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用于织纹不对称的织物带的对称织纹接头.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888331
  • 上传时间:2018-03-16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445.6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803880.5

    申请日:

    2000.02.14

    公开号:

    CN1340122A

    公开日:

    2002.03.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分类号:

    D21F1/00; D03D3/04

    主分类号:

    D21F1/00; D03D3/04

    申请人:

    科弗帕造纸用毡及工业织物公司;

    发明人:

    莫里斯·戈捷; 让-路易斯·莫纳里

    地址:

    法国昂古莱姆

    优先权:

    1999.02.16 FR 99/0186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王宪模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物带(10),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11-15,17-24)和经纱(16)形成,经纱(16)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在再织段(B,B′)与纬纱再织,形成中性面(PN)与织物带中面(PM)重合的对称织纹,织物带两端的连接线在该中性面中延伸。经纱(16)有扁平横截面,并在织物带每一端上与织物面正交折叠。再织段的纬纱(17-24)的直径小于织物带其余部分纬纱(11-15)的直径,这样织物带在整个长度上厚度不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织物带(10),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 (11-15,17-24)和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16) 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在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B,B′) 与纬纱再织,形成线环(27),该织物带的特征在于每个再织段具有对 称织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其中经纱(16)在织物带每一 端上与织物带面正交折叠,而且再织段上的纬纱(17-24)直径小于织 物带其余部分的纬纱(11-15)直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带,它只包括一个纬纱层,其中再 织段中的纬纱直径与织物带其余部分的纬纱直径之差是经纱厚度的两 倍。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织物带,其中经纱在织物带每端形 成小线环和相对该小线环伸出的大线环,其中在织物带第一端的小线 环与织物带另一端的大线环配合,形成可插入第一杆(28)的第一通 道,在织物带第一端的大线环与织物带另一端的小线环配合,形成可 插入第二杆(29)的第二通道。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织物带,其中经纱在织物带每端形 成小线环和相对该小线环伸出的大线环,在织物带一端的小线环和大 线环与第一螺旋线(30)的圈啮合,该螺旋线由第一杆(31)和第二 杆(32)保持,该第一杆插在由小线环和所述圈形成的第一通道中, 该第二杆插在由大线环和所述圈形成的第二通道中,在织物带另一端 的小线环和大线环与第二螺旋线(33)的圈啮合,该第二螺旋线由插 在第三通道中的第三杆和插在第四通道中的第四杆保持,该第三通道 由小线环和圈所述形成,第四通道由大线环和所述圈形成,第一螺旋 线(30)的圈与第二螺旋线(33)的圈啮合并一起由第五杆(34)保 持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织物带,其中经纱在织物带一端形 成线环,并且在织物带另一端被再织并固定螺旋线(35)的圈,其中, 所述螺旋线的圈与线环啮合,形成可插进杆(37)的通道。
    7: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织物带,其中经纱(16)为扁平 截面。
    8: 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在造纸机干燥段中的应用。
    9: 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在制造非编织物的机器中的 应用。

    说明书


    一种用于织纹不对称的织物带的对称织纹接头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造纸工业的织物带,该织物带有不对称织纹,该织纹由纬纱和在织物带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一个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以形成线环。

        例如,在造纸工业中,连续造纸机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成形部,挤压脱水部,和纸张干燥部。

        在造纸机的干燥部,纸张被放到一组热滚筒上。为了提高纸张的干燥速度,用织物带(通常称为干燥网)在热滚筒上传送纸张,该织物带最好有不对称织纹,一般包括与扁平截面的经纱交织在一起的圆形截面的纬纱,所述经纱在织物带与纸张接触的正面上形成长长的浮出部分(flotté)。在织物带在纸张于水平的两排滚筒上蛇形通过期间一直与纸张接触的机器结构中,这种织物带可以减少经纱在纸张上压出的印痕。

        另外,在不对称织纹由在织物带正面形成浮出部分(flotté)的经纱组成地织物带中,织物带的中性面(当织物带弯曲时,织物带中的既不压缩又不伸长的面)在厚度方向上位于织物带的中面和正面之间。结果,织物带与纸张接触的正面以基本恒定的速度在圆筒上移动,在织物带在纸张于机器的高低圆筒之间蛇形通过期间一直与纸页接触的机器结构中,可减小纸页中的张力,并减小在纸张干燥度很大时织物带被磨损的风险。

        正如公知的那样,当织物带被安在机器上时形成环带形状,例如用一个刚性杆(jonc)从在织物带一端形成的线环和在另一端形成的线环中穿过,这两端的线环在该刚性杆穿过之前互相啮合。但是,当该环带开始工作时,在织物带被驱动时受到的张力的影响下,织物带两个端部之间的由所述杆构成的连接线被从织物带的中面向织物带的正面推出,使所述杆的轴线在织物带中性面上移动。织物带连接线在织物带厚度方向上的这种移动在纸张上引起过压,导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纸张上压出印痕并且引起织物带很快磨损。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这些缺陷。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尤其用于造纸工业的织纹不对称的织物带,该织纹由纬纱和在该织物带的两个相对端之间延伸的经纱构成,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从而形成线环,该织物带的特征在于每个再织段具有对称织纹。

