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

  • 上传人:龙脉
  • 文档编号:8896839
  • 上传时间:2021-01-10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340.2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39057.2

    申请日:

    20070404

    公开号:

    CN101280180B

    公开日:

    2011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9K8/584,C09K8/588

    主分类号:

    C09K8/584,C09K8/588

    申请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发明人:

    沙鸥,张卫东,杨一青,陈荣福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6号

    优先权:

    CN200710039057A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张惠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剂存在高温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同时由于含有碱,对地层和油井带来伤害,腐蚀设备和管道,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含有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聚合物和水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油田的三次采油生产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5.0%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2)0.01~3.0%的聚合物;3)余量的水;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分子通式为:其中M为碱金属;R为C~C的烷基;n为1~20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为钠或钾;R为C~C的烷基;n为4~15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为钠;R为C~C的烷基;n为5~10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为油田注入清水或污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为0.1~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为0.1~0.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聚合物的用量为0.05~0.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聚合物的用量为0.1~0.2%。 9.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我国主要油田经过一次和二次开采后已进入高含水期,原油产量逐年下降,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剩余储量,三次采油技术在保证油田稳产高产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使用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驱(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技术由于在低表面活性剂用量的情况下仍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因此它已经成为在经济和技术上都很成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其主要机理是: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膜被圈闭在油藏岩石的孔隙中,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是粘滞力和毛细管力,如果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使储油层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20~30毫牛/米降至较低或超低值(10-3~10-4毫牛/米),便能减少使剩余油移动时油珠变形所带来的阻力,从而大幅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决定于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即 

    E r=Eυ·E d 

    式中:E r表示采收率,%;Eυ表示波及效率,%;E d表示驱油效率,%。因此,提高E r必须从提高E v和E d入手。活性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和碱)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作用,能够提高E d(驱油效率)。这一效应可由综合效应参数毛管数(N)来描述: 

    E d∝N 

    N=驱动力/粘滞力∝μ·υ/Yow

    式中:μ表示注入相粘度;υ表示注入相液流速度;Yow表示油水间界面张力。实践已证明:要有效地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必须将毛管数提高3~4个数量级。由于油层注入量和压力有限,因此单靠提高μ和υ是不够的,但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Yow降低3个或更高的数量级,从而大大提高毛管数并使E d(驱油效率)显著提高,这也是活性剂主要的驱油机理。而要提高波及效率,主要办法是减小驱替液的流度,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入聚合物增加驱替液粘度来实现。在三采作业中,运用A S P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驱油体系,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油水间的超低界面张力使驱油效(E d)率增加,通过注入聚合 物以增加注入液粘度提高波及效率(E v),注入碱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充分利用A S P有益的协同组合效应,提高原油采收率(E r)。 

    目前,在三次采油中,一般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为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或其他含有苯环的表面活性剂。文献CN1458219A公开了一种三次采油应用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纯二元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配方,其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石油磺酸盐或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加稀释剂和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其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石油磺酸盐50~100%,烷基磺酸盐0~50%,羧酸盐0~50%,烷基芳基磺酸盐0~35%,低碳醇0~20%。这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来源广,数量大的、价格低的优点,对于普通油藏而言,无论是复合驱还是单一表面活性剂驱,都已有规模化产品,在提高采收率方面也已取得理想效果。但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日益深入,采油地层越来越深,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温度越来越高、水质矿化度也越来越高。以上所述在普通油藏(一、二类油藏)中成功应用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在高温(地层温度大于80℃)高盐(矿化度20000毫克/升以上)条件下(三类油藏),由于化学结构易改变、复合体系稳定性差在驱油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色谱分离,导致驱油效率变差。为了更大限度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往往加入高浓度的碱,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可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就地生成新的表面活性剂,与外加表面活性剂起协同效应。文献CN1439689A公开了一种碱-混合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及其应用,其中选用的碱为Na2CO3。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碱不仅对地层和油井等带来巨大伤害,设备和管道腐蚀严重,在维修、维护上花费大量资金;而且由于碱会严重降低聚合物的粘度和粘弹性,为达到所需的粘度只得大大提高聚合物的使用浓度,使采油综合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物存在高温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同时由于含有碱,对地层和油井带来伤害,腐蚀设备和管道,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无碱、高温高盐条件下仍能与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超低界面张力。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用途。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应用于三次采油中,具有提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1)0.01~5.0%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2)0.01~3.0%的聚合物;

    3)余量的水; 

    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分子通式为: 

