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396835
  • 上传时间:2020-06-14
  • 格式:PDF
  • 页数:20
  • 大小:1.14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893729.0

    申请日:

    20151208

    公开号:

    CN105497050B

    公开日:

    201806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1/7048,A61K31/352,A61K31/216,A61K9/48,A61P29/00

    主分类号:

    A61K31/7048,A61K31/352,A61K31/216,A61K9/48,A61P29/00

    申请人:

    吉林化工学院

    发明人:

    周鸿立,潘宏伟,张扬,孙贺,何罗香,赵鹤鹏,梁艳文,翟婉辰

    地址:

    132002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承德街45号吉林化工学院

    优先权:

    CN201510893729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连生;李桂玲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包括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和玉米须黄酮的纯化,玉米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玉米须洗净、干燥、粉碎、过筛,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须黄酮,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40~60%,提取时间为15~25min,料液比为1:25~1:45,温度为60~80℃,提取功率为400~500W,提取液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将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0~1.5mg/mL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时间为2h,以4BV用量55%~65%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5~2mL/min,浓缩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纯化物。其中玉米须黄酮纯化物中含有芹菜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本发明提取玉米须黄酮方法简单、高效,所提取的玉米须黄酮抗炎效果显著,可应用于抗炎性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和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所述玉米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玉米须洗净、干燥、粉碎、过筛,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须黄酮,所述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52%,提取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40,温度为80℃,提取功率为450W,提取得玉米须黄酮提取液,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粗提物;所述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方法为:将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2g/mL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时间为2h,以4BV用量58%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8L/min,浓缩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纯化物;所述玉米须黄酮纯化物中含有芹菜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含量比为1:1,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比为1:25: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玉米须黄酮在制备抗炎性药品及具有抗炎性功能的保健品中的应用。 3.一种以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玉米须黄酮为原料制作的胶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囊,其特征在于: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含量为0.5~0.6g/粒,微晶纤维素56mg/粒,硫酸钙47mg/粒,硬质酸镁含量50~100mg/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囊,其特征在于: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纯化物含量为80~100mg/粒,微晶纤维素28mg/粒,硫酸钙24mg/粒,硬质酸镁含量25~50mg/粒。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4或5所述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所需质量称取玉米须黄酮及各辅料,等量递加混合,以80~90%乙醇液为粘合剂,16目筛湿法制粒,60℃干燥30min,16目筛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按处方量装填于胶囊。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产物提取及天然产物药物制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多种中草药具有抗炎效果。中药抗炎是一种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小的方法。但该领域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药在抗炎方面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临床实验大多缺少现代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近期效果远多于远期效果,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等。所以不仅要进行有效药物的筛选,而且应该深入地研究药理和中药化学成分。

    经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考察发现,中药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如皂苷类成分:Rh1具有促进肝细胞增殖和促进DNA合成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和预防肝炎、肝硬化,Ro具有消炎、解毒、抗血栓作用,抑制酸系血小板凝结以及抗肝炎作用活化巨噬细胞作用,以这类成分消炎作用为主的天然药物有:金银花、绞股蓝、人参、柴胡、三七叶、刺五加叶等;生物碱类成分:粉防己碱、苦参碱、小檗碱、雷公藤新碱等生物碱是天然药物中存在最多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活性多糖类:枸杞多糖、黄芪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等都具有抗炎作用。

    很多中草药中的黄酮类成分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如:白簕叶、高良姜、藤茶等。玉米须作为一种农作物副产物,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但大多被被丢弃浪费,利用率很低,工业利用附加值很小,如能对其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分离出其功效成分,并应用于医药产业将能变废为利、减少浪费,将大大提升玉米作物的工业附加值,并能为我国医药制备提供新的原料来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以期为玉米须相关医药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和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所述玉米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玉米须洗净、干燥、粉碎、过筛,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须黄酮,所述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40~60%,提取时间为15~25min,料液比为1:25~1:45,温度为60~80℃,提取功率为400~500W,得玉米须黄酮提取液,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粗提物。

