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引导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内引导导管.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63634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8.13 CN 203763634 U (21)申请号 201420104103.8 (22)申请日 2014.03.07 A61M 25/00(2006.01) A61M 25/095(2006.01) B32B 1/08(2006.01) B32B 15/02(2006.01) B32B 27/32(2006.01) (73)专利权人 北京迪玛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101102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南四街 甲 13 号 7 号厂房 (72)发明人 贾登强 代欢 (74)专。
2、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李芙蓉 (54) 实用新型名称 血管内引导导管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 包 括加强管、 近端管、 远端管和尖端管, 加强管的一 端与近端管的一端连接, 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 远 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管的连接处, 近端管主 要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 制成, 中间层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 外层管由高分 子材料管制成, 近端管远离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 钨粉显影环。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结构 设计简单合理, 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 达目标位置的通道, 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
3、导管 向目标血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763634 U CN 203763634 U 1/1 页 2 1. 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 包括加强管、 近端管、 远端管和尖端管, 加强管的一端与近端 管的一端连接, 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 远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管的连接处, 其特征在 于 : 所述近端管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制成, 中间层由不锈钢 编织网制成, 外层管由高。
4、分子材料管制成 ; 所述近端管远离所述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钨粉显影环的长度为 4 8mm。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近端管通过所述钨粉显影环与所述尖端管连接, 且所述远端管包覆在所述近端管 与所述尖端管连接处的所述钨粉显影环上 ; 所述尖端管远离所述钨粉显影环的一端变细, 且其端部为圆弧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管座, 所述加强管套装所述管座上 ; 所述管座与所述加强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 所述加强管与所述近端管在连接处。
5、的内径相等。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管座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近端管的内层管的壁厚为 0.0005 0.0015 英寸。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近端管的中间层由 16 根或 32 根相同的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 宽度为 0.001 0.0075 英寸, 厚度为 0.001 0.005 英寸, 编织密度为每英寸 50 90 编。 9. 根据权利要。
6、求 4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耐压能力为 500psi 的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 1000mm ; 所述近端管的内径为 1.6 2.7mm ; 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所述管座一端的 150 200mm 的范围的形状为 J 形、 L 形、 U 形或 G 形。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近端管的外层管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 12、 尼龙 11、 Pebzx 或 TPU。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763634 U 2 1/5 页 3 血管内引导导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血管介入的通用器。
7、械, 通过引 导导管建立一个由人体外到目标位置通道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介入医学领域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 其在临床手术中显示出了不可比 拟的优势, 如患者创伤小, 恢复快, 手术操作方面、 风险小、 对手术环境的要求较低等。尤其 是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 在近几年发展更加迅速, 从心脏冠脉介入到脑血管介入, 再到外周 血管介入等已发展为血管介入术的三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心脏血管介入, 据统计 2012 年全 年心脏介入手术达到了 53 万例, 达到每万人中有将近 4 人的手术比例。这其中还不包括冠 脉造影诊断病例。 0003 而血管介入术时, 需要建立一个由外界到目标血。
8、管位置的一个通道, 可减少其他 器械通过血管时对血管壁的频繁刺激, 造成血管壁受伤或血管痉挛, 而所述的血管内引导 导管则由人体外通过穿刺技术, 将该导管插入到人体固有的血管内腔, 并沿血管内腔推送 到目标血管的位置, 在整个推送过程中需要在 X 光显影环境下进行操作, 在导管尖端到达 目标血管的位置后, 可通过所述导管的内腔, 将其他诊断或者治疗器械送入到病变血管, 是 利用介入性理念治疗血管病的主要手术方法, 而血管内引导导管是该手术中常用的器械, 主要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输送各种介入器械、 注射造影剂及各种相关治疗或抢救药物、 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等。 0004 随着科技的进步, 血管内引。
9、导导管的设计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动脉 撕裂和血管损伤的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 可能对手术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 出结构更合理、 外形尺寸更小, 使用更方便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0005 鉴于上述缺陷, 本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创造。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基于此, 有必要针对血管介入术存在风险等问题, 提供一种外形尺寸更小、 结构更 合理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 0007 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 包括加强管、 近端管、 远端管和尖端管, 加强管的一端与近 端管的一端连接, 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 远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管的连接处。