        通过这种结构,当环带处在张力作用下时,织物带相对端之间的连接线在织物带厚度方向上不再移动。因为,在经纱的再织段,织物带的中性面与其中面重合,织物带端部之间的连接线在中面上。另外,织物带中性面的梯度分布在经纱的这两个再织段,而不再限于织物带两端之间的连接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通过使已到达端部的经纱在折回后代替在再织段之前已中断的相邻经纱,形成在织物带一端附近的对称织纹再织段。

        在本发明织物带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经纱在织物带的每一端与织物带面垂直地折叠,而且再织段的纬纱的直径小于织物带其余部分中的纬纱的直径。

        通过垂直于织物带面折叠经纱,纬纱方向上的线环尺寸就被减小。然而,在织物带一端折叠后的每个经纱重叠在自身上与再织段上的纬纱再织而产生额外厚度。但是,每个再织段中的纬纱直径的减小可以补偿经纱多余的厚度,以便织物带的厚度在整个长度上保持相对不变。最后,在高温热固定纬纱和经纱的操作中,纬纱的卷曲(crêpage),可以最终减小再织段和织物带其余部分之间的所有厚度差。

        在另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经纱是扁平截面,可以减少纸张上的印痕并降低织物带的渗透性。

        下面参考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该实施例是非限定示例并示于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只有一个纬纱平面的织物带一端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有两个纬纱平面的织物带一端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形成在本发明织物带两端的、用来利用两个杆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

        图4是表示形成在本发明织物带一端的、用来利用两个螺旋线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

        图5和6是表示形成在本发明织物带一端的、利用一个螺旋线提供连接的线环的顶视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织物带10的端部示意纵剖面图,该织物带尤其适于造纸机的干燥部。

        该织物带只包括一层圆形截面的纬纱11-15,17-24和经纱,在这里,经纱的截面是扁平的并在织物带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图1仅示出一根经纱16。在织物带的与造纸机干燥部的纸张接触的正面25上,每根经纱比如16在纬纱上形成长的浮出部分,在这里,浮出部分覆盖三根连续的纬纱,这样就构成一种不对称织纹样式,其中织物带的中性面PN偏离织物带的中面PM。更具体地说,可以看出,在织物带正面25上的每个浮出部分之后,经纱16穿过纬纱层,绕单根纬纱织在织物带反面26,然后重新穿过纬纱层,在织物带正面形成另一个浮出部分。当然,正如公知的那样,在纬纱方向上的相邻经纱沿织物带的方向在不同位置横穿纬纱层。

        在织物带的每一端,每个经纱比如16被折回后,与该端部附近的再织段上的纬纱17-24再织,但再织方式是使所述再织段呈现对称织纹,在该再织段,织物带的中性面PN与该织物带的中面PM重合。更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经纱16在绕纬纱17折回后被再织,在织物带的背面26形成覆盖三根连续纬纱如19-21的浮出部分。从而每个经纱在被折回之后在织物带反面上再织,形成与织物带正面上的织纹对称的织纹样式。箭头B标出了经纱在织物带一端的对称织纹再织段的边界,箭头A标出了织物带本体的余部的边界,该余部中的织纹是不对称的。

        如图1所示,扁平截面的经纱16在再织段B与纬纱17-24再织,纬纱17-24的直径d小于织物带的余部A中的纬纱11-15的直径D,经纱16在自身上重叠再织,这是由于它在织物带的端部按照与织物带的平面正交的方式折回。在制造本发明的织物带时,在织物带的端部的每个再织段中,事实上是用小直径d的纬纱代替直径为D的纬纱,以便经纱在织物带的正面和反面再织后,再织段B中的织物带厚度H′与织物带主体A的厚度H一样。对于只有一层纬纱的织物带来讲,织物带主体A中的纬纱直径和再织段B中的纬纱直径之差是扁平截面经纱如16厚度的两倍。在经纱再织的操作中,这些经纱的端部在沿织物带的取决于有关经纱形成的织纹样式的不同位置处,从织物带的背面26露出,以便再织段的挠度是渐变的。

        从图1可以看出,织物带的中性面PN的梯度分布在再织段B和织物带主体A连接处的一定长度上。

        图2示出了类似于图1的织物带,但是它有两个纬纱层。该图示出织物带主体A的不对称织纹,以及再织段B中经纱如16的对称织纹,它还示出了织物带中性面PN相对于中面PM的位置。

