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375730.X (22)申请日 2015.06.03 A61M 25/14(2006.01) A61J 15/00(2006.01) A61M 3/02(2006.01) (73)专利权人 江苏迪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 225300 江苏省苏州市泰州市中国医药 城三期 G22 栋办公区东厂房 3-4 楼 (72)发明人 贾峻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 司 44214 代理人 付春霞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 腔胃管,。
2、 其包括 : 三腔胃管包括肠管、 胃管、 三腔 连接件 ; 胃管的一端连接三腔连接件, 肠管设于 胃管的另一端 ; 胃管内设有三个腔道, 分别是主 管腔道、 营养腔道、 辅助腔道, 三个腔道均贯穿胃 管并伸出三腔连接件 ; 营养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 少一个孔 ; 所述三个腔道伸出所述三腔连接件的 部分为出口端, 每个腔道的出口端均设有密封盖 ; 三腔胃管上设有鼻氧管接头, 鼻氧管接头设于胃 管上且能够在胃管上移动。 通过上述方式, 本实用 新型能够实现减压、 冲洗、 引流及肠胃营养同时独 立进行操作, 避免了单腔管多用途于一根管中造 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并且能够配合鼻氧管操作, 而 且重力器的设。
3、置能使胃管很好的沉入胃液中。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CN 205073492 U 2016.03.09 CN 205073492 U 1/1 页 2 1.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所述三腔胃管包括肠管、 胃 管、 三腔连接件 ; 所述胃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三腔连接件, 所述肠管设于所述胃管的另一端 ; 所述胃管上设有刻度 ; 所述胃管内设有三个腔道, 分别是主管腔道、 营养腔道、 辅助腔道, 所 述三个腔道均贯穿所述胃管并伸出所述三腔连接件 ; 所述主管腔道的侧壁上设有。
4、至少一 个孔 ; 所述辅助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 营养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 所述 三个腔道伸出所述三腔连接件的部分为出口端, 每个腔道的出口端均设有密封盖 ; 所述三 腔胃管上设有鼻氧管接头, 所述鼻氧管接头设于所述胃管上且能够在胃管上移动 ; 所述鼻 氧管接头包括鼻氧管主管、 鼻氧管、 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 所述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设 于所述鼻氧管主管上并连通所述鼻氧管主管, 所述鼻氧管设于所述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 上 ; 所述鼻氧管主管套设于所述胃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胃管的前端 设有重力器, 所述重力器为球体。
5、或圆柱体或其他能适于放入胃管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鼻氧管主管 靠近三腔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密封环, 所述鼻氧管主管通过密封环密闭套设在所述胃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鼻氧管进气 管的自由端设有喇叭形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鼻氧管进气 管设有两个, 所述两个鼻氧管进气管之间的间距在 1-30cm 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肠管远离胃 管的一端设有三通构件, 所述三通构件密。
6、封连接于肠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通构件的 前端设有保护触头。 8.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胃管内采用 直线分隔墙结构, 或者采用直线分隔与圆弧分割相结合的分割结构 ; 所述主管腔道、 营养腔 道、 辅助腔道三个腔道之间的直线分隔墙结构为 “Y” 型。 9.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管腔道的 末端分叉开设有辅助腔减压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胃管与肠管 的连接处采用机械刀具倒角或热熔倒角。
