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性好的静脉输液器。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的输液器可完成人体静脉输液或者血液的采集,使用后,为了避免已经使用过的钢针对人体造成感染,医务人员需要将钢针小心装入钢针护帽内。然而,由于传统技术中输液针安全性差,操作完成后,由于误操作产生的医务人员意外被扎的次数为2.4次/年,其中污染性针扎次数为0.88次/年。故提供一种安全性好、能有效防止意外针扎现象出现的输液针很有必要。
申请号为200910158148.7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静脉输液针,该针在使用后,能将钢针回缩在针筒内并加以锁定,从而避免使用过的钢针裸露在针筒外造成人员的误伤,但是由于回缩后钢针与外界环境之间没有任何遮挡,钢针上残留的血液等污物极易外流,进而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不仅安全性好、且环保性好的静脉输液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脉输液器,包括针筒、蝴蝶翼、钢针、针座和输液导管,护帽与所述钢针的一端活动配合,钢针的另一端固定在针座上,所述针筒设有容置所述针座和所述输液导管的中心通孔,所述蝴蝶翼设置在靠近所述针筒前端的针筒外壁上,所述针座还与所述输液导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输液器还包括:与所述针座活动配合的护套,所述护套的内径与所述针座的外径大小相适应;所述针座的外壁上设有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悬臂部以及从该悬臂部的第一端向下弯折所形成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针座相连,所述悬臂部从所述弯折部向针座的前端方向纵向延伸,在所述悬臂部的第二端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齿;所述针筒的筒壁上形成向上凸出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位于所述蝴蝶翼的后方,并纵向延伸到所述针筒的后端,所述隆起部的内壁围成一滑槽,在所述滑槽入口前方的针筒筒壁上设有一个可容置所述凸齿的第一锁孔,在所述隆起部的顶部开设有一个可容置所述凸齿的第二锁孔;在装配状态下,所述针座及输液导管置于针筒的中心通孔内,所述弹性臂的悬臂部的第一端以及弯折部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悬臂部的凸齿从所述第一锁孔内伸出,该凸齿的顶部高于滑槽的槽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系改进型发明,通过在针座端部设置护套开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型输液器中存在的血液等污物向外滴渗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只需在钢针锁死后,将护套套在针座上,即可将血液等污物封堵在密闭环境中,达到清洁、环保之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锁定状态下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护帽示意图,其中,1是护帽,2是护套,3是钢针,4是针座,5是针筒,6是输液导管,7是弹性臂,71是悬臂部,72是弯折部,73是凸齿,81是第一锁孔,82是第二锁孔,9是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脉输液器,包括针筒5、蝴蝶翼(图中未示出)、钢针3、针座4和输液导管6,护帽1与钢针3的一端活动配合,钢针3的另一端固定在针座4上。针筒5设有容置针座4和输液导管6的中心通孔,蝴蝶翼设置在靠近针筒5前端的针筒外壁上,针座4还与输液导管6连接。
静脉输液器还包括:与针座4活动配合的护套2,护套2的内径与针座4的外径大小相适应,针座4的外壁上设有一弹性臂7,弹性臂7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悬臂部71以及从该悬臂部71的第一端向下弯折所形成的弯折部72,弯折部72与针座4相连,悬臂部71从弯折部72向针座4的前端方向纵向延伸,在悬臂部71的第二端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齿73。针筒4的筒壁上形成向上凸出的隆起部,隆起部位于蝴蝶翼的后方,并纵向延伸到针筒5的后端。隆起部的内壁围成一滑槽9,在滑槽9入口前方的针筒筒壁上设有一个可容置凸齿73的第一锁孔,在隆起部的顶部开设有一个可容置凸齿73的第二锁孔。
在装配状态下,针座4及输液导管6置于针筒5的中心通孔内,弹性臂的悬臂部的第一端以及弯折部置于滑槽9内,悬臂部的凸齿73从第一锁孔81内伸出,该凸齿73的顶部高于滑槽9的槽底。
使用时,将护帽1从钢针上取下,医务人员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蝴蝶翼的一对翼片,将钢针3调整到适合于穿刺的角度,将钢针3穿入静脉血管,开始输液或者采血;完成后,医务人员捏住蝴蝶翼的一对翼片,顺着血管方向,迅速抽出钢针3,并对血管行止血操作;接着,按下凸齿73,弹性臂的悬臂部71受压后项针座4压缩变形,凸齿73被解锁,凸齿73可滑入滑槽9内,直至凸齿73落入第二锁孔82,弹性臂的悬臂部71反弹至初始状态,钢针的针尖位于针筒5的中心通孔内,锁定完成,将护套2置于针座上即可。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