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方法.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574795.6 (22)申请日 2016.07.20 (71)申请人 江南大学 地址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 道1800号 (72)发明人 饶志明徐美娟王梅洲杨套伟 张显 (51)Int.Cl. C12P 39/00(2006.01) C12P 13/10(2006.01) C12R 1/15(2006.01) C12R 1/12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方法 (57)摘要 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法在L-鸟氨。
2、酸的生产 中 的 应 用 , 属于 生 物 技 术 领 域 。 以 重 组 菌 B.subtilis168/pMA5-argI作为精氨酸酶来源 菌株和L-精氨酸高产菌株C.crenatumSYPA5-5 进行双菌混合发酵法以葡萄糖为底物生产L-鸟 氨酸。 对B.subtilis168/pMA5-argI的转接时间 和转接量进行优化, 在2.5LC.crenatumSYPA5- 5发酵液中, B.subtilis168/pMA5-argI的最佳 转接时间为72h, C .crenatumSYPA5-5和 B.subtilis168/pMA5-argI的菌种转接比例为 1:500530, 在5-L。
3、发酵罐中发酵96h后L-鸟氨酸 的积累量达到32.4g/L。 在此过程中, 高浓度L-精 氨酸被转化成L-鸟氨酸, 可解除L-精氨酸合成的 反馈抑制作用, 从而促进L-精氨酸合成量的提 高。 而L-精氨酸又被转化成L-鸟氨酸, 可进一步 提高L-鸟氨酸的产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5950697 A 2016.09.21 CN 105950697 A 1.一种以葡萄糖为底物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发酵0h时 在发酵培养基中接种C.crenatumSYPA5-5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合成L-精氨酸, 随后在发 酵体系中接种重组菌B.subtilis168。
4、/pMA5-argI转化L-精氨酸合成L-鸟氨酸。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菌B.subtilis168/pMA5-argI接种时间优选发酵开始后的 72h。 3.权利要求1所述的C.crenatumSYPA5-5和B.subtilis168/pMA5-argI两种菌株接种 比例优选1:500530。 4.权利要求1所需的发酵条件, 其特征在于, 首先将在种子培养基中培养好的 C.crenatumSYPA5-5以10的转接量转接至5-L发酵罐中, 控制发酵罐温度为30, 发酵罐 搅拌转速600r/min, pH7.0; 种子培养基(g/L): 葡萄糖, 60; 酵母粉, 10; (NH4)2S。
5、O4, 2; KH2PO4, 2.7; K2HPO4, 0.5; MgSO47H2O, 0.2; 发酵培养基(g/L): 葡萄糖, 120; (NH4)2SO4, 20, 酵母粉, 8; KH2PO4, 27; K2HPO4, 0.5; MnSO4H2O, 0.5; MgSO47H2O, 0.2。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05950697 A 2 一种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含精氨酸酶基因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和高产L-精氨酸钝齿棒杆菌 混合发酵, 应用于L-鸟氨酸的生产, 属于生物工程领域。 技术背景 0002 L-精氨酸酶(E.C.3.5.。
6、3.1)是尿素循环中的一种关键酶, 其催化L-精氨酸形成L- 鸟氨酸和尿素, 精氨酸酶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 来源于Bacillusbrevis, Bacillussubtilis和Bacillusthuringiensis等微生物的精氨酸酶已经获得较好的研 究。 0003 钝齿棒杆菌C.crenatumSYPA5-5是通过筛选及层级诱变获得的一株高产L-精氨 酸菌株, 其发酵产L-精氨酸的水平达到36.1g/L, 通过进一步的代谢工程改造和发酵工艺优 化, L-精氨酸的发酵水平可达50.1-56.3g/L。 0004 鸟氨酸是一种碱性氨基酸, 易溶于水和乙醇, 微溶于乙醚等有机溶。
