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及阻隔性改善的非织造纤网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软及防液体渗透性能改善的非织造纤网。本发明还涉及制备该非织造纤网的方法。
【发明背景】
由纤维或长丝缠结构成的柔软非织造纤网是已知的,例如可参见美国专利4,443,513,授予Meitner等人。柔软非织造纤网及其层合物可用于要求柔软和蓬松属性的用途,包括揩布、服装、手术被单、尿布等。非织造纤网可以是熔喷热塑性纤网,如公开在授予Meitner的美国专利4,307,143中。此种熔喷纤网的制备过程包括:通过具有成排孔的纺丝板(die)熔喷出聚丙烯或其他热塑性塑料,并在纺丝板出口处以加热空气冲击该丝束从而将其牵伸成为微纤维,随后微纤维经骤冷并收集在移动金属丝网上。该非织造纤网也可是包括熔喷纤网的层合物,例如包括2层纺粘热塑性纤网及二者之间夹1层熔喷纤网的层合物。纺粘/熔喷/纺粘纤网层合物公开在授予Brock等人的美国专利4,041,203中。纯粹的纺粘纤网,即不与熔喷纤网层合的,在技术上也是已知的。
上面援引的美国专利4,443,513公开道,非织造纤网的柔软、蓬松及悬垂性可通过恰当选择非织造纤网的单丝间粘合花纹,和/或控制纤网的拉伸而得到改善。受控拉伸是在冷态或室温下进行的。拉伸被限制在将纤网拉断所需的伸长范围内。所公开的热塑性非弹性纤网可拉伸到其原长的约1.2~1.4倍。
一方面,纺粘纤网有助于强度,而另一方面,熔喷纤网已知能提供防液体渗透性,包括防压力下的液体。因此,熔喷纤网,或者纺粘与熔喷纤网地层合物,通常用于同时要求柔软和隔液的场合。目前一直需要或希望获得一种隔液改善的布料,特别是在涉及医院及手术罩衣等医疗用途方面。
定义
“非织造纤网”是指一种具有由单根纤维或线组成的结构的纤网,这些纤维交叉铺置,然而却不是以如同针织物那样可辨认的方式。过去非织造纤网一向由多种方法成形,例如,熔喷法、纺粘法以及粘合梳理纤网法。
“自生粘合”是指由纤维和/或长丝的熔结和/或自身粘附,不施加外部粘合剂或粘结剂,所提供的结合。自生粘合当纤维和/或长丝中至少1部分处于半熔融或发粘状态时可通过纤维和/或长丝互相接触来提供。自生粘合还可通过在用于成形纤维和/或长丝的热塑性聚合物中掺入增粘树脂来提供。由此种共混物成形的纤维和/或长丝于是便适合自动粘合,其间可以也可不加压和/或加热。也可用溶剂来造成纤维和长丝的熔结,溶剂去除之后熔结状态依然保留。
“熔喷纤维”是指按如下方法成形的纤维:熔融热塑性材料由许多细小、通常为圆形的纺丝孔,以熔融线束或丝束形式挤出到一股的高速气体(如空气)流中,该气流将熔融热塑性材料的丝束拉细以减少其直径,可达微纤维的直径。然后,熔喷纤维由高速气流夹带并沉积在收集表面上,形成由散乱分布的熔喷纤维组成的纤网。此种方法例如描述在授予Butin的美国专利3,849,241中,在此将其公开内容收作参考。
“纺粘纤维”是指按如下方法成形的小直径纤维:熔融热塑性材料由许多细小、通常为圆形的纺丝(板)孔挤出为熔融丝束,挤出丝束的直径随后可按照例如喷射牵伸或其他熟知的纺粘机理迅速减小。纺粘非织造纤网的生产公开在各种专利文献中,例如授予Matsuki等人的美国专利3,802,817、授予Pike等人的美国专利3,382,400中。在此将这些专利的公开内容并入本文作为参考。
“聚合物”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均聚物;共聚物,如嵌段、接枝、无规及交替共聚物、三元共聚物等;以及上述的共混物及各种改性。而且,除非另行指出,术语“聚合物”应涵盖该材料所有可能的几何构型。这些构型包括但不限于,全同立构、间同立构及无规立构的对称构型。
“双组分纤维”是指由至少2种聚合物经各自的挤出机挤出,但在一起纺丝形成同一根的纤维。这些聚合物在双组分纤维断面上排列在各自位置基本固定、彼此界限鲜明的区内,并沿双组分纤维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延伸。此类双组分纤维的构型可以是,例如皮/芯排列,其中一种聚合物被另一种聚合物包围着,或者可以是并列排列的,或者是“海-岛”排列的。双组分纤维公开在授予Kaneko等人的美国专利5,108,820、授予Strack等人的美国专利5,336,552及欧洲专利0586924中。就双组分纤维而言,聚合物存在的比例可以是75/25、50/50、2/75或任何其他希望的比例。
