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280179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9 CN 101280179 B *CN101280179B* (21)申请号 200710039056.8 (22)申请日 2007.04.04 C09K 8/584(2006.01) C09K 8/588(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 6 号 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石油化工研究院 (72)发明人 张卫东 沙鸥 杨一青 陈荣福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31113 代理人 张惠明 。
2、CN 1128021 A,1996.07.31, 全文 . CN 1560178 A, 全文 . US 4828032 A,1989.05.09,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主 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驱油剂存在高 温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 同时由于含有碱, 对地 层和油井带来伤害, 腐蚀设备和管道, 生产成本高 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含有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磺酸盐、 聚合物和水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技术 方案, 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可用于油田的三次采 油生产中。 (51)Int.Cl. (56)对比文件 。
3、审查员 屠忻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 页 CN 101280179 B1/1 页 2 1.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 1)0.01 5.0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 2)0.01 3.0的聚合物 ; 3) 余量的水 ; 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 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 ; 所述脂肪酸 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分子通式为 : CnH2n+1COO(CH2CH2O)mCH2CH2SO3M 其中 M 为碱金属, n 为 10 24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m 为 1 10 中的任意一个整。
4、数。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金属为钠或钾 ; n 为 12 18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m 为 3 7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为油田注入清水或污 水。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脂肪酸聚 氧乙烯醚磺酸盐的用量为 0.1 1.0。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脂肪酸聚 氧乙烯醚磺酸盐的用量为 0.1 0.3。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
5、物的 用量为 0.05 0.5。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物的 用量为 0.1 0.2。 8.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280179 B1/7 页 3 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从我国石油资源的蕴藏和开采情况来看, 我国大庆、 胜利、 中原、 华北、 大港等大型 油田均已处于开采中后期, 采出油含水率高达 90, 已经进入采用强化采油 (EOR) 技术的 三次采油阶段, 提高采收率已成为我国。
6、石油工业的重要战略措施。而其中化学驱是三次采 油的主要方法之一。 0003 三次采油化学驱技术中, 不论是现用的表面活性剂驱 ( 胶束驱、 微乳液驱 ), 还是 目前被认为最有前景的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 都离不开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 剂, 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0004 而使用表面活性剂能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 : 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 剩 余油以不连续的油膜被圈闭在油藏岩石的孔隙中, 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是粘滞力和 毛细管力, 如果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 使储油层油水间的界 面张力从 20 30mN/m 降至较低或超。
7、低值 (10-3 10-4mN/m), 便能减少使剩余油移动时油 珠变形所带来的阻力, 从而大幅提高驱油效率。 0005 表面活性剂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决定于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波及效率和驱 油效率。即 0006 E r EE d 0007 式中 : E r 表示采收率, ; E 表示波及效率, ; E d 表示驱油效率,。因 此, 提高 E r 必须从提高 E v 和 E d 入手。活性剂 ( 包括表面活性剂和碱 ) 具有降低油水 界面张力等作用, 能够提高 E d( 驱油效率 )。这一效应可由综合效应参数毛管数 (N) 来描 述 : 0008 E d N 0009 N 驱动力 / 粘滞力 。
