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280180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9 CN 101280180 B *CN101280180B* (21)申请号 200710039057.2 (22)申请日 2007.04.04 C09K 8/584(2006.01) C09K 8/588(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 6 号 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石油化工研究院 (72)发明人 沙鸥 张卫东 杨一青 陈荣福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31113 代理人 张惠明 。
2、CN 1583942 A,2005.02.23, 全文 . CN 1560178 A, 全文 . US 5049311 A,1991.09.17, 全文 . US 4828032 A,1989.05.09, 全文 . 李喜敏, 张跃军, 曲文超 . 壬基酚聚氧 乙烯醚 (n) 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盐系列表 面活性剂的合成、 结构与性能 . 石油化工 30 8.2001,30(8),628-630. (54) 发明名称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主 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剂存在高 温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 同时由于含有碱, 对地 层。
3、和油井带来伤害, 腐蚀设备和管道, 生产成本高 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含有烷基酚磺酸聚氧乙 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聚合物和水的表面活性 剂组合物的技术方案, 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可用 于油田的三次采油生产中。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屠忻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CN 101280180 B1/1 页 2 1.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 1)0.01 5.0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 2)0.01 3.0的聚合物 ; 3) 余量的水 ; 。
4、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 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烷基酚 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分子通式为 : 其中 M 为碱金属 ; R 为 C1 C22的烷基 ; n 为 1 20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为钠或钾 ; R 为 C4 C15的烷基 ; n 为 4 15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为钠 ; R 为 C8 C12的烷基 ; n 为 5 10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为油田注。
5、入清水或污 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烷基酚磺 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为 0.1 1.0。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烷基酚磺 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为 0.1 0.3。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物的 用量为 0.05 0.5。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物的 用量为 0.1 0.2。 9.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
6、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280180 B1/7 页 3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我国主要油田经过一次和二次开采后已进入高含水期, 原油产量逐年下降, 为提 高原油采收率, 最大限度地开发剩余储量, 三次采油技术在保证油田稳产高产方面发挥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使用表面活性剂的三元复合驱 ( 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 技术由 于在低表面活性剂用量的情况下仍能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 因此它已经成为在经济和技术 上都很成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 其主要机理是 : 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 剩余油以 不连续的油膜。
7、被圈闭在油藏岩石的孔隙中, 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是粘滞力和毛细管 力, 如果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 使储油层油水间的界面张力 从 20 30 毫牛 / 米降至较低或超低值 (10-3 10-4毫牛 / 米 ), 便能减少使剩余油移动时 油珠变形所带来的阻力, 从而大幅提高驱油效率。表面活性剂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决定于 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即 0003 E r EE d 0004 式中 : E r 表示采收率, ; E 表示波及效率, ; E d 表示驱油效率,。因 此, 提高 E r 必须从提高 E v 和 E d 入手。活性剂 ( 包括表面活。
8、性剂和碱 ) 具有降低油水 界面张力等作用, 能够提高 E d( 驱油效率 )。这一效应可由综合效应参数毛管数 (N) 来描 述 : 0005 E d N 0006 N 驱动力 / 粘滞力 /Yow 0007 式中 : 表示注入相粘度 ; 表示注入相液流速度 ; Yow表示油水间界面张力。实 践已证明:要有效地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必须将毛管数提高34个数量级。 由于油层注入 量和压力有限, 因此单靠提高 和 是不够的, 但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 Yow降低 3 个或更 高的数量级, 从而大大提高毛管数并使 E d( 驱油效率 ) 显著提高, 这也是活性剂主要的驱 油机理。 而要提高波及效率, 主要。
9、办法是减小驱替液的流度, 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入聚合物增 加驱替液粘度来实现。在三采作业中, 运用 A S P 三元复合驱 ( 表面活性剂 / 碱 / 聚合物 ) 驱油体系, 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油水间的超低界面张力使驱油效(E d)率增加, 通过 注入聚合 物以增加注入液粘度提高波及效率 (E v), 注入碱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充 分利用 A S P 有益的协同组合效应, 提高原油采收率 (E r)。 0008 目前, 在三次采油中, 一般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为石油磺酸盐、 烷基苯磺酸盐或其他 含有苯环的表面活性剂。文献 CN1458219A 公开了一种三次采油应用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 纯二元。
10、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配方, 其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石油磺酸盐或以石油磺酸盐为 主剂加稀释剂和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复合表面活性剂, 其组份的重量百分比为石油磺酸 盐 50 100, 烷基磺酸盐 0 50, 羧酸盐 0 50, 烷基芳基磺酸盐 0 35, 低碳醇 0 20。这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来源广, 数量大的、 价格低的优点, 对于普通油藏而言, 无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2/7 页 4 论是复合驱还是单一表面活性剂驱, 都已有规模化产品, 在提高采收率方面也已取得理想 效果。 但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日益深入, 采油地层越来越深, 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温度越来越 高、 水质矿化度也越来越。
