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一次性穿戴品,特别指一种内面能让穿戴者贴身穿着的一次性穿戴品。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次性穿戴品有各种方案。
例如,图10a的立体图与沿着图10a的线B1-B1切断的剖面图10b所示的手套101,其无纺布102在熔敷部位105上进行了结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9858号公报。
为了治疗与预防手部的湿疹、斑疹、开裂、皲裂,有时会穿戴手套形状的一次性穿戴品。
用于此类用途时,在穿戴过程中为了皮肤使不干燥,且保持不闷热的适当湿度,所以,一次性穿戴品要具有适当的透气性。此外,还希望即使在睡眠等长时间穿戴时,也不会有紧贴肌肤、产生发粘的感觉,而是舒适的肌肤触感。
此外,在肌肤上涂抹有凡士林、护肤膏、软膏等膏剂的状态下,如果膏剂的粘附造成一次性穿戴品与肌肤紧密结合,膏剂会附着在一次性穿戴品上,并从肌肤上脱落,导致膏剂的效果将降低。因此,希望膏剂脱落量尽量少。
但是,仅仅使用无纺布的话,如果适当地调整透气性,则难以确保其强度。此外,由于无纺布含有纤维,纤维的绒毛会产生刺痒,很难使肌肤产生舒适的触感。而且无纺布会通过膏剂与肌肤过度紧密结合,使膏剂易被纤维擦除,从肌肤上脱落下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透气性并确保适当湿度的、肌肤接触感舒适的、且可抑制膏剂被从穿戴者肌肤上擦除的一次性穿戴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次性穿戴品,其内面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其特征在于:该穿戴品具有所述内面和与内面相对的外面,它至少具有复合层,由第一层和第二层构成;(a)、第一层具有第一及第二主面,形成有贯通所述的主面之间通孔的第一层;及
(b)、第二层具有一对主面,在所述主面之间可以通气,由疏水性材料构成;且其与所述第一层的第一主面结合;其中,所述第一主面具有疏水性;其中,
所述的一次性穿戴品在被穿戴者穿戴时,该穿戴品为袋状形状、或碗状形状、或筒状形状;所述复合层的第一层的第一主面可与穿戴者肌肤接触;并且所述穿戴品的外面包含所述复合层的第二层的主面之一。
穿戴一次性穿戴品时,所述构成可使从肌肤上蒸发的水分(水蒸气)从第一层的通孔一端进入通孔的空间,并保持在通孔的空间中;其与通孔另一端相邻的第二层可以透气,因此可以调整透气性,以使通孔的空间内保持适当的湿度。即,通过调整透气性,可以防止过度透气而造成肌肤干燥以及与透气不足造成的闷热,以保持肌肤滋润。
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第一层的第一主面具有疏水性,因此与膏剂的亲和性优良;同时其表面张力低,容易从肌肤上剥离。因此,通过调整第一层上所形成的通孔的形状、尺寸、分布等,第一层的第一主面不会与穿戴者的肌肤紧密接触,也不会产生发粘的感觉,而具有舒适的接触感。
当穿戴者的肌肤上涂有护肤膏、软膏等油类膏剂时,第一层的第一主面由于通孔的开口使表面积减少,因此膏剂在第一层的第一主面上附着的量会减少,故可以抑制从穿戴者的肌肤上除去膏剂。
优选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第一主面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度在85度以上。此时,第一层的第一主面会发挥适当的疏水性。
优选所述第一层使用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为85度以上的聚烯烃树脂制的片材制成。
优选形成所述的第一层的所述的片材,由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制成。
优选所述通孔在所述第一层的第一主面形成的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在所述第一层的第二主面上形成的第二开口的面积。所述第一开口分别有相当于直径为280~1400μm 的圆形的面积。所述第一主面上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分布密度为50~400个/cm2。此时,通过形成通孔,可以调整第1主面的接触角度。
优选上述第二层利用微多孔质的薄膜、织布、针织布或者无纺布构成。
所述的复合层中,按照JIS L 1096测定的透气度为5~2000cm3/cm2·S,按照JIS L 1092测定的所述的第一层的防水度为3级以上。
优选所述的第二层由聚烯烃系树脂制成。按照JIS L 1096测定的透气度为5~2000 cm3/cm2·S,按照JIS L 1092测定的所述的第一层的防水度为3级以上。
