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茉莉花茶加工新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茉莉花茶窨制技术,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高花茶品质, 降低窨制成本。背景技术 茉莉花茶是中国传统的消费用饮料, 深受消费者喜爱。从六十年代我国开展对茉 莉花茶窨制工艺进行大规模研究以来, 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有较大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 茉莉花食用香精在茉莉花茶窨制中大量应用, 但因花香不 “入骨” , 而难被消费者接受。
传统的茉莉花茶窨制技术, 是将茶坯烘干至含水量 5%以下, 再将茶坯与茉莉花拼 合通花窨制, 之后将茶坯和茉莉花筛分开 ( 即起花 ), 再将茶坯干燥, 这种花茶加工工艺存 在配花量大, 成品茉莉花茶香味不 “入骨” , 茉莉花芳香成分利用率低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提高茉莉鲜花利用率的茉莉花茶窨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茉莉花茶窨制方法, 其包括备料、 茶坯处理、 茶花拼合、 通花、 干 燥、 起花、 提花步骤, 其特征在于, 茶花拼合前茶坯的含水量控制在 8-12( 重量 )%范围内, 干燥过程是将通花后的茶坯与茉莉鲜花的混合物一起干燥。
干燥过程是首先将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放入瓶式炒茶机中, 再以 3-5℃ /min 的速度升温到 95-100℃, 保温 8-10 分钟, 之后逐渐降温至 70℃, 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 为 7-8( 重量 )%。
另外, 本发明还涉及利用本发明的茉莉花茶窨制方法制备的一种茉莉花茶。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茉莉花茶窨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 备料
所述备料包括茶坯及茉莉鲜花的准备 ;
所述茶坯的准备为, 选择单芽、 一芽一叶、 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所述茶树鲜叶为针形、 扁形、 卷曲形、 眉形、 圆珠形, 所述茶树鲜叶经过分筛、 除杂后, 得到窨 制茉莉花茶的茶坯 ;
所述茉莉鲜花采摘后放置时间不超过 10 小时 ;
(2) 茶坯处理
测定茶坯含水量, 控制茶坯含水量在 8-12( 重量 )%范围内 ;
(3) 茶花拼合
取步骤 (2) 中含水量为 8-12( 重量 )%的茶坯 100 重量份, 步骤 (1) 中备好的茉莉 鲜花 30 重量份, 先铺放一层茶坯层, 再在茶坯层上均匀铺放一层茉莉鲜花层, 如此反复铺 放, 形成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的拼合堆, 所述拼合堆中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共 5-7 层, 所述 拼合堆的最底层和最上层均为茶坯层, 所述拼合堆高 50-60cm ;
(4) 通花
当所述拼合堆中茉莉鲜花层的温度到达 50 ℃时, 进行通花, 所述通花是将步
骤 (3) 中的茶坯和茉莉鲜花混合均匀, 并铺散开, 形成混合堆, 将所述混合堆的堆高降 低到 15cm, 进行降温, 当温度降低至 25-35 ℃时, 将均匀混合的茶坯和茉莉鲜花复堆成为 50-60cm 高的混合堆 ; 将上述铺散降温、 复堆升温的过程重复 2-3 次 ;
(5) 干燥
经过 10-16 小时的窨制后, 所述 10-16 小时的窨制时间为茶花拼合和通花的总时 间, 使用瓶式炒茶机对所述步骤 (4) 中通花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进行干燥, 所述 干燥过程是首先将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放入瓶式炒茶机中, 再以 3-5℃ /min 的速度升 温到 95-100℃, 保温 8-10 分钟, 之后逐渐降温至 70℃, 在 70℃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为 7-8( 重量 )% ;