“双成分纤维”是指由至少2种聚合物从同一挤出机以共混物形式挤出形成的纤维。术语“共混物”的定义可见诸于下文。双成分纤维所包含的各种聚合物成分不是沿纤维的整个横断面面积排列在位置相对固定、彼此界限鲜明的区内,而且,各种聚合物通常也不是沿着纤维的整个长度呈连续状,而是,往往形成随机开始并随机结束的原纤。双成分纤维有时也被称之为多成分纤维。这一大类纤维在例如授予Gessner的美国专利5,108,827中有所讨论。双组分及双成分纤维的内容还载于教科书《聚合物共混物及复合物》中,John A.Manson及Leslie H.Sperling主编,版权1976归P1enum Press所有,P1enum出版公司(纽约)的一个分部,IBSN 0-306-30831-2,PP.273~277。
“共混物”,是指2种或更多种聚合物的混合物,而术语“合金”是指共混物的一个子类,其中各成分不溶混但经过了相容化处理。“可溶混性”及“不可溶混性”被分别定义为具有负值和正值的混合自由能的共混物。再有,“相容化”的定义是改变不可溶混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性能以便制成一种合金的过程。
“微纤维”是指一种小直径纤维,其平均直径不大于约100μm,例如平均直径介于约0.5μm~约50μm,或者更具体地说,微纤维的平均直径介于约4μm~约40μm之间。
“非织造纤网粘合花纹”是非织造纤网制造期间赋予非织造纤网中的单丝间粘合构成的图形。
“纤维间粘合”是指通过单根纤维之间的缠结以形成内聚性纤网结构所产生的粘合,其中不使用热粘合。此种纤维的缠结乃是熔喷方法所固有的,但也可通过诸如水力缠结或针刺等方法产生或增强。替代和/或附加地,可利用粘合剂来增强所要求的粘合并维持纤网的结构内聚力。例如,可使用粉末粘合剂和化学溶剂粘合。
“耐液压”(亦称“水头(hydrohead)”)是指由具有此种性能的材料制成的组合物或薄膜耐受外加液体载荷而不泄漏的能力。薄膜的耐液压能力取决于薄膜的厚度、薄膜的材料组成、薄膜的制造和加工方法、周围环境以及测试方法。薄膜或材料的耐液压试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联邦试验方法标准号191A,方法5514中所描述的静水压试验,等价于AATCC试验方法127-89以及INDA试验方法80.4-92。
“基本由……组成”并不排除不显著影响给定组合物或产品要求特征的附加材料的存在。此种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颜料、抗氧剂、稳定剂、表面活性剂、蜡、流动促进剂、颗粒以及加入以提高组合物加工性的材料。
发明概述
本发明涉及由优异柔软性和改善的隔液(耐水头)的非织造纤网以及包括该非织造纤网的层合物。本发明还包括制造该非织造纤网的方法。
本发明的非织造纤网包括熔喷纤网。该非织造纤网可以是单层(熔喷)非织造纤网,或者是熔喷纤网与一层或多层附加非织造纤网的层合物。附加非织造纤网层可以是附加熔喷纤网、纺粘纤网、粘合梳理纤网,或者任何可与该熔喷纤网有利地组合使用的一层或多层纤网。熔喷纤网,不论是否与另一非织造纤网组合,还可与塑料薄膜、泡沫体或其他实体组合起来。
该非织造纤网在2对或更多对拉伸辊之间接受加热和拉伸。现已发现,通过恰当配置拉伸辊,可借助拉伸来改善非织造纤网的水头强度及柔软性。具体地说,牵伸距离(即,非织造纤网在2对相邻拉伸辊之间被拉伸的这段距离),在仅包括2对相邻拉伸辊的单段拉伸过程中,被维持在小于约35英寸,其间加热的非织造纤网被拉长其原长的约1~约35%。理想的是,牵伸距离小于10英寸,其间加热的非织造纤网被拉长其原长的约1~约35%。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非织造纤网利用3对或更多对拉伸辊进行多段拉伸。当采用多段拉伸时,总牵伸距离(即,诸相邻“拉伸辊对”之间距离的总和)维持在小于约35英寸,其间非织造纤网则被拉长其原长的约1~约35%。采用多段拉伸方法(相对于单段拉伸)的主要优点在于,产品经过拉伸后具有较低单位重量,从而可获得具有较大面积并具有足够隔液和柔软的可比产品。
