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pdf(1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298566.0 (22)申请日 2017.04.28 (71)申请人 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5336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滨 海四路777号B区1号楼 (72)发明人 吕世文 邓双 毛克亚 汪宇 张鹏云 (51)Int.Cl. A61F 2/4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 合机构, 包括袋囊和支撑材料, 所述袋囊能折叠 或能收缩, 在袋囊的一端设置注射口。
2、, 支撑材料 通过注射口注入袋囊内, 袋囊充盈状态时为圆柱 形结构, 袋囊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 面, 在袋囊的圆周方向设置可收缩的限定机构, 可收缩的限定机构的直径小于或等于袋囊自然 充盈状态时的直径, 当袋囊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 支撑材料的注入时, 袋囊垂直于椎体接触面的截 面呈 “工” 字形或矩形; 解决了融合器与上下椎体 的接触面积无法控制, 使得植骨空间过小而影响 上下椎体融合效果的问题; 能实现无级别地适应 椎间隙高度且与上下椎体的接触面积是可控的。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 CN 107049565 A 2017.08.18 CN 107049565 A 1.一种。
3、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袋囊(1)和支撑材料(11), 所述袋囊(1)能折叠或能收缩, 在所述袋囊(1)的一端设置注射口(12), 所述支撑材料(11) 通过所述注射口(12)注入所述袋囊(1)的内部, 所述袋囊(1)充盈状态时为圆柱形结构, 所 述袋囊(1)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 在所述袋囊(1)的圆周方向设置可收缩的限 定机构(2), 所述可收缩的限定机构(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袋囊(1)自然充盈状态时的 直径, 当所述袋囊(1)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注入时, 所述袋囊(1)垂直于 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呈 “工” 字形或矩形。 2.根据。
4、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收缩的 限定机构(2)是环形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支架 是多个平行的环(22)或网格结构(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囊(1) 沿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方向设置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穿孔限 定的空间是植骨仓(15), 所述植骨仓(15)与所述袋囊(1)的内部空间相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
5、贯穿孔设 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贯穿孔之间具有连通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椎体接 触面上设置防滑结构(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结构 (13)是网格形片材, 所述支撑材料(11)受力从所述网格形片材的格子中外凸形成防滑凸 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结构 (13)是可压缩片材, 在所述可压缩片材与椎体接触的面上设置倒刺或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滑结 构(13)。
6、是固定在所述袋囊(1)表面的倒刺或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注射 口(12)上设置有止回阀。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材料(11)是自凝固骨填充材料。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049565 A 2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脊柱椎间融合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其结构受损是造成人体颈肩腰腿疼痛、 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甚 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