    进一步的,所述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52%,提取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40,温度为80℃,提取功率450W。

    进一步的,所述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方法为:将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0~1.5mg/mL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时间为2h,以4BV用量55%~65%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5~2mL/min,浓缩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纯化物。

    进一步的,所述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2mg/mL溶液,用58%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8mL/min。

    进一步的,所述玉米须黄酮纯化物中含有芹菜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含量比为1:1,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比为1:25:5。

    玉米须黄酮在制备抗炎性药品及具有抗炎性功能的保健品中的应用。

    一种以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玉米须黄酮为原料制作的胶囊。

    进一步的,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含量为0.5~0.6g/粒,微晶纤维素56mg/粒,硫酸钙47mg/粒,硬质酸镁含量50~100mg/粒。

    进一步的,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纯化物含量为80~100mg/粒,微晶纤维素28mg/粒,硫酸钙24mg/粒,硬质酸镁含量25~50mg/粒。

    一种玉米须黄酮胶囊的制备方法,按所需质量称取玉米须黄酮及各辅料,等量递加混合,以80~90%乙醇液为粘合剂,16目筛湿法制粒,60℃干燥30min,16目筛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按处方量装填于胶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乙醇作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须黄酮,提取时间短、效率高、简单易行。

    2)纯化方法简便,纯化后的黄酮纯度显著提高。

    3)本发明提取的玉米须黄酮的安全性高,急性毒性实验无法测得LD50,最大耐受量为30g/kg。

    4)本发明提取玉米须黄酮在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试验结果抗炎效果显著,将玉米须黄酮开发成抗炎制剂是对中草药资源的有效利用。

    5)本发明制作的玉米须黄酮胶囊可掩盖该黄酮原有的刺激性和气味、在胃肠液中分散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有利于玉米须黄酮工业化利用的开发。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玉米须黄酮纯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与标准品的HPLC对比图。

    图2为玉米须黄酮纯化物正丁醇萃取物HPLC色谱分析图。

    图3为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及山奈酚四种标准品混合色谱图。

    图4为玉米须黄酮正丁醇萃取物上ODS柱后流分色谱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和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所述玉米须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取无虫蛀、无霉变、新鲜的玉米须为原料,玉米须洗净、干燥、粉碎、过60目筛,以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微波辅助提取玉米须黄酮,所述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40~60%,提取时间为15~25min,料液比为1:25~1:45,温度为60~80℃,提取功率为400~500W得玉米须黄酮提取液,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其中微波超声萃取仪,型号CW-2000,上海新拓分析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微波频率,2450MHz;超声波功率/频率:50W/40KHz;微波作用方式:非脉冲式连续微波加热。

    优选提取溶剂乙醇浓度为52%,提取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40,温度为80℃。优化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78mg/g,提取功率为450W。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芦丁标准溶液与玉米须黄酮三氯化铝法200-800nm全波长扫扫描,在λ=400nm处均有最大吸收峰,因此含量测定波长定为400nm。所得标准曲线为A=23.994C+0.0046,相关系数r=0.9992。式中,A—供试品溶液总黄酮吸光度;C—供试品溶液总黄酮浓度,mg/mL;r—相关系数。r=0.9992,表明芦丁标准曲线在0.005-0.035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最优提取工艺的确定:

    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共设计27个试验点,24个分析点,3个零点以估计误差,选用对提取量影响较大浓度X1、提取时间X2、料液比X3和温度X4为变量,以玉米须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R),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将提取液过滤,回收溶剂,浓缩并用30%的乙醇定容到50mL容量瓶中,测定含量。试验设计见表1。

    表1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表

    表2优化实验设计及结果

    用Design-expert 8.05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经过二次回归拟合后,得出拟合方程:

    Y=9.77-0.20X1+0.19X2+0.27X3+1.45X4-0.19X1X2-0.11X1X3+0.69X1X4-0.050X2X3-0.17X2X4+0.18X3X4-1.15X12-1.17X22-0.34X32-0.11X42,式中:X1浓度,X2时间,X3料液比,X4温度。

    表3方差分析表

    注***p<0.01,影响极显著;**0.01<p<0.05,影响显著;p>0.1,影响不显著。

    表3中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模型的p<0.0001,证明试验所选用的二次多项模型具有高度的显著性,且失拟项的p=0.1955(p>0.05),表明失拟项不显著,说明模型是合理的。在总的作用因素中,X1、X2、X3、X4、X1X4、X12、X22、X32、X42项(p<0.01)的影响是极显著的;X1X2、X2X4、X3X4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p<0.05),X1X3、X2X3对响应值的影响不显著。通过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可知,各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温度>料液比>浓度>时间。其校正决定系数R2=0.9642,表明模型充分拟合试验数据,因此可以用此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玉米须黄酮的微波提取工艺。

    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案,利用RSM研究各个因素之间对玉米须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做出响应面图,以溶剂浓度、时间、料液比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实验中得出响应面分析图及相应等高线图,结果显示了其他因素为零水平时,每两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为零水平时其中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响应面曲面图表示响应值的大小,如果响应面图的弯曲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则提取条件的变化对响应值的影响较小,表现为影响不显著,相反,如果响应面图的弯曲程度很大,则说明提取条件的变化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等高线图说明响应值的最大值在椭圆的中心,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小,椭圆排列密集说明提取因素的变化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反之。等高线的形状可以反映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大小,椭圆说明交互作用显著,圆形说明交互作用不显著。

    分析响应面图可知,低水平和高水平的乙醇浓度和时间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当乙醇浓度处于某一值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响应值的变化大。在其他因素为零水平时,乙醇浓度和料液比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变化时,响应值变化不明显,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同理可知,X1X4、X3X4、X2X4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显著,这与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

    温度和料液比交互作用影响显著,随温度的增加弯曲程度增加,玉米须黄酮提取量增加。浓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曲面弯曲程度大。可推断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温度>料液比>浓度>时间,这基本和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功率固定为450w,得到最佳提取条件:浓度51.8%,时间19.9min,料液比1:41.44,温度为80℃。为了操作方便,将最佳的提取条件修正为浓度52%,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40,温度为80℃,最佳条件下的提取量为11.28mg/g,与理论值11.30mg/g相差不大,表明优选的工艺效果明显。

    黄酮的安全性评价

    玉米须黄酮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预试验

    试验前将小鼠禁食12h,不限制饮水。取禁食后的小鼠随机分为2组:玉米须黄酮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受试样品(最优条件下的玉米须黄酮粗提物)组按最大灌胃量(10g/kg)给药1次,空白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给药后连续观察14d内,小鼠姿态正常,叫声正常,无不安现象,无痉挛,震颤,麻痹,惊厥,强制性动作等,也无易兴奋现象,呼吸正常,无恶心,呕吐,腹泻,便血,便尿等现象。14d观察期结束后,将每组小鼠处死进行解剖,肉眼没有观察到主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玉米须黄酮按最大灌胃量(10g/kg)灌胃给药后,小鼠均未出现死亡,表明玉米须黄酮毒性很低,测不出LD50。

    玉米须黄酮最大耐受量(MTD)测定正式试验

    试验前将小鼠禁食12h,不限制饮水。取禁食后的小鼠随机分为2组:玉米须黄酮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受试样品组按最大灌胃量(10g/kg)的剂量灌胃给药,空白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8h给药一次,共给药3次,累计给药剂量为30g/kg。