优选所述的第二层,由聚丙烯纤维制成的无纺布形成。
优选一种方案是,上述第一层的上述第二主面上结合有上述第二层的复合层相互重合或者折叠为两折,以便上述复合层的上述第一层的上述第1主面之间相对。
优选另一种方案是,一次性穿戴品在穿戴时形成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袋状,所述的第一层的所述第一主面而形成所述的内面。此时,一次性穿戴品为手套或者袜子等袋状用品而穿戴。而且,当不穿戴时,也可以将其折叠,形成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袋状。此外,另一端可以具有开口,也可以不具有开口。
优选其它的方案,一次性穿戴品在穿戴时形成为碗状,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第一主面而形成所述的内面。此时,一次性穿戴品为覆盖脸部或者脚后跟等型状而穿戴。而且,当不穿戴时,也可以进行折叠,形成为碗状。
优选其它的方案,在穿戴时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的第一主面而形成所述的内面。此时,一次性穿戴品为覆盖膝部或者肘部等型状而穿戴。而且,当不穿戴时,也可以将其折叠,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可以调整透气性,以使其保持适当的湿度,具有舒适的接触感,可以抑制从穿戴者的肌肤上擦除膏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1穿戴时的剖面图。
图4a为实施例1复合层的放大剖面图;图b为实施例1第一层的放大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2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是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3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a、图8b为本发明是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4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是一次性穿戴品实施例5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a为传统一次性穿戴品的立体图;图10b为传统一次性穿戴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次性穿戴品10进行说明。
图1是一次性穿戴品10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X-X进行切断后的剖面图。图3是穿戴一次性穿戴品10时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一次性穿戴品10为手套形状。如图1及图2所示,除了手腕部分以外,形成为手形的第一及第二复合层11a、11b均沿着外周边缘相互结合,形成有结合部位10x。而且,也可以将一片复合层进行对折结合,形成手套形状来代替将两片复合层重叠后结合。穿戴时,形成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袋状。而且,在不穿戴时,也可以将其折叠,形成为一端具有开口的袋状。此外,另一端的手指部分可以具有开口,也可以不具有开口。
在以结合部位10x包围的内侧部分10y上,相对的第一及第二复合层11a、11b未结合在一起。穿戴一次性穿戴品10时,如图3所示,将手2插入内侧部分10y的复合层11a、11b之间。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复合层11a、11b上,第一层12与第二层14结合在一起。
第一层12具有第一主面12p、12s与第二主面12q、12t。第一及第二复合层11a、 11b在重合为各个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12s相对的状态下,在结合部位10x中结合在一起。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12s,如图3所示,在内侧部分10y上与穿戴者的手2肌肤接触。
第二层14与第一层12的第二主面12q、12t结合在一起。第二层14具有一对主面14p、14q、14s、14t。第二层14可以在主面14p、14q、14s、14t之间进行透气。第二层14由疏水性材料制成。一次性穿戴品10包含有内层12p、12s和外层14q、14t;所述的内层12p、12s贴着穿戴者2的皮肤;所述的外层14q、14t在内层12p、12s的对面;且所述一次性穿戴品10的外层14q、14t包含复合层11a、11b的第二层14的主面 14p、14q;14s、14t的其中一个主面14q、14t。