8、/Yow 0010 式中 : 表示注入相粘度 ; 表示注入相液流速度 ; Yow表示油水间界面张力。实 践已证明 : 要有效地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必须将毛管数提高 3 4 个数量级。由于油层注 入量和压力有限, 因此单靠提高 和 是不够的, 但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 Yow降低 3 个或 更高的数量级, 从而大大提高毛管数并使E d(驱油效率)显著提高, 这也是活性剂主要的 驱油机理。 而要提高波及效率, 主要办法是减小驱替液的流度, 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入聚合物 增加驱替液粘度来实现。在三采作业中, 运用 A S P 三元复合驱 ( 表面活性剂 / 碱 / 聚合 物)驱油体系, 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可。
9、以使油水间的超低界面张力使驱油效(E d)率增加, 通过注入聚合物以增加注入液粘度提高波及效率 (E v), 注入碱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充分利用 A S P 有益的协同组合效应, 提高原油采收率 (E r)。 0011 目前, 在三次采油中, 一般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为石油磺酸盐、 烷基苯磺酸盐或其他 含有苯环的表面活性剂。文献 CN1458219A 公开了一种三次采油应用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2/7 页 4 纯二元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配方, 其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石油磺酸盐或以石油磺酸盐为 主剂加稀释剂和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复合表面活性剂, 其组份的重量。
10、百分比为石油磺酸 盐 50 100, 烷基磺酸盐 0 50, 羧酸盐 0 50, 烷基芳基磺酸盐 0 35, 低碳醇 0 20。这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来源广, 数量大的、 价格低的优点, 对于普通油藏而言, 无 论是复合驱还是单一表面活性剂驱, 都已有规模化产品, 在提高采收率方面也已取得理想 效果。 但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日益深入, 采油地层越来越深, 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温度越来越 高、 水质矿化度也越来越高。以上所述在普通油藏 ( 一、 二类油藏 ) 中成功应用的表面活性 剂体系, 在高温 ( 地层温度大于 80 ) 高盐 ( 矿化度 20000 毫克 / 升以上 ) 条件下 ( 三类 油藏 ),。
11、 由于化学结构易改变、 复合体系稳定性差在驱油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色谱分离, 导致 驱油效率变差。为了更大限度地降低油 / 水界面张力, 往往加入高浓度的碱, 如氢氧化钠、 碳酸钠等。碱可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就地生成新的表面活性剂, 与外加表面活性剂起 协同效应。 文献CN1439689A公开了一种碱-混合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及其应用, 其中选用的碱为 Na2CO3。但是在使用过程中, 碱不仅对地层和油井等带来巨大伤 害, 设备和管道腐蚀严重, 在维修、 维护上花费大量资金 ; 而且由于碱会严重降低聚合物的 粘度和粘弹性, 为达到所需的粘度只得大大提高聚合物的使用浓度, 使采油。
12、综合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含表面活性剂的组合物存在高温 高盐条件下驱油效率差, 同时由于含有碱, 对地层和油井带来伤害, 腐蚀设备和管道, 生产 成本高的问题, 提供一种新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无碱、 高温高盐条 件下仍能与原油形成 10-3 10-4毫牛 / 米超低界面张力。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 是提供一种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的用途。该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应用于三次采油中, 具有提 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特点。 001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
13、下组份 : 0014 1)0.01 5.0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 0015 2)0.01 3.0的聚合物 ; 0016 3) 余量的水 ; 0017 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 改性聚丙烯酰胺或黄原胶中的至少一种 ; 脂肪酸 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分子通式为 : 0018 CnH2n+1CO(CH2CH2O)mCH2CH2SO3M 0019 其中 M 为碱金属, n 为 10 24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 m 为 1 10 中的任意一个整 数。 0020 上述技术方案中, 碱金属优选方案为钠或钾 ; n 优选方案为 12 18 中的任意一个 整数 ; m 优选方案为 3 7 中的任意一个整数。水。
14、优选方案为油田注入清水或污水。以重量 百分比计, 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用量优选范围为 0.1 1.0, 更优选范围为 0.1 0.3。以重量百分比计, 聚合物的用量优选范围为 0.05 0.5, 更优选范围为 0.1 0.2。 002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表面活性剂组合物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3/7 页 5 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0022 本发明中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23 a)脂肪酸和环氧乙烷在反应温度为85160, 压力为00.40MPa表压条件下, 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得脂肪酸聚氧乙烯烯醚。
