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pdf

  • 上传人:1520****312
  • 文档编号:8499685
  • 上传时间:2020-07-25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430.1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666698.5

    申请日:

    20160629

    公开号:

    CN206391365U

    公开日:

    2017081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37/00

    主分类号:

    A61M37/00

    申请人:

    莆田学院

    发明人:

    陈健敏,傅贤明,刘诗琦

    地址: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国家高新区孵化楼

    优先权:

    CN201620666698U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林祥翔;黄以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穿戴机构为手环、手链、手套,其中任意一种,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以及电源,微型电机与微针相连接,提供微针作用于皮肤的作用力;微型泵与储药池相连,用于输送药液;给药圈与皮肤相接触保持持续的给药;电源用于供电给微型电机、微型泵。本实用新型通过手环、手链、手套的方式,使微针给药机构固定在一个部位上给药,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给药剂量不受微针尺寸的限制,拓展了微针促渗应用的范围;智能给药设计,能够实现持续性给药。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所述穿戴机构为手环、手链、手套,其中任意一种;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以及电源;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所述微针设置在壳体内,微针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的表面积,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所述微型电机用于驱动微针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所述输药导管一端与微型泵相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所述电源分别与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药池为壳体上表面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从动件以及机架,所述机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凸轮与从动件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凸轮设置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件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壳体的顶端,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所述电源通过开关分别与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电源与控制面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内设有单片机,所述控制面板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单片机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与微型泵。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微针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器械。当它作为促渗器械使用时,一般需要采用两步:第一步:先让微针作用于皮肤,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第二步:再把药物制剂涂抹于微针作用后的皮肤上。这种传统的作用方法,被称为两步法,科学工作者认为比较繁琐,为此开发了新型的微针,如包膜微针、可溶性微针等,这些微针是直接把药物放在微针上,因此作用时,只需要把微针作用于皮肤,避免再次涂抹药物,所以只需要一步。而这样只需要一步的微针,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微针的尺寸小,表面积不足,能够承载的药量有限,所以这类微针只适合那些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大大限制了微针应用的范围。在实现上述微针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的微针作用需要两步,比较繁琐,使用者需要自己将微针作用于皮肤,作用的力度和角度很容易影响微针刺入行为,最终影响微针促渗的效果。另外,微针作用后的皮肤,只有十分微小的孔洞,肉眼很难观察准确,这又可能造成,在第二步涂抹药物时,涂抹到没有微针作用的部位,而没有实现微针的促渗。

    2、改良的新型微针,虽然实现一步法,但是由于微针尺寸小,所以承载的药量有限,应用范围狭窄。

    3、传统微针的使用,主要靠手动,使用者不熟悉微针使用方法,容易造成微针折断在皮肤内等医疗事故;药物涂抹过程也是手动,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药物损失等问题。

    4、传统微针的两步法作用方式,难以实现持续给药。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用于简化微针给药步骤,使用方便,给药剂量不受限制,实现持续性给药。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

    所述穿戴机构为手环、手链、手套,其中任意一种;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以及电源;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所述微针设置在壳体内,微针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的表面积,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所述微型电机用于驱动微针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

    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所述输药导管一端与微型泵相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所述电源分别与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储药池为壳体上表面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从动件以及机架,所述机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凸轮与从动件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凸轮设置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件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壳体的顶端,控制面板上设有开关,所述电源通过开关分别与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电源与控制面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控制面板内设有单片机,所述控制面板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相连接,所述单片机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与微型泵。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环、手链、手套,其中任意一种形成穿戴机构,使微针给药机构固定在一个部位上给药,通过控制微型电机来控制微针进给作用力度和时间,微针刺完后,通过控制微型泵来控制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短的控制。通过储药池将药物输送到给药圈内,给药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大大拓展了微针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本技术方案做成智能化的给药装置,能够实现持续化的智能给药,通过微型泵还可以将给药圈内的药物抽回来,循环利用,不浪费药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手环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手链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手套式微针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的单片机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微针给药机构;

    11、壳体;

    111、开口;

    112、盖体;

    12、微针;

    121、背称结构;

    13、微型电机;

    131、凸轮;

    132、从动件;

    133、机架;

    14、微型泵;

    15、储药池;

    16、给药圈;

    17、输药导管;

    18、单片机;

    181、控制面板;

    19、电源;

    20、穿戴机构;

    201、手环;

    202、手链;

    203、手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包括微针给药机构10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10的穿戴机构20;穿戴机构20可为手环、手链、手套,其中任意一种,图1中穿戴机构20为手环201,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壳体11的底端设有开口111以及给药圈16,给药圈16环绕整个开口111形成封闭空间,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内,微针12的针尖朝向开口111,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111的表面积。图2中穿戴机构20为手链202,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壳体11的顶端设有控制面板181以及储药池15,储药池15为环状凹槽。图3中穿戴机构20为手套203,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包括控制面板181以及储药池15,储药池15为环状凹槽。