    其中M为碱金属;R为C1~C22的烷基;n为1~20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上述技术方案中,碱金属优选方案为钠或钾,更优选方案为钠;R优选方案为C4~C15的烷基,更优选方案为C8~C12的烷基;n优选方案为4~15中的任意一个整数,更优选方案为5~10中的任意一个整数。水优选方案为油田注入清水或污水。以重量百分比计,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1~1.0%,更优选范围为0.1~0.3%。以重量百分比计,聚合物的用量优选范围为0.05~0.5%更优选范围为0.1~0.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烷基苯酚和环氧乙烷在反应温度为85~160℃,压力为0~0.40MPa表压条件下,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得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其中所述烷基苯酚的烷基为含1~22个碳原子的烷基;环氧乙烷与烷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20∶1;所述催化剂为钙的碱性化合物,用量为烷基苯酚重量的0.3~2%; 

    b)步骤a)合成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浓硫酸在反应温度为40~60℃条件下,反应1~10小时得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其中浓硫酸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2~5∶1; 

    c)步骤b)合成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与顺丁烯二酸酐在摩尔比1∶1~1.1,反应温度为100~130℃条件下,反应3~5小时,再加入磺化剂,在70~90℃下反应1~5小时,最后用含钠或钾的碱溶液中和,得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其中所述磺化剂为亚硫酸钠,顺丁烯二酸酐与亚硫酸钠的摩尔比为1∶1~1.1。 

    其中,a)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140~160℃,压力优选范围为0.20~0.40MPa表压,催化剂用量优选范围为烷基苯酚重量的0.8~1.5%;b)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40~45℃,,反应时间优选范围为2~5小时。烷基苯酚的烷基优选方案为含4~15个碳原子的烷基,更优选方案为含8~12个碳原子的烷基。 

    本发明中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可通过红外分析光谱表征,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在波数为3100~3000cm-1、1609cm-1、1512cm-1、830cm-1处为苯环的吸收特征峰,在波数为1120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在波数为1350cm-1处为聚环氧乙烷的特征峰,在波数2840~3000cm-1处为长链烷基的特征峰,在波数为1251cm-1、680cm-1处为苯环上磺酸基的特征峰,在波数1186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在波数1043cm-1处为C=O键的特征吸收峰。 

    本发明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应用于油田的三次采油生产中具有以下优点: 

    (1)组合物中可以不含碱。含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无碱条件下,仍能与地下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的超低界面张力,不但克服了在现场应用时高浓度碱对地层和油井的巨大伤害,而且也符合环保的要求,对设备无伤害,能够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2)耐温、耐盐。含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地层温度大于90℃、矿化度大于30000毫克/升、Ca2+、Mg2+浓度为0~1000毫克/升的条件下仍能与地下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的超低界面张力,提高原油采收率16.8%,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说明书附图 

    图1为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红外分析光谱。 

    其中,波数为3100~3000cm-1、1609cm-1、1512cm-1、830cm-1处为苯环的吸收特征峰,波数为1120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在波数为1350cm-1处为聚环氧乙烷的特征峰,波数2840~3000cm-1处为长链烷基的特征峰,在波数为1251cm-1、680cm-1处为苯环上磺酸基的特征峰,波数1186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在波数1043cm-1处为C=O键的特征吸收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1)向装有冷凝装置、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110克(0.5摩尔)壬基苯酚和2.2克氧化钙,边通氮气边加热至135℃时,加入22克水,搅拌反应1小时。然后先常压蒸水,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将该溶液降温至80℃,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开启真空系统,在高真空下脱水1小时,然后用氮气吹扫3~4次以除去体系中的 空气,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150℃缓缓通入157克环氧乙烷,控制压力≤0.40MPa进行烷氧基化反应;反应结束后,用氮气吹扫体系,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冷却后中和、脱色、过滤、脱水,得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 

    (2)将步骤(1)合成的壬基酚酚聚氧乙烯(7)醚264克,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温度计、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45℃,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98克,1.5小时内加完,继续反应2小时,结束反应,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 

    (3)在配有搅拌、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165克、顺丁烯二酸酐27克,通入氮气,搅拌并加热到120℃,酯化4小时,再加入100克30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在80℃下反应2小时,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对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应用美国Nicolet-5700红外光谱仪,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扫描范围4000~400cm-1),具有图1所示的特征峰。 

    【实施例2】 

    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1)向装有冷凝装置、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131克(0.5摩尔)十二烷基苯酚和2.3克氧化钙,边通氮气边加热至135℃时,加入22克水,搅拌反应1小时。然后先常压蒸水,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将该溶液降温至80℃,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开启真空系统,在高真空下脱水1小时,然后用氮气吹扫3~4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气,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150℃缓缓通入155克环氧乙烷,控制压力≤0.40MPa进行烷氧基化反应;反应结束后,用氮气吹扫体系,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冷却后中和、脱色、过滤、脱水,得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7)醚。 

    (2)将步骤(1)所合成的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7)醚285克,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温度计、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45℃,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100克,1.5小时内加完,继续反应2小时,结束反应,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 