如图4b所示,第一层12优选使用在树脂薄膜上形成有多个通孔12x的有孔薄膜。而且,在图1~图3中,省略了图示通孔12x。
图4a为复合层11a、11b的放大剖面图。图4b为第一层12的放大立体图。如图4 所示,在第一层12上形成有贯通主面12p、12q、12s、12t之间的多个通孔12x。利用通孔12x,在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12s上形成第一开口12m,在第一层12的第二主面12q、12t上形成第二开口12n。
通孔12x形成为近似圆锥台状,是一种倾斜孔,其剖面从第一开口12m向第二开口 12逐渐减少,形成为锥状。第一开口12m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12n。为了实现适当的透气性与舒适的接触感等,优选例如第一开口12m形成为具有相当于直径为280~1400μm 的圆形的面积。第一主面12p、12s中第一开口12m的分布密度优选为50~400个/cm2。
而且,第一层12上形成的通孔,可以采用增减剖面的从第一开口12m向第二开口 12n的桶状、鼓状等任意形状。
在第一层12的第二主面12q、12t侧形成有凹凸形状,从而将会保持从肌肤中蒸发的水分(蒸汽),因此保持湿度的保湿效果会提高。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层12的第二主面12q、12t侧形成为平面。此时也将在通孔中保持蒸汽。
在第一层12中,至少第一主面12p、12s具有疏水性。具体来说,第一层2的第一主面12p、12s优选形成为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在85度以上。
该接触角是按照JIS K 2396,以θ/2法测定的值。例如进行如下测定:首先将试样的片材切为1.5~2cm的四方形,配置在接触角测定装置(商品名:FTA-100,First Ten Angstrom公司制造)的测定部位上。然后,从设置在接触角测定装置上的注射器中,使 1.5μL的标准液滴标准样本与试样接触,利用液滴法测定经过1、3、5、10分钟后测定各动态接触角(液滴供给速度:0.5μL/秒,滴下量:1.5μL),利用接触角装置进行解析。
第一层12优选采用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在85度以上的树脂,例如:聚烯烃树脂、硅胶树脂、聚四氟乙烯、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丙烯树脂。
此外,即使是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不足85度的聚烯烃树脂(例如,聚乙烯树脂)、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85度)等材料,只要可以形成通孔,发挥接触角85度以上的疏水性,也可以采用。即,第一层 12优选采用与生理食盐水的接触角在85度以上的聚烯烃树脂性有孔薄膜,特别优选采用可以得到适度的柔软性的聚乙烯树脂制有孔薄膜。
此时,优选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密度范围:930~970kg/m3)与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密度范围:910~930kg/m3),其中,特别优选低密度聚乙烯树脂。这是因为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本身的接触角为82°,通过形成通孔,可以得到希望的接触角(例如110°)。
第一层12与第二层14结合的复合层11a、11b形成为具有适当的透气度与防水度。
复合层11a、11b的主面12p、14q、12s、14之间的透气度优选为5~2000cm3/cm2·S。该透气度基于JIS L 1096中记载的A法(易碎形法),采用易碎型的纤维透气度试验仪进行测定。具体来说,在易碎型试验仪上安装试验片后,为了倾斜式气压计显示125Pa 的压力,利用加减电阻器调整进气风扇,根据此时垂直型气压计显示的压力与所使用气孔的种类,求出根据附表在上述试验仪中通过试验片的空气量[cm3/cm2·s],从而测定透气度。而且根据5次测定值的平均值来求出透气度。
