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血管内引导导管.pdf

  • 上传人:汲墨****o
  • 文档编号:8493308
  • 上传时间:2020-07-14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1.50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104103.8

    申请日:

    20140307

    公开号:

    CN203763634U

    公开日:

    201408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M25/00,A61M25/095,B32B1/08,B32B15/02,B32B27/32

    主分类号:

    A61M25/00,A61M25/095,B32B1/08,B32B15/02,B32B27/32

    申请人:

    北京迪玛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贾登强,代欢

    地址:

    101102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南四街甲13号7号厂房

    优先权:

    CN201420104103U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芙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包括加强管、近端管、远端管和尖端管,加强管的一端与近端管的一端连接,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远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管的连接处,近端管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制成,中间层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外层管由高分子材料管制成,近端管远离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血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包括加强管、近端管、远端管和尖端管,加强管的一端与近端管的一端连接,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远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管的连接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制成,中间层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外层管由高分子材料管制成;所述近端管远离所述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钨粉显影环的长度为4~8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通过所述钨粉显影环与所述尖端管连接,且所述远端管包覆在所述近端管与所述尖端管连接处的所述钨粉显影环上;所述尖端管远离所述钨粉显影环的一端变细,且其端部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座,所述加强管套装所述管座上;所述管座与所述加强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所述加强管与所述近端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的内层管的壁厚为0.0005~0.0015英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的中间层由16根或32根相同的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宽度为0.001~0.0075英寸,厚度为0.001~0.005英寸,编织密度为每英寸50~90编。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耐压能力为500psi的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1000mm;所述近端管的内径为1.6~2.7mm;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所述管座一端的150~200mm的范围的形状为J形、L形、U形或G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管的外层管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12、尼龙11、Pebzx或TPU。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血管介入的通用器械, 通过引导导管建立一个由人体外到目标位置通道的血管内引导导管。

    背景技术

    介入医学领域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其在临床手术中显示出了 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操作方面、风险小、对手术环 境的要求较低等。尤其是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在近几年发展更加迅速,从心 脏冠脉介入到脑血管介入,再到外周血管介入等已发展为血管介入术的三个重 要领域。尤其是心脏血管介入,据统计2012年全年心脏介入手术达到了53万 例,达到每万人中有将近4人的手术比例。这其中还不包括冠脉造影诊断病例。

    而血管介入术时,需要建立一个由外界到目标血管位置的一个通道,可减 少其他器械通过血管时对血管壁的频繁刺激,造成血管壁受伤或血管痉挛,而 所述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则由人体外通过穿刺技术,将该导管插入到人体固有的 血管内腔,并沿血管内腔推送到目标血管的位置,在整个推送过程中需要在X 光显影环境下进行操作,在导管尖端到达目标血管的位置后,可通过所述导管 的内腔,将其他诊断或者治疗器械送入到病变血管,是利用介入性理念治疗血 管病的主要手术方法,而血管内引导导管是该手术中常用的器械,主要是通过 血管内引导导管输送各种介入器械、注射造影剂及各种相关治疗或抢救药物、 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管内引导导管的设计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 是动脉撕裂和血管损伤的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可能对手术造成不良的影 响。因此需要研究出结构更合理、外形尺寸更小,使用更方便的血管内引导导 管。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创造。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血管介入术存在风险等问题,提供一种外形尺寸更小、 结构更合理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血管内引导导管,包括加强管、近端管、远端管和尖端管,加强管的 一端与近端管的一端连接,近端管与尖端管连接,远端管包覆在近端管与尖端 管的连接处,所述近端管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管由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制 成,中间层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外层管由高分子材料管制成;

    所述近端管远离所述加强管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

    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其中,所述钨粉显影环的长度为4~8mm。

    其中,所述近端管通过所述钨粉显影环与所述尖端管连接,且所述远端管 包覆在所述近端管与所述尖端管连接处的所述钨粉显影环上;

    所述尖端管远离所述钨粉显影环的一端变细,且其端部为圆弧形。

    其中,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还包括管座,所述加强管套装所述管座上;

    所述管座与所述加强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所述加强管与所述近端管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

    其中,所述管座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

    其中,所述近端管的内层管的壁厚为0.0005~0.0015英寸。

    其中,所述近端管的中间层由16根或32根相同的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其中,所述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宽度为0.001~0.0075英寸,厚度为0.001~ 0.005英寸,编织密度为每英寸50~90编。

    其中,耐压能力为500psi的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1000mm;

    所述近端管的内径为1.6~2.7mm;

    所述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所述管座一端的150~200mm的范围的形状为J 形、L形、U形或G形。

    其中,所述近端管的外层管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12、尼龙11、Pebzx或TPU。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近端管的内层管为聚 四氟乙烯薄壁管,可使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器械或药液能够获得良好的 生物学性能,同时其所承受的摩擦阻力最小。近端管的中间层为不锈钢细丝编 织而成的网状形态,使血管内引导导管本身的径向支撑力与旋转传导力以及血 管内引导导管的推送性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钨粉显影环具有X射线不可透 的功能,血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X射线观察到血管内引导导管 的位置,方便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可用于在手术 中建立其他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血管 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近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尖端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血管内引导导管中远端管与尖端管、尖端管连接的剖面 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近端管中不锈钢丝网的编织示意图;

    其中:

    1-管座;

    2-加强管;

    3-近端管;

    31-内层管;32-中间层;33-外层管;34-钨粉显影环;

    4-远端管;

    5-尖端管;

    51-圆弧形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 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 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 新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可用于在手术中建立其他 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血管注射药物或 其他需要的液体,如造影剂,溶栓药物,镇定药物等。

