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细菌检验分离装置.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8872256
  • 上传时间:2021-01-09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504.6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1107796.7

    申请日:

    20151225

    公开号:

    CN205258455U

    公开日:

    2016052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M1/00,C12M1/12

    主分类号:

    C12M1/00,C12M1/12

    申请人: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发明人:

    王东妮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平路29号

    优先权:

    CN201521107796U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郑宪常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包括无菌收集瓶、装置支架、第一针式过滤器、第二针式过滤器、分流器和中端收集杯,第一针式过滤器设置在装置支架的上端且其下方的出口端通过导管与分流器的进口端相连,分流器的一出口端与中端收集杯的一进口端相连,中端收集杯的出口端与第二针式过滤器的进口端相连,分流器的另一出口端及第二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分别与无菌收集瓶相连。利用该分离装置可以对被检测液体实行两级过滤,提高被检测细菌的纯度,从而提高检测准确度,同时,利用该分离装置还可以一次性获得两种含有不同细菌的过滤液。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包括无菌收集瓶,其特征是,所述该装置还包括装置支架、第一针式过滤器、第二针式过滤器、分流器和中端收集杯;所述中端收集杯包括杯体和拧接在杯体上方的杯盖,所述杯体下底面上设置一与外界相贯通的出口端,所述杯盖上设置有两个与外界相贯通的进口端,所述分流器包括一个进口端和两个出口端;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通过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上端,所述分流器固定设置在装置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下方,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穿过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底面的通孔通过导管与所述分流器的进口端相连,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通过导管与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接,所述分流器的另一出口端通过导管与位于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上的所述无菌收集瓶相连,所述中端收集杯通过中端收集杯托架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的下部位,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通过第二针式过滤器托架与所述装置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位于所述中端收集杯的下方,所述杯体下方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的入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穿过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托架底面的通孔与所述无菌收集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流器的进口端相连的导管上设置一过渡接头,所述过渡接头的一端为圆锥端,所述过渡接头一端与所述导管密封连接,另一所述圆锥端与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相套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在连接所述分流器一出口端与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的导管上设置一节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节流装置为一水阀,所述水阀的两端通过导管分别与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节流装置为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两端通过导管分别与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被分离的溶液通过所述单向阀能够从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流入到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细菌检验的工作中,需要将被检测溶液内的不同细菌进行分离, 以便于不同细菌的检验。如果分离的效果不好,会将不同种类的细菌混淆在 一起,对于疾病的诊断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时会对诊断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在针对某些细菌进行检验时,为了获得可靠准确的检测结果,需要对 细菌溶液进行多次分级分离,以便达到理想的检测条件。在对同一溶液进行 多次分级分离时,一般时在完成上级分离之后,在过滤器中更换过滤膜,然 后在对溶液进行过滤,这种多次分级分离方式过于烦琐,无形中增加了操作 人员的工作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能够在 保证细菌多级分离精度的基础上简化分离操作流程,同时,利用该分离装置 能够一次性获得含有不同大小细菌的检测溶液。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 置,包括无菌收集瓶,其特征是,所述该装置还包括装置支架、第一针式过 滤器、第二针式过滤器、分流器和中端收集杯;

    所述中端收集杯包括杯体和拧接在杯体上方的杯盖,所述杯体下底面上 设置一与外界相贯通的出口端,所述杯盖上设置有两个与外界相贯通的进口 端,所述分流器包括一个进口端和两个出口端;

    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通过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 上端,所述分流器固定设置在装置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下方, 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穿过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底面的通孔通过 导管与所述分流器的进口端相连,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通过导管与所述杯 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接,所述分流器的另一出口端通过导管与位于放置在所 述装置支架上的所述无菌收集瓶相连,所述中端收集杯通过中端收集杯托架 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的下部位,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通过第二针式过滤器托 架与所述装置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位于所述中端收集杯的下方, 所述杯体下方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的入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针 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穿过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托架底面的通孔与所述无菌收集 瓶相连。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流器的进口端相连的 导管上设置一过渡接头,所述过渡接头的一端为圆锥端,所述过渡接头一端 与所述导管密封连接,另一所述圆锥端与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的出口端相套 接。

    进一步的,在连接所述分流器一出口端与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的导管 上设置一节流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节流装置为一水阀,所述水阀的两端通过导管分别与所 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节流装置为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两端通过导管分别 与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相连,被分离的溶液通过 所述单向阀能够从所述分流器的一出口端流入到所述杯盖上的一进口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针式过滤器和第二针式过滤器可以依据不同种 类细菌的过滤、分离要求进行随时更换,为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提供了便利。

    2、本实用新型中的分流器可以将经过初次分离的溶液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溶液可以直接进行检测,另一部分溶液流入到第二针式过滤器中进行进一 步的分离,以便使得检测溶液符合更高的检测标准,从而可以一次性获得两 种含有不同细菌的检测溶液。

