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性尿布.pdf(1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3371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2.04 CN 204133713 U (21)申请号 201420505924.2 (22)申请日 2014.09.03 A61F 13/58(2006.01) A61F 13/56(2006.01) (73)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利卫多公司 地址 日本爱媛县 (72)发明人 长谷部勇树 大川幸 吉田圭志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83 代理人 黄志兴 李翔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次性尿布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 该一次性 尿布具有包括固定部(27)、 。
2、抓手部(29)以及中间 部 (28) 的固定带 (21) ; 抓手部 (29) 具有第一固 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抓手部 (29) 以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处于 内侧的方式折回 ; 在中间部 (28) 上, 在折回后的 抓手部(29)的前后方向(y)的两侧以与折回后的 抓手部(29)分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粘合部(33) ; 中间部 (28) 以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处于内侧的 方式在第二折痕 (32) 处折回, 从而用第一粘合部 (33) 将中间部 (28) 临时固定于尿布主体 (2), 从 而提供了一种能够在使用前恰当地维持固定带的 折叠。
3、状态的一次性尿布。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33713 U CN 204133713 U 1/1 页 2 1. 一次性尿布, 该一次性尿布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 在尿布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 侧安装有固定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包括 : 固定部, 该固定部形成于带基材的一端, 并安装在所述尿布主体上 ; 抓手部, 该抓手部形成于所述带基材的另一端 ; 中间部, 该中间部位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抓 手部之间, 所述抓。
4、手部包括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定器具, 该第二固定器具以与所述第一固定器 具分开的方式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器具更靠近尿布主体侧的位置, 所述抓手部在第一折 痕处以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定器具处于内侧的方式折回, 该第一折痕形成于所述第 一固定器具和所述第二固定器具之间, 在所述中间部上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所述第一粘合部在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的所述前 后方向的两侧, 并以与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分开的方式设置, 所述中间部以使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处于内侧的方式在第二折痕处折回, 从而通过所 述第一粘合部将所述中间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尿布主体, 该第二折痕形成在比所述折回后的 抓手部的顶端更靠近所述尿布主体侧。
5、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部上设置有第二粘合部, 该第二粘合部设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比所述折 回后的抓手部的顶端更靠近所述尿布主体侧的位置, 所述中间部在所述第二折痕处折回, 从而用所述第一粘合部和所述第二粘合部将所述 中间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尿布主体。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粘合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粘合部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并设置在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整体 上。