    刚灌胃完,小鼠出现活动迟缓现象,皮毛出现不柔顺现象,但很快恢复正常。给药后连续观察14d,观察期内给药小鼠未死亡1只,未出现竖毛、躁动、竖尾、兴奋跳跃、蜷缩、多动、对刺激反应迟缓或过敏,也未出现强直、震颤及共济失调等症状。试验期间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变化,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d观察期结束后,从小鼠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进行ALT、AST、ALP、GLU指标检测,结果见表4。立即将小鼠处死进行解剖,肉眼没有观察到主要脏器病理变化。然后迅速取出主要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见表5。

    表4急毒试验血清生化指标

    注:各组与空白组对比:p>0.05

    从表4可知,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ALP、GLU等指标均正常,与空白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5急毒试验脏器系数(单位mg/g)

    注:各组与空白组对比:p>0.05

    脏器系数通常能反映中毒引起的病变情况。如表5所示,试验中未观察到有明显病变的脏器,且剂量组各器官脏器系数与空白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须黄酮以最大灌胃剂量10g/kg给药3次(累计剂量为30g/kg),小鼠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小鼠对玉米须黄酮的最大耐受量为30g/kg。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得到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后进行纯化。

    所述玉米须黄酮的纯化方法为:将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0~1.5mg/mL溶液上AB-8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时间为2h,以4BV用量55~65%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5~2mL/min,浓缩干燥得玉米须黄酮纯化物。

    优选玉米须黄酮粗提物配成浓度为1.2mg/mL溶液,用58%乙醇溶液洗脱,洗脱流速为1.8mL/min。

    对优选纯化条件纯化后的玉米须黄酮纯化物进行成分鉴定,其中含有芹菜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含量比为1:1,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比为1:25:5。

    玉米须黄酮纯化物成分鉴定:

    乙酸乙酯萃取物

    供试品:纯化黄酮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纯化后,继续用葡聚糖凝胶柱洗脱的组分上样。

    对照品液制备:用甲醇分别配制1mg/mL的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香叶木素、刺芒柄花素、芦丁和槲皮素溶液,稀释至50μg/mL,备用。

    色谱条件:LC-20A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色谱柱:VP-ODS(4.6×250mm,5μm);

    检测器类型:SPD-CTO10AVP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350nm;柱温:40℃;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洗脱模式:梯度洗脱(0-1min:40%甲醇洗脱;1-10min:50%甲醇洗脱;30min:60%甲醇洗脱;40min:75%甲醇洗脱;50min:95%甲醇洗脱);60min:95%甲醇洗脱)图1为样品与标准品的HPLC对比图。

    1号样品:1号峰保留时间t=12.03min,与芦丁的出峰时间相似,但二者的紫外吸收图谱不一致,一号峰位置的化合物在λ=355nm处无吸收,因此1号峰基本可以确定不是芦丁;2号峰保留时间t=28.47min,在λ=340nm处有吸收峰,紫外吸收图谱和芹菜素相同,可判断为芹菜素;3号峰保留时间t=28.99min,在λ=344nm处有吸收,与标准品紫外吸收图谱对比,可判断为香叶木素。

    2号样品:1号峰保留时间t=28.18,在λ=340nm处有吸收峰,紫外吸收图谱与芹菜素一致,因此可以断定为芹菜素;2号峰保留时间t=29.20,在λ=344nm处有吸收,且与香叶木素的紫外吸收图谱一致,可判断为香叶木素。

    乙酸乙酯萃取物HPLC显示纯化后黄酮有芹菜素、香叶木素,两者之比约为1:1。

    正丁醇萃取物

    将AB-8树脂纯化后的黄酮用正丁醇萃取,分配制成相同浓度的化合物,按照上述条件进行HPLC色谱分析。结果见图2,样品1-7的出峰位置与标准品B相比较,样品中8号峰位置t=22.59min,与标准品中3号峰出峰位置相近t=22.62min,且二者的紫外吸收图谱基本一致,因此可判断样品2-7中均含有木犀草素。