(6) 起花
将步骤 (5) 中干燥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通过分筛机分离 ;
(7) 提花
另取茉莉鲜花, 所述茉莉鲜花摘取后的放置时间不超过 10 小时, 将所述茉莉鲜花 与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再次均匀混合, 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与所述茉莉 鲜花的重量比为 100 ∶ 6-8, 混合均匀, 堆置 10-16 小时, 之后将茶坯与茉莉鲜花分离。
优选的是, 所述步骤 (4) 后还有复窨步骤, 所述复窨步骤包括起花、 茶花拼合、 通 花。
优选步骤 (3) 茶花拼合中茶坯的含水量为 10-12( 重量 )%。
优选窨制时间为 12-14 小时。
备料时, 可选择按照绿茶加工工艺生产的、 并经过精制后的各类、 各级绿茶产品。 包括各种以单芽、 一芽一叶、 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为原料生产的针形、 扁形、 卷曲形、 眉形、 圆 珠形绿茶, 本发明中的茉莉鲜花, 优选半开放的茉莉鲜花。
茶坯处理时, 将茶坯的含水量控制在 8-12( 重量 )%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茉莉花茶 在窨制前, 都是将茶坯烘干到含水量为 3-5( 重量 )%, 而本申请的申请人经过对茶叶吸附 能力的长期的专研和实验, 发现茶叶吸附芳香成分的能力随茶坯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将 含水量为 8-12( 重量 )%的茶坯与茉莉花茶进行窨制, 不但能够简化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 本, 还能够使茶叶吸附的芳香成分大大增加, 这一发现不仅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茶叶的含水 量需为 3-5( 重量 )%才能够窨制茉莉花茶的偏见, 也使茶叶的香味大大增加, 产生了预料 不到的技术效果。在茶坯处理时, 若含水量不足 8( 重量 )%的, 加水处理, 使茶坏含水量达 到 8( 重量 )%以上, 但不超过 12( 重量 )%。含水量达到 12( 重量 )%以上的, 将茶坯进行 烘焙处理, 使茶坯含水量降低至 12( 重量 )%以内。 另外, 选择本发明中的含水量, 茉莉花窨 制前, 不再将茶坏烘干到 3-5( 重量 )%的含水量, 而直接将含水量达到 12( 重量 )%以下的 茶坯与茉莉鲜花进行窨制, 从而降低了窨制成本。
窨制时间的选择对茉莉花茶的香味有较大影响, 经过 10 小时的窨制后, 茶坯吸足 了茉莉花的芳香分子, 同时含水量也增加。申请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若窨制时间小于 10 小时, 茉莉花的香气不能充分释放, 茉莉花茶产品的香气也会明显降低, 窨制时间超过 10 小时之后花茶香气没有明显的提高, 超过 16 小时, 茉莉鲜花会产生异味, 降低茶叶品质。因 此, 优选窨制时间为 10-16 小时, 更优选 12-14 小时。
干燥的目的是在降低茶叶的含水量的同时达到花香 “入骨” 的目的。现有技术中都是将茶坯与茉莉花分离之后进行干燥, 申请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在干燥过程中, 因为温 度的提高, 因此增加了茶坯吸附茉莉花的芳香成分, 因此, 将茶坯和茉莉花共同进行干燥, 能够使最终产品更加芳香。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
(1)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茉莉花茶制备方法中将茶坯烘干至含水量为 5( 重量 )%以 下后, 再进行窨制, 将含水量为 8-12( 重量 )%的茶坯与茉莉花茶进行窨制, 不但简化了工 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还能够使茶叶吸附的芳香成分大大增加 ;
