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8520202
  • 上传时间:2020-08-02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912.1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653975.X

    申请日:

    20141103

    公开号:

    CN204246576U

    公开日:

    201504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1/38

    主分类号:

    A61M1/38

    申请人:

    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董凡,赵建设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科技六路98号

    优先权:

    CN201420653975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黄冠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所述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包括N层引导层,N≥1;引导层为由圆球和第一连接棒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血液灌流器包括罐体、端盖和所述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所述端盖中间设有血嘴;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体内,所述引导层的外切圆直径≥罐体的内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结构,避免了血液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堆积过紧即抱团现象而导致的血细胞损伤,同时使血液和吸附剂充分接触,提升了吸附剂的吸附充分性,且减少了罐体内凝血、溶血的风险。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在于:引导支架包括N层引导层,N≥1;引导层为由圆球和第一连接棒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引导层的层数N≥3,N层引导层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引导层内相邻所述圆球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连接;相邻的引导层之间,位于相对应位置处的圆球通过第二连接棒连接,使整个引导支架构成一个整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相邻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位置一一对应,相邻引导层中第一连接棒的位置一一对应且平行,引导层中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2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4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引导层为正六边形结构,包括七个圆球,其中六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的六个角,第七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支架为医用聚丙烯材料、医用聚碳酸酯材料或医用硅橡胶材料制成的引导支架。 7.血液灌流器,包括罐体和端盖,所述端盖中间设有血嘴,其特征是: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体内,所述引导层的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罐体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血液灌流器,其特征是:沿所述罐体的轴线方向,所述引导层中间的所述圆球与所述血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血液灌流器,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支架嵌设于所述罐体内,引导支架的高度比罐体的高度小,且所述引导层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罐体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引导 层的层数N=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 血液灌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血液灌流用吸附剂的载体一般为活性炭(微球或棒状)、苯乙 烯系刚性树脂、苯乙烯系柔性树脂、纤维素微球、琼脂糖微球等几种,其中柔 性载体会在血液流速增大时出现形变,刚性球则出现堆积过紧,这些都会阻塞 血液流动通道,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变大,过大的流动阻力会使血细胞产生损伤, 增大凝血、溶血等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 器,避免了血液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堆积过紧即抱团现象而导致的血细胞损伤, 同时使血液和吸附剂充分接触,提升了吸附的吸附充分性,且减少了罐体2内 凝血、溶血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引导支架包括N层引导层,N≥1;引导层为由 圆球和第一连接棒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引导层的层数N≥3,N层引导层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引导 层内相邻所述圆球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连接;相邻的引导层之间,位于相对应 位置处的圆球通过第二连接棒连接,使整个引导支架构成一个整体结构。

    进一步,相邻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位置一一对应,相邻引导层中第一 连接棒的位置一一对应且平行,引导层中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 圆面积的20%以上。

    进一步,所述引导层中所述圆球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 40%以上。

    进一步,所述引导层为正六边形结构,包括七个圆球,其中六个圆球位于 正六边形的六个角,第七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

    进一步,所述引导支架为医用聚丙烯材料、医用聚碳酸酯材料或医用硅橡 胶材料制成的引导支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血液灌流器,包括罐体和端盖,所述端盖中间设有血 嘴,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所述引导支架设置于罐 体内,所述引导层的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罐体的内径。

    进一步,沿所述罐体的轴线方向,所述引导层中间的所述圆球与所述血嘴 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所述引导支架嵌设于所述罐体内,引导支架的高度比罐体的高度 小,且所述引导层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罐体的内径。

    进一步,所述引导层的层数N=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引导支架结构,引导血液灌流器内血液流动状况,降低血 液流动阻力,减少血细胞损伤,减少治疗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同时避免现 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引导层采用正多边形结构,便于均匀划分罐体内空间,且 利用罐体提供的支撑力,实现能够将引导支架1稳固的固定在罐体内,不会随 血液流动而运动。

    在使用引导支架时,由于引导支架的分割作用,仅有少量吸附剂的载体可 以在微区内向血液流动方向堆积,这部分吸附剂的载体向血液流动方向堆积的 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灌流过程中吸附剂的载体比较难出现堆积过于紧密现象, 这就保证血液流动阻力较小,与现有血液灌流产品相比可以减少血细胞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 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血液灌流器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中,1-引导支架;11-引导层;12-圆球;13-第一连接棒;14-第二连接棒; 2-罐体;21-微区;22-纵向区域;3-滤网;4-锁紧螺母;5-端盖;6-盖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1,包括N层引导层11,N≥1; 引导层11为由圆球12和第一连接棒13构成的正多边形结构。若N≥2时,该N 层引导层11相互平行且结构相同(即相邻引导层中圆球的位置与第一连接棒的 位置完全相同)。引导层内相邻圆球1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棒13连接,相邻的引 导层之间位于相对应位置处的圆球12通过第二连接棒14连接,从而使整个引 导支架1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第一连接棒13和第二连接棒14可为圆柱形或椭 圆形等降低血液流动阻力的形状,本实施例优选N=4,且第一连接棒13和第二 连接棒14为圆柱形。

