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储液装置、加湿器和呼吸机.pdf

  • 上传人:一****
  • 文档编号:8538383
  • 上传时间:2020-08-09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962.1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683762.0

    申请日:

    20160630

    公开号:

    CN206081270U

    公开日:

    2017041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16/16,A61M16/00

    主分类号:

    A61M16/16,A61M16/00

    申请人:

    刘黎

    发明人:

    刘黎

    地址: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三区312楼1107号

    优先权:

    CN201620683762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张俊国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储液装置、加湿器和呼吸机,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位于顶部的开口和位于侧面的进气口;以及进气直导管,所述进气直导管位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进气直导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储液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降低了产生加工成本、提高的生产合格率,并且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较低,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加湿器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位于顶部的开口和位于侧面的进气口;以及进气直导管,所述进气直导管位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进气直导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所述进气直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口向所述第二端口逐渐向下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呈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沿水平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直导管沿着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端口的延伸方向渐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所在的平面为斜面,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端口的下部远离所述第一端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直导管的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到所述第一端口的距离大于所述储液腔的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所述进气直导管的所述第二端口的下部到所述第一端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边缘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第二端口朝向所述进气直导管的径向外侧凸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开口的正下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呈矩形,且所述开口的长和宽均不小于3cm。 9.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装置;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储液装置的容纳腔以及允许从所述容纳腔中取出所述储液装置的窗口,所述盖体可覆盖所述窗口,所述盖体上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开口连通;以及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从所述主体的侧面延伸到所述主体的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侧壁和连接至所述侧壁的顶壁,所述盖体在所述侧壁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主体,所述气体出口设置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气体出口位于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开口的正上方。 12.一种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机包括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呼吸机的加湿器的储液装置、包含该储液装置的加湿器、以及包含该加湿器的呼吸机。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呼吸机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如严重程度的打鼾)等疾病的主要手段。加湿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加温、湿化空气,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使使用者吸入体内的气体温暖、湿润,减少寒冷干燥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加湿器通常包括储液装置和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将热量传导给储液装置中的水以加快水蒸发,从而输出合适温度及湿度的空气提供给使用者。但是,现有的储液装置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储液装置内大部分结构要保证气密性,结构越复杂,在气密性方面出现缺陷的几率越高,因此会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并且由于结构复杂,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较高,因此影响用户的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呼吸机的加湿器的储液装置、包含该储液装置的加湿器、以及包含该加湿器的呼吸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加湿器的储液装置结构复杂带来的各种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装置,所述储液装置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位于顶部的开口和位于侧面的进气口;以及进气直导管,所述进气直导管位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进气直导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所述进气直导管从所述第一端口向所述第二端口逐渐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呈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沿水平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进气直导管沿着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端口的延伸方向渐缩。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口所在的平面为斜面,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端口的下部远离所述第一端口。

    优选地,所述进气直导管的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到所述第一端口的距离大于所述储液腔的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所述进气直导管的所述第二端口的下部到所述第一端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所述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口的上部边缘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从所述第二端口朝向所述进气直导管的径向外侧凸出。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开口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开口呈矩形,且所述开口的长和宽均不小于3cm。

    优选地,所述储液腔的底部具有开口,所述储液装置还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嵌在所述开口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储液装置;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储液装置的容纳腔以及允许从所述容纳腔中取出所述储液装置的窗口,所述盖体可覆盖所述窗口,所述盖体上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开口连通;以及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窗口从所述主体的侧面延伸到所述主体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侧壁和连接至所述侧壁的顶壁,所述盖体在所述侧壁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主体,所述气体出口设置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气体出口位于所述储液装置的所述开口的正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装置通过侧面的进气口进气、顶部的开口排气(即侧进气、上出气),同时顶部的开口还可以用作注液口,可以使该储液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另外,通过在储液腔内设置下倾式进气直导管可以有效避免液体回流至主体。由此可见,该储液装置通过上述简化的、巧妙的结构设计就能够实现其全部功能,在保证其功能完整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产生加工成本、提高的生产合格率,并且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概率较低,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立体图,其中加湿器的盖体关闭;

    图2为图1中所示状态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立体图,其中加湿器的盖体开启;

    图4为图3中所示状态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分解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在使用中可拆解的各部分的示意图;以及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该剖视图示出了集液腔及其内的降噪隔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器10的盖体关闭时的示意图,图3-4示出了加湿器10的盖体打开时的示意图,图5为加湿器10的分解图,图6为加湿器10在使用中的拆解图。首先,从整体上对加湿器10进行描述。加湿器10具有气体入口110和气体出口120。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气体入口110通过气管与主机(未示出)相连。在主机内设置有风机,风机产生的一定压力的气体通过气管导入到加湿器10的气体入口110。在图示实施例中,加湿器10包括防溢流的集液装置500和储液装置200。集液装置500和储液装置200串联在气体入口110和气体出口120之间。在此情况下,集液装置500的入口可以认为是气体入口110。在不包含集液装置500的实施例中,主机可以直接连接至储液装置200的入口,此时储液装置200的入口可以认为是气体入口110。导入到加湿器10内的气体穿过集液装置500,在储液装置200内温化和湿化后从加湿器10的气体出口120吹出,送入患者接口(例如呼吸面罩),从而为患者提供具有适当湿度和温度的空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图3-4所示的状态下,可以取出储液装置200,向储液装置200内填充液体。下面将详细描述加湿器10及其内的储液装置的结构。