    采用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及山奈酚四种标准品,得到标准混合色谱图,如图3。正丁醇萃取物上ODS柱后流份,按上述HPLC条件,调整流动相的极性,进样,得到图3和图4。结果为:1号峰tR=13.007min,标准品绿原酸tR=12.931min,二者的保留时间接近,且从二者的紫外谱图来看,二者在326nm处均有最大吸收波长,在263nm处均有最小吸收波长,且峰型也一致,推断化合物为绿原酸。5号峰与标准品芦丁tR=24.985min一致。

    综上所述,乙酸乙酯部分含有芹菜素和香叶木素,含量约为1:1,正丁醇部分含有木犀草素、绿原酸和芦丁,三者比例约为1:25:5。

    玉米须黄酮的抗炎作用

    包括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2个试验说明玉米须黄酮的抗炎效果。

    小鼠耳肿胀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试剂、药品及仪器

    玉米须黄酮为本实施例优选条件下的玉米须黄酮纯化物,生理盐水为吉林康乃尔制药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等仪器。

    1.2实验动物

    健康昆明种小鼠雄性50只,体质量20±2g,SD大鼠雄性25只,体质量200±20g,购于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试验用鼠均SPF级别,动物饲养室温度为20±2℃,通风频率≥10次/h,12h光照/黑暗。每天提供普通全价颗粒饲料Ⅱ号,动物自由饮用纯净水。

    1.3药物配制及动物分组

    1.3.1药物配制

    将玉米须黄酮用蒸馏水配成0.4%、0.8%和1.6%的混悬液。

    1.3.2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4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7d。

    1.4实验方法

    给药期间,每天记录每组每只小鼠的体重,饮水量和摄食量。末次给药前,各组动物禁食不禁水14h,末次给药后30min,小鼠右耳廓滴二甲苯30μL致炎。致炎30min后颈椎脱位处死动物,用9mm打孔器取下左、右耳片称重,以左、右耳片之差即得肿胀度,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情况,计算肿胀抑制率。

    统计学方法

    以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

    2.1.1玉米须黄酮对正常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通过7d的持续观察,实验发现各组小鼠的体重均正常增加,且活动敏捷,毛色有光泽。说明给药未对小鼠一般状况产生影响。

    2.1.2玉米须黄酮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测定结果

    在小鼠炎症模型中,二甲苯致炎后30min,阴性对照组小鼠右耳廓开始出现急性炎症样红、肿等变化。

    表6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影响(n=10)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下同。

    阳性对照组平均抑制率为39.33%,玉米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5.49%、50.42%、63.94%。

    3、结论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玉米须黄酮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p<0.05),具有显著抗炎功效。玉米须黄酮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玉米须黄酮中、高剂量组平均抑制率比阳性对照组高。

    综上所述,玉米须黄酮在未对小鼠一般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能明显降低小鼠的肿胀度;对小鼠肿胀具有显著抗炎功效。

    大鼠足跖肿胀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试剂、药品及仪器

    玉米须黄酮 玉米须黄酮为本实施例优选条件下的玉米须黄酮纯化物

    数显恒温水浴锅 国华电器有限公司HH-2型

    低速离心机 北京医用机厂LDZ5-2型

    电子天平 上海友声衡器有限公司BS-600L型

    1.2实验动物

    取体重为180□220g的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为同上5组,每组5只,灌胃给药0.5mL/100g,每天1次,观察大鼠的进食、饮水及活动状态。实验前用记号笔在每只大鼠左后足跖同一部位做清晰标记,并测定大鼠该标记处的正常足周长。

    1.3药物配制及动物分组

    1.3.1药物配制

    将玉米须黄酮用蒸馏水配成0.4%、0.8%和1.6%的混悬液。

    1.3.2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25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灌胃给药浓度同小鼠,每日一次。

    1.4实验方法

    各组给药后2h,自右足跖标记处皮下注射蛋清0.1mL。致敏后分别于10、20、30、40、50、60min测定大鼠足周长,计算致炎前后足周长之差即得肿胀度,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情况,计算抑制率。

