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指一种散热效果良好并且制造简易的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随着电脑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脑内部装设的各种电气元件也日益增多,例如:晶片、电源供应器、磁碟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因为这些电气元件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当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将这些热量排出,就会影响到电气元件的正常运行。所以,如何解决这些电气元件的散热问题,以确保电脑讯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解决相关电气元件散热问题的方法,一般都是在电气元件上装设一散热器,以及时有效地排出热量,而确保电气元件在适当的温度下正常运行。但是散热器散热效果的好坏,与它的材料、结构、制造方法和制造技术等都密切相关。
就一般常见的散热器而言,它的鳍片高度h与鳍片间距d的比值(h/d)越大,则散热效果越佳。这类散热器的制造方法是先在某一方向上挤制(extruding),再沿垂直于该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剖沟(sawing),用以形成阵列方式凸伸排列的鳍片。采用这类方式制造的散热器,除了后段机械加工的程序繁琐外,进一步因为模具、挤制技术和材料上的限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鳍片高度h与鳍片间距d的比值,所以散热效果有限。
为解决上述散热器存在地问题,产生了如图1所示的分离式散热器,该散热器10由一铝材基体20和若干片插置在基体20上的鳍片30所组成。该基体20是平板状的并且具有特定的厚度,它的上面并开设有若干个以阵列方式排列的收容孔201。该鳍片30略呈栅状,它的下方一体延伸出若干个导热部301,用以插置在基体20上的收容孔201中,而将鳍片30装设在基体20上。当该鳍片30插置在基体20上后,利用适当治具冲击鳍片30连接部302的上表面303,就可以使连接部302的下表面与基体20的顶面紧密贴合,而减少鳍片30与基体20间的空隙产生,增进散热器10的整体散热效果。
因为该散热器10的基体20和鳍片30都是由冲压制成,所以相关的制造加工程序较现有的挤制加上剖沟容易,并且在鳍片高度与鳍片间距的比值上,也优于现有的散热器。然而,考虑到散热效果,该基体20必须具有相当的厚度,因此在冲压基体20以形成相关收容孔201时,该收容孔201的大小,以及收容孔201间的距离等,均须适当地加大,以避免基体20扭曲变形。这些散热效果及冲压制程上的限制,显然对与收容孔201配合的鳍片30的厚度,以及鳍片高度与鳍片间距的比值等设计不利,进一步影响散热器10的整体散热效果。另外,该散热器10的鳍片30和基体20间虽然进一步利用适当的治具冲击,用以减少两者间的空隙产生,但实际散热效果仍不尽理想。
另外,在图2中,散热器110的鳍片130的下方一体延伸出若干个导热部1301,并且该导热部1301和栅状散热部1303交错设置。利用适当的治具冲击鳍片130连接部1302的上表面1304,就可使连接部1302的下表面和基体120的顶面,以及导热部1301和基体120的收容孔1201间都紧密贴合,而减少鳍片130与基体120间的空隙产生,增进散热器110的整体散热效果。然而,这类散热器仍存在着相同缺陷,实际散热效果仍不符使用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良好并且制造简易的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散热器包括一第一基体、一第二基体和若干鳍片。第一基体上开设有若干个从顶面贯穿到底面并以阵列方式排列的第一收容孔,第二基体叠合在第一基体的底面上,并且它在对应第一基体第一收容孔的位置,相应开设有若干个从顶面贯穿到底面的第二收容孔。该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的尺寸规格相同,所以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与模具冲压制成。该鳍片略呈栅状,它的上方是若干个散热部,而下方则一体延伸出若干个与散热部对应设置的导热部,用于插置在第一基体的第一收容孔和第二基体的第二收容孔中,该散热部与导热部间用一连接部加以连结。该导热部的长度大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叠合后的整体厚度,所以它的末端突伸出第二基体的底面外。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大大优化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并且其制造方法也得以简化。
图1是现有散热器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2是另一现有散热器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3是本发明散热器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4是沿图3中IV-IV线所做的剖视图,其上方并另外显示一治具。
在图3中,散热器210包括第一基体220、一第二基体221和若干片鳍片230。第一基体220上开设有若干个从顶面贯穿到底面并以阵列方式排列的第一收容孔2201,第二基体221叠合在第一基体220的底面上,并且它在对应第一基体220第一收容孔2201的位置,相应开设有若干个从顶面贯穿到底面的第二收容孔2211。该第一基体220与第二基体221的尺寸规格相同,所以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和模具冲压制成,并且两者叠合后的整体厚度就等于前述现有散热器基体的厚度,也就是说,该第一基体220或第二基体221的厚度恰为现有散热器基体的一半,所以在冲压时就可得到较小孔径和孔间距的第一收容孔2201与第二收容孔2211。而相应地,该插置在第一收容孔2201和第二收容孔2211中的鳍片230就可薄形化、高密度化,进一步提升鳍片高度与鳍片间距的比值,增进散热器的整体散热效果。
在图4中,鳍片230略呈栅状,它的上方是若干个散热部2303,而下方则一体延伸出若干个与散热部2303对应设置的导热部2301,用于插置在第一基体220的第一收容孔2201和第二基体221的第二收容孔2211中,该散热部2303与导热部2301间用一连接部2302加以连结。该导热部2301的长度大于第一基体220与第二基体221叠合后的整体厚度,所以它的末端突伸出第二基体221的底面外。
组装时,先叠合该第一基体220与第二基体221,并使第一基体220的第一收容孔2201对正第二基体221的第二收容孔2211。然后,将该鳍片230的导热部2301插入第一收容孔2201和第二收容孔2211内,并使鳍片230连接部2302的下表面紧贴在第一基体220的顶面上,此时该鳍片230的导热部2301末端突伸出第二基体221的底面外。之后,将该鳍片230和第一基体220及第二基体221的整体组合放置在一适当形状的平台(图未示)上,利用治具40的冲头401冲击鳍片230连接部2302的上表面2304,就可使鳍片230连接部2302的下表面与第一基体220的顶面紧密贴合,而减少鳍片230与第一基体220间的空隙产生。另外,由于该鳍片230的导热部2301末端突伸出第二基体221的底面外,在与该平台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鳍片230导热部2301末端的材料,将被紧压进入第一基体220的第一收容孔2201与第二基体221的第二收容孔2211内,而可避免鳍片230的导热部2301与第一收容孔2201与第二收容孔2211间产生空隙。最后,对第二基体221的底面进行磨平和抛光制程,用以增加第二基体221底面的平面度。
可以理解地,该位于第二基体上的第二收容孔结构,也可以是未贯穿板材而仅是凹洞的形态,用以直接干涉收容鳍片230导热部2301的末端于其中。另外,本发明虽然只叠合一第一基体220和一第二基体221,然而实际运用中,也可在相同的整体厚度下,叠合更多数量而厚度更薄的第一基体220和第二基体221,而在冲压时得到更小孔距和孔间距的第一收容孔与第二收容孔,使相应插置的鳍片更薄形化、更高密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