7、世纪50年代, 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 该技术 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 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 合器(Cage), 即BAK系统。 此后, 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 病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基本手术方式。 0003 椎间融合器的原理是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 在植入椎间融合器后, 撑开力使融合 节段的肌肉、 纤维环和前、 后纵韧带处于持续张力状态下, 使融合节段和融合器达到三维超 静力学固定。 其次, 椎间融合器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 以恢复脊柱前、 中柱的应力及稳定, 恢复、 维持脊柱固有生理凸。
8、起, 扩大椎间孔, 缓解硬膜囊、 神经根的受压。 椎间融合器的中空 结构为其内的松质骨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 从而达到界面永久融合的目的。 0004 现有的常规融合器一般为固定形状的箱式结构, 依靠一系列高度不同的型号适应 不同的椎体间隙, 无法完全和病患的椎间隙匹配; 而且不可以变换形态, 植入时创口较大, 对病人损伤较大, 术后恢复慢。 0005 针对上述产品结构的缺陷出现了一些可以膨胀的融合器的设计。 例如, 中国专利 CN 105380735 A中公开了一种椎间填充融合装置, 用于填入人体腰椎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椎 体终板之间, 由容置件和设于所述容置件外围的网状体组成, 使用时向所述。
9、容置件与所述 网状体之间填充入具有自凝固性的第一填充物。 但其在网状体外围未设置限定结构, 填充 自凝固性的第一填充物时, 网状体膨胀出的形状不可控, 导致与上下椎体的接触面积无法 控制, 使得植骨空间过小而影响上下椎体融合效果。 发明内容 0006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无级别 的适应椎间隙高度且与上下椎体的接触面积可控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包括袋囊和支撑材料, 所述袋囊能折叠或 能收缩, 在所述袋囊的一端设置注射口, 所述支撑材料通过所述。
10、注射口注入所述袋囊的内 部, 所述袋囊充盈状态时为圆柱形结构, 所述袋囊与上下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 在所 述袋囊的圆周方向设置可收缩的限定机构, 所述可收缩的限定机构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 袋囊自然充盈状态时的直径, 当所述袋囊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的注入时, 所 述袋囊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呈 “工” 字形或矩形。 0009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 0010 优选的, 所述可收缩的限定机构是环形支架。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7049565 A 3 0011 优选的, 所述环形支架是多个平行的环或网格结构。 0012 优选的, 所述袋。
11、囊沿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方向设置贯穿孔。 0013 优选的, 所述贯穿孔限定的空间是植骨仓, 所述植骨仓与所述袋囊的内部空间相 隔离。 0014 优选的, 所述贯穿孔有多个, 多个所述贯穿孔之间具有连通通道。 0015 优选的, 在所述椎体接触面上设置防滑结构。 0016 优选的, 所述防滑结构是网格形片材, 所述支撑材料受力从所述网格形片材的格 子中外凸形成防滑凸起。 0017 优选的, 所述防滑结构是可压缩片材, 在所述可压缩片材与椎体接触的面上设置 倒刺或凸起。 0018 优选的, 所述防滑结构是固定在所述袋囊表面的倒刺或凸起。 0019 优选的, 在所述注射口上设置有止回阀。 002。
12、0 优选的, 所述支撑材料是自凝固骨填充材料。 0021 同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与进步如下: 0022 1、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通过向可折叠或可收缩袋囊内注射 支撑材料的方式形成融合器, 可以实现无级别的升高从而适应不同的椎间隙。 0023 2、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可收缩的限定机 构, 限制其在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上呈 “工” 字形或矩形, 一方面保障了椎体融合 机构与椎体的接触面大小可控, 另一方面在椎体接触面大小一样的情况下留下了尽可能大 的植骨空间。 0024 3、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由可折叠或可收缩。
13、袋囊和可收缩的 限定机构组成, 整体也是可压缩的, 可以通过微创通道进入椎间隙, 然后在椎间隙内膨胀 开, 使得手术时患者的创伤更小, 有利于术后恢复。 0025 4、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在袋囊沿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 方向设置1个或多个贯穿孔, 所述贯穿孔限定的空间是植骨仓, 多个植骨仓有利于后续骨活 性物质的注入。 0026 5、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在椎体接触面上设置防滑结构可以 有效地防止椎体融合机构在植入体内后移动。 0027 6、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的注射管包括内管和外管, 外管的远 端设置弹性卡口与注射口的连接头卡扣式连。