短距离牵伸的另一个优点,不论单段抑或多段,是可降低非织造纤网在拉伸期间的颈缩,提高压杯(cupcrush)强度和提高拉伸强度。
本发明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在研读了下文有关目前优选实施方案的详述并参考实施例和附图之后将变得更加清楚。这些详述、实施例和附图仅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而不是要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规定的本发明范围。
附图简述
图1画出可作为单段或多段拉伸装置操作,用于制备本发明非织造纤网的设备。
图2表示采用单段及多段拉伸制备的非织造布样品的压杯(cupcrush)柔软度。
图3表示采用单段及多段拉伸制备的非织造布样品的水头数值。
图4表示采用单段及多段拉伸制备的非织造布样品的单位重量。
目前优选实施方案详述
图1给出可用于非织造纤网单段或多段拉伸的设备100。非织造纤网110沿着箭头A指示的路径围绕导辊112、导辊116移动,穿过第1对夹辊118和120之间的辊隙(junction)119。然后,纤网110穿过第2对夹辊122和124之间的辊隙123,穿过第3对夹辊126和128之间的辊隙127,穿过第4对夹辊130和132之间的辊隙131,穿过第5对夹辊134和136之间的辊隙135,并绕过导辊138继续前进。
设备100能采取各种各样的操作模式,下面给出的不过是为了举例说明实际实施方案而已。各个辊筒可由诸如铝或钢之类的金属,由硬橡胶,或由各种硬的或略带回弹的材料制造。当两个辊筒(如,122和124)相邻构成辊隙时,一个辊(例如,大辊122)可以是金属的,而另一辊(例如,小辊124)可以是硬但略带回弹材料的。这样,便允许在辊隙123处施加轻微压力,而不致引起非织造纤网不应有的形变。其他辊隙可采取类似的排列。再有,相邻辊隙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例如,辊隙119与123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将夹辊122和124设置在靠近或远离夹辊118和120来调节。
在单段拉伸的情况下,纤网110可通过加热辊筒116和118来获得预热。替代地,纤网可进行拉伸而不加热。如果实施加热拉伸,则辊筒116和118可预热到高于室温并低于使纤网中聚合物软化并粘连在辊筒上的温度的某一温度。对于以聚丙烯为基础的纤网,优选的辊筒温度为约150~250°F。加热的优点在于,它允许纤网拉伸程度大一些和/或快一些,而不会引起断裂。
第2对夹辊122和124及第3对夹辊126和128可用来实现纤网110的单段拉伸。在加热拉伸的情况下,较大辊筒122和126也应被加热到要求的拉伸温度,例如对聚丙烯纤网为约150~225°F。拉伸是通过简单地使第3对夹辊126和128以高于第2对夹辊122和124的表面速度旋转实现的。譬如,要达到20%的拉伸,可通过让纤网以比它通过第2辊隙123高出20%的速度通过第3辊隙127来实现。如上所述,牵伸距离可通过改变非织造纤网在2个辊隙123与127之间的移动距离来改变。
术语“牵伸距离”,对单段拉伸而言,是指非织造纤网在用于牵伸的2对相邻夹辊之间移动的距离,其中不包括纤网与任一辊筒直接接触的距离。这就是纤网发生拉伸的距离。单段拉伸可在设备100中任何2对相邻辊隙之间实现,即,使纤网以比通过上游辊隙更高的移动速度通过下游辊隙。在单段拉伸中,应调节那些不用于实现拉伸的夹辊速度,以便不影响纤网的长度。
多段拉伸不同于单段拉伸之处在于,利用2对以上的夹辊和2个以上的辊隙来实现拉伸。例如,纤网110的3段拉伸可利用第2对夹辊122和124,第3对夹辊126和128,第4对夹辊130和132以及第5对夹辊134和136来实现。为实现3段拉伸,夹辊126和128以比夹辊122和124高的表面速度旋转。夹辊130和132以比夹辊126和128高的表面速度旋转。夹辊134和136以比夹辊130和132快的表面速度旋转。
术语“牵伸距离”,对多段拉伸而言,是指非织造纤网在各个阶段受到拉伸的距离之和。譬如,当纤网在3个阶段的每一段中,在6英寸长度上受到拉伸,则它总共受到了18英寸牵伸距离的拉伸。