复合层11a、11b的第一层12侧的防水度优选3级以上。该防水度基于JIS L 1092 中记载的防水度试验(喷雾试验),使用具备喷嘴的防水度试验装置进行测定,该喷嘴具有规定的能力(在25~30秒中喷洒250mL的水的能力)。具体来说,(1)将约20cm ×20cm的试验片安装在所述防水度试验装置的试验片保持框上,在规定时间25~30秒中利用所述喷嘴向该试验片上(第一层上)喷洒250mL的水;(2)从所述防水度试验装置台上将所述保持框拆下,进行规定的操作,将试验片上多余的水滴滴落后;(3)将保持框上安装的试验片的湿润状态与规定湿润状态的比较样品进行比较,评分,测定防水度。所述(2)中的规定操作是指将所述保持框的一端保持为水平,在将试验片的表面向下,将所述保持框的另一端顶住坚硬的物品的状态下,将所述试验片旋转180度的操作。而且,进行防水度试验时的温度设定为20±2度,测定使用的水为蒸馏水或者离子交换水。
第二层14可以使用具有透气性的疏水性材料,例如:微多孔质薄膜、织布、针织布或者无纺布制成。第二层14形成为具有适当的透气度与防水度。
第二层14的主面14p、14q、14s、14t之间的透气度优选为5~2000cm3/cm2·S。该透气度基于JIS L 1096中记载的A法(易碎形法),采用易碎型的纤维透气度试验仪进行测定。具体来说,在易碎型试验仪上安装试验片后,为了倾斜式气压计显示125Pa的压力,利用加减电阻器调整进气风扇,根据此时垂直型气压计显示的压力与所使用气孔的种类,求出根据附表在上述试验仪中通过试验片的空气量[cm3/cm2·s],从而测定透气度。而且,透气度根据5次测定值的平均值来求出。
第二层14的防水度优选3级以上。该防水度基于JIS L 1092中记载的防水度试验 (喷雾试验),使用具备喷嘴的防水度试验装置进行测定,该喷嘴具有规定的能力(在 25~30秒中喷洒250mL水的能力)。具体来说,(1)将约20cm×20cm的试验片安装在所述防水度试验装置的试验片保持框上,在规定时间25~30秒中利用所述喷嘴向该试验片上喷洒250mL的水;(2)从所述防水度试验装置台上将所述保持框拆下,进行规定的操作,将试验片上多余的水滴滴落后;(3)将保持框上安装的试验片的湿润状态与规定湿润状态的比较样品进行比较后评分,测定防水度。所述(2)中的规定操作是指将上述保持框的一端保持为水平,在将试验片的表面向下、将所述保持框的另一端顶住坚硬的物品的状态下,将所述试验片旋转180度的操作。而且,进行防水度试验时的温度设定为20±2度,测定使用的水为蒸馏水或者离子交换水。
第二层14可以采用片材制成,例如:可以使用由聚烯烃系树脂(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聚酯系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对苯二酸丁二醇酯、PPT等)、聚酰胺系树脂(例如尼龙6、尼龙66等)、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疏水性材料构成的无纺布或者微多孔质薄膜、编织物等的片材。其中,优选无纺布,更为优选由聚烯烃系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特别优选有聚丙烯纤维制成的无纺布。
用于第二层14的无纺布不限定特定的种类,可以使用各种湿式无纺布或者干式无纺布,例如:热胶无纺布、针头冲压无纺布、似纺粘结无纺布、熔喷无纺布、闪纺成网无纺布或者这些无纺布的复合产品等。所述复合型无纺布,例如:可以列举将熔喷无纺布与似纺粘结无纺布复合的、所谓的SMS无纺布或者SMMS无纺布等材料。此外,这些无纺布不限定于由疏水性合成纤维制成,例如,也可以使用在由棉布或者人造纤维等具有亲水性的纤维制成的材料上进行了防水材料的无纺布。
第二层14使用的无纺布,特别优选采用利用熔喷法得到的无纺布或者利用闪纺成网法得到的无纺布。熔喷式无纺布、闪纺成网式无纺布,例如:由纤维直径在20μm以下的超细纤维构成,因此与利用似纺粘结法等其他制造方法得到的无纺布相比,即使外观(面积)相同,但是可以减小纤维之间出现的间隙。其结果,保湿性会提高。
简单说明,熔喷式无纺布是向纺线喷嘴的出口喷出高温高压的空气,将纤维拉伸或者膜裂而得到的,由连续状的极细纤维构成。而且,熔喷式无纺布也可以与似纺粘结无纺布组合层叠为层状,作为所述的SMS无纺布或者SMMS无纺布用于第二层14。
此外,闪纺成网无纺布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将纤维形成聚合物均匀地溶解于低沸点溶剂中形成溶液后,从喷嘴中喷出该溶液,仅将所述溶剂急剧进行气化、膨胀,从而在将纤维形成聚合物拉伸的同时,使其固化得到的、由极细纤维制成的网状无纺布。
用于第二层14的无纺布也可以进行压延加工。该压延加工是指使用将温度调整为熔点以下的压延辊或者压花辊对无纺布进行加压处理的加工。通过压延加工,构成无纺布的部分纤维会热熔,且消除纤维之间形成的空隙,保持适当的形状,肌肤接触感也会更好。此外,通过压延加工,例如,可以形成点状图案,外观更漂亮。