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6、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抓手部上设置有第三粘合部, 该第三粘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所述第 一折痕之间, 所述抓手部在所述第一折痕处折回, 从而通过所述第三粘合部将所述抓手部临时固定 于所述中间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粘合部在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所述第一折痕之间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 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基材为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 50g/m2以上的无纺布。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次性尿布,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所。
7、述第二固定器具为尼龙搭扣或者粘合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133713 U 2 1/8 页 3 一次性尿布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尿布, 具体地, 涉及设置有固定带的开放型的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 为人们所熟知的是, 在尿布主体上安装有固定带的开放型(带型)的一次性 尿布。 在有些情况下, 这样的一次性尿布会在尿布使用前将固定带折叠, 以使固定带不成为 障碍。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中公开有如下的一次性尿布, 该一次性尿布为在尿布主体的宽度 方向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的一次性尿布, 其中, 固定带具有 : 固定部, 其形成于带基材的一 端, 并被安装。
8、于尿布主体 ; 抓手部, 其形成于带基材的另一端 ; 中间部, 其位于固定部和抓 手部之间 ; 抓手部具有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定器具, 第二固定器具以与第一固定器具分 开的方式设置于比第一固定器具更靠近尿布主体侧的位置 ; 固定带以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 固定器具处于内侧的方式使抓手部在第一折痕处折回, 并且, 在形成于中间部的第二折痕 处使折回后的抓手部处于内侧地进一步折回 ; 固定带于在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处于折回后 的状态下, 利用设置在中间部的粘合部使固定带临时固定于尿布主体。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13 153816 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
9、5 在上述那样的开放型的一次性尿布中, 优选在使用前为了使操作性良好而恰当地 维持固定带的折叠状态。 在这点上, 优选固定带在尿布的使用前不容易解除折叠后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使用前恰当地维持固定 带的折叠状态的一次性尿布。 0006 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具有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 在尿 布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安装有固定带, 所述固定带包括 : 固定部, 该固定部形成于带基 材的一端, 并安装在所述尿布主体上 ; 抓手部, 该抓手部形成于所述带基材的另一端 ; 中间 部, 该中间部位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抓手部之间, 所述抓手部包括。
10、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 定器具, 该第二固定器具以与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分开的方式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器具更 靠近尿布主体侧的位置, 所述抓手部在第一折痕处以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定器具处 于内侧的方式折回, 该第一折痕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所述第二固定器具之间, 在所 述中间部上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所述第一粘合部在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的所述前后方向的 两侧, 并以与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分开的方式设置, 所述中间部以使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 处于内侧的方式在第二折痕处折回, 从而通过所述第一粘合部将所述中间部临时固定于所 述尿布主体, 该第二折痕形成在比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的顶端更靠近所述尿布主体侧的位 。