11、高。以上所述在普通油藏 ( 一、 二类油藏 ) 中成功应用的表面活性 剂体系, 在高温 ( 地层温度大于 80 ) 高盐 ( 矿化度 20000 毫克 / 升以上 ) 条件下 ( 三类 油藏 ), 由于化学结构易改变、 复合体系稳定性差在驱油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色谱分离, 导致 驱油效率变差。为了更大限度地降低油 / 水界面张力, 往往加入高浓度的碱, 如氢氧化钠、 碳酸钠等。碱可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就地生成新的表面活性剂, 与外加表面活性剂起 协同效应。 文献CN1439689A公开了一种碱-混合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及其应用, 其中选用的碱为 Na2CO3。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12、 碱不仅对地层和油井等带来巨大伤 害, 设备和管道腐蚀严重, 在维修、 维护上花费大量资金 ; 而且由于碱会严重降低聚合物的 粘度和粘弹性, 为达到所需的粘度只得大大提高聚合物的使用浓度, 使采油综合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物存在高温 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 同时由于含有碱, 对地层和油井带来伤害, 腐蚀设备和管道, 生产 成本高的问题, 提供一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无碱、 高温高盐条 件下仍能与原油形成 10-3 10-4毫牛 / 米超低界面张力。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 是提供一种该表面活性剂组合。
13、物的用途。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应用于三次采油中, 具有提 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特点。 0010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 0011 1)0.01 5.0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 0012 2)0.01 3.0的聚合物 ; 0013 3) 余量的水 ; 0014 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 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烷 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分子通式为 : 0015 0016 其中 M 为碱金属 ; R 为 C1 C22的烷基 ; n 为 1 20 中的任意一个。
14、整数。 0017 上述技术方案中, 碱金属优选方案为钠或钾, 更优选方案为钠 ; R 优选方案为 C4 C15的烷基, 更优选方案为 C8 C12的烷基 ; n 优选方案为 4 15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更优 选方案为 5 10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水优选方案为油田注入清水或污水。以重量百分比 计, 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用量优选范围为 0.1 1.0, 更优选范围 为 0.1 0.3。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物的用量优选范围为 0.05 0.5更优选范围为 0.1 0.2。 001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15、。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3/7 页 5 0019 本发明中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20 a) 烷基苯酚和环氧乙烷在反应温度为 85 160, 压力为 0 0.40MPa 表压条件 下, 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得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其中所述烷基苯酚的烷基为含 1 22 个碳 原子的烷基 ; 环氧乙烷与烷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201 ; 所述催化剂为钙的碱性化合物, 用量为烷基苯酚重量的 0.3 2 ; 0021 b) 步骤 a) 合成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与浓硫酸在反应温度为 40 60条件下, 反 应110小时得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 ;。
16、 其中浓硫酸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2 5 1 ; 0022 c) 步骤 b) 合成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与顺丁烯二酸酐在摩尔比 1 1 1.1, 反应温度为 100 130条件下, 反应 3 5 小时, 再加入磺化剂, 在 70 90下反应 1 5 小时, 最后用含钠或钾的碱溶液中和, 得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 ; 其中 所述磺化剂为亚硫酸钠, 顺丁烯二酸酐与亚硫酸钠的摩尔比为 1 1 1.1。 0023 其中, a) 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 140 160, 压力优选范围为 0.20 0.40MPa 表压, 催化剂用量优选范围为烷基苯酚重量的 0.8 1.5; b) 步。
17、骤中反应温度优 选范围为4045, , 反应时间优选范围为25小时。 烷基苯酚的烷基优选方案为含4 15 个碳原子的烷基, 更优选方案为含 8 12 个碳原子的烷基。 0024 本发明中的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可通过红外分析光谱表征, 扫描范围为 4000 400cm-1。在波数为 3100 3000cm-1、 1609cm-1、 1512cm-1、 830cm-1处为苯 环的吸收特征峰, 在波数为1120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 在波数为1350cm-1处为聚环氧 乙烷的特征峰, 在波数28403000cm-1处为长链烷基的特征峰, 在波数为1251cm-1、 680。
18、cm-1 处为苯环上磺酸基的特征峰, 在波数1186cm-1处为C-O-C键的特征峰, 在波数1043cm-1处为 C O 键的特征吸收峰。 0025 本发明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应用于油田的三次采油生产中具有以下优点 : 0026 (1) 组合物中可以不含碱。含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表面活 性剂组合物在无碱条件下, 仍能与地下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的超低界面张力, 不但 克服了在现场应用时高浓度碱对地层和油井的巨大伤害, 而且也符合环保的要求, 对设备 无伤害, 能够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 0027 (2)耐温、 耐盐。 含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表面活性。
19、剂组合物 在地层温度大于 90、 矿化度大于 30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为 0 1000 毫克 / 升的 条件下仍能与地下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的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原油采收率16.8,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0028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0029 说明书附图 0030 图 1 为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红外分析光谱。 0031 其中, 波数为 3100 3000cm-1、 1609cm-1、 1512cm-1、 830cm-1处为苯环的吸收特征 峰, 波数为 1120cm-1处为 C-O-C 键的特征峰, 在波数为 135。