下面对于制作一次性穿戴品10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层12使用了在聚乙烯制造的片材上形成有多个通孔的网状片材。网状片材将第一主面侧的第一开口与第二主面侧的第二开口之间的距离(厚度)设定为480μm。第一主面侧的开口直径为615μm,形成第一主面侧开口直径约为第二主面侧开口直径1.25 倍的倾斜孔的通孔12x。通孔12x的密度为200个/cm2,在网眼材料整体、即形成有小的第二开口的第二主面上,开口率、即通孔形成的开口面积比例约为40%。
第一层14,使用由聚丙烯纤维制成的无纺布。
为了尽量避免有损透气性,在相当于网状片材的第一层12的第二主面12q、12t的部分上要涂抹合成橡胶系的热熔胶,与用于形成第二层14的聚丙烯无纺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复合层11a、11b的复合片材。
在将网状片材作为内侧、且使其相对的两片复合片材重叠的状态下,沿着手形的外形通过热封进行熔敷、切断,形成具有结合部位10x的一次性穿戴品10。
而且,只要是可以形成结合部位10x,除了热封以外,还可以采用薄片熔敷、热熔胶粘结等形成结合部位10x。
在穿戴上述构成的一次性穿戴品10后,从肌肤上蒸发的水分(水蒸气)会从第一层12的通孔12x一端进入通孔12的空间后,保持在通孔12x的空间中。通孔12x相邻的第二层14可以透气,因此可以调整透气性,使通孔12x的空间保持适当的湿度。即,通过选择第一层12上形成的通孔12x的大小、形状、分布密度、第二层14的透气度等规格,可以调整透气性、防止过度透气造成的肌肤干燥与透气不足造成的闷热,保持肌肤滋润。
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12s具有疏水性,因此与膏剂的亲和性优良,同时表面张力低,可以容易从肌肤上剥离。因此,通过调整第一层12上形成的通孔12x的形状、尺寸、分布等,使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12s不会与穿戴者的肌肤紧密接触,也不会产生发粘的感觉,可以形成舒适的接触感。
而且,在穿戴者的肌肤上涂抹有护肤膏、软膏等膏剂时,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 12s由于通孔12x的开口12m、12n,表面积减少,膏剂附着在第一层12的第一主面12p、 12s上的量与不形成通孔时相比而有所减少。其结果,可以抑制从穿戴者的肌肤上擦除膏剂。
第二层14,采用疏水性材料制成,因此具有疏水性,将抑制水分附着。通过调整第二层14的防水度,可以防止闷热,进行适当的保湿。
通过使用复合层11a、11b,接近均等地构成一次性穿戴品10的整体内面,从而使整体内面的透气性、保湿性、肌肤接触感、抑制膏剂脱落等效果接近均等。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下面对实施例2的一次性穿戴品10k进行说明。
实施例2的一次性穿戴品10k的构成与实施例1的一次性穿戴品10几乎相同。下面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5及图6是与图2及图3相同的剖面图。如图5及图6所示,一次性穿戴品10k 的一侧(图中上侧)仅使用一层构造的第三层14k代替实施例1中一次性穿戴品10的第二复合层11a。一次性穿戴品10k的另一侧(图中下侧)为构成与实施例1中一次性穿戴品10相同的第一复合层11b。第三层14k与第一复合层11b之间形成为手形,除了手腕部分以外,沿着外周边缘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结合部位10x。
一次性穿戴品10k的第一复合层11b的第二层14与第三层14k的构成与实施例1 相同,分别具有主面14s,14t;14u,14v。
在由结合部位10x包围的内侧部分10y上,仅第三层14k与复合层11b连接。穿戴一次性穿戴品10k时,如图6所示,将手2伸入内侧部分10y的第三层14k与复合层11b 相对的内侧主面14u、12s之间。此时,第三层14k的内侧主面14u与复合层11b的第一层12主面12s,将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一次性穿戴品10k包含有内层14u、12s和外层14v、14t;所述的内层14u、12s贴着穿戴者2的皮肤;所述的外层14v、14t在内层14u、12s的对面;且所述的一次性穿戴品10k的外层14v、14t包含复合层11b的第二层14的主面14s、14t的其中一个主面14t。
一次性穿戴品10k利用复合层11b,与实施例1相同,是为了防止与复合层11b 接触的穿戴者肌肤的干燥与闷热,并保持肌肤湿润,进行适当的保湿。
由于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复合层11b的第一层12的内侧主面12s具有疏水性,因此第一层12的内侧主面12s与膏剂的亲和性优良,同时表面张力低,可以容易从肌肤上剥离。此外,在第一层12上形成有通孔,因此,通过调整通孔的形状、尺寸、分布等,第一层12的内侧主面12s不会与穿戴者的肌肤紧密接触,也不会产生发粘的感觉,可以形成为舒适的接触感。