7、, 粗的胃管与相对细的肠管形成自然过渡的斜面。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5073492 U 2 1/6 页 3 一种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 具体是涉及一种临床使用的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 腔胃管。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胃管皆为单腔型胃管, 主要用于胸腹部手术期的胃肠减压、 昏迷或者营养不良病人鼻饲以及洗胃, 然而现在临床中大量使用的单腔胃管却存在着多方 面的不足, 如 : (1) 单腔胃管在使用墙式中央吸引时往往会出现胃粘膜损伤的情况、 吸引效 果不佳。 (2)单腔胃管洗胃操作因为在同一管腔中进行, 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二次污。
8、染情况, 所以导致洗胃效果不佳等问题。(3) 常见的腹部胃肠手术患者通常需要在手术后置入胃管 进行减压引流, 而且留在体内的时间较长,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0003 在肠胃病人诊疗过程中, 有时候也考虑到三根管子同时使用, 即病床上需要在三 个不同管腔里同时输送三种不同介质的胃管进行诊疗, 现有三腔胃管是用三个一个腔的导 管分别连接三个单腔接头, 再组合成一个组合体 ; 而且导管与接头是用胶水粘接的, 这样经 常导致接头处漏水漏气、 接口也容易脱落, 给治疗工作的开展留下安全隐患 ; 而且需要三根 连接管和三个单腔接头, 导致成本高且连接操作步骤繁杂,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 胃管。
9、功能单一性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的胃管上并未设置有鼻氧管接头, 病人在使用胃管时, 仍需要配备相应的鼻氧管 ;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胃管并未做加重设计, 胃液抽吸时, 胃管易出 现上浮、 上翘等现象。 0004 显然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方便使用且各方面性能优越的三腔胃管, 针对三腔胃管 也有不少专利申请,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3183486 U中公开了一种与接头组合为一体 的三腔胃管, 该技术是由一根具有三个互不相通腔道的三腔管与一个具有三个互不相通腔 道的三腔接头固接成一体 ; 在三腔胃管外壁上套有一个位置可移动的固定装置。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CN 203507160 U中公开了一种带营业液延。
10、长管的三腔胃管, 该技术是在已有的三 腔胃管上增设一个由连接头、 连接管和输液头组成的营养液延长管, 其连接头以其环套套 接于三腔胃管内, 并通过主腔柱塞和辅助腔柱塞堵塞主腔和辅助腔, 只让其营养液通孔与 营养腔连通, 该输液头中心开有套接孔, 其端头和两侧开有通液孔, 连接管的两端与连接头 和输液头连接。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CN 202802485 U中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三腔胃管, 该 三腔胃管包括有胃管、 鲁尔接头和固定套, 在所述的胃管内设有主腔、 辅助腔和营养腔三个 独立的内腔, 胃管端头封闭, 在胃管端部的主腔、 辅助腔和营养腔上各设有与胃管外壁连通 的横向通孔, 所述的鲁尔接头有。
11、主腔鲁尔接头、 辅助腔鲁尔接头和营养腔鲁尔接头三个, 分 别与主腔、 辅助腔和营养腔连接。 采用本三腔胃管可有效地避免在临床时容易损伤胃黏膜, 造成出血以及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 节省了手术时间, 减轻病人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腔胃管, 该三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3 2/6 页 4 腔胃管能够实现减压、 冲洗、 引流及肠胃营养同时独立进行的功能, 防止了单腔管多用途于 一根管中会交叉感染的风险, 避免了换管增加病人痛苦。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是 : 0007 一种设有鼻氧。
