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1996年12月11日、国际申请号为PCT/EP 96/ 05525、国家申请号为96199128.3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新的通式I的1,7-二取代苝-3,4,9,10-四羧酸二酐和 通式Ia的苝-3,4,9,10-四羧酸
其中
L1和L2相互独立地为1,2-亚乙基,1,2-亚乙烯基和1,2-亚乙炔 基;
R1和R2相互独立地为氢或C1-C30-烷基,它的碳链可被-个或多个
基团-O-,-S-,-NR3-,-CO-和/或-SO2-插入,
以及/或者可被-COOR3,-SO3R3,羟基,氰基,C1-C6- 烷氧基,C5-C8-环烷基或芳基或者被由氮原子连接的5-到
7-元杂环基取代一次或多次,该杂环基中可包括其他杂原子以
及/或者该杂环基可是芳香的,R3为氢或C1-C6-烷基, 和制备苝-3,4,9,10-四羧酸二酐(I)或酸(Ia)的方法,以及它们作 为颜料,激光染料和制备萤光染料,聚合物着色剂,颜料和颜料添加剂前 体的用途。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作为苝-3,4,9,10-四羧酸二酐(I)或酸(Ia) 中间体的通式VI的新的1,7-二取代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
其中
X1为溴或-L-R,其中
L为1,2-亚乙基,1,2-亚乙烯基或1,2-亚乙炔基, R为氢或C1-C30-烷基,它的碳链可被一个或多个基团-O-, -S-,-NR3-,-CO-和/或-SO2-插入,以及/或者可被 -COOR3,-SO3R3,羟基,氰基,C1-C6-烷氧基,C5-C8- 环烷基或芳基或者被由氮原子连接的5到7-元杂环基取代一次或 多次,该杂环基中可包括其他杂原子以及/或者该杂环基可是芳香 的,
R3为氢或C1-C6-烷基;
X2为溴或-L-R;
R4为C4-C30-烷基,它的碳链可被一个或多个基团-O-,-S-或 -CO-插入,或为可被C1-C6-烷基或C1-C6-烷氧基取代一 次或多次的C5-C8-环烷基或芳基,
涉及制备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VI)的方法。
已知苝-3,4,9,10-四羧酸及其酐为制备苝基酰亚胺(perylimide) 颜料和苝基酰亚胺染料的重要中间体,而且它们本身也可用于高分子量 的有机材料的染色或着色。
除了可通过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在浓硫酸中在约200℃ 下水解得到的未取代的苝-3,4,9,10-四羧酸外,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 在苝骨架上有取代基的苝四羧酸,通过引入合适的取代基可产生有用的 性质,如溶解性,固有的颜色和萤光。
WO-A-94/25504公开了通过相应的二酰亚胺在极性质子溶剂中 碱水解制备的1,6,7,12-四芳氧基取代的苝-3,4,9,10-四羧酸二 酐。四芳氧基取代的二酰亚胺本身通过四氯化的二酰亚胺与芳基化物反 应得到(EP-A-22798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公开1,7-二取代的苝-3,4,9,10-四羧 酸,如新化合物(Ia),它们象所有苝-3,4,9,10-四羧酸一样,通 常以二酐形式存在。另外,EP-A-39912和DE-A-412122中所 述的二卤化的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总是产物与不同程度卤 化的物质(特别是四-,三-,和单卤化物)的混合物;特定地制备二 卤化的二酰亚胺是不可能的。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新的1,7-二取代的苝-3,4,9,10-四羧 酸和二酐。
我们已经发现通过上面定义的式I和Ia的1,7-二取代的苝-3,4,9, 10-四羧酸二酐和相应的酸(下面称为二酐I)可达到这个目的,它们 可被对称或不对称地取代。
优选的二酐I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我们也已发现制备对称的二酐I的方法,其中包括
a)使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II)或1,7-二溴苝 -3,4,9,10-四羧酸(IIa)在极性非质子溶剂存在下以及在有或 无酰亚胺化催化剂存在下与通式III伯胺反应
R4-NH2 III
其中R4为C4-C30-烷基,它的碳链可被一个或多个基团-O-, -S-或-CO-插入,或为可被C1-C6-烷基或C1-C6-烷氧 基取代一次或多次的C5-C8-环烷基或芳基,
b)使步骤a)中生成的通式IV的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 二酰亚胺
在非质子溶剂,作为催化剂的钯配合物,作为助催化剂的铜盐和碱 的存在下,与通式V的1-炔
H-C≡C-R1 V
以1∶2到1∶4的摩尔比反应,以及