    统计学方法

    以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

    2.1.1玉米须黄酮对正常小鼠饮水量、摄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各组大鼠的活动敏捷,毛色有光泽。说明给药未对大鼠一般状况产生影响。

    2.2.2大鼠足跖肿胀度的测定结果

    在大鼠炎症模型中,蛋清致炎后10min,阴性对照组大鼠右后足跖开始出现急性炎症样红、肿等变化,20min作用最为明显,肿胀度达12.0±0.86mm,后逐渐消肿,持续达50min以上,足周长在由正常值20.0±0.37mm增至32.0±1.00mm。

    表7玉米须黄酮对蛋清致大鼠足跖炎症的影响(n=5,mm)

    由表7结果可见,以玉米须黄酮在致炎作用60min时为例,各组剂量均能显著抑制大鼠足跖肿胀(p<0.01),玉米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2.22%、77.78%、83.33%,该抑制作用具量效关系,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3、结论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玉米须黄酮中、高剂量组于致炎30min后即发挥极显著抗炎功效(p<0.01)。玉米须黄酮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阳性对照组平均抑制率为61.11%,中、高剂量组平均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组。

    综上所述,玉米须黄酮胶囊在未对大鼠一般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足跖肿胀度;对大鼠足趾肿胀具有显著抗炎功效。

    实施例3

    一种玉米须黄酮胶囊,其中的玉米须黄酮可以为实施例1中和玉米须黄酮粗提物也可以为实施例2中的玉米须黄酮纯化物。本实施例使用实施例1中的玉米须黄酮粗提物为原料制备胶囊。

    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粗提物含量为0.5~0.6g/粒,微晶纤维素56mg/粒,硫酸钙47mg/粒,硬质酸镁含量50~100mg/粒,每粒胶囊总重量约0.6g。

    按所需质量称取玉米须黄酮及各辅料,等量递加混合,以80~90%乙醇液为粘合剂,16目筛湿法制粒,60℃干燥30min,16目筛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按处方量装填于1号胶囊。

    等量递加混合是由于粉末混合没有液体混合那么容易,一次性加入很能搅拌均匀,所以在药物制剂中总量均匀分几份,每次加一份,直至最后加完。

    玉米须黄酮虽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但纯化后仍有一定的颜色,且提取物服用剂量不准确、口感不好,制作成胶囊剂不仅整洁、美观、容易吞服,还有以下特点:

    1)可以掩盖黄酮的颜色和减少刺激性,使用的顺应性好;

    2)与片、丸剂等相比,制备时仅加乙醇做粘合剂,

    3)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胶囊壳可保护药物免受湿气和空气中;

    4)胶囊具有各种颜色或印字,便于识别;

    以下按胶囊制备路线、处方筛选、质量评价3方面内容介绍。

    1、玉米须黄酮胶囊制备路线确定

    以胶囊辅料稀释剂、吸收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新型辅料的选取,研究胶囊装量差异、主药含量、稳定性实验等质量标准的评定。

    玉米须黄酮制粒工艺流程:玉米须黄酮的提取→单因素法选取适宜条件→正交试验优化条件→原料、配料均匀混合→采用湿法制粒→制成湿颗粒→热风循环干燥→整粒→选粒→总混。

    2、玉米须黄酮胶囊处方筛选

    2.1单因素探索实验

    在玉米须黄酮胶囊的处方选择中,分别就稀释剂微晶纤维素(0g,0.056g,0.105g),硫酸钙(0g,0.047g,0.105g),粘合剂乙醇浓度(60%,70%,80%,90%)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初步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为正交实验提供数据依据。得出:加入微晶纤维素0.056g时,药物溶出最好;加入硫酸钙0.047g时,溶出最好;乙醇浓度为80%,成粒最好。

    2.2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以堆密度、溶出率和质量差异为指标,对黏合剂、填充剂和稀释剂进行考察,并利用正交助手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8 3种因素水平表

    表9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

    结果表明:最优方案为A2B1C3。

    表10装量差异

    结果表明:最优方案为A2B2C1。

    表11累计释放

    结果表明:最优方案为A1B2C3.