    引导层11的层数根据血液灌流器的罐体2长度确定,引导层11可为正三 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结构。本实施例中引导层11为正六边 形结构,包括七个圆球,其中六个圆球位于正六边形的六个角,第七个圆球位 于正六边形中心。引导层11中圆球12的径向截面积占引导层11外切圆面积的 20%以上,优选40%以上。当引导层11为三角形、圆球半径为引导层外切圆的 1/4外切圆直径时,引导层11中圆球12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 的25%。当引导层11为三角形、圆球半径为引导层外切圆的1/3外切圆直径时, 引导层11中圆球12的径向截面积之和占引导层外切圆面积的44%。本实施例 中引导支架1中的圆球12直径为罐体2内截面直径的1/3,圆球12的径向截面 积占引导层11外切圆面积的77%。

    实施例一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1所用材质可以从市场上现有血液相容性合 适的医用材料中选择,如医用聚丙烯材料、医用聚碳酸酯材料、医用硅橡胶材 料;为了避免引导支架加工问题导致的表面粗糙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临床不 良反应,引导支架材质应优选医用硅橡胶材料。

    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血液灌流器,包括实施例一所示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 支架1。罐体2的出口和入口位置处均通过锁紧螺母4连接端盖5和盖帽6,实 现罐体2封装。引导支架1上的引导层11外切圆直径等于或大于灌流器罐体2 的内径。引导支架1的高度比罐体2的高度小,引导层11上的圆球12与罐体2 的内壁由于摩擦力而固定,从而使引导支架1嵌设在罐体2内部。进行血液灌 流器组装时,先将引导支架1嵌设于罐体2内部后,再安装罐体2一端的端盖 等相关零部件,然后再填充吸附剂材料。最后才安装罐体2另一端的端盖等相 关零部件,最后完成灌流器组装作业。

    由于引导层11中圆球12的径向截面积占引导层11外切圆面积(即罐体2 的内径截面积)的20%以上,沿径向方向,在同一个引导层11中,圆球12与 第一连接棒13将引导层11的所在区域分割成6个微区21,同时球与罐体2内 壁形成另外6个微区21,即引导层11所在平面形成了12个微区。另一方面, 固定在罐体2内的引导支架1将罐体内空间沿纵向即罐体2的长度方向分割成5 个纵向区域22;引导支架1将罐体2内部分割成纵向和径向的多个纵向区域22 和微区21,有效的防止了在灌流治疗时罐体2内的吸附剂聚集抱团的现象,降 低血液流动阻力,减少血液灌流过程中对血细胞的损伤,同时提升了吸附的吸 附充分性,且减少了罐体2内凝血、溶血的风险。另一方面血液从端盖5中间 的血嘴进入罐体2中,而引导层11中间设有圆球12,由于从血嘴进入罐体2中 的血液仅有一定的流速,圆球12与血嘴的位置相对应,减小了血液的流速,且 将血液沿着圆球12的表面分散,从而避免了血液直接从罐体2一端流向另一端, 使血液与罐体2中的吸附剂充分接触。

    当血液通过设于罐体入口处的滤网3进入罐体2后,引导支架1将血液引 导进入纵向区域22和微区21,血液在流向罐体2另一端的罐体出口时,由于各 纵向区域22和微区21之间没有完全分割,因此纵向区域22和微区21之间的 血液和吸附剂可以进行小区域范围内的移动,从而提升了吸附的吸附充分性。

    血液灌流器中设置引导支架1时,由于每层圆球12截面积较大,一方面有 效的阻止了血液沿罐体2轴向的流动,减缓了吸附剂向罐体2内另一端的堆积; 另一方面圆球12的层间分割作用较好,吸附剂仅能通过圆球12之间空隙运动, 因此大大减缓了吸附剂的层间运动。层内各个微区21仅仅是通过框架结构划分, 因此各微区21之间的吸附剂和血液可以相互运动,因此吸附剂能与血液更充分 的接触,因此对目标致病物质的吸附可以更充分,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效率,缩 短治疗时间。

    实施例二血液灌流器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 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 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关 键  词:
    一种 血液 灌流 引导 支架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血液灌流用引导支架和血液灌流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52020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