤细胞也有毒杀作用。来自于 兔的防御素NP-1已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GenBank:AAB21588)。本发 明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以及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 普通小麦,提高了小麦的纹枯病抗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小麦纹枯病抗性种质资源贫乏状况,采用 转基因方法将抗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 因导入感纹枯病的小麦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纹枯病抗性。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构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 的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方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小麦幼胚细胞; 通过组织培养过程筛选,获得转基因待选植株;对待选植株进行PCR(聚 合酶链式反应)分析,获得整合并表达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 因的转基因植株;对纯合的转基因植株后代株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筛 选并获得纹枯病抗性提高的小麦转基因株系。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构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 载体是这样实现的,以pAHC25(附图一)为基础质粒,采用限制性内切 酶Xba I和Bgl II对pAHC25质粒DNA进行部分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 bar基因,0.8%琼脂糖电泳,回收9.1Kb左右DNA酶切大片段,与起始密 码子ATG前和终止密码子TGA后分别添加Xba I和Bgl II酶切位点的兔 防御素NP-1基因(由GenBank:AAB21588氨基酸序列推导的DNA碱基 序列添加ATG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TGA,完整DNA序列见Seq1) DNA片段,采用T4DNA连接酶16℃连接过夜(25ul反应体系含1×T4DNA 连接酶缓冲液,质粒大片段0.3pmol,兔防御素NP-1基因片段0.03pmol, 350uT4DNA连接酶,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方法 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P55-56页,科学出版社,1992),转 化后的大肠杆菌DH5α细胞悬液涂布含100mg/L氨苄青霉素的平板,对抗 氨苄青霉素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 连接的正确性,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AHC-NP;pAHC-NP质粒DNA采用 限制性内切酶Sma I和Sac I完全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GUS基因,0.8% 琼脂糖电泳,回收7.3Kb左右DNA酶切大片段,再与起始密码子ATG前 和终止密码子TGA后分别添加Sma I和Sac I酶切位点的天麻抗真菌蛋白 基因(GenBank:AF225410添加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GA,完 整DNA序列见seq2)DNA片段采用T4DNA连接酶按上文连接条件进行 连接,连接产物按上文方法转化大肠杆菌,对抗100mg/L氨苄青霉素的阳 性克隆进行扩增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 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AHC-NP-GAFP即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 基因的表达载体(见附图二)。采用基因枪转基因方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 导入受体小麦幼胚细胞,通过愈伤诱导、植株再生获得转基因待选植株(参 照周淼平等,小麦基因枪法转化技术的改进,江苏农业学报,1999,15(1): 62-64);所述的受体小麦是指六倍体常规小麦;所述的幼胚是指开花后 12-14天的幼胚。

    在本发明的应用中:对待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获得整合并表达天麻 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阳性转基因植株通过 自交和PCR筛选,获得T5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5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后代 系进行纹枯病抗性筛选,获得纹枯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植株。

    所述的分子检测为PCR分析方法。PCR分析是指提取待选转基因小 麦及其后代的基因组DNA(脱氧核糖核酸),以此为模板对天麻抗真菌蛋 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能扩增出相应基因片段的植株 为阳性转基因植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PCR检测引物为5’CTA GCA CAA GGC GGC TAC CTA TTC 3’和5’GCA GTG ATT TCA GCA TTT CCA ACG 3’,扩增条件:95℃3分钟;94℃1分钟,62℃45秒,72℃30秒, 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分钟。扩增片段大小为305bp,检测电泳 图见附图3。兔防御素基因的PCR检测引物为5’ATG GTT GTT TGT GCA TGT AG 3’和5’CAA CGA CGA CAA CAA AGT GG 3’,扩增条件:95℃3 分钟;94℃1分钟,60℃45秒,72℃30秒,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 伸5分钟。扩增片段大小为104bp,检测电泳图见附图4。

    纹枯病抗性鉴定是指采用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纹枯病病原菌进行牙签 嵌入法接种(具体鉴定方法参照蔡士宾等,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 定位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928-934),根据病情 指数判定其纹枯病抗性。具体做法如下:将长1.0cM左右的牙签水浸30分 钟后,铺于烧杯底部,加入适量PDA培养基,经高温湿热灭菌后,接种 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纹枯菌菌丝块,25℃恒温培养30天,待菌丝密集布满 短牙签表面。小麦拔节期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牙签嵌入到小麦植株贴近地 面的基部第1~2叶鞘之间,每株系接种15个茎秆,喷雾保湿7天。于小 麦乳熟期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判定小麦植 株的纹枯病抗性。