11、置。 000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中, 固定带的抓手部在第一折痕处折回, 并且固定带 的中间部在第二折痕处折回, 在中间部上, 在折回后的抓手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以与折回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3 2/8 页 4 后的抓手部分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利用第一粘合部将中间部和尿布主体临时固 定。 因此, 固定带即使在中间部和折回后的抓手部之间的台阶部分产生变形, 也能够由第一 粘合部和折回后的抓手部分开的部分吸收由该变形产生的力, 第一粘合部的临时固定不容 易被解除。 0008 优选第一粘合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沿着宽度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通过这样 设置第一粘合部,。
12、 固定带的折回后的抓手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被临时固定在宽度方向上较 大的范围内, 第一粘合部的临时固定不容易意外被解除。 0009 优选的是在所述中间部上设置有第二粘合部, 该第二粘合部设置在所述宽度方向 上的比所述折回后的抓手部的顶端更靠近所述尿布主体侧的位置, 所述中间部在所述第二 折痕处折回, 从而用所述第一粘合部和所述第二粘合部将所述中间部临时固定于所述尿布 主体。只要这样设置第二粘合部, 抓手部在折回后的状态下容易被恰当地保持在中间部和 尿布主体之间。其结果, 容易在尿布的使用前维持固定带折叠后的状态。 0010 优选第二粘合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设置在中间部的前后方向的整体上。 只要这。
13、 样设置第二粘合部, 能够将中间部更稳定地临时固定于尿布主体。 0011 优选的是, 在所述抓手部上设置有第三粘合部, 该第三粘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 定器具和所述第一折痕之间, 所述抓手部在所述第一折痕处折回, 从而通过所述第三粘合 部将所述抓手部临时固定于所述中间部。只要这样在抓手部上设置有第三粘合部, 在尿布 的使用前第一固定器具和第二固定器具不容易意外地与其他部件接合, 以利于尿布的操作 性。另外, 利用第三粘合部来保持第一折痕处的折回, 因此, 恰当地维持将固定带折叠后的 状态。 0012 所述第三粘合部在所述第一固定器具和所述第一折痕之间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 伸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地。
14、设置有多个。通过这样设置第三粘合部, 折回后的抓手部被 临时固定于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较大的范围内, 折回后的抓手部相对于中间部的上浮变 小, 容易防止第一粘合部的临时固定被意外解除。 0013 优选所述带基材为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 50g/m2以上的无纺布。只要带基材这样 构成, 带基材就具有充分的刚性, 带基材不容易变形, 因此, 固定带的临时固定不容易被意 外解除。另外, 优选固定器具由尼龙搭扣或者粘合带构成。 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中, 固定带的抓手部在第一折痕处折回, 并且, 固定 带的中间部在第二折痕处折回, 在中间部上, 在折回后的抓手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以与折 回后的抓。
15、手部分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利用第一粘合部将中间部和尿布主体临时固 定。 因此, 固定带即使在中间部和折回后的抓手部之间的台阶部分产生变形, 也能够利用第 一粘合部和折回后的抓手部分开的部分吸收由该变形产生的力, 第一粘合部的临时固定不 容易被解除。因此, 在尿布的使用前恰当地维持固定带的折叠状态, 提高尿布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表示从顶片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的俯视图。 0016 图 2 表示图 1 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剖视图。 0017 图 3 表示图 1 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带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0018 图 4 表示图 3 的剖视图。 说 明 书 CN 2。
16、04133713 U 4 3/8 页 5 0019 图 5 表示图 3 的剖视图。 0020 图 6 表示将图 3 所示的固定带在第一折痕处折回后的状态。 0021 图 7 表示图 6 的剖视图。 0022 图 8 表示将图 6 所示的固定带进一步在第二折痕处折回后的状态。 0023 图 9 表示图 8 的剖视图。 0024 图 10 表示图 8 的剖视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 : 一次性尿布 0027 2 : 尿布主体 0028 3 : 顶片 0029 4 : 底片 0030 5 : 吸收性芯 0031 21 : 固定带 0032 22 : 带基材 0033 25 : 第一。
