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椎牵引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
背景技术
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和功能的完成由两大部分来维持: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韧带结构,为静力性平衡系统;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为颈部肌肉以及相关组织的调节与控制,它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性平衡系统。颈椎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受到静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双重影响。其中,动力系统对颈椎系统稳定和协调的影响是始动因素,即动力失衡为先,而该因素最终通过影响静力系统而产生相关的颈椎病症状。动力系统可以改变静力系统的形态结构(如生成椎骨骨赘、改变颈椎曲度),也可以通过动力系统自身的变化影响静力系统的生理化学状态(例如,颈部异常应力与椎间盘钼胞凋亡的关联等圈)。中医导引和现代康复医学就是通过对姿势的矫正和相关的医疗体操,来改善颈椎局部的肌肉系统,进而缓解颈椎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在已有技术中的各种上托只有固定作用。另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ZL200510033048.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下颌托的改进结构,ZL201110336432.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顶杆部分的改进结构。专利号ZL201110336388.9,可较好实现颈椎固定与牵引功能,但不能实现颈椎有阻抗力的功能锻炼。
现有技术的颈椎牵引器在使用时,将下托箍靠在肩膀上,上托前部紧贴使用者的下颚以及下颚两侧,上托后部贴附于使用者的脑部后侧;牵引装置的本体部分固定在下托,所述牵引装置的上端通过旋钮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上托与使用者贴合好后,牵引装置的顶杆向上伸出以顶托上托,使上托往上对下颚及下颚两侧施加压力,达到牵引治疗的目的。
牵引治疗的同时,牵引装置向上顶托时,同时给下托向下的顶力,使得下托稳定地固定在使用者身上,保证上托的稳定装配。如果下托存在与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贴合的位置,则意味着下托给使用者前胸或肩膀传递力的接触点减少了,无法完全利用牵引装置提供的顶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下托上与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贴合的位置在受到很大的牵引力时,同样会向下运动,而由于设计的缺陷,这样运动的后果依旧无法与使用者完全贴合,只会出现该位置的一个点或几个点顶住使用者,或者类似的不和谐的情况,下托通过这些单独的点给使用者传递牵引力,则会产生严重的不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以实现下托与使用者前胸及肩膀的贴合,提高使用时的舒适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托,包括前托和颈侧托;所述颈侧托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两所述肩后托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两所述侧托和两所述肩后托的一体式结构,两所述侧托由所述前托的两端向后延伸形成。
优选的,所述肩后托由所述侧托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的宽度越大。
优选的,所述肩后托从上往下的侧壁为向下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肩后托设有过渡槽,所述过渡槽设置在所述侧托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时的拐折位置。
优选的,所述过渡槽倾斜设置,且倾斜的方向与其所在位置的所述肩后托的向下倾斜方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侧托的外侧设有垫下托,所述垫下托由所述侧托的下端面沿着垂直于所述侧托的外侧壁方向延伸形成。
优选的,还包括上托和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下托,且所述牵引装置的上端通过旋钮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
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下托和上托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上托的连接点异于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上托的铰接点。
优选的,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主体通过角度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托;
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锁紧部、移动部和调节路径部,所述锁紧部穿过所述牵引主体和所述下托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调节路径部设置在所述下托,所述移动部与所述牵引主体连接,且所述移动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调节路径部;
所述调节路径部为圆弧状,以适应所述移动部带着所述牵引主体在所述调节路径部上滑动时,所述旋钮的旋转中心同为所述牵引主体的旋转中心。