12、管接头的三腔胃管, 包括 : 所述三腔胃管包括肠管、 胃管、 三腔连接 件 ; 所述胃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三腔连接件, 所述肠管设于所述胃管的另一端 ; 所述胃管上 设有刻度 ; 所述胃管内设有三个腔道, 分别是主管腔道、 营养腔道、 辅助腔道, 所述三个腔道 均贯穿所述胃管并伸出所述三腔连接件 ; 所述主管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 所述辅 助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 营养腔道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 所述三个腔道伸出 所述三腔连接件的部分为出口端, 每个腔道的出口端均设有密封盖 ; 所述三腔胃管上设有 鼻氧管接头, 所述鼻氧管接头设于所述胃管上且能够在胃管上移动 ; 所述鼻氧管接头。
13、包括 鼻氧管主管、 鼻氧管、 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 所述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设于所述鼻氧管 主管上并连通所述鼻氧管主管, 所述鼻氧管设于所述至少一条鼻氧管进气管上 ; 所述鼻氧 管主管套设于所述胃管上。 0008 优选的, 所述胃管的前端设有重力器, 所述重力器为球体或圆柱体或其他能适于 放入胃管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中重力器若是球体形状的话, 则所述胃管的前端可以放入一 个或两个或三个球体, 具体根据球体的外径大小、 胃管的内壁大小来确定。 0009 优选的, 所述重力器由金属材料制成。 0010 优选的, 所述鼻氧管主管靠近三腔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密封环, 所述鼻氧管主管通 过密封环密闭套设在所。
14、述胃管上。 0011 优选的, 所述鼻氧管进气管的自由端设有喇叭形接头。 0012 优选的, 所述鼻氧管进气管设有两个, 所述两个鼻氧管进气管之间的间距在 1-30cm 之间。具体两者之间的间距与市场上现有的鼻氧管的双出气孔 (双鼻塞) 的间距相 匹配, 以便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鼻氧管接头与现有技术中的鼻氧管连接使用, 扩大本实用 新型鼻痒管接头的实用性, 避免造成因不能配套使用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 0013 优选的, 所述肠管远离胃管的一端设有三通构件, 所述三通构件密封于连接肠管 上。 0014 优选的, 所述三通构件的前端设有保护触头。 0015 优选的, 所述主管腔道的横截面面积大于 。
15、1/2 的胃管的横截面面积。 0016 优选的, 所述主管腔道、 辅助腔道上开的孔均呈椭圆形。 0017 优选的, 所述主管腔道的末端分叉开设有辅助腔减压出口。本申请文件中通过在 主管腔道的末端分叉开设辅助腔减压出口, 以让主管腔道与营养腔道有更大的空间。 0018 优选的, 所述三腔胃管的胃管内采用直线分隔墙结构, 或者采用直线分隔与圆弧 分割相结合的分割结构 ; 所述主管腔道、 营养腔道、 辅助腔道三个腔道之间的直线隔墙结构 为 “Y” 型。这种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 使腔道空间最大化, 不形成堆料区, 扩大管径。 0019 优选的, 所述三腔胃管的胃管与肠管的连接处采用机械刀具倒角或热熔。
16、倒角, 粗 的胃管与相对细的肠管形成自然过渡的斜面。 这种设计易于胃肠管更顺畅通过咽喉、 食道、 胃肠及幽门, 解决市场现有胃肠管连接处靠连接件连接凸在胃肠管外面不易于胃肠管通 过, 及易形成溃疡面。 0020 优选的, 所述三腔胃管的肠管远离胃管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两个通孔, 所述两个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4 3/6 页 5 通孔相对设置, 所述两个通孔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肠管的延长线。 0021 优选的, 所述营养腔道与所述辅助腔道设于所述主管腔道的同一侧。 0022 优选的, 所述主管腔道、 营养腔道及辅助腔道的出口端均呈漏斗状结构, 所述出口 端的边沿处设有凸边。 0。
17、023 优选的, 所述密封盖包括密封塞及盖体, 所述盖体的边缘设有凹边, 所述凹边与所 述三个腔道的出口端的凸边相配合。 0024 优选的, 所述密封盖的盖体的中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 所述盖体与密封塞形成盖 中盖设计结构, 所述密封塞能够嵌入所述盖体的中空圆柱体结构内。 0025 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方便拆卸的并且通用型的一次性鼻氧管接头, 这样, 在实际 使用时, 无需再另外设计与三腔胃管配套的鼻氧管, 方便实用、 经济快捷, 极大的减轻患者 的负担。 0026 因现有技术中胃管的质量较轻, 在胃液中不易下沉, 易漂浮, 不利于冲管吸液, 故 针对这一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在胃管的前端设置重。