使步骤b)中生成的通式VI′的对称的1,7-二取代的苝-3,4,9, 10-四羧酸二酰亚胺水解
如果需要,可在极性质子溶剂和碱的存在下进一步还原L1中的不饱 和键,形成对称的二酐I。
我们也已经发现制备不对称二酐I的方法,该方法与步骤a)中制备 对称二酐的方法相应,只是在步骤b)中使1,7-二溴苝-3,4,9,10- 四羧酸二酰亚胺IV同样在非质子溶剂,作为催化剂的钯配合物,作为助 催化剂的铜盐和碱存在下-首先与通式Va的1-炔
H-C≡C-R1 Va
然后与通式Vb的不同1-炔
H-C≡C-R2 Vb
各以1∶1到1∶2的摩尔比反应,然后将所得通式VI″的不对称1,7-二 取代的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
按步骤c)水解,如果需要,可在极性质子溶剂和碱存在下进一步还原 L1和L2中的不饱和键,得到不对称的二酐I。
我们还发现了作为二酐I中间体的正如式VI定义的1,7-二取代的 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称为苝基酰亚胺VI),它同样也可 为对称或不对称取代,以及制备苝基酰亚胺VI的方法,其中包括制备相 应的二酐I的方法的步骤a)和b)。
优选的苝基酰亚胺VI为从属权利要求中的主题。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二酐I作为颜料,激光染料和制备萤光染料, 聚合物着色剂,颜料和颜料添加剂的前体的用途。
最后,我们也发现了苝基酰亚胺VI作为高分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上色的颜料和染料,作为激光染料,以及作为用于电发光应用的有机材 料的用途。
式I(包括Ia),III,IV,V(包括Va和Vb)和VI(包括VI′ 和VI″)中的各个烷基即可为直链的也可为支链的。取代的芳基通常可 具有至多三个,优选一或二个,所述的取代基。
除氢外合适的基团R1和R2(以及它们的取代基)的具体实例为:
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 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2-甲基戊基,庚基,1-乙基戊基,辛 基,2-乙基己基,异辛基,壬基,异壬基,癸基,异癸基,十一烷基, 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异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 十七烷基,十八烷基,十九烷基和二十烷基(上述名称异辛基,异壬基, 异癸基和异十三烷基为俗名,由通过氧化合成所得到的醇衍生而来,- 参见Ullmanns Encyklopdie der technischen Chemie,第4版 第7卷,215-217,和第11卷,435和436);
2-甲氧基乙基,2-乙氧基乙基,2-丙氧基乙基,2-异丙氧基 乙基,2-丁氧基乙基,2-和3-甲氧基丙基,2-和3-乙氧基丙 基,2-和3-丙氧基丙基,2-和3-丁氧基丙基,2-和4-甲氧 基丁基,2-和4-乙氧基丁基,2-和4-丙氧基丁基,3,6-二氧 杂庚基,3,6-二氧杂辛基,4,8-二氧杂壬基,3,7-二氧杂辛基, 3,7-二氧杂壬基,4,7-二氧杂辛基,4,7-二氧杂壬基,2-和4 -丁氧基丁基,4,8-二氧杂癸基,3,6,9-三氧杂癸基,3,6,9-三 氧杂十一烷基,3,6,9-三氧杂十二烷基,3,6,9,12-四氧杂十三烷基 和3,6,9,12-四氧杂十四烷基;
2-甲硫基乙基,2-乙硫基乙基,2-丙硫基乙基,2-异丙硫基 乙基,2-丁硫基乙基,2-和3-甲硫基丙基,2-和3-乙硫基丙 基,2-和3-丙硫基丙基,2-和3-丁硫基丙基,2-和4-甲硫 基丁基,2-和4-乙硫基丁基,2-和4-丙硫基丁基,3,6-二硫 杂庚基,3,6-二硫杂辛基,4,8-二硫杂壬基,3,7-二硫杂辛基, 3,7-二硫杂壬基,4,7-二硫杂辛基,4,7-二硫杂壬基,2-和4 -丁硫基丁基,4,8-二硫杂癸基,3,6,9-三硫杂癸基,3,6,9-三 硫杂十一烷基,3,6,9-三硫杂十二烷基,3,6,9,12-四硫杂十三烷基 和3,6,9,12-四硫杂十四烷基;
2-(N-甲氨基)-和2-(N-乙氨基)乙基,2-(N,N- 二甲氨基)乙基,2-和3-(N,N-二甲氨基)丙基,3-(N-异 丙氨基)丙基,2-和4-(N-丙氨基)丁基,2-和4-(N,N- 二甲氨基)丁基,6-甲基-3,6-二氮杂庚基,3,6-二甲基-3,6 -二氮杂庚基,3,6-二氮杂辛基,3,6-二甲基-3,6-二氮杂辛 基,9-甲基-3,6,9-三氮杂癸基,3,6,9-三甲基-3,6,9-三氮 杂癸基,3,6,9-三氮杂十一烷基,3,6,9-三甲基-3,6,9-三氮杂 十一烷基,12-甲基-3,6,9,12-四氮杂十三烷基和3,6,9,12-四甲 基-3,6,9,12-四氮杂十三烷基;
丙-2-酮-1-基,丁-3-酮-1-基,丁-3-酮-2-基 和2-乙基-戊-3-酮-1-基;
2-甲磺酰基乙基,2-乙磺酰基乙基,2-丙磺酰基乙基,2-异 丙磺酰基乙基,2-丁磺酰基乙基,2-和3-甲磺酰基丙基,2-和3 -乙磺酰基丙基,2-和3-丙磺酰基丙基,2-和3-丁磺酰基丙基, 2-和4-甲磺酰基丁基,2-和4-乙磺酰基丁基,2-和4-丙磺酰 基丁基和4-丁磺酰基丁基;