使用上述下托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时,前托在中间,贴附在使用者的前胸,两颈侧托分别托住使用者颈部的两侧;两所述颈侧托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两肩后托,两所述肩后托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颈后部的漏斗状结构,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同时提高了穿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仰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前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摩擦垫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其中:上托1、滑槽11,垂直部12,下颚托101,侧托102,后托103,檐边104
下托2,支承槽21,前托201,颈侧托202,肩后托203,过渡槽2031,垫下托204;
牵引装置3,牵引主体31;连接部4,旋钮5;前固定板6,卡块61;螺帽7;摩擦垫8,垫圈81,两垫脚82;
锁紧部91,移动部92,调节路径部93,副调节路径部94,副移动部95;
牵引滑槽13,卡槽131;垫片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下托,包括前托201和颈侧托202所述颈侧托202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203,两所述肩后托2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状结构。
使用时,前托201在中间,贴附在使用者的前胸,两颈侧托202分别托住使用者颈部的两侧;两所述颈侧托202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两肩后托203,两所述肩后托2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颈后部的漏斗状结构,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同时提高了穿戴的稳定性。
连接件的设置以能实现两肩后托203的直接连接固定为准,且均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而优选的方案是,将魔术贴分别设置在两肩后托203的内外侧壁,直接将两肩后托203通过魔术贴搭接固定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201、两所述侧托202和两所述肩后托203的一体式结构,两所述侧托202由所述前托201的两端向后延伸形成。
一体式结构避免了各部分结构(前托201、两侧托202和两肩后托203)再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保证了整个下托与使用者的贴合,提高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宽度越大。
所述肩后托203的后部为圆角,拿持时方便,同时避免尖角产生应力集中,是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宽度越大,满足人体颈肩部的形状特征,且肩后托203的后部为整个下托的固定位置,增加其上下走向的宽度,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所述肩后托203从上往下的侧壁为向下倾斜设置。
使得两所述肩后托203从上往下为八字型结构,贴服在使用者的颈肩部,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肩后托203设有过渡槽2031,所述过渡槽2031设置在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时的拐折位置。
所述过渡槽2031倾斜设置,且倾斜的方向与其所在位置的所述肩后托203的向下倾斜方向一致。
由于侧托202形成肩后托203时,长度较大,故而在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时的拐折位置设置过渡槽2031,弱化了该拐折位置的强度,方便过渡,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
所述侧托202的外侧设有垫下托204,所述垫下托204由所述侧托202的下端面沿着垂直于所述侧托202的外侧壁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垫下托204贴合在使用者的肩头,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设有若干加强筋连接所述侧托202和所述垫下托204。
通过加强筋加固侧托202和垫下托204,在竖直方向上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图4及图8所示,还包括牵引装置3,所述牵引装置3设置在所述下托2,且所述牵引装置3的上端通过旋钮5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1;
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4依次穿过所述下托2和上托1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连接部4与所述上托1的连接点异于所述牵引装置3与所述上托1的铰接点。
使用时,将下托2箍靠在肩膀上,上托1前部紧贴使用者的下颚以及下颚两侧,上托1后部贴附于使用者的脑部后侧;牵引装置3的本体部分固定在下托2,所述牵引装置3的上端通过旋钮5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1:上托1与使用者贴合好后,牵引装置3的顶杆向上伸出以顶托上托1,使上托1往上对下颚及下颚两侧施加压力,达到牵引治疗的目的。而在整个牵引治疗的过程中,牵引装置3给上托1向上的顶托力的同时,根据力的相互作用的特性,则牵引装置3会同时受到上托1所给的向下的作用力,牵引装置3将这一向下的作用力传递给下托2,则容易使得上托1和下托2两者之间产生位移,从而引起上托1对使用者下颚的牵引位置和牵引方向的改变,影响治疗效果,故而本技术方案中,在上托1和下托2之间增加至少一个异于旋钮5这一铰接点的连接部4,使用时将连接部4调紧,从而每侧两个固定点,加强了上托1和下托2连接的稳定性,保证治疗效果。
使用者需要进行前后摆动的复健治疗时,旋松所述旋钮5,并同时将连接部4调节到半松或小半松状态(实际松紧程度根据使用者需要摆动幅度的大小自行调整);使用者带着上托1前后摆动,则上托1绕着其两侧与牵引装置3的铰接点前后摆动,由于连接部4的设置,则上托1作前后摆动的动作时,需要克服其与连接部4之间的摩擦阻力,即使用者需要克服该摩擦阻力才能实现前后摆动,而克服阻力的过程,即使帮助使用者恢复颈椎部位力量的过程,从而达到真正的治疗目的。