17、固定器具 0034 26 : 第二固定器具 0035 27 : 固定部 0036 28 : 中间部 0037 29 : 抓手部 0038 31 : 第一折痕 0039 32 : 第二折痕 0040 33 : 第一粘合部 0041 34 : 第二粘合部 0042 35 : 第三粘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此外,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附 图所示的实施方式。 0044 在图1图10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尿布的一例。 图1表示从顶片侧观察 一次性尿布的俯视图, 图 2 表示图 1 所示的一次性尿布的剖视图。图 3 表示图 1 所 示的一次性尿布的固定带。
18、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图 4 表示图 3 的剖视图, 图 5 表示图 3 的剖视图。图 6 表示将图 3 所示的固定带在第一折痕处折回后的状态, 图 7 表示图 6 的剖视图。图 8 表示将图 6 所示的固定带进一步在第二折痕处折回后的状态, 图 9 表示图 8 的剖视图, 图 10 表示图 8 的剖视图。在本申请的图中, 箭头 x 表示 宽度方向, 箭头 y 表示前后方向, 与由箭头 x、 y 形成的面相垂直的方向表示为厚度方向 z。 此外, 在图 1 中, 附图的上侧相当于尿布的前侧, 附图的下侧相当于尿布的后侧。 0045 一次性尿布1具有尿布主体2和固定带21, 该固定带21安装于尿布主。
19、体2的宽度 方向 x 的两侧。尿布主体 2 具有前侧部、 后侧部以及位于前侧部和后侧部之间的大腿部, 固 定带 21 安装于尿布主体 2 的后侧部的两侧。一次性尿布 1 在穿戴时, 大腿部接触穿戴者的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5 4/8 页 6 裆, 通过使固定带 21 接触穿戴者的腰围并在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接合, 从而使一次性尿布 1 形成为短裤形状来使用。例如, 在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固定对应部 10, 通 过将固定带 21 接合在固定对应部 10 上, 来穿戴尿布。 0046 一次性尿布 1 具有前后方向 y 和宽度方向 x。前后方向 y 相当于在穿。
20、戴有一次性 尿布时沿着穿戴者的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 x 是指与一次性尿布处于同一面 上并与前后方向 y 正交的方向, 相当于在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的左右方向。另外, 在 本实用新型中, 一次性尿布的肌肤侧是指朝向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的肌肤的一侧, 一次性尿布的外侧是指朝向与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相反的一侧的那一侧。 0047 前侧部相当于接触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的腹侧的部分, 后侧部相当于接触 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的背侧的部分。大腿部位于前侧部和后侧部之间, 相当于接触 穿戴者的裆的部分。 0048 尿布主体 2 具有顶片 3、 底片 4 以及配置在顶片 3 和底。
21、片 4 之间的吸收性芯 5。顶 片 3 是位于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一侧的片, 底片 4 是与穿戴有一次性尿布的穿戴者 相反的一侧, 即位于外侧的片。穿戴者所排泄的尿等透过顶片 3 而被吸收性芯 5 容纳。底 片 4 用于防止排泄物漏到外部。 0049 优选顶片 3 具有透液性, 能够采用例如由纤维素、 人造丝、 棉等亲水性纤维形成的 无纺布、 由聚烯烃 ( 例如聚丙烯、 聚乙烯 )、 聚酯 ( 例如 PET)、 聚酰胺 ( 例如尼龙 ) 等疏水性 纤维形成的无纺布且疏水性纤维的表面通过界面活性剂进行亲水化而成的无纺布等。另 外, 作为顶片 3, 也能够采用纺织布、 编织布、 有孔树脂薄膜等。
22、。 0050 优选底片4具有不透液性, 能够采用由聚烯烃(例如聚丙烯、 聚乙烯)、 聚酯(例如 PET)、 聚酰胺 ( 例如尼龙 ) 等疏水性纤维形成的无纺布、 树脂薄膜等。另外, 作为底片 4, 也 能够采用无纺布与薄膜的层叠体。在本实用新型中, 不透液性也包含拨水性的意思。 0051 吸收性芯 5 没有特别限定, 只要包含能够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吸收性材料即可。作 为吸收性芯5, 能够采用例如将吸收性材料成形成预定形状的成形体。 吸收性芯也能够由纸 张 ( 例如棉纸、 薄纸 )、 透液性无纺布等包覆片覆盖。作为吸收性材料, 列举出例如纸浆纤 维等亲水性纤维、 聚丙烯酸系、 聚天冬氨酸系、 纤维。
23、素系、 淀粉 聚丙烯腈系等的吸水性树脂 等。另外, 也能够在吸收性材料中含有聚乙烯、 聚丙烯等聚烯烃纤维、 PET 等聚酯纤维、 聚酰 胺纤维等热熔接性纤维。为了提高与尿等的亲和性, 上述热熔接性纤维也能够利用界面活 性剂等进行亲水化处理。 0052 从提高尿等的吸收速度这一点考虑, 优选吸收性材料含有亲水性纤维。 另外, 从提 高吸收容纳量这一点考虑, 优选吸收性材料含有吸水性树脂。 因而, 优选吸收性芯含有亲水 性纤维 ( 特别是纸浆纤维 ) 和吸水性树脂。在该情况下, 优选采用例如在亲水性纤维的集 合体中混合或散布有吸水性树脂而成的吸收性芯。 0053 吸收性芯 5 的形状 ( 俯视形状。