10、, 所述近端 管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制成, 中间层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 外 层管由高分子材料管制成 ; 0008 所述近端管远离所述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 0009 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0010 其中, 所述钨粉显影环的长度为 4 8mm。 0011 其中, 所述近端管通过所述钨粉显影环与所述尖端管连接, 且所述远端管包覆在 所述近端管与所述尖端管连接处的所述钨粉显影环上 ; 说 明 书 CN 203763634 U 3 2/5 页 4 0012 所述尖端管远离所述钨粉显影环的一端变细, 且其端部为圆弧形。 0013 其中, 所述血管内。
11、引导导管还包括管座, 所述加强管套装所述管座上 ; 0014 所述管座与所述加强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 0015 所述加强管与所述近端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0016 其中, 所述管座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 0017 其中, 所述近端管的内层管的壁厚为 0.0005 0.0015 英寸。 0018 其中, 所述近端管的中间层由 16 根或 32 根相同的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0019 其中, 所述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 宽度为 0.001 0.0075 英寸, 厚度为 0.001 0.005 英寸, 编织密度为每英寸 50 90 编。 0020 其中, 耐压能力为 500psi 的所述血管。
12、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 1000mm ; 0021 所述近端管的内径为 1.6 2.7mm ; 0022 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所述管座一端的 150 200mm 的范围的形状为 J 形、 L 形、 U 形或 G 形。 0023 其中, 所述近端管的外层管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 12、 尼龙 11、 Pebzx 或 TPU。 002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0025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近端管的内层管为聚四氟乙 烯薄壁管, 可使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器械或药液能够获得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同时 其所承受的摩擦阻力最小。近端管的中间层为不锈钢细丝编织而成的网状形态, 。
13、使血管内 引导导管本身的径向支撑力与旋转传导力以及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推送性能都能得到很好 的提升。钨粉显影环具有 X 射线不可透的功能, 血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后, 可以通过 X 射 线观察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位置, 方便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 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血 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附图说明 0026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7 图 2 为图 1 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近端管的结构示意图 ; 0028 图 3 为图 1 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尖端管的剖面示意图。
14、 ; 0029 图 4 为图 1 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远端管与尖端管、 尖端管连接的剖面示意 图 ; 0030 图 5 为图 2 所示的近端管中不锈钢丝网的编织示意图 ; 0031 其中 : 0032 1- 管座 ; 0033 2- 加强管 ; 0034 3- 近端管 ; 0035 31- 内层管 ; 32- 中间层 ; 33- 外层管 ; 34- 钨粉显影环 ; 0036 4- 远端管 ; 0037 5- 尖端管 ; 0038 51- 圆弧形端部。 说 明 书 CN 203763634 U 4 3/5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
15、以下通过实施例, 并结 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 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0 参见图 1 至图 5,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 达目标位置的通道, 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血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如造影剂, 溶栓药物, 镇定药物等。 0041 如图1和图2所示, 血管内引导导管包括管座1、 加强管2、 近端管3、 远端管4和尖 端管 5, 加强管 2 套装在管座 1 上, 加强管 2 的一端与近端管 3 的一端连接, 近端管 3 与尖端 管 5 。
16、连接, 远端管 4 包覆在近端管 3 与尖端管 5 的连接处, 近端管 3 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管 31 由聚四氟乙烯 (PTFE) 薄壁管制成, 中间层 32 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 外层管 33 由 高分子材料管制成, 近端管 3 远离加强管 2 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 34。 0042 进一步地, 钨粉显影环34为将钨粉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加热与近端管3的外层高 分子材料均匀的混合后, 通过挤出工艺挤出成型成外层管33。 在本实施例中, 钨粉与高分子 材料的质量比为 20% 60%。 0043 近端管 3 远离加强管 2 的一端设置有 X 射线不可透的钨粉显影环 34, 以帮助本实 用。
17、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在临床使用进入人体后, 可通过 X 射线观察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 位置, 同时可通过血管造影、 血管内腔影像显示与钨粉显影环 34 影像显示进行对比, 可预 估钨粉显影环 34 所处位置的血管大小, 方便后续诊断和治疗。 0044 进一步地, 钨粉显影环 34 的长度为 4 8mm。 0045 如图 3 所示,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近端管 3 通过钨粉显影环 34 与尖端管 5 相连 接, 尖端管5远离钨粉显影环34的一端变细, 且其端部为圆弧形, 可以降低本实用新型的血 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时对血管壁的损伤。 0046 如图 4 所示, 进一步地, 远端管 4 包覆在近端。