(2)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制茶工艺中, 将茶坯与茉莉鲜花分离后再干燥茶坯的技术 偏见, 在干燥过程中将茶坯与茉莉花的混合物一起干燥, 使茉莉花和茶坯在干燥时进一步 拼合, 提高茉莉花的利用率和成品茶的花香香浓入骨。 另外,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在干燥 步骤中采用特殊的缓慢升温并分段保温的干燥工艺, 更加有利于提高茉莉花的利用率和成 品茶的茶香与花香融为一体形成醇和滋味, 即 “入骨” 。 附图说明
图 1 是茉莉花茶混合炒制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并根据 GB/T 18797-2002《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 件》 、 NY/T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 GB/T 14487-93《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对本发 明实施例中制备的茉莉花茶进行感官审评。
实施例 1
(1) 备料
所述备料包括茶坯及茉莉鲜花的准备 ;
所述茶坯的准备为, 选择单芽的茶树鲜叶为原料, 所述茶树鲜叶为卷曲形, 所述茶 树鲜叶经过分筛、 除杂后, 得到窨制茉莉花茶的茶坯 ;
所述茉莉鲜花采摘后放置时间小于 10 小时 ;
(2) 茶坯处理
测定精制后的茶坯含水量, 控制其含水量在 10( 重量 )%范围内 ;
(3) 茶花拼合
取步骤 (2) 中含水量为 10( 重量 )%的茶坯 100 重量份, 步骤 (1) 中备好的茉莉鲜 花 30 重量份, 先铺放一层茶坯层, 再在茶坯层上均匀铺放一层茉莉鲜花层, 如此反复铺放, 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共 5 层, 最上一层为茶坯层, 形成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的拼合堆, 所述 拼合堆高 50cm, 所述拼合堆呈梯形 ;
(4) 通花
当所述拼合堆中茉莉鲜花层的温度到达 50 ℃时, 进行通花, 所述通花是将步骤 (3) 中的茶坯和茉莉鲜花混合均匀, 并铺散开, 形成混合堆, 将所述混合堆的堆高降低到 15cm, 进行降温, 当温度降低至 30℃时, 将均匀混合的茶坯和茉莉鲜花复堆成为 50cm 高的 梯形状混合堆 ; 将上述铺散降温、 复堆升温的过程重复 2 次 ;
(5) 干燥
经过 14 小时的窨制后, 所述 14 小时的窨制时间为茶花拼合和通花的总时间, 使用 瓶式炒茶机对所述步骤 (4) 中通花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进行干燥, 所述干燥是首 先将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放入瓶式炒茶机中, 再以 4℃ /min 的速度升温到 95℃, 保温 10 分钟, 之后逐渐降温至 70℃, 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为 7( 重量 )% ;
(6) 起花
将步骤 (5) 中干燥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通过分筛机分离 ;
(7) 提花
另取茉莉鲜花, 所述茉莉鲜花摘取后的放置时间小于 10 小时, 将所述茉莉鲜花与 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再次均匀混合, 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与所述茉莉鲜 花的重量比为 100 ∶ 8, 混合均匀, 堆置 10 小时, 之后将茶坯与茉莉鲜花分离。
对比例 1
(1) 备料 ( 与实施例 1 中的步骤 (1) 备料工艺相同 )
(2) 茶坯处理
测定精制后的茶坯含水量, 控制其含水量在 5( 重量 )%范围内 ;
(3) 茶花拼合 ( 与实施例 1 中的步骤 (3) 茶花拼合工艺相同 ) (4) 通花 ( 与实施例 1 中的步骤 (4) 通花工艺相同 )
(5) 起花
将步骤 (4) 中通花后的茶坯和茉莉花通过分筛机分离 ;
(6) 干燥
使用瓶式炒茶机对所述步骤 (5) 中与茉莉花分离后的茶坯进行干燥, 所述干燥是 在 95℃下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为 8( 重量 )% ;
