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666698.5 (22)申请日 2016.06.29 (73)专利权人 莆田学院 地址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国 家高新区孵化楼 (72)发明人 陈健敏 傅贤明 刘诗琦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5219 代理人 林祥翔 黄以琳 (51)Int.Cl. A61M 37/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 置, 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
2、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 构的穿戴机构; 穿戴机构为手环、 手链、 手套, 其 中任意一种, 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微针、 微型电机、 微型泵、 储药池、 给药圈以及电源, 微型电机与微 针相连接, 提供微针作用于皮肤的作用力; 微型 泵与储药池相连, 用于输送药液; 给药圈与皮肤 相接触保持持续的给药; 电源用于供电给微型电 机、 微型泵。 本实用新型通过手环、 手链、 手套的 方式, 使微针给药机构固定在一个部位上给药, 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给药剂量不受微针尺寸的限 制, 拓展了微针促渗应用的范围; 智能给药设计, 能够实现持续性给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CN 206391365 。
3、U 2017.08.11 CN 206391365 U 1.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 机构的穿戴机构; 所述穿戴机构为手环、 手链、 手套, 其中任意一种;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 微针、 微型电机、 微型泵、 储药池、 给药圈、 输药导管以及 电源;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 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 并环绕整个开口, 所述微针 设置在壳体内, 微针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的表面积, 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 所述微型电机 用于驱动微针相对壳体, 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 所述微针位于 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
4、开口处, 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 给药圈的底端; 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 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 所述输药导管一端与微 型泵相连接, 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 所述电源分别与微型电机、 微型泵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药池为壳体上表面 的环状凹槽, 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 凸轮机构, 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 从动件以及机架, 所述机架设置在壳体内, 所述凸轮与 从动件设置在机架上, 所述凸轮设置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 所述从动件的末端。
5、通过螺纹 连接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 控制面板, 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壳体的顶端, 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 所述电源通过开关分别 与微型电机、 微型泵相连接, 电源与控制面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面板内设有单片 机, 所述控制面板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相连接, 所述单片机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与微型 泵。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91365 U 2 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针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穿戴。
6、式微针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微针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器械。 当它作为促渗器械使用时, 一 般需要采用两步: 第一步: 先让微针作用于皮肤, 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 第二步: 再把药物制 剂涂抹于微针作用后的皮肤上。 这种传统的作用方法, 被称为两步法, 科学工作者认为比较 繁琐, 为此开发了新型的微针, 如包膜微针、 可溶性微针等, 这些微针是直接把药物放在微 针上, 因此作用时, 只需要把微针作用于皮肤, 避免再次涂抹药物, 所以只需要一步。 而这样 只需要一步的微针, 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 由于微针的尺寸小, 表面积不足, 能够承载的 药量有限, 所以这类微针只适合。
7、那些高活性的生物制品, 大大限制了微针应用的范围。 在实 现上述微针的过程中,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0003 1、 传统的微针作用需要两步, 比较繁琐, 使用者需要自己将微针作用于皮肤, 作用 的力度和角度很容易影响微针刺入行为, 最终影响微针促渗的效果。 另外, 微针作用后的皮 肤, 只有十分微小的孔洞, 肉眼很难观察准确, 这又可能造成, 在第二步涂抹药物时, 涂抹到 没有微针作用的部位, 而没有实现微针的促渗。 0004 2、 改良的新型微针, 虽然实现一步法, 但是由于微针尺寸小, 所以承载的药量有 限, 应用范围狭窄。 0005 3、 传统微针的使用, 主要靠手动, 。
8、使用者不熟悉微针使用方法, 容易造成微针折断 在皮肤内等医疗事故; 药物涂抹过程也是手动, 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 药物损失等问 题。 0006 4、 传统微针的两步法作用方式, 难以实现持续给药。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为此, 需要提供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用于简化微针给药步骤, 使用方便, 给 药剂量不受限制, 实现持续性给药。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 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 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 0009 所述穿戴机构为手环、 手链、 手套, 其中任意一种; 0010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 微针、 微型电机、 微型泵、 储。