15、 ; 其中所述脂肪酸碳原子数为 10 24 中的任 意一个整数, 脂肪酸碳原子数与环氧乙烷的摩尔比为 3 4 1 ; 所述催化剂为钙的碱性化 合物, 用量为脂肪酸重量的 0.3 3 ; 0024 b) 步骤 (a) 合成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醚与亚硫酰氯在催化剂作用下, 在反应温度为 60 80条件下反应 2 10 小时得氯代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 亚硫酰氯与脂肪酸聚氧乙烯 醚的摩尔比为 1.5 3 1 ; 所述催化剂为吡啶, 与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 1.5 4 1 ; 0025 c) 步骤 (b) 合成的氯代脂肪酸聚氧乙烯醚与磺化剂在反应温度为 120 200条 件下反应 1 10 小时得脂肪。
16、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 所述磺化剂选自亚硫酸盐、 亚硫酸氢盐 或其混合物, 磺化剂与氯代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的摩尔比为 1 5 1。 0026 其中 a) 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 140 160, 压力优选范围为 0.20 0.40MPa 表压, 催化剂用量优选范围为脂肪酸重量的 0.8 2; b) 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 围为 60 70, 反应时间优选范围为 2 5 小时。c) 步骤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 160 170, 反应时间优选范围为 5 8 小时。脂肪酸碳原子数优选范围为 12 18 中的任意一 个整数。 0027 本发明的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可通过红外分析光谱表征, 扫描范围为 4。
17、000 400cm-1。在波数为 1739.5cm-1处为脂肪酸的 POE 加成物的特征峰, 在波数为 1351cm-1处为聚环氧乙烷的特征吸收峰, 在低于波数 1200cm-1的 1177cm-1处为磺酸盐基团 的特征吸收峰。 0028 本发明中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分子结构中既引入了氧乙烯单元又引入了磺 酸根阴离子结构, 这样既增强了表面活性剂的耐温性能, 又低了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 度值, 减少了使用量, 可使该表面活性剂能在较低的使用浓度时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且其更易于降解, 而且此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聚氧乙烯醚化合物, 不具备芳烃, 因此对人体和 环境的危害较小。 0029 本发。
18、明含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表面活性剂用于三次采油中, 具有以下优 点 : 0030 (1) 组合物中可以不含碱。含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无 碱条件下, 仍能与地下原油形成10-310-4毫牛/米的超低界面张力, 不但克服了在现场应 用时高浓度碱对地层和油井的巨大伤害, 而且也符合环保的要求, 对设备无伤害, 能够达到 最佳的驱油效果 ; 0031 (2)耐温、 耐盐。 含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表面活性剂组合物在地层温度大于 90、 矿化度大于 30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为 0 1000 毫克 / 升的条件下仍能与地 下原油形成 10-3 10-。
19、4毫牛 / 米的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原油采收率 17.4, 取得了较好的 技术效果。 0032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0033 说明书附图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4/7 页 6 0034 图 1 为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的红外分析光谱。 0035 其中, 波数为1739.5cm-1处为脂肪酸的POE加成物的特征峰, 波数为1351cm-1处为 聚环氧乙烷的特征吸收峰, 低于波数 1200cm-1的 1177cm-1处为磺酸盐基团的特征吸收峰。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实施例 1】 0037 十八酸聚氧乙烯 (6) 醚磺酸钠的合成 0038 (1) 向装有冷凝。
20、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142 克 ( 约 0.5 摩 尔 ) 的十八酸和 1.5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十八酸 14 重量的水, 搅 拌反应 1 小时。然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 20 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 140抽真空 20 分钟蒸 除水分, 将该溶液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 20 重量的浓硫酸。将体系 温度加热至85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1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34次以 除去体系中的空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135 克环氧乙烷, 控制 压力 0.40MPa 进行烷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21、,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环氧乙烷, 冷 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十八酸聚氧乙烯 (6) 醚。 0039 (2) 将步骤 (1) 合成的十八酸聚氧乙烯 (6) 醚 270 克 (0.5 摩尔 ) 及 72 克吡啶 置于装有回流、 搅拌、 气体吸收装置的反应器中, 在搅拌下缓缓加入 108 克氯化试剂亚硫酰 氯, 在 70温度下反应 10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去过量的亚硫酰氯, 剩余物冷却、 静置分 层, 下层为固体盐酸吡啶, 上层有机层用 15 重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 分出无机 盐, 有机层再用水洗涤 5 6 次, 再干燥得氯代十八酸聚氧乙烯 (5) 醚, 收。