24、 ) 并没有特别限定。吸收性芯 ( 或者构成吸收性芯 的成形体 ) 的形状能够根据用途适当地设定, 列举出例如长方形、 沙漏形、 葫芦形、 羽子板 形等。此外, 从使吸收性芯即便被穿戴者的大腿部夹着而受沿着宽度方向的压迫也不容易 变形这一点考虑, 优选吸收性芯形成为大致沙漏形。 0054 优选的是, 在尿布主体 2 上, 在顶片 3 的宽度方向 x 的两侧接合有向顶片 3 的宽度 方向 x 的外侧延伸的不透液性的侧片 6。另外, 优选这样设置的侧片 6 在顶片 3 的宽度方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6 5/8 页 7 向 x 的两侧形成立起侧翼 7。在该情况下, 优选的是, 。
25、在侧片 6 上, 如图 2 所示, 在比与顶片 3 之间的接合部 9 更靠近宽度方向 x 的内侧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 y 延伸的立起用弹性部件 8, 由于立起用弹性部件8的收缩力而使侧片6的内侧端立起, 能够形成立起侧翼7。 通过设 置有立起侧翼7, 能够防止尿等的侧漏。 立起侧翼7的前后方向y的端部的内表面也能够接 合在顶片 3 上, 由此, 在穿戴尿布时立起侧翼 7 容易朝向穿戴者的肌肤立起。 0055 如上所述在采用无纺布作为各片的情况下, 作为无纺布, 优选采用纺粘无纺布、 热 风无纺布、 点熔无纺布、 熔喷无纺布、 气流成网无纺布、 SMS 无纺布等。各片的每单位面积的 质量优选为 1。
26、0g/m2以上, 更优选为 12g/m2以上, 另外, 优选为 40g/m2以下, 更优选为 30/m2 以下。 0056 优选的是, 在尿布主体 2 上, 分别在宽度方向 x 的两侧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 y 延伸 的腿围弹性部件 11( 参照图 1)。通过设置有腿围弹性部件 11, 在穿戴者的腿围形成褶裥, 从而提高腿围的贴合性, 或者能够防止侧漏。 0057 也可以是, 在尿布主体 2 上, 在前后方向 y 的端部设置有沿着宽度方向 x 延伸的腰 用弹性部件12。 由于腰用弹性部件12的收缩力而形成沿着穿戴者的腰围的腰褶裥, 能够防 止来自脊背侧、 腹部侧的尿等排泄物的泄漏。 0058 作为。
27、各弹性部件, 能够使用聚氨酯丝、 聚氨酯薄膜、 天然橡胶等通常在一次性尿布 所采用的弹性伸缩材料。优选弹性部件以拉伸状态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固定。将例如 线密度 40dtex 1240dtex 的聚氨酯丝拉伸为倍率 1.1 倍 5.0 倍来配设并固定。作为粘 接剂, 优选采用橡胶系的热熔粘接剂。此外, 所述倍率以非拉伸状态为 1.0 倍。 0059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固定带 21 是在带基材 22 上设置有固定器具 25、 26 而构成的。 带基材 22 具有用于设置固定器具 25、 26 的第一面 23 和位于与第一面 23 相反的一侧的第 二面 24。固定带 21 具有固定部 。
28、27、 抓手部 29 和中间部 28, 固定部 27 形成于带基材 22 的 一端, 并被安装于尿布主体2 ; 抓手部29形成于带基材22的另一端 ; 中间部28于固定部27 和抓手部 29 之间。 0060 作为带基材 22, 能够采用无纺布、 纺织布、 编织布、 树脂薄膜、 或者它们的层叠体 等。此外, 出于提高带基材 22 与底片 4 等之间的粘接性这一点, 优选带基材 22 由纺织布、 编织布或者无纺布构成, 更优选由无纺布构成。 0061 在无纺布用于带基材 22 的情况下, 能够采用纺粘无纺布、 热风无纺布、 点粘无纺 布、 熔喷无纺布、 气流成网无纺布、 SMS 无纺布等, 作为。
29、带基材 22, 优选采用纺粘或者 SMS 无 纺布, 更优选采用纺粘无纺布。 只要采用这样的无纺布, 就容易获得高强度的带基材。 另外, 优选带基材 22 所用的无纺布被压花加工, 由此, 对带基材赋予刚性, 提高固定带的操作性。 0062 带基材 22 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优选为 50g/m2以上, 更优选为 55g/m2以上, 另外, 优选为 100g/m2以下, 更优选为 85g/m2以下。只要带基材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 50g/m2 以上, 则带基材具有充分的刚性, 带基材不容易变形。只要带基材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 100g/m2以下, 则带基材不会变得过厚, 操作性较高。 0063 固。
30、定部 27 是形成于带基材 22 的一端并安装于尿布主体 2 的部分。固定部 27 利 用粘接剂、 热熔接、 超声波熔接等接合方法固定于尿布主体 2。 0064 抓手部 29 是形成于带基材 22 的另一端的部分, 在抓手部 29 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器 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在附图中, 在一个固定带 21 上设置有两个抓手部 29, 抓手部 29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7 6/8 页 8 既能够针对 1 个固定带 21 仅设置有 1 个, 也能够设置有 3 个以上。 0065 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设置在带基材 22 的第一面 23。另外, 第二。
31、固 定器具 26 以与第一固定器具 25 分开地设置在比第一固定器具 25 更靠近尿布主体 2 侧的 位置。优选的是, 在固定带 21 中, 在带基材 22 的第二面 24 上不设置固定器具, 另外, 优选 固定器具仅设置于抓手部 29。 0066 作为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能够采用尼龙搭扣、 粘合带。第一固定 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以能够相对于设置在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的固定对应部 10 装 卸的方式形成。作为尼龙搭扣, 能够采用钩、 毛圈、 拉链的钩部件、 毛圈部件。在采用尼龙搭 扣的钩部件作为固定器具 25、 26 的情况下, 也能够在尿布主体 2 的。
