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635702.6 (22)申请日 2016.08.05 (71)申请人 中玺新材料 (安徽) 有限公司 地址 246000 安徽省安庆市高新区环城西 路2号 (72)发明人 詹德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代理人 尹锋 (51)Int.Cl. C09C 1/02(2006.01) C09C 3/04(2006.01) C09C 3/06(2006.01) C09C 3/08(2006.01) C09C 3/10(。
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 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原料: 碳酸钙、 丙烯酸树 脂、 纤维素树脂、 硅灰石粉、 氟碳树脂、 乙烯树脂、 环己烷、 丙二醇甲醚、 丙二醇、 改性剂、 水适量; 其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得预混料待用; (2)制得混合液; (3)制得改性剂; (4)将预混料、 混合液和改性剂混合, 搅拌均匀, 研磨、 烘干、 粉 碎成超细粉末即得。 本发明通过将碳酸钙与氟碳 树脂、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乙烯树脂等综合 性能较佳的材料进行组合, 改进生产工艺, 采用 改性剂。
3、等有效地增加了组合物的抗氧化性能; 其 生产工艺简单, 生产周期短, 质量稳定, 生产成本 低, 应用价值较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6349758 A 2017.01.25 CN 106349758 A 1.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碳酸 钙5080份、 丙烯酸树脂24份、 纤维素树脂13份、 硅灰石粉13份、 氟碳树脂35份、 乙 烯树脂46份、 环己烷23份、 丙二醇甲醚11.5份、 丙二醇12份、 改性剂58份、 水适 量; 其中所述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纳米二氧化钛3050份、 高岭土24份、 丁 基三苯基。
4、氟化膦35份、 纯丙乳液25份、 季戊四醇13份、 磷酸二氢铵35份、 环己酮2 4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碳酸钙、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硅灰石粉混合均匀加入砂磨机内, 研磨至300 400目, 得预混料待用; (2)将氟碳树脂、 乙烯树脂、 环己烷放入混料机中, 升温至7585, 混合搅拌半小时, 然后加入丙二醇甲醚、 丙二醇, 继续升温至120140, 搅拌均匀, 得混合液; (3)将纳米二氧化钛、 高岭土、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 纯丙乳液加适量水搅拌, 并升温至75 85, 搅拌均匀后加入季戊四醇、 磷酸二氢铵、 环己酮, 继续加热至120140, 混合搅拌 均匀,。
5、 得改性剂; (4)将步骤(1)得到的预混料、 步骤(2)得到的混合液和步骤(3)得到的改性剂混合, 搅 拌均匀, 研磨、 烘干、 粉碎成超细粉末即得。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6349758 A 2 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工业填料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碳酸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CaCO3俗称: 灰石、 石灰石、 石粉、 大理石等, 是由钙离子 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 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无机填料, 工业上用途甚广, 具有价格低 廉、 储量丰富、 性能稳定、 易加工、 无毒等优点, 能。
6、够显著的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物理性能 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等, 广泛应用于塑料、 橡胶、 涂料、 造纸等领域。 0003 在碳酸钙的应用领域中, 大多产品属于聚合物的范畴, 然而, 碳酸钙粒子表面分布 有强亲水性的羟基, 表现为碱性, 和有机高聚物基质材料的界面性质不同, 相容性差, 难以 在基质材料中分散均匀以及和基质材料形成强的结合力, 造成两材料之间的界面缺陷, 使 复合材料某些力学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碳酸钙产品的性能, 改善其应用性能以满 足新材料、 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碳酸钙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7、, 通过将综合性 能较佳的材料进行组合, 改进生产工艺, 采用改性剂等有效地增加了组合物的抗氧化性能。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碳酸钙5080 份、 丙烯酸树脂24份、 纤维素树脂13份、 硅灰石粉13份、 氟碳树脂35份、 乙烯树脂4 6份、 环己烷23份、 丙二醇甲醚11.5份、 丙二醇12份、 改性剂58份、 水适量; 其中所 述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纳米二氧化钛3050份、 高岭土24份、 丁基三苯基氟 化膦35份、 纯丙乳液25份、 季戊四醇13份、 磷酸二氢铵35份、。