本发明是一种采用不大于约35英寸,优选小于约25英寸,更优选不大于约10英寸,最优选不大于约6英寸的总牵伸距离所制备的拉伸非织造纤网。该非织造纤网受到其原长的约1~35%,优选其原长的约3~20%,最优选其原长的约4~15%的拉伸。采用短距离牵伸的拉伸与采用较长距离牵伸制备的类似非织造纤网相比,所制成的纤网具有改善的柔软度,同时维持较高耐水头和强度、较低颈缩以及其它所希望的性能。
该非织造纤网应包括熔喷纤网。熔喷纤网,由于所包含的单根纤维处于紧密接触状态,故适用于要求耐水头和其他阻隔性能的用途。熔喷纤网的单位重量不受限制。熔喷纤网的单位重量一般将介于约0.1~3.5盎司/平方码(osy),更经常介于约0.3~2.0osy。较低单位重量的熔喷纤网是优选的,因为它们成本较低,且当熔喷纤网作为层合物的一部分时,通常更为实用。
该非织造纤网可包括附加非织造层。附加非织造层的例子包括纺粘纤网、短纤维纤网、粘合梳理纤网等。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2个外层纺粘纤网与一个内层熔喷纤网结合在一起,形成纺粘/熔喷/纺粘(SMS)的纤网组合。SMS纤网层合物具有多种多样如上面提到的授予Brock等人的美国专利4,041,203中讨论的优点。该非织造纤网还可层合到聚烯烃薄膜或泡沫体,或者其他基材上。
熔喷纤网以及其他非织造纤网层,可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构成。有各种各样热塑性材料可用于成形这些非织造纤网层,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酯、以乙烯为主与C3~C12α-烯烃的共聚物(通常称之为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以丙烯为主与乙烯和/或C4~C12α-烯烃的共聚物,以及挠性聚烯烃,包括以丙烯为基础、在聚丙烯主链中具有无规立构及全同立构亚丙基基团的聚合物。其他合适的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弹性体,如聚氨酯、共聚醚酯、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丙烯酸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聚异丁烯、聚丁二烯、异丁烯-异戊二烯共聚物、通式为A-B-A’或A-B的嵌段共聚物,例如共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聚(乙烯-丙烯)-苯乙烯、苯乙烯-聚(乙烯-丁烯)-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丁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等。可限形状(constrainedgeometry)和/或金属茂催化的聚烯烃也可使用,包括美国专利5,571,619、5,322,728及5,272,236中所描述的,在此收作本文作为参考。
采用可限形状和/或金属茂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具有非常窄的分子量范围。多分散性指数(Mw/Mn)小于4,甚至小于3,对于可限形状和/或金属茂催化的聚合物来说都是可能的。此种聚合物,与其他方面均类似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制备的聚合物相比,还具有可控的短支链分布。采用可限形状和/或金属茂催化剂体系还可相当严密地控制聚合物的全同立构规整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该非织造纤网采用多段拉伸方法进行拉伸。已发现,当非织造纤网按照本文所述在短的总牵伸距离上进行拉伸时,采用一系列较小拉伸步骤来完成该总拉伸具有某些优点。一个优点是,当纤网采用一系列较小步骤时所获得的产品单位重量较低。这意味着费用的节省,因为在较低单位重量时纤网颈缩较少,故产品面积较大。
重要的是,当非织造纤网采取多段拉伸时,用较低单位重量的起始原料便能获得同样所希望的柔软及隔液等性能。优选的是,该纤网在2或更多段中进行拉伸。更优选的是,该纤网在3或更多段中进行拉伸。
