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自密封克隆环.pdf

  • 上传人:n****g
  • 文档编号:8737836
  • 上传时间:2020-12-31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587.2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20209968.9

    申请日:

    20180207

    公开号:

    CN208346163U

    公开日:

    201901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M1/26

    主分类号:

    C12M1/26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发明人:

    刘岩,王俐颖,朱化彬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优先权:

    CN201820209968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秦力军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密封克隆环,涉及涉及细胞筛选设备领域,其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实现克隆环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密封的圆柱形自重环,所述自重环内表面粗糙度Ra≤0.8um,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0.8um,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密封克隆环在进行单克隆细胞筛选时,无需使用无菌硅脂密封,仅依靠自身重力即可实现培养皿或培养板的贴合,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低,筛选成功高,克隆效率好,试验结果准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密封克隆环,其特征在于,其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实现克隆环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密封的圆柱形自重环,所述自重环内表面粗糙度Ra≤0.8um,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0.8u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密封克隆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自重环外表面的使克隆环重心向培养皿或培养板偏移的自重套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克隆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套管的壁厚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从而使克隆环的重心更加靠近于培养皿或培养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克隆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套管的内壁与所述自重环的外壁为无缝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克隆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套管与自重环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克隆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环的材料密度≥7.93g/cm。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克隆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重套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筛选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筛选单克隆细胞的克隆环。

    背景技术

    克隆环是筛选单克隆细胞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用克隆环可以有效的从培养板或者培养皿等培养耗材获得单克隆细胞。目前使用的克隆环均采用玻璃或树脂材料制成,这种玻璃树脂克隆环在应用时,需要用无菌硅脂实现克隆环的密封,然后用胰酶消化,以获取单克隆,为了实现克隆环的密封不漏液,操作人员需要非常谨慎地用无菌镊子夹起一个克隆环,轻轻的将克隆环底部粘上无菌硅脂,然后快速垂直拿起,如果操作得当,无菌硅脂将均匀分布在克隆环底部,然后轻轻的将克隆环放在一个选定的克隆之上,并用镊子稍用力均匀按压,压力不均匀会导致克隆环底部不密封而漏液,操作过程不能滑动碰到或滑过细胞克隆,以防引起硅脂覆盖细胞,而导致胰酶无法接触细胞并消化细胞。

    可见,现有的克隆环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要求很高,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克隆环底部漏液,甚至会导致硅脂覆盖细胞导致胰酶无法与细胞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密封克隆环,其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紧贴于培养皿内表面,无需使用无菌硅脂密封,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高,提高了试验成功率,克隆效率高,试验结果准确。本克隆环使用后采用无水乙醇浸泡,冲洗,高压灭菌、烘干后可反复使用,节约材料成本。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密封克隆环,其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实现克隆环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密封的圆柱形自重环,所述自重环内表面粗糙度Ra≤0.8um,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 <0.8um。

    其中,所述自重环的材料密度≥7.93g/cm3。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再提供一种自密封克隆环,其包括上述自密封克隆环中的自重套管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自重环外表面的使克隆环重心向培养皿或培养板偏移的自重套管。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的壁厚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从而使克隆环的重心更加靠近于培养皿或培养板。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的材料密度≥7.93g/cm3。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的内壁与所述自重环的外壁为无缝连接。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与自重环一体成型。

    特别是,所述自重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特别是,所述自重套管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自重环的内径为5-8mm。

    优选地,所述自重环的内径为6mm。

    其中,所述自重环的壁厚为0.5-1.5mm。

    优选地,所自重环的壁厚为1.5mm。

    其中,所述自重环的高度为8-10mm。

    优选地,所述自重环的高度为9mm。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上端内径等于自重环的外径。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上端的壁厚为0-1mm。

    其中,所述自重套管下端内径等于自重环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自重套管下端的壁厚为0.1-1.5mm。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克隆细胞的筛选装置,包括:

    细胞培养装置;

    放置在所述培养装置上的克隆环;

    其中,所述克隆环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实现克隆环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密封,其内表面粗糙度Ra≤0.8um,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 <0.8um。

    其中,所述细胞培养装置为细胞培养皿或细胞培养板。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克隆环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紧贴于培养皿或培养板内表面,无需使用无菌硅脂密封,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低,且提高了试验成功率,克隆效率高,试验结果准确。