        如上所述,每根扁平截面的经纱如16在织物带的每端与织物带面正交地折回,或者形成连接线环如27,或者不形成连接线环,即紧紧围绕织物带端部的最后纬纱17,从而在形成于织物带所述端部的两个相邻连接线环之间形成间隙。线环密度的减小使织物带的两端容易连接。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织物带的两端的连接线环的第一实施例。该图示出了一系列四个经纱FC1-FC4在织物带一端B(再织段B)分别形成一个大线环,不形成线环,形成一个小线环,和不形成线环,同样是这些经纱FC1-FC4在织物带的相对端B′(再织段B′)分别形成无线环,一个大线环,一个小线环,和无线环。在织物带的每一端,大线环相对于小线环伸出。织物带一端的线环与另一端的线环啮合。织物带B端的小线环与B′端的大线环配合,形成一个可以使第一杆28通过的通道。织物带B端的大线环与B′端的小线环配合,形成另一个可以使第二杆29通过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段的强度可以与织物带余部的强度比拟。经纱FC4在织物带的每一端B、B′留出的空隙使经纱FC1,FC2和FC3形成的线环不那么紧密。线环在织物带每一端的这种实施方式可以降低线环段的渗透性,从而避免在纸张上形成印痕,并且获得最大强度的连接,而不会增加织物带余部的厚度。另外,织物带两端之间的连接段可以在织物带面内弯曲,而不绕杆28或29转动。注意,如果在织物带两端再织形成的线环长度相同,那么线环因其密度过高而不能彼此啮合,不能得到坚固的连接。

        图4示出了在本发明的织物带两端形成的、用于通过两个螺旋线连接该两端的连接线环的第二实施例。该图示出了一系列四个经纱FC1-FC4在织物带一端B(再织段B)分别形成:无线环,一个小线环,无线环,和一个大线环。第一螺旋线30的圈与形成在织物带该端的线环啮合,并由一个第一杆31保持,该第一杆插在由小线环和螺旋线的圈确定的通道中。第二杆32插在由大线环和螺旋线30的圈确定的通道中。在织物带的另一端(未示出)具有同样的这种结构。具体地说,在织物带的另一端,织物带该端的大线环和小线环与第二螺旋线33的圈啮合,该第二螺旋线由插在第三通道的第三杆和插在第四通道的第四杆支持,该第三通道由小线环和所述圈形成,第四通道由大线环和所述圈形成。以这种方式安装在织物带每一端的所述两个螺旋线30,33被杆34连接,杆34将所述两个螺旋线的啮合圈保持连接。计算形成在织物带两端的线圈长度和杆31和32的直径,使得在织物带的两端连接起来并处在运行张力作用下之后,小线环的端部支承在大线环内的杆32上,从而在张力和牵引阻力作用下使小线环和大线环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强度最大,可以与图3描述的结构相比拟。另外,大线环和第二杆32防止螺旋线30绕第一杆31转动,并且降低螺旋线段的空气透气性,因此有助于减少第一杆31磨损和纸张被印上印痕的风险。每个螺旋线的厚度与织物带的厚度相同,构成螺旋线的每一圈的单丝宽度必须不超过经纱宽度的80%。

        图5示出了只在本发明织物带B′端形成的、用一个螺旋线35连接织物带两端的连接线环的第三实施例。在进行再织时,使经纱FC2和FC4围绕螺旋线的圈的端部和杆36折回,从而在织物带制造过程的末尾将螺旋线35永久地固定在织物带的另一端B。在图5所示的织物带的B′端,线环两两被空隙分开。从该图中可以看出,一系列四个经纱FC1-FC4在所述织物带B′端分别形成:无线环,一个线环,无线环,和一个线环。螺旋线35的圈与线环啮合,杆37插在由所述线环和所述圈确定的通道内。螺旋线内的自由空间可以被嵌条38填充,从而降低连接段的渗透性。

        图6示出了一种与图5类似的连接段结构,不同的是线环两个一组,每两个线圈被两个空位隔开。具体地说,该图显示出了一系列四个相继的经纱FC1-FC4在织物带B′端分别形成:无线环,无线环,一个线环,和一个线环。这种结构可以减小螺旋线的圈35的数量,并且加大构成每圈的单丝宽度。

        在图5和6所示类型的实施例中,螺旋线的圈在纬纱方向的宽度LS小于一根经纱(图5)或两根经纱(图6)宽度LF的80%。连接强度最大,可以等于B,B′段中的织物带强度,如果螺旋线的强度与织物带的强度类似的话。利用如图5和6实施例中所示的螺旋线的优点是,织物带的两端可以相互啮合,形成的接头宽度小于图3所示实施例的接头宽度,因此有助于减小在纸张上形成印痕的可能性。

        当然,上述发明还可用于具有两个或多个纬纱层的织物带。本发明的织物带也可有益地用在制造非编织物如婴儿尿布、纸抹布、土工布等的机器上。

    关 键  词:
    一种 用于 不对称 织物 对称 接头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用于织纹不对称的织物带的对称织纹接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883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