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653975.X (22)申请日 2014.11.03 A61M 1/38(2006.01) (73)专利权人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科技六路 98 号 (72)发明人 董凡 赵建设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411 代理人 黄冠华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和血液灌流器。所述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包括 N 层引导层, N 1 ; 引导层为由圆球。
2、和第一连接棒 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 血液灌流器包括罐体、 端盖 和所述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所述端盖中间设有 血嘴 ; 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体内, 所述引导层 的外切圆直径罐体的内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 上结构, 避免了血液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堆积过紧 即抱团现象而导致的血细胞损伤, 同时使血液和 吸附剂充分接触, 提升了吸附剂的吸附充分性, 且 减少了罐体内凝血、 溶血的风险。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4657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4.08 CN 2。
3、04246576 U 1/1 页 2 1.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在于 : 引导支架包括N层引导层, N1 ; 引导层为 由圆球和第一连接棒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层的层数 N 3, N 层引导层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 引导层内相邻所述圆球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连接 ; 相邻的引导层之间, 位于相对应位置处的圆球通过第二连接棒连接, 使整个引导支架构成 一个整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相邻所述引导层中所述 圆球的位置一一对应, 相邻引导层中第一连接棒的位置一一对应且平行,。
4、 引导层中圆球的 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2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 层中所述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4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层为正六边形 结构, 包括七个圆球, 其中六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的六个角, 第七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中 心。 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支架为医用聚 丙烯材料、 医用聚碳酸酯材料或医用硅橡胶材料制成的引导支架。 7.血液灌流器, 包括罐体和端盖, 所述端盖中间设。
5、有血嘴, 其特征是 : 包括权利要求 1 至 6 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 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体内, 所述引导层的 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罐体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器, 其特征是 : 沿所述罐体的轴线方向, 所述引导 层中间的所述圆球与所述血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器,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支架嵌设于所述罐体内, 引导支架的高度比罐体的高度小, 且所述引导层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罐体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其特征是 : 所述引导 层的层数 N 4。 权 利 要 求 书 CN。
6、 204246576 U 2 1/4 页 3 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 流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常见的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的载体一般为活性炭 ( 微球或棒状 )、 苯乙烯系刚 性树脂、 苯乙烯系柔性树脂、 纤维素微球、 琼脂糖微球等几种, 其中柔性载体会在血液流速 增大时出现形变, 刚性球则出现堆积过紧, 这些都会阻塞血液流动通道, 导致血液流动阻力 变大, 过大的流动阻力会使血细胞产生损伤, 增大凝血、 溶血等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
7、提供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 避 免了血液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堆积过紧即抱团现象而导致的血细胞损伤, 同时使血液和吸附 剂充分接触, 提升了吸附的吸附充分性, 且减少了罐体 2 内凝血、 溶血的风险。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0005 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引导支架包括N层引导层, N1 ; 引导层为由圆球和第 一连接棒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 0006 进一步, 所述引导层的层数N3, N层引导层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 引导层内相邻 所述圆球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连接 ; 相邻的引导层之间, 位于相对应位置处的圆球通过第 二连接棒连接, 使整个引导支架构。
8、成一个整体结构。 0007 进一步, 相邻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位置一一对应, 相邻引导层中第一连接棒 的位置一一对应且平行, 引导层中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20以 上。 0008 进一步, 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40以 上。 0009 进一步, 所述引导层为正六边形结构, 包括七个圆球, 其中六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 的六个角, 第七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 0010 进一步, 所述引导支架为医用聚丙烯材料、 医用聚碳酸酯材料或医用硅橡胶材料 制成的引导支架。 0011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血液灌流器, 包括罐体和端盖, 所述端盖中间设有血嘴。
9、, 包括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 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体内, 所述引导层的 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罐体的内径。 0012 进一步, 沿所述罐体的轴线方向, 所述引导层中间的所述圆球与所述血嘴的轴线 在同一直线上。 0013 进一步, 所述引导支架嵌设于所述罐体内, 引导支架的高度比罐体的高度小, 且所 述引导层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罐体的内径。 说 明 书 CN 204246576 U 3 2/4 页 4 0014 进一步, 所述引导层的层数 N 4。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 0016 本实用新型采用引导支架结构, 引导血液灌流器内血液流动状况。