7、剂。 鸟氨酸接受 二分子NH4+和一分子CO2形成一分子L-精氨酸。 L-精氨酸亦可以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被水解 成鸟氨酸和尿素。 0005 L-鸟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非蛋白质氨基酸, 是人体内尿素循环的重要中间代谢产 物, 因此其对肝脏的解毒功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L-鸟氨酸能够刺激体内生长激素的分 泌,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糖类和脂质的分解代谢作用。 L-鸟氨酸和其他氨基酸一起制成 的复方氨基酸有很好的保肝护肝以及激发病态下肝脏的活力的作用。 联合使用L-鸟氨酸和 苯乙酸能有效治疗肝性脑病, 特别是对于鸟氨酸循环障碍的患者, L-鸟氨酸能通过促进谷 氨酰胺的合成和排泄来稳定的降低患者血氨浓度。。
8、 鸟氨酸 -酮戊二酸盐是很好的临床营养 剂, 促进外科创伤病人的恢复, 改善慢性营养不良, 改善免疫功能。 同时鸟氨酸和苹果酸盐 和柠檬酸盐合用能够改善食品和饮料的口味, 减少苦味。 在欧洲、 美国以及日本, L-鸟氨酸 都是作为膳食药物来销售的。 0006 工业上L-鸟氨酸的合成包括化学合成法、 微生物发酵法和L-精氨酸水解法。 化学 合成作为早期L-鸟氨酸的生产方法, 一般以丙烯醛、 氰化氢、 氨气、 CO2为原料合成L-鸟氨 酸。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主要表现在于合成的步骤繁琐, 产物得率低, 而且得到的产物是 L-鸟氨酸和D-鸟氨酸的混合物, 为后期的分离纯化带来很大的困难。 同时化。
9、学法合成L-鸟 氨酸由于其环境的危害性, 越来越不被现代工业所接受。 生物合成法相对化学合成法具有 生产成本较低, 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受到重视。 微生物发酵生产L-鸟氨酸主要是通过诱变 或者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L-鸟氨酸高产菌株, 以较为便宜的葡萄糖甚至是淀粉等最为初始 原料合成L-鸟氨酸。 在这方面日本起步较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鸟氨酸生产的研究, 主要以诱变筛选为主。 1957年kinoshita等首先报道了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瓜氨酸或精 氨酸的突变株发酵生产鸟氨酸。 此后, okumuraheShibuya等人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总结出了具有精氨酸缺陷型及精氨酸氧肟酸盐抗性的谷。
10、氨酸棒杆菌以及具有精氨酸和瓜 氨酸, 以及霉酚酸抗性等标记的柠檬酸节杆菌突变株用于工业生产中。 国内陈宁、 刘树庆等 说明书 1/4 页 3 CN 105950697 A 3 人在1999年开始研究鸟氨酸的生产, 并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 通过硫酸二乙酯和紫 外线诱变定向选育出一种鸟氨酸生产菌, 并通过发酵优化使得鸟氨酸产量达到9.85g/L。 近 几年, 随着代谢工程技术的兴起, 通过代谢工程改造的方法, 鸟氨酸的发酵生产取得一定的 进展, 其中, 中山大学蒋玲艳等人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 通过表达异源的谷氨酸脱氢 酶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增加代谢流中NADPH的含量, 使得L。
11、-鸟氨酸产量得到提高, 最终 到14.8g/L, 而后蒋又通过代谢进化和代谢工程的方法, 最后得到鸟氨酸的产量为24.1g/L。 通过发酵法进行鸟氨酸生产可以利用较简单的碳源, 如葡萄糖等, 成本非常低廉, 适合于工 业的发展, 但发酵周期一般都相对较长, 而且发酵的产量较低对于后期分离需要较高的技 术需求。 0007 L-精氨酸水解法生产L-鸟氨酸包括, 碱水解法和酶水解法, 特别是酶水解, 由于其 反应效率高, 产物转专一性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近几年, 国内有人开始尝试以精氨酸 为底物进行酶转化法生产L-鸟氨酸。 北京化工大学徐焘, 通过筛选得到一株精氨酸酶活力 较高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12、, 以此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 以L-精氨酸为底物进行L-鸟氨酸生产, 并最终得到43.57g/LL-鸟氨酸。 而后张涛等人提取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精氨酸酶, 以精氨酸 为底物, 精氨酸酶纯酶作催化剂, 并最终得到72.1g/L的精氨酸酶。 宋伟等人构建表达外源 精氨酸酶的E.coliBL21, 并以重组细胞为催化剂, L-精氨酸为底物, 最终得到112.3g/L的 L-鸟氨酸 0008 本发明通过将来源于Bacilluscereus的精氨酸酶基因argI成功在枯草芽孢杆菌 中进行高效表达, 以重组菌B.subtilis168/pMA5-argI作为精氨酸酶来源菌株和L-精氨酸 高产菌株C.cren。