14、接, 既可以避免使用螺纹连接引起的误旋转导 致脱离而影响操作, 又可以通过弹性卡口的设计取代螺纹使得填充物输送管的壁更薄。 0028 7、 本发明的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的注射口设置有止回阀可以防止填 充到袋囊中的支撑材料泄露。 附图说明 0029 图1a是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在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上呈 “工” 字形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b是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在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上呈矩 形的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7049565 A 4 0031 图2a是第一种可收缩的限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b是第二种可收。
15、缩的限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c是第三种可收缩的限定机构沿高度方向的剖面图; 0034 图3a是第一种贯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b是第二种贯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a是椎体融合机构的第一种骨活性物质输送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b是椎体融合机构的第二种骨活性物质输送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a是椎体融合机构的注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b是椎体融合机构的注射管的外管远端的局部放大图; 0040 图6a是防滑结构为网格形片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6b是防滑结构为可压缩片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其中, 1是袋囊, 2是可收缩的限定机。
16、构, 3是注射管, 11是支撑材料, 12是注射口, 13 是防滑结构, 14是连接头, 15是植骨仓, 16是第一通孔, 17是第二通孔, 21是网格结构, 22是 环, 23是无延展性的柔性线或丝, 31是内管, 32是外管, 321是弹性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 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44 如图1a和图1b所示, 一种经微创通路入路的椎体融合机构, 包括袋囊1和支撑材 料, 所述袋囊1能折叠或能收缩, 在所述袋囊1的一端设置注射口12, 所述支撑材料11通过所 述注射口12注入所述袋囊1的内部, 所述。
17、袋囊1充盈状态时为圆柱形结构, 所述袋囊1与上下 椎体接触的面为椎体接触面, 在所述袋囊1的圆周方向设置可收缩的限定机构2, 如图1a所 示, 当所述可收缩的限定机构2的直径小于所述袋囊1自然充盈状态时的直径时, 袋囊1植入 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的注入后, 所述袋囊1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呈 “工” 字形。 如图1b所示, 当所述可收缩的限定机构2的直径等于所述袋囊1自然充盈状态时 的直径时, 袋囊1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的注入后, 所述袋囊1垂直于所述椎 体接触面的截面呈矩形。 0045 所述袋囊1可以由可植入的丝材编织而成, 例如为PET线材的编织囊体; 也可以为。
18、 可植入材料制成的薄膜囊体, 例如为PTFE烧结而成的薄膜囊体。 通过向袋囊1内注射支撑材 料, 可使得所述椎体融合机构无级别的适应不同的椎体间隙。 0046 如图2c所示, 所述支撑材料11是自凝固骨填充材料, 例如骨水泥。 所述支撑材料11 在注射时为流体状态, 向所述袋囊1注射所述支撑材料11, 至所需的圆柱形结构后, 所述支 撑材料1短时间内会自行固化, 从而在上下椎体间提供稳定的支撑。 0047 所述袋囊1圆周面上的可收缩的限位机构2使得所述袋囊1膨胀时在外径方向受 限, 同时上下椎体在高度方向限制袋囊的膨胀, 所以当可收缩的限定机构2的直径小于所述 袋囊1自然充盈状态时的直径时, 。