9、药池、 给药圈、 输药导管 以及电源; 0011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 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 并环绕整个开口, 所述 微针设置在壳体内, 微针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的表面积, 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 所述微型 电机用于驱动微针相对壳体, 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 所述微针 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 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 位于给药圈的底端;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206391365 U 3 0012 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 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 所述输药导管一端 与微型泵相连接, 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 所。
10、述电源分别与微型电机、 微型泵相连接。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储药池为壳体上表面的环状凹槽, 所述环 状凹槽上设有盖体。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凸轮机构, 所述凸轮 机构包括凸轮、 从动件以及机架, 所述机架设置在壳体内, 所述凸轮与从动件设置在机架 上, 所述凸轮设置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 所述从动件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的背称 结构相连接。 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 所述控制 面板设置在壳体的顶端, 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 所述电源通过开关分别与微型电机、 微型泵 相连接, 。
11、电源与控制面板相连接。 001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控制面板内设有单片机, 所述控制面板通 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相连接, 所述单片机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与微型泵。 0017 区别于现有技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环、 手链、 手套, 其中任意一种形成穿戴机 构, 使微针给药机构固定在一个部位上给药, 通过控制微型电机来控制微针进给作用力度 和时间, 微针刺完后, 通过控制微型泵来控制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短的控制。 通过储药池将 药物输送到给药圈内, 给药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 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 大大拓展了微针 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做成智能化的给药装置, 能够实现持续化。
12、的智能给药, 通 过微型泵还可以将给药圈内的药物抽回来, 循环利用, 不浪费药物。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实施例手环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实施例手链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实施例手套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的单片机电路图。 0023 附图标记说明: 0024 10、 微针给药机构; 0025 11、 壳体; 0026 111、 开口; 0027 112、 盖体; 0028 12、 微针; 0029 121、 背称结构; 0030 。
13、13、 微型电机; 0031 131、 凸轮; 0032 132、 从动件; 0033 133、 机架; 0034 14、 微型泵; 0035 15、 储药池;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206391365 U 4 0036 16、 给药圈; 0037 17、 输药导管; 0038 18、 单片机; 0039 181、 控制面板; 0040 19、 电源; 0041 20、 穿戴机构; 0042 201、 手环; 0043 202、 手链; 0044 203、 手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构造特征、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 以下结合实施 方式并配合附图。
14、详予说明。 0046 请一并参阅图1、 图2及图3, 本实用新型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包括微针给药机 构10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10的穿戴机构20; 穿戴机构20可为手环、 手链、 手套, 其中 任意一种, 图1中穿戴机构20为手环201, 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 壳体11的底端设有开 口111以及给药圈16, 给药圈16环绕整个开口111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 内, 微针12的针尖朝向开口111, 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111的表面积。 图2中穿戴机 构20为手链202, 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 壳体11的顶端设有控制面板181以及储药池 15,。
15、 储药池15为环状凹槽。 图3中穿戴机构20为手套203, 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包括控制面板 181以及储药池15, 储药池15为环状凹槽。 0047 如图4所示, 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 微针12、 微型电机13、 微型泵14、 储药池 15、 给药圈16、 输药导管17、 控制面板181以及电源19, 所述壳体11的底部设有开口111, 所述 给药圈16设置在壳体11的底端, 并环绕整个开口111, 给药圈16为橡胶圈, 将药物密封在给 药圈16内。 所述输药导管17设置在给药圈16的内壁上, 所述输药导管17的一端管口与微型 泵14相连接, 输药导管17的另一端管口设置在给药圈1。