    如图1和图2所示,血管内引导导管包括管座1、加强管2、近端管3、远 端管4和尖端管5,加强管2套装在管座1上,加强管2的一端与近端管3的一 端连接,近端管3与尖端管5连接,远端管4包覆在近端管3与尖端管5的连 接处,近端管3主要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层管31由聚四氟乙烯(PTFE)薄壁管 制成,中间层32由不锈钢编织网制成,外层管33由高分子材料管制成,近端 管3远离加强管2的一端设置有钨粉显影环34。

    进一步地,钨粉显影环34为将钨粉按照一定的比例通过加热与近端管3的 外层高分子材料均匀的混合后,通过挤出工艺挤出成型成外层管33。在本实施 例中,钨粉与高分子材料的质量比为20%~60%。

    近端管3远离加强管2的一端设置有X射线不可透的钨粉显影环34,以帮 助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在临床使用进入人体后,可通过X射线观察到 血管内引导导管的位置,同时可通过血管造影、血管内腔影像显示与钨粉显影 环34影像显示进行对比,可预估钨粉显影环34所处位置的血管大小,方便后 续诊断和治疗。

    进一步地,钨粉显影环34的长度为4~8mm。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近端管3通过钨粉显影环34与尖端管 5相连接,尖端管5远离钨粉显影环34的一端变细,且其端部为圆弧形,可以 降低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时对血管壁的损伤。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远端管4包覆在近端管3与尖端管5的连接处的 钨粉显影环34上。远端管4包覆在近端与尖端管5连接处的钨粉显影环34的 外表面上,通过加热融化与近端管3、尖端管5三者牢固连接在一起,可有效地 增加尖端管5与近端管3的连接强度,同时血管内引导导管在操控靠近管座1 的一端时,另一端接收到传导力,即可增加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操控性能。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管座1与加强管2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加强管2 与近端管3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加强管2套装在管座1上,并与近端管3粘 接在一起,使管座1的内腔与加强管2的内腔的连接处、加强管2的内腔与近 端管3的内腔的连接处平滑无缝,可以保证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的其他 器械能够无障碍的顺利通过,有效降低了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摩擦阻力。加 强管2与管座1和近端管3连接在一起,可以防止近端管3与加强管2连接处 打折。

    当然,管座1的内径与加强管2的内径、近端管3的内径可以相同,也可 以不同,只要保证管座1与加强管2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加强管2与近端管3 在连接处的内径相等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管座1的内径与加强管2的内径、近端管3的内径相同, 且为了使管座1、加强管2和近端管3的内壁形成光滑密封的内腔,分别采用粘 接、加热、熔化和焊接等工艺,使各个部件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管座1上设置有内圆锥锁定鲁尔接头,与外圆锥鲁尔接头的器 械连接。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近端管3的内层管31的壁厚为0.0005~0.0015英寸, 内层管31具有很小的摩擦阻力,可以保证其他器械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 时,摩擦阻力降到最小,使其他器械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的内腔时光滑顺畅。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近端管3的中间层32由16根或32根 相同的不锈钢丝编织而成。

    中间层32的不锈钢编织网可以保证血管内引导导管的近端管3具有良好的 径向支撑性能,同时可以防止血管内引导导管打折,提高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扭 转操控性能和推送性能,使血管内引导导管具有更加优良的弹性。

    进一步地,不锈钢丝为扁丝结构,宽度为0.001~0.0075英寸,厚度为0.001~ 0.005英寸,编织密度为每英寸50~90编。

    本实施例中的不锈钢编织网,由16根或32根相同的不锈钢扁丝编织而成, 编织方式采用2*2的方式进行编织,即每根钢丝的编织路线为连续从两个钢丝 上面经过后,再连续从两根钢丝下面经过,在经过不锈钢丝网交点且与中心轴 线平行的直线上,每英寸(25.4mm)范围内,与直线重合的不锈钢丝的交点为 50~90个。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血管内引导导管的长度为1000mm,近端管3的内径 为1.6~2.7mm,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管座1一端的150~200mm的范围的形状 为J形、L形U形或G形。

    血管内引导导管的耐压能力为500psi,可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 管不变形、不破裂、不起包。

    进一步地,尖端管5与近端管3连接一端的内径与近端管3的内径相一致, 使尖端管5的内腔与近端管3的内腔的连接处平滑无缝,可以保证通过血管内 引导导管的内腔的其他器械能够无障碍的顺利通过,有效降低了血管内引导导 管内壁的摩擦阻力。

    血管内引导导管远离管座1一端的150~200mm的范围,可根据临床实际 需求,通过加热定形为不同的形状,如J形、L形、U形或G形等。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近端管3的外层管33的高分子材料为尼龙12、尼龙 11、Pebzx或TPU等。

    本实施例中近端管3的材料和工艺如下:

    通过先挤出聚四氟乙烯薄壁管,然后将不锈钢丝网编织在聚四氟乙烯薄壁 管上,再将挤出的外层管33套在上述编织好不锈钢网的内层管上,通过加热使 外层管33附着在不锈钢编织网和内层管上,外层管33为高分子材料挤出管, 优选尼龙12、尼龙11、Pebax、TPU等高分子材料。

    上述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近端管的内层管为 聚四氟乙烯薄壁管,可使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内壁的器械或药液能够获得良好 的生物学性能的,同时其所承受的摩擦阻力最小。近端管的中间层为不锈钢细 丝编织而成的网状形态,使血管内引导导管本身的径向支撑力与旋转传导力以 及血管内引导导管的推送性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钨粉显影环具有X射线不 可透的功能,血管内引导导管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X射线观察到血管内引导 导管的位置,方便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引导导管可用于在 手术中建立其他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的通道,同时可通过血管内引导导管向目标 血管注射药物或其他需要的液体。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 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 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 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关 键  词:
    血管 引导 导管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血管内引导导管.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4933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