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及产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及产品.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10899740.2 (22)申请日 2016.10.14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633663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7.01.18 (73)专利权人 西南大学 地址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72)发明人 曾建兵赵桐辉李以东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275 代理人 王贵君 (51)Int.Cl. C08L 67/04(2006.01) C08L 91/00(2006.01) (56。
2、)对比文件 CN 101143962 A,2008.03.19,全文. CN 102504507 A,2012.06.20,参见实施例 1-8以及说明书第0008-0020段. CN 103965600 A,2014.08.06,参见说明书 第0008-0026段以及实施例1-5. CN 1749316 A,2006.03.22,参见说明书第3 页第4段至第5页倒数第3段. CN 1749315 A,2006.03.22,参见说明书第4 页第1段至第5页第13段. 审查员 王海 (54)发明名称 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 法及产品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
3、脂合 金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属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领域, 该方法通过将环氧大豆油、 脂肪族二元酸 与聚乳酸反应共混, 将交联环氧大豆油树脂引入 聚乳酸基体中, 制备高性能聚乳酸/环氧大豆油 树脂合金, 该合金拉伸断裂伸长率为50350, 拉伸强度为358MPa。 其中, 当聚乳酸含量为主 体时, 低模量环氧大豆油树脂大幅提升聚乳酸拉 伸韧性; 当环氧大豆油树脂含量为主体时, 高强 度的热塑性聚乳酸既可赋予环氧大豆油树脂热 塑性, 又能提升环氧大豆油树脂的力学性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6336636 B 2018.06.29 CN 106336636 B 1.一种聚乳酸/环。
4、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制备工艺如下: 在催化剂作用下,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脂肪族二元酸反应共混; 所述催化剂为4-二甲氨基吡啶, 2-乙基-4-甲基咪唑, 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 7-烯, 二甲基苄胺、 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 钛酸四异丙酯、 钛酸四丁酯、 氯化亚 锡或三氧化二锑中的一种; 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通式为HOOC-(CH2)n-COOH, 其中n为116的自然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反应共混的条件是在160-220密炼机中反应共混360min。 3.如。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脂肪族二元酸为丁二酸、 己二酸、 癸二酸、 十四烷二酸或十八烷二酸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氧大豆油与脂肪族二元酸的摩尔比为1:0.53。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脂肪族二元酸总量的质量比为219:118。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剂用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脂肪族二元酸总质量的0.05。
6、5。 7.采用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得的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6336636 B 2 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高分子材料正面临石油资源日益减少以及使用后难降解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两大挑战, 大力发展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解决传统材料面临的两大挑战的重要 途径之一。 植物油作为一类廉价的可再生资源, 用作原材料制备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而备受 关注, 其中环氧大豆油作为产量最大的植物油大。
7、豆油的衍生物, 在环境友好材料领域 受到广泛关注, 不仅用作聚乳酸、 聚氯乙烯与乙基纤维素等的环保增塑剂(Polymer Degradation Stability,2010,95,2207-2212;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112,3185-3191;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4,103,198-206), 而且可以与多元酸固 化制备环氧大豆油树脂。 然而, 这类环氧大豆油树脂力学性能差(Green Chemistry,2013, 15,3360-3366), 且成网络结构而不能热塑成型加工, 严重制约了环。
8、氧大豆油树脂的实际应 用。 0003 相对而言, 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热塑性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 聚乳酸具 有优异的加工性能、 力学强度与生物降解性, 应用前景广阔。 但聚乳酸具有脆性大、 韧性低、 拉伸断裂伸长率小等缺陷, 严重制约了聚乳酸的应用范围, 因此,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受到了 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环氧大豆油可以直接用做聚乳酸的增塑剂, 提升聚乳酸的拉 伸韧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 环氧大豆油直接与聚乳酸共混增塑对韧性的提升并不显著, 例 如, 文献(Macromol.Mater.Eng.,2014,299,622-630)报道20wtESO增塑PLA体系, 断裂伸 长率从。
9、4仅提升到50。 0004 因此, 急需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环氧大豆油树脂力学性能差且不可热塑成型加工, 以及环氧大豆油直接增塑聚乳酸对断裂伸长率提升有限等问题的新型聚乳酸/环氧大豆油 树脂合金。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1)提供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 方法; (2)提供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 1、 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方法, 制备工艺如下: 0008 在催化剂作用下,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脂肪族二元酸反应共混; 0009 所述催化剂为4-二甲氨基吡啶, 2-。
10、乙基-4-甲基咪唑, 1,8-二氮杂双环5.4.0十 一碳-7-烯, 二甲基苄胺、 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 钛酸四异丙酯、 钛酸四丁酯、 氯化亚锡或三氧化二锑中的一种; 0010 所述脂肪族二元酸的通式为HOOC-(CH2)n-COOH, 其中n为116的自然数。 说明书 1/4 页 3 CN 106336636 B 3 0011 进一步, 所述反应共混的条件是在160-220密炼机中反应共混360min。 0012 进一步, 所述脂肪族二元酸为丁二酸、 己二酸、 癸二酸、 十四烷二酸或十八烷二酸 中的一种。 0013 进一步, 所述环氧大豆油与脂肪族二元酸的摩尔比为1:。
11、0.53。 0014 进一步, 所述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脂肪族二元酸总量的质量比为219:118。 0015 进一步, 所述催化剂用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脂肪族二元酸总质量的0.05 5。 0016 2、 采用上述方法制得的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的制备 方法及其产品, 该方法通过将环氧大豆油、 脂肪族二元酸与聚乳酸反应共混, 将交联环氧大 豆油树脂引入聚乳酸基体中, 制备高性能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该合金拉伸断裂伸 长率为50350, 拉伸强度为358MPa。 其中, 当聚乳酸含量为主体时, 低模量。