羧甲基,2-羧基乙基,3-羧基丙基,4-羧基丁基,5-羧基 戊基,6-羧基己基,8-羧基辛基,10-羧基癸基,12-羧基十二 烷基和14-羧基十四烷基;
甲基羧甲基,乙基羧甲基,丙基羧甲基,丁基羧甲基,戊基羧甲基, 己基羧甲基,甲基-2-羧基乙基,乙基-2-羧基乙基,丙基-2- 羧基乙基,丁基-2-羧基乙基,戊基-2-羧基乙基,己基-2-羧 基乙基,甲基-3-羧基丙基,乙基-3-羧基丙基,丙基-3-羧基 丙基,丁基-3-羧基丙基,戊基-3-羧基丙基,己基-3-羧基丙 基,甲基-4-羧基丁基,甲基-5-羧基戊基,甲基-6-羧基己基, 甲基-8-羧基辛基,甲基-10-羧基癸基,甲基-12-羧基十二烷 基和甲基-14-羧基十四烷基;
磺基甲基,2-磺基乙基,3-磺基丙基,4-磺基丁基,5-磺 基戊基,6-磺基己基,8-磺基辛基,10-磺基癸基,12-磺基十 二烷基和14-磺基十四烷基;
甲基磺基甲基,乙基磺基甲基,丙基磺基甲基,丁基磺基甲基,戊 基磺基甲基,己基磺基甲基,甲基-2-磺基乙基,乙基-2-磺基乙 基,丙基-2-磺基乙基,丁基-2-磺基乙基,戊基-2-磺基乙基, 己基-2-磺基乙基,甲基-3-磺基丙基,乙基-3-磺基丙基,丙 基-3-磺基丙基,丁基-3-磺基丙基,戊基-3-磺基丙基,己基 -3-磺基丙基,甲基-4-磺基丁基,甲基-5-磺基戊基,甲基-6 -磺基己基,甲基-8-磺基辛基,甲基-10-磺基癸基,甲基-12 -磺基十二烷基和甲基-14-磺基十四烷基;
2-羟基乙基,2-和3-羟基丙基,1-羟基丙基-2-基,2 -和4-羟基丁基,1-羟基-丁-2-基和8-羟基-4-氧杂辛基, 2-氰基丁基,3-氰基丙基,2-甲基-3-乙基-3-氰基丙基,7 -氰基-7-乙基庚基和4-甲基-7-甲基-7-氰基庚基;
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 基,戊氧基,异戊氧基,新戊氧基,叔戊氧基和己氧基;
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2-噁烷基,4-吗啉基,2 -和3-四氢呋喃基,1-,2-和3-吡咯烷基和1-,2-,3- 和4-哌啶基;
苯基,2-萘基,2-和3-吡咯基,2-,3-和4-吡啶基,2 -,4-和5-嘧啶基,3-,4-和5-吡唑基,2-,4-和5- 咪唑基,2-,4-和5-噻唑基,3-(1,2,4-三嗪基),2-(1, 3,5-三嗪基),6-喹哪啶基,3-,5-,6-和8-喹啉基,2 -苯并噁唑基,2-苯并噻唑基,5-苯并噻二唑基,2-和5-苯并 咪唑基和1-和5-异喹啉基。
特别优选的基团-L-R(包括-L1-R1和-L2-R2)的实例为 未取代或被C1-C18-烷基,特别是C4-C8-烷基取代的乙烯基和乙 炔基,该烷基本身可被氰基,羟基,羧基,甲基羧基或乙基羧基取代, 特别是端基(在ω位)取代。具体实例为:
乙炔基,1-丙炔基,1-丁炔基,1-戊炔基,3-甲基-1- 丁炔基,1-己炔基,3-和4-甲基-1-戊炔基,3,3-二甲基-1 -丁炔基,1-庚炔基,3-,4-和5-甲基-1-己炔基,3,3-, 3,4-和4,4-二甲基-1-戊炔基,3-乙基-1-戊炔基,1-辛炔 基,3-,4-,5-和6-甲基-1-庚炔基,3,3-,3,4-,3,5 -,4,4-和4,5-二甲基-1-己炔基,3-,4-和5-乙基-1 -己炔基,3-乙基-3-甲基-1-戊炔基,3-乙基-4-甲基-1 -戊炔基,3,3,4-和3,4,4-三甲基-1-戊炔基,1-壬炔基,1 -癸炔基,1-十一碳炔基和1-十二碳炔基;
4-氰基-1-丁炔基,5-氰基-1-戊炔基,6-氰基-1-己 炔基,7-氰基-1-庚炔基和8-氰基-1-辛炔基;
4-羟基-1-丁炔基,5-羟基-1-戊炔基,6-羟基-1-己 炔基,7-羟基-1-庚炔基,8-羟基-1-辛炔基,9-羟基-1 -壬炔基,10-羟基-1-癸炔基,11-羟基-1-十一碳炔基和12 -羟基十二碳炔基;
4-羧基-1-丁炔基,5-羧基-1-戊炔基,6-羧基-1-己 炔基,7-羧基-1-庚炔基,8-羧基-1-辛炔基,4-甲羧基-1 -丁炔基,5-甲羧基-1-戊炔基,6-甲羧基-1-己炔基,7- 甲羧基-1-庚炔基,8-甲羧基-1-辛炔基,4-乙羧基-1-丁 炔基,5-乙羧基-1-戊炔基,6-乙羧基-1-己炔基,7-乙羧 基-1-庚炔基和8-乙羧基-1-辛炔基;
乙烯基,1-丙烯基,1-丁烯基,1-戊烯基,3-甲基-1- 丁炔基,1-己炔基,3-和4-甲基-1-戊烯基,3,3-二甲基-1 -丁烯基,1-庚烯基,3-,4-和5-甲基-1-己烯基,3,3-, 3,4-和4,4-二甲基-1-戊烯基,3-乙基-1-戊烯基,1-辛烯 基,3-,4-,5-和6-甲基-1-庚烯基,3,3-,3,4-,3,5 -,4,4-和4,5-二甲基-1-己烯基,3-,4-,和5-乙基-1 -己烯基,3-乙基-3-甲基-1-庚烯基,3-乙基-4-甲基-1 -庚烯基,3,3,4-和3,4,4-三甲基-1-戊烯基,1-壬烯基,1 -癸烯基,1-十一碳烯基和1-十二碳烯基;
4-氰基-1-丁烯基,5-氰基-1-戊烯基,6-氰基-1-己 烯基,7-氰基-1-庚烯基和8-氰基-1-辛烯基;
4-羟基-1-丁烯基,5-羟基-1-戊烯基,6-羟基-1-己 烯基,7-羟基-1-庚烯基,8-羟基-1-辛烯基,9-羟基-1 -壬烯基,10-羟基-1-癸烯基,11-羟基-1-十一碳烯基和12 -羟基-1-十二碳烯基;