而且,在穿戴者的肌肤上涂抹有护肤膏、软膏等膏剂时,复合层11b的第一层12 的内侧主面12s由于通孔的开口造成表面积减少,因此与未形成通孔的情况相比,第一层12的内侧主面12s上附着的膏剂量会减少。其结果,可以抑制从穿戴者的肌肤上除去膏剂。而且,第一次穿戴品10k至少可以使复合层11b与需要治疗及预防手部湿疹、斑疹、开裂、皲裂等问题的肌肤表面接触,因此作为相对的另一侧的层也可以仅采用与实施例1的第一层相同的构成。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下面对实施例3的一次性穿戴品20进行说明。图7为一次性穿戴品 20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实施例3的一次性穿戴品20,具备使用构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复合层形成的主体 22、及与和主体22连接的挂耳部位24、26。一次性穿戴品20,将挂耳部位24、26挂在穿戴者的耳部,利用主体22覆盖穿戴者的脸部。
在穿戴时,主体22沿着脸部形成为立体碗状,与穿戴者的脸部接触的主体22的内面由复合层的第一层形成。例如,主体22中,利用结合部位22k将左右两个部件22m、 22n结合在一起,结合部位22k沿着脸部形成为弯曲的形状。不穿戴时,也可以进行折叠,形成为碗状。
在主体22上,与眼睛及口部对应,形成有孔22a、22b。与鼻子对应,在主体22 上也可以形成孔。
挂耳部位24、26即使与复合层的第一层及/或者第二层形成一体,与主体22之间也可以将其他部件与主体22结合。
实施例4:
参照图8,下面对实施例4的一次性穿戴品30进行说明。图8为一次性穿戴品30 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8a所示,在实施例4的一次性穿戴品30中,重合在接近半月状的两个部件利用圆弧状的结合部位32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如图8b所示,将两个部件展开,形成为碗状,在覆盖穿戴者脚踵的状态下使用。不穿时,也可以进行折叠,形成为碗状。通过利用胶带将一次性穿戴品30粘贴在足部;或者从一次性穿戴品30的上方穿上袜子,从而保持一次性穿戴品30覆盖脚踵的状态。一次性穿戴品30使用与所述方向1构成相同的复合层形成,穿戴者脚踵接触的内面由第1层形成。
实施例5:
参照图9,下面对实施例5的一次性穿戴品40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实施例5的一次性穿戴品40在穿戴时,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42、44 的筒状。不穿戴时,也可以将其折叠,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一次性穿戴品40 使用与所述方向1构成相同的复合层形成,内面46由第1层形成。
对于穿戴品40,在穿过穿戴者的手足,覆盖穿戴者的肘部或者膝部的状态下使用。
总之,本发明实施例1~5的一次性穿戴品10、10k、20、30、40为了保持适当的湿度,可以调整透气性,形成舒适的肌肤接触感,抑制从穿戴者的肌肤上擦除膏剂。例如,难治性湿疹一类的特异反应性皮炎方面,为了提高类固醇的效果,已知一种密封包带法(ODT法),该方法在患部涂抹类固醇,在其上面利用食品用保鲜膜等塑料薄膜覆盖。但是,利用塑料薄膜将涂抹有类固醇的患处覆盖后,有时类固醇会被患处过度吸收,相反症状会恶化。因此,在涂抹类固醇的患部上使用本发明的穿戴品,可以与本发明的穿戴品的透气性结合,利用类固醇的适当作用治愈患部。
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换后实施。
例如,虽然附图图示了将手指分别覆盖的手套状一次性穿戴品,但是也可以将一次性穿戴品形成为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覆盖的连指手套形状;或者将一次性穿戴品形成为所有的手指聚在一起进行覆盖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去除覆盖手的部分,将指尖、手指整体、手掌、部分手指甲等手的一部分露出的形状。
不仅限定于手套,还可以形成袜子那样的袋状。
附图标号说明:
10、10k:一次性穿戴品
10x:结合部位
10y:内侧部分
11a、11b:复合层
12:第一层
12m:第一开口
12n:第二开口
12p、12q、12s、12t:主面
12x:通孔
14:第二层
14p、14q、14s、14t、14u、14v:主面
20、30、40:一次性穿戴品
14k、第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