总拉伸百分率和总牵伸距离,不论采用单段抑或多段拉伸,可以大致相同。因此,上面给出的有关拉伸百分率和总牵伸距离的优选范围对单段和多段方法同样适用。当采用多段方法时,优选,虽然并非必须,各段应彼此相等。譬如,7.5英寸的总牵伸距离可在3个相等的2.5英寸的段中实现,这样可获得物理性能的最佳改善效果。
测试程序
下面所讨论的实施例中采用如下所述测试程序。
静水压试验(水头)
“耐水头”按联邦试验方法标准号191A的方法5514进行测定,等价于AATCC试验方法127-89和INDA试验方法80.4-92。这些试验方法均收作本文的参考。
压杯试验(柔软度)
该试验被用于测定非织造材料的可感知柔软度,采用Sintech恒定拉伸速率(CRE)张力试验机测定的峰值载荷和能量单位来表示。CRE机器是一种样品长度随时间按均匀速率增加的试验机器。在杯子内成形非织造材料样品。机器压脚(foot)下降到杯子中,从而将样品“压瘪”,同时CRE测定将材料压瘪所需要的峰值载荷及能量。该结果是材料挺度的一种标示。材料越挺括,峰值载荷数值越高。
为实施该试验,从非织造纤网上裁取至少3个随机样品。每个样品为225mm宽,225mm长。然后按如下所述准备该CRE机器:
1.按制造商说明并采用本节的下列步骤中的条件对机器进行准备:
1.1将“加载方向”设定在“朝下”。
1.2将“拉伸方向”设定在“朝下”。
1.3将“标尺长度”设定为3.82±0.1英寸(97±2.5mm)。这可通过测量从底板顶面到压脚的平顶面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1.4将“直角压出速度(crossed speed)”设定为16.0±0.5英寸/min(400±10mm)。
1.5将“应变极限”设定为“到62.9%时返回”。
1.6将“拉伸上限”设定为2.6英寸(63mm)。
1.7将“能量”起始读数设定在-15mm(0.61英寸)。
1.8将“能量”停止读数设定在-60mm(2.46英寸)。
2.选择并安装载荷传感器,使之具有适合待测材料的量程。
注1:这些设定值可人工安装到Sintech设备上,或者倘若该Sintech设备是专为采用DOS版本的Testworks设置的,则全部设定值可采用电脑磁盘安装,该磁盘可由“Roswell测试标准化”获得。
注2:在上述初始化操作中,说明书(9.1.3~9.1.8)采用黑斜体数字来初始化你的设备。
样品在23±2℃和50±5%相对湿度的标准实验室气氛中进行平衡。然后,按下列程序测试样品:
1.将上述钢环放在成形圆筒上。
2.使样品与成形圆筒对中。
3.滑动圆筒上的成形杯,直至材料被正好夹在圆筒与钢环之间。
4.小心地提起成形杯并检查样品是否正好夹在钢环与成形圆筒之间。
注3:如果样品不是沿整个一周正好夹在圆环与圆筒之间,则样品必须作废。
5.将成形杯放在底板顶面上。
注4:确认,成形杯已被牢靠地密封在底板的凸棱(ridge)上。
6.开启滑动横梁。
7.测试完毕后,从底板上取下样品。
8.对其余的样品,重复步骤1~7。
随后,在报告中记录每个样品的峰值载荷,以克为单位。每个样品的能量以g/mm为单位记录,然后对多个样品的结果取平均。
单位重量
单位重量是通过测定非织造纤网样品的重量并除以样品所覆盖的面积来确定的。
实施例
下面的实施例是针对Kimberly-Clark公司制造的SMS材料实施的。SMS材料是聚丙烯共聚物(3%乙烯)纺粘纤网、聚丙烯熔喷纤网(包含10%聚丁烯)以及另一层相同聚丙烯共聚物纺粘纤网的层合物。该SMS材料的初始单位重量(拉伸前)为约1.4~1.5osy。该材料样品在类似于图1所示和上文所描述的设备上采用单段或多段拉伸进行拉伸。拉伸温度介于约210~220°F。该SMS材料的初始宽度为约20英寸,拉伸是采用约200英尺每分钟的(退绕)线速度实施的。
牵伸距离和颈缩百分率比较(实例1~3)
采用单段拉伸,测定了3种采用不同牵伸距离沿纵向拉伸了7%的样品的颈缩百分率。获得如下结果: 实例号 牵伸距离,英寸 颈缩,% 1 55 14 2 20 9 3 4 5
如上表所示,在恒定线拉伸百分率条件下,当牵伸距离短时,颈缩得到改善(减少)。采用20-英寸牵伸距离,显示出颈缩比55-英寸牵伸距离颈缩明显的改善。采用4-英寸牵伸距离则又获得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压杯(柔软度)及牵伸距离的比较(实例4~6)
