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141351A43申请公布日20130612CN103141351ACN103141351A21申请号201310093646422申请日20130322A01G13/00200601A01G7/06200601A01N47/44200601A01N47/36200601A01N47/18200601A01P1/0020060171申请人胡永军地址262700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商务小区5号楼B座2楼农业局72发明人胡永军李小刚田素波赵小宁郝婷婷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代理人李江54发明名称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
2、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将番茄植株的发病部位划一切口,清除菌浓,用氯吡苯脲与内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切口的深度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氯吡苯脲的浓度为1015MG/KG,抗生素的浓度为7501000MG/KG,能够彻底治愈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提高了番茄的产量。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141351ACN103141351A1/1页21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番茄植株的发病部位划一切口,清除菌浓,用氯吡苯脲与。
3、内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深度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吡苯脲的浓度为1015MG/KG。4如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的浓度为7501000MG/KG。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为中生菌素。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为农用链霉素。权利要求书CN103141351A1/3页3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
4、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生危害严重时,对番茄的影响极大,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该病的主要症状早发病植株叶片黄枯,迟发病植株叶片青枯;黑褐色病斑多在茎下部,也可在茎中部或分枝上发生,最后全株枯死。发病初期嫩叶褪绿,发病重的植株上部褪绿和萎蔫,茎坏死,病茎表面先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外部变硬。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色或出现坏死。髓部发生病变的地方则长出很多不定根。0003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方法有3种一是喷雾,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株时即开始施药防治。可。
5、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等喷雾,每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二是灌根,使用具有内吸性的抗生素,如使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或40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每株灌液250300克。三是注射,使用DT500倍液、松脂酸铜600倍液,从发病部位上部进行注射防治。虽然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的防治效果,但是,因该病在番茄髓部发生、发展,常规喷雾、灌根和注射防治率很低,通常不足50,仍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
6、上不足,提供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该方法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效果良好,防治率达100。0005未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番茄植株的发病部位划一切口,清除菌浓,用氯吡苯脲与内吸性抗生素的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0006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切口的深度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0007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氯吡苯脲的浓度为1015MG/KG。0008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抗生素的浓度为7501000MG/KG。0009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抗生素为中生菌素。0010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抗生素为农用链霉素。0011采。
7、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该方法能够彻底治愈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提高了番茄的产量。001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CN103141351A2/3页40013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0014在生产实践中,将同一地块分为试验、对照1、对照2和对照3四部分,定植同一番茄品种,除在实施例中特指外,实施同样的栽培管理技术,只是在植株发现有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出现时试验和对照采用不同的措施。对照1部分采用现有的叶面喷雾施药防治技术,对照2部分采用灌根施药防治技术,对照3部分采用注射施药防治技术,试验部分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即。
8、当番茄发病时,用小刀将植株发病部位划一切口,切口的深度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清除菌浓,用1015MG/KG的氯吡苯脲和7501000MG/KG的中生菌素或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0015实施例1,在山东省寿光市某一番茄温室大棚,种植品种为齐达利。当田间发现有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出现时,对照1部分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加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喷雾,10天后用同样浓度的上述混合药再喷雾1次;对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液250克;对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铜600倍液,从发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进行注射;试验。
9、部分用小刀将植株发病部位划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清除菌浓,用10MG/KG的氯吡苯脲和1000MG/KG的中生菌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0016结果显示对照1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251,对照2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369,对照3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448,而试验部分为100。统计当年番茄产量,试验部分比对照1部分、对照2部分、对照3部分分别增产375、283和197。0017实施例2,在山东省寿光市某一番茄温室大棚,种植品种为粉佳美。当田间发现有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出现时,对照1部分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加47加。
10、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喷雾,10天后用同样浓度的上述混合药再喷雾1次;对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液250克;对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铜600倍液,从发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进行注射;试验部分用小刀将植株发病部位划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1/22/3,清除菌浓,用15MG/KG的氯吡苯脲和750MG/KG的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部位。0018结果显示对照1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286,对照2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358,对照3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453,而试验部分为1。
11、00。统计当年番茄产量,试验部分比对照1部分、对照2部分、对照3部分分别增产364、265和181。0019实施例3,在山东省寿光市某一番茄温室大棚,种植品种为粉佳美。当田间发现有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出现时,对照1部分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0倍加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喷雾,10天后用同样浓度的上述混合药再喷雾1次;对照2部分用中生菌素1000倍液加40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液250克;对照3部分DT500倍液加松脂酸铜600倍液,从发病部位上部用注射器进行注射;试验部分用小刀将植株发病部位划一切口,切口的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所不同,通常为番茄植株发病部位茎粗的。
12、1/22/3,清除菌浓,用13MG/KG的氯吡苯脲和900MG/KG的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涂抹切口说明书CN103141351A3/3页5部位。0020结果显示对照1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263,对照2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365,对照3部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防治率433,而试验部分为100。统计当年番茄产量,试验部分比对照1部分、对照2部分、对照3部分分别增产381、276和194。0021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1015MG/KG的氯吡苯脲和7501000MG/KG的中生菌素或农用链霉素混合液是用水混配而成的。0022以上所述为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314135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