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 上传人:一****
  • 文档编号:8810888
  • 上传时间:2021-01-04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758.65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37494.1

    申请日:

    20141205

    公开号:

    CN104448563A

    公开日:

    2015032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08L23/12,C08L51/06,C08K13/04,C08K7/14,C08K3/34,C08K5/526,C08K5/134,C08J9/10

    主分类号:

    C08L23/12,C08L51/06,C08K13/04,C08K7/14,C08K3/34,C08K5/526,C08K5/134,C08J9/10

    申请人:

    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滨,吴汾,蒋顶军,周勇,张圣国,汪信

    地址:

    210061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区聚龙路8号

    优先权:

    CN201410737494A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姚姣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40-70份,无机粉体0-40份,碳纤维5-40份,相容剂1-8份,发泡母粒1-5份,抗氧剂0.5-2份。其有益效果是:采用具有质轻、高强、高模、高耐热特征的碳纤维增强技术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在保证材料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材料的抗弯、抗拉强度、模量和耐热性能,获得了一种具有轻量化特征的高性能聚丙烯微发泡材料。产品可应用到汽车结构制件,如前端支架、座椅、冷却风扇、换挡器底座、翼子板、车轮罩护板等,实现汽车结构制件用材料轻量化;也可用于其它领域,比如建筑、电子、造船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 40-70份碳纤维 5-30份无机粉体 0-40份发泡剂母粒 1-5份相容剂 1-8份抗氧剂 0.5-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的熔融指数为5-60g/1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为连续纤维,碳含量≥95%,抗拉强度≥4000MPa,碳纤维直径5~8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粉体为滑石粉或碳酸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剂母粒主要成份为碳酸氢铵、碳酸氢钠、偶氮二甲酰胺、甲苯磺酞氨基脲、偶氮二碳酸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分为主抗氧剂和辅抗氧剂,按照2:3的比例添加,所述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和硫酯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辅抗氧剂选自亚磷酸盐类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任一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聚丙烯、无机粉体、抗氧剂按所述重量比例放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4-6min,获得以上组分均匀混合物;步骤二、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碳纤维由侧喂料口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造粒,得到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步骤三、将所述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和发泡剂按比例放入混合机中混合,获得二者混合物;步骤四、将所述混合物加入到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高性能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180-280℃,注射压力为60-80MPa,注射速度为50-80mm/s,冷却时间为10-30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 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 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速了汽车工业的变革。 汽车质量每减轻10%,油耗下降6%~8%,排放量下降4%。同时汽车 轻量化直接提高汽车的比功率,使汽车的动力性能提高。因此,轻量 化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汽车材料轻量化是实现整车 轻量化的有效途径。微发泡技术是一种能够制备具有独有的致密表层 和发泡芯层结构材料的技术。将其引入汽车材料的制备技术中,在保 证材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减轻制件重量,有利于实现汽车轻量 化。其中,具有轻量化特征的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替代实心材料,在性 能满足的情况下,零部件减重10%以上。已在部分汽车部件,如仪表 板、座椅、后备箱盖板等部件得到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然而,对于汽车结构部件,比如,车门内板模块、前端支架、冷 却风扇、换挡器底座、发动机周边部件等,目前的聚丙烯微发泡材料 在强度和刚性上还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因此,为了在满足汽车部件轻 量化的前提下达到上述零部件性能要求,拓展其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 范围,大幅改进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强度和刚性成为关键。专利 CN102675734A公开了一种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将超临界流体注入注塑机螺杆均化段熔融的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中, 然后通过注塑成型,得到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尽管聚丙烯微 发泡材料强度和刚性获得提升,然而,仍然无法满足在汽车结构制件 应用的性能要求,难以实现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在这些结构件上的应用 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碳纤维轻质、高强、高模、高耐热特性,采用碳纤 维增强与微孔发泡相结合技术,确保聚丙烯微发泡材料轻量化优势 前提下,大幅提高其抗拉、抗弯强度、模量和耐热性能,使其可应 用于汽车结构部件。本专利获得了具有轻量化特征的高性能聚丙烯 微发泡材料,并提供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易于实现工业化。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 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称取聚丙烯40-70份、无机粉体 0-40份、抗氧剂0.2-2份、相容剂1-8份。

    将以上组分按照比例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4-6min,获得 均匀的混合物;其中,聚丙烯基料熔融指数为5-60g/10min,优选 10-40g/10min的聚丙烯;无机矿物粉体为碳酸钙和滑石粉中的一种, 优选滑石粉;主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和硫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 种,优选1010,辅抗氧剂选自亚磷酸盐类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 一种或几种,优选168;相容剂为马莱酸酐接枝聚乙烯型、马莱酸酐 接枝聚丙烯型中的一种,优选马莱酸酐接枝聚丙烯型,