32、前侧部的外侧面设置有 尼龙搭扣的毛圈部件作为固定对应部 10, 或者由作为毛圈部件发挥功能的材料 ( 例如无纺 布、 纺织布、 编织布等 ) 构成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的外侧面, 将其作为固定对应部 10。在采 用粘合带作为固定器具 25、 26 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的外侧面设置有树 脂薄膜作为固定对应部 10, 或者由树脂薄膜构成尿布主体 2 的前侧部的外侧面, 将其作为 固定对应部10。 尼龙搭扣的钩部件构成为从例如基台突出有多个锚形、 钩形、 蘑菇形等形状 的钩。 0067 中间部 28 是形成在固定部 27 和抓手部 29 之间的部分。中间部 28 是位于固定部 。
33、27和抓手部29之间的部分, 且相当于未安装于尿布主体2并且未设置有固定器具25、 26的 部分。固定部 27 和中间部 28 由带基材 22 安装于尿布主体 2 的部分的宽度方向 x 的外侧 缘区分开。抓手部 29 和中间部 28 由第二固定器具 26 的尿布主体 2 侧的侧缘 ( 宽度方向 x 的内侧缘 ) 区分开。 0068 在使用前, 如图 8 至图 10 所示, 固定带 21 在第一折痕 31 和第二折痕 32 处折回, 被折叠成与尿布主体 2 重叠。然后, 折叠后的固定带 21 至少被第一粘合部 33 临时固定, 而 保持折叠后的状态。具体而言, 抓手部 29 的第一折痕 31 形。
34、成在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 定器具 26 之间 ( 参照图 3 和图 4), 抓手部 29 以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26 处于 内侧的方式在第一折痕 31 折回 ( 参照图 6 和图 7)。此外, 优选第一折痕 31 形成在离第二 固定器具 26 比离第一固定器具 25 近的位置, 例如沿着第二固定器具 26 的宽度方向 x 的外 侧缘形成。还在中间部 28 上, 在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的前后方向 y 的两侧以与折回后的抓 手部 29 分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33( 参照图 6 和图 7)。并且, 中间部 28 通过使折回 后的抓手部29处于内侧的方式在第二折痕32处。
35、折回, 从而利用第一粘合部33将中间部28 临时固定于尿布主体 2( 参照图 8 图 10), 该第二折痕 32 形成于比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的 顶端 30 更靠近尿布主体 2 侧的位置。例如, 第二折痕 32 沿着尿布主体 2 的宽度方向 x 的 外侧缘形成。 0069 一次性尿布 1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在固定带 21 上设置有第一粘合部 33, 固定带 21 的第一粘合部 33 中的中间部 28 和尿布主体 2 之间的临时固定不容易被意外解除。在抓手 部 29 在第一折痕 31 处折回后的状态下, 在中间部 28 和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之间产生台阶, 但在该情况下, 如果例如第一粘合部3。
36、3与折回后的抓手部29未分开地设置, 作为第一粘合 部 33 处的中间部 28 和尿布主体 2 之间的临时固定容易马上解除。例如在搬运尿布时等对 尿布施加负荷, 若在中间部28和折回后的抓手部29之间的台阶部分产生变形, 则由于该变 形而使中间部 28 和尿布主体 2 之间的间隙变宽, 第一粘合部 33 处的临时固定容易马上解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8 7/8 页 9 除。相对于此, 只要第一粘合部 33 与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分开地设置, 则即使在中间部 28 和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之间的台阶部分产生变形, 也能够由第一粘合部 33 和折回后的抓手 部 29 分开的部。
37、分吸收由该变形产生的力, 使第一粘合部 33 的临时固定不容易被解除。 0070 另外, 通过将第一粘合部33与折回后的抓手部29分开地设置, 能够防止第一固定 器具25、 第二固定器具26的固定力或者卡合力因第一粘合部33的粘接剂而受损。 此外, 优 选的是, 在固定带 21 中, 抓手部 29 在第一折痕 31 处折回时, 在中间部 28 上, 在与第一固定 器具 25、 第二固定器具 26 重叠的位置不设置粘合部。 0071 优选第一粘合部 33 以与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分开 1mm 以上的方式设置, 更优选为 2mm 以上, 另外, 优选为 15mm 以下, 更优选为 12mm 以下。
38、。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粘合部 33, 第一 粘合部 33 的临时固定不容易被解除。 0072 第一粘合部 33 设置在带基材 22 的第一面 23。优选第一粘合部 33 沿着前后方向 y 延伸地设置, 例如沿着前后方向 y 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地设置。第一粘合部 33 的宽度并没 有特别限定, 但从在尿布的使用前恰当地保持第一粘合部 33 处的接合并在使用尿布时能 够用手简单地解除第一粘合部33的接合这点考虑, 优选第一粘合部33的宽度为例如0.2mm 以上, 更优选为 0.4mm 以上, 另外, 优选为 3mm 以下, 更优选为 2mm 以下。优选第一粘合部 33 由热熔粘接剂形成, 更优选使用橡胶。