13、atumSYPA5-5进行双菌混合发酵法以葡萄糖为底物, 实现L-鸟氨酸的高 效生产。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发明以高产L-精氨酸菌株C.crenatumSYPA5-5和高效 转化L-精氨酸菌株B.subtilis168/pMA5-argI为基础, 进行双菌混合发酵法生产L-鸟氨 酸。 对其菌种比例等条件进行优化, 在C .crenatumSYPA5-5先单独发酵72h后, 以 B.subtilis168/pMA5-argI和C.crenatumSYPA5-5的生物量1:500-530的比例转接 B.subtilis168/pMA5-argI细胞培养液为最佳。 在5-L。
14、发酵罐中发酵96h后L-鸟氨酸的产量 达到32.4gL-1, L-精氨酸的含量仅为0.3gL-1, 实现了以葡萄糖为底物混菌发酵法生产 L-鸟氨酸。 0010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 0011 B.subtilis168/pMA5-argI具有高效转化L-精氨酸的能力, 且pMA5质粒的HpaII 启动子是一种组成型启动子, 不需要诱导剂诱导。 因此以重组菌B.subtilis168/pMA5- argI作为精氨酸酶来源菌株和L-精氨酸高产菌株C.crenatumSYPA5-5进行混菌发酵, 实 现以葡萄糖为底物一步法生产L-鸟氨酸。 0012 1.双菌混合发酵生产L-鸟氨酸的初步研究 001。
15、3 将C.crenatumSYPA5-5转接LBG活化后, 转接到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获得二级种 子, 并以10的接种量转接5-L发酵罐中, 装液量2.5L。 在发酵60h时添加200mLOD600为5.2 至5.5左右的B.subtilis168/pMA5-argI重组菌培养液(即生物量比例为1:125左右)。 发酵 说明书 2/4 页 4 CN 105950697 A 4 96h后测定发酵液中L-精氨酸和L-鸟氨酸的含量。 0014 结果表明, 由于B.subtilis168/pMA5-argI具有高效转化L-精氨酸的能力, 其将 L-精氨酸转化成L-鸟氨酸的速率相较于C.crenatum。
16、SYPA5-5通过L-鸟氨酸多步合成L-精 氨酸的效率高很多, 因此发酵液中L-精氨酸的积累量较少, 而基本被转化成L-鸟氨酸。 0015 2.B.subtilis168/pMA5-argI添加时间对L-鸟氨酸生产的影响 0016 由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速率比钝齿棒杆菌的生长速率快, 因此在混菌发酵中 C.crenatumSYPA5-5的生长竞争力较弱。 因此B.subtilis168/pMA5-argI接入发酵液中的 时间对L-鸟氨酸的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0017 C.crenatumSYPA5-5转接LBG培养基活化后, 转接到250mL摇瓶, 其中装液量 25mL。 分别研究在发酵过程。
17、中的0h、 12h、 24h、 36h、 48h、 60h、 72h、 和84h中加入1000 L, OD600 为5.2左右的重组菌B.subtilis168/pMA5-argI(即此时B.subtilis168/pMA5-argI和 C.crenatumSYPA5-5的生物量比例为1:250左右)。 研究不同时间段内接入B.subtilis 168/pMA5-argI对L-鸟氨酸产量的影响。 0018 3.双菌株添加比例对L-鸟氨酸生产的影响 0019 在双菌混合发酵中, 若是B.subtilis168/pMA5-argI的转接量太少, 则其不能完 全转化发酵液中积累的L-精氨酸, 但是若。
18、其转接量过大, 则其迅速生长, 消耗培养基中的葡 萄糖和其他营养成分, 影响C.crenatumSYPA5-5生产L-鸟氨酸。 在250mL摇瓶中, 装液量为 25mL分别在C.crenatumSYPA5-5发酵72h后转接100 L、 200 L、 500 L、 1000 L和2000 L的 细胞OD600为5.2-5.5左右的B.subtilis168/pMA5-argI培养液, 即此时C.crenatumSYPA5- 5和B.subtilis168/pMA5-argI菌株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1:2500、 1:1250、 1:500、 1:250、 1: 125, 研究其对L-鸟氨酸产量的。
19、影响。 0020 4.5-L发酵罐中混菌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 0021 根据混菌发酵中B.subtilis168/pMA5-argI的转接时间和转接量进行优化的结 果。 在5-L发酵罐中进一步对混菌发酵生产L-鸟氨酸进行研究。 在C.crenatumSYPA5-5发 酵72h后, 转接50mL(OD6005 .2-5 .5)的B.subtilis168/pMA5-argI进行混菌发酵 (B.subtilis168/pMA5-argI和SYPA5-5的生物量比值约为1:500-530)。 发酵96h后测定发 酵液中的L-鸟氨酸、 L-精氨酸含量, 生物量和残糖等。 002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0、转化液中L-鸟氨酸和L-精氨酸的含量。 0023 氨基酸分析色谱条件 0024 (a)色谱柱: 安捷伦色谱柱TC-C18250*4.6*5 0025 (b)柱温: 40 0026 (C)流动相: A相: 称取8.0克结晶乙酸钠于1000毫升烧杯中, 加入1000毫升水搅拌 至所有结晶水溶解, 再加入225微升三乙胺, 搅拌并滴加5的醋酸, 将PH调到7.200.05; 加入5毫升四氢呋喃, 混合后备用。 0027 B相: 称取12.0克结晶乙酸钠于800毫升烧杯中; 加入400毫升水搅拌至所有结晶溶 解; 滴加5醋酸将pH调到7.200.05; 将此溶液加入800毫升乙腈和800毫升甲醇, 混。