    病情严重度判定标准如下:0级:无病症;1级:叶鞘有典型的纹枯 病病斑,但不侵茎;2级:病菌侵人茎秆,病斑宽度环茎不超过茎秆周长 的1/2;3级:病菌侵人茎秆,茎秆上病斑环茎宽度在1/2-3/4茎秆 周长之间;4级:病菌侵人茎秆,茎秆上病斑绕茎秆3/4以上,或茎秆已 软腐;5级:枯孕穗或枯白穗。

    病情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总株数×最高级代表 值)]×100

    纹枯病抗性判定标准:病情指数≤20为“高抗”;20<病情指数≤50为“抗 病”;50<病情指数≤80为“感病”;80<病情指数≤100为“高感”。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与常规的种质培育方法相比,选取的目的基因对纹 枯病病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针对性强;由转化植株到纯合的转基因株 系时间短并且对受体亲本的重要农艺性状影响小,培育的周期短、减少对 重要农艺性状选育所需的人工经验的依赖性。

    附图说明

    图1pAHC25的示意图

    图2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pAHC-NP-GAFP的 示意图

    图3部分转基因待选植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的PCR检测的电泳图,其 中

    1:未转基因扬麦158对照。

    2:质粒pAHC-NP-GAFP。

    12:DNA分子量标准,条带从上到下分别为2000bp、1000bp、750bp、500bp、 250bp和100bp。

    3-11,13-24:转基因待选植株。其中4-6,8-11,13-18,20-24为转天麻抗 真菌蛋白基因的阳性植株。

    图4为部分转基因待选植株兔防御素基因的PCR检测的电泳图,其中

    CK+:质粒pAHC-NP-GAFP。

    CK-:未转基因扬麦158对照。

    1-16:转基因待选植株。其中1,3-6,10-15为转兔防御素基因的阳性植 株。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pAHC25为基础质粒,采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和Bgl II对pAHC25 质粒DNA进行部分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bar基因,0.8%琼脂糖电泳, 回收9.1Kb左右DNA酶切大片段,与起始密码子ATG前和终止密码子 TGA后分别添加Xba I和Bgl II酶切位点的兔防御素NP-1基因(由 GenBank:AAB21588氨基酸序列推导的DNA碱基序列添加ATG起始密 码子和终止密码子TGA,完整DNA序列见seq1)DNA片段,采用T4DNA 连接酶16℃连接过夜(25ul反应体系含1×T4DNA连接酶缓冲液,质粒大 片段0.3pmol,兔防御素NP-1基因片段0.03pmol,35uT4DNA连接酶,连 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方法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 南》第二版,P55-56页,科学出版社,1992),转化后的大肠杆菌DH5α 细胞悬液涂布含100mg/L氨苄青霉素的平板,对抗氨苄青霉素的阳性克隆 进行扩增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获得的 质粒命名为pAHC-NP;pAHC-NP质粒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ma I和 Sac I完全酶切,切除质粒含有的GUS基因,0.8%琼脂糖电泳,回收7.3Kb 左右DNA酶切大片段,再与起始密码子ATG前和终止密码子TGA后分 别添加Sma I和Sac I酶切位点的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GenBank: AF225410添加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GA,完整DNA序列见 seq2)DNA片段采用T4DNA连接酶按上文连接条件进行连接,连接产物 按上文方法转化大肠杆菌,对抗100mg/L氨苄青霉素的阳性克隆进行扩增 并提取质粒,采用测序和酶切的方法验证连接的正确性,获得的质粒命名 为pAHC-NP-GAFP即为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载体 (见附图二)。

    以扬麦158为受体,采用基因枪法,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 基因同时导入扬麦158幼胚细胞,通过愈伤诱导、植株再生获得转基因待 选植株(参照周淼平等,小麦基因枪法转化技术的改进,江苏农业学报, 1999,15(1):62-64),对待选植株进行PCR筛选,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 的PCR检测引物为5’CTA GCA CAA GGC GGC TAC CTA TTC 3’和5’GCA GTG ATT TCA GCA TTT CCAACG 3’,扩增条件:95℃3分钟;94℃1分 钟,62℃45秒,72℃30秒,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分钟。扩增片段 大小为305bp,检测电泳图见附图3。兔防御素基因的PCR检测引物为5’ATG GTT GTT TGT GCA TGTAG 3’和5’CAA CGA CGA CAA CAAAGT GG 3’,扩增条件:95℃3分钟;94℃1分钟,60℃45秒,72℃30秒,共35个 循环;最后72℃延伸5分钟。扩增片段大小为104bp,检测电泳图见附图4。 获得整合并表达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转基 因植株通过自交和PCR筛选,获得T5代转基因纯合株系,对转基因纯合株 系后代进行纹枯病抗性筛选。

