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痛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成年及老年人多见,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发作时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严重病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即痛性抽搐。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随着病程迁延发作次数将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为持续性发作,很少自愈。
目前常用的治疗措施有:1.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部分患者可缓解疼痛,但会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出现皮疹、共济失调、再生障碍性贫血、昏迷、肝功能受损、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副作用;2.封闭治疗:破坏感觉神经细胞,可达止痛效果,不良反应为注射区面部感觉缺失;3.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约20%应用此疗法的患者出现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咀嚼肌无力、复视、带状疱疹等并发症;4.手术治疗: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术方法,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针经皮刺入三叉神经节处,射频发生器加热使针头温度达65-75℃,维持1分钟,止痛效果确切,但可出现听力减退、气栓及滑车、面神经暂时性麻痹等并发症。
相反使用中药对三叉神经痛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五脏六腑失调,气血不畅,三阳经筋受邪,风,火,痰,毒阻断耳面经络,压迫并损伤三叉神经,牙神经所致的奇痛顽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较短、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酸枣仁12-18份、川芎12-18份、茯苓12-18份、白芍12-18份、菊花12-18份、甘草3-8份。
优选地,各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
酸枣仁15份、川芎15份、茯苓15份、白芍15份、菊花15份、甘草5份。
所述的原料药在中药店及市场有售。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可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具体方法为:按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加入5-10倍原料药总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文火煮10-20分钟,过滤去渣,即得。
服用方法:每日一次,每次30毫升,一般10-15日即有效果。
本发明药物也可制成丸剂、散剂或胶囊。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功效如下:
酸枣仁:味甘,性平,入心、脾、肝、胆经。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功能。
川芎:味苦、辛、微回甜,性温。归肝、胆、心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的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凉微寒,归肝、脾经。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消咳止痛、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能。
本发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选取6种天然中药配伍,各原料药协同作用起到散风清热、气血通畅、泻火解毒、通经舒络、益脾和胃、平衡腑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作用,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标本同治,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而且其制备方法简单、疗程较短、服用方便,成本低,有效率达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酸枣仁12份、川芎12份、茯苓12份、白芍12份、菊花12份、甘草3份。
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2: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酸枣仁15份、川芎15份、茯苓15份、白芍15份、菊花15份、甘草5份。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施例3: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酸枣仁18份、川芎18份、茯苓18份、白芍18份、菊花18份、甘草8份。
按常规方法煎成汤剂口服。
实验例: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选择10例病人,对本发明药物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疗效判定以症状消失为主,并参考效果等改变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及效果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及效果有一定改善。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效果不明显。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10例中,男3例,女7例。基本症状为:脸部疼痛有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牙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等。口服本发明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其中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