8、 环己酮24份; 0007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1)将碳酸钙、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硅灰石粉混合均匀加入砂磨机内, 研磨至 300400目, 得预混料待用; 0009 (2)将氟碳树脂、 乙烯树脂、 环己烷放入混料机中, 升温至7585, 混合搅拌半小 时, 然后加入丙二醇甲醚、 丙二醇, 继续升温至120140, 搅拌均匀, 得混合液; 0010 (3)将纳米二氧化钛、 高岭土、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 纯丙乳液加适量水搅拌, 并升温 至7585, 搅拌均匀后加入季戊四醇、 磷酸二氢铵、 环己酮, 继续加热至120140, 混合 搅拌均匀, 得改性剂; 0011 (4)。
9、将步骤(1)得到的预混料、 步骤(2)得到的混合液和步骤(3)得到的改性剂混 合, 搅拌均匀, 研磨、 烘干、 粉碎成超细粉末即得。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13 本发明通过将碳酸钙与氟碳树脂、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乙烯树脂等综合性能 较佳的材料进行组合, 改进生产工艺, 采用改性剂等有效地增加了组合物的抗氧化性能; 本 说明书 1/3 页 3 CN 106349758 A 3 发明生产工艺简单, 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 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 生产周期短, 质 量稳定, 生产成本低, 应用价值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
10、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0015 实施例1: 0016 一种抗氧化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碳酸钙50份、 丙 烯酸树脂2份、 纤维素树脂1份、 硅灰石粉1份、 氟碳树脂3份、 乙烯树脂4份、 环己烷2份、 丙二 醇甲醚1份、 丙二醇1份、 改性剂5份、 水适量; 其中所述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纳 米二氧化钛30份、 高岭土2份、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3份、 纯丙乳液2份、 季戊四醇1份、 磷酸二氢 铵3份、 环己酮2份; 0017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 (1)将碳酸钙、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硅灰石粉混合均匀加入砂磨机内, 研磨至 3。
11、00400目, 得预混料待用; 0019 (2)将氟碳树脂、 乙烯树脂、 环己烷放入混料机中, 升温至75, 混合搅拌半小时, 然后加入丙二醇甲醚、 丙二醇, 继续升温至140, 搅拌均匀, 得混合液; 0020 (3)将纳米二氧化钛、 高岭土、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 纯丙乳液加适量水搅拌, 并升温 至85, 搅拌均匀后加入季戊四醇、 磷酸二氢铵、 环己酮, 继续加热至120, 混合搅拌均匀, 得改性剂; 0021 (4)将步骤(1)得到的预混料、 步骤(2)得到的混合液和步骤(3)得到的改性剂混 合, 搅拌均匀, 研磨、 烘干、 粉碎成超细粉末即得。 0022 实施例2: 0023 一种抗氧化。
12、性复合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碳酸钙80份、 丙 烯酸树脂4份、 纤维素树脂3份、 硅灰石粉3份、 氟碳树脂5份、 乙烯树脂6份、 环己烷3份、 丙二 醇甲醚1.5份、 丙二醇2份、 改性剂8份、 水适量; 其中所述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纳米二氧化钛50份、 高岭土4份、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5份、 纯丙乳液5份、 季戊四醇3份、 磷酸二 氢铵5份、 环己酮4份; 0024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 (1)将碳酸钙、 丙烯酸树脂、 纤维素树脂、 硅灰石粉混合均匀加入砂磨机内, 研磨至 300400目, 得预混料待用; 0026 (2)将氟碳树脂、 乙烯树脂。
13、、 环己烷放入混料机中, 升温至85, 混合搅拌半小时, 然后加入丙二醇甲醚、 丙二醇, 继续升温至120, 搅拌均匀, 得混合液; 0027 (3)将纳米二氧化钛、 高岭土、 丁基三苯基氟化膦、 纯丙乳液加适量水搅拌, 并升温 至75, 搅拌均匀后加入季戊四醇、 磷酸二氢铵、 环己酮, 继续加热至140, 混合搅拌均匀, 得改性剂; 0028 (4)将步骤(1)得到的预混料、 步骤(2)得到的混合液和步骤(3)得到的改性剂混 合, 搅拌均匀, 研磨、 烘干、 粉碎成超细粉末即得。 002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尽管 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发 说明书 2/3 页 4 CN 106349758 A 4 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说明书 3/3 页 5 CN 106349758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