采用单段拉伸,测定了3种采用不同牵伸距离沿纵向拉伸了7%的样品的压杯(柔软度)。获得如下结果: 实例号牵伸距离,英寸 压杯,g/mm 4 55 2000 5 20 2100 6 4 1750
如上表所示,产品的柔软度在非常短的牵伸距离时比其余2个较长牵伸距离有了改善。
水头(隔液)和牵伸距离及拉伸百分率的比较(实例7~16)
采用单段拉伸,以不同牵伸距离和不同拉伸百分率制备样品,并测定其水头。实例号牵伸距离,英寸拉伸%水头(mBar)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 4 55 20 4 55 20 4 20 4 3 3 7 7 7 10 10 10 13 13 82 92 66 73 77 59 66 82 73 90以矩阵形式标绘,表示牵伸距离、拉伸百分率与水头之间的关系。
如上表所示,就每种试验拉伸比而言,耐水头随着牵伸距离的缩短而提高。在恒定牵伸距离条件下,拉伸比低于7%和高于10%所获得的耐水头比拉伸比在7~10%之间要好。
产品单位重量与牵伸距离和拉伸百分率的比较(实例17~27)
采用单段拉伸,以不同牵伸距离和不同拉伸百分率制备样品,并测定产品单位重量。 实例号牵伸距离,英寸 拉伸%单位重量(osy)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55 20 4 55 20 4 55 20 4 20 4 3 3 3 7 7 7 10 10 10 13 13 1.52 1.49 1.40 1.58 1.44 1.42 1.60 1.44 1.42 1.43 1.41
如上表所示,在每种拉伸百分率条件下,随着牵伸距离的缩短,单位重量有所降低。这与实例1~3所显示的牵伸距离越大,造成的颈缩越大,即横向收缩越大的事实是一致的。在拉伸百分率一定的条件下,颈缩越大,预期单位重量越大。
然而,令人惊奇和出乎意料的是,单位重量最低的样品(发生在牵伸距离最短时)还具有最高耐水头的倾向,如实例7~16所示,另外,柔软度也略微改善,如实例4~6所示。因此,就特定拉伸百分率而言,采用较短牵伸距离,可获得具有优异隔液和柔软度的卓越非织造布产品。
顺便指出,还测定了多个上述样品的拉伸强度。未发现在不同牵伸距离条件下产品拉伸强度有明显变化。
单段与3段拉伸的比较(实例28~35)
采用单段及3段拉伸,在4种不同拉伸百分率条件下制备样品,单段牵伸距离为6英寸。在多段拉伸情况下,将6英寸的牵伸距离分为3个各为2英寸的3个相等段。
所采用的条件载于下表中。 实例 段数 拉伸% 每段拉伸%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1 3 1 3 1 3 1 3 0 0 6 6 12 12 19 19 0 0 6 2+2+2 12 4+4+4 19 6.3+6.3+6.3
测定了样品的柔软度、水头及单位重量,并将结果作图。图2给出柔软度对拉伸百分率的关系。在每种牵伸比之下,采用3段拉伸均具有比采用单段拉伸稍好的柔软度,正如压杯数值较低所证实的。
图3表示水头对拉伸百分率的关系。在6%和12%的低牵伸比时,采用3段拉伸制备的样品具有,与采用单段拉伸制备的样品相比,略低但依然足够的水头数值(耐液压较好)。此种趋势在达到19%拉伸比时发生了逆转。
图4表示单位重量对拉伸百分率的关系。在6%和12%短牵伸比条件下,采用3段拉伸制备的样品具有比采用单段拉伸制备的产品明显低的单位重量。此种优势当达到19%时便消失了。
总之,在6%和12%拉伸比时,多段拉伸生产出的产品表现出,与采用单段拉伸制造的产品相比,单位重量较低且耐水头足够以及柔软度改善的惊人综合。
虽然这里所公开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目前被认为是优选的,但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还可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和改进。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规定,所有属于等价物范围的改变均应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