18、管 3 与尖端管 5 的连接处的钨粉显影 环 34 上。远端管 4 包覆在近端与尖端管 5 连接处的钨粉显影环 34 的外表面上, 通过加热 融化与近端管 3、 尖端管 5 三者牢固连接在一起, 可有效地增加尖端管 5 与近端管 3 的连接 强度, 同时血管内引导导管在操控靠近管座 1 的一端时, 另一端接收到传导力, 即可增加血 管内引导导管的操控性能。 0047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管座 1 与加强管 2 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加强管 2 与近端管 3 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加强管 2 套装在管座 1 上, 并与近端管 3 粘接在一起, 使管座 1 的 内腔与加强管 2 的内腔的连接处、 。
19、加强管 2 的内腔与近端管 3 的内腔的连接处平滑无缝, 可 以保证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的其他器械能够无障碍的顺利通过, 有效降低了血管内 引导导管内壁的摩擦阻力。加强管 2 与管座 1 和近端管 3 连接在一起, 可以防止近端管 3 与加强管 2 连接处打折。 0048 当然, 管座 1 的内径与加强管 2 的内径、 近端管 3 的内径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只 要保证管座 1 与加强管 2 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加强管 2 与近端管 3 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即可。 0049 在本实施例中, 管座 1 的内径与加强管 2 的内径、 近端管 3 的内径相同, 且为了使 说 明 书 CN 。
20、203763634 U 5 4/5 页 6 管座 1、 加强管 2 和近端管 3 的内壁形成光滑密封的内腔, 分别采用粘接、 加热、 熔化和焊接 等工艺, 使各个部件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0050 进一步地, 管座 1 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 与外圆锥鲁尔接头的器械连接。 0051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近端管 3 的内层管 31 的壁厚为 0.0005 0.0015 英寸, 内 层管 31 具有很小的摩擦阻力, 可以保证其他器械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时, 摩擦阻力 降到最小, 使其他器械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时光滑顺畅。 0052 如图 5 所示,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近端管 3 。
21、的中间层 32 由 16 根或 32 根相同的 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0053 中间层 32 的不锈钢编织网可以保证血管内引导导管的近端管 3 具有良好的径向 支撑性能, 同时可以防止血管内引导导管打折, 提高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扭转操控性能和推 送性能, 使血管内引导导管具有更加优良的弹性。 0054 进一步地, 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 宽度为 0.001 0.0075 英寸, 厚度为 0.001 0.005 英寸, 编织密度为每英寸 50 90 编。 0055 本实施例中的不锈钢编织网, 由 16 根或 32 根相同的不锈钢扁丝编织而成, 编织 方式采用 2*2 的方式进行编织, 即每根钢丝的编织。
22、路线为连续从两个钢丝上面经过后, 再 连续从两根钢丝下面经过, 在经过不锈钢丝网交点且与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上, 每英寸 (25.4mm) 范围内, 与直线重合的不锈钢丝的交点为 50 90 个。 0056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血管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1000mm, 近端管3的内径为1.6 2.7mm, 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管座 1 一端的 150 200mm 的范围的形状为 J 形、 L 形 U 形或 G 形。 0057 血管内引导导管的耐压能力为 500psi, 可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不 变形、 不破裂、 不起包。 0058 进一步地, 尖端管 5 与近端管 3 连接一端的内径与近。
23、端管 3 的内径相一致, 使尖端 管 5 的内腔与近端管 3 的内腔的连接处平滑无缝, 可以保证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的 其他器械能够无障碍的顺利通过, 有效降低了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摩擦阻力。 0059 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管座 1 一端的 150 200mm 的范围, 可根据临床实际需求, 通 过加热定形为不同的形状, 如 J 形、 L 形、 U 形或 G 形等。 0060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 近端管 3 的外层管 33 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 12、 尼龙 11、 Pebzx 或 TPU 等。 0061 本实施例中近端管 3 的材料和工艺如下 : 0062 通过先挤出聚四氟乙烯薄壁管, 然。
24、后将不锈钢丝网编织在聚四氟乙烯薄壁管上, 再将挤出的外层管 33 套在上述编织好不锈钢网的内层管上, 通过加热使外层管 33 附着在 不锈钢编织网和内层管上, 外层管 33 为高分子材料挤出管, 优选尼龙 12、 尼龙 11、 Pebax、 TPU 等高分子材料。 0063 上述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近端管的内层管为聚四氟 乙烯薄壁管, 可使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器械或药液能够获得良好的生物学性能的, 同时其所承受的摩擦阻力最小。近端管的中间层为不锈钢细丝编织而成的网状形态, 使血 管内引导导管本身的径向支撑力与旋转传导力以及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推送性能都能得到 很好的。
25、提升。钨粉显影环具有 X 射线不可透的功能, 血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后, 可以通过 说 明 书 CN 203763634 U 6 5/5 页 7 X射线观察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位置, 方便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 管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 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 血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006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CN 203763634 U 7 1/3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763634 U 8 2/3 页 9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763634 U 9 3/3 页 10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763634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