19、袋囊1植入椎间盘内并完成所述支撑材料11的注入后, 所 述袋囊1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呈如图1a所示的 “工” 字形。 这样使得与椎体接触面 的形状大小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且在相同的椎体接触面的情况下, 由于 “工” 字形结构的侧 面向内凹陷, 可以得到更多的植骨体积。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7049565 A 5 004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2a所示, 所述可收缩的限位机构2是弹性管材镂空或弹性 丝材编织的网格结构21, 所述网格结构21是上下开口的圆环形, 通过粘接或缝合的连接方 式固定在袋囊1的圆周面上,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避免复杂的机械扣接, 使得所述椎体融合机。
20、 构压缩后总体尺寸较小。 当可收缩的限位机构2为沿直径方向收缩的结构时, 所述椎体融合 机构在植入椎间隙后直接注射支撑材料, 膨胀后立于上下椎体之间; 当可收缩的限位机构2 为沿轴线收缩的结构时, 所述椎体融合机构在植入椎间隙后需翻立起来, 而后注射支撑材 料, 支撑在上下椎体之间。 0049 如图2b所示, 所述可收缩的限位结构2也可以为多个平行的环22, 设置在袋囊1圆 周面上, 限制袋囊的充盈形状。 005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 如图2c所示, 所述可收缩的限位机构2是多根无延展性的柔 性线或丝23, 其沿径向连接所述袋囊1的圆周面, 对所述袋囊1的外径方向进行限位, 再经上 下椎体限。
21、位后所述袋囊1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截面呈 “工” 字形或矩形, 进而使得与椎 体接触面的形状大小得到有效的控制。 0051 所述袋囊1沿垂直于所述椎体接触面的方向还设置有贯穿孔, 当袋囊1处于自然充 盈状态时所述贯穿孔延伸至上下椎体接触面, 所述贯穿孔限定的空间为植骨仓15, 其与所 述袋囊内部的填充空间相互隔离, 可向植骨仓15内注射骨活性物质使上下椎体融合。 如图 3a所示, 所述贯穿孔可以为圆形, 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例如方形。 如图3b所示, 所述贯穿孔也 可为多个, 多个所述贯穿孔之间具有连通通道。 多个植骨仓有利于后续骨活性物质的注入。 0052 如图4a所示, 在袋囊1的周面设。
22、置有和植骨仓15连通的第二通孔17, 所述注射口12 设置在第二通孔17的旁边, 当通过注射管3向袋囊1中注射支撑材料11后, 可再向第二通孔 17内插入填充管填充骨活性物质, 完成整个椎体融合机构的植入。 0053 如图4b所示, 在袋囊1的周面设置有和植骨仓15连通的第一通孔16, 所述注射口12 设置在形成植骨仓的贯穿孔的周面, 且与第一通孔16同轴, 这样注射支撑材料11的注射管3 和填充骨活性物质的填充管在预装时可以套在一起, 使用时, 注射支撑材料11后, 拔出注射 管3即可填充骨活性物质, 操作简单连贯。 005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在注射口12上设置有止回阀, 可以防止填充到。
23、袋囊中的支撑 材料泄露。 所述止回阀为单向阀。 0055 如图5a和5b所示, 在所述注射口12设置连接头14, 所述连接头14与注射管3之间形 成可拆卸连接。 所述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卡扣式连接。 如图5a所示, 所述注射管3 包括内管31和外管32, 所述外管32套装在所述内管31上且相对所述内管31沿轴向运动, 所 述外管32的远端设置弹性卡口321, 所述内管31的远端通过所述弹性卡口321与所述连接头 14卡扣式连接。 当所述内管31伸出弹性卡口321时, 弹性卡口321受力张开可以适应性配合 连接头14实现固定连接。 如图5b所示, 当内管31缩离弹性卡口321处时, 弹性卡。
24、口321未受力 回复闭合, 自动脱离连接头14, 使得注射管3可被整体卸离。 外管32的远端设置弹性卡口321 与注射口12的连接头14卡扣式连接既可以避免使用螺纹连接引起的误旋转导致脱离影响 操作, 又可以通过弹性卡口的设计取代螺纹使得注射管3整体的壁更薄。 0056 为了防止椎体融合机构在植入体内后移动, 在所述袋囊1的椎体接触面上设置防 滑结构13, 如图6a及6b所示, 所述防滑结构13为固定于袋囊表面的倒刺或者凸起, 与上下椎 体表面嵌合, 防止椎体融合系统移位; 如图6a所示, 所述防滑结构13也可以为网格形片材,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7049565 A 6 当所。
25、述袋囊1充盈时, 所述支撑材料11受力从所述网格形片材的格子中外凸形成防滑凸起; 如图6b所示, 所述防滑结构13为可压缩片材, 设置在袋囊1的外侧, 在所述可压缩片材与椎 体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倒刺或者凸起。 0057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 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7049565 A 7 图1a 说 明 书 附 图 1/8 页 8 CN 107049565 A 8 图1b 图2a 说 明 书 附 图 2/8 页 9 CN 107049565 A 9 图2b 图2c 说 明 书 附 图 3/8 页 10 CN 107049565 A 10 图3a 图3b 说 明 书 附 图 4/8 页 11 CN 107049565 A 11 图4a 说 明 书 附 图 5/8 页 12 CN 107049565 A 12 图4b 图5a 说 明 书 附 图 6/8 页 13 CN 107049565 A 13 图5b 图6a 说 明 书 附 图 7/8 页 14 CN 107049565 A 14 图6b 说 明 书 附 图 8/8 页 15 CN 107049565 A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