4-羧基-1-丁烯基,5-羧基-1-戊烯基,6-羧基-1-己 烯基,7-羧基-1-庚烯基,8-羧基-1-辛烯基,4-甲基羧基 -1-丁烯基,5-甲基羧基-1-戊烯基,6-甲基羧基-1-己烯 基,7-甲基羧基-1-庚烯基,8-甲基羧基-1-辛烯基,4-乙 基羧基-1-丁烯基,5-乙基羧基-1-戊烯基,6-乙基羧基-1 -己烯基,7-甲基羧基-1-庚烯基和8-乙基羧基-1-辛烯基。
合适的R3的例子为氢和上述C1-C6-烷基。
合适的R4的例子为上述C4-C30-烷基,它可被-O-,-S-或-CO-插入,以及C5-C8-环烷基和芳基,例如萘基,特别是苯基, 它们可被1,2或3个所述的C1-C6-烷基或C1-C6-烷氧基取代, 如
2-,3-和4-甲基苯基,2,4-,3,5-和2,6-二甲基苯基, 2,4,6-三甲基苯基,2-,3-和4-乙基苯基,2,4-,3,5-和2, 6-二乙基苯基,2,4,6-三乙基苯基,2-,3-和4-三丙基苯基, 2,4-,3,5-和2,6-二丙基苯基,2,4,6-三丙基苯基,2-,3 -和4-异丙基苯基,2,4-,3,5-和2,6-二异丙基苯基,2,4,6 -三异丙基苯基,2-,3-和4-丁基苯基,2,4-,3,5-和2,6 -二丁基苯基,2,4,6-三丁基苯基,2-,3-和4-异丁基苯基, 2,4-,3,5-和2,6-二异丁基苯基,2,4,6-三异丁基苯基,2-, 3-和4-仲丁基苯基,2-,3-和4-甲氧基苯基,2,4-,3,5 -和2,6-二甲氧基苯基,2,4,6-三甲氧基苯基,2-,3-和4- 乙氧基苯基,2,4-,3,5-和2,6-二乙氧基苯基,2,4,6-三乙氧 苯基,2-,3-和4-丙氧基苯基,2,4-,3,5-和2,6-二丙氧 基苯基,2-,3-和4-异丙氧苯基,2,4-和2,6-二异丙氧基苯 基和2-,3-和4-丁氧苯基。
二酐I的新的制备方法为多步骤合成。在步骤a)中,1,7-二溴苝 -3,4,9,10-四羧酸二酐(II)与伯胺III反应形成相应的1,7-二溴 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IV,它在步骤b)中与1-炔V(或 与不同的1-炔Va和Vb逐步)反应形成苝基酰亚胺VI,它最后在步 骤c)中在碱性条件下被水解,如果需要,将桥结构L中的不饱和键进 一步还原后,形成二酐I。
新制备方法的原料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II)可 将苝-3,4,9,10-四羧酸二酐在100%重量的硫酸(单水合物)中选择 性溴化而得到。
有利的制备过程包括首先将苝-3,4,9,10-四羧酸二酐在硫酸中 搅拌2-16小时,然后加热该混合物,加入卤化催化剂如碘(优选量为 每摩尔酐30-40mmol)后升至反应温度(一般为80-90℃)。这时 慢慢地滴入溴(通常6-10小时),每摩尔酐优选地使用2-2.5摩尔 溴(Br2)。冷却至室温及用氮气置换未反应的溴后,加入水,每次少量, 以使硫酸的浓度降低至约85-88%重量。
反应混合物中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II)的后处 理方法为:滤出沉淀出的产物,用85-88%重量的硫酸洗涤,将其在 水中搅拌,再将该混合物过滤,用水洗涤产物,然后将其干燥。
新制备方法的步骤a),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 (II)与伯胺的反应,在极性非质子溶剂的存在下,在有或无酰亚胺化 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
该步骤中合适的极性非质子溶剂具体为非质子含氮杂环化合物如吡 啶,嘧啶,喹啉,异喹啉,喹哪啶,N-甲基哌啶,N-甲基哌啶酮以 及特别是N-甲基吡咯烷酮。
溶剂的用量本身并不关键,通常为每kg(II)用5-20kg,优选 10-15kg。
合适的酰亚胺化催化剂包括有机和无机酸,例如甲酸,乙酸,丙酸 和磷酸,优选地使用高浓度形式,以及过渡金属如锌,铁和铜及镁的有 机和无机盐,例如乙酸锌,丙酸锌,氧化锌,乙酸铁(II),氯化铁(III), 硫酸铁(II),乙酸铜(II),氧化铜(II)和乙酸镁。当然,也可以 使用这些催化剂的混合物。
当芳香族胺反应时,酰亚胺化催化剂的存在是特别合适的,当脂环 族胺反应时,催化剂的存在也是有利的,而对于短链脂族胺通常不需要 催化剂。
基于(II),通常需要使用5-80%重量的催化剂。对于有机酸, 优选的量为50-80%,对于过渡金属盐和镁盐,该量为10-40%重 量。
可用于新制备方法的伯胺为在反应条件下稳定的且与苝-3,4,9,10 -四羧酸二酐反应形成在碱性条件下可被水解的酰二亚胺的所有化合 物。
特别优选的伯胺III的例子为十八烷胺,5-壬基胺,环戊胺,环己 胺,环庚胺,苯胺,4-甲基苯胺,4-乙基苯胺,4-叔丁基苯胺, 3,5-二甲基苯胺,3,5-二乙基苯胺和3,5-二叔丁基苯胺。
胺III与(II)的摩尔比通常为约2∶1到4∶1,优选约2.2∶1到3∶ 1。
步骤a)通常在40-180℃下进行。脂族和环脂族胺的优选反应温 度范围是60-100℃。而芳胺的优选反应温度范围为120-160℃。
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反应(如使用氮气)是有利的。