18、力器, 其作用是在胃液抽吸时, 胃管 能较好的浸入胃液中, 避免出现胃管上浮、 上翘等现象。 0027 本实用新型中胃管与肠管的连接处采用机械刀具倒角或热熔倒角, 粗的胃管与相 对细的肠管形成自然过渡的斜面, 易于胃肠管更顺畅通过咽喉、 食道、 胃肠及幽门, 解决市 场现有胃肠管连接处靠连接件连接凸在胃肠管外面不易于胃肠管通过、 及易形成溃疡面的 技术缺陷。 0028 本实用新型中三个腔道的内分隔构造, 采用直线分隔墙结构, 或者采用直线分隔 与圆弧分割相结合的分割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空间, 使腔道空间最大化, 不形成堆料区, 扩 大管径, 解决市场现有三腔胃管因为圆形或弧形管腔等, 各管之间。
19、势必形成不必要堆料区, 使得营养腔等太细小根本不适合临床使用的状况。 0029 本实用新型中胃管、 肠管的管身均采用惰性良好的高分子材质, 如 PU、 TPU 等, 防 止药物、 冲洗引流物和胃液等腐蚀管腔 ; 且这些材料良好的惰性有易于加工性、 耐候性、 环 保性及支撑性, 在胃肠减压时能进一步有效避免因负压形成管身收缩内贴现象 ; TPU 材质 进入体腔在体温的影响下能更柔软, 进一步的保护人体胃肠食道粘膜不受伤害。 0030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蓝白相间的加粗刻度线均匀排列及蓝色X光显影线在X光下显 影更清晰、 更易看到胃肠管轨迹。显影效果佳, 操作更准确。 0031 本实用新型中胃管、 肠。
20、管及导丝的前段或整条胃肠管和整条导丝均涂覆有 PTFE、 超 Uro-Glide 涂层或其他生物高分子涂层, 例如仿泥鳅超滑涂层等。使得胃管、 肠管更光 滑, 更易进退顺畅。而现有技术中多使用石蜡油、 白油等矿物质油润滑胃管肠管, 但矿物质 石蜡油、 白油已知对人体有毒副作用。 003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减压、 冲洗、 引流及肠胃营养同时 独立进行操作, 避免了单腔管多用途于一根管中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 并且本实用新型中 通过设置鼻氧管接头实现了该三腔胃管使用时能直接配合鼻氧管使用, 方便实用 ; 另外本 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了重力器, 从而使胃管能较好的浸入胃液中。
21、, 避免出现胃管上浮、 上翘等 现象。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5 4/6 页 6 0033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34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35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中鼻氧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 0036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 0037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 0038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中四种胃。
22、管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 0039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 0040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的肠管的前端三通结构和保护触 头的结构示意图 ; 0041 图 9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的主管腔道的出口端的结构示意 图 ; 0042 图 10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的主管腔道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 图 ; 0043 图 11 是本实用新型设有鼻氧管接头的三腔胃管中三腔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和特征能更易于被。
23、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 的界定。 0045 请参考附图 1 至附图 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 0046 实施例 1: 一种三腔胃管, 包括 : 所述三腔胃管包括胃管 1、 肠管 2、 三腔连接件 3 ; 胃管 1 的一端连接三腔连接件 3, 肠管 2 设于胃管 1 的另一端 ; 胃管 1 上设有刻度 11 ; 胃管 1 内设有三个腔道, 分别是主管腔道 4、 营养腔道 5、 辅助腔道 6, 三个腔道均贯穿胃管 1 并伸 出三腔连接件3 ; 主管腔道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41 ; 辅助腔道6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 个孔 61 ; 营养腔道 5 的侧。