21、合后 备用。 0028 (d)检测器: 紫外检测器338nm 0029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说明书 3/4 页 5 CN 105950697 A 5 0030 pMA5 质粒的HpaII 启动子是一种组成型 启动子 , 不需要诱导剂诱导 , B.subtilis168/pMA5-argI具有高效转化L-精氨酸生产L-鸟氨酸的能力, C.crenatumSYPA 5-5具有高效合成L-精氨酸的能力, 可实现一步法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生产L-鸟氨酸, 在5- L发酵罐中发酵96h后L-鸟氨酸的积累量达到32.4g/L。 此法具有底物价格低廉且发酵过程 不需诱导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22、 实施例1: 将C.crenatumSYPA5-5转接LBG活化后, 转接到种子培养基中培养, 获 得二级种子, 并以10的接种量转接5-L发酵罐中, 装液量2.5L, 控制发酵罐温度为30, 发 酵罐搅拌转速600r/min, pH7 .0。 在发酵60h时添加200mLOD600为5 .2至5 .5左右的 B.subtilis168/pMA5-argI重组菌培养液(即生物量比例为1:125左右)。 发酵96h后测定发 酵液中L-精氨酸和L-鸟氨酸的含量。 0032 种子培养基(g/L): 葡萄糖, 60; 酵母粉, 10; (NH4)2SO4, 2; KH2PO4, 2.7; K2HPO4。
23、, 0.5; MgSO47H2O, 0.2。 0033 发酵培养基(g/L): 葡萄糖, 120; (NH4)2SO4, 20, 酵母粉, 8; KH2PO4, 27; K2HPO4, 0.5; MnSO4H2O, 0.5; MgSO47H2O, 0.2。 0034 由于B.subtilis168/pMA5-argI生长速率快, 且具有高效转化L-鸟氨酸的特性, 所以在向C.crenatumSYPA5-5发酵液中转接B.subtilis168/pMA5-argI培养液12h后, 发 酵液中前期发酵积累的L-精氨酸迅速被转化成L-鸟氨酸。 同时, 由于此前报道中提到发酵 过程中精氨酸合成途径受到。
24、发酵液中高浓度的产物L-精氨酸的反馈抑制, 在此混菌发酵 中, 高浓度L-精氨酸被转化成L-鸟氨酸,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除L-精氨酸对其合成途径的 反馈抑制作用, 从而促进L-精氨酸产量的提高。 而L-精氨酸又被转化成L-鸟氨酸, 进一步提 高L-鸟氨酸的产量。 0035 另一方面, 由于L-鸟氨酸同时又是L-精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代谢物。 在L-精氨 酸合成途径中L-鸟氨酸被转化成L-瓜氨酸, 最终形成L-精氨酸。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 B.subtilis168/pMA5-argI具有高效转化L-精氨酸的能力, 其将L-精氨酸转化成L-鸟氨酸 的速率相较于C.crenatumSYPA5。
25、-5通过L-鸟氨酸多步合成L-精氨酸的效率高很多, 因此发 酵液中L-精氨酸的积累量较少, 而基本被转化成L-鸟氨酸。 当72h后再转接B.subtilis 168/pMA5-argI, 发酵液中的L-鸟氨酸的积累量达到最高, 为26.8gL-1。 0036 在5-L发酵罐中进一步对混菌发酵生产L-鸟氨酸进行研究。 在C.crenatumSYPA 5-5发酵72h后, 转接50mL(OD6005.2-5.5)的B.subtilis168/pMA5-argI进行混菌发酵 (B.subtilis168/pMA5-argI和SYPA5-5的生物量比值约为1:500-530)。 发酵96h后测定发 酵。
26、液中的L-鸟氨酸、 L-精氨酸含量, 生物量和残糖等。 0037 结果表明, 在发酵的前72h, C.crenatumSYPA5-5的细胞OD600达到57.6, 残糖为 66.4gL-1左右。 此时发酵液中共累积到L-精氨酸29.6gL-1, L-鸟氨酸的含量仅为0.5g L-1。 在此时转接B.subtilis168/pMA5-argI12h后, L-精氨酸的含量迅速降到1.2gL-1, 以此同时L-鸟氨酸的含量则达到27.8gL-1。 发酵液中残糖剩下降到36.2gL-1, 细胞 OD600则达到63.5, 继续发酵12h后(发酵96h), 发酵液中累积L-鸟氨酸32.4gL-1, 而L-精氨酸 的含量仅有0.3gL-1, 混菌的细胞OD600也达到69.8, 发酵液中葡萄糖基本消耗完。 说明书 4/4 页 6 CN 105950697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