    参见图1-5,加湿器1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0、储液装置200和加热元件300。储液装置200用于存储液体。所述液体包括水,水用于蒸发后湿化进入使用者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所述液体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物质,例如可溶解性的药物等等。壳体组件100主要用于在结构上支撑整个加湿器10,其包括主体130和盖体140。主体130具有用于容纳储液装置200的容纳腔以及允许从该容纳腔中取出储液装置200的窗口150。盖体140可覆盖主体130上的窗口150。气体入口110位于加湿器10的侧面。气体出口120设置在加湿器10的顶面,例如设置在盖体140上。该加湿器10采用侧进气、上出气的布置方式。当该加湿器10安装至主机时,气体入口110一侧与主机相接。气体入口110通向储液装置200,以使来自主机的气体通过气体入口110进入储液装置200中。在储液装置200内被温化和湿化后,气体从气体出口120排出。加热元件300设置在主体130上且位于容纳腔的底部。加热元件300用于加热储液装置200内的液体。加热元件300可以为加热板。加热元件300可以通过加热板密封件310固定在主体130中。

    下面将主要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装置200。储液装置200包括储液腔210和进气直导管220。

    如图3和图4所示,储液腔210可以具有开口211和进气口212。开口211可以位于储液腔210的顶部。通过该开口211向储液腔210内注入液体。开口211的尺寸可以相对大些,以便于手或清洗工具等可以通过该开口211伸入储液腔210内清洗储液腔210。优选地,开口211呈矩形,且开口211的长和宽均不小于3cm。当开口211的尺寸满足该要求时,方便使用者的手指扣住开口211拿起和放下该储液装置200。进气口212位于储液腔210的侧面。通过加湿器10的气体入口110进入的气体经由该进气口212进入储液腔210内,与储液腔210内蒸发的蒸汽进行充分混合,进而达到湿化和温化的目的。储液腔210具有最高可填充液位。最高可填充液位是指允许向储液腔210内填充液体的最高液位。该最高可填充液位不高于进气口212的最低点。储液腔210的上部空间还可以用于容纳蒸发后的蒸汽以及用于蒸汽与可供呼吸气体的充分混合。储液腔210上可以设置刻度标识,以提醒使用者该储液腔210的最高可填充液位。储液腔210可以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制成,以便于观察液位。

    进气直导管220位于储液腔210内。进气直导管2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221和第二端口222,见图4。第一端口221与进气口212相连。进气直导管220用于引导气体在储液腔210内的流动方向,避免进入储液腔210的气体产生湍流而导致噪音较大。进气直导管220可以采用例如注塑成型等方式与储液腔210一体形成。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朝向储液腔210的中部延伸。该第二端口222不低于储液腔210的最高可填充液位,以防止液体流入进气直导管220中。进气直导管220从第一端口221到第二端口222逐渐向下倾斜。这样,即使液体从较低的第二端口222意外进入进气直导管220中,也会回流到储液腔210内,避免液体流入主机。

    优选地,储液腔210的进气口212呈椭圆形。该椭圆形的长轴沿水平方向延伸,短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为了使储液腔210的结构紧凑,在储液腔210的高度方向上,进气口212略扁些,这样可以不妨碍储液腔210的整体高度。而在水平方向上,进气口212的尺寸较大,可以保证期望的进气量。除此之外,椭圆形的储液腔210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噪音。

    优选地,进气直导管220沿着从第一端口221到第二端口222的延伸方向(如图4中的箭头A所示)渐缩。沿着该延伸方向A,进气直导管220的这种逐渐收窄的设计会带来如下好处:当储液腔210内填充有液体时,即使储液装置200或者整机晃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液体沿着进气直导管220从进气口212流出储液腔210的几率。

    优选地,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所在的平面为斜面。该斜面沿着与延伸方向A相反的方向向下倾斜。也就是说,第二端口222的上部相对于第二端口222的下部远离第一端口221。该第二端口222的上部正好起到遮挡第二端口222的入口的作用。当通过开口211向储液腔210填充液体时,第二端口222的上部可以阻挡液体进入进气直导管220,进而避免液体通过进气口212流出储液腔210。

    进一步优选地,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的上部到第一端口221的距离大于储液腔210的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或等于该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储液腔210的最大宽度是指储液腔210沿着图2和4所示的剖切平面的最大尺寸。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的下部到第一端口22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储液腔210的最大宽度的一半,且小于该最大宽度的四分之三。进气直导管220的整体长度大于储液腔210的最大宽度的一半时,可以在该储液装置200摇晃时,增大储液腔210内的液体进入进气直导管220的难度;但是考虑到主机提供的气体在流经储液腔210时能够保持良好的流通性,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又不宜太靠近储液腔210的侧壁。于是,对进气直导管220的尺寸提出上述限定。