    2、本克隆环使用后采用无水乙醇浸泡,冲洗,高压灭菌、烘干后可反复使用,节约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密封克隆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 图为俯视图,B图是侧视图;

    图2是实施例2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密封克隆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 图为俯视图,B图是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3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密封克隆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应用实施例中,克隆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结构的,通常采用常规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封闭克隆环是其利用自身结构的重力作用实现克隆环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密封的圆柱形自重环1,所述自重环内表面粗糙度Ra≤0.8um,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0.8um。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环的材料密度≥7.93g/cm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重环是由304不锈钢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环的内径为6m。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自重环的内径在5-8mm范围内的任意数值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筛选单克隆细胞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重环的壁厚为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自重环的壁厚在0.5-1.5mm范围内的任意数值都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筛选单克隆细胞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环的高度为9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自重环的高度在8-10mm范围内的任意数值都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筛选单克隆细胞的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重环的密度≥7.93g/cm3,因此,当其高度在 8-10mm、壁厚在0.5-1.5m、内径在5-8mm时,其大小不仅适合于单克隆细胞的生长,方便取出,而且其自身重量远大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重量,此时自重环依赖其自身重量以及自重环底部的镜面表面,实现了自重管与培养皿或培养板的自密封。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封闭克隆环除在所述自重环外表面设置有自重套管2以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套管2的壁厚自自重套管的一个端口向另一端口逐渐增加,形成梯形切面。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套管与自重环的无缝连接,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压制工艺制成。

    其中,所述无缝连接是指自重套管的内表面与自重环的外表面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套管2的密度≥7.93g/cm3。

    进一步地,自重套管2与所述培养皿或培养板接触的底面粗糙度Ra<0.8um。

    进一步地,所述自重套管上端的壁厚为0.5mm,下端的壁厚为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自重套管上端的壁厚在0-1mm的范围内,下端的壁厚在0.1-1.5mm范围内的任意数值都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重套管的壁厚自自重套管的一个端口向另一端口逐渐增加,当将其固定环套在自重环上时,自重环的重心会向自重套管管壁厚度较大的一端偏移,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克隆环置于培养板或培养皿时,壁厚的一端贴向培养板或培养皿,克隆环的重心无限地接近于培养板或培养皿,不仅使克隆环更稳定的位于培养板或培养皿上,而且,尤其其重心极低,克隆环底端的端口与培养板或培养皿的接触面实现紧密的贴合,有效防止了克隆环中的液体溢出。

    实施例3

    除还包括用于放置至少一个克隆环的细胞培养装置3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 1或实施例2给出的克隆环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细胞培养装置为为细胞培养皿或细胞培养板中的任意一种。应用实施例

    将实施例1的克隆环用于单克隆筛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采用常规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克隆,并做好标记。

    1、克隆环的放置

    使用镊子在每个培养皿放置10-15个实施例1的克隆环,使克隆环将所有做出标记的单个克隆罩住。

    2、细胞的消化处理

    向克隆环中加入2滴胰酶,消化3min后,立即向克隆环中加入3滴含20%FBS 的DMEM终止消化(此时环内总液量为约250μL)

    3、克隆细胞的吸取

    用黄枪头轻柔洗打皿底边缘,使贴壁细胞悬浮起来,随后将克隆环内细胞悬液全部吸光,直接加入48孔板。

    4、实验统计

    使用过程中观察克隆环外缘是否有漏液情况,并统计使用本申请的实施例1 提供克隆环挑取克隆的时间。

    经观察发现,克隆环外缘无漏液情况,即便克隆环中的总液量已经达到 250μL,也没有发生液体的外溢,如图4中的A、B图所示,从图4中的A图可以看出,加入胰酶后,每个克隆环都没有发生漏液情况,从B图中更为细节的看出克隆环底部没有液体浸出。

    经统计,实验经验并不丰富的操作人员在4-5min即能挑完10~15个克隆环,成功率达到100%。

    与现有使用的普通克隆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克隆环无需使用无菌硅脂密封,节约试剂成本,而且试验成功率高,获得克隆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类。

    关 键  词:
    一种 密封 克隆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自密封克隆环.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73783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