(7) 提花 ( 与实施例 1 中的步骤 (7) 提花工艺相同 )
实施例 2
(1) 备料
所述备料包括茶坯及茉莉鲜花的准备 ;
所述茶坯的准备为, 选择一芽一叶、 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的茶树鲜叶混合物为原 料, 所述茶树鲜叶为眉形, 所述茶树鲜叶经过分筛、 除杂后, 得到窨制茉莉花茶的茶坯 ;
所述茉莉鲜花采摘后放置时间小于 10 小时 ;
(2) 茶坯处理
测定精制后的茶坯含水量, 控制其含水量在 12( 重量 )%范围内 ;
(3) 茶花拼合
取步骤 (2) 中含水量为 12( 重量 )%的茶坯 100 重量份, 步骤 (1) 中备好的茉莉鲜 花 30 重量份, 先铺放一层茶坯层, 再在茶坯层上均匀铺放一层茉莉鲜花层, 如此反复铺放, 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共 5 层, 最上一层为茶坯层, 形成茶坯层和茉莉鲜花层的拼合堆, 所述 拼合堆高 50cm, 所述拼合堆呈梯形 ;
(4) 通花
当所述拼合堆中茉莉鲜花层的温度到达 50 ℃时, 进行通花, 所述通花是将步骤 (3) 中的茶坯和茉莉鲜花混合均匀, 并铺散开, 形成混合堆, 将所述混合堆的堆高降低到 15cm, 进行降温, 当温度降低至 30℃时, 将均匀混合的茶坯和茉莉鲜花复堆成为 50cm 高的
梯形状混合堆 ; 将上述铺散降温、 复堆升温的过程重复 3 次 ;
(5) 干燥
经过 16 小时的窨制后, 所述 16 小时的窨制时间为茶花拼合和通花的总时间, 使用 瓶式炒茶机对所述步骤 (4) 中通花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进行干燥, 所述干燥是首 先将茶坯和茉莉鲜花的混合物放入瓶式炒茶机中, 再以 5℃ /min 的速度升温到 100℃, 保温 8 分钟, 之后逐渐降温至 70℃, 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为 8( 重量 )% ;
(6) 起花
将步骤 (5) 中干燥后的茶坯和茉莉鲜花通过分筛机分离 ;
(7) 提花
另取茉莉鲜花, 所述茉莉鲜花摘取后的放置时间小于 10 小时, 将所述茉莉鲜花与 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再次均匀混合, 所述步骤 (6) 中分离后的茶坯与所述茉莉鲜 花的重量比为 100 ∶ 6, 混合均匀, 堆置 12 小时, 之后将茶坯与茉莉鲜花分离。
对比例 2
(1) 备料 ( 与实施例 2 中步骤 (1) 备料工艺相同 )
(2) 茶坯处理 测定精制后的茶坯含水量, 控制其含水量在 5( 重量 )%范围内 ;
(3) 茶花拼合 ( 与实施例 2 中步骤 (3) 茶花拼合工艺相同 )
(4) 通花 ( 与实施例 2 中步骤 (4) 通花工艺相同 )
(5) 起花
将步骤 (4) 中通花后的茶坯和茉莉花通过分筛机分离 ;
(6) 干燥
使用瓶式炒茶机对所述步骤 (5) 中与茉莉花分离后的茶坯进行干燥, 所述干燥是 在 95℃下保温干燥, 直至茶坯含水量为 8( 重量 )% ;
(7) 提花 ( 与实施例 2 中步骤 (7) 提花工艺相同 )
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对实施例 1, 2 及对比例 1, 2 中制备得到的茉莉花茶进行评审, 结果见表 1。
表1
实施例 1 干茶外形 / 得分 汤色 / 得分 香气 / 得分 滋味 / 得分 叶底 / 得分 紧细卷曲显毫 /100 黄绿尚亮 /95 鲜灵 /96 醇厚入骨 /94 嫩匀完整 /80对比例 1 紧细卷曲显毫 /100 黄绿明亮 /100 鲜灵 /88 醇和 /86 嫩匀完整 /80实施例 2 紧结均直 /80 黄绿 /95 鲜灵 /94 醇厚入骨 /90 尚嫩匀 /80对比例 2 紧结均直 /80 黄绿稍亮 /100 鲜灵 /86 醇和 /84 尚嫩匀 /808101978843 A CN 101978848说95.55 90.6明书88.65 84.36/6 页总得分
注: 总得分的计算是按照 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 中花茶类茶叶 评分系数计算得到, 评分系数分配为 : 外形 25%, 汤色 5%, 香气 35%, 滋味 30%, 叶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