    (3)在配有搅拌、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加入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177克、顺丁烯二酸酐30克,通入氮气,搅拌并加热到120℃,酯化4小时,再加入 100克30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在80℃下反应2小时,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对合成的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应用美国Nicolet-5700红外光谱仪,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扫描范围4000~400cm-1),具有图1所示的特征峰。 

    【实施例3】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1)向装有冷凝装置、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220克(1.0摩尔)壬基苯酚和2.0克氧化钙,边通氮气边加热至135℃时,加入22克水,搅拌反应1小时。然后先常压蒸水,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将该溶液降温至80℃,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开启真空系统,在高真空下脱水1小时,然后用氮气吹扫3~4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气,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150℃缓缓通入445克环氧乙烷,控制压力≤0.40MPa进行烷氧基化反应;反应结束后,用氮气吹扫体系,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冷却后中和、脱色、过滤、脱水,得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 

    (2)将步骤(1)所合成的壬基酚酚聚氧乙烯(10)醚330克,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温度计、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45℃,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101克,1.5小时内加完,继续反应2小时,结束反应,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 

    (3)在配有搅拌、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200克、顺丁烯二酸酐27克,通入氮气,搅拌并加热到120℃酯化4小时,再加入100克30%的亚硫酸钠水溶液,在80℃下反应2小时,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对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应用美国Nicolet-5700红外光谱仪,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扫描范围4000~400cm-1),具有图1所示的特征峰。 

    【实施例4】 

    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1)向装有冷凝装置、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103克(0.5摩尔)辛 基苯酚和2.1克氧化钙,边通氮气边加热至135℃时,加入22克水,搅拌反应1小时。然后先常压蒸水,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将该溶液降温至80℃,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开启真空系统,在高真空下脱水1小时,然后用氮气吹扫3~4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气,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150℃缓缓通入154克环氧乙烷,控制压力≤0.40MPa进行烷氧基化反应;反应结束后,用氮气吹扫体系,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冷却后中和、脱色、过滤、脱水,得辛基酚聚氧乙烯(7)醚。 

    (2)将步骤(1)合成的辛基酚酚聚氧乙烯(7)醚258克,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温度计、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45℃,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150克,1.5小时内加完,继续反应2小时,结束反应,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 

    (3)在配有搅拌、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162克、顺丁烯二酸酐27克,通入氮气,搅拌并加热到120℃,酯化4小时,再加入100克30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在80℃下反应2小时,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对合成的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应用美国Nicolet-5700红外光谱仪,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扫描范围4000~400cm-1),具有图1所示的特征峰。 

    【实施例5】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稳定性 

    在实际的二元复合驱油过程中,二元复合驱体系在油层物化条件下持续数月的时间,所以要求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实施例3】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和水配制成二元复合体系,向其溶液中通以氮气以除去其中的氧气,密封于具塞比色管中,在90℃温度下,定期观察溶液的状态并测定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三个月内界面张力基本不变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说明该产品的二元驱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界面张力稳定性。 

    【实施例6】 

    取【实施例1】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X(重量)%,聚丙烯酰胺0.15(重量)%,胜利油田胜坨二区胜七井注入水,搅拌30分钟,得到一种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胜利油田胜坨二区胜七井注入水水质分析结果见表1。在90.2℃时,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0—141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2。界面张力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表1 

      项目Cl-SO42-HCO3-Na++K+Ca2+Mg2=水质矿化度TDS水型毫克/升10150051662313229327312CaCl2

    表2 

      X(重量)%0.050.10.20.3界面张力(毫牛/米)0.00870.00720.00650.0058

    【实施例7】 

    取【实施例2】合成的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7)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X(重量)%,聚丙烯酰胺0.15(重量)%,胜利油田胜坨二区污水,搅拌30分钟,得到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胜利油田胜坨二区0—141井产出水水质分析结果见表3。在90.2℃时,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0—141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4。界面张力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表3 

      项目Cl-SO42-HCO3Na++K+Ca2+Mg2=水质矿化度TDS水型毫克/升135350761825249912623175CaCl2

    表4 

      X(重量)%0.050.10.20.3界面张力(毫牛/米)0.00750.00680.00450.0028

    【实施例8】 

    取【实施例3】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X(重量)%,聚丙烯酰胺0.15(重量)%,总矿化度为30000毫克/升、Ca2+、Mg2+浓度为1000毫克/升的配制水,搅拌30分钟,得到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90.2℃时,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与 胜利油田胜坨二区0—141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5。界面张力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500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表5 

      表面活性剂(重量%)0.050.10.20.3界面张力(毫牛/米)0.00690.00580.00350.00082

    【实施例9~11】 

    在长度为30厘米,直径为2.5厘米,渗透率为1.5微米2的岩心上进行驱油试验。先用胜利油田胜坨二区地层水驱至含水92%,转注0.3pv(岩心孔隙体积)【实施例6~8】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后,水驱至含水100%,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16.8%。

    关 键  词:
    表面活性剂 组合 及其 用途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89683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