所述上托1设有滑槽11,所述连接部4依次穿过所述上托1和下托2后一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槽11内。
使用者前后摆动进行复健时,连接部4的一端适应性地在所述滑槽11内滑动,设置具有一定长度的滑槽11增大了上托1摆动的幅度,真正意义上的连接部4调节的松紧度越大,则上托1前后摆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越大。滑槽的两长内侧壁限定了连接部4滑动的位置,防止工作过程中各部件位置的移动,且两长内侧壁与连接部4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加了上托1前后摆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提高使用性能。
如图8所示,所述上托1两侧的前端向下延伸形成两垂直部12,所述垂直部12与所述下托2叠加贴合形成叠加部;
所述上托1在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作用下可上下移动,叠加部位置的所述下托2设有适应所述上托1上下移动的牵引滑槽13,所述连接部4穿过所述牵引滑槽13,并可沿着所述牵引滑槽13上下滑动。
两垂直部12的设置,大大增加了下托2与上托1之间的接触面积,故而上托1相对下托2发生前后摆动时,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进一步增加了上托1前后摆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提高使用性能。
所述下托2叠加贴合在所述垂直部12的外侧形成所述叠加部。
下托2箍靠在使用者的肩膀上,位置和形状相对固定,将其设于外侧,对垂直部12(上托1)呈包围的状态,防止上托1在使用时发生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所述下托2的前端设有前固定板6,所述前固定板6设有牵引滑槽13与所述下托2的牵引滑槽13叠加重合,所述连接部4依次穿过所述前固定板6、下托2和垂直部12的牵引滑槽13后可调节松紧地固定;
所述前固定板6的牵引滑槽13的边缘设有若干卡块61,所述卡块6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前固定板6的内侧壁,另一端向垂直于所述前固定板6内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下托2的牵引滑槽13的边缘设有卡槽131,所述卡槽131由所述下托2上牵引滑槽13的长侧壁向平行于所述牵引滑槽13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卡块61适应性卡装在所述卡槽131内,使得所述卡块61的内侧壁与所述垂直部12的外侧壁接触。
前固定板6的设置,强化了上托1和下托2之间装配时结构的稳定性,防止使用中的变形;另一方面,所述卡块61的内侧壁与所述垂直部12的外侧壁接触,调紧连接部4时,通过卡块61直接将力施加在垂直部12上,增大了摩擦力,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而调松连接部4进行前后摆动的复健时,卡块61的内侧壁与垂直部12的外侧壁也并未脱离接触,故而也增大了上托1前后摆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提高使用性能。
所述垂直部12与所述下托2贴合的侧壁之间夹设有摩擦片。
所述垂直部12与所述下托2贴合的两侧壁均采用耐磨材料制成。
对垂直部12与所述下托2相互贴合的两侧壁进行改进,或者夹持摩擦片,或者直接将相互贴合的两侧壁用耐磨材料制成,上托1相对下托2发生前后摆动时,均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进一步增加了上托1前后摆动时所需克服的阻力,提高使用性能。
所述连接部4为松紧旋钮,所述松紧旋钮的螺杆穿过所述下托2和上托1后通过螺帽7固定。
本实施例中,松紧旋钮和螺帽7均由非金属材质制成,质轻价廉,方便使用者直接穿戴进行其他磁核检测,提高实用性。
所述连接部4与所述下托2的之间设有摩擦垫8,所述连接部4穿过所述摩擦垫8后再穿过所述下托2;
所述摩擦垫8包括环状的垫圈81和两垫脚82,所述垫脚8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垫圈81的内侧端面,另一端沿着垂直于所述垫圈81端面的方向向外延伸;两所述垫脚82平行设置在所述垫圈81的内侧端面,且弹性可滑动地卡装在所述滑槽的两长侧壁之间。
摩擦垫8的两垫脚82弹性可滑动地卡装在所述滑槽的两长侧壁之间,调紧连接部4时,相比没有摩擦垫8,由于添加了垫脚82与滑槽侧壁之间的摩擦,垫圈81内侧端面与上托1之间的摩擦,垫圈81外侧端面与下托2之间的摩擦,故而加强了固定时各部件间的稳定性,提高使用性能。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所述牵引装置3的牵引主体31通过角度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托2;
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锁紧部91、移动部92和调节路径部93,所述锁紧部91穿过所述牵引主体31和所述下托2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调节路径部93设置在所述下托2,所述移动部92与所述牵引主体31连接,且所述移动部9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调节路径部93;
所述调节路径部93为圆弧状,以适应所述移动部92带着所述牵引主体31在所述调节路径部93上滑动时,所述旋钮5的旋转中心同为所述牵引主体31的旋转中心。
使用时,使用者将下托2箍靠在肩膀上,上托1前部紧贴使用者的下颚以及下颚两侧,上托1后部贴附于使用者的脑部后侧;牵引装置3的本体部分固定在下托2,所述牵引装置3的上端通过旋钮5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1:上托1与使用者贴合好后,牵引装置3的顶杆向上伸出以顶托上托1,使上托1往上对下颚及下颚两侧施加压力,达到牵引治疗的目的。根据不同使用者机体结构、病症诱因、患病程度等不同的具体情况,则可能在产品的使用时,使用者是处于平视的状态,也可能处于不同角度地仰头状态,故而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调节上托1的角度,同时在最适宜的位置给使用者持续有力的牵引力,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根据具体使用者具体的患病情况,调松所述旋钮5后,此时上托1可前后摆动,将上托1调节到最佳治疗角度支承使用者下颚后,旋紧旋钮5后将上托1位置固定,如果使用者处于平视状态,则利用现有技术中固定设置的牵引装置3上的旋钮5来固定上托1是足够的,而现实使用时,并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是平视状态为最佳治疗角度,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者向后不同角度地仰视或向前不同角度地俯视,才能取得彻底的治疗效果,而这两种状态下,现有技术中固定设置的只能提供竖直向上牵引力的牵引装置3所提供的支撑力是完全不够的,无法适应不同使用者的情况,达不到所期望的治疗效果。