新方法的步骤a)可在大气压或在高于大气压的压力,通常,至多 10bar的压力下进行。当使用挥发性胺(沸点≤约180℃)时,使用高 于大气压的压力特别有利。
反应通常进行2-10小时,特别是4-7小时。
步骤a)的具体过程有利地如下:
将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II),溶剂,以及,如 果使用的话,催化剂加入反应器,在室温及搅拌下加入胺III,使氮气流 过反应器约15分钟,并将反应混合物搅拌加热至反应温度并在该温度下 保持约4-7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滤出反应产物,用脂族醇如甲醇洗 涤并干燥。
当反应在超过大气压的压力下进行时,反应容器为压力容器,引入 各组分后,在该容器中提供约1-2巴压力的氮气,然后将反应系统在 反应温度下加热所需的时间后冷却,然后使反应器减压。
为了进一步纯化,可将所得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酰 亚胺IV溶于卤代烃如二氯甲烷,氯仿或四氯乙烷中,将该溶液通过硅胶 过滤,并将滤液浓缩至干。如此处理的二酰亚胺IV的纯度通常>98%, 因而它可直接用于随后的反应中。
在新制备方法的步骤b)中,在非质子溶剂,作为催化剂的钯配合 物,作为助催化剂的铜盐,以及碱的存在下,1,7-二溴苝-3,4,9,10 -四羧酸二酰亚胺IV与1-炔V反应。
该步骤中合适的溶剂包括具有至多10个碳原子的线性和环状脂族 醚,如乙醚,二-正丙基醚,二-正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 -二乙氧基乙烷,二噁烷以及,特别是,四氢呋喃。
溶剂的用量本身并不关键,一般为每kg二酰亚胺IV用30-100kg, 优选40-60kg溶剂。
加入的碱同时用作助溶剂。特别适用于这种目的的碱为可与醚混合 以及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高于反应温度的有机含氮碱。
优选的碱为具有至多15个碳原子的脂族胺,特别是叔胺如三乙胺, 三-正丙基胺和三-正丁基胺,和环状脂族胺如,特别是,哌啶。
通常每kg溶剂加入0.2-1.5kg,优选0.8-1.2kg碱。
所使用的催化剂为与作为助催化剂的铜(I)盐共同使用的钯配合 物。
合适的钯配合物的例子为四(三-邻甲苯基膦)钯(O),[1,2- 二(二苯基膦基)乙烷]钯(II)氯化物,[1,1′-二(二苯基膦基)二 茂铁]钯(II)氯化物,二(三乙基膦)钯(II)氯化物,二(三环己 基膦)钯(II)氯化物,二(三苯基膦)钯(II)乙酸盐,(2,2′-二 吡啶基)钯(II)氯化物以及,特别是,四(三苯基膦)钯(O)二(三 苯基膦)钯(II)氯化物,二(乙腈)钯(II)氯化物和二(苯基腈) 钯(II)氯化物。
特别合适的铜(I)盐的例子是碘化铜(I)和溴化铜(I)。
在各种情况下,基于二酰亚胺IV,一般使用2-15mol%,优选5 -10mol%的钯配合物,一般使用2-20mol%,优选7-12mol%铜 (I)盐。
步骤b)的反应温度通常为20-140℃,尤其40-90℃。
根据所使用的炔,反应可在大气压下或超过大气压的压力,一般在 至多50巴的压力下进行。当使用挥发性炔如乙炔时,使用超过大气压 的压力是必要的。
当制备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VI′)时,原料化合物二酰亚胺IV和 炔V的摩尔比一般为1∶2到1∶5,优选1∶2到1∶4。
当制备不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VI″)时,首先是苝骨架上两个溴 原子中的一个与炔Va反应而被取代,然后第二个溴原子与不同的炔Vb 反应而被取代,在各种情况下二酰亚胺与炔V的摩尔比一般为1∶1到1: 2,优选1∶1到1∶1.5。
形成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的反应通常需要进行1-15小时,特别 是2-10小时。相反地,作为反应中形成不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的中 间体的单取代的单溴苝基酰亚胺的制备一般仅需要15-60分钟,特别 是15-30分钟。随后形成二取代的苝基酰亚胺VI″的反应需要的时间 与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所述的反应时间相等。
根据所选择的反应条件,新制备方法的步骤b)可产生包括作为桥 结构L的1,2-亚乙炔基或1,2-亚乙烯基的苝基酰亚胺IV。
为了制备包括不饱和桥结构的苝基酰亚胺VI,在惰性气体(例如氩 气或氮气)中反应是有利的。如果反应时间超过4小时和/或反应温度高 于100℃,炔键将直接被还原成烯键。
通过随后在氢气氛下搅拌反应混合物可得到包括亚乙基基团L的苝 基酰亚胺IV。但是使用如氢气与活性炭上的钯催化也可能随后发生不饱 和键的按这类还原常见的步骤进行的还原(参见Larock,Comprehens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s,VCH Publishers New York,1989,6 -17;March,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4th Edition 1992,775-777;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Volume 45,4926-4931(1980))。