24、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孔 51 ; 三个腔道伸出三腔连接件 3 的部分为出 口端, 三个出口端分别是 : 主管腔道 4 的出口端 40、 辅助腔道的出口端 60、 营养腔道 5 的出 口端 50 ; 0047 本实施例中, 三腔胃管上设有鼻氧管接头 9, 鼻氧管接头 9 设于胃管 1 上且能够在 胃管 1 上移动 ; 鼻氧管接头 9 包括鼻氧管主管 90、 鼻氧管 93、 鼻氧管进气管 91、 鼻氧管进气 管 92, 鼻氧管进气管 91 及鼻氧管进气管 92 均设于鼻氧管主管 90 上并连通鼻氧管主管 90, 鼻氧管 93 设于其中一个鼻氧管进气管 91 上 ; 鼻氧管主管 90 套设于胃管 1 上。
25、 ; 0048 本实施例中, 鼻氧管主管 90 靠近三腔连接件 3 的一端设有密封环, 请参考附图 3, 即在 a 端设有密封环, 鼻氧管主管 90 通过密封环从而密闭套设在胃管 1 上。 0049 本实施例中, 鼻氧管进气管的自由端设有喇叭形接头 ; 如附图 3 所示, 鼻氧管进气 管91及鼻氧管进气管92的自由端均套设一个喇叭形接头94, 所述喇叭形接头94呈渐进式 圆锥体结构。鼻氧管进气管 91 与鼻氧管进气管 92 两者之间的间距在 1-30mm 之间, 具体两 者之间的间距与市场上现有的鼻氧管的双出气孔 (双鼻塞) 的间距 ( 通常 15mm) 相匹配, 以 便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鼻氧。
26、管接头与现有技术中的鼻氧管快速连接使用, 扩大本实用新型 鼻痒管接头的实用性, 实现通用快接, 避免造成因不能配套使用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6 5/6 页 7 0050 实施例 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胃管 1 的前端设有 重力器10, 重力器10为至少一个球体或圆柱体或其他其他能适于放入胃管的形状。 重力器 10 由金属材料制成。 0051 实施例 3: 请参考附图 4、 附图 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 中, 胃管 1 的前端设有重力器 10, 重力器 10 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球体, 。
27、球体的重力器 10 的外 径与胃管 1 的内径相适合, 重力器 10 设于胃管 1 的前端, 并加以密封, 从而使重力器 10 与 胃管 1 的前端形成一密封腔。本实施例中设置重力器 10 的作用是在胃液抽吸时, 胃管能较 好的浸入胃液中, 避免出现胃管上浮、 上翘等现象。因现有技术中胃管的质量较轻, 在胃液 中不易下沉, 易漂浮, 不利于冲管吸液。 0052 实施例 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主管腔道 4 的横截 面面积大于营养腔道 5 的横截面面积, 营养腔道 5 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辅助腔道 6 的横截面 面积。 0053 实施例 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28、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三腔胃管的肠管 2 远离胃管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两个通孔22, 两个通孔22相对设置, 两个通孔22的中心线 垂直于肠管 2 的延长线。 0054 本实施例中, 主管腔道 4 的侧壁上开的孔 41 呈椭圆形 ; 辅助腔道 6 的侧壁上开的 孔 61 呈椭圆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三腔胃管的腔道上开设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中主管腔道 4 及辅助腔道 6 上开设的是椭圆形孔, 或者是与胶囊结构相似的胶囊形状的孔 ; 这种形状的 孔的设计能够最大可能的吸附冲洗引流物, 不易结团堵塞。 0055 实施例 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主管腔道 。
29、4 的横截 面面积大于 1/2 的胃管横截面面积, 且三腔或双腔之间采用直线分隔墙结构, 或者采用直 线分隔与圆弧分割相结合的分割方式, 不形成堆料区, 以免占用管径空间。 0056 实施例 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1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主管腔道 4、 营养腔 道 5 及辅助腔道 6 的出口端均呈漏斗状结构, 所述出口端的边沿处设有凸边。所述密封盖 的盖体的中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 所述盖体与密封塞形成盖中盖设计结构, 所述密封塞能 够嵌入所述盖体的中空圆柱体结构内。 0057 密封盖8包括密封塞80及盖体81, 盖体81的边缘设有凹边, 所述凹边与所述三个 腔道的出口端的凸边相配。