    温化和湿化后的气体通过开口211离开储液腔210,该开口211实际上还用作储液腔210的出气口。因此优选地,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位于开口211的正下方,以保证气体的良好流通性。

    优选地,进气直导管220的第二端口222的上部边缘设置有凸缘223。凸缘223在第二端口222的上部从其边缘朝向进气直导管220的径向外侧凸出。凸缘223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向储液腔210填充液体时,液体进入进气直导管220而通过进气口212流出储液腔210。

    为了提高热传递效率,加速储液腔210内的液体蒸发,优选地,在储液腔210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230。储液腔210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开口。导热板230嵌在该开口中。可选地,在导热板230与该开口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或密封胶等,以保证储液腔210的气密性。当储液装置200放入加湿器10中时,底部的导热板230与加湿器10的加热元件300接触,加热元件30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板230传递至储液腔210内的液体,加速液体蒸发。导热板230可以由热传递效率较高的铜、铝或它们的合金等制成。

    当储液装置200装入加湿器10中且壳体组件100的盖体140关闭时,加湿器10的气体出口120与该开口211连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整个加湿器仅期望气体沿着壳体组件100的气体入口110、储液腔210的进气口212、储液腔210的开口211和壳体组件100的气体出口120的方向流动,于是期望保证其他界面之间的气密性。因此,在储液装置200装入加湿器10中且壳体组件100的盖体140关闭的情况下,在壳体组件100的盖体140与储液装置20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60。该密封圈160可以与开口211的形状相适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气密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储液腔210内的液体流出。密封圈160可以设置在盖体140上,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腔210上,或者与两者均可分离地设置。

    此外,壳体组件100可以具有锁定结构170,见图3-5。锁定结构170用于在盖体140关闭时将盖体140锁定至主体130,以防止盖体140意外开启,并保证盖体140与储液腔210之间的气密性。示例性地,锁定结构170可以包括弹性卡块和卡槽。弹性卡块可以设置在主体130上,卡槽可以设置在盖体140上。两者通过弹力卡合在一起,进而将盖体140和主体130锁定。锁定结构170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即可。

    如前文所提到的,主体130具有允许取出储液装置200的窗口150,盖体140可覆盖该窗口150。优选地,窗口150从主体130的侧面延伸到主体130的顶部。窗口150大体呈L形。这样,可以方便且轻松地从主体130的容纳腔中取出储液装置200和装入储液装置200。盖体140顺应窗口150的形状。盖体140可以包括侧壁141和顶壁142,参见图3。侧壁141和顶壁142大体呈L形。盖体140可以与主体130分开地设置。但优选地,盖体140在其侧壁141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至主体130,以便于盖体140的开启和关闭操作。气体出口120可以设置在该顶壁142上。当储液装置200装入加湿器10中时,气体出口120位于储液装置200的开口211的正上方,如图2所示。这样,气体出口120可以直接连通至开口211。

    储液装置200可以穿过窗口150直接装入到主体130的容纳腔内。可选地,储液装置200可以通过中间构件(例如托盘400)装入到主体130的容纳腔内。

    为了进一步防止储液装置200中的液体溢流到主机中,如前所述的,在主机和储液装置200之间串联集液装置500。集液装置500包括集液腔510和降噪隔筋。在集液腔510的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集液腔进气口511和集液腔出气口512。这两个侧面中的一个在集液装置500组装至加湿器中时面向主机,另一个在组装状态下面向储液装置200。集液腔出气口512在组装状态下用于与储液装置的进气口212连通,如图4和7所示。集液腔出气口512和进气口212之间需保持气密性,因此,在集液腔出气口512上设置有密封圈600。密封圈600也可以设置在进气口212上。来自呼吸机的主机的加压气体经由集液腔进气口511进气集液腔510内,然后通过集液腔出气口512和储液腔210的进气口212流入储液装置200中。由此可见,集液腔进气口511即为加湿器10的气体入口110。

    降噪隔筋设置在集液腔510内。降噪隔筋包括第一降噪隔筋511和第二降噪隔筋512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降噪隔筋511位于集液腔进气口511处。第二降噪隔筋512位于集液腔出气口512处。第一降噪隔筋511和第二降噪隔筋512的作用主要是限制气体在集液装置500内的流动,避免产生湍流。

    该集液装置500在使用中串联在主机与储液装置200之间,因此即使液体从储液装置200的进气口212溢出,也会被集液装置500收集,不会流入主机中。此外,通过在集液装置500的集液腔510内设置降噪隔筋可以降低气体流过集液装置500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呼吸机。该呼吸机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任一种加湿器。关于加湿器可以参照上文相应部分的描述,本文为了简洁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关 键  词:
    装置 加湿器 呼吸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储液装置、加湿器和呼吸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53838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