16、6内壁的底部, 用于将储药池15内的 药物输送到给药圈16或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输送到储药池15内。 所述微型泵14设置在储药 池15的底部, 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连接, 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配合, 形成可持续给 药、 控制给药时间、 可回收的给药, 微型泵14正吸, 将储药池15内的药物抽到给药圈16内, 微 型泵14反吸, 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回抽到储药池15内, 形成一个给药系统, 控制药物的给药 量和药物作用的时间。 进一步的, 所述储药池15为壳体11上表面的环状凹槽, 所述环状凹槽 上设有盖体112, 盖体112通过卡设在凹槽的正上方; 需要加药的时候打开盖体112, 。
17、将微针 用药加入到储药池15内, 不用的时候, 盖上盖体112, 保证药物的质量, 同时可以对储药池15 进行清洗, 便于更换药物。 0048 本实施例中, 开口111的表面积小于给药圈16的表面积, 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 开口111的表面积, 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内, 微针12的结构包括针体结构与背称结构 121, 针体结构设置在背称结构121上, 针体结构的针尖, 面向皮肤, 用于作用皮肤, 在皮肤上 形成微通道。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10还包括凸轮机构, 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131、 从动件132 以及机架133, 所述机架133固定设置在壳体11内, 所述凸轮131通过穿过凸轮1。
18、31轴的两端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206391365 U 5 架设在机架上, 从动件132通过滑动凸轮131内圈的滑块与凸轮131相连接, 所述凸轮131设 置在微型电机13的输出轴上, 微型电机13带动凸轮131转动, 从而带动丝杆132上下进给, 从 动件132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12的背称结构121相连接, 微针12的背称结构121一般 为塑料、 橡胶制成, 从动件132的末端为外螺纹结构, 可直接将微针12旋到从动件132的末端 上, 形成一个可清洗、 便于更换的微针结构。 微型电机13用于驱动微针12相对壳体11, 在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垂直于壳体11的底端表面。
19、做上下往复运动, 所述微针12位于第一位 置时微针12的针体末端位于壳体11底端的开口处, 所述微针12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12的末 端位于给药圈16的底端。 微型电机13用于控制微针12不断的进给收回、 进给收回, 形成一个 微针作用系统, 控制微针作用到皮肤时的作用力度与作用时间。 0049 本实施例中,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10还包括控制面板181, 所述控制面板181固定设 置在壳体11的顶端表面上, 控制面板181上设有开关, 所述电源19通过开关分别与微型电机 13、 微型泵14相连接, 开关用于控制微型电机13、 微型泵14与电源19的通断, 电源19与控制 面板181相连接, 电源1。
20、9供电给控制面板181。 所述控制面板181内设有单片机18, 所述控制 面板181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18相连接, 所述单片机18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13与微型泵 14, 单片机18用于接受到控制面板181上设置按钮接收到的相应信号, 并发出执行指令给微 型电机13与微型泵14。 0050 如图5所示, 设置按钮与单片机18相连接, 所述单片机18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 13和微型泵14, 控制面板上通过设置按钮, 可以设定参数给单片机18, 单片机18设置程序控 制微型电机13, 进而控制微针12的作用力度, 角度和时间; 单片机18设置程序控制微型泵 14, 进而控制药物的给药量和药物的作。
21、用时间。 所述电源19分别与控制面板181、 单片机18、 微型电机13、 微型泵14相连接(图中未标出), 电源19用于供电给控制面板181、 单片机18、 微 型电机13、 微型泵14, 具体的电源19为锂电池, 可进行充电蓄电。 0051 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面板181设定好参数, 参数包括微针作用力度、 作用时间、 药物 的给药量和药物作用的时间, 单片机18内的存储模块存下相应的程序, 单片机18发出指令 给微型电机13, 微型电机13驱动微针12对皮肤进行作用, 作用完后, 收回微针12; 单片机18 发出指令给微型泵14, 微型泵14抽取储药池15内的药物进行给药, 给药完成后, 将。
22、药物抽回 储药池15中, 进行更换或下次使用。 0052 使用过程中, 将穿戴机构20带在人体所需给药的部位, 通过给药圈16形成一个所 需固定给药的部位。 操作控制面板181, 使微针12对皮肤进行作用, 操作控制面板181, 使微 型泵14对作用后的皮肤进行给药, 给药完成后, 抽回药物, 取下穿戴机构20完成给药。 本实 施例通过穿戴在手腕上, 让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最终实现全身作用。 比如可以 将感冒药装入给药装置, 那么给药后, 就可以实现感冒治疗的作用, 而不需要口服感冒药。 本实施例通过单片机18对传统微针促进药物吸收的两步法进行改造升级, 成为简单方便的 一步法, 。
23、并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给药, 包括控制微针12作用力度和时间, 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 短的控制。 区别于现有技术, 现有技术虽然也是一步法, 但是本实施例单独设置储药池15, 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 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 大大拓展了微针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 做成 智能化的给药装置, 能够实现持续化的智能给药, 是传统的微针和目前新型的微针所无法 企及的。 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206391365 U 6 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 关的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206391365 U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8 CN 206391365 U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9 CN 206391365 U 9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0 CN 206391365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