    纹枯病抗性筛选采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的具较 强纹枯病致病力菌株R3010接种,接种采用牙签接菌法(具体鉴定方法参 照蔡士宾等,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科 学,2006,39(5):928-934),将长1.0cM左右的牙签水浸30分钟后, 铺于烧杯底部,加入适量PDA培养基,经高温湿热灭菌后,接种具有较 强致病力的纹枯菌菌丝块,25℃恒温培养30天,待菌丝密集布满短牙签 表面。小麦拔节期将经上述方法处理的牙签嵌入到小麦植株贴近地面的基 部第1~2叶鞘之间,每株系接种15个茎秆,喷雾保湿7天。于小麦乳熟 期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计算株系平均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判定小麦 植株的纹枯病抗性。

    病情严重度判定标准如下:0级:无病症;1级:叶鞘有典型的纹枯 病病斑,但不侵茎;2级:病菌侵人茎秆,病斑宽度环茎不超过茎秆周长 的1/2;3级:病菌侵人茎秆,茎秆上病斑环茎宽度在1/23/4茎秆 周长之间;4级:病菌侵人茎秆,茎秆上病斑绕茎秆3/4以上,或茎秆已 软腐;5级:枯孕穗或枯白穗。

    病情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总株数×最高级代表 值)]×100

    纹枯病抗性判定标准:病情指数≤20为“高抗”;20<病情指数≤50为“抗 病”;50<病情指数≤80为“感病”;80<病情指数≤100为“高感”。

    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见表1,受体对照亲本的病情指数为80.0,属高感 类型,23个导入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和兔防御素基因的T5代纯合株系的平 均病情指数在21.0-46.0之间,都属于抗病类型,表明由于双价基因的导入, 可以使转基因植株的纹枯病抗性得到大幅提高。

    表1扬麦158转基因T5代纯合株系的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转基因株系   平均病级   平均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TG-1   TG-2   TG-3   TG-4   1.6   1.5   1.9   2.3   32.0   29.5   38.0   46.0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TG-7  TG-8  TG-10  TG-15  TG-17  TG-19  TG-20  TG-25  TG-30  TG-31  TG-32  TG-35  TG-39  TG-40  TG-50  TG-54  TG-60  TG-70  TG-71  扬麦158   2.2   2.0   2.3   1.5   1.4   1.1   2.4   1.6   1.4   1.4   1.6   1.8   1.4   2.1   1.1   1.3   1.6   1.7   1.2   4.0   43.3   40.8   45.0   29.3   28.3   21.7   43.0   32.9   28.2   28.7   31.0   36.0   28.7   41.3   21.0   33.0   32.0   34.0   24.5   80.0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抗病   高感

    序列表

    <11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20>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

    <130>

    <160>6

    <170>PatentIn version 3.3

    <210>1

    <211>105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1

    atggttgttt gtgcatgtag acgtgcactt tgtttaccac gtgaacgtcg tgcaggtttt    60

    tgtagaattc gtggtagaat tcatccactt tgttgtcgtc gttga                    105

    <210>2

    <211>393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2

    atgagggtac ggttgaattc gggccaccaa cttgataccg ggggctcagt agcagaaggc    60

    ggctacctat tcataataga aaacgattgt aatcttgtct tatatgataa caacagagcg    120

    gtatgggcat caggaaccaa cggaaaggcc tatggctgtg tgcttaagat gcagaatgat    180

    ggcaacctcc ttatttatag cggtagcagg gcaatatggg caagcaacac caatcgccaa    240

    aacggtaact actatctgat ccttcagaga gatcgtaacg tcgtcatata cgataattct    300

    aataatgcga tttgggcaac ccacaccaac gttggaaatg ctgaaatcac tgccatccca    360

    cacagcaacg gcacagcggc ggcgtctggc tga                                 393

    <210>3

    <211>24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3

    ctagcacaag gcggctacct attc                                           24

    <210>4

    <211>24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4

    gcagtgattt cagcatttcc aacg                                           24

    <210>5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5

    atggttgttt gtgcatgtag              20

    <210>6

    <211>20

    <212>DNA

    <213>人工序列

    <400>6

    caacgacgac aacaaagtgg              20

    关 键  词:
    一种 提高 小麦 纹枯病 抗性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提高小麦纹枯病抗性的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901374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