制备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的步骤b)的有利的具体的程序如下:
将搅拌的溶剂和碱(尽可能都是无水的)的混合物中的二酰亚胺IV 的溶液或悬浮液装入反应器中,通过用干燥的氮气反复排气和送气而用 氮气饱和该悬浮液,将铜(I)盐,钯配合物和1-炔V引入氮气逆流 中(挥发性炔烃如乙炔被称量并以气体形式进入密闭的反应器),并将 反应混合物在所需的反应温度加热所需的时间(≤4h或>4h)。然后, 如果需要,引入氢气并将该混合物在反应温度下再搅拌4-8小时。随 后(如果合适使反应器减压后)直接将反应混合物,即无需冷却,强力 搅拌下,引入约三倍体积的几乎等重量份的浓盐酸和冰的混合物中,滤 出粗产物,用一半浓度的盐酸洗涤,直到洗液无色,然后用水洗涤直到 洗液中性,然后干燥。
为了进一步纯化,可将所得苝基VI用合适的溶剂例如卤代烃如二氯 甲烷,氯仿或四氯乙烷,或环醚如二噁烷或四氢呋喃重结晶,或将其经 硅胶短柱层析,这种情况下,根据R的官能度,可将上述溶剂或其混合 物用作洗脱剂。
为了制备不对称的苝基酰亚胺VI″,可优选地按对称的苝基酰亚胺 VI′中已描述的具体程序,只是首先加入减少量的1-炔Va,以及将该 混合物在所需反应温度下加热15-30分钟。然后首先按上述分离单取 代单溴苝基酰亚胺VI,或者直接与第二种1-炔Vb通过在所需反应温 度下搅拌2-4小时或更长时间而反应。
反应混合物的后处理及随后粗产物的纯化当然可按上面对称的苝基 酰亚胺VI′中所述进行。
按这种方法处理的苝基酰亚胺VI通常具有>98%的纯度,可直接 用于随后的反应。不过,它们自身也可被用作有价值的颜料和染料。
新方法的步骤c),苝基酰亚胺VI水解形成二酐I,在极性质子溶 剂和碱的存在下进行(如果合适,在苝基酰亚胺还原后)。
该步骤中特别合适的极性质子溶剂为C1-C10-链烷醇如乙醇,丙 醇,正丁醇,叔丁醇,2-甲基-2-丁醇,正己醇,正癸醇以及,优 选地,异丙醇。为了加速水解通常在每毫摩尔苝基酰亚胺VI中加入0.1 -0.2mol水是有利的。
溶剂的用量本身并不关键,每kg苝基酰亚胺VI一般需50-200kg, 优选60-80kg。
特别合适的碱为碱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用量一 般为每kg苝基酰亚胺VI使用4-10kg,优选5-7kg碱。
步骤c)的反应温度通常为20-140℃,优选40-90℃。
水解通常需3-10小时,特别是4-6小时。
新制备方法的步骤c)的具体程序有利地如下:
将苝基酰亚胺VI,溶剂和碱的混合物在所需反应温度下加热4-6 小时,并冷却至室温,将冷却过程中沉淀出的粗产品滤出并用醇如异丙 醇或丙醇洗涤,直到洗涤液无色。为了进一步纯化,优选地将所得二酐I 转入30-100倍量的稀无机酸,例如5-10%重量的盐酸,短暂沸腾 后冷却并过滤,将产物用水洗至中性并干燥。
使用新的制备方法可以技术简单及经济的工艺得到高产率高纯度 (一般>95%)的1,7-二取代的苝-3,4,9,10-四羧酸二酐I。
新的二酐I可有利地用于着色印刷墨水,涂料组合物,特别是日光 -萤光着色剂,和塑料,用作激光染料和制备萤光染料,聚合物染色剂, 颜料和颜料添加剂的前体。
新的苝基酰亚胺VI也可有利地用作为高分子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上色的颜料和染料,用作激光染料,用作供电发光应用的有机材料。
实施例
A)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酐(II)的制备
实施例1
将292.5g(0.75mol)苝-3,4,9,10-四羧酸二酐(纯度>98%) 和4420g 100%重量的硫酸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然后 加入7g碘,并将其加热至85℃。随后在8小时内滴加262.5g(1.64 mol)溴。
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用氮气置换过量的溴,然后,每次少量, 在1小时内加入670g水,使硫酸的浓度降至86%重量。加入期间, 反应混合物又升至85℃:将其冷却,并将沉淀出的产物用G4玻璃 料过滤,用3kg 86%重量的硫酸洗涤,然后在5l水中搅拌;再将 混合物过滤,将产物洗涤至中性并在120℃减压干燥。
所得到的370g II为亮红色细晶状粉末,熔点>360℃,纯度> 98%,相应地产率为90%。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52.4/52.1;H:1.1/1.1;O:17.45/17.4;Br:29.1/29.4;
IR(KBr):v=1782+1770(s,C=O),1735+1723(s,C=O)cm-1;
UV/VIS(H2SO4):λmax(ε)=408(10309),520(29410),554
(43141)nm.