20、0cm-1处为聚环氧乙烷的特征峰, 波数 2840 3000cm-1处为长链烷基的特征峰, 在波数为 1251cm-1、 680cm-1处为苯环上磺酸 基的特征峰, 波数 1186cm-1处为 C-O-C 键的特征峰, 在波数 1043cm-1处为 C O 键的特征吸 收峰。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4/7 页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实施例 1】 0033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0034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110 克 (0.5 摩尔 ) 壬基苯酚和 2.2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
21、入 22 克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 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 20 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 140抽真空 20 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 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 20 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 85 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除去体系中的 空 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157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 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壬基酚聚氧乙烯 (7) 醚。 0035 (2) 将步骤 。
22、(1) 合成的壬基酚酚聚氧乙烯 (7) 醚 264 克, 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 温度计、 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 45, 搅拌下缓缓滴加 98 重量的浓硫酸 98 克, 1.5 小 时内加完, 继续反应 2 小时, 结束反应, 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 0036 (3) 在配有搅拌、 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 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 165 克、 顺丁烯二酸酐 27 克, 通入氮气, 搅拌并加热到 120, 酯化 4 小时, 再加入 100 克 30 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 在 80下反应 2 小时, 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壬基酚磺 酸聚氧。
23、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0037 对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 特征峰。 0038 【实施例 2】 0039 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0040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131 克 (0.5 摩尔 ) 十二烷基苯酚和2.3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135时, 加入22克水, 搅拌反应1小时。 然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1。
24、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 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 20 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 85 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 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155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 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 (7) 醚。 0041 (2)将步骤(1)所合成的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7)醚285克, 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 置、 温度计、 搅拌器的反应器中。
25、升温至45, 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100克, 1.5 小时内加完, 继续反应 2 小时, 结束反应, 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十二烷基酚磺酸聚 氧乙烯 (7) 醚。 0042 (3) 在配有搅拌、 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 加入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 177 克、 顺丁烯二酸酐 30 克, 通入氮气, 搅拌并加热到 120, 酯化 4 小时, 再加入 100 克 30 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 在 80下反应 2 小时, 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十二烷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5/7 页 7 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0043 对。
26、合成的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 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44 【实施例 3】 0045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10)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0046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220 克 (1.0 摩尔 ) 壬基苯酚和 2.0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 22 克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 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 20 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 140抽真空 20 分钟蒸除水分。
27、, 将该溶液 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 20 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 85 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 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445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 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 0047 (2) 将步骤 (1) 所合成的壬基酚酚聚氧乙烯 (10) 醚 330 克, 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 置、 温度计、 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45, 。