39、系的热熔粘接剂。此外, 对于后述的第二粘合部 34、 第 三粘合部 35 也同样适合。 0073 优选第一粘合部33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并沿着宽度方向x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通 过这样设置第一粘合部 33, 固定带 21 的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的前后方向 y 的两侧被临时固 定在宽度方向 x 上的较大的范围内, 第一粘合部 33 的临时固定不容易被意外解除。 0074 优选的是, 在中间部 28 上, 在宽度方向 x 上的比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的顶端 30 更 靠近尿布主体 2 侧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粘合部 34。具体而言, 优选第二粘合部 34 设置在 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的顶端 30 和第。
40、二折痕 32 之间。在该情况下, 中间部 29 通过在第二折 痕 32 处折回, 被第一粘合部 33 和第二粘合部 34 临时固定于尿布主体 2。只要这样设置第 二粘合部34, 抓手部29在折回后的状态下容易恰当地保持在中间部28和尿布主体2之间。 其结果, 在尿布的使用前容易维持固定带 21 折叠后的状态。 0075 第二粘合部 34 既能够沿着前后方向 y 连续地设置, 也能够断续地设置。例如, 第 二粘合部 34 连续地设置在中间部 28 的前后方向 y 的整体上, 就能够更稳定将中间部 28 临 时固定于尿布主体2。 另外, 附图中虽未示出, 但第二粘合部34也能够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 。
41、并沿着宽度方向 x 排列地设置有多个。 0076 优选的是, 在抓手部 29 上, 在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一折痕 31 之间设置有第三粘 合部 35。抓手部 29 通过在第一折痕 31 处折回, 用第三粘合部 35 将抓手部 29 临时固定于 中间部 28。在该情况下, 优选第一折痕 31 设置在离第二固定器具 26 比离第三粘合部 35 近 的位置。另外, 对于第三粘合部 35, 在将抓手部 29 在第一折痕 31 折回时, 第三粘合部 35 以 不与第二固定器具 26 重叠的方式设置。通过这样在抓手部 29 上设置有第三粘合部 35, 在 尿布的使用前第一固定器具 25 和第二固定器具。
42、 26 不容易意外地与其他部件接合, 从而提 高尿布的操作性。另外, 由于第一折痕 31 的折回利用第三粘合部 35 保持, 因此能够恰当地 维持固定带 21 折叠后的状态。 0077 此外, 在附图中虽未示出, 第三粘合部35也能够在第一固定器具25和第一折痕31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9 8/8 页 10 之间沿着前后方向 y 延伸并沿着宽度方向 x 排列地设置有多个。通过这样设置第三粘合部 35, 折回后的抓手部 29 被临时固定在中间部 28 的宽度方向 x 上的较大的范围内, 折回后的 抓手部 29 相对于中间部 28 的上浮变小, 能够容易地防止第一粘合部 33。
43、 的临时固定被意外 解除。优选第三粘合部 35 连续地设置在前后方向 y 上, 更优选连续地设置在各抓手部 29 的前后方向 y 的整体上。 0078 优选在抓手部 29 在第一折痕 31 处折回后的状态下, 第一粘合部 33 和第三粘合部 35 在宽度方向 x 上位于彼此错开的位置。更优选的是, 在抓手部 29 在第一折痕 31 处折回 后的状态下, 第一粘合部 33 位于比第三粘合部 35 更靠近尿布主体 2 侧的位置。这样设置 第一粘合部 33 和第三粘合部 35, 就能够在将固定带 21 折叠后的状态下, 使抓手部 29 和中 间部 28 之间的间隙、 中间部 28 和尿布主体 2 之。
44、间的间隙变窄, 使手指、 其他部件不会意外 地钩挂于折叠后的固定带 21。 0079 在使用尿布时, 如图 8 所示那样从固定带 21 折叠后的状态解除第一粘合部 33 的 临时固定 ( 根据需要也解除第二粘合部 34 的临时固定 ), 从而第二折痕 32 处的折回展开, 成为图 6 所示那样的状态。并且, 根据需要解除第三粘合部 35 的临时固定, 固定带 21 的在 第一折痕 31 处的折回展开, 成为图 3 所示那样的状态。在将固定带 21 这样展开后的状态 下, 通过使尿布主体 2 接触穿戴者的裆, 使固定带 21 的固定器具 25、 26 与设置在尿布的前 侧部的固定对应部 10 接合, 从而能够穿戴一次性尿布 1。 说 明 书 CN 204133713 U 10 1/5 页 11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33713 U 11 2/5 页 12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33713 U 12 3/5 页 1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33713 U 13 4/5 页 14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33713 U 14 5/5 页 15 图 8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33713 U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