12、环氧大豆油 树脂大幅提升聚乳酸拉伸韧性; 当环氧大豆油树脂含量为主体时, 高强度的热塑性聚乳酸 既可赋予环氧大豆油树脂热塑性, 又能提升环氧大豆油树脂的力学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9 实施例1 0020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丁二酸与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加入200密炼机中, 反 应共混3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1。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丁二 酸总质量之比为19:1, 环氧大豆油与丁二酸摩尔比为1:0.5, 4-二甲氨基吡啶含量为聚乳 酸、 环氧大豆油与丁二酸总质量的0.05。 0021 实施例2 00。
13、22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己二酸与催化剂2-乙基-4-甲基咪唑加入170密炼机中, 反应共混1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2。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 己二酸总质量之比为9:1, 环氧大豆油与己二酸的摩尔比为1:0.8, 2-乙基-4-甲基咪唑含量 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己二酸总质量的0.1。 0023 实施例3 0024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庚二酸与催化剂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加 入180密炼机中, 反应共混2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3。 其中, 聚乳 酸与环氧大豆油和庚二酸总质量之比为4:1, 环氧大豆油与。
14、庚二酸的摩尔比为1:1.2, 1,8- 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含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庚二酸总质量的0.3。 0025 实施例4 0026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癸二酸与催化剂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加入 170密炼机中, 反应共混3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4。 其中, 聚乳酸 与环氧大豆油和癸二酸总质量之比为7:3,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的摩尔比为1:1.5, 1,5,7- 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含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总质量的0.5。 0027 实施例5 0028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癸二酸与催化剂钛酸四异。
15、丙酯加入220密炼机中, 反应 说明书 2/4 页 4 CN 106336636 B 4 共混1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5。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癸二 酸总质量之比为3:2,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的摩尔比为1:1.5, 钛酸四异丙酯含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总质量的1.0。 0029 实施例6 0030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癸二酸与催化剂钛酸四丁酯加入180密炼机中, 反应共 混5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6。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癸二酸 总质量之比为1:1,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的摩尔比为1:2, 钛酸四丁酯含量为聚乳酸。
16、、 环氧大 豆油与癸二酸总质量的2.0。 0031 实施例7 0032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癸二酸与催化剂三氧化二锑加入160密炼机中, 反应共 混6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7。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癸二酸 总质量之比为2:3, 环氧大豆油与癸二酸的摩尔比为1:2.5, 三氧化二锑含量为聚乳酸、 环氧 大豆油与癸二酸总质量的1.0。 0033 实施例8 0034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十四烷二酸与催化剂氯化亚锡加入190密炼机中, 反应 共混3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8。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十四 烷二酸总质量之比为3:。
17、7, 环氧大豆油与十四烷二酸的摩尔比为1:3, 氯化亚锡含量为聚乳 酸、 环氧大豆油与十四烷二酸总质量的3.0。 0035 实施例9 0036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十八烷二酸与催化剂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 烯加入200密炼机中, 反应共混15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9。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十八烷二酸总质量之比为1:4, 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二酸的摩尔比 为1:2, 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含量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二酸总质 量的0.5。 0037 实施例10 0038 将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 十八烷二酸与催化剂二。
18、甲基苄胺加入180密炼机中, 反 应共混3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10。 其中, 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和十 八烷二酸总质量之比为1:9, 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二酸的摩尔比为1:1.5, 二甲基苄胺含量 为聚乳酸、 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二酸总质量的5.0。 0039 对比实施例1 0040 将聚乳酸加入170度密炼机中, 密炼10min后出料, 获得聚乳酸对比样1。 0041 对比实施例2 0042 把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二酸按照摩尔比1:1.5混合, 并加入环氧大豆油与十八烷 二酸总质量0.5的催化剂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 混合均匀后倒入聚四氟乙 烯模具中。
19、, 放入180烘箱中固化30min, 制备厚度为2mm的环氧大豆油树脂对比样2。 0043 对比实施例3 0044 将聚乳酸与环氧大豆油按照质量比80:20加入180密炼机中, 混合20min后出料, 获得环氧大豆增塑聚乳酸的对比样3。 0045 将实施例110的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对比实施例1的聚乳酸与对比实 说明书 3/4 页 5 CN 106336636 B 5 施例3中环氧大豆油增塑聚乳酸对比样, 用微型注塑机于190料筒温度与40度模温下, 注塑成厚度为2mm的GB/T 1040-1BA标准拉伸样条, 然后按照国标GB/T1040测试拉伸性能。 对比例2的环氧大豆油树脂则采。
20、用标注哑铃型裁刀制备2mm厚度的样条, 然后按照国标GB/ T1040测试拉伸性能。 测试结果见下表 0046 0047 0048 从上表数据可知, 本发明制备的聚乳酸/环氧大豆油树脂合金, 当聚乳酸占主体 时, 拉伸性能比相似配比的环氧大豆油增塑聚乳酸优异; 而当环氧大豆油树脂占主体时, 不 仅可以通过注塑成型, 而且拉伸性能比热固性环氧大豆油树脂优异。 0049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通 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在 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说明书 4/4 页 6 CN 106336636 B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