28、搅拌下缓缓滴加98重量的浓硫酸101克, 1.5 小时内加完, 继续反应 2 小时, 结束反应, 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壬基酚磺酸聚氧乙 烯 (10) 醚。 0048 (3) 在配有搅拌、 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 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10) 醚 200克、 顺丁烯二酸酐27克, 通入氮气, 搅拌并加热到120酯化4小时, 再加入100克30 的亚硫酸钠水溶液, 在 80下反应 2 小时, 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壬基酚磺酸聚氧 乙烯 (10)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0049 对 合 成 的 壬 基 酚 磺 酸 聚 氧 乙 烯 (10) 醚 琥 珀 酸 单 酯 磺 酸 钠, 应 。
29、用 美 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 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50 【实施例 4】 0051 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的合成 0052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103 克 (0.5 摩尔 ) 辛 基苯酚和 2.1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 22 克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 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 20 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 140抽真空 20 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 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 。
30、20 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 85 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 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154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 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辛基酚聚氧乙烯 (7) 醚。 0053 (2) 将步骤 (1) 合成的辛基酚酚聚氧乙烯 (7) 醚 258 克, 加入装有回流冷凝装置、 温度计、 搅拌器的反应器中升温至 45, 搅拌下缓缓滴加 98 重量的浓硫酸 150 克, 1.5 小 时。
31、内加完, 继续反应 2 小时, 结束反应, 经后处理得棕色粘稠液体即为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6/7 页 8 0054 (3) 在配有搅拌、 温控装置的酯化反应装置中, 加入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 162 克、 顺丁烯二酸酐 27 克, 通入氮气, 搅拌并加热到 120, 酯化 4 小时, 再加入 100 克 30 重量的亚硫酸钠水溶液, 在 80下反应 2 小时, 最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和得辛基酚磺 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0055 对合成的辛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
32、5700 红外光谱仪, 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 特征峰。 0056 【实施例 5】 0057 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10)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稳定性 0058 在实际的二元复合驱油过程中, 二元复合驱体系在油层物化条件下持续数月的时 间, 所以要求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 【实施例 3】 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10) 醚琥珀酸单 酯磺酸钠和水配制成二元复合体系, 向其溶液中通以氮气以除去其中的氧气, 密封于具塞 比色管中, 在 90温度下, 定期观察溶液的状态并测定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 三个月内界。
33、面张力基本不变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说明该产品的二元驱复合体系具有较 好的热稳定性和界面张力稳定性。 0059 【实施例 6】 0060 取 【实施例 1】 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X( 重量 ), 聚丙烯酰胺0.15(重量), 胜利油田胜坨二区胜七井注入水, 搅拌30分钟, 得到一种 表面 活性剂组合物。胜利油田胜坨二区胜七井注入水水质分析结果见表 1。在 90.2时, 该表 面活性剂组合物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 0141 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 2。 界面张力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 500 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0061 表 1 0062 项。
34、目Cl-SO42-HCO3-Na+K+Ca2+Mg2 水质矿化度 TDS水型 毫克 / 升 10150 051662313229327312CaCl2 0063 表 2 0064 X( 重量 )0.050.10.20.3 界面张力 ( 毫牛 / 米 ) 0.0087 0.0072 0.0065 0.0058 0065 【实施例 7】 0066 取 【实施例 2】 合成的十二烷基酚磺酸聚氧乙烯 (7) 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 X( 重 量 ), 聚丙烯酰胺 0.15( 重量 ), 胜利油田胜坨二区污水, 搅拌 30 分钟, 得到一种表面活 性剂组合物。胜利油田胜坨二区 0141 井产出水水质分析结果。
35、见表 3。在 90.2时, 该表 面活性剂组合物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 0141 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 4。 界面张力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 500 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0067 表 3 0068 项目Cl-SO42-HCO3Na+K+Ca2+Mg2 水质矿化度 TDS水型 毫克 / 升 13535 0761825249912623175CaCl2 0069 表 4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7/7 页 9 0070 X( 重量 )0.050.10.20.3 界面张力 ( 毫牛 / 米 ) 0.0075 0.0068 0.0045 0.0028 0071 【实。
36、施例 8】 0072 取 【实施例3】 合成的壬基酚磺酸聚氧乙烯(10)醚琥珀酸单酯磺酸钠X(重量), 聚丙烯酰胺 0.15( 重量 ), 总矿化度为 30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为 1000 毫克 / 升 的配制水, 搅拌 30 分钟, 得到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 90.2时, 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与 胜利油田胜坨二区 0141 井脱水原油之间形成的超低界面张力见表 5。界面张力用美 国德克萨斯大学生产的 500 型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 0073 表 5 0074 表面活性剂 ( 重量 )0.050.10.20.3 界面张力 ( 毫牛 / 米 )0.0069 0.0058 0.0035 0.00082 0075 【实施例 9 11】 0076 在长度为 30 厘米, 直径为 2.5 厘米, 渗透率为 1.5 微米 2 的岩心上进行驱油试验。 先用胜利油田胜坨二区地层水驱至含水 92, 转注 0.3pv( 岩心孔隙体积 ) 【实施例 6 8】 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后, 水驱至含水 100, 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16.8。 说 明 书 CN 101280180 B1/1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