10、, 降低血液流动 阻力, 减少血细胞损伤, 减少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同时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引导层采用正多边形结构, 便于均匀划分罐体内空间, 且利用罐体提供的支撑力, 实现能够 将引导支架 1 稳固的固定在罐体内, 不会随血液流动而运动。 0017 在使用引导支架时, 由于引导支架的分割作用, 仅有少量吸附剂的载体可以在微 区内向血液流动方向堆积, 这部分吸附剂的载体向血液流动方向堆积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 此在灌流过程中吸附剂的载体比较难出现堆积过于紧密现象, 这就保证血液流动阻力较 小, 与现有血液灌流产品相比可以减少血细胞损伤。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
11、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 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 0020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中血液灌流器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 0021 图中, 1-引导支架 ; 11-引导层 ; 12-圆球 ; 13-第一连接棒 ; 14-第二连接棒 ; 2-罐 体 ; 21- 微区 ; 22- 纵向区域 ; 3- 滤网 ; 4- 锁紧螺母 ; 5- 端盖 。
12、; 6- 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3 实施例一 0024 如图 1 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1, 包括 N 层引导层 11, N 1 ; 引导 层 11 为由圆球 12 和第一连接棒 13 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若 N 2 时, 该 N 层引导层 11 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 ( 即相邻引导层中圆球的位置与第一连接棒的位置完全相同 )。引导 层内相邻圆球 12 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 13 连接, 相邻的引。
13、导层之间位于相对应位置处的圆 球 12 通过第二连接棒 14 连接, 从而使整个引导支架 1 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第一连接棒 13 和第二连接棒14可为圆柱形或椭圆形等降低血液流动阻力的形状, 本实施例优选N4, 且 第一连接棒 13 和第二连接棒 14 为圆柱形。 0025 引导层 11 的层数根据血液灌流器的罐体 2 长度确定, 引导层 11 可为正三角形、 正 四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等结构。本实施例中引导层 11 为正六边形结构, 包括七个圆 球, 其中六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的六个角, 第七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引导层 11 中圆 球 12 的径向截面积占引导层 11 外切圆面积的。
14、 20以上, 优选 40以上。当引导层 11 为 三角形、 圆球半径为引导层外切圆的 1/4 外切圆直径时, 引导层 11 中圆球 12 的径向截面积 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25。当引导层 11 为三角形、 圆球半径为引导层外切圆的 1/3 说 明 书 CN 204246576 U 4 3/4 页 5 外切圆直径时, 引导层 11 中圆球 12 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44。本实 施例中引导支架1中的圆球12直径为罐体2内截面直径的1/3, 圆球12的径向截面积占引 导层 11 外切圆面积的 77。 0026 实施例一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1 所用材质可以从市场上现有血液相容性。
15、合适的 医用材料中选择, 如医用聚丙烯材料、 医用聚碳酸酯材料、 医用硅橡胶材料 ; 为了避免引导 支架加工问题导致的表面粗糙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临床不良反应, 引导支架材质应优选 医用硅橡胶材料。 0027 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0028 实施例二 0029 如图 2 所示实施例二血液灌流器, 包括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 1。 罐体 2 的出口和入口位置处均通过锁紧螺母 4 连接端盖 5 和盖帽 6, 实现罐体 2 封装。引导 支架 1 上的引导层 11 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灌流器罐体 2 的内径。引导支架 1 的高度比 罐体 2 的高度小,。
16、 引导层 11 上的圆球 12 与罐体 2 的内壁由于摩擦力而固定, 从而使引导支 架 1 嵌设在罐体 2 内部。进行血液灌流器组装时, 先将引导支架 1 嵌设于罐体 2 内部后, 再 安装罐体 2 一端的端盖等相关零部件, 然后再填充吸附剂材料。最后才安装罐体 2 另一端 的端盖等相关零部件, 最后完成灌流器组装作业。 0030 由于引导层 11 中圆球 12 的径向截面积占引导层 11 外切圆面积 ( 即罐体 2 的内 径截面积 ) 的 20以上, 沿径向方向, 在同一个引导层 11 中, 圆球 12 与第一连接棒 13 将 引导层 11 的所在区域分割成 6 个微区 21, 同时球与罐体。
17、 2 内壁形成另外 6 个微区 21, 即引 导层 11 所在平面形成了 12 个微区。另一方面, 固定在罐体 2 内的引导支架 1 将罐体内空 间沿纵向即罐体 2 的长度方向分割成 5 个纵向区域 22 ; 引导支架 1 将罐体 2 内部分割成纵 向和径向的多个纵向区域 22 和微区 21, 有效的防止了在灌流治疗时罐体 2 内的吸附剂聚 集抱团的现象, 降低血液流动阻力, 减少血液灌流过程中对血细胞的损伤, 同时提升了吸附 的吸附充分性, 且减少了罐体 2 内凝血、 溶血的风险。另一方面血液从端盖 5 中间的血嘴进 入罐体 2 中, 而引导层 11 中间设有圆球 12, 由于从血嘴进入罐体。
18、 2 中的血液仅有一定的流 速, 圆球12与血嘴的位置相对应, 减小了血液的流速, 且将血液沿着圆球12的表面分散, 从 而避免了血液直接从罐体 2 一端流向另一端, 使血液与罐体 2 中的吸附剂充分接触。 0031 当血液通过设于罐体入口处的滤网 3 进入罐体 2 后, 引导支架 1 将血液引导进入 纵向区域22和微区21, 血液在流向罐体2另一端的罐体出口时, 由于各纵向区域22和微区 21 之间没有完全分割, 因此纵向区域 22 和微区 21 之间的血液和吸附剂可以进行小区域范 围内的移动, 从而提升了吸附的吸附充分性。 0032 血液灌流器中设置引导支架 1 时, 由于每层圆球 12 。
19、截面积较大, 一方面有效的阻 止了血液沿罐体 2 轴向的流动, 减缓了吸附剂向罐体 2 内另一端的堆积 ; 另一方面圆球 12 的层间分割作用较好, 吸附剂仅能通过圆球 12 之间空隙运动, 因此大大减缓了吸附剂的层 间运动。 层内各个微区21仅仅是通过框架结构划分, 因此各微区21之间的吸附剂和血液可 以相互运动, 因此吸附剂能与血液更充分的接触, 因此对目标致病物质的吸附可以更充分, 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效率, 缩短治疗时间。 0033 实施例二血液灌流器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0034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 说 明 书 CN 204246576 U 5 4/4 页 6 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 范围之内, 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说 明 书 CN 204246576 U 6 1/1 页 7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576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