30、合 ; 盖体 81 的中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 82, 密封塞 80 能够嵌入盖 体 81 的中空圆柱体结构 82 内。 0058 如附图10所示, 以主管腔道4的出口端40举例, 出口端40的边沿处设有凸边400, 则密封盖 8 的盖体 81 的边缘处设有凹边, 该凹边与凸边 400 相配合, 当密封盖 8 盖在出口 端 40 上时, 凸边 400 嵌入盖体 81 的凹边处, 使两者紧配, 然后将密封塞 80 塞入盖体 81 的 中空圆柱体结构 82 中, 从而实现出口端 40 的密封。 0059 实施例 8: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 7 的主管腔道 4 的基础上, 自主管腔道 4 的出口端 40插。
31、入胃管的导丝7, 以便导丝7插入主管腔道中, 支撑整条胃管, 加强胃管强度, 以便于更 顺利的插入胃管至人体腔道中。 0060 实施例 9: 本实用新型中针对肠管还有另一种设计, 请参考附图 7、 8, 本实施例中, 肠管 2 远离胃管 1 的一端设有三通构件 20, 三通构件 20 密封连接肠管 2 上。该三通构件 20 上也设置有一对贯通的吸孔。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7 6/6 页 8 0061 在实施例 1 中公开了在肠管的前端设有两个通孔 22, 从而实现肠管端头的三通式 结构 ; 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实施例 1 中的在肠管上开孔实现三通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创新性 的。
32、采用在肠管2上设置三通构件20的方式来实现与实施例1中该技术特征的相同功能。 所 述的三通构件 20 可采用 PU、 TPU 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后, 再密封固定组合在肠管 2 上。 0062 本实施例中无论是设有通孔 22 还是设有三通构件 20, 均能够实现即可营养十二 指肠、 空肠等, 又可减压的作用, 肠管 2 的两侧及顶端对应贯通, 减压或营养时受力平衡, 避 免了单侧开孔受力不均造成肠管 2 易贴服肠壁造成的粘膜伤害, 本实用新型中的肠管的设 计方式无论是三通构件式贯通还是顶端的开孔均能够减少肠营养时营养物质在肠管中的 堵塞几率, 提高营养物质通过率。 0063 实施例 10 。
33、: 本实施例中肠管 2 套接于胃管 1 中, 胃管 1 与肠管 2 (十二指肠与空肠 管等) 的连接处采用机械刀具倒角或热熔倒角, 粗的胃管与相对细的肠管形成自然过渡的 斜面, 易于胃肠管更顺畅通过咽喉、 食道、 胃肠及幽门, 解决市场现有胃肠管连接处靠连接 件连接凸在胃肠管外面不易于胃肠管通过, 及易形成溃疡面。 0064 实施例 11 :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9 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三通构件 20 的前 端设有保护触头 21。保护触头 21 也可同样设于实施例 1 中的肠管的前端。保护触头 21 的 材质用 PU、 TPU 或其他柔软的高分子材料加工, 其目的是使胃肠管顶端的小吸孔。
34、或三通构 件顶端的小吸孔与肠粘膜保持一定距离, 防止与肠粘膜贴壁, 从而伤害粘膜。 0065 实施例 12: 请参考附图 6, 附图 6 是胃管 2 的四种截面示意图, 从该图上可以清晰 的看出 : 在图 6b、 图 6c 中的 Y 型直线分隔相结合的示例图中, 主管腔道 4 与辅助腔道 6、 营 养腔道 5 的分隔线呈直线分隔, 不形成堆料区, 孔径较大 ; 在图 d 中, 主管腔道 4 与辅助腔 道 6、 营养腔道 5 的分隔线呈直线分隔与圆弧分割相结合的分割结构, 这种分割结构, 同样 不形成堆料区, 孔径较大 ; 而在图 6a 中管道腔呈圆形或弧形的结构示意图中, 明细看到胃 管内堆料。
35、严重, 占用管径空间, 使得营养腔等太细小根本不适合临床使用的现状。 006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5073492 U 8 1/3 页 9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73492 U 9 2/3 页 10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73492 U 10 3/3 页 11 图 10 图 1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5073492 U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