本技术方案中,调松所述旋钮5后,此时上托1可前后摆动,将上托1调节到最佳治疗角度支承使用者下颚后,旋紧旋钮5后将上托1位置初步固定;再调松所述锁紧部91,使得移动部92可以带着所述牵引主体31沿着调节路径部93滑动,使得牵引装置3提供的牵引力方向能适应上托1的固定方向,对其提供持续的最有力的牵引支撑,到达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所述调节路径部93的一侧平行设有副调节路径部94,所述副移动部95与所述牵引主体31连接,且所述副移动部95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副调节路径部94。
调整牵引主体31时,移动部92在所述调节路径部93上滑动,同时,副移动部95在所述副调节路径部94上滑动,即牵引主体31同时与移动部92和副移动部95连接,两个调节路径部加强了对牵引主体31位置的限定,提高了其滑动的稳定性。
所述下托2的外侧壁设有支承槽21,所述牵引主体31的下端部可滑动地装配在所述支承槽21内。
支承槽21一方面提供给所述牵引主体31向上的支撑力,防止所述牵引装置3掉落,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所述牵引装置3向上顶托上托1时,支撑槽21的底侧壁可以作为力的支承面,保证施力效果的持续性和强度。
优选的,所述调节路径部93为圆弧滑槽,所述锁紧部91为锁紧螺杆,所述移动部92为可滑动设置在所述圆弧滑槽内的圆弧滑块,所述锁紧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牵引主体31、圆弧滑槽和圆弧滑块后固定。
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性价比高。
如图8及图9所示,一种上托,包括下颚托101和侧托102,所述侧托102向后延伸形成后托103,两所述后托1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头部的漏斗状结构。
使用时,下颚托101在中间;托住使用者的下颚,两侧托102分别在下颚托101的两侧托住使用者下颚的两侧;两所述侧托102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两后托103,两所述后托1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头部的漏斗状结构,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牵引力从漏斗状结构的小端往上施加,通过其弧形的侧壁向侧壁的曲率中心方向聚拢,而该曲率中心位于被包裹的头部内侧,则漏斗状结构持续受到向内的牵引力,将牵引装置提供的牵引力最大化利用,保证了最佳的牵引效果。
连接件的设置以能实现两后托103的直接连接固定为准,且均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而优选的方案是,将魔术贴分别设置在两后托103的内外侧壁,直接将两后托103通过魔术贴搭接固定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上托是包括所述下颚托101、两所述侧托102和两所述后托103的一体式结构,两所述侧托102由所述下颚托101的两端向后延伸形成。
一体式结构避免了各部分结构(下颚托101、两侧托102和两后托103)再通过过渡连接部连接起来,保证了整个上托与使用者的贴合,提高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
所述侧托102和所述后托103的内侧壁向所述上托的内侧倾斜。
贴附于使用者下颚的所述下颚托101的内侧壁向所述上托的内侧倾斜。
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将所述侧托102、所述后托103和下颚托101的内侧壁整体地向内侧倾斜,增加与使用者贴合度的同时,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得牵引力更好地发挥效力。
从所述侧托102的前部到所述后托103的后部,两者的内侧壁组成了该方向上的所述上托的内侧壁,且该段上托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所述侧托102沿上下走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后托103。
所述后托103的后部为圆角,拿持时方便,同时避免尖角产生应力集中,是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从所述侧托102的前部到所述后托103的后部,该段上托的内侧壁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且沿上下走向的宽度逐渐增大,满足人体脑部后侧的形状特征,且后托103的后部为整个上托的固定位置,增加其上下走向的宽度,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从所述下颚托101到所述侧托102再到所述后托103的方向上,三者上边沿的高度逐渐减小。
这样的高度设计,使得将下颚托101托住使用者下颚后,而侧托102贴附在其下颚两侧时,完全处于使用者耳朵的下方,避免了上托与使用者耳朵之间产生的摩擦干扰,提高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
所述下颚托101和侧托102的上边缘向所述上托的外侧翻折形成檐边104。
下颚托101和侧托102分别从下方托举患者的下颚及下颚两侧,而下颚托101和侧托102的上边缘向外侧翻折形成的檐边104,檐边104的末端向斜上方向延伸,则实现对患者的下颚及下颚两侧侧方的包裹和托举,避免托举时发生各部件的移位,保证托举精度,提高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
所述下颚托101和侧托102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有若干垫片14。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