    3、利用中端收集杯上的一进口端可以对中端收集杯进行打压,使得在中 端收集杯内的溶液进行快速分离,提高了分离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 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第一针式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中端收集杯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过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支架、11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12中端收集杯托架、13第 二针式过滤器托架、2第一针式过滤器、21第一针式过滤器入口端、22第一 针式过滤器出口端、23过渡接头、231圆锥端、3分流器、4节流装置、5中 端收集杯、51杯盖、511杯盖第一进口端、512杯盖第二进口端、52杯体、 521杯体出口端、522环形橡胶垫、6第二针式过滤器、7无菌收集瓶、8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 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 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首先对第一针式过滤器2和第二针式过滤器6做简要的阐述,第一针式过 滤器2与第二针式过滤器6其均为市场上大量应用的一次性针式过滤器(一次 性针式过滤器含有进口、出口和设置进口和出口之间的过滤装置),故其第一 针式过滤器2与第二针式过滤器6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之所 以对所用到的针式过滤器取不同的名称,只是为了下文中能够清晰准确的描 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细菌检验分离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无 菌收集瓶7、装置支架1、第一针式过滤器2、第二针式过滤器6、分流器3 和中端收集杯5。

    所述中端收集杯5包括杯体52和拧接在杯体上方的杯盖51,所述杯体 52下底面上设置一与外界相贯通的杯体出口端521,所述杯盖51上设置有两 个与外界相贯通的杯盖第一进口端511和杯盖第二进口端512,杯盖51与杯 体52为密封配合,为了保障杯盖51与杯体52之间的密封性,在杯盖51内 套置了一环形橡胶圈522(如图4所示)。

    所述分流器3(分流器3为现有市场上大量存在的一种用于水流分流的分 流器)包括一个进口端和两个出口端。

    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2通过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11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 支架1上端,所述分流器3固定设置在装置支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针式过 滤器托架11的下方,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2的出口端第一针式过滤器出口端 22穿过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托架11底面的通孔通过导管8与所述分流器3的 进口端相连,所述分流器3的一出口端通过导管8与所述杯盖5上的杯盖第 一进口端511相连接,所述分流器3的另一出口端通过导管8与位于放置在 所述装置支架1上的所述无菌收集瓶相连7,所述中端收集杯5通过中端收集 杯托架12设置在所述装置支架1的下部位,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6通过第二 针式过滤器托架13与所述装置支架1相连,且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6位于所 述中端收集杯5的下方,所述杯体52下方的杯体出口端521与所述第二针式 过滤器6的入口端相连接,所述第二针式过滤器6的出口端穿过所述第二针 式过滤器托架13底面的通孔与一个所述无菌收集瓶7相连。

    因在分离过程中,第一针式过滤器2需要依据不同种类细菌的分离要求 而更换,为了使得不同型号的第一针式过滤器2的第一针式过滤器出口端22 都能够与导管8的端口形成对接密封,故在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出口端22与 所述分流器3进口端相连的导管8上设置一过渡接头23,所述过渡接头23的 一端为圆锥端231(如图5所示),所述过渡接头23的一端与所述导管8密封 连接,另一所述圆锥端231与所述第一针式过滤器出口端22相套接,圆锥端 231能够与具有不同通径的第一针式过滤器出口端22相配合,从而形成密封 连接。

    为了能够实现对容易二次分离的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注射端中端收集杯5 的打压效果,故在连接所述分流器3一出口端与所述杯盖第一进口端511的 导管8上设置一节流装置4。结合现有的市场技术,在此我们筛选了节流装置 4的两种实施例,节流装置4的第一实施例为:所述节流装置4为一水阀,所 述水阀的两端通过导管8分别与所述分流器3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第一进 口端511相连,通过正反拧动水阀可以实现溶液在导管8内的流动与停止; 节流装置4的第二实施例为:为了简化该装置在分离时的操作流程,我们将 所述节流装置4设置为一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两端通过导管8分别与所述 分流器3的一出口端和所述杯盖第一进口端511相连,被分离的溶液通过所 述单向阀能够从所述分流器3的一出口端流入到所述杯盖第一进口端511,而 不能从杯盖第一进口端511通过单向阀进入到分流器3的一出口端。

    该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在利用该分离装置进行不同种类的细菌分离 时,应依据所述要分离的细菌的分离、过滤要求对第一针式过滤器2和第二针 式过滤器6进行选定,将节流装置4设置在开通状态。在进行分离时,利用注 射器将被分离溶液从第一针式过滤器进口端21内推压注入到第一针式过滤器 2内,经过第一次分离的溶液在分流器3的作用下一分为二,一部分直接进入 到无菌收集瓶7内,这一部分溶液可直接进行所需细菌检测等工作,另一部分 经过节流装置4进入到中端收集杯5内,中端收集杯5内的溶液能够依靠重力进 入到第二针式过滤器6内进行二次分离,经过二次分离之后的溶液直接进入到 无菌收集瓶7内,以便进行所需细菌检测。为了提高溶液在第二针式过滤器6 内的分离速度,可利用一空注射器通过杯盖第二进口端向中端收集杯5内打 压,在打压的过程中应该将节流装置4关闭,以便提高打压效果。通过选用不 同型号的第一针式过滤器2和第二针式过滤器6可以实现被检测溶液的二级过 滤,同时也可以实现一次性获得含有不同种类细菌的两种分离溶液。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 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 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细菌 检验 分离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细菌检验分离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87225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