22、率 83。 0040 (3) 将步骤 (2) 合成的氯代十八碳酸聚氧乙烯 (5) 醚 290 克置于 500 毫升高压反 应釜中, 加入溶剂 60 克正己醇和 60 克水、 110 克亚硫酸钠及 7 克亚硫酸氢钠, 在 160温度 下反应 8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去大部分水分, 混合物中加入适量异丙醇静置过夜, 滤除沉淀出来的无机盐, 再加入适量二氯甲烷进一步滤除其中的无机盐。蒸发溶剂干燥得 十八碳酸聚氧乙烯 (5) 醚磺酸钠, 产品纯度为 85。 0041 对合成的十八碳酸聚氧乙烯 (5) 醚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
23、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42 将以上合成的十八碳酸聚氧乙烯 (5) 醚磺酸钠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 在地层实际油藏温度 90.2, 地层水矿化度 33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 1000 毫克 / 升 的条件下, 测定了 0.1 重量 0.3 重量的表面活性剂矿化水溶液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 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 10-3mN/m 数量级, 达 到超低界面张力, 在用量为 0.3 重量的条件下与 0.15 重量的聚合物复配形成 PS 复合 驱后, 经物理模拟驱替试验评价在高温、 高。
24、盐油藏上该驱油剂能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 收率 17.4。 0043 【实施例 2】 0044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228 克 (1.0 摩尔 ) 十四酸和 2.5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 25 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后先 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 20 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 140抽真空 20 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降温 至 80, 慢慢滴加 0.8 克的浓硫酸。将体系温度加热至 85 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5/7 页 7 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
25、除去体系中的空气, 然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180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0.40MPa进行烷氧基化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 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水, 得十四酸聚氧乙烯 (4) 醚。 0045 (2) 将步骤 (1) 合成的十四酸聚氧乙烯 (4) 醚 192 克及 71 克吡啶置于装有回流、 搅拌、 气体吸收装置的反应器中, 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氯化试剂亚硫酰氯 108 克, 在 70温度 下反应 10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去过量的亚硫酰氯, 剩余物冷却、 静置分层, 下层为固体 盐酸吡啶, 上层有机层用 15 重量的氢氧化钠。
26、溶液中和至中性, 分出无机盐, 有机层再用 水洗涤 5 6 次, 再干燥得氯代十四酸聚氧乙烯 (3) 醚, 收率 88。 0046 (3)将步骤(2)合成的氯代十四酸聚氧乙烯(3)醚202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 加入 溶剂 40 克正己醇和 40 克水、 95 克亚硫酸钠, 在 160温度下反应 6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 蒸馏蒸去大部分水分, 混合物中加入适量异丙醇静置过夜, 滤除沉淀出来的无机盐, 再加入 适量二氯甲烷进一步滤除其中的无机盐。蒸发溶剂干燥得十四酸聚氧乙烯 (3) 醚磺酸钠, 产品纯度为 86。 0047 对合成的十四酸聚氧乙烯 (3) 醚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
27、700 红外光谱仪, 采 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48 将以上合成的十四酸聚氧乙烯 (3) 醚磺酸钠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 在 地层实际油藏温度 90.2, 地层水矿化度 33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 1000 毫克 / 升的 条件下, 测定了 0.1 重量 0.3 重量的表面活性剂矿化水溶液与胜利油田胜坨二区原 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 10-3mN/m 数量级, 达到 超低界面张力, 在用量为 0.3 重量的条件下与 0.15 重量的聚合物复配形成。
28、 PS 复合驱 后, 经物理模拟驱替试验评价在高温、 高盐油藏上该驱油剂能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 率 16.4。 0049 【实施例 3】 0050 (1) 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 100 克 (0.5 摩尔 ) 十二酸和 1.0 克氧化钙,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 10 克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后 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20毫米汞柱真空下, 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降温 至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 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 开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