B)1,7-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IV的制备
实施例2和3
搅拌下,首先将ag酰亚胺化催化剂K,然后每次少量将381mmol 伯胺R4-NH2(III)加入69.9g(127mmol)1,7-二溴苝-3, 4,9,10-四羧酸二酐(II)(实施例1)在900ml N-甲基吡咯 烷酮中的混合物中。将反应混合物在氮气氛下加热到反应温度T ℃,并在该温度下搅拌6小时。
冷却至室温后,将沉淀出的反应产物滤出,用总量2l的甲醇洗涤并 在100℃减压干燥。
这些实验的细节和结果收集于表1。
表1 实施例 R4 ag 催化剂K T℃ 结果 产率 [g]/[%] 纯度 [%] 外观 m.p. [℃] 2 环己基 42.8 冰乙酸 85 75.1/83 97 亮红色,微晶 >360 3 3,5-二 甲苯基 17.5 乙酸锌 140 83.8/87 96 品红,结晶 >360
实施例2a
为了进一步纯化,将实施例2所得65.3g N,N′-二环己基-1,7 -二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IVa)在800ml二氯甲烷 中搅拌1小时,然后将其通过用其2/3容量填充了硅胶的1e G4 玻璃料过滤(0.063-0.2mm粒度;用二氯甲烷洗脱)。
减压蒸发滤液除去二氯甲烷,得到58g纯度>99%的橙红色结晶 粉末状IVa。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60.7/60.6;H:4.0/4.0;N:3.9/3.9;O:9.0/9.0;
Br:22.4/22.3;
IR(KBr):v=1698(s,C=O),1655(s,C=O)cm-1;
UV/VIS(CHCl3):λmax(ε)=491(33962),526(50478)nm.
实施例3a
使用热四氯乙烷作为洗脱剂,按与实施例2a相似的方法,将80g 实施例3得到的N,N′-二(3′,5′-二甲基苯基)-1,7-二溴苝- 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IVb)纯化。
得到75g纯度>98%亮红色结晶粉末状IVb。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63.5/63.3;H:3.2/3.2;N:3.7/3.7;O:8.5/8.6;
Br:21.1/21.2;
质量(FD):m/z=754(M+,100%);
IR(KBr):v=1696(s,C=O),1653(s,C=O)cm-1;
UV/VIs(CHCl3);λmax (ε)=485(29214),532(45100)nm.
C)1,7-二取代的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VI的制备
实施例4到10
分别将实施例2a和3a所得的2.45mmol纯化的1,7-二溴苝-3,4, 9,10-四羧酸二酰亚胺(IV)在氮气逆流中,在搅拌下,引入100ml 无水四氢呋喃和100ml新蒸过的哌啶(实施例4到6和9到10)或 100ml三乙胺(实施例7和8)的混合物中,然后连续地加入45mg (0.23mmol)碘化铜(I),225mg(0.19mmol)四(三苯基膦) 钯(O)和bmg(b′mmol)1-炔V,将该混合物在80℃(实 施例4到6和9到10)或60℃(实施例7和8)在氮气氛下加热t 小时。 将所得黑-紫色(实施例9墨绿色)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然后 引入搅拌着的600ml一半浓度的盐酸中。将沉淀出的反应产物首先 用400ml一半浓度的盐酸洗涤,然后用水洗至中性,并在100℃减 压干燥。
将粗产物溶于80ml二氯甲烷中,并以二氯甲烷作为洗脱剂进行硅胶 (0.063-0.2mm粒度)层析(柱330×100mm)。
这些实验的进一步细节及其结果收集于表2。
表2 实 施 例 X1 X2 R4 ag 制备二酰 亚胺IV的 实施例 b mg b′ mmol 炔V th 结果 产率 [g]/[%] 纯度 [%] 外观 软化点 [℃] 4 1-己烯基 ≡X1 环己基 1.74 2a 508 6 1-己炔 8 0.89/50 >98 黑紫色无定形物 70 5 1-己炔基 ≡X1 环己基 1.74 2a 508 6 1-己炔 4 1.05/60 >98 黑紫色结晶 62 6 5-氰基- 1-戊炔基 ≡X1 环己基 1.74 2a 560 6 5-己炔腈 4 1.12/62 >98 黑紫色无定形物 71 7 1-十二碳 炔基 ≡X1 环己基 1.74 2a 1627 9.8 1-十二碳 腈 10 1.76/81 >98 黑紫色无定形物 88 8 3-乙酰氧 基-3-甲 基-1-丁 炔基 ≡X1 环己基 1.74 2a 1236 9.8 2-甲基-3- 丁炔-2-乙 酸酯 10 1.34/68 >98 暗红色结晶 237 9 1-己炔基 Br 环己基 1.74 2a 288 3.4 1-己炔 0.5 0.98/56 >98 黑绿色,有光泽 结晶 225 10 1-己烯基 ≡X1 3,5-二 -甲基- 苯基 1.86 3a 508 6 1-己炔 8 1.01/54 >98 暗红色结晶 122
实施例4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80.2/80.0;H:7.0/7.1;N:3.9/3.8;O:8.9/9.1;
质量(FD):m/z=718(M+,100%);
IR(KBr):v=1696(s,C=O),1650(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86(22906),342(12569),398
(10544),442(9515),469(17094).540(12179)nm.