    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由料斗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5-40份, 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机筒中,进行挤出造粒, 得到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其中,碳纤维为连续碳纤维,碳含 量≥95%,抗拉强度≥4000MPa,单丝直径为5~8μm的纤维,优选抗 拉强度4900MPa,直径为7μm的碳纤维;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为 170-270℃,螺杆转速50r/min;

    将所得到的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95-99份与发泡剂1-5份 放入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发泡剂母粒中发泡剂为碳酸氢铵、碳酸氢 钠、偶氮二甲酰胺、甲苯磺酞氨基脲、偶氮二碳酸胺中的一种或几 种的组合物,优选偶氮二甲酰胺。

    将碳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和发泡剂混合物加入到注塑机中, 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 设置为180-280℃,注射压力为60-80MPa,注射速度为50-80mm/s, 冷却时间为10-30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比未加纤、以及常规玻纤增强聚丙烯 微发泡材料,碳纤维增强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减轻材料重 量的同时,大幅提高拉伸强度、模量、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满 足汽车工业对聚丙烯微发泡材料高性能化要求。产品可应用到汽车 的内、外塑料结构件,代替现有实心改性聚丙烯注塑制件,并可代 替部分工程塑料制件,实现汽车材料轻量化;也可用于其它领域, 比如建筑、电子、造船工业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将熔融指数为10g/10min的聚丙烯40份、滑石粉26份、相容剂 8份、抗氧剂1680.6份、抗氧剂10100.4份的混合物放入高速 混合机,混合6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将碳纤维20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并 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设 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5份发泡母粒与95份 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强 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压 力为60MPa,注射速度为70mm/s,冷却时间为10s。所得微发泡材料 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 比

    实施例二

    将熔融指数为20g/10min的聚丙烯70份、滑石粉0份、相容剂 1份、抗氧剂1680.3份、抗氧剂10100.2份的混合物放入高速 混合机,混合4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螺 杆挤出机,将碳纤维27.5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 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 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1份发泡母粒与99 份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 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 压力为70MPa,注射速度为80mm/s,冷却时间为17s。所得微发泡材 料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2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 比

    实施例三

    将熔融指数为60g/10min的聚丙烯53份、滑石粉10份、相容 剂2份、抗氧剂1681.2份、抗氧剂10100.8份的混合物放入高 速混合机,混合5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 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30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 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 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3份发泡母粒与97 份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 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 压力为80MPa,注射速度为50mm/s,冷却时间为30s。所得微发泡材 料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3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 比

    实施例四

    将熔融指数为40g/10min的聚丙烯47份、滑石粉40份、相容 剂5份、抗氧剂1680.6份、抗氧剂10100.4份的混合物放入高 速混合机,混合4分钟,然后,将上述组分混合物经由料斗加入双 螺杆挤出机,将碳纤维5份经由挤出机中部喂料口加入,同时挤出 并造粒,获得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双螺杆挤出机料筒温度 设置为170-270℃,螺杆转速50r/min;最后将2份发泡母粒与98 份上述挤出粒料混合均匀,加入注塑机中,注塑成型得到碳纤维增 强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注塑机料筒温度设置为180-280℃,注射 压力为70MPa,注射速度为60mm/s,冷却时间为25s。所得微发泡材 料与未加纤维和玻纤增强材料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4 碳纤维增强微发泡材料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的材料性能对 比

    检测项目 标准 未加纤 常规玻纤 实施例四 密度/g/cm3 ISO 1183 1.15 1.13 1.09 拉伸强度/MPa ISO 527 27.7 34.1 50.4 弯曲模量/MPa ISO 178 4000 4600 5800 简支梁无缺口 ISO 180 23 38 37

    冲击强度/kJ/m2         热变形温度/℃ ISO 75 120 127 140

    从以上实施例与未加纤、常规玻纤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性能 对比可以看出,碳纤维增强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使聚丙烯微发 泡材料具有更轻的质量,保证了材料轻量化特征。碳纤维对聚丙烯 微发泡材料力学和耐热性能具有显著提升效果,强度、刚性和热变 形温度明显优于前二者的。本发明的另一个特点是加工周期明显缩 短,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产品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另外,可根 据不同需求,调整配方比例,达到所需目标性能,减少材料用量。

    本发明采用碳纤维增强技术,在保证实现聚丙烯材料轻量化的 前提下,有效改善产品尺寸稳定性,显著提高制品刚性、强度和耐 热性能,实现聚丙烯微发泡材料高性能化。同时,缩短加工周期, 提高生产效率。本产品可通过普通注塑工艺实现,操作简单,实用 性强。产品除了适用于汽车内、外塑料结构制件外,还可用于建筑、 电子、体育器材等行业领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碳纤维 增强 聚丙烯 发泡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微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8108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