29、除去体系中的空气, 然 后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68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氧基化 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 水, 得十二酸聚氧乙烯 (3) 醚。 0051 (2) 将步骤 (1) 合成的十二酸聚氧乙烯 (3) 醚 166 克及 70 克吡啶置于装有回流、 搅拌、 气体吸收装置的反应器中, 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氯化试剂亚硫酰氯 108 克, 在 70温度 下反应 10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去过量的亚硫酰氯, 剩余物冷却、 静置分层, 下层为固体 盐酸吡啶, 上层有机层用 15 重量。
3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 分出无机盐, 有机层再用 水洗涤 5 6 次, 再干燥得氯代十二酸聚氧乙烯 (2) 醚, 收率 87。 0052 (3)将步骤(2)合成的氯代肉豆蔻酸聚氧乙烯(2)醚175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 加 入溶剂 35 克正己醇和 40 克水、 110 克亚硫酸钠及 7 克亚硫酸氢钠, 在 155温度下反应 6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6/7 页 8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去大部分水分, 混合物中加入适量异丙醇静置过夜, 滤除沉淀 出来的无机盐, 再加入适量二氯甲烷进一步滤除其中的无机盐。蒸发溶剂干燥得十二酸聚 氧乙烯 (2) 醚磺酸钠, 产品纯度为 。
31、89。 0053 对合成的十二酸聚氧乙烯 (2) 醚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 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54 将以上合成的十二酸聚氧乙烯 (2) 醚磺酸钠新型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 剂, 在地层实际油藏温度 90.2, 地层水矿化度 33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 1000 毫克 / 升的条件下, 测定了 0.1 重量 1.0 重量的表面活性剂矿化水溶液与胜利油田胜坨二 区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 10-3mN/m 数量。
32、级, 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在用量为 0.3 重量的条件下与 0.15 重量的聚合物复配形成 PS 复 合驱后, 经物理模拟驱替试验评价在高温、 高盐油藏上该驱油剂能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 采收率 16.4。 0055 【实施例 4】 0056 (1)向装有冷凝装置、 搅拌装置和气体分散器的反应器中加入0.5摩尔128克棕榈 酸和 1.5 克氧化钙催化剂, 边通氮气边加热至 135时, 加入 12 克水, 搅拌反应 1 小时。然 后先常压蒸水, 后减压在20毫米真空下, 于140抽真空20分钟蒸除水分, 将该溶液降温至 80, 慢慢滴加中和催化剂理论酸量20重量的浓硫酸。 将体系温度加热至8590。
33、, 开 启真空系统, 在高真空下脱水 1 小时, 然后用氮气吹扫 3 4 次以除去体系中的空气, 然后 将体系反应温度调至 150缓缓通入 112 克环氧乙烷, 控制压力 0.40MPa 进行烷氧基化 反应 ; 反应结束后, 用氮气吹扫体系, 除去未反应的的环氧乙烷, 冷却后中和、 脱色、 过滤、 脱 水, 得十六酸聚氧乙烯 (5) 醚。 0057 (2) 将步骤 (1) 合成的十六酸聚氧乙烯 (5) 醚 238 克及 70 克吡啶置于装有回流、 搅拌、 气体吸收装置的反应器中, 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氯化试剂亚硫酰氯 108 克, 在 70温度 下反应 10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去过量的亚硫酰。
34、氯, 剩余物冷却、 静置分层, 下层为固体 盐酸吡啶, 上层有机层用 15 重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 分出无机盐, 有机 层再用 水洗涤 5 6 次, 再干燥得氯代十六酸聚氧乙烯 (4) 醚, 收率 85。 0058 (3)将步骤(2)合成的氯代十六酸聚氧乙烯(4)醚242克置于高压反应釜中, 加入 溶剂 50 克正己醇、 50 克水、 110 克亚硫酸钠及 7 克亚硫酸氢钠的混合磺化剂, 在 160温度 下反应 6 小时, 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蒸去大部分水分, 混合物中加入适量异丙醇静置过夜, 滤除沉淀出来的无机盐, 再加入适量二氯甲烷进一步滤除其中的无机盐。蒸发溶剂干燥得 十六酸聚氧乙。
35、烯 (4) 醚磺酸钠, 产品纯度为 86。 0059 对合成的十六酸聚氧乙烯 (4) 醚磺酸钠, 应用美国 Nicolet-5700 红外光谱仪, 采 用液膜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 扫描范围 4000 400cm-1), 具有图 1 所示的特征峰。 0060 将以上合成的十六酸聚氧乙烯 (4) 醚磺酸钠新型非离子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 剂, 在地层实际油藏温度 90.2, 地层水矿化度 33000 毫克 / 升, Ca2+、 Mg2+浓度 1000 毫克 / 升的条件下, 测定了 0.1 重量 0.3 重量的表面活性剂矿化水溶液与胜利油田胜坨二 区原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值, 表面活性剂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在 10-3mN/m 数量级, 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在用量为 0.3 重量的条件下与 0.15 重量的聚合物复配形成 PS 复 合驱后, 经物理模拟驱替试验评价在高温、 高盐油藏上该驱油剂能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7/7 页 9 采收率 16.9。 说 明 书 CN 101280179 B1/1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