实施例5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80.6/79.8;H:6.5/6.7;N:3.9/3.8;O:8.95/9.6;
质量(FD):m/z=714(M+,100%);
IR(KBr):v=2210(w,C≡C),1695(s,C=O),1649
(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93(31542),403(15601),441
(7321),471(11359),538(26011)nm.
实施例6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8.2/77.7;H:5.5/5.6;N:7.6/7.5;O:8.7/9.1;
质量(FD):m/z=736(M+,100%);
IR(KBr):v=2238(m,C≡N),1698(s,C=O),1653
(s,C=O)cm-1;
UV/VIS (CHCl3):λmax(8)=292(30108),403(15831),442 (6913),472(12003),540(24631)nm.
实施例7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81.6/81.5;H:8.0/8.0;N:3.2/3.2,O:7.25/7.3,
质量(FD):m/z=882(M+,100%);
IR(KBr):v=2206(w,C=C),1695(s,C=O),1650(s,C=O) cm-1;
UV/VIS(CHCl3):λmax(ε)=285(17642),294(19311),471
(6729),505(12936),543(21103)nm.
实施例8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4.8/74.6;H:5.75/5.8;N:3.5/3.5;O:15.95/16.1;
质量(FD):m/z=802(M+,100%);
IR(KBr):v=2209(w,C=C),1741(s,C=O,ester),1695
(s,C=O),1650(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88(19733),293(21004),473
(6610),514(14263),565(25317)nm.
实施例9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0.7/71.3;H:5.2/5.3;N:3.9/4.1;
O:9.0/8.7;Br:11.2/10.6;
质量(FD):m/z=712/714(M+,79Br/81Br,100%);
IR(KBr):v=1690(s,C=O),1652(s,C=O)cm-1;
UV/VIS(CHCl3):λmax(ε)=448(11950),629(15300)nm.
实施例10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81.9/81.7;H:6.0/6.1;N:3.7/3.7;O:8.4/8.5:
质量(FD):m/z=762(M+,100%);
IR(KBr):v=1694(s,C=O),1649(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90(25703),339(8112),401
(10291),458(15388),559(23900)nm.
实施例11
按与上述相似的方法,使0.8g(1.12mmol)由实施例9制备的N, N′-二环己基-1-己炔基-7-溴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 胺与0.14g(1.5mmol)5-己腈反应4小时。
经柱层析纯化后,以64%的产率,得到0.52g纯度为98%,软化 点为83℃,黑紫色微晶粉末状N,N′-二环己基-1-己炔基-7 -(5′-氰基戊炔基)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X1:1 -己炔基;X2:5-氰基-1-戊炔基)。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9.4/79.2;H:6.0/6.1;N:5.8/5.8;O:8.8/8.9:
质量(FD):m/z=725(M+,100%);
IR(KBr):v=2236(m,C≡N ),1695(s,C=O),1650
(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93(31542),403(15601),441
(7321),471(11359),538(26011)nm.
实施例12
将实施例4得到的1.0g(1.4mmol)N,N′-二环己基-1,7-二 己烯基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胺溶于150ml甲醇中,将0.5g 商品氢化催化剂(5%活性炭上的钯)加入,在1巴的氢气压下在 室温下氢化该混合物。
滤除催化剂及蒸发溶剂后,以91%的产率,得到0.92g软化点在112 ℃,暗红色无定形粉末状N,N′-二环己基-1,7-二己基苝-3,4, 9,10-四羧酸二酰亚胺(X1≡X2=己基)。
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9.75/79.7;H:7.55/7.5;N:3.85/3.8;O:8.85/8.9;
质量(FD):m/z=722(M+,100%);
IR(KBr):v=1695(s,C=O),1650(s,C=O)cm-1;
UV/VIs(CHCl3):λmax(ε)=278(19712),339(11823),398
(7210),463(8132),510(20101),554(29300)nm.
D)1,7-二取代苝-3,4,9,10-四羧酸二酐I的制备
实施例13
将10g实施例4制备的N,N′-二环己基-1,7-二己烯基苝-3,4,
9,10-四羧酸二酰亚胺,1l异丙醇,65g氢氧化钾和26g水回流5 小时。 冷却至室温后,将沉淀出的反应产物滤出,用异丙醇洗涤至洗液无 色,然后将其引入搅拌着的1l 10%重量的盐酸,短暂加热煮沸。 冷却至室温后,再将产物滤出,用水洗至中性并在100℃减压干燥。 该实验中以88%的产率,得到6.8g纯度>98%(使用UV/VIS光 谱和以三氯乙酸/甲苯作为流动相的硅胶半定量薄层层析检测),熔 点>360℃,暗红色无定形粉末状1,7-二己烯基苝-3,4,9,10- 四羧酸二酐(L1=L2=1,2-亚乙基,R1=R2=正-丁基)。
实施例14
按与实施例13相似的方法,使10g由实施例10制备的N,N′-二(3′, 5′-二甲基苯基)-1,7-二己烯基苝-3,4,9,10-四羧酸二酰亚 胺反应。
该实验以85%的产率得到6.2g质量与实施例13相同的1,7-二己 烯基苝-3,4,9,10-四羧酸二酐。
实施例13和14的分析数据:
元素分析(%重量计算值/实测值):
C:77.7/77.6;H:5.1/5.1;O:17.2/17.3;
IR(KBr):v=1769(s,C=O),1722(s,C=O)cm-1;
UV/VIS(CHCl3);λmax(ε)=399(12732),532(4631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