    如图4所示,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微针12、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储药池15、给药圈16、输药导管17、控制面板181以及电源19,所述壳体11的底部设有开口111,所述给药圈16设置在壳体11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111,给药圈16为橡胶圈,将药物密封在给药圈16内。所述输药导管17设置在给药圈16的内壁上,所述输药导管17的一端管口与微型泵14相连接,输药导管17的另一端管口设置在给药圈16内壁的底部,用于将储药池15内的药物输送到给药圈16或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输送到储药池15内。所述微型泵14设置在储药池15的底部,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连接,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配合,形成可持续给药、控制给药时间、可回收的给药,微型泵14正吸,将储药池15内的药物抽到给药圈16内,微型泵14反吸,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回抽到储药池15内,形成一个给药系统,控制药物的给药量和药物作用的时间。进一步的,所述储药池15为壳体11上表面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112,盖体112通过卡设在凹槽的正上方;需要加药的时候打开盖体112,将微针用药加入到储药池15内,不用的时候,盖上盖体112,保证药物的质量,同时可以对储药池15进行清洗,便于更换药物。

    本实施例中,开口111的表面积小于给药圈16的表面积,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开口111的表面积,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内,微针12的结构包括针体结构与背称结构121,针体结构设置在背称结构121上,针体结构的针尖,面向皮肤,用于作用皮肤,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所述微针给药机构10还包括凸轮机构,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131、从动件132以及机架133,所述机架133固定设置在壳体11内,所述凸轮131通过穿过凸轮131轴的两端架设在机架上,从动件132通过滑动凸轮131内圈的滑块与凸轮131相连接,所述凸轮131设置在微型电机13的输出轴上,微型电机13带动凸轮131转动,从而带动丝杆132上下进给,从动件132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12的背称结构121相连接,微针12的背称结构121一般为塑料、橡胶制成,从动件132的末端为外螺纹结构,可直接将微针12旋到从动件132的末端上,形成一个可清洗、便于更换的微针结构。微型电机13用于驱动微针12相对壳体1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垂直于壳体11的底端表面做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12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12的针体末端位于壳体11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12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12的末端位于给药圈16的底端。微型电机13用于控制微针12不断的进给收回、进给收回,形成一个微针作用系统,控制微针作用到皮肤时的作用力度与作用时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针给药机构10还包括控制面板181,所述控制面板181固定设置在壳体11的顶端表面上,控制面板181上设有开关,所述电源19通过开关分别与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相连接,开关用于控制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与电源19的通断,电源19与控制面板181相连接,电源19供电给控制面板181。所述控制面板181内设有单片机18,所述控制面板181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18相连接,所述单片机18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13与微型泵14,单片机18用于接受到控制面板181上设置按钮接收到的相应信号,并发出执行指令给微型电机13与微型泵14。

    如图5所示,设置按钮与单片机18相连接,所述单片机18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13和微型泵14,控制面板上通过设置按钮,可以设定参数给单片机18,单片机18设置程序控制微型电机13,进而控制微针12的作用力度,角度和时间;单片机18设置程序控制微型泵14,进而控制药物的给药量和药物的作用时间。所述电源19分别与控制面板181、单片机18、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相连接(图中未标出),电源19用于供电给控制面板181、单片机18、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具体的电源19为锂电池,可进行充电蓄电。

    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面板181设定好参数,参数包括微针作用力度、作用时间、药物的给药量和药物作用的时间,单片机18内的存储模块存下相应的程序,单片机18发出指令给微型电机13,微型电机13驱动微针12对皮肤进行作用,作用完后,收回微针12;单片机18发出指令给微型泵14,微型泵14抽取储药池15内的药物进行给药,给药完成后,将药物抽回储药池15中,进行更换或下次使用。

    使用过程中,将穿戴机构20带在人体所需给药的部位,通过给药圈16形成一个所需固定给药的部位。操作控制面板181,使微针12对皮肤进行作用,操作控制面板181,使微型泵14对作用后的皮肤进行给药,给药完成后,抽回药物,取下穿戴机构20完成给药。本实施例通过穿戴在手腕上,让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实现全身作用。比如可以将感冒药装入给药装置,那么给药后,就可以实现感冒治疗的作用,而不需要口服感冒药。本实施例通过单片机18对传统微针促进药物吸收的两步法进行改造升级,成为简单方便的一步法,并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给药,包括控制微针12作用力度和时间,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短的控制。区别于现有技术,现有技术虽然也是一步法,但是本实施例单独设置储药池15,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大大拓展了微针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做成智能化的给药装置,能够实现持续化的智能给药,是传统的微针和目前新型的微针所无法企及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穿戴 式微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穿戴式微针给药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49968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