    2.3正交试验分析表

    本试验采用3个评价指标直观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求不同指标下各因素的极差,从极差大小判定影响因素的主次。若选用各因素不同水平下,重量差异小,堆密度好,累积释放量大为最佳搭配,则3个指标下可供选择的最佳工艺条件,分别归纳:

    表12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

    综合表12各指标最佳工艺搭配,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中均为较佳的工艺条件。对玉米须黄酮胶囊最佳条件为A2B2C3,微晶纤维素0.056g,硫酸钙0.047g,乙醇浓度90%。按此最佳工艺条件重复制备3批样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进行质量评价。

    3玉米须黄酮胶囊质量评价

    包括黄酮影响因素、胶囊影响因素、含量测定、装量差异、稳定性试验。

    3.1黄酮影响因素试验

    高温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分别于40℃和60℃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黄酮于高温(40℃和60℃)下10天,其外观、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黄酮在高温条件下相对稳定。

    高湿度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黄酮在高湿度环境下性状未发生变化,吸湿性不明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多糖在高湿度条件下相对稳定。

    强光照射试验

    供试品开口放在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装置内,于照度为4500lx±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实验表明,黄酮置于强光照射(4500±500lx)下10天,其外观与放置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含量变化也不明显。表明黄酮在强光照射下相对稳定。

    3.2胶囊质量控制实验

    外观及颜色

    在非阳光直射下进行目测,本品为红黄胶囊,囊壳外观正常无损坏。

    高温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分别于40℃和60℃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胶囊在高温(40℃和60℃)下10天,其外观、内容物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胶囊在高温条件下相对稳定。

    高湿度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分别于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要求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胶囊在高湿度环境下性状未发生变化,吸湿性不明显,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胶囊在高湿度条件下相对稳定。

    强光照射试验

    供试品开口放在装有日光灯的光照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装置内,于照度为4500lx±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实验表明,胶囊置于强光照射(4500±500lx)下10天,其外观与放置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含量变化也不明显。表明胶囊在强光照射下相对稳定。

    3.3胶囊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胶囊内容物于容量瓶中,用一定量60%乙醇溶解后,定容,以60%乙醇为空白,在400nm波长处进行扫描,得80~96mg/粒,0.6g/粒。

    3.4胶囊的装量差异

    本品20粒,分别精密称定重量后,倾出内容物,囊壳用小刷子刷净,再分别精密称定囊壳的重量,求出每颗内容物的装量与平均装量。结果装量差异符合中国药典胶囊制剂的质量要求±10%。

    3.5稳定性试验

    取胶囊内容物溶液分别在0,2,4,6,8h内测定吸光度,考察玉米须黄酮胶囊的稳定性能符合中国药典胶囊制剂的质量要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使用实施例2中的玉米须黄酮纯化物为原料制备胶囊。

    每粒胶囊中玉米须黄酮纯化物含量为80~100mg/粒,微晶纤维素28mg/粒,硫酸钙24mg/粒,硬质酸镁含量25~50mg/粒。每粒胶囊重量约为0.15~0.19g。

    按所需质量称取玉米须黄酮及各辅料,等量递加混合,以80~90%乙醇液为粘合剂,16目筛湿法制粒,60℃干燥30min,16目筛整粒后加入硬脂酸镁按处方量装填于4号胶囊。

    等量递加混合是由于粉末混合没有液体混合那么容易,一次性加入很能搅拌均匀,所以在药物制剂中总量均匀分几份,每次加一份,直至最后加完。

    关 键  词:
    一种 玉米须 黄酮 制备 方法 及其 产品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玉米须黄酮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39683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